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生活世界批判及其存在论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的生活世界批判及其存在论意义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意味着一次哲学的新生,他在对哲学理论本质的彻底反思的前提下,通过理论批判、现实批判,提出实践批判原则,使哲学重新回归到生活世界本身的实践进程。这一回归,通过生活世界批判和现象学批判的联合,使“生活”和“实践”在存在论根基处获得了全新的内涵。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内在精神——“实践精神”充分体现在他对生活世界本体论地位的澄明、对生活世界自身悖谬及异化的揭示及对生活世界自我批判的内在革命性的指证过程中。从一个全新的哲学路向——生存论路向,去理解马克思的生活实践观,有助于真正领会马克思在哲学史上所完成的革命性变革及其当代意义。

标签:生活世界;实践;理论批判;现实批判;实践批判;实践精神;存在论

“实践精神”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实践”是马克思新世界观之“核心”,实践学说也是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基本原则。对“实践”的任何误解都将导致对马克思这一新世界观之基础及其整体的误解,这种误解也不可避免地会造成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的整体意义的消失,所以如何理解马克思“实践”的本体论内涵,进而发掘“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内在精神,如何从存在论的根基处去领会马克思所发动并实行的哲学革命,如何在当代哲学的视域中去揭示、阐明并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并接过马克思思想之薪火沿着他所开拓的道路前进,对今天的哲学研究来说仍然是首要并迫切的任务。

为此,我们有必要再次沿着马克思哲学革命走过的道路一理论批判、现实批判,实践批判,去理解他是怎样从存在论的根基处发动这场哲学革命,使哲学回到生活世界,重新阐释了“生活”和“实践”的本体论意义,并通过对生活世界的批判,在“实践”——感性活动这里指认出生活世界自身的革命性的。

一、理论批判:澄明生活世界的本体论地位,阐发实践之内涵

理论批判,即对马克思之前的全部哲学理论传统及一切非批判的意识形态的批判。

1843年前后,面对大量接触到的社会现实问题和黑格尔体系中对物质利益问题的避而不谈,马克思感到极大的困惑,为此,在肯定和继承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的批判以及宗教批判同时,他敏锐地认识到,费尔巴哈的批判不过是一切其他批判的前提。马克思看到,现实的人是宗教的真理,但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之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而在接下来的对国家、政治和法的批判中,他又看到,“法的关系……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这一结论又使他进入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批判)之中,其结果是发现,当国民经济学家“想说明什么的时候,总是置身于一种虚构的原始状态……他把他应当加以说明的东西假定为一种具有历史形式的事实”,

这恰恰体现了无批判国民经济学原则与神学原罪原则以及近代唯心主义原则在逻辑上的内在一致性。那么,如何去发现并阐明世界的真理?马克思强调,“我们且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这句简单的话语标志着哲学革命的新纪元。“当前的经济事实”便是现实的物质生活关系、现实的生活世界。

这些思想,最后集中到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于此,马克思要彻底清算一切哲学,特别是近代德国哲学,从而清算一切非批判的意识形态。他指出,任何理论与意识形态所得以产生的前提和它所要讨论与服务的对象是“现实的个人,是他的活动和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也使他提出关于历史的新的理解,即历史不是抽象观念的延续也不是精神的发展,真正的历史是从思辨终止的地方开始的,所以,相反地,不是从意识出发来理解历史,而是要从社会生活的现实出发,从物质实践出发,去说明解释社会国家、政治、宗教、意识等,精神产品的最终根源不是精神自身,而是物质生活关系,人们的生活实践本身。

经过这一艰难的思想历程,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的理论批判,从黑格尔到费尔巴哈,经由宗教批判——国家和法的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一切意识形态的批判,一步步回到了人本身,回到了人的现实的物质生活关系——生活世界,也回到在现实中不断展开的实践中来。

这一批判的历程,不仅是对旧学说的理论批判,而且是对旧学说的理论本质的批判。它通过对旧学说理论前提的追问,对以往全部形而上学进行彻底清算,直接导向的就是针对现存世界的原理的批判。在这种批判中,哲学(在马克思那里表述为“意识”)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以及与此相应的哲学(“意识”)本身的存在理由与本质使命,都必然得到彻底的审视和澄明。马克思这一理论批判的过程,同时也正是对社会存在的本体论根基的探寻过程,通过现象学的层层追问、清洗,对以往现成给定的对社会存在的一切概念的、思辨超验的、偶然经验的规定的褫夺,一步步将哲学、宗教、国家和法、政治经济学乃至一切意识形态悬置起来,让社会存在的性质自身显露。通过现象学还原——返回事物本身,返回到人与世界的原初关联,他指出“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的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现实生活”——“人们的实践活动的实际发展过程”是全部意识形态的本体论基础和最终归宿,生活世界一实践的本体论地位在此被开启。

我们有必要指出,在马克思那里所言的“生活”和“实践”是同一存在领域的两种不同称谓,此两者在其最直接也最基本的表达——“人的感性活动”那里获得了相同的内涵。在马克思看来,现实生活世界是现实的个人及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是现实个人的生存场,也是现实个人的生存方式,是人的感性存在本身,所以,现实的个人——生活——实践是不可分割的。由此可见,马克思所说的“实践”已不再是一个认识论上的范畴。与现实生活世界同一内涵的实践,从根本上说,首先是关于存在与非存在、关于存在的现实性、关于自然界和人的现实存在的基本原则。实践正是因此被马克思赋予了本体论(关于存在者的存在的学说)层面的意义。当然,马克思的这一基本认识,来源于通过理论批判对“生活——实践”这一存在领域的本体论地位的发现和阐明。

二、现实批判:描述生活世界的自身悖谬。揭露实践之异化

马克思的理论批判,从哲学上说,意味着作为超感性世界的形而上学世界的终结,这种终结把我们领到了生活世界面前,使被遮蔽的生活世界及实践活动自身显露出来。到此,批判尚未停止,而是愈加激烈,因为,接下来的批判直指生活世界自身。

通过一系列的理论批判,马克思强调“且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把哲学的目光转回到经济事实,不是要对现存的经济事实作实证主义的分析和论证,而是把其当做现象学人学的现象,通过对已经形成的范畴规定的层层清洗,回到事情本身,即回到逻辑和概念前的生活世界中来,让现实生活及实践活动的真相呈现。

随着马克思的目光,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些现象:其一,从现实的生产实践过程来看,“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了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了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因此一旦肉体或其他的强制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一样逃避劳动。其二,从物质生活实践条件看:“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在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第一,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成为属于他的劳动的对象,不成为他的劳动的生活资料;第二,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给他提供直接意义的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其三,从现实生活内容看,“它的基本教条是:自我克制——克制生活和克制人的一切需要。……你越是少吃,少喝,少买书,少上剧院,少赴舞会。少上餐馆,越少想,少爱,少谈理论,少唱,少画,少击剑,等等,你积攒的就越(多)。……你的存在越微不足道,你表现自己的生命越少,你拥有的就越多,你的外化的生命就越大”。其四,从人之为人的现实的存在看,“人(工人)只是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生殖,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

以上这些关于现实生活世界的种种描述,鲜明地揭示出生活世界的真相自身之种种悖谬。基于对现实生活世界所表现出的这些内在矛盾的关注和深深忧患,马克思得出了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这四个规定,实质也就是感性活动——实践之异化。在此,马克思并没有事先预设被异化的主体的本质和异化的内涵,而是从以上生活世界的这些现象实情描述中,指出异化只不过是现实世界、现实的活动的自身悖谬,对这些悖谬的揭示足以同时对使之产生并被遮蔽的以及被国民经济学家当做前提的劳动(抽象劳动、异化劳动)、资本和私有制进行最有力的清算和批判。

可以说,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不是始于对形而上学的批判,而是真正始于异化劳动学说的发现。从这一来自对生活世界的现象学观看的发现中,马克思把人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