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政治制度比较共57页
中日两国锁国政策比较
![中日两国锁国政策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18cfc7e881c758f5f61f6718.png)
中日両国の鎖国政策の 中日両国の鎖国政策の似ているところ
禁教
• 1723年(雍正元年) ,因与罗马教廷间有 关中国礼仪之争的白 热化,清朝政府开始 禁教,不许外国传教 士进入中国国内传教 ,被视为锁国的一部 分。 • 1612年(慶長17年) 天領でキリスト教禁 止令を発令した。 • 1613年(慶長18年) 禁教令が全国に及ん だ。
• また、歴代の皇帝は、自己の統治を維持 するために、国内に、朱子学を国学の位 置にして、朱子学に相違した思想を全部 禁じて、愚民の政策を実施した。 • 以上の比較から、日本の鎖国政策は最後、 明治維新の準備をしたが、中国は侵略さ れた歴史を切り開いたことは必然ではな いかと思う。
参考文献
• 1.维基百科---锁国 • 2.《 对历史上中日两国闭关锁国政策的思 考》 李建钢 • 3.《中日闭关锁国政策异同论析》 • 4.《17世纪中日两国闭关锁国政策中的开放 性》 李晓燕
• 又、平和が長く続いたことで国内が一体 化すると共に地域産業や金融も発達し、 これも現代に至る経済発展の基礎にも なった[8]。更に、今日世界的にもてはや される日本文化のかなり多くの部分(俳 句、園芸、近世邦楽、文楽、歌舞伎、浮 世絵、根付、日本料理、和菓子、陶磁器、 漆芸、服飾など)が、この鎖国時代に生 まれ、あるいは発展、確立したものであ る。
近代化前夜中日政治结构比较
![近代化前夜中日政治结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db61f5f4a0116c175e0e4831.png)
第38卷第2期武夷学院学报灾。
1.38晕。
.2 2019 年 2 月JOURNAL OF WUYI UNIVERSITY Feb. 2019近代化前夜中日政治结构比较鞠月明(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000 )摘要:清代与江户时代分别是中日两国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过渡时期,在近代化的改革中同属东 方封建专制国家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局。
政治结构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会发挥优越的自我调适功能,比较中国与日本的 近代化前夜政治结构的差异,有利于更加深人的探索日本近代化的经验、模式和教训,为中国新时代下深化行政体制改 革,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提供借鉴。
关键词:君主专制;幕府体制;政治结构中图分类号:D5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09(2019)02-0021-04一直以来我们认为中国戊戌维新失败的原因大 抵有:光绪缺乏实权,以慈禧为代表的守旧派的抵制、满汉冲突、士人阶级的利益受损、新政缺乏整体统筹 以及袁世凯的背叛。
毋庸置疑,这些观点都具有一定 的解释力。
但是,处于同一时期的日本同样矛盾重重: 天皇大权旁落,遵攘派与攘夷派之间、强藩与幕府之 间、朝廷中公武合体派与尊攘派之间的多重争斗等,然而相似的改革背景,却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其 中原因不仅限于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本身,更是历史 的、具体的变革背景之间的差异。
对此刘金才指出:野在 迄今有关日本近代化的研究中,无论是将其视为外源 性西化的产物还是视为内源性革命的结果,都几乎无 争议地将其主要成因归功于明治维新的成功变革。
然 而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发展观,任何社会的变革 都不是突然发生的,无论从表象看是多么突发的变 革,都必定是其内部事物的渐进解构,进而向前发展 的结果……毫无疑问日本明治维新不是突发的,它应 该是受被称为日本前近代的德川社会内部矛盾运动 的推动使诸封建事物渐次解构,进而向近代资本主义收稿时间:2018-10-29作者简介:鞠月明(1994-),女,汉族,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党建研究。
中日政治制度比较研究
![中日政治制度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8cfcdfefad6195f302ba619.png)
中日政治制度比较研究摘要: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日本走资本主义道路。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政治体制,但却表现出大量共同性,因为它们有共同的文化背景。
例如哲学体系中的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信徒提倡通过恭、宽、信、敏、惠、敬、忠实现“仁义”,孟子主张“仁政”即“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通过上述文化思想世世代代的教育和熏陶,两国的政府官员们具有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不受政治制度的影响。
在社会生活中也表現为表现为孝顺--尊敬长辈、孝顺父母、顺从上级;忠诚——忠于国家、忠于家庭、忠于集体、遵纪守法等。
此思想自然影响到两个国家的政治制度。
关键词:政治体制;共同性;政治制度。
一、中日两国儒家思想观比较(一)中国的儒家思想观我国在进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思想受到冲击,儒家哲学堂而皇之地回到了中国社会。
我国的政治改革是在经济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马列主义、集体主义、雷锋精神受到冲击,一部分人先富裕了起来,拜金主义泛滥,社会出现道德真空和信仰危机。
因此传统的儒家思想自然地回归到中国社会富裕起来了也要尊敬长辈、孝顺父母,否则是大逆不道。
富裕起来了也要忠于家庭、遵纪守法。
富裕起来了也要忠于国家、集体。
部分儒家思想的回归是社会的必然是时代的需要。
古语云:“君子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和”文化一是主张多样,二是主张平衡,意指聚集不同的事物而取得平衡。
要达到“和”,就要协调各种利益,综合不同意见,化解复杂矛盾。
孔子提出“以和为贵”、“仁者爱人”,和谐是中国社会的传统理想。
儒家思想所讲求的“允执其中”、“过犹不及”、“和衷共济”等,主张在社会的各种向量间取得均衡。
在一定程度上讲,构筑和谐社会是儒家文化的回归,也是现实社会的需要。
(二)日本的儒家思想观日本的情况与中国类似。
中日政治制度比较
![中日政治制度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4ec614e0551810a6f52486d7.png)
中日比较
中国 日本
五星红旗
• 国旗中的大五角星代表中国共 产党,四颗小五角星代表工人、 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 阶级四个阶级。旗面为红色, 象征革命,星呈黄色,表示中 华民族为黄色人种。五颗五角 星互相联缀、疏密相间,象征 中国人民大团结。每颗小星各 有一个尖角正对大星中心点, 表示人民对党的向心之意。 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 系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 民大团结。星用黄色是为着在 红地上显出光明,四颗小五角 星各有一角正对着大星的中心 点,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 结。
主席的选举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
• 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四十五周岁的中华 人民共和国公民可以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 席。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每届任期相同,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缺位的时候,由副主席继 任主席的职位。
国家的象征————天皇
• 现在的日本天皇并没有什么实权,主要是为了保留日本文 化的一部分,而西方人也对此有很大的兴趣,能够增加旅 游的收入日本这个国家有点意思,天皇基本上都是被架空 的,可以说是臣民的精神领袖。而实际掌握实权的就是和 天皇家有姻亲关系的那几大家族,源氏、平氏、藤原氏、 北条氏等,源氏、平氏、藤原氏都是天皇家直系亲属,都 是赐的姓氏。平安时代末期,经过源平合战,源赖朝建立 镰仓幕府。镰仓就在相模小田园附近。北条时政——源赖 朝的老丈人,当时是源赖朝手下的大将,他利用女儿北条 政子和源氏结成了姻亲,后来源灭平,在赖朝死后北条时 政便以执政形式控制了将军家的权利,最后干脆杀了赖朝 的儿子源实朝,根本上废掉了将军这个职位,但是以后的 镰仓将军仍称执权不称将军,因为有规定只有源氏才能当 将军。
中日选举制度比较研究
![中日选举制度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9edeb35240c844768eaee6a.png)
目录摘要 (2)一、日本选举制度概要 (3)1.参政权 (3)2.选举的要件 (3)3. 选举方式 (4)4. 国会议员选举的程序与规则 (4)二、中国选举制度概要 (5)1.选举制度的民主原则 (5)2.选举制度的民主程序 (5)三、中日选举制度不同点 (6)1. 直接选举制度的范围 (6)2.竞选活动方法 (6)四、结论 (7)参考文献...... (8)【摘要】中国选举制度与日本选举制度的不同点有很多,其中特别明显的地方是直接选举的范围,竞选活动方式等。
这些不同点是由两个国家的宪法对民主选举的看法不同产生的。
这篇文章通过分析两国选举制度的特点,讨论不同点。
通过对比不同点考虑选举制度的优缺点。
【关键词】参政权选举竞选活动一、日本选举制度概要(一)参政权日本宪法规定参政权。
参政权是日本国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其利益不能跟国家对立, 一定要跟国民全体, 即国家的利益本身。
日本宪法明文宣言,选定及罢免公务员是国民固有的权利 (宪法第15条第1项)。
这条文里说的“选定”指着任命和选举, “公务员”指着承担有关立法、行政、司法的国家以及地方公共团体之事务职员。
这条文的旨趣并不是规定所有这些公务员都必须由国民直接选定及罢免,而是指必须确定相应的程序,使公务员的选定及罢免,能直接或间接由于国民的意志。
国会的议员被选民直接选举, 其他公务员不用通过直接选举,是因为国会议员的任期比较短。
另外,宪法要求选举制度的法制; 日本国宪法第47条(中央政府选举)和第93条第2项(地方政府)。
除了选举权以外,宪法还规定一些国民参加政治的制度。
比如;审查最高法院法官权、关于地方特别法的居民投票权、关于承认修改宪法的国民投票权。
日本国宪法第15条(1):选定及罢免公务员是国民固有的权利。
(3):关于公务员的选举,保障由成年人的普通选举。
(4):不可侵犯投票的秘密。
选举人关于其选择不负任何责任。
第44条:关于两议院的议员及选举人的资格由法律的规定。
中日改革之比较分析
![中日改革之比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64b6b8d71fe910ef12df836.png)
中日改革之比较分析3101103057 仲霜霜一、政治中日两国的近代都是充满激烈政治斗争并发生政治大变革的时代,但两国的政治领域因历史传统和现实条件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特色,并深刻影响了各自的近代化历程。
因而,在近代中日比较研究中,政治问题自然占有较大的比重。
关于近代前的政治制度。
这是重视历史连续性的研究者颇为关注的问题。
有学者强调中日在政治权力集中程度上的巨大差异,认为这对两国近代的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地主阶级革新派、洋务派乃至于维新派如果得不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都很难有所作为,低层次改革也很难为高层次改革创造充足的条件;而日本半独立的诸藩能够推行同中央政府相抵触的藩政改革,由此进一步加强它们对幕府的半独立地位,当某些藩的下级武士改革派掌握藩政实权后,其所在藩就成为倒幕的根据地,这是日本近代低层次改革迅速推向高层次改革的一个重要条件。
(注:丁日初、杜恂诚:《十九世纪中日资本主义现代化成败原因》,《历史研究》1983年第1期。
)有学者分析了近代以前两国政治制度稳定性的差异。
日本实行世袭、门阀制,使得有才能的下级武士不能进入高层,在幕末,则促使下级武士走向与旧政治制度决裂,为倒幕维新创造了必要条件;而中国的科举制度则将全国各地、各民族的地主和土地权力、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三位一体的代表人物(也包括被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才)吸收到中央政府中来,加强了专制统治,统治者利用这一制度成功地钳制了众多读书人的思想。
(注:马家骏、汤重南:《日中近代化比较》,东京,六兴出版株式会社1988年版,第48-50页。
)有学者对中日有无政治权力制衡关系以及是否促发竞争方面做了探索。
在日本幕藩体制内部,存在着多种制衡的机制,且促发竞争,各藩因竞争而重视教育,任用人才,兴办实业,采用新式武器,到幕末进而争相吸收西方文化,提高了人的素质,当外部危机到来时,就能很快出现转机。
但前近代中国的专制集权几乎没有现实的异向的制衡力量,结果只能造就对立的两极,内部缺少竞争,也就没有足够的体制上、人才上、心理上的准备,虽然在近代危机一再出现,却难以造成巨大的转机。
中日之比较
![中日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40f42508fad6195f312ba612.png)
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区别时间:明治维新19世纪60年代戊戌变法19世纪90年代明治维新比戊戌变法早了近30年。
人物:明治维新:由中下层武士和一些大名发动武装革命,有明智天皇带领维新。
戊戌变法:由梁启超等上层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动。
由光绪帝批准下达变法。
影响:明治维新改变了日本,从此日本开始了走资本主义道路。
日本由惜日的封建东亚小国成为东亚最强大的国家。
同时也滋长日本的军国主义气焰。
戊戌变法大多数改革措施被废或取消。
但中国资产阶级已经开始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
变法保留的内容也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
结果:戊戌变法:失败明治维新:成功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会成功?中国的戊戌变法会失败?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区别一、从内部条件和社会背景上看第一,日本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优于中国。
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
但在19世纪中叶,这两个国家都还不具备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充分的社会经济前提。
只是由于遭到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日中两国才被迫将“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任务提上自己的历史议事日程。
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有利一些。
第二,日本幕府统治与清朝统治虽然同样面临严重的危机,但情况有所不同。
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其危机主要体现在:一是日本存在着猛烈而持续的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它有力地冲击着幕府的统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
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和分化也日益激烈。
旧的统治阶级——武士等级,不仅在其上层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日益贫困化的广大下级武士对上层的不满情绪也发展到“恨主如仇”的严重程度,一部分武士甚至向资产阶级转化,这就使幕府陷入极端孤立的地位。
此外,强藩的离心倾向也越来越大。
1864、1865年幕府两次发兵征讨长州藩,标志着幕府与强藩的矛盾也已公开化。
而日本封建制度因其僵化的土地所有制和封闭式的社会结构,不但无法调节这些矛盾,本身也陷于瓦解。
中国跟日本行政制度的比较
![中国跟日本行政制度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77022d4533687e21af45a955.png)
中国与日本行政制度的比较中国行政制度:特点:1、集中式管理2、行政与政治高度一体国家行政制度的性质是由国家的阶级本质决定的。
我国行政制度属于社会主义类型。
我国人民政府,遵循"议行合一制"原则。
根据我国现行宪法、国务院组织法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法律规定,我国行政制度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强调我国的行政机关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根据1982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
各级人民政府都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领导下工作,对各级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接受其监督。
(2)我国的行政机关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一切工作任的根本宗旨。
我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政府必须为人民谋利益,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
(3)我国行政机关担负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组织和发展的任务。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是国家的中心任务,而组织、领导经济建设的重任,落在各级政府的肩上。
(4)我国政府机关在进行行政管理活动中,采取强制手段与说服教育手段相结合,以行政的强制手段为主,辅以宣传教育。
日本行政制度日本行政制度属于资本主义类型。
日本人民政府按照“三权分立制”原则,规定政府独立行使行政权。
日本实行责任内阁制政府制度。
内阁即中央政府,是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在整个行政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也是执政党与行政机关的接合部。
特点1、强调议会至上。
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向议会负责。
内阁首脑和部长(大臣)需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并接受议会的监督。
2、内阁组成独特。
内阁由议会(下院)中占多数席位的一个政党或者构成多数席位的数党联盟政策组成。
议会中的多数党或数党联盟即为执政党,其领袖受国家元首委托而组阁。
3、国家元首“虚位”。
中日公务员制度比较
![中日公务员制度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e73eeb0190c69ec3d5bb7582.png)
三、中 日 比 较
中日公务员制度的比较
(一)管理机制比较 (二)选拔任用机制比较 (三)考核机制比较 (四)监督机制比较
(一)中日公务管理机制相同点:
都遵循的原则: 1.平等公开原则。 1.平等公开原则。 2.依法管理原则。 2.依法管理原则。 3.服务与全体的原 3.服务与全体的原 则。 4.公务员的工资水 4.公务员的工资水 平与形势适应原则。 5.与企业分离原则 5.与企业分离原则。
都履行的义务: 1.履行职责,敬业、提 1.履行职责,敬业、提 高工作效率 2.公务员都服务于全体 2.公务员都服务于全体 或人民 3.公务员必须严守工作 3.公务员必须严守工作 上的秘密是中日两 国公务员义务中所 共同强调的 4.遵守职业道德 4.遵守职业道德
中日公务管理机制不同点: 1.公务员管理方式的差异:中国使用的是“部内 1.公务员管理方式的差异:中国使用的是“部内 制”,而日本是“部外制” 2.公务员分层管理的差异 2.公务员分层管理的差异 3.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差异:中国公务员的管理 3.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差异:中国公务员的管理 体制基本属于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 日本则是地 方自治的基本原则 4.职位分类管理的差异:日本属于职位分类,而中 4.职位分类管理的差异:日本属于职位分类,而中 国在1993年之前是品位分类,在2005年之后才是 国在1993年之前是品位分类,在2005年之后才是 职位分类。
“世袭政治家” • 日本政坛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就是所谓的 “世袭政治家”, 在过去20年里,总共有8位首 在过去20年里,总共有8 相的祖辈或父辈曾担任自民党高官甚至首相。 • 这其中包括熟悉的安倍晋三,其外祖父岸信介两 次出任首相; • 麻生太郎的政治世家背景更显赫:他的曾祖父麻 生太吉是贵族院议员,父亲麻生太贺吉是自民党 众议员,外祖父是自民党创始人之一吉田茂。
近代中国与日本的比较(政治制度、特点异同、成因、启示)
![近代中国与日本的比较(政治制度、特点异同、成因、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ff83391a59eef8c75fbfb3e3.png)
一、两国背景之比较:中国向以天朝大国自据,蔑视一切外来事物。
自古以来的边患均来自生活于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
这些游牧民族由于在文化上落后于汉民族,它们入侵中原的结果,总是在不同程度上接受汉文化,甚至成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
而日本则有向伟大的中国文化世界借用先进东西的悠久传统,因而当19世纪在同样的面临来自西方的高于我们传统农业文明的工业文明的冲击时,两国的反映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统治者仍然极其厌恶和蔑视西方的一切,在1842----1856年两次战争之间的十几年中,面对西方扩张主义的挑战几乎没有做什么。
只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再次战败的刺激下,才出现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以达到自强之目的。
然而即使是洋务派也仍然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因而向西方学习也就只能局限于先进的军事技术方面。
喊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
日本面对西方侵略做出的反映则要比中国快的多,他们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很快便提出了全方位向西方学习的方针。
这也可从两国自强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发出的变革纲领性文件中看出。
中国弈忻在其《统筹全局折》中强调:"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日本1868年天皇颁布"五条誓文"阐明新政权的目标。
强调"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破除旧习。
......求知识于世界。
"这种认识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到其后的行动。
中国进行洋务运动的直接原因是利用西方先进武器对付当时的太平天国运动,以维护日益腐朽的清政府的统治。
而日本则在明治维新前夕推翻了封建没落的幕府统治,从而为改革扫清了道路。
二、两国领导力量之比较:中国为清政府中的洋务派,其势力主要不在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方面。
他们对当时掌握清政府实权的慈禧太后既没有大胆"驳议"的勇气,更没有夺取政权、取而代之的要求。
中日行政监督体制比较原稿
![中日行政监督体制比较原稿](https://img.taocdn.com/s3/m/887c88bdc77da26925c5b0bb.png)
中日行政监督体制比较前言行政监督是指有关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公民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依法行政所进行的监督。
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特设的行政机关的监督,如监察部门、审计系统和会计系统实施的监督等;司法机关实施的监督和政党、各种社会组织、人民群众及社会舆论的监督。
简言之就是对行政的监督,那么,依据行政机关的行为方式,可以把对其的监督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其二是对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
实质是监督主体的行政机关行政立法和行政执法的监督,看其是否符合国家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同时,行政监督依据行政执行和行政立法行为,也有对其行为是否合法,以及程序是否合法做对应的监督。
日本已经颁布了行政程序法。
正在进行中的行政程序立法除了中国的《立法法》中涉及行政立法程序的部分以外,韩国正在着手起草中的《行政程序法》也令人瞩目。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说:“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
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胡锦涛同志还说:“如果不能坚持不懈地做好反腐倡廉、拒腐防变工作,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
”二、中日行政监督体系的理论比较(一)中国行政监督体系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后,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官方的意识形态,通过“政治社会化”的各种途径,对每一个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些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在实践中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当代特色的行政管理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西方文化通过各种途径逐渐传入中国,中国通过立足于“中国特色”形成了当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监督理论体系。
1.我国监督理论强调监督的体系是全面、系统、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体系毛泽东同志所构建的人民监督体系,既包括自上而下的监督,又包括自下而上的监督;既包括立法监督,又包括司法监督;既包括内部监督,又包括外部监督;既有权力部门的监督,又有非权力部门的监督,是一个全面、系统、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体系。
比较政治制度案例魏思源100276
![比较政治制度案例魏思源100276](https://img.taocdn.com/s3/m/063461c8f8c75fbfc77db24b.png)
大部分人会脱口而出: 不好
是什么造成 了对日本如 此的仇恨? 这个想象中 的恶毒国家 哪里让人如 此厌恶? 我们能不能 拿一种审慎 的方法来研 究日本?
如果问对日本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大部分人还是会脱口而出: 不好
……
根据中国日报社 ,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与日本“言论NPO”组织共同主办的论坛
二 忠 孝 仁
在 日本的文化中,“忠” “孝”“仁” 都占有
很重要的地位。 日本虽然从中国引进儒家伦理中关 于“忠”和“孝”的观念 ,但却极为鄙视被儒家视 为最高准则的“仁”。
而 作为中国的帝王 , 也一直试图宣布自己是天子, 是
天庭的代言人。而日本, 由于有天皇这个不可动摇的事
物的存在完全摒弃了这种伦理。“忠” 和“孝”成为他 们伦理中最主要的两极。
而在对待天皇的态度上,这两种力量完全则是成为了合力
这或许也是中日两国在这个事情上的区别。具体来说:中 日都重视“忠”“孝”,但是“忠”“孝”在日本人看来 是无条件的,而对中国人来说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
仁
仁
在本质上是一种自由、平等、人权的体现。为何日本 人理解的“仁”却有些误差呢?在我看来有这样几个 原因:
长期封建等级造成的影响渗透到日本的最深层有关日本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戒许都源亍此在戓争丨的日本所有人都说戓争不是天皇的错对天皇的态度也是日本社会等级森严的集丨体在日本天皇不是人是神是一丧国家一丧民族的所有寄托在日本文化丨有这样一句话各得其所他们相信叧要每丧人在社会丨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那么这丧世界就是完美的
63%
《菊与刀》中描
大多调查者对日本的印象是
很不好
述的日本国民性及其 联想
菊
中、日、英三国行政体系的比较
![中、日、英三国行政体系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65e06fefb8f67c1cfad6b816.png)
中、日、英三国行政体系的比较三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分析对比摘要:中国、日本、英国做为当代世界迅速崛起的三大国家,无论在国家性质、行政体系,还是社会制度、行政法规范等方面,都通过结合本国历史的发展历程,以及当代国情,摸索实践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治国策略和自上而下的具有完整制度约束的管理体系。
而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议会内阁制国家的日本,以及君主立宪制国家的英国,都属于这三种国家制度的典型代表。
故而其行政体系也一定有经典之处。
下面,针对这三个国家三种不同的行政体系,本文会对其加以论述分析与对比。
关键词:中国英国日本制度行政体系中国、日本、英国作为三种典型的不同制度国家的代表,均在各自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在国家性质、行政体系、社会制度、行政法规范等方面,摸索实践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治国策略和自上而下的具有完整制度约束的管理体系。
这种管理体系,放大来看正是一个国家得以正常维持日常运转的根基所在。
中国做为社会主义制度国家的典型代表,发展中国家的中坚力量,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前行的过程中,不断的摸索与开拓,在经历风雨之后终于向着自己大国复兴之目标一步步稳固前行。
日本做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整个国家经济,军事都受到重创的战败国,在几十年内走出战争失败的阴影并迅速崛起使自己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发展之迅速令人惊叹。
而英国作为欧洲一个鼎盛多年的政治经济强国,其经典的君主立宪制性质在今日也有其新的发展表现。
三个不同的国家,三种截然不同的制度,三种有异有同的行政体系,将会在下文中对其进行分析和论述。
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中国必须靠自己总结历史经验,结合本国真实国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方针发展属于中国自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拥有一套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系。
作为一个系统的理论组织,它是整个体制特别是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专门研究和推进;作为体制保障,它又贯穿到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需要和其他各项改革和建设结合起来进行。
近20年中日行政改革的比较研究
![近20年中日行政改革的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4e4711414791711cc7917fd.png)
从全球化视野来看,世界范围的行政改革发端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其时,以英国撒切尔政府的系列行政改革为先导,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行政改革的热潮。
在行政改革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被研究者称之为“新公共管理”的英国模式和被称为“重塑政府”的美国模式。
依仗英美两国在世界体系中的强大地位,“新公共管理”模式和“重塑政府”模式的行政改革取向,对20世纪后期以来的全球公共行政改革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使世界范围内的行政改革都或多或少地带有上述两种价值取向的色彩,从而国际学术界对此也有大量的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
遗憾的是,国际上对于作为东亚重要国家的中国和日本的行政改革,却缺少应有的关注,相关的研究成果数量甚少,质量有待提升。
这种状况,与东亚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影响与日俱增的态势并不相符,也不利于从国家案例的角度为比较公共行政学或比较公共政策学提供实证案例。
为此,本文试图对中日两国自20世纪末以来近20年的行政改革进行比较探讨,以期有助于相关人士和部门在全球公共行政改革的视野下,更好地观察中日两国20世纪末以来的行政改革的理念、轨迹以及效果。
一、中央政府机构改革从世界范围看,政府机构改革从来就是各国行政改革的重要课题。
自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一共经历了六次行政改革,基本上都围绕政府机构改革展开。
但是,尽管经历了多次改革,学界仍然认为:“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宏观环境的限制,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1](P321)这个论断,不仅是学术界的共识,更是我们进一步改革所要面对的严峻现实。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原有的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日益暴露出难以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诸多弊端。
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所作的报告中指出:“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官僚主义严重,直接阻碍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
一轮专题复习中日近代改革比较共25页文档
![一轮专题复习中日近代改革比较共25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8796ebd8bd64783e08122b23.png)
领导力量: 都是封建性统治集团
主要 内容: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对本国政治体制有所改 革,注意振兴工商业和发展新式教育
问题2:为什么会有相同之处?
君主专制政体、封建自然经济、闭关锁国 政策等影响,传统文化思想作用等
(一)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比较
1、主要内容的异同: 洋: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立海军,办新
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 明: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经济方面大
力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军事改革和文 明开化政策。
差异:中国只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未引进 先进的思想和政治制度
日本:不但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还积极学习西 方先进的社会制度。
其二、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 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守旧势力强大,因而改革 不能成功。
领导者 :
明治维新: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级武士
戊戌变法:有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士大夫
参加者:
明治维新:反幕府的强藩、广大农民和市民、商人、手 工业者
戊戌变法: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
明治维新和洋务动比较
2、结果的异同: 洋: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明: 是日本成为亚洲强国。 甲午战争可以证明 原因: 1)经济原因:中日两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 2)政治原因:中日两国统治者阶级基础不同
(二)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比较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是中日两国在面临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情况下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
(3)政策措施不同:
其一、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 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 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其二、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 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 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 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中日地方自治制度之比较
![中日地方自治制度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a5ab654a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e1.png)
中日地方自治制度之比较中日地方自治制度之比较柯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64)[摘要] 地方自治自20世纪以来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与我国一衣带水的日本二战后在美国占领当局的推动下,地方自治取得长足发展。
地方自治思潮从西方传入中国至今已历经百年,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民族区域自治和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本文试对中日地方自治制度的共性及差异方面进行梳理与比较,指出日本地方自治对我国的启示,为我国进一步完善地方自治制度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中日地方自治;共性;差异性;启示所谓地方自治制度,是指中央政府依法将一部分涉及地方利益的权力及行使这些权力所必要的物质手段转交给直接普选产生的地方自治机关,由该自治机关对本地区自治范围内的公共事务实行自主管理的一种制度。
日本战后在美国占领当局的推动下,通过了《日本国宪法》、《地方自治法》,确立了地方自治制度,实行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相结合的体制。
我国早在清末就有了地方自治的萌芽,由于反动势力十分强大、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传统思想等因素的影响,只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地方自治的发展才步入正轨,并在民族区域自治和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
中日两国由于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不同,地方自治制度呈现各自特点,如何以对方之长补已之短,吸取经验及教训,是我国进一步完善地方自治制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中日地方自治制度的建立与演变地方自治是国家对于地方行政单位所采取的一种管理形式,实行自治的地方行政单位,可以通过由地方居民组成的“地方自治体”选举自己的代议、行政机关,对该地方的行政事务实行“自主”管理,但其权限要宪法和法律有关规定制约。
地方自治思潮从西方传入中国至今已历经百年,其发展过程可分为清末时期、民初及北京政府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四个阶段。
中国地方自治的介入者包括了历届政府、各政治派别、众多学者,他们有不同的利益追求,因此,地方自治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