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阶级·自身:马克思存在论思想的理解

合集下载

解读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

解读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

解读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人究竟是什么?他只是历史中已被安排好角色的剧中人,还是历史的剧作者?古今中外无数智者痴迷于这一问题,对它的书斋渐悟,闲暇诧异构成了人类文明斑斓璀璨的悠悠画卷。

古希腊哲学闪烁着人的理性光辉,在经历了漫长中世纪的蛰伏后,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又一次高扬了理性原则,后继者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天才思想开创了德国古典哲学,深化着对人性的认识,而最具划时代意义的人学革命则是由马克思完成的。

关键词:人性人的本质人学人是什么?只是从四足,到两足,再到三足的动物?如何破解这个斯克诺芬之谜?一、人学的渊源古希腊中求真知,爱智慧的哲思者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贯穿于古希腊理性主义人学的始终。

关于人性的解析,在古希腊哲学中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

这期间经历了自然人性论、理性人性论、社会人性论。

自然人性论,泰勒斯、恩培多克勒这样的早期哲学家,把世界的本原视为如水火土气这样的物质,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

理性人性论,毕达哥拉斯提出“在人身上最有力的部分是灵魂”,灵魂就是人的理性。

他的灵魂这一概念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认为灵魂可以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可以转世,得到永存。

赫拉克利特阐发了“逻各斯”,把人看作一个求取真知、获得智慧的理性存在者。

苏格拉底、柏拉图更是极大地发展了人的理性学说,他们明确宣称自己的哲学就是研究人的理性。

由此,理性是人的本质的思想渐渐被确立起来。

社会人性论,古希腊哲学家们已经窥测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苏格拉底和德谟克利特在“知识即美德”的观点上是一致的。

前者强调美德的先验性,后者则更注重了后天教育、环境对一个人的道德品行的影响。

在人的自然属性基础上,人的本性进而通过教育和训练得到改变,德谟克利特的思想在这里已经接近人性的社会性思想了。

在《尼可马科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提出“人是政治动物”,“人在本性上是社会性的”,他强调社会教育、行为实践对培育人的美德的重要作用。

关于“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的几点思考

关于“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的几点思考

关于“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的几点思考自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来,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是否存在本体论的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肯定者曰有,否定者曰无。

改革开放以前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哲学界主流地位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不存在旧哲学意义上的本体论;改革开放以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存在本体论的观点逐步流行,但争论一直存在。

由于这一问题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理解,因此围绕该问题的争论就不是可有可无的。

把“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作为主题,既有助于争论的进一步展开,也有助于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有助于在新世纪中更好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关于“本体论”和“世界观”两概念的使用马克思在《博士论文》附录中使用了“本体论”概念,他说:“对神的证明不外是对人的本质的自我意识存在的证明,对自我意识的逻辑说明。

例如,本体论的证明。

当我们思索存在的时候,什么存在是直接的呢?自我意识。

在这个意义上说,对神的存在的一切证明都是对神的不存在的证明,都是对一切关于神的观念的驳斥。

”(全集第2版第1卷第101页)从上下文的意思来看,马克思所理解的本体论就是关于本体存在的理论,即本体是否存在,如何存在,以及本体与非本体相互关系的理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谈论感觉、激情时使用了“本体论”概念。

他认为“人的感觉、激情等等不仅是在[狭隘]意义上的人类学的规定,而且是真正本体论的本质(自然)肯定”(全集第1版第42卷第150页)。

所谓对人的感觉、激情的真正本体论的本质(自然)肯定,是指“感觉、激情等等仅仅通过它们的对象对它们感性地存在这一事实而真正肯定自己”,是指“不同的肯定方式构成它们的存在、它们的生命的特殊性;对象以怎样的方式对它们存在,这就是它们的享受的特有方式”,即使“对象为他人所肯定,这同样是他自己的享受”。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发达的工业,也就是以私有财产为中介,人的激情的本体论本质才能在总体上、合乎人性地实现”。

马克思人学的存在论阐释

马克思人学的存在论阐释

马克思人学的存在论阐释
马克思人学的存在论认为,人的存在具有特定的历史性,人被定义为不断发展的社会动物,人的存在与能动性和理性是内在联系的。

因此,形式以外的人文价值不仅仅是社会结构的产物,而是源自人们内心的决定性选择,人们在行动中发展出和思维中延伸出的道德方向。

马克思人学强调了自由意志,认为自由意志是塑造人类未来的主体。

它认为,人类可以学习、了解和改造社会环境,有积极改变自身自然和社会形式的能力,并培养自我意识。

最后,马克思人学强调发展和新的可能性,主张建立一种关于自由意志的崭新的人类关系和主体,归根究底,自由意志是一种远见,有助于实现一种更加公正和人性化的社会结构。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解和认识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解和认识我的态度,一句话,就是理性地看待马克思主义。

我尊崇马克思,也象尊崇孔夫子,亚里斯多德一样,认为他们都是伟大的学者,伟大的历史人物;我有时间时也在学点马克思主义和四书五经,我不是盲目的信徒,但是我愿意作个虔诚的学生,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去研究、理解他们的学说和思想,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

我有这样一种感觉,由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坚持搞阶级斗争乱施专政和其它问题,引起许多人对民主、自由、人权等格外重视,但与此同时,一些同志对阶级斗争、暴力革命、社会主义等观念,产生厌恶抵制甚至否定,而且追溯到最后,把源头锁定在马克思那里,说他的主义是一派邪说,这显然是一种偏激、缺少理性的态度。

一、关于马克思的民主观关于马克思的民主观,我的政治观点倾向自由主义。

我认为马克思的自由思想在尊重人权、尊重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方面与自由主义大致相同,其区别只在于,他认为在存在剥削和阶级压迫的社会,不可能有最大多数人的自由和幸福(马克思说“不可能”,并不是“不应该”),只有进入他所设想的共产主义,才可能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和“人的澈解放”。

马克思的民主观没有抛弃民主的普遍概念;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反对剥削,但主张继承人类一切美好的价值追求——自由、民主、人权、平等。

在这一点上,社会主义国家应当毫不迟疑地发扬马克思的民主观。

我是这样想的:马、恩预言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空前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如果这样的社会主义可以实现,其政权组织方式必然会参照继承已经发展成熟的、符合民主普遍价值的、资本主义原有的民主体制,而决不会倒退。

斯大林、毛泽东的集权专制模式,表现为一党专政、个人崇拜和中央政府高度集权,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五、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

实现的条件是在资本主义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后。

马克思思想的存在论维度

马克思思想的存在论维度

马克思思想的存在论维度在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存在论研究是一个核心领域。

依照时间顺序,马克思主义存在论研究大体产生了三种类型,分别为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和生存论。

在现代西方哲学界,海德格尔创立的存在论实现了存在论传统的现代转向。

但是,后期海德格尔为了避免形而上学的误解,放弃了存在论。

在他之后,西方哲学界的存在论研究趋于停滞。

对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而言,既然已经承认马克思的思想具有存在论维度,就需要将这方面的研究继续推进。

我们要反思现有的三种研究方式,并在批判地分析海德格尔思想转向的基础上,阐明生存论研究方式向历史存在论研究方式的转向。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规定,0ntology(拉丁文ontologia)的哲学本义是研究“on 之为on”,是关于on的logos,即on本身的学问。

就这种广义的规定而言,Ontology 不仅是哲学的一个特殊分支,而且是哲学的本质。

目前,On-tology主要有两种译法,即本体论和存在论。

前一种译法主要基于西方学院哲学的传统,后一种译法则主要基于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哲学。

因此,本体论与存在论这两种译名显示出义理上的差别:前者是在逻辑体系中论证追索概念实体的学说,属于本质主义的哲学路向;后者则是在实存境域中尤其在人的生存处境中追问存在意义的思想,属于实存哲学的路向。

在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绝大多数学者认为马克思的思想中有ontology,而且进行了不同的阐释,如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以及生存论等。

承认马克思的思想有本体论的维度是基于哲学的需要,即认为哲学的根本是本体论。

例如,有学者明确指出:“自古以来,哲学作为一种形而上的学问,其本体论的探求是不可能被取消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新的哲学形态,当然不能没有本体论,尽管在具体表述上仍有不同看法(如存在论等)。

”有少数学者则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本体论,这主要基于对ontology的学院式理解:本体论“表示一种特殊的哲学形态,一种用范畴作逻辑推论的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的基本内容
1. 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强调实践是存在的基础呀!就像盖房子得先打地基一样,实践就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根基呢!想想看,我们通过实践去感受、去行动,才能真正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呀,不是吗?
2. 物质决定意识,这可是马克思主义存在论的重要点呢!比如说,我们生活的环境会影响我们的想法和观念,就如同水塑造着容器的形状一样形象吧!难道不是这样吗?
3.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懂不懂呀!社会的各种情况会造就我们相应的思想呀!就好像一个大集体的氛围会决定大家的行为方式一样,这很明显呀,对吧?
4. 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还指出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呢!我们可不是被动接受的呀!好比我们可以主动追求自己的梦想,去努力改变现状,不是吗?这多让人有动力呀!
5. 矛盾普遍性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哎呀,这太有道理啦!生活中到处都有矛盾呀,就像我们每天都会面临各种选择和困难一样,这就是矛盾呀!是不是很真切?
6. 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哟!世界可不是一成不变的哟!像我们自身也是不断成长进步的呀,这就是发展变化呀!这多神奇呀,不是吗?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就是这么深刻和有意义,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我们自己呀!。

试论马克思现代存在论思想的提出及其理论意义重读《巴黎手稿》札记之五

试论马克思现代存在论思想的提出及其理论意义重读《巴黎手稿》札记之五

结论
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在谈到他自己的科学的时候,谦虚地称它为‘可 能是对真实性的某种近似’。”正是这种近似,使得我们不断地回到《巴黎手 稿》,不断地寻找真理的光芒。
谢谢观看
背景介绍
背景介绍
《巴黎手稿》是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初期所写的笔记。这个 时期,马克思正致力于从黑格尔哲学转向唯物主义,并对政治经济学进行了初步 研究。这一手稿是马克思对自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进 行反思和总结的产物,其中也包含了对美的规律、艺术创作和审美感受等问题的 探讨。
第二部分:存在论思想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现代存在论思想的理论意义深远。在哲学领域,这一思想突破了传统 形而上学的束缚,强调了实践在认识和存在中的核心地位。在社会学领域,马克 思的存在论思想揭示了社会关系的本质,即人与人的关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不断 演变和调整。在文化研究领域,马克思的存在论思想为分析文化现象提供了独特 的视角和方法。
试论马克思现代存在论思想的 提出及其理论意义重读《巴黎
手稿》札记之五
目录
01 引言
03
第二部分:存在论思 想的理论意义
02
第一部分:存在论思 想的历史演变
04
第三部分:存在论思 想的实践意义
目录
05 第四部分:存在论思 想的发展前景
07 参考内容
06 结语
试论马克思现代存在论思想的提 出及其理论意义
随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深入观察和研究,他在《资本论》中进一 步发展了存在论思想。马克思从商品、劳动、阶级等多个角度出发,揭示了资本 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生产、交换、分配等环节中的体 现。他的存在论思想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成熟,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提供了重要 的理论支撑。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期诞生的一种全新的思想体系,它以人的解放和自由为根本追求,被誉为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在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进行浅谈。

我们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内涵和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创造者和改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人本思想强调人的自由和解放,认为人应该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摆脱一切形式的奴役和束缚。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提倡人的自由、平等、尊严和幸福。

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领域,影响并塑造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我们来分析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和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观念,为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目标和追求方向。

在当代社会,由于物质文明不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变化,人们普遍面临着身心两方面的困惑和挑战。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道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方向。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批判和超越传统意识形态的思想范式,使我们能够更加清醒地认识和把握当代社会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

在当代社会,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社会媒体的发达,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的冲击和干扰。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传统意识形态的思想范式,帮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和把握当代社会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强大的理论武器和思想工具,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在当代社会,人们普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和困难,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道德危机等等。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强大的理论武器和思想工具,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当代社会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思想的存在论维度

马克思思想的存在论维度

在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存在论研究是一个核心领域.依照时间顺序,马克思主义存在论研究大体产生了三种类型,分别为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和生存论.在现代西方哲学界,海德格尔创立的存在论实现了存在论传统的现代转向.但是,后期海德格尔为了避免形而上学的误解,放弃了存在论.在他之后,西方哲学
界的存在论研究趋于停滞.对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而言,既然已经承认马克思的思想具有存在论维度,就需要将这方面的研究继续推进.我们要反思现有的三种研究方式,并在批判地分析海德格尔思想转向的基础上,阐明生存论研究方式向历史存在论研究方式的转向.
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对于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指导意义。

历史地看,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包括发展主体、发展内容、发展特征三个基本维度。

其中,发展主体包括国家(区域)、群体、个体三种类型,在发展中需要不同国别的不同群体与个体主体的理论创新和他们之间的良性互动。

发展内容有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三个部分,发展理论体系需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理念,发展学科体系需要“大马克思主义”观的视野,创新话语体系包括标识性概念、原创性表述和主体性理论。

发展特征包括时间二重性、空间二重性和境界高远性三个方面。

马克思的社会存在理论浅析(第二稿)

马克思的社会存在理论浅析(第二稿)

摘要“社会存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础的概念,社会存在理论是马克思进行哲学批判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原则。

无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或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完善和重构,还是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实践,这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理论;无论是捍卫马克思主义,还是反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堡垒。

本文简要梳理了马克思之前西方哲学史上的存在论观点,并分析了这些传统本体论对马克思社会存在理论形成的影响以及马克思对传统存在论的继承和革命性发展,从而通过对从马克思的社会存在理论的建立到后人对社会存在理论的理解问题上进行了概括性介绍和分析,得出社会存在理论就是社会存在、社会关系和社会意识的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是“一体多面”的关系。

而一般研究者对马克思社会存在理论的误解主要来自于对辩证法和社会存在理论相统一的忽视。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存在理论,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如何对待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理解不等于准确理解,而准确的理解则需要通过“对话”达成一种共识,这种共识的达成不仅需要马克思主义者参与,也需要非马克思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的反对者参与,因为这样才不至于在不同的话语中滥用和误用甚至是曲解马克思主义(除非那些别有用心的人)。

从而论证马克思社会存在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地位,论证它的革命性所在,将是笔者本文的目的所在。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存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实践;辩证法Abstract"Social existence" is the most basic concept of Marxist philosophy; social existence theory is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for Marx to execute philosophical criticism and critique of capitalist society. Whether it is to understand Marxism, or to improved and reconstructed Marxism, even practice Marxism, this is a theory around the past; either defend Marxism, or against Marxism, social existence theory is bas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This article briefly reviews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before Marx's theory of social existence point of view and analyze the effect of these traditional ontological for Marx's theory of formation of social existence as well as the revolutionary Marxist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ontology, thus conducted a general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from establishment of Marx's theory of social existence to issue of understand Marx's theory of social existence of the later generation, reaching conclusion of what the theory of social existence is the unity of history and logic of social existence, social relations and social consciousness, is also the relationship of " one of the multi- plane" . The general misunderstanding of Marx's theory of social existence researchers mainly from the unity of theory and ignore the existence of social dialectics. How to understand Marx's theory of social existence, will determine to some extent on how to deal with and understand Marxist philosophy. Understanding is not equal to accurately understand, and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need to "talk" to reach a consensus on the need to reach such a consensus is not only Marxist participation also requires non- Marxist and Marxist opponents of participation, because of this, abuse and misuse will not even be misinterpreted Marxism (unless those people with ulterior motives) in different discourse. Thus demonstrate the existence of Marxist social theory at the core of Marxism, revolutionary demonstration where it will be the purpose of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lies.KeywordMarx; social existence; Western Marxism; practice; dialectics摘要 (I)ABSTRACT................................................................................................................................................ I I导言 (2)一、马克思社会存在理论的理论来源 .................................................................................. - 4 -(一)古希腊存在论概述及其特点 (4)1.从巴门尼德到亚里士多德 (4)2.古希腊存在论的基本特点 (6)(二)近代存在论概述及其特点 (6)1.从培根到黑格尔 (7)2.近代存在论的基本特点........................................................................................................ - 11 -二、马克思社会存在理论的基本内容 ................................................................................ - 11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1)1.社会存在 (12)2.社会意识 (15)(二)社会存在、社会关系与社会意识之统一 ................................................................. - 17 -三、马克思社会存在理论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回响.......................................... - 18 -(一)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 (18)(二)阿尔都塞的多元历史理论 .......................................................................................... - 21 -四、辩证法是理解马克思社会存在理论的核心 ............................................................. - 23 -五、马克思社会存在理论的当代意义 ................................................................................ - 28 -结论 ................................................................................................................................................... - 30 -参考文献.......................................................................................................................................... - 31 -马克思的社会存在理论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实践马克思主义都要掌握的一个基础理论。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之一。

人本思想强调人的自由、平等、尊严和权利,是对人类自身的关注和尊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价值所在。

在当代社会,人本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本文将从人本思想的内涵和当代价值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人本思想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强调人的自由和平等,提倡消除人的压迫和剥削,追求人类解放和幸福。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是社会的最终目标,而人的平等是实现自由的前提条件。

人本思想要求消除剥削和阶级差别,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人本思想还是对人的尊严和权利的坚决维护,强调个体的尊严和自由权利是无可动摇的。

在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人是价值的中心,一切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都应当以人为本,为人类的自由和幸福服务。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当代价值。

在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变革的加剧,人类社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包括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环境污染等。

在这样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即通过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实现人的自由和幸福。

当前,全球范围内,人权和民主等价值观受到了广泛关注,而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给予了这些价值观以充分的理论支持。

在当代社会,人本思想所强调的人的自由和平等、尊严和权利等基本价值观念,对于推动人权和民主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价值。

当前,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诸多利好,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包括信息泛滥、个人隐私泄露等。

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核心理念,即人的自由和尊严的保护,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全面的、系统的哲学体系,其中人本思想占有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指的是以人类自由解放为目标,以满足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认为人类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创造者的思想。

其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保持人本思想的重要地位,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首先,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在研究经济学和历史学时,始终以人类自由解放为根本出发点,坚持通过消除不平等和剥削,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和平等。

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不仅构成了他的哲学基础,也是对资本主义经济本质的彻底批判。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发挥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其次,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对当代社会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今世界上的很多社会问题都与人的自由和发展有关,如贫富分化、社会不公、民主与自由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从根本上揭示了这些问题的本质,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既为人类社会发展指出了方向,又提供了思想武器。

最后,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深入贯彻。

要实现人本思想,需要建立一个人人平等、权利均等的社会制度,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追求自己的梦想和自由,既体现了人类的尊严,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只有在人本思想的指导下,可以超越短视和利益的限制,为人民树立真正的目标,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总之,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是一个时代精神的体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在把握时代脉搏、站在历史前沿的今天,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对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分层理解-最新文档资料

对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分层理解-最新文档资料

对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分层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人的解放的哲学,马克思毕生都关注着人的生存与发展,希望人能在自身现实力量的塑造中真正成为社会性的人,在其现实性上,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通常的理解中,人们主要是从个人与社会,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关系中来界定人的社会性,认为“人的特质是由社会环境和社会教育所决定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人的社会性并不排斥人的个性”,人通过“与社会性相统一的个性发展”而实现自身的发展。

那么对于人之存在的本质究竟该作何解读和认识呢?一、“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本质的第一层次理解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认为:人是一种类存在物,人的类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实践。

如果没有关于人的社会性的类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的这一基本预设,马克思是不可能表达出人存在的本真社会状态的。

这是从“根本上”哲学性地阐释了何为人的本质。

人作为“普遍的”、“自由的”自觉的存在物,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社会性质的对象性关系,是社会实践关系以及主、客体关系。

人正是通过劳动和感性的物质活动,即人与外界、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确证人的本质力量,自然界成为人的“无机身体”。

人的社会性理论是马克思人性理论体系的核心,也是马克思在人性观上实现根本变革的标志。

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人学领域中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问题。

人是社会性的,人生活在社会关系之中,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个人”都是在既成的社会生产方式中,使用一定水准的、发展起来的文化,去从事各种活动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因此,“人”不仅在整体上是社会的人,在个体上也是社会的人。

社会不仅是意识中的“他者”、他物,也是个人的存在方式、生存方式、发展方式,是人的“社会的生命”。

马克思主义谈到人性时强调了人的社会性。

人的社会性理论是马克思人性理论体系的核心,也是马克思在人性观上实现根本变革的标志。

马克思不仅从人与动物的区别的层次科学地理解了人的类本质即劳动本质,而且从人的类本质的层次深入到人与人的区别的层次。

对马克思关于阶级理论的再思考

对马克思关于阶级理论的再思考

对马克思关于阶级理论的再思考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结合国内国际发展的实际和时代發展的新特征,从时代的变化、对立和革命的关系以及矛盾解决形式的多样性等方面,通过具体分析马克思在阶级理论方面的新贡献,对马克思关于阶级的理论进行了再思考,进一步从事实上体现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标签: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与时俱进;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在1852年致约·魏德迈的信中,曾阐述过他在阶级理论方面的新贡献。

他说:“我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1]这是马克思在一百五十多年前阐发的在阶级理论方面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所处的那个时代,可以说是阶级对立和阶级冲突异常激烈的时代,这与当今时代的国际国内形势已有很大不同。

那么。

今天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和巨大变化,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是否过时了?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是否需要丰富和发展?一、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坚持正确的态度要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必须既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又要正确处理坚持和发展的辩证关系,同时还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以及创新的勇气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作用等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首先,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既是理论证明了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也是实践证明了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态度。

从理论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都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他理论内容就更不用说了。

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体上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

本来是马克思主义正确的内容,被后人“发展”为错误的内容,这就需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再认识。

二是纠正错误的内容,修正过时的成分,完善其体系上的不足。

当然,要发展还必须要坚持,否则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和源泉,同时,不坚持就是抛弃,就是背叛,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总结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

总结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

总结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可以说是他哲学体系的核心部分,对于他对社会现象和历史发展的理论提供了基础和逻辑支持。

他的本体论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对人类社会的理解上,下面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首先,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基于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他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本实在,是人类存在和活动的基础。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他写道:“由于实际感官人类的实践,唯物主义必然是历史上的一种具体规定的哲学。

”这句话表明了他对实践的重视,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他对物质世界认识的基础。

他认为,人类通过实践来改变自然,创造和生产物质财富,这是人类的本质和存在所决定的。

物质世界不是被动地等待人类的认识和改变,而是人类通过实践主动地去改变和认识。

其次,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体现在对人类社会的理解上。

他认为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是人类实践的产物。

在《资本论》中,他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内在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基础和运行规律。

他强调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观点,认为人类的思想和意识的形成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私有制和剥削是导致社会矛盾和动荡的根源,只有通过消灭私有制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解决社会问题和实现人类自由发展的目标。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展现了他对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他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本实在,通过实践来改变和认识世界。

他通过分析和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思想和道路。

他的本体论思想对于理解人类社会问题和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对他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存在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存在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存在论的基本内容马克思存在论,这可是个挺有意思的事儿呢。

咱就先从最基本的说起吧。

马克思的存在论啊,就像是在探索人类生活这个大森林里的每一棵树木。

人呢,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就像森林里的树,每一棵都和周围的环境、其他的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是处在社会关系之中的,这关系就像那树根与树根之间交错的网络,你要是把一个人从他的社会关系里单独拎出来,那就像把一棵树连根拔起,它肯定就活不了啦。

咱再说说生产活动,这可是马克思存在论里的一个关键。

生产活动就好比是我们做饭。

你想啊,每天我们做饭,这可不是简单的事儿。

我们得有食材,得有工具,这食材从哪儿来呢?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这工具是谁做的呢?是工人师傅打造的。

这整个过程就像一个大链条,一环扣一环。

我们通过生产活动创造了我们生活的物质基础,就像做饭做出了美食,让我们能够填饱肚子活下去。

而且这个生产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就像我们做饭的方法、食材的种类也一直在变化一样。

那劳动在马克思存在论里又是什么角色呢?劳动啊,就像那画笔。

画家靠着画笔在画布上创造出美丽的画作,我们人类靠着劳动在这个世界上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东西。

我们盖房子,那是劳动;我们做衣服,那也是劳动。

没有劳动,我们就没有住所,没有遮体的衣物,就像没有画笔,画家就画不出画来。

而且劳动还让我们不断地发展自己,就像画家通过不断画画提升自己的技艺一样。

再讲讲马克思存在论里关于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可不是什么天生就固定的东西,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的。

这就好比一条河流,它一直在流淌,河水一直在变化。

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会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行为方式。

比如说在古代,人们可能更关注如何耕种好土地,养活一家人;而现在呢,我们更多地关注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

人的本质就像那河流里的水,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地流动和变化。

马克思存在论还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物质的。

这怎么理解呢?你看啊,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太多了。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认识理解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认识理解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认识理解第一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认识理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认识理解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来源和基本特征(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3)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核。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辩证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并对经济政治有反作用,是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辩证主义,其中又包括唯物论、实践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认识论等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的观点为首要的基本观点,把辩证法应用于考察认识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基础、本质和发展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区别于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表现在理论内容上,是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理解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现实的历史过程,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形成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说明自然史和人类史是密不可分的,这就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论马克思历史存在论思想的三层结构

论马克思历史存在论思想的三层结构

论马克思历史存在论思想的三层结构作者:刘建涛范雪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年第01期摘要:马克思的存在论不是知识论路向上的存在论,而是生存论路向上的存在论,即历史存在论。

历史存在论之所以能够对社会进行深入透视,是因为它本身就包含着透视社会内在的三层结构。

第一层结构是社会生存条件,体现为积累的劳动与活劳动的关系,它是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的感性活动的自我分裂;第二层结构是作为社会生存条件人格化的阶级,阶级本质上就是社会权力;第三层结构是法权、国家、意识形态,它们是社会权力不同方面的表达。

深入理解与阐释马克思历史存在论思想的三层结构对于廓清关于马克思的种种歪曲,以及深入理解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歷史存在论;社会生存条件;社会权力;法权与国家;意识形态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 2020)01-0020-12存在论是哲学中最基础的学问,探讨的是存在者之存在的问题。

黑格尔的存在论是没有历史性的,他想把历史性注入存在论,但是为了哲学体系的需要,他的历史性最终服从了逻辑性。

人类历史被归结为在逻辑上是预先成功的,精神逻辑辩证展开的各个环节就是现实的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与内生动力。

因此,黑格尔历史存在论的努力最终失败了。

黑格尔之后,马克思和海德格尔才真正地把历史性注入到存在论中,形成了历史存在论,但二人走了不同的道路。

海德格尔走的是存在主义道路,还西方哲学术语以其本来的存在论含义,从西方思想渊源处纠正人们说话和思维的方式。

他用一部《存在与时间》对西方传统哲学进行了“自我忏悔”,探讨人怎样以时间性方式存在于世,诊断了现代文明的根本病症就在于抓住了用范畴规定出来的存在者而遗忘了存在本身。

而马克思所开创的存在论指向的是感性的历史,感性活动(感性劳动)的历史,感性活动的发展史是理解社会发展史的一把钥匙,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的历史存在论。

马克思的存在概念与存在论的革命

马克思的存在概念与存在论的革命

马克思的存在概念与存在论的革命
郭云峰
【期刊名称】《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7(054)001
【摘要】马克思理解的存在是指事物的根本及其运动,也就是“事情本身”.他认为,要理解真实的存在就不能脱离现实的基础.存在不是指单纯的感性活动,也不仅仅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是指各种存在形式的有机统一,包括物质性存在、活动性存在、关系性存在、精神性存在和可能性存在等.其中,物质性存在是其他存在形式变换的基础和前提.由于马克思应用了辩证法并以整体、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理解存在,因而建立了一种科学的存在论,在此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发动了一场“存在论的革命”.
【总页数】8页(P19-26)
【作者】郭云峰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21002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论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误读——以“感性对象性活动”概念发动的存在论革命为切入点
2.马克思意识概念和生产概念的存在论探源 --兼论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的批评
3.存在论的断裂与马克思的重建——马克思人学存在论革命研究(下)
4.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存在论革命何以可能——重思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三重颠倒的校正
5.马克思“感性—对象性”概念的理论探源及其存在论革命意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阶级〃自身:马克思存在论思想的理解[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862(2004)12-0003-06在当今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中,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每年,国内外学术界都有大量论著问世,或直接地探讨这个话题,或间接地涉及这个话题。

在汗牛充栋的研究文本之前,我们常常萦怀的一个问题是:如何使我们的研究创出新意,换言之,如何发前人之所未发,言前人之所未言?其实,这也是研究工作中最难做到的事情,尤其是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中,创造性地研究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就变得更为困难。

因为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中,占主导地位的始终是朴素的经验主义和心理主义方法,在对任何事物、问题的研究中总是求‚大同‛、求‚大概‛,缺乏对所研究的事物、问题之间的差异的深入考察和分析。

究其原因,恐怕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对数学和逻辑的浓厚而持久的兴趣有关。

(注:众所周知,近代西方哲学的肇始人笛卡尔是解析几何的奠基人,他把数学的严格性和明晰性带入到哲学中,从而提出了知识的‚确定性‛问题;而另一位肇始人培根则创立了归纳逻辑的‚新工具‛,从而为哲学和自然科学追求严格的知识提供了新方法。

在这里,数学方法和逻辑方法的核心都是对研究对象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引申出确定无疑的答案。

与此不同,在近、现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史上,最欠缺的正是这种以差异分析为核心的研究方法。

所以,胡适先生发出了如下的感慨:‚近代中国哲学与科学的发展曾极大地受害于没有适当的逻辑方法。

‛参阅胡适:《先秦名学史》,学林出版社,1983,第7页。

)在我们看来,要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就需要在思维方法上有一个转折,特别是要转向对‚差异分析法‛(the method ofdifference analysis)的倚重。

什么是‚差异分析法‛呢?它与‚本质认同法‛(the method of essenceidentity)正好代表了思维中的两个不同的路向。

比如,当人们说:‚克劳塞维茨是军事家,拿破仑也是军事家‛时,他们运用的就是后一种思维方法,即把克劳塞维茨和拿破仑这两个不同的历史人物认同、归结到‚军事家‛这个本质性的概念中去。

这一思维方法的长处在于使我们看到了两个不同历史人物之间的共同点;但其短处则在于:我们既无法了解这两个历史人物在其整体人格上的差异究竟是什么,甚至也无法了解,同为军事家,他们对军事史的不同贡献究竟是什么,换言之,他们在军事理论和军事活动中的差异究竟是什么。

这就启示我们,‚本质认同法‛这种惯常的思维方法并不能取代‚差异分析法‛。

尽管‚本质认同法‛在人们的运思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单纯的‚本质认同法‛只能导致人们对不同认识对象之间的共同性的模糊认识。

只有同时运用‚差异分析法‛,深入探索克劳塞维茨和拿破仑在军事思想乃至全部人格上的差异,才能加深我们对每一个历史人物的认识。

事实上,不同事物、不同问题的特性正体现在它们相互之间的差异性中。

那么,究竟如何运用这种‚差异分析法‛来研究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呢?我们认为,必须抓住研究活动中必定会遭遇到的以下三种差异:一研究对象的差异我们这里说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指‚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马克思主义‛。

在通常的研究中,人们所看到的只是这三个对象之间的共同点,而它们之间的差异则很少得到关注和探究。

其实,这正是人们的大量研究成果深入不下去,而停留在低水平重复上的原因。

其实,这三个对象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差异。

就‚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而言,它主要有两个含义:一是指马克思本人提出的理论体系;二是指马克思的同时代人和后继者结合各自的时代特征和区域特征对马克思思想形成的解释体系。

显然,这两个含义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对这一差异的存在,马克思生前已经觉察。

恩格斯在1890年8月27日致保〃拉法格的信中谈到当时德国的许多大学生涌入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时,曾经这样写道:‚所有这些先生们都在搞马克思主义,然而他们属于10年前你在法国就很熟悉的那一种马克思主义者‛,关于这种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曾经说过:‚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大概会把海涅对自己的模仿者说的话转送给这些先生们:‚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695页;第242页;第243页。

)马克思在这里强调的是他自己的思想和那些自称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追随者的思想之间的根本差异。

在英语中,人们可以用两个不同的词来表达这种差异,即用‚Marx’s ‛来表示‚马克思的‛;用‚Marxist‛来表示‚马克思主义的‛。

在汉语中,为了保留上面提到的差异,我们可以只在第二个含义上使用‚马克思主义‛这个术语,即只用这个术语指称‚马克思的同时代人和后继者结合各自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对马克思思想形成的解释体系‛,而当我们谈到马克思本人的思想时,只使用‚马克思思想‛、‚ 马克思理论体系‛等这样的概念。

然而,就‚马克思主义‛这个词的第二种含义来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域中存在着解释马克思思想的、迥然各异的解释体系,所以‚马克思主义‛始终表现为复数,呈现为多元状态。

比如,‚前苏联和东欧的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等等。

就‚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这一概念而言,也有两个含义:一是广义上的创始人,即指马克思和恩格斯;二是狭义上的创始人,即马克思。

关于这个问题,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做了一个非常谦虚的说明:‚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了40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

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

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够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的领域除外。

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

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

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695页;第242页;第243页。

)按照恩格斯的说法,虽然他‚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但主要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

现在的问题是:恩格斯对马克思思想的阐发是否与马克思本人的思想之间存在着差异?毋庸讳言,在以往的研究中,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禁区。

人们总是不厌其烦地谈论着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一致性,完全无视他们之间在思想上存在的明显的差异。

关于这方面的差异,我们下面还会论及。

所以,如果我们要严格地使用‚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这一术语的话,就只能用它来指称马克思。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马克思思想与恩格斯思想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恩格斯对马克思思想的‚阐发‛是有偏差乃至错误的。

就‚马克思‛这一概念而言,情形也不像人们设想的那样简单。

自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问世以来,它至少具有以下两个不同的含义:一是指青年时期的马克思;二是指成熟时期的马克思。

众所周知,马克思原来是一个黑格尔主义者,后来在参与现实斗争和思想批判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

这就深刻地启示我们,不能笼统地使用‚马克思‛这个术语,不然就有可能抹煞青年时期马克思的思想和成熟时期马克思的思想之间存在的重大差异。

通过上面的差异分析,我们至少明白一个道理,即不能含糊地谈论自己的研究对象,必须对这些研究对象的含义和范围做出明确的限定。

事实上,我们对不同研究对象之间存在的差异认识得越清晰,我们的研究也就越深入。

二研究视角的差异在传统的研究活动中,人们最热衷于谈论的是‚客观性‛(objectivity)这个术语。

当人们说某项研究成果具有‚客观性‛时,常常是对它的最高的赞扬。

其实,很少有人深入地思索过‚客观性‛这个术语的含义,不然,他们也许会大失所望。

毋庸讳言,从语用学上看,‚客观性‛与‚主观性‛(subjectivity)是不可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越赞扬某项研究成果具有‚客观性‛,也就越暗示出一个‚主观性‛的背景。

事实上,从来也没有超越任何‚主观性‛的‚客观性‛。

而‚主观性‛背景的存在则揭示出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任何研究者在从事自己的研究活动之前,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臵身于某个视角之中。

海德格尔以提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但是,竟有一种不片面的、而是全面的历史考察吗?难道每个时代都不是必须根据它自身的视界来看待和解释过去吗?每个时代的给定视界愈是明确地起指导作用,它的历史学认识不就愈加‘鲜活生动’吗?‛(注:海德格尔:《尼采》下卷,商务印书馆,2002,第747页;第740页。

)在海德格尔看来,视角并不是人们可以采用或可以不采用的东西,视角乃是内在于每个作为人之在的存在者中的东西:‚存在者之为存在者是透视性的。

我们所谓的现实性是由它的透视特征决定的。

‛(注:海德格尔:《尼采》下卷,商务印书馆,2002,第7 47页;第740页。

)也就是说,所谓‚客观性‛只能从主观方面的视角的基础上加以理解,决不存在着无视角或超视角的认识活动和研究活动。

我们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同样如此。

事实上,不管我们是否同意,在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时,我们总是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以下三种研究视角中的某一种视角的影响:1.恩格斯的研究视角众所周知,在马克思逝世以后,人们对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思想,尤其是其哲学思想的了解,主要是通过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的媒介来进行的。

恩格斯的研究视角的出发点是:先讨论自然,后讨论人类社会,这从《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两书的结构布局中就可以看出来。

这一出发点假定了自然与人类社会的二元对立,从而也为从普列汉诺夫、列宁到斯大林的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解释路线奠定了基础,即马克思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以自然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而把辩证唯物主义推广和应用到人类社会中去,就产生了历史唯物主义。

尽管恩格斯把历史唯物主义看作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但由于历史唯物主义是奠基于辩证唯物主义之上的,这就大大缩小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伟大意义之所在,把他的哲学思想仅仅理解为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推广‛出来的一个应用性的成果。

当然,恩格斯没有使用过‚辩证唯物主义‛这个术语,但他使用过另一个词‚唯物主义辩证法‛(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695页;第242页;第24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