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的认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帆起航

——浅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的认识 连云港市赣榆县厉庄镇中心小学 刘永英

【内容摘要】:

预设是教师面对教材、面对学生应考虑的两问题:学什么与怎样学最有效的基本定位和假设路径,预设包含了教学理念及在理念引领下的具体教学的操作层面(策略),它具有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动学习并有机整合学习目标的“理想意图”和操作思想。生成即课堂教学实实在在的过程。教师是带着预设走进课堂,与一群并不知道你教学设计的学生共同完成教学的。这个过程中的一切都是生成的,学生的参与充满变数,并且是推动课堂教学展开的重要因素,生成表现为即时性、随机性,而非刻意,具有生成价值。

【关键词】:预设 生成

依稀记得小时候读过的小诗里有这么一句话:爸爸是船,妈妈是帆,载着小小的我,驶向幸福的彼岸。而今,为人师的我,在小学语文的海洋里,循着前辈们的航迹潜游,向着理想中的彼岸努力地靠近着。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里的所见所闻所行,篡改那首小诗:预设是船,生成是帆,扬帆起航,载着希翼中的师生,驶向成功的彼岸。

所谓预设是教师面对教材、面对学生应考虑的两问题:学什么与怎样学最有效的基本定位和假设路径,预设包含了教学理念及在理念引领下的具体教学的操作层面(策略),它具有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动学习并有机整合学习目标的“理想意图”和操作思想。

何谓生成?生成即课堂教学实实在在的过程。因为教师是带着预设走进课堂,与一群并不知道你教学设计的学生共同完成教学的。这个过程中的一切都是生成的,学生的参与充满变数,并且是推动课堂

教学展开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从一开始就变成了师生共同推开的课堂教学,生成便开始了。实际生成表现为即时性、随机性,而非刻意,具有生成价值。

用通俗的话来说,“预设”就是大家常说的“计划”,而“生成”则是在执行预设过程中的“变化”。

《礼记.中庸》中说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叶澜教授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学习。下面我就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预设和生成,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进行动态的弹性预设,为“互动生成”启航。

首先,教师要静下心去钻研教材,要吃透教材,弄清课文知识特点和学习要求,努力挖掘教材中能力训练素材和具有思维训练价值的学习内容,科学处理教材,将教材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前,要与文本对话,对文章要有自己独到地见解。这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甚至是一缸水,一股源源不断的水”。如果教师本身对教材钻研不透,即使在课堂上有再精彩的“生成”,恐怕教师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就我自己上课而言,公开课时,深思熟虑,精心准备且不说,而在平时的课堂中,基于时间基于自己的兴趣等因素,对教材的解读就不那么的深了。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精彩发现”,一般也只能浅尝辄止了。

其次,教师要预测学情,既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知识储备以及学生心理(包括个体因素和群体因素以及稳定性因素和不稳定性因素)等“前在”因素,更要考虑课堂教学中的“即时”因素。于漪老师《从此不借班上课》一文中就谈到:“教学的实效性与教学的针对性密切相关。对教育对象未作任何了解与研究,很难做到从他们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无可讳言,学生学习语文有共性,但不把握个性的差异,怎能做到确有成效?这种差异,有地域的,有学校的,有班级的,有个人的,差不多的表象下面隐藏差得多的实质。

上课不是表演,不是追求轰动的效应,课要教到学生身上,教到学生心中,成为他们素养的一部分。教课必须目中有人,有一个个各有特色的鲜活的学生形象”。 因此,教师只有弄清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教师的预设才能合理,成为学生学习的真正需要。记得我曾经在港师二附小借班上课,课前我在我们学校上了几次,本认为胸有成竹了,自认为对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会处理的游刃有余。上完课以后,自己深感惭愧,课堂上学生的精彩回答倒是让我瞠目结舌了,有种“招架”不住的“遗憾”。出现这样的情况,缘于我缺少对城市孩子的了解。

当然,在预设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预设不能太精细。精细的预设今天看来,可以说是学生思维与想象的桎梏,使他们在课堂上既要服从教师,也要服从于教材,生成的空间自然就很小,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设计应是有弹性、有空间的预设,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生成空间,因而它必须是精心的而不精细的。

二、捕捉精彩的生成契机,为“美丽课堂”扬帆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用自己迷人的亲和魅力去感染学生。观摩大师们的精彩课堂,我们都会感受到师生间的融洽和谐,学生与老师心灵的“零距离”。反之,学生正襟危坐,老师维持所谓的“师道尊严”,这样的课堂想必不会双赢的。

其次,提升教育智慧,捕捉动态资源“教学就是即席创作。”当课堂上出现动态教学资源信息时,教师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辨识其价值,去伪存真,并做出教学决策:是否有用?何时使用?怎样使用?继而确认资源特点,取其精义,并将之融入教学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资源识别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

有幸听了薛法根老师的《我的祖父的园子》一课,感受了他的教学智慧。课堂中,深究完课文,整体回归课文时,薛老师提问:“在

作者的眼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学生有的说是“乐园”;有的说是“生机勃勃的园子”;有的说是“美妙、充满童趣的园子” ……当一个学生说:“这是一个热情的园子”时,我们感到为之一怔:园子能有“热情”来形容吗?听到这个答案,没有多少文化底蕴的我或许会眉头一皱,眼睛一瞪,也或许会对此无动于衷,简单的否定这个孩子的回答。但薛老师抓住了这个“热情”,生出了一份精彩:“热情的园子,没听到过,请你说说你的理由?” “我认为,这个园子好像一个人一样,伸出热情的双手迎接了我、拥抱了我,所以说她是热情的园子。” 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想象能让语言生动,思维能让语言深刻,这样简单而合理的回答,不正如“雪化了,变成了春天”一样是精彩的生成吗?

我们的老师呀,要从习惯性思维中跳出来,才能在别具一格的回答中,生成出那份精彩来。

而我们在上课,很多的时候与课堂生成的那份精彩失之交臂。记得我一次上《在大海中永生》一课,讲到人们对邓小平逝世的哀痛时,为了让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我准备了课件辅助教学。学生在声,图,文中很自然的进入了情境,有的学生眼里甚至流出了感动的泪水,想必那刻孩子们的心里一定也对邓小平爷爷的死深深的悲痛起来。而我当时忽略了孩子们激动的眼神,欲言的嘴唇,只是按照自己的“预设”稍微作了一下小结。课后,听课的老师对我说了这点,我回忆自己起来,心里充满了遗憾。如果当时我能把握那份“生成”,孩子们对人物形象理解得更透,情感目标也就水到渠成了。

布鲁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尽管我们进行了充分的,并且是“以生为本”的人性化预设,有时课堂上的许多情况我们还是无法预知的。教学是一门艺术。所以当我们面对无法预设的课堂生成时,要树立正确的课堂观,灵活应对并使用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且做到及时记载,及时反思,为下一次的预设作好铺垫,打好基石。

总之,一堂成功、有效的课既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也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