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小学分校(之一)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h5428@vip.sina.com
xh5428@263.net
xh5428@126.com
准备谈这样几个问题(根据时间,再调
整): 一、史家分校今夕发展; 二、学校发展的主要途径: ㈠抓住机遇求发展; ㈡打造两支队伍; ㈢构建科研体系; ㈣开发校本课程。
一、史家分校今夕发展
(首届十佳
学科标兵)
生源锐减

原三校本来都是百年老校,曾经都是具有24 个教学班的适宜规模学校。
合校时,三校已严重萎缩: 其中一所学校仅余71名学生,且主要集中在 当时的五、六年级(只有五个年级:一年级 一名学生都没有收到;二年级仅7人)。 师生比仅为1:2.29 。 【该校校级干部达4人,还有已经参加了校 级后备干部岗训的。】


分校建立,源于当时的极特殊情况,临危受命,作为共 产党员,没有条件可讲。尽管当时分校根本不具备进人 开学的条件:楼房尚未竣工,工程亦未验收,小区居民 大多还没回迁。 直到今天,我的眼前还经常浮现我第一次来到分校时的 情景:那是2003年大年初一,晚上将近9点钟,我从史 家值完班,与在教研室值班的超时(我先生)在东四会 合,一起打车来到这里看看(因为卓校长是除夕下午和 我谈的)。周围没有灯光,路灯还不亮,只有地下室某 个房间有一点亮儿,那是留守的建筑工人的住处;学校 没有大门,门前的路是工地的垃圾场,操场还是一个瓦 砾场,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那里,我的心是凉的:这就 是我工作生涯最后一段时光所要呆的地方?出租司机撂 下我们就走了,在那凄清的夜晚,我的心中还充满了恐 惧。我真的不知道后面的路该怎样走。

命名为“史家小学分校”,最初只为平息一 场家长的集中上访(因拆迁占地);当然, 更主要是为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校原貌
(北门仓小学、培红小学、东直门小学) 号称三个“小土豆”
普通校再因拆迁而萎缩
由于拆迁周转,
三校临时分散到八处办学; 不可避免地出现管理的暂时松懈和老
师精神状态、组织纪律的涣散。 致使本来就普通的学校又出现了较明显 的萎缩状况。
学习与生命同行 师生与史分共成长 (之一)
东城区史家小学分校 项红 2008年11月20日
欢迎各位
校长朋友们
我是一个面临退休,马上就要离任的校长。 上个月末,刚刚向全体老师做了离任述职报 告。 我是一个总共在校长位置上干了不足六年的, 年纪虽老,但从任期角度讲,还很年轻的校 长。 很高兴能够与各位同行交流,谈谈一些心里 话。
《三年感言》中的一段文字

校园网上有我写的《难以割舍的史家情结》,或 者《三年感言》。那是我真实的心声的吐露! 我在史家小学工作、生活了32年。可以说,我的 青春,我的梦,我一生中最灿烂的时光,都留给 了她、献给了她。那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一人一事,点点滴滴,都令我难以割舍。那是我 的家呀!年近半百,头发斑白之时,我竟又被派 到史家分校,真是出乎意外。 【羊年除夕电话,三夜未眠;初四复电求韩同来; 初五到家宣布任命。】

羊年初一晚,初见史分校舍那一幕仿佛就在昨 天。经过没有路灯的,堆满施工垃圾的街道, 望着周围那几栋没有灯光的居民楼,走进连一 扇大门都没有的校园,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坑 坑洼洼,遍地瓦砾的操场上,我盯着那唯一一 间地下室射出的微弱灯光,心里说不清是什么 滋味:这,就是我教师生涯最后一段时光的工 作场所?! 没有讲台的教室,没有办公桌的办公室; 一份简单的文件也要拿着软盘跑到大街上去 印……甚至喝不上一口水。分校的一切都要从 头儿开始,辛苦自不必言。

当时的区委书记陈平,希 望学校通过资源整合,使
“三个‘小土豆’”
变成
“一个‘大苹果’”。
但是: 资源的整合,并不能保证将 “土豆”变“苹果”。如果不能尽 快地提高学校质量,提升办学水平, 那么“公平”、“均衡”,以及 “名校分校”的牌子,就都成了骗 人的空话。 我们不想骗人!
2005年述职报告中的一段文字
谈三点: “史家小学”与“史家小学分校”;
史家小学分校初建时的情况;
今天的史家分校。
㈠史家小学与史家小学分校
两所学校名字相近,却根本没有可比性。 前者是东城区最好、最有名气的学校,是东 城区的品牌学校,也是北京市的品牌学校, 是北京市最好的四所小学之一;还可以说是 我们国家义务教育的品牌学校,是令巴西副 总统参观后感动得流泪的学校!

人员严重超编
在职教职工133名(加上我பைடு நூலகம்韩),
超编一倍以上。
离退休职工153名。
其他困难
资金紧缺; 校舍尚未竣工(瓦砾场、垃圾站、没大门) 就要仓促开学; 设备还未配置(家长会没有广播设备,逐个 教室去讲;开学近一个月后,市教委领导朱 善璐、耿学超来视察时,教室里还没有讲台, 办公室里还没有办公桌椅;一个简单的文件 得拿着软盘到大街上复印小店印出来)。 回史家求援。
优秀人才流失

由于拆迁周转,造成优秀人才的大量流失。 (教研室、周边学校以及外区都有从这三校 流失的优秀教师) 整个学校131名教职工,连一名区级骨干教 师都没有【而史家小学本校,在当年,仅 语文组,市级骨干教师就有6名】; 当时还在一线的教师中,几乎没有人开过 区级公开课,很少有人拿过论文奖。

后者不过是极普通的布局调整合并校,危 改拆迁区域内的配套小学。
㈡ 建校初始阶段学校状况
“史家小学分校”名与实

名为史家分校,实际只从史家小学派过来2人:
我:原史家小学主抓教学、科研和师资培训工作
的副校长(现在史分校长); 韩云霞:原史家小学中年级段语文大组组长,四 年级组组长(现在史分副校长)。


当我拿到三校人员的基本情况时,心中就更苦了: 130多名教职工,150多名离退休教师,学生呢,仅 700左右(其中一所学校,学生只有71人,教职工 和离退休老师,总计却65人之多)。偌大个学校, 没有一名区级骨干教师(而我当年工作的史家,仅 语文组市级骨干就有6名!)如此大的摊子,如此 弱的师资队伍,今后怎样承受? 但我清楚,如果不是实在没有办法,上级不会将这 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就这样交给我,甚至还硬要将这 样一所学校冠名为史家这所名校的分校。我知道, 不能,也不该讲什么价钱:此前,我头上特级教师、 全国优秀教师的光环罩在那里,在组织需要我的时 候,只有一个字:上!把泪咽进肚里,把牙咬碎吞 进肚里,干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