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美国革命
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自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
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同时也走向了封建社会的末世。
到了鸦片战争前夜的嘉庆、道光年间,清王朝衰相尽显,潜伏着许多危机,而且闭关自守,固步自封。
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而到了19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的兴衰更替之时,西方资本主义已经产生、发展,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也随之向外扩张。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战争最终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重大转折。
也因为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也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然而,历次的反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结束。
这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人民开始探索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的道路。
但探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探索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探索中的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均以失败而告终。
然而,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人民总结了以往的经验和吸取了教训,结合中国的国情,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
或许很多人都会疑惑:难道中国真的没有发展资本主义的可能吗?是否一定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拯救中国?中国为何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我想,这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来分析: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指路明灯,他以建设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为最终追求,在世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不断证明其正确性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第一个二级学科。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同工人交谈
完成了著名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
马克思和 恩格斯在 巴黎的伟 大会见
马克思、恩格斯同工人交谈
理论研究
19世纪人类思想三大优秀成果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政治经济学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建立政权的尝试
巴黎公社
背景 经过
1、1871年3月,巴黎公社起义,赶走资产阶级政府, 人民选举产生了自己的政权—— 巴黎公社。 2、1871年5月21日至28日,公社战士同敌人展开巷 战,公社战士英勇牺牲。这就是著名的“五月流血周”
性质和影响
是 无产阶级 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公社战士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抗争
捣毁机器, 争取经济利益
争取政治权利
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 运动。 ----列宁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科学理论的诞生
马克思 恩格斯
背景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 经济基础: 速发展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实践基础: 马、恩的革命实践和理论活动 德意志古典哲学
材料二:
1842年5月2日,在一支浩浩荡荡、长达5000米的工人游行队伍的 护送下,一个由30人抬着,上面署有300多万人签名、纸卷长达 9000米的巨大“请愿书”被送到英国议会。
问题:材料二反映出工人什么样的斗争方式?材料二和材料一相比, 工人的斗争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
《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节选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为了对这个
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WCQ
如何理解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规律
• (1)由空想到科学。标志是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 言》,马克思主义诞生。 • (2)由理论到实践。标志是1871年法国爆发了巴黎公 社革命,建立了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权。 • (3)由理想到现实。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 (4)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二战后,东欧出现了南 斯拉夫、等八个社会主义国家,亚洲也出现了蒙古、 朝鲜、越南、中国四个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地跨欧 亚的社会主义阵营。 • (5)由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初,大多照搬苏联模式。 后,出现了南斯拉夫模式和中国模式。实践证明:苏 联模式、南斯拉夫模式是失败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48)标志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 《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3)意义 无产阶级从此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的开展起来。
《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1、第一次完整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2、阐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断言资本主义将 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3、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通过阶级斗争,用暴 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进
认为,巴黎公社在很大程度上是19世纪初期以 来工人运动发展历史上的高峰与总结。它验证 了马克思主义暴力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 正确性,是无产阶级暴力夺权的一次尝试,是 在特定条件下的一次城市起义,并不能代表从 世界范围内宣告资本主义制度从此走向衰落。
• 问题: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
同意第一种观点的理由:巴黎公社利用 革命的暴力手段砸碎了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建立了无产阶级新的国家机器,成立了公社委 员会作为证权的领导结构,代表了无产阶级和 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 (从革命措施入手) • 同意第二种观点的理由:此时主要资本 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制才刚刚确立或初步发展, 还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还处于上升阶段。巴黎 公社在国际共运历史上有着重要历史意义,并 不是由于它瓦解、打击了资本主义制度,而是 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的验证。 (从背景原因入手)
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革命
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革命摘要:对于这个问题,根据马克思的理论,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更容易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但是美国没有资本主义,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在这里通过不断查阅资料整理,后来才明白,其实美国是有共产党的,美国没有社会主义革命的原因很多,但是根本的原因还是支持革命的社会矛盾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阶段。
关键字:美国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革命资本主义资产阶级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产生条件1.马克思思想在美国得不到传播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就是消灭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于是就存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矛盾的激化必将产生革命,纵观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国家,这些国家产生社会主义的革命往往是在国家内外交困的时候,无产阶级历史舞台,纵观俄国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无不是国家为了赶走外国势力。
所以这些国家更容易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阵营。
美国农民阶级力量相对弱小,最为我们所熟知当然属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同时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中国的国情与美国不同,中国的国情是无产阶级主要聚集的是这些大城市,同时中国共产党动员了广大的农民阶级,农民阶级才是革命的主要暴动者,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功的重要原因。
但是纵观美国国情,美国确是一个以广大的工人者居多,农民阶级则是少之又少,所以发动暴动的主要依靠力量也是不存在的,尽管美国也发生了工人罢工的运动,但是由于美国的统治阶级相对强大,社会主义革命所依赖的这些条件均不具备。
也就是说社会主义革命,首先需要无产阶级的力量,同时需要无产阶级去反抗资产阶级,可是在美国,无产阶级没有采用暴动的方式去推翻资产阶级的同志,也就是说在美国,社会主义革命产生的一系列综合条件都没有得到实施。
所以社会主义革命产生的条件,首要要有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的领导,然后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得到一定的激化,并在矛盾的作用下,通过共产党的领导,在武装斗争的作用或者其他的条件以革命的方式来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一篇读罢头飞雪_重读马克思》
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节选)作者:韩毓海内容简介《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从现代资本与金融革命的问题出发,结合中国及世界社会政治与经济革命的漫长历史,重新叙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探寻中国千年兴衰的动因,并就当今世界经济危机、中国金融改革进行了发人深省的思考。
作者韩毓海用平实、生动甚至略带犀利的笔触,援引马克思著作中的精彩部分,充分解读了马克思对当今世界社会发展趋势以及经济危机的成功预测和判断。
针对马克思的三部作品《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作者引导读者沿着马克思的足迹解读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货币、债务、道德、信用等,并反思马克思对上述问题的剖析有哪些现实指导意义,从而鞭策现代人要想看懂并解决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就要回归马克思。
前言过去,我常在各种材料上写上“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这句话,但其时我并没有认真研究过马克思的书,甚至一度连研究的兴趣也没有。
要“照镜子、正衣冠”,那我就得老老实实地承认,在这件事上,我是长期说假话且对不起马克思的,而类似我这种说假话不脸红,乃至连内疚都不曾有过者,的确是该“红红脸、出出汗”。
“多难兴邦”这种话虽说绝不好玩,但我第一次系统地读马克思确是在2003 年“非典”期间。
记得北大中关园宿舍门外的一树梨花,岁岁都开得如雪一般,而我年年打树下走过,却从未留意过自家门前便有这样的美景。
花的后面有一爿旧书店,有一日,我踱进去,只见店主一个人在躺椅上睡觉,阳光扑面进来,四周静悄悄的,倒也正应了那句滥俗的话:太平时代,“连午后的阳光都是安宁的”。
猛然看到了屋子角落里堆着一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黑皮精装,一共是50 卷,便顺口问了价钱。
听到有人,店主却连眼也懒得睁开,只是懒懒地应着:“100 。
”“什么!”我大吃了一惊。
店主显然会错了意:“唔,80 块你拿走吧,可是全套的,一本不多、一本不少。
真想要,我这就帮你捆好,用自行车推你家去,反正放在这里也白占地方。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与恩格斯
1848年2月,巴黎街头 的人民起义队伍
马克思在布鲁 1848年3月柏林
塞尔被捕
街垒战
1848年的欧洲革命
1848年1月,意大利巴勒摩 人民起义反对王室军队
1848年维也纳三月革命
《新 莱茵 报》 最后 一号 的第 一版
纪念柏林街垒战一 周年革命宴会(素 描)
1849年1月中, 恩格斯从瑞士回到 科伦,重新投入 《新莱茵报》的编 辑工作。
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
三大组成
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法(英)空想社会主义
三
大
空
想
社
会
主
义
者
欧文的社会主义实验
马克思 在特里 尔的故 居
马克思的故乡 特里尔
特里尔城虽 然城小,但 很古老,已 有2000年的 历史,是德 国最古老的 城市之一。
籍
18.《圣经》导读 19.独立宣言/(美)托马斯·杰斐逊著
20.论美国的民主/(法)托克维尔著
21.共产党宣言/(德)马克思和恩格斯著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
1.青年马克思 一、青年时代
⑴1818年出生于德国莱茵省特里尔 ⑵中学时就确立了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思想 ⑶对哲学、历史文、学产生极大兴趣,并在大学毕业论 文中批判了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制度 ⑷1842年春成为《莱茵报》的撰稿人,直接把矛头指 向了反动的政治制度,开始了革命生涯。
①1847年,马恩把“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 盟”,并为同盟拟定纲领,发表《共产党宣言》。 ②马恩直接投身到1848年欧洲革命的战斗中。 ③1848年夏恩在爱北斐特参加了工人的武装起义。 ④马恩创办《新莱茵报》宣传革命思想,两次被查封。 ⑤ 1864年9月28日马成为第一个无产阶级群众性国际组织国 际工人协会的灵魂,简称第一国际。成立于伦敦。 ⑥马逝世后,恩于1889年7月14日在法国巴黎发起成立了第二 国际,继续领导国际工人运动
假如没有马克思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无论是在革命领域,还是在经济领域,马克思当时那独特却又正确无比的理论,成功的帮助了千万劳动者从愚昧中醒来,为自己的权益而奋斗。
假如没有马克思,那这个世界将会怎样?没有马克思,西方国家就可能继续以前的野蛮剥削,因此西方国家很可能会出现劳资对抗严重从而拖慢经济发展的速度,而亚洲则有可能大幅的缩小与欧洲的差距。
俄国没有十月革命就没有迅速工业化的可能,没有迅速工业化的俄国就会成为纳粹的一部分。
没有苏联拖后腿的德国就有可能把英国赶下大海一统欧洲,美国会用美亚的资源与统一欧洲的德国进行对抗,中东则是双方热战的焦点。
假如没有马克思,中国可能会在近代化的路上走的更艰难,中国人可能会为了自己的独立付出更多的牺牲。
假如没有马克思,全球的工人运动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陷入混乱,没有马克思科学理论的指导,仅靠工人阶级本身,难免会像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一样陷入失败。
纵然有个别运动成功,那也会像巴黎公社一样,最终悲惨而又轰轰烈烈的收场。
马克思的最伟大之处,在于他为全球的工人革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历史告诉我们,如果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革命终究是要落入失败的,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马克思主义密切地贴近人类的经、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生活发展的实际,深刻地阐明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力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革命,需要正确的科学理论的指导;革命,需要有正确的行进方向。
当然这些都只是如果,根据唯物主义的观点,假如没有马克思,还会有其他的人来代替马克思,从而写出和马克思主义名字不同但精神相同的理论体系。
我们不能站在唯心主义的角度,用英雄史观来看待问题。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其之所以能够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阶级根源、自然科学条件和理论基础,当然也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个人品质分不开的。
马克思对人类对我们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马克思主义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
五四时期的三次论战及其影响
五四时期的三次论战及其影响[摘要] 在中国现代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有三次思想论战影响颇大,分别是“问题与主义”之争、社会主义之争和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
这三次论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了重要作用,它们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不成熟性。
[关键字] 三次论战马克思主义影响五四时期,在中国出现了一个思想异常活跃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为了挽救中国和寻找思想武器,中国各阶级、阶层都根据自身的需要吸收欧洲、美国、日本、俄国近百年来流行的各种思潮和学说,几乎所有的外国流派都一齐涌上了中国的政治思想舞台。
此时马克思主义也处在刚刚传入中国之际,发生在这一时期的关于“问题与主义”“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三次论战,不但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促使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基础。
一、关于三次论战的概述(一)问题与主义之争以胡适为代表的一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曾在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中起到过一定作用,但他们不愿意看到新文化运动发展为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运动。
胡适在1922年所写的《我的歧路》一文中说:“一九一九年六月中,陈独秀被捕,我接办《每周评论》方才有不能不谈政治的感觉。
那时……国内的新分子闭口不谈具体的政治问题,却高谈什么无政府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我在《每周评论》第三十一号里提出我的政论导言,叫做《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1]李大钊读到该文后写了《再论问题与主义》,接着胡适又连续发表了三论和四论问题与主义的文章。
正当争论要深入进行之际,《每周评论》在8月底被封闭,于是论战被迫中止。
1920年1月李大钊又发表了《由经济上解释近代中国思想变化的原因》,表达了和胡适鲜明对立的观点。
论争主要围绕两个问题进行。
一是要不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
马列主义的主旨及其概况
马克思主义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学说,包括科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恩格斯恩格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在同各国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实践的结合中发展的,也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的,是在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创造性研究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他们的继承者继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
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
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制定了关于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
他总结了苏维埃俄国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进到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阶段。
在中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历史、社会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特色精华,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理论特色精华是一样的,如:通过共产主义革命,采取暴力形式推翻资本主义的必要性的指南。
列宁从未用过列宁主义这个词,也从未把他的观点归入“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词中。
不过,他的思想观点是从古典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发展出来的,这种发展被布尔什维克视为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步,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5张)而被另一些人视为是相反的结果。
列宁去世后,他的思想体系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被迅速地定名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时是“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词很快就成为共产主义及世界各地共产党对这种思想体系的称呼。
斯大林在列宁去世后的五年内完成了其苏联权力的晋升之路。
与许多当代的革命者不同,斯大林并不为其思想成果注入一个特别的实体。
斯大林主义一词严格上说是指一种类型的政府和政党,而不是指主义(思想体系)本身。
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三次论争
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三次论争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在争鸣中迅速传播,为中共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简介早期传播):1899—1912 梁启超在《万国公报》介绍“麦喀士”马克思主义为何在短短几年内,为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接受,史学界争论不休。
救亡是当时中国的主题,“仿洋救国”,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出现介绍社义的思潮,马克思主义为先进分子接受。
迅速传播的原因:内、外1、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对于资级民主共和国感到失望和不满,在寻求新的救国救民方式中选择马克思主义。
是中国的先进分子不断探索救亡道路的必然结果。
2、五四运动以后,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改变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念,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宣传社会主义的热潮,通过比较、论争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后,出现宣传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热潮李大钊的贡献:第一,开辟专栏,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
1919、5,李在《新》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
第二,发表文章介、宣马克思主义。
1919、9,李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下),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唯物主义史观、经济学说和社会主义理论的统一,阶级斗争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系起来。
第三,在北大、北女师开设课程:唯物史观、社义与社会运动。
第四,1920、3,在北大秘密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翻译、研究马克思主义。
还有,留日学生:杨匏安:1919、11,《马克思主义》李达:《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经济学说》3、俄国十月革命:苏联(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影响:第一:救国方式的启示:国情相似根本解决第二:对待中国的态度:外交政策1920年春,中国民众(《东方杂志》登出)第一次看到了苏俄政府早在半年多前(1919 、7)发布的《苏联第一次对华宣言》(《致中国国民及南北政府》)。
主要内容:废约(日、中、协约国);中国独立自由的唯一同盟者、兄弟是苏联人民。
4、一战的影响,使国人重新认识了资本主义;第一,一战的残酷及战后的凋蔽,使国人怀疑西方文明的价值;李大钊:“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
李大钊译述文章《马克思的中国民族革命观》考略
中共党史研究2017年第7期·史实考证·fghijkl mZno-!5pqGrst uv王 东 红 1926年,李大钊根据当年1月美国《工人月刊》上所刊载马克思的《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①及马克斯·贝达赫特(MaxBedacht)的编辑按语,完成了《马克思的中国民族革命观》一文。
这一马克思首篇“中国”政论②的最早汉文全译文兼评述性文章约6526字,除了4953字的译文外,还有1573字(含对译文的双引号)的评述③。
这篇他晚期少有的译述性文献,自1939年就收入《守常全集》等。
但直到1959年,才得以明确“1926年5月‘政治生活’第76期署名:猎夫”④的初始发表信息,而1984年至今的5个李大钊作品集对该文的收录和注释均存在瑕疵⑤。
对于这一问题,鲜见学界专门探讨⑥,以至于忽略了其在李大钊思想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价值。
在此,笔者谨通过考察译文的来源路径、比对译文的不同版本、疏证文章的史实记载等,对该文加以分析。
一、《马克思的中国民族革命观》中汉译文部分的分析 李大钊在《马克思的中国民族革命观》中交代译本时曾说:“近者,美国出版的《工人月刊》载有马克思《中国及欧洲的革命》一文……马克思这篇论文是一八六二年八月在《纽约日报》发表的。
原来马克思充该报的外国通信员,是一八五一年至一八六二年的事,而太平天国的年代恰恰是由一八五 年至一八六四年,正与马克思在《纽约日报》上发表论文的年代相值。
”⑦对此,马思乐仅指出:李大钊“最初在一份美国社会主义期刊上偶然读到了马克思的文章《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的重印本。
他立即着手将其译为中文并最终在1926年初发表于北京共产主义杂志《政治生活》”⑧。
而彭泽益则认为:马克思的论文“一九二六年三月重刊于伦敦出版的‘TheLabourMonthly’第八卷第三期中。
前述李大钊的一文中说……美国可能是英国之误”⑨。
实际上,李大钊所说的译文出处并没有错误,但对其发表背景的陈述却有不准确的地方。
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学视角论美国十九世纪的崛起
是 崛 起 的 动 力
国霍布根的左 尔格说 ,“ 你们那里资本主义
的集中正在飞速发展 , 同这里完全一样”表 , 明资本主义体系从 自由竞争转向垄断 , 是西 方资本主义 内在经济逻辑的结果。
( ) 格 的 贸 易保 护主 义特 征 明 显 二 严
界资本的乐园 ,由于封建因素较 少 ,使 美 国经济获得 了突飞猛进 的发展 。
美 国在 十 九世 纪 崛 起 的 特 征
( )社 会 内部 经 济 集 中 飞 速 发 展 且 一 走 向 垄 断
此 时的马克思 、恩格斯 给予了美国的崛起
以重要关注 ,既有经 济结构矛盾的 ,也有
十九世纪末期 , 美国资本主义由自由竞 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 , 垄断的一个重要特点 就是 “ 集中” 马克思在 1 8 年对左尔格说 , 。 80 “ 我很重视加利福尼亚,因为资本主义的集 中所引起的变化 , 在任何地方都没有像在这 里表现得如此露骨和如此迅速” 。世界资本 主义体 系此 时走 向垄 断,呈现集体性 的特 点 ,恩格斯在 1 8 6年从伦敦写信给处在美 8
( )美 国 的 崛起 与 欧 洲 的 相 对 衰 落 三
有 着密切联 系 欧洲多次发生战争 , 战争对欧洲的生产 力破坏极大 , 而美国本土远离欧洲冲突的核
心 地带,在孤立主义和贸易保护的背景下,
美国的崛起显然是欧洲相对衰落的结果。 恩
格斯 1 8 8 8年已经预感到欧洲正在酝酿着战 争 ,他认为德国人会发动战争 ,“ 如果战争 直打到底而没有发生 内部动乱 , 那就会有 欧洲二百年未发生过的衰竭。那时, 美国工 业就会取得全面胜利J 1 0一次世界大战成就
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在美国的传播及其影响
1848年欧洲大革命失败后,部分革命者,包括部分共产主义者同盟成员因屡受当地政府迫害,不得不流亡他国避难。
其中部分人士陆续来到美国,并在当地传播自己所信奉的理论,包括约瑟夫•魏德迈、弗里德里希•阿道夫•左尔格等马克思主义者。
19世纪五六十年代,魏德迈和左尔格等人通过报纸撰文阐释马克思主义、转载马克思恩格斯著述、与其他所谓“社会主义”思想作斗争等方式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尝试运用该理论领导美国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为马克思主义 在美国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时时关注美国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美国的传播及工人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十九世纪五十年代魏德迈等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实践19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蓬勃发展和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导致社会问题丛生,南部落后于时代的种植园奴隶制经济畸形发展,与北部资本主义经济的对立日深,至五十年代已形成难以调和的态势。
在这一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纷纷涌现,如空想社会主义、人道主义、超验主义、废奴主义、女权主义等等。
这一时期,得益于魏德迈等人的行动,马克思主义开始在美国传播。
约瑟夫•魏德迈在欧洲时即从事新闻编辑一职,而且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甚为了解和推崇,并先后参加了共产主义通讯社和共产主义者同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忠实助手和坚定拥护者。
在1848年欧洲大革命中,魏德迈以《新德意志报》为阵地,积极宣传和维护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同吕宁的小资产阶级倾向斗争。
由于革命倾向日益鲜明,该报被迫在1950年12月14日停刊,魏德迈也受到当权派的追捕。
无奈之下,魏德迈选择前往美国。
[1]在其远渡美国之前,魏德迈曾与马克思、恩格斯互通信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表示大力支持,并建议魏德迈通过自己办报纸来进行宣传和斗争。
[2]34-35来到美国后,魏德迈以报纸为阵地,在同来美国旅居的共产主义者同盟会员阿道夫•克路斯及其朋友支持下,通过转载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著作和文章、自己撰文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在美国的传播及其影响牛丹丹(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摘 要:1948年欧洲大革命失败后,部分共产主义者逃亡美国避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作者:邢清妍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10期摘要:自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优越性逐渐显现。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也越发尖锐。
在资本主义的剝削压迫下,一些思想家开始对未来社会主义进行美好畅想,而无产阶级劳动者则开始了反抗运动。
直到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了科学。
此后,马克思主义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对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革命;无产阶级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背景1.工业革命的兴起14世纪末15世纪初,地中海沿岸地区逐渐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从16世纪起,西欧各国逐步发展起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尤其是随着英国与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更是开始了迅速的发展。
到了18世纪60年代,以珍妮纺纱机和瓦特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兴起,资本主义开始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
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工人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约二十倍,使英国成为了世界上资本主义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随后,美国、法国、德国、俄国也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
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优越性越发显现出来,在机器大工业的基础上,资本主义成为了占有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
2.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工业革命不仅仅是生产技术和社会生产的革命,更是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具体表现为雇佣劳动者——无产阶级的人数激增。
正如恩格斯所说:“工业革命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的阶级,但是也创造了一个人数远远超过前者的产业工人的阶级。
随着工业革命逐步波及各个工业部门,这个阶级在人数上不断增加;随着人数的增加,它的力量也增强了”。
①而且,在现代化的工厂中,工人不再像以前在工场手工业中可以支配生产资料,而是被生产资料所支配,成为了机器的简单附属品。
资本家更是通过减少工人工资,增加工作强度等方式不断压榨广大劳动工人,引起了工人的不满。
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学说
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学说摘要:暴力革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也为当今学界所争论不休。
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学说,必须把握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从马克思主义价值目标来看,暴力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创立者的初衷;其次,从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理论整体来看,暴力革命不具有统一规定性;第三,从无产阶级革命具体实践来看,暴力革命并不排斥和平手段在日常斗争中的运用;第四,从学界争论的焦点来看,恩格斯晚年并没有放弃暴力革命理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和平斗争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学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发展的结果。
一直以来,国内外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陷入一种惯性思维当中,即在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理论发展历程上将暴力革命与和平斗争两种手段完全对立起来,这就无法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学说,也容易导致两种极端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马克思主义政党就是崇尚暴力革命的政党;另一种观点就认为恩格斯晚年已经放弃了暴力革命,转向了和平过渡。
实际上,在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理论中,暴力革命与和平斗争两种手段在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并非绝然对立,非此即彼,而是统一运用于具体的革命实践之中。
一、暴力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创立者的初衷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青少年时期就深受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下层民众的生存境况充满了同情,把追求人类的幸福作为自身职业选择的主要指针。
正是在这种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的驱动之下,变革现有的社会制度,建立人类持久和平、共同幸福的全新世界便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穷其一生所追求的伟大事业。
所以,在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选择问题上,暴力革命并非马克思主义创立者的初衷,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著作中,也是多次表达了对和平实现共产主义的向往。
1845年,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对资产阶级不听警告而不惜采取一切手段镇压工人的诉求导致无产阶级暴力革命不可避免时,表达了强烈的遗憾,认为“要找到一个和平解决问题的方法,现在已经太晚了”。
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
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尤为突出的是从“共产主义革命…. 将在一切文明的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同时发生”的观点到“可以不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苦难而取得它的成果”的理論。
①后一种理论被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者称呼为“卡夫丁峡谷”理论。
该理论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
标签: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合力,经济发展与政治体制之间的矛盾是其中之一,主要表现为:在政治体制适应经济发展时,生产力快速提高;生产力提高后,政治体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时,政治体制被迫改变以适应经济发展。
然而是否存在一种可以适应高级经济发展模式的政治体制,而且这种政治体制可以直接进入,这便是“卡夫丁峡谷”理论涉及的问题。
一、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产生19世纪,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其政治体制无法满足的地步。
事实上,资本主义社会也越来越频繁的发生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影响程度也越来越严重、无产阶级生存难度加大的同时权利意识开始觉醒。
综合以上因素,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这些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
但是,西方发达国家经历的一次次经济危机非但并没有使其激化社会基本矛盾,反而增强了其自我调节能力,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此时,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到了在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一段不短的时间内共产主义革命不会大范围爆发。
与此同时,俄国为首的封建或者反封建社会的东方世界却革命风起云涌,马克思、恩格斯将目光放在这些国家后,发现这些国家虽然经济发展程度赶不上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是随着全球化逐步开始,这些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而直接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直接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果,这种经济模式可能更适合共产主义革命的发展,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大胆设想这些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这便是“卡夫丁峡谷”理论。
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改变世界
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它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源和动力。
实践是人类的基本活动,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决定性因素,因为一切知识和理论都源于实践,而且要通过实践得证实,得到检验。
因此,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改变世界的关键所在。
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下,共产主义者在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方法,包括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揭示、对未来社会的描述和构想,以及对实践活动的指导和规划。
在现代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改变世界的动力。
它认为实践是知识的源泉,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在实践中,人们通过实验、观察、实践、理论总结等方式,不断地积累经验和知识。
这使得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运动和实践过程中具有极强的独创性和创新性。
其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改变世界的指导理论。
实践是一种认识现实和改变现实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发挥了正在明显的作用。
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社会变革和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更新和发展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再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改变世界的方法。
实践是将理论转化为行动的手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美国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革命、中国革命等实际的革命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当前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中国自主发展的道路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将被应用在更广泛的领域中。
最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改变世界的历史地位。
在人类历史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改变了社会和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世界范围内,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资本主义大变革和福利的推进有着深刻的联系。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改变世界的关键所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着共产主义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
世界历史上的革命运动与政治理论
世界历史上的革命运动与政治理论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革命运动和政治理论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塑造了国家的命运,改变了社会的面貌,也影响着个人的命运。
本文将探讨世界历史上的一些重要的革命运动和政治理论,并分析它们的影响和意义。
一、法国大革命与启蒙思想法国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革命之一。
它在18世纪末爆发,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基础是启蒙思想,这是18世纪欧洲一股理性主义的思潮。
启蒙思想家们主张人民应该享有自由、平等和人权,并批判封建专制的不合理性。
他们的思想影响了法国大革命的领导者,如罗伯斯庇尔和杜尔哥,推动了革命的进程。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不仅限于法国本土,它对整个欧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打破了封建专制的格局,鼓舞了其他国家的革命运动。
同时,法国大革命也引发了对政治理论的重新思考和发展。
伏尔泰、孟德斯鸠等思想家们提出了更为完善的政治理论,如民主、宪政和人权的理念,为后来的政治体制奠定了基础。
二、俄国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俄国十月革命是20世纪最重要的革命之一。
它在1917年爆发,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激化将导致社会主义的胜利。
布尔什维克党人以列宁为首,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俄国革命运动相结合,推翻了沙皇专制,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政权。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同样深远。
它鼓舞了世界各地的工人运动和殖民地解放运动,推动了世界革命的浪潮。
十月革命也使马克思主义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理论之一。
无论是共产主义国家还是社会民主主义国家,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试图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三、美国独立战争与自由主义美国独立战争是18世纪末爆发的一场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战争。
它的思想基础是自由主义,这是一种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的政治理论。
革命程序论内容
革命程序论内容《革命程序论》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它深刻阐释了革命历史和社会进步的程序论,以及其他一些理论和政治理念。
这本书的作者詹姆斯.多云(James Dorn)是一位重要的当代马克思主义者,也是美国最杰出的政治哲学家之一。
他的著作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分析革命运动和社会变革的程序。
《革命程序论》的前言,以及本书的总体构架,都将政治和革命的激昂运动放在民主政治的前提之上。
多云指出,民主政治是推动改变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最佳途径之一。
民主政治能够产生新的政治思潮,并推动改革进程,从而改变社会状况。
在这种情况下,民主政治是改变社会问题的关键,它可以促进社会变革,激励政治参与,实现进步。
《革命程序论》中,多云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关于革命的程序论,他研究了现代社会中的革命运动,详细解释了每一次革命的特征、演变及其影响,以及革命运动所面临的挑战,并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
他指出,历史上有关革命运动的学术文献大都未能深刻理解革命运动中的程序特性,并未就如何正确应用这些程序进行论述。
为此,他把大量的研究精力投放到革命的程序特性上,重点关注革命运动的准备、发起、组织、强度等方面,他还对各种革命运动的形式,以及赢得革命胜利的不同方法,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多云的革命程序论,既是一部深刻的理论著作,也是一部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教材。
本书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以更加深刻、透彻和全面的方式看待革命和变革过程,它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念,也把这些理念融入了日常政治实践中。
同时,多云一再提及,革命只有在深入分析被改变的社会条件和潜在变革力量的情况下,才能形成有效的革命程序,而实施这些程序,需要科学的谋划、准备和组织。
他的这些见解,不仅受到学者的高度关注,也成为当今反对和反抗革命运动的有力武器。
可以说,多云的《革命程序论》是一部革命史上重要的著作,它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解读并指出了革命的本质及其谋求社会变革的路径。
由此可见,《革命程序论》不仅有助于了解革命和社会变革,也是当今反对和反抗革命运动的有力武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与美国革命评论:美国社会形成的本质在于“走出去,团结起来走出去”(壶公评论语)。
最初离开欧洲前往北美的新教徒的命运完全相似于犹太教形成时期犹太人的命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背景实质上就是犹太文化,认为马克思漠视美国革命是不正确的,尽管在如何“走出去,团结起来走出去”在方式和方法上有区别,但是这种区别显然只是一种参考与借鉴。
马克思所关注的是欧洲社会,是工人的命运及其可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所以美国模式即不是他的主张,同样不是他的批判,但是为他的经济学理论所否定――事实我们今天可以清醒地注意到这一点。
不关注本身就是一种关注,喻之漠视不恰当。
文章:马克思与十八世纪的美国革命录自《读书》2008年第12期政治历史学者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1975)在撰写《论革命》(On Revolution)一书时曾注意到一个现象:尽管十八世纪的美国革命发生的时间与法国革命极为相近,两场革命之间又有着诸多的联系,但美国革命对欧洲革命者思想的影响却极为有限。
对此,她感慨地写道:“无论是(美国)这一革命的精神,还是美国革命的领袖们睿智闻达的政治理论,都没有对欧洲大陆产生太大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美国革命者那些算得上是最伟大的新共和政府的创举,他们在政治体内对孟德斯鸠分权理论的应用和发挥,对各个时代欧洲革命者思想的影响都微乎其微。
”一些欧洲人对十八世纪美国革命的历史性漠视,在卡尔?马克思(1818—1883)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作为十九世纪一位博学的学者,马克思对历史和社会变革有着不懈的热情和敏锐的洞察力。
虽然,他对世界近代史上发生的革命有着特殊的兴趣,但他关于革命的论述大多是基于在欧洲所发生的革命,如十七世纪的英国革命和十八世纪末的法国革命,甚至还包括一八四八年的德国革命,而美国革命则基本上没有进入马克思的视野。
这委实是一个值得学术界注意的现象。
虽然阿伦特曾有专著探讨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关系,但她对马克思漠视美国革命这一现象并没有做出任何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
分析马克思忽视美国革命的这一历史现象和出现的原因,不仅对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及其理论特征有着重要价值,也有助于人们从一个极为特殊的角度去了解十九世纪中叶欧洲人对美国革命的态度和认识程度,更可以从一个比较历史的角度去理解美国革命。
马克思不仅本人没有对美国革命做任何考察和论述,他亦没有对与他同时代人的一些关于美国革命的重要论著显示出多少兴趣。
最明显的一例,就是他对待法国社会政治学家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 1805—1859)关于美国革命的论著的态度。
作为一个几乎与马克思同时代的欧洲人,托克维尔对美国革命的态度和热情与马克思截然不同,他曾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去考察和分析美国革命的历史以及这场革命给美国带来的深刻变化。
托克维尔曾于一八三○年亲赴美国考察,并于一八三五年和一八四○年先后出版了他著名的两卷本《美国的民主》(Democracy in America)一书。
这部书不仅为他个人带来了荣誉,使他成为法兰西学院院士,而且对当时法国甚至欧洲都产生影响,它使十九世纪的一些欧洲人以一种新的态度和视野看待美国发生的变化。
托克维尔的这部书不论是在十九世纪的欧洲,还是在今天,仍是关于美国革命和美国民主政治文化颇具价值的重要著作。
托克维尔出版《美国的民主》第一卷时,正是马克思求学和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
一八三五年马克思进入德国波恩大学学习法律。
一八四○年托克维尔的《美国的民主》第二卷出版时,马克思正在柏林大学撰写关于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博士论文。
从马克思一八四三年写的一篇关于犹太人问题的文章中,可以判断他当时已经知道托克维尔这个人,也知道托克维尔考察美国的经历,甚至极有可能读过托克维尔这部关于美国民主政治的书,但他并没有对托克维尔关于美国革命的论述做出任何评论。
当时马克思更为关心的是托克维尔关于北美的宗教情形的描述,以及托克维尔本人在法国议会中的行踪。
马克思对托克维尔的另一部关于法国革命的书《旧制度与法国革命》(The Old Regime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1856)则十分留心,在他写作《资本论》和其他文章时曾多次参考和引用过这本书。
马克思不但对与他同时代欧洲人所写的关于美国革命的著述缺乏兴趣,而且对与他同时代的美国历史学者关于美国革命的论述也不曾给予关注。
对与他同时期的美国著名历史学者乔治?班克罗夫特(George Bancroft, 1800—1891)著作的态度就是一例。
班克罗夫特是十九世纪最早试图对美国革命的历史做出系统性解释的为数不多的美国历史学家之一。
他从一八三四年开始出版他著名的十卷本《美国历史》(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1834—1874)。
在当时,这是一部富有原创性和争议性的重要著作。
班克罗夫特认为,美国革命是一场激进的、旨在推动人类社会千禧年(millennium)的持久和平、并具有世界意义的一场革命。
马克思在他所写的《美国近况》一文中曾提到班克罗夫特,但他却忽略了班克罗夫特关于美国革命的重要著述。
据文献记载,马克思也知道在美国革命中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并涉猎过他们当中一些人的著作,甚至还在他的写作过程中多次引用过他们的一些观点,但他却从未对这些人在美国革命中的特殊经历和重要贡献做出任何评论。
例如,马克思在一八六五年撰写《工资、价格和利润》一文时曾参阅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 1706-1790)一七二九年发表的《试论纸币的性质和必要性》一文,并称富兰克林是“首先发现价值的真正实质的人之一”。
但马克思对富兰克林在美国革命前后关于美国政治与社会的重要著述均未涉及,对富兰克林在美国革命中的特殊经历和贡献也未做任何讨论。
马克思还涉猎过另外一位美国革命领袖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 1743—1826)的回忆录。
该回忆录于一八二九年在伦敦出版。
在这部回忆录中,杰斐逊详细地记叙了美国革命中许多关键性的历史事件以及他个人在这场革命中的亲身经历。
虽然马克思在他的文章中多处提及杰斐逊的回忆录,但对杰斐逊在美国革命中独特而重要的贡献却不曾做过任何评论,甚至对杰斐逊所起草的许多美国革命中的重要文献,如,《独立宣言》(一七七六)和《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令》(一七八六)等,也根本没有提及。
至于为美国革命的宪政做出卓越贡献的,被称为“美国宪法之父”的詹姆斯?麦迪逊(James Madison, 1751—1836),马克思似乎只关注他任美国总统时对英国的外交政策,而对其在美国革命中做出的富有原创性的特殊贡献则完全忽略了。
而作为一向关注社会经济活动的学者,马克思却不曾注意到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 1757—1804),这位在美国革命中为美国国家金融体系的创建和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这的确令人匪夷所思。
由于马克思对美国革命的漠视,使他把美国革命简单地理解为北美殖民地旨在脱离英国的一场独立战争。
查阅马克思极为有限的关于美国革命的评论和它们产生的语境,人们不难看出他基本上是以一场独立战争的格局来理解美国革命的。
例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曾写道:“正像十八世纪美国独立战争给欧洲中产阶级敲起了警钟一样,十九世纪美国南北战争又给欧洲工人阶级敲起了警钟。
”可见,马克思没能够从一场深刻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视野去看待美国革命,因而他未能认识到发生在十八世纪这场重大历史事件的深度和广度。
其实,不论是以其在十八世纪特有的历史涵义,还是以二十一世纪的回溯眼光来评价,美国革命都超出了一场独立战争的格局。
不论是它的过程还是它的结果,都说明美国革命不仅是一场争取独立与自由的政治革命,同时它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和思想文化革命。
它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各个层面上都改变了殖民地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性质。
与发生在它前后的其他几场革命相比,美国革命可以说是最为成功的一次革命,它开创了世界近代史上的许多先例,并影响了以后世界历史的进程。
马克思对美国革命的漠视还体现在他对美国革命中许多核心问题的讨论的缺失。
最为明显的,就是他对美国革命中具有原创性,并颇为成功的宪政的态度上。
阿伦特认为,无论是各个殖民地的宪政还是联邦宪法,其产生的过程和内容都是美国革命的核心部分。
而马克思对美国革命中的这一核心内容却不曾给予认真的关注,更没有提出多少有价值的评论。
虽然,马克思知道在美国革命的领袖们——如华盛顿、杰斐逊和约翰?亚当斯(John Admas, 1735—1826)等人——的领导和推动下所制定的美国联邦宪法,他甚至也知道一些州所制定的宪法,如宾夕法尼亚州和新罕布什州的宪法,但不论是对美国的联邦宪法还是对各州的宪法,马克思都没有进行任何深入和系统的讨论。
马克思曾说过美国是一个“最先产生了民主共和国思想的地方”,但他却对最能体现这一民主共和思想的美国宪法表现出令人遗憾的失语。
美国革命对马克思来说显得既遥远又陌生。
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马克思忽略美国革命呢?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美国革命本身的特殊性,使得马克思认为这场革命对欧洲人来说,不太具有多少相关性,甚至也不具有典型意义。
同欧洲近代史上的其他几个革命相比,美国革命不论其爆发的原因、思想意识背景、发生的实际过程,还是结果都极为特殊。
美国革命爆发前的北美殖民地,不论是经济状况还是社会结构,都处在一个很难用传统欧洲的模式来衡量和判断的历史阶段。
一方面,美国革命前的北美殖民地并不是一个欧洲传统意义上的封建社会。
尽管在这个社会中,由于同欧洲的历史联系,存在一些封建社会的因子,如等级状况、庇护现象和家长式的隶属关系等,但在它的社会结构中基本没有一个类似于欧洲社会上的世袭贵族阶层。
由于北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丰富的土地资源以及移民等特殊条件,美国革命前的殖民地基本上没有形成一种欧洲传统意义上的封建制度。
这主要表现在它的土地制度上,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和转让,使得它缺少许多欧洲封建社会经济活动的特征,传统的封建经济关系在当时的殖民地难以维系。
除了特殊的土地制度之外,北美殖民地又是一个特殊的移民社会,加上宗教的特殊背景,正因此,马克思的同路人恩格斯曾提醒人们,在美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它“没有中世纪的废墟挡路”。
另一方面,美国革命前的北美殖民地还尚未形成类似于欧洲历史上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
革命发生前,北美殖民地的金融和商业活动的规模十分有限。
由于英国的各种压制,它没有自己的流通货币,银行和信贷系统始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它还缺少自己独立的大规模商业贸易机构,经济活动的主要特征是小规模的农业。
在这种特殊的经济社会中,虽然有一些居于社会底层的穷人,但并没有产生类似于欧洲社会中的无产阶级,这自然就难以形成一种明显相互对立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社会结构,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的程度远没有欧洲那样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