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用药指导13祛湿中成药-
湿热体质吃什么中成药?根据湿热类型对症下药
湿热体质吃什么中成药?根据湿热类型对症下药
湿热体质一般分为热重和湿重,湿热体质的人比较容易出现痘痘等肌肤问题,对付湿热体质可以用中医药来调理,但是不同的湿热类型有不同的调理方法。
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一、热重
主要以清热为主,可选用茵陈蒿汤、连朴饮,或者是葛根芩连汤。
1、茵陈蒿汤:(1)成分:栀子、茵陈蒿、大黄。
(2)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2、连朴饮:(1)成分:川连姜汁炒、厚朴、制半夏、石菖蒲、芦根、焦栀、香豉。
(2)功效: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3、葛根芩连汤:(1)成分:黄连、葛根、炙甘草、黄芩。
(2)功效:清泄里热,解肌散邪。
★二、湿重
主要以化湿为主,可选用平胃散、三仁汤、六一散等。
1、平胃散:(1)成分:厚朴、苍术、甘草、陈皮。
(2)功效:燥湿健脾,消胀散满。
脾虚无湿或阴虚之人,症见舌红少苔,口苦而渴,或脉数者,都禁用。
2、三仁汤:(1)成分:薏苡仁、白蔻仁、杏仁、白通草、飞滑石、竹叶、半夏、厚朴。
(2)功效:清利湿热,宣畅气机。
3、六一散:(1)成分:甘草、滑石。
(2)功效:清暑利湿。
用于感受暑湿所致的身倦、发热、泄泻、口渴、小便黄少;外用治痱子。
脾胃湿热吃什么中成药效果比较好
脾胃湿热吃什么中成药效果比较好很多人去看中医时,中医都说有肠胃湿热的症状,不过很多人都不了解这个肠胃湿热到底是怎么回事,要吃什么中成药才好的。
下面就让店铺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脾胃湿热吧,希望大家喜欢。
脾胃湿热吃的药人参健脾丸药物组成:由人参、白术、甘草、山药、莲子、白扁豆、木香、草豆蔻、陈皮、青皮、六神曲;谷芽、山楂、芡实、薏苡仁、当归、枳壳等药物组成。
功能:健脾养胃,消补兼施。
口服每次6-12 克,每日2次。
附子理中丸药物组成:含附子、党参、白术、干姜、甘草等中药。
功能:口服每次6— 9克,每日3次。
孕妇慎用。
阿胶补血膏药物组成:为阿胶、熟地黄、党参、黄芪、枸杞子、白术等,其冲剂、口服液等制剂功用相同。
功能:滋阴补血,补中益气,健脾润肺。
口服每次15-30克,早、晚各1次,温开水冲服。
本品为温补之剂。
参苓白术散药物组成:为人参、山药、茯苓、炒白术、白扁豆、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等。
功能:具有补益脾胃之功效。
口服每次4-石克,每日2-3次。
脾胃湿热的原因中医认为,人体正气不足是这个病症的内在原因,脾胃湿热证的形成,虽然病因病机有多种,但脾胃功能状态是决定因素。
正气不足,脾胃虚弱,不能正常运化谷物水液,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和滞久则化热,可形成湿热;同时各种疾病因素很易引发虚弱之脾胃功能失调而生湿热。
感受外邪由于脾胃的生理特性,湿邪和燥邪易侵犯脾胃。
脾为湿土,为“受湿之区”,湿邪最易伤脾;胃为燥土,喜润恶燥易患燥病,燥为阳热之邪,燥甚则热,胃热脾湿结合即为湿热。
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风热,在脾虚失运内有蕴湿的情况下,外感风热与内蕴湿,结合亦成湿热。
正如薛生白所云:“太阳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同时外邪犯肺,胸闷咳嗽,气机升降失常,又可伤及虚弱之脾胃,致湿从内生,郁而化热,形成湿热。
肠胃湿热的症状肠胃湿热:病起急骤,恶心频发,呕吐吞酸,腹痛阵作,泻下急迫,便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口渴欲饮,心烦,尿短赤少,舌苔黄腻,脉淆数或滑数。
国家基本药物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国家基本药物中成药的合理 使用
内容提要
一、《国家基药指南》(中成药部分)内容简介 二、《国家基药指南》(中成药部分)特色优势 三、《国家基药指南》(中成药部分)合理使用
2
一、《基药指南》(中成药部分)内容简介
1.《基药指南》(中成药部分)编写目的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 是WHO推行基本药物理念,确保基本药物公平可及、安全
根据君、臣、佐、使制方之法,精 炼地分析方剂配伍。
14
《基药指南》(中成药部分)具体品种介绍
品种介绍
【药品名称】 【药物组成】 【功能主治】 【方 解】 【临床应用】 【药理作用】 【不良反应】 【禁 忌】 【注意事项】 【用法用量】 【剂型规格】
根据收载品种所确定的功能主治, 按病证不同分项叙述,突出辨证用 药的理法特色,保持功能与主治的 完整和统一。 对收载品种临床报道延伸应用有较 好临床基础,且符合中医异病同治 用药原则者予以载录,以供临床应 用时参考。
16
《基药指南》(中成药部分)具体品种介绍
品种介绍
【药品名称】 【药物组成】 【功能主治】 【方 解】 【临床应用】 【药理作用】 【不良反应】 【禁 忌】 【注意事项】 【用法用量】 【剂型规格】
主要根据(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 管理总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所颁布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2) 参照核心期刊中报道的临床应用 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3)结合 药品说明书进行综合归纳,力求 客观准确地反映该品种不良反应 的情况,以指导临床安全用药。
补气健脾祛湿有哪些中成药
补气健脾祛湿有哪些中成药
补气健脾祛湿的中成药的问题备受关注,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因为气虚、脾胃虚弱、体湿的情形在日常生活中较为普遍和常见。
而与西药、中药熬制汤剂相比,中成药治疗气虚脾虚体湿具有副作用小,方便等诸多的优点,所以通常被用作补气健脾祛湿的常见治疗手段。
多种中成药适宜补气健脾祛湿
补气健脾祛湿的中成药比较多,包含但不包括参苓白术散、人参健脾丸、归脾丸、补中益气丸、补脾益肠丸、香砂六君子丸、理中丸、人参养容丸等。
虽然补气健脾祛湿的中成药很多,但不同原因导致的气虚、脾胃虚弱、体湿通常表现为不同的症状特点,而不同药物在功效上也细微的不同,所以在具体的补气健脾祛湿的选择也有所差异,必须结合患者自身的症状。
根据身体筛选切记胡乱用药
由于中药具有一定的药性,特备是不同中成药在治疗补气健脾祛湿有着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所以补气健脾祛湿的中成药不能乱用,进而避免盲目或者不规范食用导致的系列危害,甚至是导致病情越来越严重,所以应特别注意。
与中成药相比较,食疗的方式在补气健脾祛湿也具有辅助的效果,而且与中成药相比,更加安全,但缺点是必须长
期检查,所以有条件的朋友不妨多吃小豆、薏苡仁、茯苓、丝瓜、小米、燕麦、莴苣、胡萝卜、玉米、冬瓜、鲫鱼、牛蒡、山药等食物。
想知道如何预防疾病?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法?生病了吃什么好?生病了怎么护理吗?。
水湿重最好的中成药有哪些
水湿重最好的中成药有哪些文章目录*一、水湿重最好的中成药有哪些1. 水湿重最好的中成药有哪些2. 水湿重的原因3. 水湿重的表现*二、水湿重喝什么茶*三、水湿重吃什么水湿重最好的中成药有哪些1、水湿重最好的中成药有哪些水湿重最好的中成药有木香顺气丸功能主治:行气化湿,健脾和胃。
湿浊中阻、脾胃不和所致的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恶心、嗳气纳呆。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3次。
香连丸功能主治:清热化湿,行气止痛。
用于大肠湿热所致的痢疾,症见大便脓血、里急后重、发热腹痛;肠炎、细菌性痢疾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6g,一日2~3次,小儿酌减。
清热祛湿颗粒功能主治:清热祛湿,益气生津。
用于暑湿病邪引起的四肢疲倦,食欲不振,身热口干。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g,一日2~3次。
藿香正气丸功能主治: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用于暑湿感冒,头痛身重胸闷,或恶寒发热,脘腹胀痛,呕吐泄泻。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8丸,一日3次。
2、水湿重的原因湿邪有外湿、内湿之不同。
外湿之起,多由气候潮湿,淋雨涉水,居住潮湿等因素所致。
内湿则由脾失健运,津液不布,水湿凝聚而成。
伤于外湿,湿邪困脾.健运失司,则内湿滋分而脾虚失运,水湿不化,亦容易沼致外湿侵袭。
重浊有质之邪,属阴,湿邪致病,湿热虽有外湿、内湿之分,但其为病则相互影响,为内外合邪。
3、水湿重的表现湿郁肌表,恶寒发热、发热体酸、头痛如裹,身重而痛等症,湿阻气机可见胸脘满闷,口淡纳呆。
湿阻经络,肢体重着酸痛、经脉缩短,拘急或痉。
如湿痉,可见神昏,肢厥,身热不扬,闷乱等。
湿着筋骨,湿气盛者为湿痹,可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或肿胀,痛有定处,手足沉重等症状,湿邪留滞,闭阻气血,则出现肌肤麻木不仁,活动不便等。
湿蔽清阳,头重如蒙,或如裹,狐头痛昏痛,或头晕目眩,听力减退证,清阳不能宣发,则可见肢体重滞疼痛,困倦不举。
水湿重喝什么茶1、除湿气效果最好的就是最本色的绿茶。
因为绿茶不发酵,不发酵就是没有经过氧化,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鲜叶的原始味道,茶中的咖啡碱、茶多酚等多种成分几乎都保留下来。
中成药用药指导13祛湿中成药-PPT课件
〘临床应用〙
◇ 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病证的重要方剂 ◇ 辨证要点:恶寒发热,霍乱吐泻,脘腹胀痛,舌
藿 香 正 气 水
苔白腻。 ◇ 现代应用:急性胃肠炎、肠伤寒、肾盂肾炎、胃 肠型感冒属湿滞脾胃,外感风寒者,可用本方治 疗。也可用于水土不服者。 ◇ 剂型规格:酊剂。每支装10ml。 ◇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5~10ml,一日2次,用时 摇匀。
〘主治〙 ①伤寒太阳膀胱蓄水证。
五 苓 散 〘病机〙
②水湿内停之水肿、泄泻、小便不利。 ③痰饮。 a.风寒客表; b.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停。 〘治法〙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兼以解表。 (外解太阳表证,内化膀胱蓄水)
〘方解〙
五 苓 散
君:泽泻 — 重用之以甘淡渗湿利水。
臣:猪苓、茯苓 — 利水渗湿。君臣相须为用。
〘处方来源〙《中国药典》2005年版 〘处方〙
藿 香 正 气 水
苍术160g 陈皮160g 厚朴160g 白芷240g 茯苓240g 大腹皮240g 生半夏160g 甘草浸膏20g 广藿香油1.6ml 紫苏叶油0.8ml
〘处方分析〙 君:藿香--辛温解在表之风寒, 芳香内化脾胃之湿浊
藿 香 正 气 水
〘处方来源〙《国家药品中药标准》 〘处方〙 茵陈699g 黄芩396g 大黄263.2g 甘草67.4g 蔗糖632g 糊精269g
黄 疸 茵 陈 颗 粒
〘处方分析〙
君:茵陈蒿-- 清利湿热,利疸退黄
黄 疸 茵 陈 颗 粒
臣:黄芩--清肝胆湿热,凉血解毒
佐:大黄-- 泄热破瘀,使湿热壅遏毒邪从二便而出 三药皆为苦寒,寒能清热,苦能除湿,泻热通 腑,通利二便,使湿热瘀毒之邪从前后二便分消而 解。 〘功能主治〙
八 正 合 剂
除湿热的中成药有哪些
除湿热的中成药有哪些关于《除湿热的中成药有哪些》,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的身体常常会出现一些体内湿气,这有可能是气温原因造成的,假如人湿寒太重,就很有可能长出许多湿疹,要想祛除人体内的寒湿就务必选用一些用药治疗,中药材除湿热的功效要比药物好许多,因此最好是采用除湿热的中药方剂。
下边就给大伙儿实际介绍一下除湿热的中药方剂有什么?1、除湿热的中草药材有菏叶。
关键有清热去火,升发心阳,散瘀活血的作用。
用以炎热渴不欲,暑湿泄泻,脾虚泄泻,血热吐衄,便血月经崩漏。
菏叶炭用以出尿症和生完孩子血晕。
2、除湿热的中草药材有金钱草。
具备清热利湿退黄,利尿通淋,祛毒消肿之作用。
常见于寒湿黄疸,胆胀肾区疼痛,石淋,淋症,小便涩痛,痈疮疖痈,蛇虫咬到。
3、除湿热的中草药材有柴胡。
以根当药,味道微苦、寒性,有清热解毒化湿、祛火祛毒、活血、养胎等作用。
主冶温热病、呼吸道感染、风热咳嗽、寒湿黄胆、肺炎、痢疾、咯血、眼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疮疖疮等症。
柴胡的临床医学抑菌性能比黄芩好,并且不造成耐药性。
4、除湿热的中草药材有苦参。
为豆类植物苦参的干躁根,春、秋二季采收,去除根头和小支根,清洗,干躁,或趁鲜切成片,干躁。
其苦,寒。
有清热解毒化湿,除虫,有利排尿之功。
5、除湿热的中草药材有白术茯苓。
白术茯苓有补气血健脾胃、治腹泻及化湿利湿的作用,生用能化湿利湿,炒用能补气血健脾胃,炒焦用能健脾胃治腹泻。
可熬汤、熬粥或煮茶食用,每日取取1~3克生白术煮茶食用对去湿气有协助。
6、除湿热的中草药材有白茯苓。
白茯苓有健脾养胃和芳香化湿之作用,是我国古代中医学强烈推荐的去湿之圣药,特别是在合适皮肤湿疹病人常常服用,最普遍的食用方法便是用白茯苓熬汤。
7、除湿热的中草药材有茨实。
伏苓既能健脾除湿又能收敛性治腹泻,可用以脾虚湿热或久泻不愈等症的医治,常与白术茯苓、薏苡仁和荷兰豆等健脾胃药品同用,可熬汤或熬粥服用。
8、除湿热的中草药材有藿香。
夏天十人九湿,推荐10种专业健脾祛湿的中成药(附:中药祛湿茶)
夏天十人九湿,推荐10种专业健脾祛湿的中成药(附:中药祛湿茶)近来关于健脾祛湿的养生话题越发引起大家重视,中医认为脾胃主水湿、痰饮,湿气多了可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
中医最怕湿邪,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
湿邪不去,吃再多的补品不但无济于事反而有碍湿邪的祛除。
因此,祛湿势在必行。
那么今天和大家一起聊聊如何判断湿气重?祛湿中成药又有哪些?一、“湿气重”的症状:(1)、脸色暗沉和口内粘腻:舌苔厚腻,舌体胖大;早晨眼皮肿,出现下眼袋。
(2)、食欲不振:没有食欲,容易胀气,吃饭时感觉恶心。
(3)、精神萎靡:胸闷,四肢或身体沉重,浑身酸疼;身体特别疲乏,懒得活动;活动时关节发紧不灵活;头昏沉,易困倦,记忆力减退。
(4)、大便稀烂:基本成形但较软,大便后总会有一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且觉得大便排不尽。
(5)、体态虚胖:短期内体重明显增加,表现为虚胖,下肢水肿。
二、若有上面的症状表明脾虚湿重,今天推荐10种健脾祛湿的中成药:1、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的配方实际是在古方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山药、薏苡仁、白扁豆和砂仁等药材,所以不仅能补脾胃,也能益肺气。
对脾胃虚弱、容易食欲不振、疲惫乏力、气短咳嗽的人群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像有人经常大便粘腻不成形,消化不好,一吃油腻的食物就拉肚子,就多半属于脾虚湿重,就很适宜用参苓白术散进行调理。
需要注意的是感冒发热的病人不宜服用。
2、健脾丸健脾丸有益气健脾、消食开胃、养血安神的功效,其主要成分是党参、白术和枳实、山楂。
对于脾胃虚弱,常有肚子胀不消化,食欲不振大便不成形的人群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像有人舌苔发白、经常有口臭问题,即使刷完牙口里还是有异味,这就也是属于脾虚湿重的症状,也可以服用健脾丸来进行调理。
不过感冒发热的人不适合吃健脾丸,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的人群也要慎用。
3、藿香正气丸藿香正气丸大多数人只知道它能防中暑,但其实它的功能主治是散寒化湿、祛暑解表、清热开窍。
祛湿活血化瘀的中成药
祛湿活血化瘀的中成药关于《祛湿活血化瘀的中成药》,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身体的许多病症,与体内湿气太重与血瘀相关,要想完全医治疾患,去湿气及其活血化淤是很重要的,那样能够更强的协助病人开展康复治疗。
而在现阶段的临床医学专业中,一些具备活血化淤及其去湿气的中药方剂還是有很多的,且不一样的药品适用不一样的病症。
下边,就为大伙儿详解一下去湿气和活血化淤的中药方剂!一、去湿气化淤药介绍即用化湿或渗湿的药品相互配合活血化瘀药品,以去除湿浊,促进血活淤化。
湿为阴邪,其性黏滞,易阻气轮而导致多元性阻碍而血瘀。
湿浊有外侵或内部之分,病理学全过程中又有寒化和热化之别;且与脾之消化吸收,肾之温煦有紧密的关联。
从四肢血管性病症的特点看来,外湿多从热化,因此实际运用去湿气活血化瘀时,又要区别清热祛湿,健脾胃温肾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二、常见药品清热祛湿,如赤茯苓、盐车前子、淡竹叶、汉防己、泽泻等;健脾利湿,如薏苡仁、薏米仁、赤芍、白术茯苓、红小豆等;温肾化湿,如益智仁、肉桂粉、桂枝、乌药、威灵仙、番木瓜等;活血化瘀兼渗利水液者,如性寒性之益母草颗粒、马鞭草、虎杖、半枝莲、穿山龙、木通、落得打等,性偏于温之泽兰、天仙藤等,性温之刘寄奴、王不留行等。
药方举例说明:五神汤,三妙丸交互,五苓散交互,苓桂术甘汤交互。
三、适应证清热祛湿活血化瘀法适用寒湿淤证,具体表现为除有血瘀证象外,见痘患肤红炙热、水肿或疮面湿烂,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多见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症状、亚急性丹毒、血栓性浅静脉炎等病症。
健脾利湿活血化瘀适用脾虚湿淤证,具体表现为下肢浮肿,全身怠倦,脘腹胀满,大便溏稀,舌苔白腻,脉濡缓等,常见于下肢静脉心脏瓣膜作用不全、静脉血栓形成手术恢复期。
温肾清热利湿活血化瘀适用肾虚湿淤证。
具体表现为患侧水肿,肤冷,全身畏寒怕冷,舌淡,苔白润或白腻,脉沉弱等。
常见病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病中、末期,静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后期及其下肢静脉病症中后期。
清热祛湿中成药
清热祛湿最有效的药湿热质是湿热内蕴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湿为重浊黏腻之邪,容易影响气机的流通,如与热邪相合,则湿热交困,主要表现: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口臭,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舌质偏红,苔黄腻等。
湿热质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容易心烦急躁。
湿热质者在日常饮食中宜食用甘寒或苦寒的清利化湿的食品,如黄瓜、苦瓜、薏米、茯苓、莲子、红小豆、绿豆等,少食羊肉、动物内脏等肥厚油腻之品,以及韭菜、蒜、葱、生姜、辣椒及火锅、烹炸、烧烤等辛温助热的食物。
湿热主要分为肝胆湿热和脾胃湿热。
肝胆湿热是因湿热郁结于肝胆,疏泄失职,肝气郁滞,不通则痛,因此,肝胆湿热常伴有胁肋胀痛,口苦纳呆,呕恶,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或身目发黄或寒热往来,或阴囊湿疹,或睾丸热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等。
肝胆湿热常热重于湿,湿的表现相对较轻。
肝胆湿热质者应清湿热,以“肝”主渲泻。
脾胃湿热是因湿热之邪蕴结脾胃,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常,致腹胀,纳呆,呕恶。
因此,脾胃湿热常伴有脘腹痞闷,呕恶,厌食,肢体困重,大便溏泻,小便短赤不清;或面目肌肤发黄,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而热不解,舌红苔黄腻。
脾胃湿热常湿重于热,热的表现相对较轻。
湿热困扰着许多人群,他们主要表现为口苦口干口黏,渴不欲饮,有些人会出现面赤唇红、口舌生疮的现象,甚至上腹胀满,腹痛、里急后重,这些人群大多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濡数。
那么清热祛湿最有效的药有哪些呢,下面介绍几款清热祛湿的中成药。
1、湿热片女人湿气重容易造成身体肥胖,湿气在体内停留,也很容易造成大便稀,不成形,湿热片可以说是女人祛湿的中成药首选药之一,可以有效的清除体内的湿气,湿气走,水肿等现象自然消失,体重也会下降,同时祛除湿气可以涩肠止痢,适用于泄泻、血痢、腹痛、属大肠湿热证。
3、黄疸茵陈颗粒黄疸茵陈颗粒为清热利湿、退黄疸的中成药,主要成分有茵陈、黄芩,茵陈为君药,有清热利湿退退黄的功效,黄芩为臣药,具有清肝利胆祛湿的功效。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 中医药医政发〔2010〕30号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0年6月目录前言 (2)第一部分中成药概述 (3)一、中成药的剂型 (3)二、中成药分类 (7)三、中成药安全性 (9)第二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11)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1)二、联合用药原则 (12)三、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13)四、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14)第三部分各论 (16)一、解表剂 (16)二、泻下剂 (17)三、和解剂 (18)四、清热剂 (19)五、祛暑剂 (20)六、温里剂 (21)七、表里双解剂 (22)八、补益剂 (23)九、安神剂 (24)十、开窍剂 (25)十一、固涩剂 (25)十二、理气剂 (26)十三、理血剂 (27)十四、治风剂 (28)十五、治燥剂 (29)十六、祛湿剂 (30)十七、祛痰剂 (31)十八、止咳平喘剂 (32)十九、消导化积剂 (33)二十、杀虫剂 (34)第四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35)一、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35)二、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监测 (36)三、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监测、建立中成药应用点评制度 (37)前言为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中成药概述;第二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第三部分为各类中成药的特点、适应证及注意事项;第四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指导原则》是为适应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需要而制定的,是临床应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每种中成药临床应用的具体要求,还应以药典-临药品说明书、最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床用药须知-中药卷》为准。
在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应遵循中医基础理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药物,辨证辨病施治。
第三部分各论中为更好地说明各类中成药的特点,列举了部分中成药,列举的药物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未包括但又属临床常用的中成药。
中成药用药指导解表中成药(1)
中成药用药指导解表中成药(1)中成药用药指导解表中成药随着气温的骤然变化和各种感冒病毒的肆虐,感冒的高发季节也逐渐到来。
感冒虽然一般不会导致生命危险,但许多人在患病期间会感到非常难受。
为了缓解感冒症状,许多人会选择服用中成药。
中成药,是以中草药为主要原料,通过科学配方组合而成的药剂。
中成药具有剂型多样、易于储备、口服方便等特点,其药理作用疗效显著,广受人们的欢迎。
下面,我们就针对解表中成药进行简要概述。
一、辛温解表类1. 感冒清片:感冒清片是一种常见的解表中成药,主要由紫花前胡、辣木等中草药组成,具有解热、祛寒、解毒、镇痛等多种功效。
使用时应注意剂量,一次两片,每日三次。
但对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高血压患者等人群应慎用。
2. 风热感冒颗粒:风热感冒颗粒是以淡竹叶、薄荷等中草药为主要成分,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散寒、舒表除烦等功效。
使用时应将颗粒溶于温水中服用,成人一次5克,每日三次;儿童一次2.5克,每日三次。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遵医嘱服用。
二、苦寒解表类1. 防风通圣丸:防风通圣丸具有散寒解表、祛风止痛、除湿利尿等疗效。
其主要成分有桂枝、白芍、生姜等多种中草药。
成人每次服用4-6丸,每日三次。
儿童应按体重适量减少。
孕妇应遵医嘱。
2. 荆防川芎颗粒:荆防川芎颗粒是以荆芥、防风、川芎等中草药为主要成分,具有解表散寒、祛风解痉等功效。
成人一次5克,每日三次。
儿童和孕妇应遵医嘱使用。
三、温性解表类1. 洛阳黄芪胶囊:洛阳黄芪胶囊是以生黄芪、黄檗、泽泻等中草药为主要成分,具有滋阴清热、祛风软坚等功效。
不适宜寒凉体质的人群服用。
成人一次3粒,每日三次。
2. 美加净清热解毒颗粒:美加净清热解毒颗粒主要由黄连、黄芩、板蓝根等中草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解表散邪、祛风除湿等多种功效。
成人一次1包,每日三次,儿童酌量减量。
孕妇应遵医嘱。
总之,解表中成药在缓解感冒症状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
但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按照药品说明书上的正确剂量服用,并遵医嘱。
清热利湿的中成药 这四款最有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清热利湿的中成药这四款最有效
导语:清热利湿,是许多人在平日养生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一般来讲,人们在平时要想清热利湿的话,就可以选择以下四款中成药进行服用。
1 上清丸由
清热利湿,是许多人在平日养生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一般来讲,人们在平时要想清热利湿的话,就可以选择以下四款中成药进行服用。
1.上清丸
由大黄(酒炒)、黄芩(酒炒)、连翘、菊花、白芷、黄柏(酒炒)、栀子、荆芥、防风、薄荷、川芎、桔梗组成。
功能清热散风,解毒,通便。
主治头晕耳鸣,目赤,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秘结;鼻窦炎。
孕妇忌服;虚火上炎、脾胃虚寒、儿童及年老体弱者慎用。
2.黄连上清丸
由黄连、栀子(姜制)、连翘、蔓荆子(炒)、防风、荆芥穗、白芷、黄芩、菊花、荡荷、大黄(酒炒)、黄柏(酒炒)、桔梗、川芎、石膏、旋覆花、甘草组成。
功能散风清热,泻火止痛。
主治风热上攻,肺胃热盛所致的头晕,暴发火眼,牙齿疼痛,口舌牛疮,咽喉肿痛,真聋耳呜,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孕妇及脾胃虚寒者禁用。
3.栀子金花丸
由金银花、桅子、知母、黄柏、天花粉、黄芩、黄连、大黄组成。
功能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主治肺胃热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目赤眩晕,咽喉肿病,吐血衄血,大便秘结。
孕妇慎用。
4.板蓝很颗粒
由板蓝根组成。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主治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咽干燥,腮部肿胀;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见上述证候者。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中成药用药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0年6月目录前言 (2)第一部分中成药概述 (3)一、中成药的剂型 (3)二、中成药分类 (7)三、中成药安全性 (9)第二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11)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1)二、联合用药原则 (12)三、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13)四、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14)第三部分各论 (16)一、解表剂 (16)二、泻下剂 (17)三、和解剂 (18)四、清热剂 (19)五、祛暑剂 (20)六、温里剂 (21)七、表里双解剂 (22)八、补益剂 (23)九、安神剂 (24)十、开窍剂 (25)十一、固涩剂 (25)十二、理气剂 (26)十三、理血剂 (27)十四、治风剂 (28)十五、治燥剂 (29)十六、祛湿剂 (30)十七、祛痰剂 (31)十八、止咳平喘剂 (32)十九、消导化积剂 (33)二十、杀虫剂 (34)第四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35)一、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35)二、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监测 (36)三、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监测、建立中成药应用点评制度 (37)前言为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中成药概述;第二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第三部分为各类中成药的特点、适应证及注意事项;第四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指导原则》是为适应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需要而制定的,是临床应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每种中成药临床应用的具体要求,还应以药品说明书、最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为准。
在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应遵循中医基础理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药物,辨证辨病施治。
第三部分各论中为更好地说明各类中成药的特点,列举了部分中成药,列举的药物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未包括但又属临床常用的中成药。
湿气是个什么鬼,介绍10种祛湿邪的中成药
湿气是个什么鬼,介绍10种祛湿邪的中成药湿气是中医六淫邪气之一,人体最容易被湿邪入侵。
湿邪一般入侵人体会夹杂其他邪气,还有寒湿、热湿、暑湿之分。
关于湿邪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看病情病症决定的。
关于湿气重吃什么中成药,要看湿邪重夹杂的其他邪气。
“湿邪”从来不会单兵作战,遇到“寒邪”则成为寒湿,遇到“热邪”则成为湿热,遇到“风邪”则成为风湿,故“湿邪”自古以来都是医家最怕面对的邪气,是现代人健康的克星,是绝大多数疑难杂症的帮凶或源头,在日常生活中,防湿祛湿已经迫在眉睫。
一、湿气与环境的关系?在南方的潮湿天气,容易受当地的气候影响而生湿气,故广东人很喜欢煲药汤和养生茶来祛湿,形成了当地的饮食生活特色。
中医认为,人体内产生湿气,除自身代谢问题,有很大一部分和环境有关。
如,夏季梅雨时节、三伏天气,容易使体内生湿。
冬季,天气寒冷,也会诱发湿气,中医将其称为“寒湿”,即体内感受风寒,导致湿邪侵袭。
在南方生活,要想尽可能避免潮湿天气对身体的影响,除了要减少在潮湿的环境逗留外,潮湿下雨天要减少外出,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室内湿气如果很重,建议开窗透气,也可借助电器除湿,尽量避免吹穿堂风睡觉,保持一定的运动量,让身体微微出汗。
二、现代人湿气重的主要原因中医脊梁李老曾说过:“现代人普遍阳虚,寒湿是主要病根,其中人造寒湿比自然界的寒湿伤人更甚”。
在临床观察发现,现代人的以下生活方式是加重身体寒湿的主要因素:1、不分时节,大量食用寒凉水果,甚至以水果代替主食;2、长期喝冷饮、酸奶、凉茶;3、长期吹空调,或频繁在冷热交替空间走动;4、现代人久坐、少动、饮食肥甘厚腻、爱吃宵夜、爱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5、激素、抗生素的泛滥使用;6、现代人生活压力大,思虑过重,造成脾胃运化机能低下。
有句老话讲:“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
”故平时生活中需警惕改善上述的不良习惯,避免造成寒湿困体,百病丛生。
三、湿气重的人有哪些症状?体内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遇热则成为湿热,遇风则成为风湿,遇寒则成为寒湿,不同的的病机在人体有不同的病症体现,临床总结发现有以下特征:1、湿气在体内不除,湿气积聚,困阻脾阳,脾弱运化无力,人就容易长期便溏,大便不成形;2、湿气重浊黏滞,阻遏清阳,故湿气重的人整体打不起精神,头脑四肢腰身沉重不灵,老是觉得身上有种东西包裹着,懒得动弹;3、湿困脾,损伤脾阳,故湿气重的人容易身体发福,体态臃肿;4、湿热症,临床表现:舌苔黄腻、肢体沉重,口中黏腻、恶心呕吐、口渴不多饮、便溏不爽;5、寒湿症,临床表现:舌苔发白,面色发青、发白、发黑、发暗,反复的口腔溃疡,口嗅;6、风湿症,和其它邪气一样 ,由外而侵袭人体之肌表 ,但是多留滞肌肉、经络、关节 ,故有恶寒、发热 ,头、身疼痛之表证。
去湿热中成药
去湿热中成药关于《去湿热中成药》,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家人体之中出現寒湿早已变成了很普遍的状况,那样便是需要采用去湿热的方法来医治这类状况,但是很多的药物全是没有办法从压根上边去医治这类病症,還是应当要根据中草药材来医治,那样才能够促使病况有一定的转好,但一定要坚持不懈出来,大约是需要服食一两个月的药品才能够调养健康身体。
构成己方由姜黄芩、吴茱萸二味药品构成用以用以肝经火太旺引发之胁肋涨痛,呕吐吞酸,呃逆口干舌燥,舌红苔薄,脉诊弦等数症。
有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之功。
名字:咯血方出處《丹溪心法》来由咯血一证,原因甚多,肝火灼肺即其因之一。
己方用青黛、山栀泻肝散血;瓜蒌仁、海蛤粉化痰止咳;再加诃子敛肺止咳化痰。
诸药同用,可泻肝火以散血,清肺润肺以止咳化痰,共奏清肝火宁肺之功,使火没犯肺,则肺气虚肃降,痰浊得化,咳嫩宁息,咯血自止。
故称“咯血方”。
构成己方由青黛、瓜蒌仁、山栀、诃子、海蛤粉五种药品构成用以用以肝火灼肺引发之咳嗽痰里有血,痰质粘稠,咯吐难受,闹心口干,颊赤便秘,舌苔黄,脉沉等数症。
有清热化痰,止咳化痰活血之功。
出處《兰室秘藏》来由己方为治头风之常见方,尤适合风湿热拉涨于头,长期性难愈者。
头风,手指头经痛久不愈,时发时止者。
方隅云:“浅而近者、故曰头痛;深而远者,故曰头风。
”( 《医林绳墨》)“清除”,这儿指头部,头为诸阳经之会,清除之府。
己方功效于清除位置,治疗头风。
其食法是:每一次用少量药末,茶叶茶调为泥状,抹在嘴中,再用温开水冲下,构成己方由羌活、黄芩、柴胡、黄芩、防风、羌活、生甘草诸药构成用以用以风湿热邪上壅首领引发之偏正头痛,年久难愈者。
有清泻肝火,袪风止疼之功。
去湿气的中成药有哪些
去湿气的中成药有哪些
体内有湿气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我们可以选择中成药的治疗来缓解湿气的侵扰。
体内的湿气如果不能够及时的祛除,我们身体的健康是非常受影响。
所以我们应该选择正确的方法来祛除湿气,中成药的方法对于身体影响比较小,让我们了解哪些中成药可以祛除湿气。
引起体内湿气的因素有很多,常见的是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潮湿的空气、潮湿的环境等等,还有些是因为不良的饮食习惯,如经常吃冷饮等等,这些都会导致体内湿气重。
中医认为,湿邪是最为常见,也是最难治疗。
导致体
内湿气的形成可分外因和内因,外因是空气中的湿度大而致,内因则是脾胃不健,运化祛湿能力差而导致湿气内滞。
饮食不当,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也会导致湿症。
湿症还常常与其它因素结合而出现、寒湿、暑湿、风湿等症状。
1。
木香顺气丸
【成分】:木香、枳壳(制)、陈皮、香附(醋制)、槟榔、苍术(炒)、砂仁、厚朴(制)、甘草、青皮(炒)。
【功能主治】行气化湿,健脾和胃。
主治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恶心,嗳气纳呆。
2。
附子理中丸
【成分】:附子(制)、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
【功能主治】温中健脾。
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病症。
祛除湿气的病症需要长期耐心的坚持,因为体内湿气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的,常年累积起来形成的病症需要我们多
花的耐心去处理。
长期的湿气缠绕会让我们的身体出现湿寒之症,所以我们在日常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不良生活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证要点: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腻,
黄 脉滑数。
疸 ➢现代应用:用于治疗急慢性黄疸型肝炎属肝胆湿
茵 热者。此外,本品还能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
陈 血症。
颗 ➢药理研究:本品能增加胆汁分泌和利胆、拮抗溶
粒
血、改善丙氨酸转移酶的活性、加速胆红素排泄 等。
➢剂型规格:颗粒剂。每袋装10g。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0g,一日2次。
【处方分析】
君: 藿香--辛温解在表之风寒,芳香内化脾胃之湿浊
藿 臣: 紫苏、白芷-- 解表散寒,行气除湿和胃
香
半夏曲、厚朴--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正 佐:陈皮、桔梗、大腹皮-- 理气化湿,使气化则湿亦化
气 水 理气和胃
宣利肺气 下气利水
精品课件
【处方分析】
君: 藿香--辛温解在表之风寒,芳香内化脾胃之湿浊
黄 脉滑数。
疸
茵
陈 湿热瘀结
颗 粒
熏 蒸
肝胆
湿邪与瘀热郁蒸,外溢肌肤:一身面目俱黄; 热重于湿,热为阳邪:黄色鲜明如橘子色; 湿热困阻脾胃:腹微满,或大便秘结或不爽; 湿热下注:小便不利; 湿热交蒸:无汗或汗出不彻或但头汗出
热邪伤津:口微渴;
湿热之象:舌苔黄腻,脉实或滑数。
精品课件
【临床运用】
➢本方清热退黄作用强,为治阳黄的常用方。
◇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5~10ml,一日2次,用时 摇匀。
精品课件
【处方来源】《国家药品中药标准》 【处方】 茵陈699g 黄芩396g 大黄263.2g 甘草67.4g
黄 蔗糖632g 糊精269g 疸 茵 陈 颗 粒
精品课件
【处方分析】
君:茵陈蒿-- 清利湿热,利疸退黄
黄 臣:黄芩--清肝胆湿热,凉血解毒
藿 臣: 紫苏、白芷-- 解表散寒,行气除湿和胃
香
半夏曲、厚朴--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正 佐:陈皮、桔梗、大腹皮-- 理气化湿,使气化则湿亦化
气 水
白术、茯苓-- 健脾祛湿,以助脾胃运化之功
生姜、大枣-- 调理脾胃
使: 甘草-- 调和诸药
精品课件
【功能主治】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症见头痛昏重,胸膈痞
◇ 处方组成以茵陈、金钱草、黄连、黄芩等为主 。
类 ◇ 代表如三金片
精品课件
【处方来源】《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 【处方】
三 金樱根、金刚刺(菝葜)、羊开口、金沙藤、积雪草 金 片
精品课件
【处方分析】 金樱根--酸收固涩,补肾固精,壮腰止痛
三 菝葜--祛湿利尿,消肿止痛
金刚藤--清热解毒利湿
藿 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 香 候者。 正 【组方特点】 气 ❖ 表里双解,既有辛温解表药以发散风寒,又有苦 水 温化湿药和行气药燥湿理气和中。
❖ 扶正祛邪,既疏散表寒,芳化湿浊以祛邪;又健 脾补中以扶正,使祛邪不伤正,扶正以助祛邪。
精品课件
【临床应用】
◇ 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病证的重要方剂
祛 湿 中成 药
概 〖组成〗以祛湿利水药为主
〖作用〗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祛风胜湿
述 〖治证〗水(饮)湿病证 】
精品课件
❖ 水(饮)湿病证
【 概 述 】
精品课件
❖ 分类、适应证及代表方
1、清热祛湿— 清热利湿,或清热燥湿
【
— 适用于湿热诸证
概
— 代表:三金片
藿 ◇ 辨证要点:恶寒发热,霍乱吐泻,脘腹胀痛,舌
香 苔白腻。
正 气
湿滞中焦
风寒外束,卫阳被郁:恶寒发热,头痛 升降失常:霍乱吐泻,脘腹疼痛,胸膈满闷
水 外感风寒
湿浊之象:舌苔白腻
精品课件
【临床应用】 ◇ 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病证的重要方剂 ◇ 辨证要点:恶寒发热,霍乱吐泻,脘腹胀痛,舌
藿 苔白腻。 香 ◇ 现代应用:急性胃肠炎、肠伤寒、肾盂肾炎、胃 正 肠型感冒属湿滞脾胃,外感风寒者,可用本方治 气 疗。也可用于水土不服者。 水 ◇ 剂型规格:酊剂。每支装10ml。
— 代表:独活寄生合剂
精品课件
❖ 使用注意 1、要密切联系脏腑(肺、脾、肾)。
【 2、常配伍理气药,使“气化湿亦化”。 概 3、药多辛燥或渗泄,易于伤阴,阴亏体虚、孕
妇应慎用。
述 ❖ 配伍特点 】 1.注重调理脏腑功能(宣肺、健脾、温肾)
2.注重调理气机(气化湿亦化)
精品课件
清 热 祛 湿
◇ 适用于外感湿热,或湿热内郁以及湿热下注所 致的暑湿、黄疸、痿痹等证。
香 正
茯苓240g 大腹皮240g 生半夏160g 广藿香油1.6ml 紫苏叶油0.8ml
甘草浸膏20g
气
水
精品课件
【处方分析】
君:藿香--辛温解在表之风寒,
芳香内化脾胃之湿浊
藿 香
臣:紫苏、白芷--解表散寒,行气除湿和胃
正
半夏曲、厚朴--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气 水
四药相合,助藿香解表化湿
精品课件
金 三金,补肾壮腰,利湿解毒 片 羊开口、积雪草--清热利尿通淋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湿通淋,益肾。用于下焦湿热所致的热 淋、小便短赤、淋沥涩痛、尿频尿急;急慢性肾盂肾 炎、膀胱炎、尿路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精品课件
【临床运用】
➢药理研究:本品具有抑菌、镇痛、抗炎等药理作用。
三 ➢本品以金樱根为主药,酸涩性平,补肾壮腰止痛,
疸 佐:大黄-- 泄热破瘀,使湿热壅遏毒邪从二便而出
茵
陈
三药皆为苦寒,寒能清热,苦能除湿,泻热
颗 粒
通腑,通利二便,使湿热瘀毒之邪从前后二便分消 而解。
【功能主治】
清热利胆,退黄疸。用于急慢性黄疸型肝炎属肝胆 湿热证。
精品课件
【临床运用】
➢本方清热退黄作用强,为治阳黄的常用方。
➢辨证要点: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腻,
故本品用于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路感染等反
金 复发作,迁延不愈者。
➢用法用量:口服,小片一次5片,大片一次3片,一
片 日3~4次。
➢使用参考:症状消失后,慢性疾患宜继续服10至15 天,一次2片,一日2次,以巩固疗效,利于病灶彻底 根除。
精品课件
【处方来源】《中国药典》2005年版 【处方】
藿 苍术160g 陈皮160g 厚朴160g 白芷240g
2、燥湿和胃— 芳香化湿,辟秽化浊
述
— 适用于中焦湿浊内阻证
】
— 代表:木香顺气丸
精品课件
3、利水渗湿— 通利小便,渗湿消肿
【
— 适用于水肿、淋浊、癃闭等。
概
— 代表:五苓散
4、温化寒湿—温中散寒
— 适用于阳虚气不化水和湿从寒化的寒湿证
述
— 代表:纯阳正气丸
】 5、祛风胜湿—适用于风湿在表证、痹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