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知识点
社 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情境中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科学。
它涵盖了众多重要的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具有关键意义。
一、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如何理解和解释他人、自己以及社会情境。
其中,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是常见的现象。
首因效应指的是在最初接触到信息时形成的印象对后续判断产生较大影响;近因效应则是最近获得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起更大作用。
例如,在面试中,最初的表现可能会给面试官留下深刻的首因效应,而结束时的精彩回答可能产生近因效应。
归因理论也是社会认知的重要部分。
我们常常试图解释他人行为的原因,分为内部归因(个人性格、能力等)和外部归因(环境、运气等)。
然而,这种归因往往存在偏差,比如基本归因错误,即我们倾向于高估个人特质对行为的影响,而低估环境因素。
比如看到有人在公共场合大声争吵,我们可能会首先认为是这个人脾气不好,而忽略了可能是当时的环境压力导致。
另外,图式和刻板印象也影响着我们的社会认知。
图式是我们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帮助我们快速处理信息,但也可能导致信息过滤和错误判断。
刻板印象则是对某一群体的过于简化和概括的看法,容易引发偏见和歧视。
二、社会影响从众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影响现象。
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行为或信念,以与群体保持一致。
比如在街头看到一群人都朝着一个方向跑,我们可能也会不自觉地跟着跑。
顺从是在他人直接请求下做出的行为改变。
例如销售人员向你推销产品,通过各种策略促使你购买。
服从则是在权威命令下做出的行为。
著名的米尔格伦实验就揭示了人们在权威面前服从的程度可能超出想象。
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也值得关注。
在他人在场时,有时我们的表现会更好,这是社会促进;有时则会更差,这是社会抑制。
比如在运动会上观众的加油可能让运动员跑得更快,但在考试时旁边有人注视可能会让我们感到紧张而发挥失常。
三、人际关系人际吸引的因素众多,包括相似性、互补性、熟悉度、外貌等。
相似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往往能促进彼此的吸引;而在某些方面的互补,如性格、能力,也可能让关系更加稳固。
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 ppt课件
PPT课件
7
(2)社会规范的作用。
权威人物常常拥有一些明显的、 表示其身份地位的标记。他们身穿 特殊的制服,或佩戴徽章,有特定 的头衔等等,这些都会令人们想到 “服从主管”的社会规范。这是一 种强有力的规范,许多人会发现难 以违背这一规范。不仅如此,我们 不想做错事,服从主管的命令通常 能帮助我们避免犯错。
常低的,随后才逐步升高电压。
PPT课件
9
(4)事件的快速进展
在许多情形中,事件的发展往往非常 快速:示威突然变成了暴乱,逮捕变成 了大屠杀。
➢事件快速进展不容参与者多加思考,就自然
而然地、机械地做出了服从,命令—他们就 这样做了,非常机械。
➢在米尔格拉姆实验中,被试被带进一个实验
室,实验马上开始,被试发现他们面临对学 习者施加强电压的任务。
PPT课件
6
(1)责任的外移。
在许多情境中,权威人物减轻了服从者为 他们的行动所应担负的责任,“我只是在执 行命令” 就是人们在服从命令并做出了残 暴行为后为自己所做的一种自我辩解。
在生活情景中,这种责任的外移就比较 隐蔽,行为者(军人或警察)被认为有职责 去这样做。在米尔格拉姆实验中,这种责任 外移是很明显的,被试一开始就被告知实验 者(一个权威人物),而不是他们,将承担 实验的一切后果。这样,服从者就摆脱了所 有困境,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群体因素
▪ 群体规模 ▪ 群体一致性 ▪ 群体吸引力
➢个人因素
▪ 人格:智力、焦虑度、社会赞誉需要。 ▪ 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及身份
➢从众的对象(刺激物特性)
▪ 与自身的关联度
PPT课件
4
三、服从
1 含义:迫于外界社会要求、命令、 规范而作出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读书笔记
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读书笔记社会影响是指因人际间的互动而产生态度或行为上的改变,个人接受社会影响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在行为的层面上,从众,服从,依从,是个人接受社会影响的几种主要的方式,在这几个方式中,从众较多涉及群体对个人的影响,服从涉及个人由于社会角色关系连带而发生的影响作用,而依从则涉及更为一般的人际影响。
一.从众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俗称"随大流",即个体的意见与行为与群体中多种人相符合。
其特点是:(一)引起从众产生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
个体想象中的群体优势倾向,也会对个体行为造成压力,使其选择与想象的多数人倾向相一致的行为。
(二)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个体通过理性抉择,选择从众;也可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其随大流时并没有意识到。
(三)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是按照个体本意做出的,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
自愿性是从众的特点。
二、从众的功能在社会生活中的从众行为大多不具有社会评价意义。
它本身无所谓是积极的或消极的,主要取决于行为本身的社会意义。
在任何社会中,多数人的观念与行为保持大体一致是必要的。
一个社会需要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
只有这样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沟通才有可能;反之他们的沟通与互动则促进这种共同性和一致性的发展。
从个体来看,他只有在多方面与社会主导倾向保持一致,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任何个体,无论其多么聪明绝顶,其知识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多到足以适应遇到的每一种社会情境。
个体需要以从众方式,在较大程度上使自己迅速适应未知世界,因此从众具有个体对社会生活适应的功能。
三、从众行为的原因(一)寻求行为参照在许多情境中,个体由于缺乏知识或其他原因(如情况不熟悉等)必须从其他途径获得对自己行为的引导。
按照费斯廷格社会比较理论的说法,在情境不确定时,其他人的行为最有参照价值。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背诵版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背诵版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它探讨了人们如何感知、理解和影响他人,以及社会环境如何塑造我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知识点,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
一、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自己以及社会关系的认知过程。
这包括对他人性格、意图、动机的判断,以及对社会情境的理解。
1、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在社会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往往会根据最初的短暂接触形成对他人的初步看法,这种看法可能会影响后续的交往和判断,并且往往很难改变。
2、归因理论归因是指个体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的过程。
归因可以分为内部归因(将行为归因于个人特质、能力等内部因素)和外部归因(将行为归因于环境、运气等外部因素)。
3、认知偏差常见的认知偏差有:(1)刻板印象:对某个群体的一般性、概括性的看法,可能导致对个体的不准确判断。
(2)晕轮效应:如果一个人的某一方面被认为是好的,那么其他方面也可能被赋予积极的评价;反之亦然。
(3)近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对认知的影响较大。
二、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或社会环境对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1、从众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以与多数人保持一致。
从众可能是由于信息性影响(为了获取准确信息而从众)或规范性影响(为了获得他人认可或避免惩罚而从众)。
2、服从服从是指在权威的命令下,个体做出原本不愿意做的行为。
米尔格拉姆的电击实验揭示了在特定情境下,人们服从权威的程度可能超出想象。
3、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社会促进指个体在他人在场时表现更好;社会抑制则指个体在他人在场时表现更差。
三、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联系。
1、人际吸引人际吸引的因素包括相似性、互补性、外貌吸引力、邻近性等。
2、爱情爱情有多种类型,如激情之爱、伴侣之爱等。
爱情的发展通常会经历不同的阶段。
3、人际沟通有效的人际沟通包括清晰的表达、积极的倾听和正确的理解对方的意思。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科学,涉及到人们社会行为和心理过程的方方面面。
在人类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和思维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社会心理学旨在揭示这些影响机制。
本文将围绕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团队合作和决策行为等几个重要的知识点总结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
一、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中的信息进行感知、加工和理解的过程。
其中,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他人和社会情境的感知和解释,包括人们对他人的评价、印象形成和判断。
社会知觉的一项重要概念是初印象,即人们在短暂接触之后对他人形成的第一印象。
此外,社会知觉还包括归因理论,即个体对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断的过程。
人们的归因方式会影响他们对他人的评价和交往方式。
二、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的态度、行为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其中,社会认同是指个体与某个群体或社会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社会认同对于个体的自我概念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另外,社会规范也是社会影响的一种表现,指的是社会对个体行为的预期和规定。
人们在社会互动中会受到社会规范的引导,并依据社会规范来评价他人和自己的行为。
三、团队合作团队合作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涉及到人们在群体中的协作和合作。
团队合作的成功与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领导风格、合作动机、沟通和决策等。
有效的团队合作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互信、共享目标和有效的沟通与协调。
四、决策行为决策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个体或群体在面对各种选择时的决策过程和影响因素。
决策行为涉及到风险决策、决策制定和决策执行等方面。
人们在决策中会受到认知偏差、风险偏好以及社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会影响个体对决策问题的看法和选择。
总之,社会心理学涉及到人们在社会情境下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从多个层面探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行为和思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社会心理学考研考点
社会心理学考研考点一、社会认知和社会知觉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信息的处理过程,包括注意、记忆、形成印象、推断和决策等。
考点包括注意的分配、记忆的存储与提取、形象与归因、隐性印象和固定化思维等。
二、社会影响与合作竞争社会影响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受到他人行为、观点和期望的影响。
考点包括社会规范与行为规范的形成与维持、从众行为和抵抗社会影响的策略、社会认同与归属感、合作与竞争等。
三、群体心理与领导群体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态度和动机等。
考点包括群体决策的优势与劣势、集体行为和群体动力、群体冲突与合作、领导与权力等。
四、社会心理的应用五、社会心理学的实验方法以上只是社会心理学考研的一部分考点,实际考试中可能涉及到更多的知识。
首先,建议考生熟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验方法。
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是理解和解答考题的前提。
其次,考生可以通过参考历年真题以及相关教材和专业书籍进行练习和复习。
通过做题可以熟悉考试的题型和难度,并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此外,建议考生积极参加讨论、研讨会和学术报告等活动,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案例。
这有助于拓宽视野,提高对社会心理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最后,考生可以进行模拟考试和自我评估,及时发现自身的薄弱环节并进行重点复习。
同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规律的学习计划,为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总之,社会心理学作为考研科目,考点涵盖了广泛的知识点和理论。
考生需要全面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验方法,并通过练习、复习和参与相关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只有全面准备和积极备考,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社会心理学导论个体行为与社会影响的解读
社会心理学导论个体行为与社会影响的解读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行为与社会影响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个体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表现,而社会影响则是指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产生的影响和塑造。
通过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行为与社会影响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社会问题的解决和个体心理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社会认知与社会影响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中的信息的感知和理解。
社会认知会影响个体对于社会影响的反应和态度。
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人们通常通过实验和调查方法来探讨社会认知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例如,在一个公共场合,个体的行为会受到他人的观察和评价,这时个体可能会产生一种“他人关注”的心理,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
另外,社会认知和社会影响也与个体的自我概念有关。
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会形成一种对自己的认知,这种认知会影响他们对社会影响的反应和塑造。
因此,社会认知是个体行为和社会影响之间重要的桥梁。
二、群体行为与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指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个体与群体之间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个体行为往往受到社会规范的影响和约束。
在群体中,个体的行为往往会受到群体动力和规范的塑造。
当个体面临决策时,会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另外,个体的观念和行为也会受到群体间的互动和交流的影响。
人们在社会群体中往往会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和行为协调,由此形成一种集体行为和集体意识。
因此,了解群体行为和社会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三、权威与从众行为权威和从众行为是社会心理学中常用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权威的认同和从众的行为倾向。
个体往往会因为权威的存在和建议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一方面,权威人物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权威性,他们的指导和建议对个体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另一方面,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常常有从众的行为倾向,即个体会根据大多数人的行为和选择来调整和改变自己的行为。
心理咨询师2023社会心理学常考知识点:社会影响
心理咨询师2023社会心理学常考知识点:社会影响1500字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以下是2023年社会心理学常考的知识点——社会影响。
1. 社会规范:指社会对个体行为的期望和要求。
社会规范可以分为显性规范和隐性规范。
显性规范是社会明确告知个体的规范,如礼貌用语、法律法规等;隐性规范则是个体通过观察和学习形成的、无需明确告知的规范,如社会习俗、行为习惯等。
2. 社会认知:个体对他人、他们自身和社会环境的认知和理解。
社会认知理论包括社会知觉和社会信息处理。
社会知觉指个体如何从他人和环境中获取信息,如形象评价、人格特质推断等;社会信息处理指个体如何对获取的社会信息进行加工、存储和运用,如社会记忆、社会推理等。
3. 社会认同:个体对自身的社会属性和身份的认同感。
社会认同可以包括个体对自身的性别、年龄、国籍、职业等身份的认同。
社会认同理论强调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追求被认同和归属感的需求,也指出社会认同对个体的情绪、行为和决策产生影响。
4. 社会影响的类型:社会影响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信息性社会影响和规范性社会影响。
信息性社会影响指他人对个体观点或行为的观察和评价,个体会考虑他人的意见和行为作为决策的参考;规范性社会影响指个体受到他人行为和社会规范的影响,会根据他人行为和规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5. 社会比较:个体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评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社会比较可以分为上位比较和下位比较。
上位比较指个体将自己与比自己更强的人进行比较,可以激发个体的竞争动机和进取心;下位比较指个体将自己与比自己更弱的人进行比较,可以增强个体的自尊感和幸福感。
6. 社会影响的机制:社会影响可以通过社会认知、社会压力和社会责任等机制来实现。
社会认知机制指个体对他人的观察和评价,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社会压力机制指个体在他人期望和社会规范的压力下改变行为;社会责任机制指个体对社会环境和他人的责任感,从而影响行为。
《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知识点
第十一章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引起个体的思想、情绪和行为的变化。
社会影响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第一节他人在场一.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社会促进是指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时候,他人在场促进了活动的完成,并且提高了活动效率。
(蚂蚁搬土实验)社会抑制是指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时候,他人在场不是促进活动,而是干扰了活动的完成,而且抑制了活动效率。
两个效应:结伴效应、观众效应不管是结伴效应还是观众效应,对于不同的人来说,都可能产生不同的心理的效应.(思考:影响因素是什么?)二.关于他人在场的理论解释—-优势反应强化说(查荣克) 由于他人在场,我们每个个体会提高自己的动机水平,优势反应就会增强,越熟练的工作完成得越好(促进),反之,越不熟练的完成得越差(抑制).三.社会惰化指群体一起完成某个任务的时候,个人付出的努力会比他自己单独完成这个任务的时候付出的努力更少一些。
解释:(1)在群体的情况下,大家一起完成活动的时候,对于活动中的每一个人,他的责任意识会下降;(2)心理学觉得,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意识,在群体中所做事情的成果被淹没在群体中其他成员的成果当中了。
例子:和尚挑水吃,吃大锅饭,平均主义。
四.去个性化指一个人在群体当中,去做某种活动的时候,因为他对这个群体的认同,就淹没了对自己个人身份的感知,即失去了个性感,认为所做事不是他自己的责任而是群体的责任.积极的方面:防暴警察维护社会秩序消极的方面: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1895年出版《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研究集群行为,集群行为一个最典型的特点就是人们在集群的时候去个性化了。
例子:1985中国足球5。
19事件;网络的虚拟化也实现了心理上的去个性化第二节从众、服从和顺从一.从众(带非理性的色彩)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倾向。
(即随大流现象)分类:真从众--口服心服权宜从众——口服心不服不从众经典实验:(1)谢里夫的经典实验-在某种情况下,我们是要以别人的观点行为作为我们做出行为的依据的。
心理咨询师2023社会心理学常考知识点:社会影响
心理咨询师2023社会心理学常考知识点:社会影响心理咨询师2023社会心理学常考知识点:社会影响一、1.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是一种被动承受群体影响的方式。
2.从众的功能:⑴促进社会形成共同标准、共同价值观⑵让个体适应社会生活。
3.从众的类型:⑴真从众⑵权宜从众⑶反从众。
4.从众行为的原因:⑴寻求行为参照⑵对偏离的恐惧⑶群体凝聚力。
5.影响从众的因素:⑴群体因素〔规模临界值大致在3-4人〕⑵个体人格因素⑶情境的明确性。
二、1.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别人在场而进步了绩效的现象。
别人在场有实际在场、想像在场、隐含在场。
社会促进有两种效应:结伴效应是指在有人陪同的活动中,个体会感到某种社会比拟的压力,从而进步工作或活动效率;观众效应是指个体从事活动时,是否有观众在场,观众多少及观众的表现对其活动效率有明显的影响。
2.优势反响是已经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纯熟的动作,不假思索即可做出。
3.社会惰化也称社会逍遥,“磨洋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原因:个体在群体中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的焦虑减弱,因此行为的动力也相应下降。
三、1.模拟是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别人的影响仿照别人,使自己的行为与别人一样或相似诉现象。
2.模拟的意义:⑴模拟是学习的根底⑵适应作用⑶促进群体形成。
3.塔尔德的《模拟律》:⑴下降律⑵几何级数律⑶先内后外律。
四、1.暗示指在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以及符号等对别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承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暗示者的方式去活动。
2.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⑴暗示者的权利、声威社会地位及人格魅力对暗示效果有明显影响⑵被暗示者假如独立性差,缺乏自信心,知识程度低那么暗示效果明显;被暗示者年龄、性别与暗示效果也有关系;⑶被暗示者所处情境是暗示作用的客观环境。
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名词解释_概述及解释说明
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名词解释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思维和情感的学科。
它探讨了人们是如何被社会影响着,以及他们如何通过社会交互塑造、改变和适应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社会影响是指其他人对个体或群体产生的行为、态度或价值观上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解释和说明社会心理学中频繁出现的名词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学科。
我们将详细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定义,探讨社会影响的概念,并解释相关名词,以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这些基本概念。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引言、社会心理学的概念解释、社会影响的类型与原因、社会心理学中的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以及结论与启示。
在第二部分,我们将定义和解释社会心理学,并详细介绍什么是社会影响。
我们还将阐述一些常用于描述和研究社会影响的名词。
第三部分将探讨社会影响的不同类型和产生的原因。
我们将对规范性社会影响、信息性社会影响和执行性社会影响进行解释,并举例说明。
在第四部分,我们将介绍一些经典实验,其中包括斯坦福监狱实验,并展示其在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性。
此外,我们还将通过分析现实环境中的案例和研究社交媒体中的社会影响,加深读者对社会心理学应用于实际情境的了解。
最后,在第五部分,我们将总结本文主要概念和观点,并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考,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用社会心理学知识。
1.3 目的本文目的是为了给读者提供一个清晰而全面的概述,介绍社会心理学中与社会影响相关的名词,并阐明其含义。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能够加深对这些概念和研究领域的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用相关知识。
接下来,我们将开始探索并解释这些关键概念。
2. 社会心理学的概念解释:2.1 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下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它主要关注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以及这些影响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结果产生的影响。
通过探索环境、文化和社交因素对人类行为及其发展产生影响的机制,社会心理学帮助我们理解社会动态、群体行为和个人决策。
社会心理学的群体行为与影响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的群体行为与影响知识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群体行为和影响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涉及到集体的行为规律、认知差异以及对他人的影响等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群体行为与影响的知识点,包括群体决策、极端化、合群现象和社会规范等。
一、群体决策群体决策是指群体成员在共同面对某一问题时所做出的决策。
群体决策相较于个体决策,表现出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群体决策常常会受到所谓的“集体智慧”的影响,即群体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意见和思路,更好地解决问题。
其次,群体决策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况是“群体沉默”,即群体中的个体出于某种原因选择不表达自己的意见,从而导致了决策结果的偏差。
二、极端化极端化是群体行为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指的是群体在决策过程中往往会偏向于更加极端或保守的观点。
极端化理论指出,在群体中,人们更容易接受和采纳比个体更加极端化的观点,这是因为面对群体压力和认同需要,个体往往会在群体中表现出更加强烈的立场和态度。
三、合群现象合群现象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倾向于接受群体观点和行为的情况。
合群现象是社会心理学中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涉及到社会认同、个体需要和融入感等因素。
在群体中,个体会倾向于与他人保持一致,以满足自身的社会需求,并获得认同感。
但同时,合群现象也可能导致个体在决策和行为上的盲从,从而忽视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四、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群体行为和影响中的另一个关键概念,指的是群体成员对于特定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社会规范可以分为描述性规范和规范性规范。
描述性规范是指群体中成员根据其他人的行为来判断自己应该怎样行事,而规范性规范则是指群体中成员遵循的行为规则和期望。
社会规范的存在对于群体内部的秩序和协作至关重要,同时也会对个体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群体行为与影响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了解群体行为和影响的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集体行为的规律,推动社会与个体的和谐发展。
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
希阿德尼(Cialdini)和他的同事(1975) 作了一个著名的实验 在路上截住大学生,向他们提出一个要求:连
续两年每周两个小时为少年犯充当义务咨询员。 实验者降低要求,提出一个小的请求:请大学 生们能否化两个小时,带领少年犯去动物园游 玩 结果有50%的大学生答应了请求。而如果直截了 当提出后一要求,只有不到17%的大学生同意这 一请求。
(三)实现依从的策略
1 基于令人喜欢的策略:迎合 迎合是指请求者先让目标对象喜欢他们,然
后再试图改变目标对象,使他们做出请求者 所期望和要求的行为。 高登( Gordon,1996 )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 究,他认为,恭维(以某种方式称赞某人) 是最好的方法。恭维并不一定要直接针对目 标对象,可以对那些与他亲密的人大加赞美, 如他(她)的孩子。 其他有效的方法主要与印象管理有关,如提 高自身外表的吸引力,表现出更多积极的非 语言线索,为目标对象提供帮助等等。
(2)附加效应
紧接着最初提出的要求,没等目标对
象说出“是”或“否”,马上加上一 个可爱的、令人愉快的好处。 例如降低价格,或者同样的价格再多 加点什么东西。 为什么这些策略会有效呢?一种原因 可能是由于互惠原则的作用:人们把 那些最后附加的利益看作是额外的承 让,于是觉得自己也必须做出让步, 其结果就是:他们更可能说“是”。
非控制性:模仿不是由他人或社会所控
制的行为,无外力作用。 表面性:模仿是对他人行为的模仿、再 现,无法模仿心理活动、内心世界。 相似性:模仿是对榜样外部行为的仿效。
3 类型
无意模仿:模仿者在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
意义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仿照别人的行 为。并非完全无意识,意识程度低。 有意模仿:模仿者自觉地学习他人行为, 是有动机、有期望的模仿。 有意模仿者了解他人行为的意义,了解自 己行为与他人行为的差异,会不断调整自 己的行为以与他人相仿,这是人类学习的 一条重要途径。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社会、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分支,其研究内容涉及一系列心理现象,包括群体行为、人际互动、心理困扰、人际关系等方面。
下面介绍一些社会心理学的知识点。
1. 社会认知与社会印象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中其他人的观察和理解,包括自我概念、他人概念和情境概念等。
而社会印象则是指个体对别人、事物及自己一些特定方面的评价和看法。
在交往中,个体的社会认知和社会印象对行为和态度都会有深刻的影响。
2.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个体的自我动机,即基于内部满足感和兴趣、个人发展等因素的动机。
外在动机则是指来自外部的激励,例如奖励、惩罚和社会期待等。
在社会心理学中,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的平衡关系对于个体的学习、工作表现和幸福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3. 社会规范和道德行为社会规范是人们在特定环境中规定的行为准则和期望,这些规范涵盖了人们的行为方式、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而道德行为是指个体基于道德准则、个人信仰和个人规范等而行动的行为。
在社交与互动中,个体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行为往往会对人际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4. 群体动力学和集体行为群体动力学是指社会中群体与集体的心理和行为动态,包括决策过程、协作方式和群体结构等。
而集体行为则是指在大规模人群中,人们进行的统一行动。
在政治运动、社会集会和群众游行等群体活动中,群体动力学和集体行为都具有重要的社会学意义。
5. 社会认知失调与社会压力社会认知失调是指个体的观点和态度与他人、社会行为、社会预期等之间存在不一致,从而导致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发生问题。
而社会压力则是指个体在面临特定环境、事件或他人期待等方面所产生的精神压力。
在日常生活中,社会认知失调和社会压力常常是导致心理困扰的主要原因。
总之,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的重要分支,在人际互动、群体行为、社会认知和心理困扰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6. 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社会支持是指个体通过人际交往获取的情感、认知、物质资源和信息等。
社会心理学原理-终极必背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原理-终极必背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思维和情
感的科学。
了解社会心理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行
为和决策,以及影响他们的社会环境。
以下是社会心理学的终极必背知识点:
1. 社会认知:人们在社会环境中如何感知、理解和解释信息。
包括注意力、记忆、推理和决策等心理过程。
2. 社会影响:人们在社会互动中如何相互影响和受到影响。
包
括社会规范、社会比较、社会压力等。
3. 自我概念: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
包括自我认同、自尊、自我效能等。
4. 社会认同:个体对所属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包括族群认同、性别认同、社会角色认同等。
5. 社会关系:个体在社会中的互动和关系。
包括亲密关系、合
作与竞争、集体行动等。
6. 社会接触:个体与他人接触和交往的方式和效果。
包括偏见
与歧视、群体间冲突、社会支持等。
7. 社会变革: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变化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包括社会化、文化间差异、社会运动等。
8.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现象的科学方法和工具。
包括实验设计、调查问卷、观察法等。
以上是社会心理学原理的终极必背知识点。
通过深入理解和掌
握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
和心理过程,促进社会互动的和谐和发展。
请注意,以上知识点只是社会心理学的基础,深入学习和实践
才能真正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精髓。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1.社会认知:社会心理学探究了人们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世界。
社会认知过程包括注意力、知觉、记忆和推断等。
人们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评估他们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2.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了解和评估。
自我概念的形成是通过与他人交往和比较中获得的。
自我概念对个体的态度、意图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3.非语言沟通:人们不仅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还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目光接触等非语言方式进行沟通。
非语言沟通可以传达情绪、意图和关系等。
4.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他人对个体的影响。
包括社会规范、社会压力和社会影响力等。
人们通过对他人的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适应社会规范。
5.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中与他人的交互。
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际关系中的友谊、亲密关系、群体性行为等。
人们的社会支持网络对他们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6.担当责任: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的担当责任的心理过程。
担当责任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承担起责任。
担当责任感可以促使人们采取行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8.偏见和歧视: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对特定群体的偏见和歧视。
偏见是基于一些群体特征或负面经验的负向评价。
歧视是根据一些群体特征对其进行不公平对待。
9.领导和权威:社会心理学探究了领导和权威对人们的影响。
领导和权威可以影响群体中的行为和决策,并塑造群体文化和价值观。
10.团队合作: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在团队中的行为和决策。
团队合作需要个体间的合作和协调,涉及到领导、沟通、冲突解决和团队效能等因素。
以上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些知识要点,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并揭示了个体如何与他人互动和适应社会。
这门学科对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有着重要的贡献。
社 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它试图解释人们如何思考、感受和相互影响,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塑造我们的社会生活。
以下是一些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归因理论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解释和推断。
归因理论认为,我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倾向于归因于内在特质(如性格、能力)或外在情境(如环境、压力)。
例如,如果一个人在考试中表现不佳,我们可能会将其归因于他不够努力(内在特质),或者是考试难度太大(外在情境)。
基本归因错误是指我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过度倾向于归因于内在特质,而低估了外在情境的影响。
比如,看到有人在公共场合摔倒,我们可能会认为他笨手笨脚,而忽略了地面湿滑的因素。
而自利归因偏差则是指我们在解释自己的成功时倾向于归因于内在特质,而将失败归因于外在情境。
比如,考试取得好成绩会觉得是自己聪明努力,成绩差就怪题目太难。
二、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人们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世界中的信息。
首因效应指的是我们在与他人初次交往时,最先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较大。
比如,第一次见面时对方表现得很有礼貌,我们就可能认为他是个有教养的人。
近因效应则是指最近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更大。
比如,长期相处的朋友最近做了一件让你不满的事,你可能会暂时对他产生不好的看法。
刻板印象是对某一群体的概括性、固定的看法。
虽然有时刻板印象能帮助我们快速了解他人,但也容易导致偏见和歧视。
三、态度与态度改变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评价和倾向。
态度包括认知成分(对事物的看法)、情感成分(对事物的感受)和行为成分(对事物的反应倾向)。
态度改变的方法有很多,比如信息传播,如果新的信息具有说服力并且来源可靠,可能会改变我们的态度。
另外,角色扮演也能改变态度,当我们扮演某个角色时,可能会对相关问题产生新的看法。
四、从众与服从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行为,以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
比如在一个小组讨论中,大多数人都认为某个方案好,即使你最初有不同意见,可能也会选择从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引起个体的思想、情绪和行为的变化。
社会影响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
第一节他人在场
一.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
社会促进是指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时候,他人在场促进了活动的完成,并且提高了活动效率。
(蚂蚁搬土实验)
社会抑制是指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时候,他人在场不是促进活动,而是干扰了活动的完成,而且抑制了活动效率。
两个效应:结伴效应、观众效应
不管是结伴效应还是观众效应,对于不同的人来说,都可能产生不同的心理的效应。
(思考:影响因素是什么?)二.关于他人在场的理论解释——优势反应强化说(查荣克)
由于他人在场,我们每个个体会提高自己的动机水平,优势反应就会增强,越熟练的工作完成得越好(促进),反之,越不熟练的完成得越差(抑制)。
三.社会惰化
指群体一起完成某个任务的时候,个人付出的努力会比他自己单独完成这个任务的时候付出的努力更少一些。
解释:(1)在群体的情况下,大家一起完成活动的时候,对于活动中的每一个人,他的责任意识会下降;
(2)心理学觉得,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意识,在群体中所做事情的成果被淹没在群体中其他成员的成果当中了。
例子:和尚挑水吃,吃大锅饭,平均主义。
四.去个性化
指一个人在群体当中,去做某种活动的时候,因为他对这个群体的认同,就淹没了对自己个人身份的感知,即失去了个性感,认为所做事不是他自己的责任而是群体的责任。
积极的方面:防暴警察维护社会秩序
消极的方面: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1895年出版《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研究集群行为,集群行为一个最典型的特点就是人们在集群的时候去个性化了。
例子:1985中国足球5.19事件;网络的虚拟化也实现了心理上的去个性化
第二节从众、服从和顺从
一.从众(带非理性的色彩)
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倾向。
(即随大流现象)
分类:真从众——口服心服
权宜从众——口服心不服
不从众
经典实验:(1)谢里夫的经典实验—在某种情况下,我们是要以别人的观点行为作为我们做出行为的依据的。
(2)最经典的阿希的实验
解释:(1)以别人作为自己行为指导或者作为自己行为准则的这个信息来源的这种方式,叫作信息性社会影响(海德的平衡理论)
(2)每个人做什么事情,都想获得别人的赞许,叫做规范性的社会影响(炫耀性消费)
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情境因素、个体因素
群体因素:一致性;群体规模;凝聚力;成员在群体中的地位
情境因素:刺激性质(直接刺激,间接刺激);时间的因素个体因素:
女性比男性在某些场合更易从众;
年纪较小的人更易从众;
人格特征(能力和自信心比较低的人容易从众,对赞许需求高的人易从众);
知识经验少的人易从众;
自我卷入的情况(越是在自己不明确该如何选择的情况,选择的环境条件不明确时,更容易做出从众的表现来)二.服从(带强迫性色彩)
由于外界压力而使个体发生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
最主要特点:形成外界的压力
压力来源:他人;规范。
从众与服从的区别:
压力来源:服从是由于外界的规范或者由某种权威的命令,从中是发自个体内心的,没有明显外界的压力
发生方式:服从多少是被迫发生的,是带有强制性的,从众是内心自发的
造成后果:服从对应惩罚,从众对应内心不安、心里不平衡
经典服从实验——米尔格拉姆的“电击”实验
影响服从的因素:
(1)命令者的权威性;
(2)他人支持;
(3)道德与人格:一个人道德水准越低,越可能服从;越是崇拜权威,越是觉得要加强制度惩罚不服从规则的人的那些人,越可能做出服从行为
(4)靠近程度;
(5)行为反馈:反馈越是间接的,服从的可能性就越大
总结:服从有积极的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研究服从和从众都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三.顺从
特点:在他人请求下,按照他人的要求做的倾向。
顺从与从众、服从区别:
顺从是在别人请求下,从众来自群体压力,服从是别人命令
你的。
顺从的发生:积极情绪;互惠;合理
第三节模仿与暗示
一.模仿
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行为刺激,自觉或不自觉地使自己行为与他人相仿。
模仿的特点:自觉自愿的,主动的;被模仿的一定是有一定的榜样示范的作用;模仿只能是对外在行为的模仿。
模仿的意义:
1.模仿是学习的基础
2.具有社会生活适应作用
3.促进群体形成
关于模仿的研究
研究模仿的早期人物是塔尔德,著《模仿律》,用模仿解释一切社会现象。
模仿规律:
下降率——社会下层人士具有模仿社会上层人士的倾向。
(赶时髦的人总是追时髦的人)
几何级数律——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模仿一旦开始,便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迅速蔓延
先内后外率——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
社会学习论,代表人物有米勒,多拉德和班杜拉等人。
模仿是后天通过强化习得的,强化与行为有关,而与学习无关。
二.暗示
采用含蓄的方式,通过语言、行为等刺激手段对他人或自己的心理行为产生影响,接受某一观念,或某种方式活动。
暗示的种类:直接暗示(望梅止渴)、间接暗示、自我暗示、反暗示
思考题:
1.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的理论解释有哪
些?
2.如何减少社会惰化?
3.分析从众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4.从众、服从与顺从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