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爱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10)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 过之,必趋。
提问:孔子不管是对盲人,还是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 都“虽少,必作;过之,必趋”,这是为什么呢?
参考: 孔子对于周礼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么人该行什 么礼,对于尊贵者、家有丧事者和盲者,都应礼貌待之。 孔子之所以这样做,也说明他极其尊崇“礼”,并尽量身 体力行,以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
我们已经知道,子贡是孔子的高材生。作为这样一 个高材生, 又抓住了老师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来谈体会,按理说该得到赞许,却不料被老师一盆冷 水迎面泼下来,说:“赐呀,这不是你做到了的。”
原来,就是在孔子自己的心目中,“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也是非常难以做到的,所以要作终身的努力。
既然如此,不仅子贡没能做到这一点不足为怪,就 是我们大都没能做到这一点又有什么可怪的呢? 只能说, “恕”道(不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啊!
“仁”字从象形字 演化而来,《说文》 释为“仁,亲也,从人,从二”
何谓仁?
“忠者,厚也;厚人,仁矣。” 【王 充】
“上下相亲谓之仁。”
【礼记·经解】
“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
“一切人事可久可大者,皆从此心生长,故此心亦称仁。 若失去此心,将如失去生命之根核。”——钱穆
【 论语】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第五课 仁者爱人 ——推行仁学
导言: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所以我们刻画孔子的形象, 自然要从这个核心问题入手。在《论语》中,有五 十八条语录涉及仁,共出现一百零九个“仁”字。 除二十五处为他人所言和上下文陈述的需要之外, 其他八十四处均出自孔子之口。那么在孔子的眼里, 仁究竟是什么?它的意义何在?又如何去实现呢? 让我们回到《论语》本身,看看两千五百年前的孔 子是怎样论述仁的内涵,怎样评价仁的意义,又教 给了人民怎样的行仁之方吧。
参考: “师冕见”一章的生动,得益于具体细微的记述。 从“及阶”到“及席”到“皆坐”,每一个环节都详细地 记述了孔子的表现,这种记述上的不厌其详,真切地反映 了孔子对盲人关心的无微不至。如果去掉这些细节,采用 原则性的陈述,文章就没有这样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15·42)“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 “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15·42)“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 “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 相师之道也。”
提问:人评论15·42章说:“说得极平实极浅显”,“活画出 一个相师仪节来了”。(牛运震《论语随笔》)说说这一 章是运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动可感的。
要义:修德重于学文。
心得:读书与做人?你怎么看?
➢首先是做人的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得上学习文化 知识。德育第一,智育第二,这两者的关系是非常 明确的。换句话说,如果你要学习文化知识,精通 学问之道,也只有从做人的体会、人生的经验入手, 才能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而不会成为读死书的 书呆子。这也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 文章"(《红楼梦》第四回)的道理所在。
(10·17)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 不问马。
提问:孔子家里的马厩失火,为何他只关心 问人怎样?
参考:表明他重人不重财,十分关心下 面的人,是“仁”的具体表现。
(7·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提问:孔子在遭遇丧事的人旁边,为什么饭 都不吃饱?
参考:这是孔子对“养生丧死”礼的重 视,也是“爱人”的具体表现之一。
打工者“隐捐”14年资助50名贫困生
2月28日,马勇在宿舍里 以石为凳整理着卖废品的钱。
他有13张存折,却只存不 取;他月薪2000多元,午餐却 经常是馒头就咸菜,一天的伙 食费不超过10元;14年资助50 名贫困学生,自己却住在集体 宿舍里,12英寸电视是他最贵 的家当……他是山东省乳山市 一名弱视伤残退伍军人,一名 并不富裕却14年坚持“隐捐” 的打工者——马勇。受捐学生 一直不认识这位“隐捐”的好 心人。
(9·10)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 过之,必趋。
提问:孔子不管是对盲人,还是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 都“虽少,必作;过之,必趋”,这是为什么呢?
参考: 孔子对于周礼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么人该行什 么礼,对于尊贵者、家有丧事者和盲者,都应礼貌待之。 孔子之所以这样做,也说明他极其尊崇“礼”,并尽量身 体力行,以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
(5.2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 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 “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从各自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 为什么说只有孔子的“志”最接近“仁”?
参考:子路轻财重义,心地单纯,光明磊落。颜回 有善而不自称,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把劳苦之事 加与他人。子路偏于小圈子的荣辱,而颜回则心存 人间大爱。其境界之高是子路无法相比的。孔子老 安、友信、少怀,心怀天下,境界更高。
参考:孔子的“忠恕观”意味着交往作为人与人 之间的理解和沟通,首先要以对他人的关心友好、 仁爱和善为前提,以宽厚善良的心地和包容开放 的襟怀接纳对方,尽心竭力,与人为善。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 曰: “赐也,非尔所及也。”
【读解】
自己不愿意别人强加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 实际上就 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 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 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 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思考:
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 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 者”,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
➢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是指管仲超越了一个臣 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三归”、“反坫”、 “塞门”(国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来,是违 背了“礼”的等级。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个“仁 者”,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 天下,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由此看来,孔子的 “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 姓安生,不能违背此原则。而具体则应从小事做起, 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
wenku.baidu.com➢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到一个习惯;
➢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到一个个性;
➢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到一个命运.
(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 “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6.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 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 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 之方也已。” (11.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 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 怨(2)。”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释:(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 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 那样恭敬严肃。 (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 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
事国先事民,周公吐哺 责已后责人,天下归心
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 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
生为国家,死为人民,耿耿忠心照日月 功同山岳,德同湖海,洋洋正气结丰碑
温家宝 在陕西 看望农 村留守 儿童
温家 宝云 南考 察旱 情
温家宝抵达青海玉树地震灾区
仁的实践具体表现在哪几章? 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讲的?
➢本章选择孔子关于“仁”的语录选段,阐述孔子“仁” 的思想体系及其内涵。“仁”作为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与孔子政治思想核心的“礼”,是孔子《论语》的基本思 想,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是对每一个人最基本要 求,也是搞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保证,孟子进一步发 展为“性本善”,从人性出发肯定“仁”。孔子对“仁” 的论述贯穿在《论语》中,概括一下“仁”的内涵,其基 本要点是“爱人”,而其具体体现则包含方方面面,诸如 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忠恕、博施济众、体谅人而不 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视人、关心弱者、 珍爱生命等等。但是孔子对“仁”理解也不片面,他也肯 定管仲统一、匡正天下的“大仁”。学习和全面、正确理 解和继承孔子“仁”的思想,在今天,尤有重要和必要的 现实意义。如果每个人都能“我爱人人”、“我为人人”, 那么也必将“人人爱我”、“人人为我”。
➢孔子认为他的“仁”的学说可以用一个基本观念贯穿的, 他虽没有做出明确回答,但他的学生曾参却有所悟,认为
其重要内容在于“忠、恕”二字,你如何来理解这两字?
忠是从正面说,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所说的: “己 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 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 腾达。这其实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对人尽心竭力, 积极为人的意思。
知识回顾: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 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者也,其为仁之本与!”
➢“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 父母乎?”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思考:修德与学文的关系?
你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到这三类人 吗?请举例说。
在陈光标眼中,财富就像水一 样。
他认为,如果你有一杯水,你 可以独自享用;如果你有一桶水, 你可以存放家中;如果你有一条河, 你就要学会与他人分享。多年来, 陈光标一直在与社会分享他的财富 之河。一个从农民到中国首善的民 营企业家,在十多年的慈善事业里, 捐款已经累计超过14亿元。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 相师之道也。”
提问:有人评论15·42章说:“说得极平实极浅显”,“活画 出一个相师仪节来了”。(牛运震《论语随笔》)说说这 一章是运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动可感的。
参考: “师冕见”一章的生动,得益于具体细微的记述。 从“及阶”到“及席”到“皆坐”,每一个环节都详细地 记述了孔子的表现,这种记述上的不厌其详,真切地反映 了孔子对盲人关心的无微不至。如果去掉这些细节,采用 原则性的陈述,文章就没有这样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 7·27)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提问:有人认为“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是一种虚伪的仁 德。你是怎么理解的?这种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参考:不是虚伪的仁德,它体现的正是儒家爱人也爱物的 仁德思想,这种仁爱具体表现为给万物留有余地的生态保 护观。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提醒我们善待自然, 注意可持续发展。
恕是从反面说,也就是孔子在《卫灵公》篇里回答子贡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问题时所说的:“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总体来说,忠恕之 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在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你如何理解孔子的 “忠恕观”,试作简要评述。
讨论:
➢同是主张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 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及及人;墨子的兼爱 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说“爱人者,人必 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的主 张和孔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孟子说“墨子兼爱, 是无父也?”
➢孔子的“仁爱”是建立“礼”(等级制度)的 基础上,也是以“礼”为原则和指导的,所以他 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亲情为纽 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整个社会,实现 “仁爱”。而墨子“兼爱”则是建立在所有人平 等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利益共享。显 然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是 难以实现的。这也是墨子思想在后来衰落的原因。 至于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一方面是 说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有着根本区 别(一强调等级、一强调平等),二是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各派之间互相争论,批评对方, 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所以讥刺墨家的“兼爱” 因平等而“无父无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