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是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产业化资料
山东省潍坊市是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
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诞生在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1992至1993年间,并不是偶然的。
它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多种矛盾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是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新路子的必然结果。
从潍坊的情况看,当时市场取向的农村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的阶段性成果,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是,在前进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农民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
农业生产多了砍、少了赶、一哄而上、一哄而下、大贵大贱、大起大落的情况多次反复出现;农民生产规模小,农产品批量小,质量差,履约率低,很难进入大市场、大流通。
二是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不协调,农业比较效益低,与其他产业利益分配不合理的矛盾更加尖锐。
农民务农积极性不高,投入严重不足,农民收入增长减缓,农业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三是农业领域市场法规不配套、不完善,农村经济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趋明显。
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农产品加工经营者或者抢收抢购,或者拒收拒购,农民或者待价而沽,或者有货难售,各方之间缺少
利益连接机制,经济行为随意性很大,影响了农业稳定发展。
这些矛盾和问题,说明农业这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还比较脆弱,缺少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原有的农业运行机制和生产经营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高速发展的要求,需要探索一种更高层次、更加适应生产力水平的运行机制和经营方式。
党的十四大做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决策,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探索农业发展新路子的要求就显得更加迫切。
根据上述情况,潍坊市认真总结了诸城市贸工农一体化、寿光市依靠市场带动发展农村经济、寒亭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高密市实行区域种养等做法和经验,组织力量出国考察学习了日本农协、法国农业联合体、美国垂直一体化农业公司等管理现代化农业的先进经验。
通过总结、对比、借鉴,全市上下形成了共识:要克服和解决农村改革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摆脱农业困境,就必须按照产业化的要求来组织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尽快形成内联千家万户,外联国内外市场的产业化、系列化生产经营体系。
市委、市政府在反复讨论、统一思想的基础上,于1992年明确提出了“农业产业化”,1993年初正式做出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
其基本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围绕主导产业,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
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于一体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基本思路是: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
确立主导产业,就是充分发挥当地优势,按照市场需求,选择那些市场容量大、单位产出高、经济效益好的产业和产品作为开发重点,把生产、加工、储运、销售融为一体,形成产业优势。
实行区域布局,就是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展多种专业生产区和各类专业乡镇、专业村、户,建立各具特色的商品生产基地。
依靠龙头带动,就是组建和扶持外联市场,内联千家万户,集信息、科研、加工、运销、服务于一体的龙头企业和龙头企业集团,带动广大农民将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
发展规模经营,就是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优化组合生产要素,充分挖掘生产潜力,大规模、大批量地组织生产和经营,形成规模优势,实现最佳效益。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产物,是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产生并不断发展和壮大起来的。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实行,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分散经营的千家万户与大市场的衔接问题、农户经营规模偏小与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的矛盾逐步暴露出来,成为农业生产力再上新台阶的重要制约因素。
随着80年代中期后开始出现“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雏形的经营方式,90年代以来,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经营方式逐步发展起来,并表现出广泛的适应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高度重视,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
”90年代后期,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历史性转变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农业产业化有一个大的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
高度评价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指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
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重要论断,并对如何推进农业产业化做出了具体部署。
从实践发展来看,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组织的带动,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连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经营机制,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进一步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重大创新。
推进农业产业化,不动摇家庭经营的基础,可以把市场信息、技术服务、销售渠道直接而有效地带给农民,比较好地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有利于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是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竞争力的现实途径,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带动力量,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
可以说,推进农业产业化,体现了农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符合农业发展的实际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小康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
二、当前我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
近几年,我镇农业产业化发展主要有四大特点:
一是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截至
2004年8月底,全镇呈现出种植名、优、特、新水果规模近千亩的曾茂秀女士创建的茂铭果业基地,侯林、宋开泽年规模养兔各 3万只以上的养兔场,欧阳籍、欧阳笃等七户圈养鸡户平规模达千只以上,治河、新安、石柱成片种植商品蔬菜规模各在100 产亩以上,陈谦路、李俊水产养殖规模各在100 亩以上等产业大户。
其中,曾茂秀的茂铭果业在市、县已享有盛誉,曾茂秀并获得国家级表彰的“全国三八绿色奖章”和获得绵阳市第四届劳动模范的殊荣。
一个以中小型龙头企业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组织群已初步形成。
随着这些规模的不断扩大,带动农户的能力也不断增强。
二是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
通过改造“企业加农户”的传统模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由龙头企业与农户共同兴办饲养小区,集中饲养、统一服务、分户经营,初步形成了企业建小区、小区带农户的新模式。
通过支持引导茂铭果业和农民成立行业协会,发挥了其在规范经营行为、价格协调、利益纠纷调节、行业损害调查等方面的作用,保护了农民和企业的利益。
三是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
各办事处、村结合实际,把农业产业化与壮大镇域经济、村域经济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引导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实施,一批白鹅、水禽养殖的大户不断产生,牧草养殖水稻抛秧育苗等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不断得到加强,一些专业大户开始
将基地建设和加工项目向优势农产品区域转移也已起步。
四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环境不断得到优化。
近年来,党委政府除出台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措施外,还不断加强了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和服务。
充分利用各种形式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及时的政策、科技、市场需求、农产品价格等信息服务。
把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结合起来,帮助龙头企业开展市场营销。
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实施“走出去”战略,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在看到农业产业化发展可喜变化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镇农业产业化的总体水平不高,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产业化组织竞争力弱。
龙头企业的科技和质量水平明显落后。
二是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短。
从横向看,产品研发能力低,新开发产品少,农产品专用程度和品质不能满足加工业的需求。
从纵向看,产品加工深度不够,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
三是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
农村各类中介组织发展缓慢,目前加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仅占全镇农户总数的1 %,而且已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没有产权关系、松散型的自我技术服务性团体;现有的专业技术协会还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也制约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的健全和完
善。
三、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设想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要完成这些任务,实现宏伟目标,必须紧紧抓住推进农业产业化这一重大战略举措,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求,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有方向性、全局性的大事来抓。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紧紧围绕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大力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发展各种类型的中介组织,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小康建设。
一是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多样化的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组织发展。
在2004年下半年我们将茂铭果业专业技术协会进一步做大做强,引导协会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整合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后劲。
引导协会明确经营方向,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总之,要通过引导、扶持和支持,尽快形成一我镇水果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
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并创出一大批产品名牌,使其在市场中占有相当份额,并在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二是大力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和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
鼓励和支持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总结成功经验,逐步加以推广。
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产品行业协会,把转变政府职能同加强行业协会自身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服务、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
加强监督管理,使各类中介组织真正成为连接农户与龙头企业、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在2004年下半年我们将积极支持和鼓励侯林、宋开泽等养兔专业大户筹建兔业养殖协会,积极支持和鼓励欧阳籍、欧阳笃等养鸡大户组建养鸡专业技术协会,引导龙头企业在收购农产品时,确定最低收购保护价,将部分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返还给农户。
促进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农户在产权上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认真总结和推广各地行之有效的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形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机制,保护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三是完善政策,加强指导,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在落实好现有各项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调整和完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积极争取上级财政逐步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规模,金融机构放宽贷款担保条件、增加贷款额度、改善金融服务,税务部门降低农产品加工增值税、优先兑现出口退税等,继续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
加强规划引导,理顺管理体制,做好重点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和示范项目的定期监测和动态管理,促进农业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
农业产业化的意义:农业产业化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
当前,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农业正处在“爬坡”时期,农民增收困难加大,这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的综合反映,是在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经济结构处于调整时期出现的新问题。
研究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对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壮大农村经济,有效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市场约束、质量瓶颈、结构性调整和体制性矛盾有重要意义。
1、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根本性战略转变。
发展农业
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开辟新的生产门路,推进城镇化、加快转移农业劳动力,拓宽增收渠道;有利于增加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发展壮大农村经济。
可见,发展产业化经营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战略转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2、提高农村劳动生产力,增强农产品的竞争能力。
产业化按照产品的生产、销售形成了新的分工,突破了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是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体现了农村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家庭经营在市场条件下走向专业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实践证明,产业化的发展,加快了农产品向优势产业集中、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场品的优质化和专业化、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的发展以及农业国际化的进程,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
3、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大量剩余劳动力潜留在土地上,是农民收入难以增加的根本性因素。
解决这一问题,要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道路,保农民尽可能多地转移出来。
发展农业产业化,可以改善道路通讯、仓储物流、服务的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工业化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从而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全国各地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
如整体发
展水平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结构优化,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增强、结构趋于合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继续完善等。
但目前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仍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如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依然偏低,我国龙头企业的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竞争力较弱,农业产业化政策不完善等。
发展对策:
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为了推进农业产业化,应在落实好现有各项政策的基础上,围绕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完善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措施。
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同部门都有其相应的任务。
政府。
积极推动各级财政逐步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规模,改善农业和农村生产条件,尤其要加强农村道路、电网、通讯、水利建设的统一规划;制定政策时向龙头企业倾斜,以此为切入点,带动农户,拉动发展;加强规划引导,理顺管理体制,做好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和示范项目的定期检测和动态管理,促进农业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
金融机构。
放宽贷款担保条件,增加贷款额度。
税务部门。
降低农产品加工增值税、优先兑现出口退税等,继续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
只要各部门认真执行各自任务,为农业产业化提供相应政策支持,即可促进新农村和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抓好“龙头”建设。
龙头企业是一端连着农户,一端连
着市场,肩负着带领农民进入市场、共同致富的重任,是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好一个龙头企业,就能带起一种或几种农副产品的综合开发,带动一方农民致富。
因此,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内容。
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体系。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科技进步作为支撑,要把发展产业化同农业科技推广结合起来。
因为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一方面有助于推广良种良法,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改变其传统守旧的观念,有助于农业产业化的顺利实施。
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的具体做法有:加快普及先进适用技术。
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制定合理的政策、法规,加大力度鼓励与扶持西部地区龙头企业的发展。
鼓励龙头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与有关科研、教学单位共建开发区,提高龙头企业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龙头企业由产品加工向深加工转变。
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科技进步作为支撑,要把发展产业化同农业科技推广结合起来。
具体做法有:加快普及先进适用技术。
加快建立科技创新体系。
搞好农民科技培训。
以信息化推进产业化。
解决体制问题。
旧的农业管理体系已不适应产业化经营,迫切需要建立和形成新的管理体制。
要不断深化改革,转换机制,理顺体制,为产业化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
境;要建立完善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农户安装“公司+农户”的基本方式,并建立自愿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要指导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委托生产、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利用分配方式、密切与农户的经济联系,提高合同履约率;要加快培育发展中介组织,积极推动供销合作社、村集体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改造,使之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