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旅游的概念和种类

合集下载

中国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文化

2、生产节日
牛王节--牛是民间的保护神 。
农历四月初八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牛王节”
农历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传统节日“牛王节” 农历十月十二,广西瑶族凌云沙里“牛王节”
“牛王”争霸赛
选出来的“牛后”与“牛王”
3、纪念节日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
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 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举例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源于百越民族图腾祭
导言
•民俗旅游
•自然风光旅游 •历史文化旅游
并列为我国旅游
的三大支柱。
一、七个风俗文化圈
依自然环境中地形、气候、物产的各异划分:
东北风俗文化圈: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北部及
内蒙古东部,特点是满汉民族风俗的大融合。
游牧风俗文化圈:包括内蒙古大部分,辽宁、河北、
陕西三省的北部及新疆,特点是强悍勇武的民俗。
信仰民俗
(一)
种类:
农事节日 祭祀节日 纪念节日 庆贺节日
岁时节日民俗
岁时节日的由来
社交、游乐节日
春节
端午 清明
冬至
元宵 中秋
重阳
七夕
传统节日的寓意
1、对安祥健康生活的追求
2、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3、强调孝道亲情与生育 4、大团圆
1、新年节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 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 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 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 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 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 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 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 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 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 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中国民俗旅游资源概述

中国民俗旅游资源概述

c.土地农耕民俗旅游资源
主要有刀耕火种、山地游耕和精耕细作农业。如土地信仰、 龙王信仰、安土重迁、风水观念、重农抑商、聚族而居、 崇宗敬祖、邻里亲情、落叶归根、天人合一等等。 东北黑土地、中原黄土地、南方红土地等广袤的大地上,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季节性田园风光和宁静和谐的桃源仙境, 麦苗、稻浪、园圃、桑田、茶园、麻地、果园、小桥、流 水、人家、乡村、老寨、古镇,构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农 耕田园画卷。在这幅画卷里,不同地方的人们,通过千百 年的经验积累,形成了各有特色的二十四节气和行之有效 的农耕技艺,整地、选种、播种、除草、收割、脱粒、储 藏、加工,稻作文化与麦作文化各有千秋,景象各异,薅 草锣鼓、背工咏唱、开秧吃新、春秋祭社、农具整置、梯 田开垦、水利兴修等等成为农耕生计技艺的美妙场景。
d.江海渔业民俗旅游资源
专门“以舟船为家,以江海湖泊为田”的生计方式,
形成了全然不同于陆地上谋生的特殊技艺,如水上捕 捞技艺、水产加工技艺和渔具修造技艺等。并形成岛 岸渔村、水上船家、渔港码头、水产养殖、水滨鱼市、 拉网捕鱼、破冰夹鱼等别具特色的渔业生计技艺民俗
文化现象。ຫໍສະໝຸດ e.百工匠艺民俗旅游资源1.生计技艺民俗旅游资源
a.渔猎采集民俗旅游资源 b.草场游牧民俗旅游资源 c.土地农耕民俗旅游资源 d.江海渔业民俗旅游资源 e.百工匠艺民俗旅游资源 f.商贩贸易民俗旅游资源
a.渔猎采集民俗旅游资源
渔猎采集民俗旅游资源,包括捕鱼、狩猎、采集生活 及其所涉及的工具、技术、信仰、禁忌、仪式、活动 和生活场景等内容。 狩猎采集时代的山神、树神、猎神、图腾等原始信仰 和万物有灵观念,是人类多神崇拜和一神宗教的基础; 木棍、投枪、弓弩、箭矢、猎网、陷阱、渔堰、网钩、 刀叉、篮筐、荃篓、编簾、药物、夹套、机案、媒哨 等捕猎工具,是所有现代武器和劳动工具的雏形;早 期形态的围猎、烧烤、石炙、干腊、衣皮、配饰等生 活习俗仍然以不同方式和不同形态保持在现代人的生 活现实当中。

第八讲 社会风情类旅游资源

第八讲 社会风情类旅游资源

②酒。 白酒 酱香型:贵州茅台酒 窖香型(浓香型):五粮液、泸州老窖、 剑南春 清香型:汾酒 米香型。桂林三花酒
黄酒:中国最古老的饮料酒,也是中国特有的 酿造酒。 代表是浙江绍兴的加饭酒和沉缸酒。
③中药。(和国画、京剧并称为中国三大国粹) 中药材:指经过加工炮制可以直接供药房配 剂和药厂制剂使用的半成品。 代表:人参、三七、冬虫夏草、鹿茸、阿胶 中成药:指经精加工可直接使用的成品药。 代表:云南白药、山西定坤丹、大活络丹
川菜
特点:取料广泛,技法中以小炒、小煎、小烧、 小烤、干煸见长,味型丰富,百菜百味,以 麻辣、鱼香、怪味等擅长。 代表菜:宫保鸡丁、麻婆豆腐、鱼香肉丝、水 煮肉片、锅巴肉片、怪味鸡块
粤菜。
特点:取料广博奇杂而重“生猛”,烹调方法 多而善于变化,长于炒泡、清蒸、煲,尤其 独擅焗、煀、软炒等,调味重清脆鲜爽而突 出原味。 代表菜:三蛇龙虎会、白云猪手、脆皮乳猪、 东江盐焗鸡、潮州冻肉、爽口牛丸、太爷鸡
之间。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 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的民俗 活动主要有踏青、射柳、放风筝、荡秋千等。 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 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
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 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 节日。端午节主要活动有吃粽子,赛龙舟, 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 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 以纪念屈原。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 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
(二)中国主要民族的民俗简介 1、汉族的传统节日 春节。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 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 直到正月十五。 春节风俗活动的主要有:操 办年货、做新衣、掸尘、祭灶、祭祖、吃团 圆饭、守岁、贴春联、挂年画等。

文旅笔记文化旅游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文旅笔记文化旅游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文旅笔记文化旅游的基本概念和类型一、文化旅游的概念文化旅游,是出现较早,最近几年才逐渐流行的一个名词,它的出现与旅游市场需求的转变密切相关。

最早提到“文化旅游”这个概念的是魏小安的《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但是对于“文化旅游”的概念没有明确的界定,只是提到“对于旅游者来说,旅游活动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活动,但对于旅游经营者来说,旅游业则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

综合国内学者对“文化旅游”的研究,目前对于“文化旅游”概念存在以下几种理解:1、文化旅游是一种旅游类型。

2、消费者消费带有文化色彩的旅游产品的过程即是文化旅游。

3、文化旅游相当于民俗旅游。

4、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旅游产品。

5、人们对异地异质文化的求知和憧憬所引发的,离开自己的生活环境,观察、感受、体验异地或异质文化,满足文化介入或参与需求冲动的过程。

6、以人文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和民俗、宗教等方面。

7、文化旅游属于专项旅游的一种,是集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于一体的大旅游活动。

8、文化旅游就是以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的集合。

综合分析国内学者对文化旅游的理解,基本是认同文化旅游是是立足于文化资源、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并主要强调以下两方面的概念:1、强调旅游资源,文化旅游是指以文化旅游资源为支撑,旅游者以获取文化印象、增智为目的的旅游产品;2、强调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为实现特殊的文化感受,对旅游资源内涵进行深入体验,从而得到全方位的精神和文化享受的一种旅游类型。

世界旅游组织在1985年给出“文化旅游”的广义定义,认为“文化旅游包括旅游的各个方面,旅游者从中可以学到他人的历史和遗产,以及他们的当代生活和思想。

”同时,也给出了狭义定义,即“人们出于文化动机而进行的移动,诸如研究性旅行、表演艺术、文化旅行、参观历史遗迹、研究自然、民俗和艺术、宗教朝圣的旅行、节日和其他文化事件旅行。

中国民俗旅游期末考试

中国民俗旅游期末考试

中国民俗旅游一、名词解释1、民俗:民俗是世代传袭下来的、同时继续在现实生活中有影响的事象,是形成了许多类型的事象,是有比较相对稳定形式的事象,是表现在人们的行为上、口头上、心理上的事象,是反复出现的深层文化事象。

2、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象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是人类文明进步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

3、饮食结构:是指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的食物搭配,中国传统的饮食结构包括主食、菜肴和饮料三部分。

4、居住民俗:顾名思义,就是平民百姓在居住行为上的民俗习惯。

5、蒙古包:主要流行于我国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的游牧民族居住区,蒙古族的蒙古包呈圆形尖顶,包身用若干个称作“哈那”的木条围成,通常用羊毛毯一层或两层覆盖,样似草原上洒落的莲花。

6、交通民俗:就是在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的创造与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与交通有关的民间习俗与惯制。

7、节日:是一种具有民俗意义或者纪念意义的进行社会活动的日子,一般有固定的日期,有特定的主题,有群众的广泛参与。

8、蒙古的“那达慕”大会:“那达慕”,蒙古语“娱乐或游戏”的意思,起源于13世纪,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般在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进行5~7天,主要活动项目是进行射箭、摔跤、赛马的比赛。

9、游艺民俗:它是民间文艺活动、民间游戏、竞技等文化娱乐活动的模式化与传承行为的总称,有较强的娱乐性和群众性。

二、选择或填空题1、民俗的种类:(1)物质民俗(2)社会民俗:人生礼仪,岁时节日民俗,社会结构民俗,游艺民俗。

(3)意识民俗2、(1)腊八要喝八宝粥(2)春节吃饺子(3)正月十五吃元宵(4)二月初二煮猪头(5)立春吃春饼(6)五月端午吃粽子(7)八月十五吃月饼(8)重阳节吃花糕3、(1)山东菜“一菜一味,百菜不重”。

清蒸加吉鱼、九转大肠(2)四川菜系“一菜一格,百菜百味”。

灯影牛肉、毛肚火锅、水煮肉片、清蒸江团。

(3)福建菜,佛跳墙。

《中国民俗旅游》课件第一章 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

《中国民俗旅游》课件第一章 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

第二节 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一、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民俗风情堪称是人文旅游资源中最生动、最绚丽多彩的组成 部分。 如经济民俗中所包含的精妙绝伦的建筑和居住习俗,社会民 俗中所包含的妙趣横生的婚俗,信仰民俗中虔诚的宗教习俗, 以及优美动人的游艺民俗等都是可以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
二、旅游对旅游接待地民俗的双重影响
(一)地域性 如“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北方的靰鞡
西南山寨的背篓
(二) 传承性 民俗,是世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有 相对稳定性。
比如岁时节日习俗以及我国自古以来就己完备的结婚习俗。
(三)变异性 民俗恰恰是随着历史的变迁,不同地区的传播,从内容到形 式或多或少有些变化,有时甚至是剧烈的变化。如从清代满 洲族的旗袍到现代服装的旗袍。
商贸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
社会民俗—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 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
信仰民俗—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 形态方面的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
游艺民俗—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 民间歌舞民俗、游戏竞技民俗。
三、民俗的特征
积极影响: 由于旅游使人们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暂时 流动,所以旅游有助于民俗的交融与发展。
消极影响:造成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民风民俗发生 了变化,一些典型的民族习惯正在消失,无法形成 旅游产品和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了解民俗有利于做好旅游接待 旅游接待者必须熟知本地风俗,这样才能有备无患、信手拈 来。 旅游接待者只有了解游客客源地的民俗,才可能了解游客的
❖ 2010年参与性
❖ (四)纯真性
彝族哑巴节 游客穿藏族服饰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民俗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逐渐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

民俗旅游不仅能让游客深入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还能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播的机会。

因此,对民俗旅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分析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和方向。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本文期望为国内民俗旅游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国内民俗旅游的历史演变民俗旅游在国内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而逐步兴盛的。

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来看,国内民俗旅游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起步阶段(1978-1989年):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逐渐开放,一些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开始吸引游客。

这一时期的民俗旅游主要依赖于传统的节庆活动、民间工艺和乡村风情,缺乏系统的开发和规划。

发展阶段(1990-1999年):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民俗旅游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始有意识地挖掘和整理当地的民俗资源,通过举办民俗节庆、建设民俗村等形式,推动民俗旅游的发展。

同时,学术界也开始对民俗旅游进行系统的研究。

成熟阶段(2000年至今):进入新世纪,民俗旅游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客对旅游体验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民俗旅游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文化魅力,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选择。

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也加大了对民俗旅游的开发力度,通过整合资源、提升品质、创新产品等形式,推动民俗旅游向更高层次发展。

学术界对民俗旅游的研究也更加深入,涉及的主题和领域也更加广泛。

回顾国内民俗旅游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其经历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自发到自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民俗旅游在国内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未来,如何进一步挖掘和整合民俗资源、提升民俗旅游的品质和内涵、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将是民俗旅游发展的重要课题。

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初探

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初探

科技信息2008年第28期SCIENCE &TECHNO LO GY INFORMATION ●1.民俗旅游的概念1.1民俗的含义“民俗”一词很早就已经出现在古代的汉文文献里,《周礼》载:“俗者,习也。

上所化曰风,下所习曰俗。

”但严格来说,这与后来我们所谓的“民俗”有着较大的差距。

现在的“民俗”不仅包括了“风”与“俗”,还包括了文艺、信仰、服饰、交通、喜好、禁忌、居住、娱乐等等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

1.2民俗旅游的概念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

目前民俗旅游已和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旅游一起构成了颇具特色的旅游三大系列产品。

从广义来讲,旅游实际就是民俗旅游,民俗和旅游是文化与生活的复合体。

2.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我国的大多数民俗旅游资源还处于尚未开发或为得到完全开发利用的状态,这将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更加具有吸引力,也更能体现出中国的旅游业的特色。

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

我国的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汇集了全国几十个民族的灿烂文化,昆明云南民族村也展示了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风俗,在广东,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和连南瑶族风情的旅游开发都是目前的关注热点。

因此,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进行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3.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对策3.1重视保持其真实性,力求保持民俗原貌我国民俗旅游的吸引力主要在于其与旅游周围环境的差异性,因此根据人们的需求提高产品的娱乐性和参与性,突出民族特色。

改变民族村单一歌舞表演的局面,从宗教、社会、经济、游艺竞技等方面的民俗进行合理的综合开发。

要有明确的主题,精心的规划。

同时要加强管理、和引导防止各种追求片面效益,置传统道德于不顾的行为的发生,做到民俗不俗,俗中有雅,以确保民俗文化得到弘扬和保护。

中国民俗旅游

中国民俗旅游

一、绪论(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旅游业成为当今世界上重要的产业之一,它与石油工业、汽车工业一起被称为国际贸易的三大支柱,占全球GDP的份额已超过10%。

据世界旅游组织的年度报告预测,到2020年,国际旅游人次数和国际旅游收入的年平均增长增长率分别达到4.3%和6.7%。

国际旅游总人数将达到16亿人次,国际旅游收入将超过1万亿美元。

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为我国旅游业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国际旅游局预测,未来几年,中国旅游业将每年保持13%的高增长。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旅游接待国。

可见,我国旅游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民俗旅游是人文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俗旅游资源作为民俗旅游活动的主要对象,是发展民俗旅游业的前提和基础。

民俗旅游以鲜明的民俗品格、独特的文化内涵、浓烈的原始韵味、厚重的历史氛围、显著的地域差异、欢快的生活情调以及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对中外旅游者产生巨大的诱惑力和感召力,据此,我国的民俗旅游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不仅人杰地灵,而且物华天宝,孕育着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

定窑、邢窑、磁州窑和唐山陶瓷是中国历史上北方陶瓷艺术的典型代表。

蔚县剪纸、廊坊景泰蓝、曲阳石雕、衡水内化鼻烟壶、易水古砚、武强年画、丰宁布糊画、白洋淀苇编、辛集皮革、安国药材等名扬中外:河北梆子、保定老调、皮影、丝弦等饶有特色;沧州武术、吴桥杂技、永年太极、保定康长寿之道独见魅力等等。

以上足以可见河北发展民俗旅游的优势。

在此浅显的研究一二,以找到开发的不足和发展的措施,为发展河北省民俗旅游献策。

二、民俗旅游的相关研究(一)民俗的概念和特征1.概念民俗,是民间风俗的简称。

民俗风情是指各民族由特定的地域环境、经济条件、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思想观念所形成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它具体表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形式、生产劳动方式、婚恋嫁娶仪式、待人接物礼仪、节日庆贺习俗、音乐舞蹈特色,以及各种生活禁忌等各个方面。

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摘要:民俗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利于发挥旅游业潜力和提高旅游业竞争力。

我国民俗旅游文化内涵深厚且资源丰富,我们要在保护和融合当地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

探索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目前的现状和以后如何去创新和开发展开分析。

旨在促进民俗旅游业的发展,提高旅游效益。

关键词:民俗旅游措施前言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集体创造、共同享用并世代传承的生活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特殊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并加以强调,赋予以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本民族的标志。

因而,民俗是民族构成的一个要素,是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的。

同一类民俗在不同的民族中,可以产生不同的民族表现形式:不同的民族及其所处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不同,又各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民俗。

从人类文化意识结构看,民俗是它基础层中未经分化的原始生态文化意识团。

民俗文化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因此民俗旅游也就显得丰富多彩。

民俗旅游的开发虽然有一定的模式,但因其自身的特征,它的内容选择和开发都应讲究一定的原则,那就是坚持民俗的独特性,只有保持各民俗旅游的独特性,所开发的民俗资源才是可游的,其旅游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一、民俗的概念作用民俗,是民间风俗的简称。

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集体创造、共同享用并世代传承的生活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特殊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并加以强调,赋予以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本民族的标志。

因而,民俗是民族构成的一个要素,是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的。

(一)基本特征民俗具有丰富多样性的特点。

具有历史传成性的特点,它是各民族,地域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代代相传的特点。

民俗具有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民俗文化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的语言,心态,行为的模式.比如,汗民族的春节,主要体现了中国农业社会的特点.有青草一次为一年,谷熟一次为一年的俗语.民俗的传承性。

《民俗与旅游》课件

《民俗与旅游》课件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
总结词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这些文化对旅游 者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详细描述
中国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包括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 节等,这些文化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是旅游者了解中国多元文 化的重要途径。
地方特色民俗文化
如何将民俗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学习传统手工艺
学习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如剪纸、刺 绣、泥塑等,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
参加民俗文化活动
参加当地的民俗文化活动,如庙会、 灯会、赛龙舟等,深入了解当地的文 化特色。
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
阅读关于民俗文化的书籍和资料,了 解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和历史。
在旅游中融入民俗文化
多样性
民俗文化种类繁多,形 式多样,各具特色,展 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01
02
03
04
文化传承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对于传承民族优秀传
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和谐
民俗文化具有凝聚民心、促进 社会和谐的作用,有助于增强
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经济发展
民俗文化可以转化为旅游资源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交
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需要
旅游业的发展有助于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更多人关注和参与 到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来。
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合理规划与开发
在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时,应进行科学 合理的规划,确保在满足游客需求的 同时,不破坏当地民俗文化的原生性 和完整性。
强化法规与政策保障
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加强公众对民俗文化旅游重要性的认 识,提高参与度和保护意识,形成全 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中国民俗文化PPT课件

中国民俗文化PPT课件
26
白族 朝鲜族 壮族
藏族 布朗族
布依族 阿昌族 达斡尔族 傣族 满族27
案例--苗族服饰
现有的苗族服饰,主 要以地域而定,分为 黔东南型、黔中南型、 川黔滇型、湘西型和 海南型五种。
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 200种,是我国和世 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 多、保存最好的区域, 被称为“苗族服饰博 物馆”。
8
二、 中国民俗的特征
阶层性和地方性 多元性和复合性 传承性和传播性 稳定性和变化性
9
不同的婚俗
10
三、民俗文化
(一)民俗文化释义:
民俗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 承的民间文化,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作 用下形成的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
这种民族的、时代的文化既有物质的标识、制度的 规范,又有具体社会行为、风尚习俗的鲜活体现。
17
春节的习俗
扫尘 、贴春联 、 贴窗花和倒贴 “福”字 、年 画 、守岁、爆 竹、拜年等;而 春节食俗就有吃 年糕、饺子、汤 团等。
18
二月初九惊蛰日 吃梨 扫虫炒虫 祭白虎
惊蛰是一年的第三个 节气,此时“万物出 乎震,震为雷,故曰 惊蛰,是蛰虫惊而出 走矣。”
惊蛰落雨到清明,一 日落雨一日晴。惊蛰 过,暖和和,蛤蟆老 角唱山歌。
中国民俗文化
1
目录
导言: 一、七个风俗文化圈 二、民族旅游区 第一节 中国民俗 一、民俗的概念 二、民俗的特征 三、中国的民风民俗 四、吉祥文化 第二节 民俗文化与旅游 一、民俗文化中旅游中的作用 二、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审美体验 三、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
2
导言 •民俗旅游 •自然风光旅游 •历史文化旅游 并列为我国旅游 的三大支柱。
民间民俗文化具有传统性、民间性和通俗性的特点, 对一般民众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民俗旅游学》教学大纲(含课程思政元素)

《民俗旅游学》教学大纲(含课程思政元素)

《民俗旅游学》教学大纲(含课程思政元素)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码:11S1030B中文名称:民俗旅游学英文名称:Folklore Tourism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总学时:32时(理论32学时,实践0学时)总学分:2适用专业:旅游管理先修课程: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开发、导游基础知识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民俗旅游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选修课,是学生日后从事导游及旅游管理服务工作必备的专业知识,同时也为其专业课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门课程的教学,可使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有比较系统的全面了解和认识,对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该课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挖掘课程思政的元素,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工匠精神,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

三、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民俗旅游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对我国民俗理论和常识的认识,熟悉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以及各类民俗资源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正确认识民俗旅游资源和风俗习惯,掌握旅游接待和服务接待工作中恰当利用民俗旅游资源,为旅游项目开发、服务接待项目设计开发服务。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知识传授∶1.让学生理解由于文化差异所引起的服务的特殊性以及由此引起的对管理者挑战,重点强调旅游服务的特殊性,导致景区、主题公园等旅游企业管理面临的新问题。

2.让学生掌握开发一项新的服务产品所需要运用的理论知识及分析工具,包括如何根据服务特性对服务项目进行设计、民俗旅游开发的流程、模式和要注意的问题等。

3.让学生掌握服务生产过程中利用民俗文化进行体验服务项目管理,包括饮食民俗及服务、酒水民俗及服务、茶艺民俗及服务、游艺民俗及服务、人生礼仪民俗及服务等提高服务体验性和满意度等的思维和方法。

能力培养:4.让学生了解文旅融合背景下,服务业的变化以及相应战略应对措施。

中国民俗旅游开发策略

中国民俗旅游开发策略

《中国民俗旅游》课程作业
一、什么是民俗?
答:民俗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定的群体为适应生产实际和社会生活而逐渐形成的,并以民族的群体为载体的,以群体的心理结果为依据的,是一种集体性的文化积淀,是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他创造于民间,传承于社会,并世代延续承袭。
十七、举例说明目前我国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答:1、民俗庸俗化。如:有的地方利用巨资修建恐怖的封神榜、九龙宫、地狱,也号称民俗旅游开发。这不是弘扬民俗文化,而是搞低级趣味。2、民俗旅游项目(节目)过于艺术化、舞台化。如:有些民族村、民俗村特别注重外表形象,从服装的色彩、质地、装饰,到着装人的相貌、神情,都好象在演出舞台剧。3、匆忙上马,开发粗糙。如:深圳“中华民俗文化村”取得巨大成功后,急于富起来的有些单位和旅游部门目睹这种“见效快”的挣钱法,不考虑任何问题,不进行调查,就进行仿效。4、开发重点不突出。5、民俗旅游商品雷同化。各地的旅游商品大都似曾相识,没有个性。6、破坏性大。
二、民俗旅游有哪几种类型?举例说明。
答:民俗旅游有以下几种类型:
1、消遣观光型民俗旅游。如:我们到桂林去领略桂林的山水,感受大自然的造化。
2、参与型民俗旅游。如:内蒙古举办的“草原风情游”,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的“泼水节”
3、考察型民俗旅游。如:到外地除了一般的参观、消遣外,主要通过对特定的民俗旅游地的考察,获取某方面科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十三、游艺民俗作为旅游资源开发有哪些优势?
答:1、游艺民俗特性与旅游需求的一致性,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刺激性和可参与性。2、丰富旅游生活、增加旅游情趣。3、游艺民俗的旅游资源挖掘。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传统的旅游内容和景点已不能完全满足不断变化中的旅游者的旅游需求。这就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大力开发新的旅游资源,以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

春节的传统民俗游行

春节的传统民俗游行

春节的传统民俗游行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充满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丰富多样的习俗。

其中,传统民俗游行作为春节期间最引人注目的活动之一,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参与与观赏。

本文将介绍春节传统民俗游行的发展历程、参与形式以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一、传统民俗游行的起源传统民俗游行在春节期间被广泛举办已有悠久的历史。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祭祀和庆贺活动。

根据史书记载,古代帝王或贵族会在春节期间组织盛大的巡游活动,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随着时间的推移,游行活动逐渐深入民间,成为了百姓庆祝春节的重要方式。

二、传统民俗游行的形式1.龙舞狮跃龙舞和狮跃是春节期间最具代表性的游行形式之一。

人们化身为龙和狮子,穿着盛装、手持巨龙和狮子的模型,扭动身体、表演出精彩的动作。

龙舞和狮跃的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象征着吉祥、祥瑞和驱邪。

2.花车巡游花车巡游是春节游行中独具特色的一种形式。

各种花车装饰华丽,彩旗飘扬,载满了各种花朵和灯饰,车上还常常摆放有象征富贵和幸福的装饰品。

花车巡游不仅让人们欣赏到美丽的花卉艺术,也展示了社区的文化底蕴。

3.舞狮队伍舞狮队伍是春节期间最具欢乐气氛的一种游行形式。

伴随着锣鼓声和鞭炮声,舞狮队伍在街头穿梭。

舞狮的表演者需要高超的技巧,以模拟狮子的动作和形态,给观众带来视觉的享受和祈福的祝福。

三、传统民俗游行的文化内涵1.庆祝丰收与吉祥传统民俗游行的背后承载了中国人对丰收与吉祥的美好期许。

农耕社会的人们希望借助游行活动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幸福,同时也以这种形式来华丽地展现自己的庆祝情绪。

2.传承中华文化传统民俗游行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活动,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通过参与和观赏游行,年轻一代可以更好地了解到传统习俗、传统服饰以及各种传统工艺,进一步认识和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3.增强社区凝聚力传统民俗游行常常是由社区或居民组织共同发起和组织的。

这种形式让社区居民可以团结在一起,共同参与,共同分享喜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俗旅游的概念和种类
中国民俗旅游的概念
中国民俗旅游是指以探访和体验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为主要目的的旅游行为。

它融合了旅游和文化两个元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是一种让游客深入了解、亲身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旅游形式。

中国民俗旅游的种类:
1.文化遗产旅游
文化遗产旅游是指游客通过参观文物古迹、博物馆、艺术展览等方式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旅游形式,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还能够缅怀历史。

2.民俗民风旅游
民俗民风旅游是指游客通过亲身体验当地传统民俗文化、饮食、娱乐活动等方式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旅游形式。

这种旅游模式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因为它能够让人们了解到不同地区的独特文化和民俗风情。

3.祭祀庆典旅游
祭祀庆典旅游是指游客通过参与当地举办的传统节日活动、庙会、年画展览等方式来了解中国独特的祭祀庆典文化。

这种旅游模式能够让游客真正融入当地的文化活动中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4.特色建筑旅游
特色建筑旅游是指游客通过参观当地独特的古建筑文化、园林建筑、民居建筑等方式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旅游形式。

中国传统建筑独具特色,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种旅游模式能够让游客领略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

5.民间艺术旅游
民间艺术旅游是指游客通过欣赏各种地方艺术表演、参观剪纸、陶艺、织锦等民间手工艺的方式来了解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的旅游形式。

它也是一个让游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好机会。

总之,中国民俗旅游是一种旅游形式,具备了旅游和文化两个元素,涉及文化遗产、民俗民风、祭祀庆典、特色建筑、民间艺术等多种类型,它能够让游客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进人民的文化自信心,为全球旅游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