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流和局地环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环流和局地环流

大气环流:大范围的大气运动的基本状态,其水平尺度在几千公里以上,垂直尺度在10公里以上,时间尺度在1~2天以上。如西风带,东风带,永久性气旋、反气旋。大气环流反映了大气的基本运动状态,决定了天气过程,甚至决定了气候的形成及其变化。

一. 大气环流的形成的主要因素

1. 太阳辐射作用

(1)太阳辐射能量在地球不同地区、纬度的分布以及经向温度梯度的形成。

(2)对流层低层和高层经向气压梯度的形成与单一热力环流模式的形成。

2. 地球自转作用

(1)地球自转作用与三圈环流的形成哈德莱环流、费雷尔环流、极地环流

(2)近地面层和高空风带的形成

(3)赤道辐合带、极锋、副热带锋区与副热带高压、西风急流的形成

3. 地表性质的作用

(1) 海陆分布的影响

a. 海陆的热力差异

夏季:海洋为冷源,大陆为热源

冬季:海洋为热源,大陆为冷源

b. 低层高低压中心的形成与季节变化

夏季:海洋上高压加强,大陆为低压控制

冬季:大陆为冷高压控制,海洋上低压发展

c. 高空纬向环流的形成与季节变化

冬季:西风气流经过大陆,温度降低,到东岸降到最低,形成温度槽,而经过海洋时,温度升高,到海洋东部升到最高,形成温度脊。与此相适应的高空气压场是大陆东岸低压槽,海洋东部高压脊。

夏季:与冬季相反,大陆东岸为温度脊,海洋东部温度槽相应气压场为:大陆东部高压脊,海洋东部低压槽。

(2) 地形状况的影响

a. 动力作用

阻挡作用:迎风坡产生高压脊;背风坡气压槽。

扰流作用:气流分支,青藏高原南侧形成低槽,北侧,高压脊。

b. 热力作用

青藏高原夏季为热源,冬季冷源。

(3) 地面摩擦作用

a.西风带,大气给予地球角动量,东风带获得角动量。

b.东风带通过水平输送和垂直输送将角动量输送给西风带。

c.水平输送又分平均经圈环流和大型涡旋输送。

二. 大气平均环流

1. 平均纬向环流

对流层上层:基本为西风带

近地面层:极地附近为极地东风,低纬为东北信风带,中高纬为偏西风。

2. 平均水平环流

(1) 对流层中上层

500hpa:有叠加在平均纬向环流上的一系列槽脊。

冬季:东亚大槽,北美大槽,欧洲浅槽,三槽之间为三脊,分别位于阿拉斯加,西欧沿岸,青藏高原北部,脊比槽弱。极地上空全年为极涡,冬季强于夏季。低纬度全年都有副高存在,冬季远弱于夏季;在地中海,孟加拉湾,东太平洋有较明显的槽。

夏季:西风带北移,中高纬出现四个槽,青藏高原北部的脊变为槽,北美大槽略微东移,东亚大槽东移到堪察加半岛,欧洲西岸的的脊变为槽。槽的强度减弱,脊也很弱。低纬度槽增加。

300hpa:大致与500hpa相似

(2) 海平面平均气压场

无论冬夏,赤道附近为低压带,气压纬圈分布,南半球明显

冬季:蒙古高压,北美高压,冰岛低压,阿留申低压。副高较弱,位置偏南。

夏季:亚洲低压,北美低压;副高加强北移,海洋上有北太平洋高压和北大西洋高压;原冰岛低压,阿留申低压减弱,几乎消失。

永久性活动中心:常年存在,强度范围随季节变化,多在海上。季节性活动中心:季节性存在,多出现于大陆。

3. 平均经圈环流

强度较弱,随季节南北移动。

4. 急流

定义:出现在对流层中上层的强而窄的风速带,最大风速中心在对流层上部,风速大于30m/s,在急流轴上有几个最大风速中心。环绕地球,其水平尺度达1万公里以上,宽度几百公里以上,厚度几公里。一般呈东西项,有很强的水平和垂直风速切变。

急流轴:急流中心强度最大区域。急流轴风速不均,存在数个强风中心,而且有分支汇合现象。

急流的形成:对应行星锋区,由热成风以及地球角动量的北向输送造成。

急流的分类:

a. 极锋急流与极锋对应,并随之发生季节性的位置变化,冬季位置偏南,大约40-60度,夏季偏北,且强度夏弱于冬。

b. 副热带急流(南支急流)与副热带锋区对应,其稳定且强大的特征与哈德莱环流有关,哈德莱环流的地球角动量的北向输送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并随哈德莱环流的强度和位置变化而变化。夏季偏北,且较弱。因副热带锋区在中下层很弱,急流的风速垂直切变在对流层上部最大,与极锋急流相反。冬季急流大致位于20-30度。

c. 热带东风急流

主要出现在北半球亚洲及非洲,夏季赤道东风带北移,在对流层顶风速达到急流标准。大致位于10-20度,最强东风位于阿拉伯海上空。

三. 大气环流的变化

大气环流的变化包括结构、位置、强度的变化,从时间上可分为季节性的环流调整和调整期间的中短期变化。

1. 大气环流的季节性调整

成因:季节交替,地表热力特性发生变化,大气环流随发生显著变化,盛行天气过程也发生改变。

表现:在中高纬度一般以西风结构的变化表示环流的季节变化。在500hpa体现为槽脊的增减,强度的改变以及西风强弱位置的变化。在对流层顶则体现为高空急流的变化。

时间分布特征:冬季(12-4月)和夏季(6-8月)环流形势相对稳定,而在此之间,环流在半球甚至全球范围发生调整,具有显著变化甚至突变的性质,在亚洲尤其明显。

2. 中短期变化

成因:在西风带纬向环流和经向环流相互转换时发生,表现为各种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和消亡。

纬向环流型:500hpa环流平直,槽脊弱。

经向环流型:500hpa多大的槽脊发展,南北气流交换强烈。西风环流指数:表示经向,纬向环流特征以及他们的交替变化,用纬向和经向环流指数来综合表示环流特征。

a. 纬向环流指数(西风指数)在所取范围内地转风的西风分量的总平均值。

b. 经向环流指数在所取范围内地转风的南北分量的总平均值。

四. 局地环流

在大范围气压背景场的气压梯度较小时,在海岸、山谷等地区存在以日为周期的地方性环流。

1. 海陆风

定义:在沿海地区白天,近地面层风从海上吹向陆地,高层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夜间则完全相反。这种风向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的风系称为海陆风环流,低层白天由海洋吹向陆地的风称之为海风,夜间由陆地吹向海洋的为陆风。

产生:由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造成,白天陆热海冷,夜间相反,在科氏力科忽略时所产生的一种小范围热力环流。

海陆风转换时间:由地区和天气条件而定。一般在上午陆风转为海风,午后海风最强,日落后转为陆风。阴天到中午才出现海风。

特点:海风的强度和垂直、水平范围都大于陆风。这是由于白天增温快,湍流混合强,增温厚度大,而夜间冷却在地面层。

2. 山谷风

定义:在山区,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坡,夜间从山坡吹向谷地。

形成:与海陆风类似,由山坡与谷地之间的热力差异造成。白天山坡增热比谷地同高度上空气快,而夜间山坡辐射冷却,降温快于同高度谷地上空的空气,因此形成具有很强日变化的热力环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