浅析京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派作家群文学创作阵地演变及思想何淑琴文学院10级9班1001040135
京派指的是19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文学重心南移上海后,继续留在北方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是强调宽大、强调审美、强调民族文化精神重造的纯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京派作家们作品创作贴近自然,远离政治,追求静穆的恬淡艺术境界。
京派作为文学流派虽然没有集结社团,也没有正式的宣言,然而它作为一个流派依据它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充分表现出派别的特征。而作为作家群文学阵地的刊物创办,从最开始的《语丝》萌芽阶段到后来的成熟的刊物创办,无一见证了京派的成长和壮大,集中了京派一致的文学思想。京派创作阵地的演变跟文人思想变化发展,政治经济格局,时势变迁紧密相连。
在20年代后期,随着政治、文化中心南移,一大批新文学初期的主力作家离开了北京,但是,已经渐渐深入人心的自由主义、个性激情却扎根在这片土地,北平的作家们继续经吃着自由主义和个性主义。这群作家们在文化阵地上发表言论、阐述思想观点,这也成为他们创作的不自觉表现。
在20年代末,《语丝》由于个人观念的分化,集中变现为鲁迅与周作人的决裂,成为京派作家创作的培植期、京派作为一个流派的萌芽期。原来的暴躁凌厉的文风逐渐变得疏淡、平和,批评更加的柔和和文明,创作也更加倾向于性灵和趣味,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生活”。周作人是《语丝》的中坚力量,
作为小品文大师的他,在与鲁迅分道扬镳后吸纳了徐祖正、冯文炳等年轻作家,借着他们原有的影响力,发展和延续了一批新的京派力量。
而《语丝》在1930年春解体后,京派文学阵地变为了《骆驼草》。这是废名在周作人的支持下创办的,《骆驼草》并非有意取代《语丝》,却也带着《语丝》热潮的余绪。这是一份京派作家稍带自觉意识的文学刊物,散文、随笔、杂感是其主要创作,但也开始有小说连载。创作风格减退了战斗锋芒而趋于“冲淡”和“闲适”。在《发刊辞》中表明态度宗旨:“文艺方面、思想方面,或而至于讲闲话,玩古董都是料不到的,笑骂由你笑骂,好文章我自为之,不好亦知其丑,如斯而已。”代表作家有周作人、俞平伯、徐祖正、废名、冯至等。
《京报》、《华北日报》、《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为继《骆驼草》之后京派作家的又一文学阵地。《大公报·文艺副刊》在20世纪30年代成为中国文坛举足轻重的文学重镇,尤其是《大公报.文艺副刊》不仅将《骆驼草》原来的写作班底尽收麾下,团结了周作人、朱自清、林徽因、朱光潜、金岳霖、冰心、杨振声、俞平伯、废名、凌叔华、巴金、老舍、何其芳等,同时还增加了许多年轻作家。何其芳的《画梦录》、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京派文人作品,自然、恬淡、活泼是其主要文学特征。《大公报.文艺副刊》是京派文学群开展的期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存在最久、历史最长的京派文学基地。沈从文是该刊的
主编,他极力维护和贯彻文学纯正和严肃的主张,抵制将文学沦为政治宣传品和消遣品的错误倾向。
1934年,巴金、郑振铎携手卞之琳创办刊物《文季月刊》《水星》,为当时的京派作家开辟了新天地,“以忠实恳挚的态度为新文学的建设而努力”是其办刊思想内容,《文季月刊》的撰稿人达到一百多人,几乎包括了所有京派作家。而《水星》在散文的成就非常突出,周作人、沈从文、卞之琳、何其芳等人几乎在每一期上都出现过。
1935年《水星》《文学季刊》停刊后,1936年10月,卞之琳、孙大雨、冯至等在上海创办《新诗》月刊,其中刊载诗论最富有特色,不同于其他诗歌,它特别重视新诗艺术形式的探索,以及新诗发展途径,成为京派理论批评家兴趣的重要课题。
抗战爆发前,北平文坛萧条,京派作家也开始变化,1937年在北平出现的《文学杂志》标榜“自由”原则,坚持“纯正文艺”,主张“多探险、多尝试”,不希望某一种特殊趣味成为“正统”,因此,他们在选材上更加自由和大胆。主要作家有卞之琳、沈从文、老舍、李健吾、林徽因、周作人、废名、梁宗岱、萧乾、何其芳、朱自清、林庚、曹葆华、冯至、蹇先艾、俞平伯、孙毓棠、凌叔华等。在发刊词中就已阐述文学与没多久,就被日寇的铁蹄扼杀了,身在北京的京派作家们再也无法独善其身,致使其停刊。而在抗战胜利后《文学杂刊》的复刊,也更加刊出京派作家们坚持自身特点的执拗。这一时期新增了汪曾祺、袁可嘉等
作家。
京派作为一个文学流派,京派作家不只存在“群”,还有集中的文艺阵地,有感召的核心人物,却也让京派有了很好的现代文学流派气息,其思想在文学阵地演变的过程中(新的成员的加入和时代时势的变化)渐渐地饱满和充沛,但其大方向始终保持不变,纯朴自然,讲究人情美和人性美的文学思想特征始终贯穿每一个文学刊物和作家作品中,在现代中国30年代的文坛上,闪耀着灿烂夺目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