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随笔两三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研随笔两三点
作为教研员,在日常工作中,有时灵光闪现,会冒出很多想法。因未有随想随记的习惯,思想火花转瞬即逝,到了总结心得时,也就只能捕捉零星点滴。现在有两三点感想,提出来以供参考。
1“明察”比“暗访”更有效
作为教研员,在视导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有时会临时改变一些做法,而就是这稍微的改变,往往却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这件事情就可以作为佐证。
临近元旦,我忽然发觉时间不够用了,这学期高中部分学校的视导任务还未完成。1月18日高三年级就要进行期末考试,依照老经验,学期将尽之时,师生会有些放松和懈怠,即便是高三也不例外。于是我决定“走进课堂”,在近期跑完区内所有高中校,听完所有高三历史课。常规听课一般不“打招呼”,多为“暗访”,也就是“突然袭击”找问题,这有时会招致老师们的反感,认为是“被查”。那么,怎样才能让老师们重视并紧张起来而又不反感呢?我一改往日的做法,将此次教学视导改为“明察”。我认为查找问题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根本。
有了这个想法,我立即行动。首先给所有高三历史备课组长发去信息,提醒高三考试的时间、范围,并通知近期要来听课,听课重点是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此举一出,各学校历史备课组长们发来了课表,
并反映老师们都很重视,都正紧锣密鼓的准备着,表示随时欢迎听课。通过反馈而来的信息,得知老师们正在“备战”,我的目的达到了。
元旦一过,第一站我去了宁海中学,听了两节高三的历史课,两位老师都做了精心的准备,内容安排紧凑,课堂效率奇高。之前,其中一位年轻教师还特意就基础班如何上好复习课做了调研和实验。就“在复习课上采用投影仪还是用板书”的问题,征求了学生的意见,并分别用投影和板书上了两堂课进行试验比较。通过实验研究,得出结论:基础复习,还是板书为好。课后,我和老师们进行了细致的交流和讨论,大家都很兴奋。我个人觉得,教研员听完这种“打过招呼”、“有言在先”课后,与老师间的交流,更易被老师接受,是真正的平等对话。他们觉得教研员不是找茬,不是刁难,而是我们教学研究的同路人。显然这样的“明察” 很受老师欢迎。
我觉得无论“明察”还是“暗访”,都只是一种手段,都应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的。在促进教学和研究上我更倾向前者。“暗访”是在老师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的,有时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他难堪,你无奈。而“明察” 可让老师自己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变被动被查为主动自查及自我展示。这样可以大大缩短解决问题的周期。这种透明、开放的听课方式,是一种正确的引导,将师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教学上来,使老师有备而来,沉着面对,而不是应付检查、措手不及。
南京教研室的杨昭主任曾经说过:“教研员的加入,不是把自己的认识作为标准,而应该是参与同一问题的争鸣,或者是根据教师的
‘最近发展区’之可能和需要予以细微的引导。”教研员和教师是平等的,我们的任务是努力为大家创设一个宽松的对话环境,以保证教师始终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展开充分的思考与交流,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创造性。教研员的专业引领应以平等的姿态介入,真正达到教研员和教师之间的“零”距离。
2“背后称赞”比“当面表扬”更震撼
“背后称赞”比“当面表扬”更震撼,这一认识还是通过去宁海中学听课得出的。那天,听完两位老师的课交换了意见,当面肯定她俩的做法。事后我在另一个场合提及了这两位老师的好做法,并大加称赞。指出她们在复习课上对“课堂巩固”这部分的处理,方法简单、便于操作。其他学校的老师们听后也都觉得方法很好,值得借鉴。此后没过几天,宁海中学就有老师传来话说:学校目前的高三历史老师干劲十足,工作积极性更高。想不到的就是因为听说我在背后肯定了她们。由此事可见,“背后称赞”对老师们要求积极的行为巩固和促进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通过这件事,我认识到当面表扬固然使人欣喜,背后称赞则更有震撼力。当老师从其它渠道得知教研员对自己的夸奖时,他会认为这种表扬是教研员发自内心的,而且是对自己教学工作的一种极大的肯定。由兄弟学校的同仁告之被表扬的情形,那种惊喜和成功感是无以言表的,比当面获得表扬更为激动人心。若把“当面表扬”比喻为:泛起了“涟漪”,恐怕“背后称赞”则该形容为:掀起了“波澜”。“背后的”“非
刻意”的几句称赞,竟会有如此大的功效,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所以在今后工作中,对老师教学上的亮点,我们不妨多称赞,同时称赞不单“用在人前”,也可多“用在人后”。
3“鼓励”比“劝诫”更积极
2010年6月的一天,区教研室组织新教师考核,语文和历史两个学科分在一组,有幸和语文教研员孙和平、顾敏老师以及语文特级教师冯为民、历史特级教师刘建民等在一起担任评委,学习并思考了很多,受益匪浅。
初中语文选中的课题是《孙权劝学》。《孙权劝学》一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当一位新教师说完课后,冯为民老师首先发问:《孙权劝学》的“劝”字你怎么解释?新老师不假思索的回答:“劝诫”。“冯特”的答案却不同于教参的一般解说,他认为“劝”是“鼓励”的意思。
到底“劝”字该作何解?我事后进行了求证。查找字典得出的结论是:“鼓励:鼓动、激励,勉人向上;劝诫:劝告人改正缺点错误,警惕未来。”根据原文的内容及解释,我发现吕蒙并未犯错误,孙权不应该是“劝诫”;再者,孙权虽位居高位,整篇文章却未见他有教训之意,而更多的是“鼓励”。由此得出,“冯特”的“新解”实际是“正解”。
我叹服于特级教师对“劝”字新解的独特眼光,同时也从中获得了两点感悟。
第一、新事物不是标新立异创出来的,而是使事物更科学更趋于合理;第二、凡事多用“鼓励”而少用“劝诫”。
有首歌这样唱:“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这句话道出心理暗示的作用之大。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人所产生的促进作用和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在经常性的积极心理暗示下的人们,他们的自我认同度高,社会认同感也能得到满足,他们就敢于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也会积极开动脑筋做成想做的事。
哲人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赏识、赞扬、鼓励正是肯定一个人的具体表现,在工作中,采用赞赏和鼓励的方法效果可能会更佳。对常人来说,赞赏和鼓励可以促进人的自尊、自信、自强,激发和调动其进取心。扪心自问,我们自己何尝不是这样呢。作为教研员,我们对老师应该多些鼓励,少些劝诫;多些包容,少些苛责。让老师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之中,充分发挥其潜能及创造力,逐步形成自己专业发展的亮点,从而提升教师的职业智慧和职业技能。也许在我们的期许的眼光下,老师们真的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