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列斐伏尔日常生活维度谈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难题论文
日常生活的文化马克思主义--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理论作为一种文化理论

2020年第4期No.4,2020浙江社会科学ZHEJIANG SOCIAL SCIENCES2020年4月Apr.,2020文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术主持人:金惠敏主持人语:什么是“文化”?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样的问题虽然可以分头回答,但若是合在一起来问“何为文化马克思主义”,那就不是分别作答即可明了其大概的问题了。
“文化马克思主义”不是“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物理聚合,甚至也不是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观察,即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而是在这一观察中,“文化”被特殊地赋义(例如从人类学和后结构主义符号学等角度),并因而从作为研究的对象上升到作为研究的方法论,于是所谓“文化马克思主义”便意味着从作为理论的文化重访作为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其新意所在。
“重访”其实即是“互访”,是经典马克思主义对当代各种文化理论之挑战的回应,是彼此之间的协商、对话和相互涵养。
本栏目三篇文章各有侧重,或于某一趋势,或于某一人物,但对于回答何为“文化马克思主义”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在当前中国的政治和思想话语中,文化(自信、软实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被作为一种更基本、更深沉和更持久的力量。
在西方,冷战以后,意识形态的冲突被更替为文化(文明)的冲突。
文化对话或文明对话,成为近些年国际社会的共同吁求。
我们冀望本栏目文章能够为中国正在进行的文化研究和文化建设以及国际文化竞争和对话提供有益一份知识或智慧。
日常生活的文化马克思主义——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理论作为一种文化理论□易晓明内容提要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理论,对之前卢卡奇的日常生活理论、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法兰克福学派以大众文化批判为基础的审美救赎理论都有所超越,它走出了从哲学定位日常生活的框架,视日常生活为独立空间,建构出一种日常生活的文化理论。
它批判了“消费受控制的科层社会”日常生活的全面异化,并寄望于日常生活领域的文化革命。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理论是一种文化理论,一种文化马克思主义。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社会学意义迈向一种日常生活的社会学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社会学意义迈向一种日常生活的社会学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社会学意义,通过深入分析其理论内核和实践价值,迈向一种日常生活的社会学。
列斐伏尔作为法国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其理论以日常生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日常生活实践的批判性反思,揭示了现代社会中日常生活的异化、碎片化以及被忽视的社会学意义。
本文将从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出发,阐述其理论背景、核心观点及其对现代社会学的贡献,旨在深化对日常生活社会学的理解,为构建一种更加全面、深入的日常生活社会学提供理论支持。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首先介绍列斐伏尔的生平和学术背景,梳理其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接着,将阐述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日常生活的异化、碎片化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抵抗与超越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分析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社会学意义,探讨其对现代社会学领域的启示和影响。
本文将展望日常生活社会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以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为基础,构建一种更加全面、深入的日常生活社会学的可能性与前景。
二、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列斐伏尔,作为20世纪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为社会学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和分析人们的生活实践。
他的理论主张突破了传统社会学的研究范畴,将关注点从宏大的社会结构转向了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从而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视角。
列斐伏尔认为,日常生活并非是琐碎无意义的,相反,它是人们与社会、与他人建立联系的基本途径。
他强调,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行等实践活动,实际上都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
这些看似平凡的行为,实际上是人们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和角色决定的,是人们与社会关系的一种体现。
列斐伏尔进一步指出,日常生活不仅仅是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场所,它也是人们进行意义创造和价值实现的重要空间。
列斐伏尔与马克思: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承继和拓展

社会经济制 度和政治 制度 , 武装 广 大无 产 阶级进 行经济 、 政 治斗争推 翻资本 主义社 会制度来加 以解 决 , 日常生活异化 而
的消除则 意味人 的真 实的 日常生活 真正 的开始 , 这样 的生活 只有在共产 主义社会 才能 实现 。由 于共 产主 义是 人 的 自由 个性全 面发展 的社会 , 因此 , 马克 思 的 日常生 活批 判思 想 的
题 的高度关注。在《 德意志 意识形态 》 马克思把人类 自身 中,
的再生产 , 即家庭关 系视 为人类 历史的重要 因素或重 要关 系 之一。在他 看来 , 每 日都 在重新 生产 自己生命 的人们 开 始 “ 生产另外一些人 , 即繁 殖 。这 就是 夫妻 之间 的关 系 , 母 和 父
维普资讯
20 06年 5月 理论 学- f Nhomakorabea , J
T e r o r a h oyJ u n l
M a . 06 y2 0 No 5 Se . . 4 . r No 1 7
第 5期
总 第 17期 4
列 斐 伏 尔 与 马克 思 : 日常生 活批 判 理 论
劳动时间和失业等手段获取剩余价 值 , 以及资 本主义生产 方
式对 私人生 活方式的高度控制 , 了广 大无 产阶级 日常生 导致 活贫困和动荡 , 时间不断缩短 , 间不断 萎缩 , 而造成 了资 空 从
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日常生活 的分裂 和对峙 。“ 一极 是财富 在
想 的问题 。诚然 , 在马克思 的文本 中没有 明确的关 于 日常生
指出, 这是人类实现自身能力与本质全面发展所必经的历史
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异化——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解读

㊀2024年第1期No.1㊀2024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总第250期Sum No.250ɦ马克思主义经典与阐释ɦ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异化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解读张一兵摘㊀要:在列斐伏尔眼里,历史唯物主义正是人本主义异化史观的具体化,这种观点也会进一步延伸到他对马克思中晚期经济学研究中的异化批判理论的理解中㊂并且,这种异化批判要从马克思的总体人的观念中获得㊂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前置的价值悬设 理想化劳动不同,列斐伏尔是捕捉到马克思展望人类获得全面解放后的 总体人 自由发展状态,并将其作为未来目标式的后置目的论牵引㊂并且他认为,这种总体人的观念恰恰是与马克思后来提出的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换是完全同向的㊂关键词: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异化;总体人中图分类号:B565.5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6-0766(2024)01-0005-13作者简介:张一兵,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㊀210023)①㊀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1901-1991):法国著名马克思主义思想家㊂1919年在索邦大学学习,获哲学学士学位㊂1928年加入法国共产党(1958年被开除出党)㊂1948年加入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从事研究工作㊂1954年获博士学位㊂先后在斯特拉斯堡大学(1961 1965,1962年成为斯特拉斯堡大学的社会学教授)㊁巴黎大学楠特尔分校(1965 1971)㊁巴黎高等研究专科学校(1971 1973)等任教㊂代表作有:‘辩证唯物主义“(matérialisme dialectique ,1939);‘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导论“(Critique de la vie quotidienne ,1947);‘马克思主义的现实问题“(Problèmes actuels du marxisme ,1958);‘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日常性的社会学基础“(Critique de la vie quotidienne II ,Fondements d ̓une sociologie de la quotidienneté,1962);‘元哲学“(Métaphilosophie ,1965);‘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 ,1968);‘都市革命“(La révolution urbaine ,1970);‘空间与政治(城市权利第二卷)“(Henri Lefebvre,Le droit àla ville ,vol .2:Espaceet politique ,1973);‘资本主义的幸存:生产关系的再生产“(La survie du capitalisme :La reproduction des rapports de production ,1973);‘空间的生产“(La production de l ̓espace ,1974);‘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从现代性到现代主义(走向日常的元哲学)“[Critique de la vie quotidienne ,III.De la modernitéau modernisme (Pour une métaphilosophie du quotidien ),1981]等㊂②㊀此书出版于1947年㊂Henri Lefebvre,Critique de la vie quotidienne ,Paris:L ̓Arche,1947.列斐伏尔①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中一位传奇式的人物㊂他一生写下了近七十部论著和大量文章,他早期原创性地提出的 日常生活批判 ,实现了异化理论批判从宏观政治经济关系向微观社会生活的转换,并且在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中,实现了观察历史的时间线索向空间生产逻辑的转换㊂1945年,列斐伏尔写下了‘日常生活批判“的第一卷,②开启了自己对资产阶级统治神秘性异化世界的独特探索㊂与青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1844年手稿“)中关注抽象的类本质和资产阶级雇佣制度中劳动关系的异化不同,也与马克思在中晚期经济学研究中关注经济异化关系不同,列斐伏尔开始关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每个人身边的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异化㊂这就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批判理论中的一种重要转折:从宏大政治经济关系异化批判向日常生活微观异化现象批判的转折㊂同时这也意味着,一种基于个人本位的新人本主义逻辑构式被确立起来㊂一㊁马克思早期异化理论的思想复构在1956 1957年写下的‘日常生活批判“第二版长篇序言中,列斐伏尔回溯了这一日常生活5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250期批判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上的意义㊂列斐伏尔说,在这本书中,他并没有像‘辩证唯物主义“那样集中 重新解释(interprétation nouvelle)马克思主义 ,而 完全是围绕异化(aliénation )而建立起来的,而列宁曾经搁置或忽略了异化 ㊂①我觉得,列斐伏尔的这一表述是说不通的㊂首先,马克思的‘1844年手稿“第一次发表于1932年,列宁根本不会知道青年马克思曾经持有过人本主义的劳动异化史观,他也不可能发现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零星出现的异化概念,因此指责列宁忽略异化理论的看法是站不住的㊂其次,我们从列斐伏尔的‘辩证唯物主义“知道,他充分了解马克思后来关于资本主义的批判,主要是着眼于资产阶级商品-市场经济生产关系中客观矛盾和异化的发展㊂此时,马克思的‘1857 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大纲“)已经发表,而他这里用异化概念来重构马克思的全部观念,已经是一种将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化的重新解释㊂当然,也因为在列斐伏尔这里异化概念已经不再是马克思‘1844年手稿“中那个理想化的人类本质异化,而是具体到个人日常生活中的 小事情 异化,所以他的人本主义话语已经直接属于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用个人本位的新人本主义重新解读马克思的阵营㊂此时,弗罗姆㊁布洛赫和萨特都是他的同路人㊂但与这些哲学家不同,列斐伏尔对马克思经济学研究中异化理论的思考,已经达及一个很深的构境㊂在列斐伏尔看来,关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思考可以有三个不同的问题构境层面:一是历史性(Historiquement )的问题,这主要是弄清楚异化理论在 马克思主义赋型 (formation du marxisme)中的思想史来源(黑格尔和费尔巴哈)㊁方向调整和作用㊂这是他在‘辩证唯物主义“一书中没有具体分析的问题㊂二是理论性(Théoriquement )的问题,这里的关键是要说明, 在马克思科学和政治学的著作中,尤其是在‘资本论“中,什么成为异化的哲学概念,我们必须认识,有关拜物教的经济理论实际上是有关异化的哲学理论在客观的(科学)层面上的延伸 ㊂②这当然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判断㊂列斐伏尔还专门用注释标示,自己是在‘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出版两年后,于1947年出版的‘理解马克思的思想“中两次重申了这一观点㊂③而实际上在马克思那里,中晚期经济学研究中历史现象学构境中的劳动异化批判与事物化关系颠倒一起,构成经济拜物教的内在本质㊂三是哲学性(Philosophiquement )的问题,即异化理论的认识论升华以及反对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㊂这里的认识论升华,当然就是指列斐伏尔将马克思的宏观社会关系异化批判进一步延伸到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来,捕捉到资本关系在生活细节中对我们的支配和奴役㊂而此处所说的教条化则是特指将马克思主义视作已经完成的形态,并将‘1844年手稿“中的劳动异化理论指认为青年马克思不成熟的早期作品㊂这里,他先讨论了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史线索和作为哲学认识论升华前提的总体人的原则㊂首先,马克思异化批判理论的思想史线索㊂在列斐伏尔看来,马克思是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那里继承和改造了异化理论:对于马克思来讲,人是一个处于自我超越(dépassement )过程中的自然存在,一个与自然抗争以便支配(dominer )自然的自然存在,人源于自然,但是,人以这样一种方式源于自然,在从自然中生长起来和支配自然的过程,人的根源更深地扎入自然之中㊂④在列斐伏尔这里,人的本质(l ̓essence de l ̓homme)就是人源于自然与支配自然关系中的矛盾关系㊂从自然存在的意义上说,这已经是一种异化关系㊂这当然已经是用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改造过的黑格尔异化话语,因为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观念主体性沉沦于自然,扬弃异化超越自然的思辨把戏,已经成了人依存与超越自然的辩证关系㊂这是其一㊂其二,当人开始创造自己的历史时,却又在盲目性的(aveuglément)状态中回到他性存在(L ̓être autre )中, 在人对自然日益增加的控制中,自然仍然控制着人㊂人的产品和人的劳动的功能就像自然的存在一样㊂人必须对象他自己,社会对象变成了6①②③④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叶齐茂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1-2页㊂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第2页㊂Henri Lefebvre,Pour comprendre la pensée de Marx ,Paris:Bordas éditeur,1947.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第66页㊂张一兵: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异化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解读2024年第1期出场他的东西,顶礼膜拜的东西 ㊂①其实这里出现了两种自然,第一个是作为人改造对象的天然的自然界,二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东西,它反过来 像自然存在一样 支配人,人跪倒在自己的创造物面前,这当然也是一种新的异化㊂其实,列斐伏尔这里是用黑格尔的 第二自然 (Die zweite Natur)的社会异化论来诠释马克思㊂列斐伏尔说, 我们可以从哲学上把异化定义为:一个对象化和外在化的㊁实现的和现实感消失的双重运动 ㊂②人通过劳动活动外化于自然,对象化为一种实现自身且瞬即消逝的异己性力量,这种力量反过来奴役人,即我所指认的我-它自反性异化关系㊂进一步,列斐伏尔直接从‘1844年手稿“中概括了青年马克思原创性的劳动异化理论:1.作为一个对象(objet )的劳动者的异化(把劳动者变成一个对象的异在力量,puissanceétrangère );2.生产活动的异化,换句话说,劳动本身的异化(劳动划分了劳动,分裂了劳动);3.人作为一个特殊存在的异化(l ̓aliénation de l ̓homme en tant qu ̓être spécifique ),人的类属(membre de l ̓espèce humaine ),共同的人的特殊需要(qu ̓ensemble de besoins spécifiques humanisés );4.作为自然存在(qu ̓être de la nature )的人的异化,作为共同自然需要(qu ̓ensemble de besoins naturels )㊂③显然,列斐伏尔这里的理论复构并没有严格依循青年马克思在‘1844年手稿“中的原初思考,即劳动产品异化㊁劳动异化㊁类本质异化和劳动关系异化四个层面,而是重构了自己对劳动异化的理解㊂他似乎更加突出强调了人作为自然存在的异化,这里的besoins naturels (自然需要)有可能链接于下面即将出场的日常生活异化㊂依他的看法,马克思的 这些文本(textes )不仅让异化(l ̓aliénation)随处可见㊁无所不在的特征非常清晰[生产力㊁社会关系以及意识形态,更深地涉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他自己的本性(sa propre nature )的关系]㊂异化作为一个概念,一种现实与社会科学相联系的哲学理论 ㊂④显然,这是列斐伏尔对他眼中的马克思异化观的复构,似乎在‘1844年手稿“的 异化劳动 (Die entfremdete Arbeit )一节中,作为哲学方法论的异化关系,它不仅仅涉及到社会生活层面中的生产力㊁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全面异化,也体现了人与自然㊁人对自身的深刻异化关系㊂其实,这里已经揉进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生产力物役性批判和意识形态问题,因为在列斐伏尔眼里,历史唯物主义正是人本主义异化史观的具体化㊂这当然是一种错误的判断㊂这种观点也会进一步延伸到他对马克思中晚期经济学研究中的异化批判理论的理解中㊂列斐伏尔的这种观点已经出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一书之中㊂其次,马克思扬弃异化的总体人的概念㊂这当然也来自青年马克思的‘1844年手稿“㊂这个 总体人 的概念,是列斐伏尔在‘辩证唯物主义“第二章中确立的人本主义逻辑原则㊂列斐伏尔认为,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劳动异化问题,马克思提出了与人的异化存在相异质的总体的人(l ̓homme total )的概念: 总体的人的定义的本质方面是人与他自己的统一,尤其是个人与社会的统一(L ̓unitéde l ̓homme avec lui-même ,с̓est-à-dire notamment l ̓unitéde l ̓individuel et du social ,est un aspect essentiel de la définition de l ̓homme total )㊂ ⑤这当然是列斐伏尔自己的理解构境㊂因为在‘1844年手稿“中,人的类本质是作为价值悬设的理想化劳动,而作为复归于人对自己类本质全面占有的 总7①②③④⑤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第67页㊂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第67页㊂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第58页㊂中译文有改动,参见Henri Lefebvre,Critique de la vie quotidienne ,Paris:L ̓Arche,1958,p.71.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第59页㊂译者对原文做了较大的任意变更,这里笔者恢复了译文的结构,参见Lefebvre,Critique de la vie quotidienne ,1958,pp.71-72.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第69页㊂中译文有改动,参见Lefebvre,Critique de la vie quotidienne ,1947,p.83.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250期体的人 ,只是这种扬弃劳动异化的结果㊂具体说,在列斐伏尔看来,总体人既是人应该居有的本真性状态,也将是人扬弃自身异化,消除个体与社会对立的人的解放㊂总体人 全面发展,全面战胜了异化 ㊂①不过,这一次列斐伏尔明确指认,homme total (总体人)的概念并不是他自己的发明, 总体人的概念来自马克思的一个简短评论, 作为一个总体人(homme total ),人以全面的方式拥有他的完整本质(L ̓homme s ̓approprie son essence universelle (allseitiges )d ̓une manière universelle ) ㊂②在原文中,列斐伏尔用斜体字标识出这段文字,并用德文allseitiges (全面的)对应了法文中的universelle (全面的)㊂在列斐伏尔看来,总体人的概念是一个人本主义(humanisme)的逻辑引导:人的发展和进步只能从总体人的观念(notion de l ̓homme total )那里获得它们的意义(换句话说,它们发展的意义和它们的方向)㊂每一个历史瞬间(moment de l ̓histoire ),贯穿于历史的走过的每一个阶段,都是构成整体的一个部分,所以,每一个部分活动,已经部分实现的每一种力量,同样也是整体的一部分;每一个瞬间(moment )还包含着每一个瞬间的人的现实的部分,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这种人的现实的部分日益显露出来㊂③这就是典型的人本主义构式㊂因为社会历史现实发展的意义和方向要从总体人的观念中获得,这当然是从观念出发的唯心主义㊂与马克思‘1844年手稿“中前置的价值悬设 理想化劳动不同,列斐伏尔是捕捉到马克思展望人类获得全面解放后的 总体人 自由发展状态,并将其作为未来目标式的后置目的论牵引㊂并且他认为,这种总体人的观念恰恰是与马克思后来提出的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换完全同向的㊂在这里,我们还能看到,列斐伏尔开始突显moment (瞬间)这种在社会生活中当下突现和消逝的场境活动本质㊂之后,这个场境活动的瞬间概念在证伪物性实在假象和理解空间关系生产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㊂二㊁人本主义话语下马克思中晚期经济学研究中的异化批判理论列斐伏尔认为,绝不像教条主义解释框架所理解的那样,马克思并没有在自己后来的经济学研究中抛弃异化理论, 马克思是通过把异化落脚到经济对象中,从而把异化的哲学概念具体化了 ㊂④这是一个十分含糊不清的判断㊂我认为,列斐伏尔的问题就出在这里,因为他无法辨识人本主义异化史观的解构是历史唯物主义确立的前提,所以,他会无意识地掩盖‘1844年手稿“中人本主义劳动异化批判与后来马克思在中晚期经济学研究中科学的异化理论之间的根本异质性㊂马克思后来在中晚期经济学研究重新确立的科学异化批判理论,并不是他早期人本主义哲学异化话语在经济学中的 具体化 ,而是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现实分析中,马克思通过历史地捕捉到商品交换关系的事物化颠倒和现实异化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极端表现后,重新在狭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现象学构境中再次确立的㊂在写作‘辩证唯物主义“(1938)时,列斐伏尔还没有看到‘大纲“,此时,他已经在直接谈论‘大纲“中的异化问题了㊂列斐伏尔认为,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Introduction àla critique de l ̓économie politique ) ⑤中, 对于马克思来讲,古典经济学家发现的社会劳动(travail social)范畴成了异化的劳动(travail aliéné)的范畴;需要显示为异化的需要(besoin aliéné);马克思正是通过对商8①②③④⑤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第61页㊂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第61页㊂马克思在‘1844年手稿“中的原话为: 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allseitige Art),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totaler Mensch),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㊂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03页㊂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第64页㊂中译文有改动,参见Lefebvre,Critique de la vie quotidienne ,1958,p.77.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第62页㊂本书的中译者将马克思的这一重要文本误译成 对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贡献 ㊂张一兵: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异化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解读2024年第1期品和货币的物神特征(caractère fétiche )批判性的反映才建立了异化的劳动和异化的需要的范畴,达到了客观性上的更高的和决定性的阶段 ㊂①显然,此时已经不同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写作时期,列斐伏尔不再是从‘资本论“中猜测异化批判话语的可能存在,而是直接讨论了‘大纲“中客观存在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异化问题㊂这无疑使列斐伏尔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理解达及了一个新的水平㊂因为,这为他在马克思的‘1844年手稿“和‘资本论“的异化理论之间,找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逻辑支点㊂在列斐伏尔看来,马克思在‘大纲“中的异化批判,在于将古典经济学正面肯定的社会劳动和需要概念,翻转为否定性的异化劳动和异化需要,并在对资本主义商品和货币关系的物神特征中找到了理解异化关系的钥匙㊂这是对的㊂这也证明上面我对列斐伏尔的批评:马克思不是在经济学研究中具体化哲学的异化概念,而是从资产阶级经济关系现实的事物化颠倒和异化中重新启用异化批判话语㊂我以为,在1956年,这已经是一种十分了不起的重要看法了㊂固然,列斐伏尔此处从travail social (社会劳动)出发去解释‘大纲“中的经济关系异化问题是不准确的,在‘大纲“中,马克思是通过交换价值关系客观抽象且事物化颠倒为货币开始剖解经济物相化空间中的异化问题的㊂这样,列斐伏尔就指认在马克思那里, 异化理论和异化概念构成了经济科学的基础和哲学意义(le fondement et la signification philosophique),异化理论被改造成了拜物教理论(商品㊁货币和资本的拜物教,fétichisme de la marchandise,de l ̓argent,du capital) ㊂②我认为,列斐伏尔提出这一思想史关系是重要的,但他的这一观点仍然是粗糙的㊂因为他根本无法界划青年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劳动异化史观与后来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科学异化概念,也不能正确说明马克思经济拜物教背后经济物相化关系异化和事物化-物化理论的复杂内涵㊂③由此,列斐伏尔明确得出 结论 (Conclusion):作为‘辩证唯物主义“核心关键词的 异化理论和 总体人 理论依然是日常生活批判背后的推动力㊂异化理论和 总体人 理论让我们把社会发展看作一个整体(l ̓ensemble),决定社会向何处去 ㊂④当然,列斐伏尔也认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并非为可以简单套用的现成结论, 马克思的工作是一个范例㊁一个指南㊁一个灯塔 ,所以,我们必须 继续发展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㊂⑤然而与马克思那个时代不同,今天在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灯塔照耀下,我们不仅仅只是像马克思那样,只是关注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政治统治中发生压迫和奴役无产阶级的宏观异化问题,而且在更加微观地 考虑劳动者的全部生活(la vie du travailleur dans son ensemble)㊂我们可能会看到,他的工作和他的工作态度都与作为整体的社会实践(toute la pratique sociale)有联系,与他作为整体的经历有联系,与他的闲暇活动㊁他的家庭生活㊁他的文化和政治目标有联系,与阶级斗争有联系㊂另外,一定要从特定国家和民族的背景,从特定的文明和社会发展时期,包括一定的整体需要(certain ensemble de besoins),来看待 整体 (tout )㊂这就把我们带到了日常生活批判(la critique de la vie quotidienne) ㊂⑥这就是我所说的社会批判理论转向的那个重要的断裂点:从马克思关注的宏大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异化批判,转向个人日常生活异化的批判㊂这一点被列斐伏尔直接指认为对马克思异化批判话语的 发展 ㊂从文本的具体内容上看,这里的意思也是明确的,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异化批判理论,就要将资本主义社会中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劳动者看作一个与整体社会实践相关的人,要思考la vie du 9①②③④⑤⑥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第70页㊂中译文有改动,参见Lefebvre,Critique de la vie quotidienne ,1958,p.84.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第74页㊂参见张一兵:‘回到马克思 社会场境论中的市民社会和劳动异化批判“,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13㊁14㊁17章㊂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第72页㊂中译文有改动,参见Lefebvre,Critique de la vie quotidienne ,1958,p.86.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第62页㊂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第82页㊂中译文有改动,参见Lefebvre,Critique de la vie quotidienne ,1958,p.98.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250期travailleur dans son ensemble (劳动者的全部生活),这不仅要关注马克思聚焦的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还要更微观地观察他的家庭生活和闲暇活动,要分析资本关系下日常生活中的微观异化,这就自然来到了日常生活批判的入口㊂由此,列斐伏尔断言,在今天, 异化的观念注定会成为哲学(看作生活批判和具体的人性论基础的哲学)的中心观念,成为文学(看作生活思潮表达)的中心观念 ㊂①这种异化观念的当代形态就是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㊂也由此,在‘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中,列斐伏尔明确提出要 恢复(retrouver)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 (l ̓humanisme marxiste), 从而重建为一个整体(Ainsi se restitue dans son intégralité):一种哲学㊁一种方法㊁一种人本主义㊁一种经济科学㊁政治科学(science économique,science politique)的马克思主义 ㊂②这是列斐伏尔公开打出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旗号㊂在后来的‘当代世界的日常生活“(1967)一书中,列斐伏尔自己评价‘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说,当时这本书既保持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观点,也与当时的特定追问方式相关,它既挑战着哲学主义(le philosophisme),也挑战着经济主义(l ̓économisme),拒绝将 马克思的遗产 贬低为哲学的体系(systéme philosophique)或还原为政治经济学的理论㊂③在这一点上,他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就是要 重新发现马克思著作中的一些主要观念:有关异化的观念㊁有关拜物教的观念㊁有关神秘的观念(la notion d ̓aliénation ,celle de fétichisme et celle de mystification ) ㊂④这是列斐伏尔过去一些已经完成的工作,也是走向‘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的理论道路㊂他还在注释中专门介绍了自己在过去已经完成的几本书中的努力㊂⑤这也就是说,列斐伏尔明确提出要重建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但并不是简单否定作为经济科学出场的马克思的批判话语,而恰恰是要充分肯定在经济学语境中出现的异化和经济拜物教批判㊂在他看来,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的确 落脚在经济学与哲学的交集(l ̓articulation)上 :财富㊁货币㊁商品㊁资本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的劳动的 个人 和质之间,entre travaux humainsindividuels et qualitatifs )㊂然而,这些社会关系以外在于人的事物(choses )作为它们的表象和形式㊂表象反倒成了现实(L ̓apparence devient réalité);这些 物神 (cesfétiches )仿佛真的存在于他们之外,真的就像客观事物(choses objectives )一样发生作用㊂⑥说实话,我十分吃惊于列斐伏尔在1945年写下的这段文字,因为这是对马克思经济拜物教理论非常精准的理解和阐释㊂并且,这里列斐伏尔依据的马克思的文本,并非‘1844年手稿“,而是‘大纲“,因为列斐伏尔在这里很深地将经济拜物教批判与‘大纲“中提出的事物化关系颠倒问题内在地联系了起来㊂列斐伏尔显然没有捕捉到马克思使用的Versachlichung (事物化)和Verdinglichung (物化)概念㊂虽然,列斐伏尔没有像马克思那样,具体地说明了商品交换价值在交换活动中被客观抽象出来,并以不是自身的价值形式反向对象化为货币,由此使人与人的劳动交换关系颠倒地成为商品物㊁金钱和资本物的外部事物之间关系,当人们将这种事物化颠倒的客观形式本身当作财富去疯狂追01①②③④⑤⑥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第154页㊂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第164页㊂中译文有改动㊂参见Lefebvre,Critique de la vie quotidienne ,1958,p.185.Henri Lefebvre,La vie quotidienne dans le monde moderne ,Paris:Gallimard,1968,p.62.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第164页㊂在注释中,列斐伏尔仔细介绍了这些早期论著中的贡献:在1934年的‘马克思著作精选“(Morceauxchoisis )的导读中,重新发现了长期被人们忽视的经济拜物教(le fétichisme économique )观念,并且开始确立辩证法的重要地位;在1836年‘被神秘化的意识“中,他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神秘化(mystification)观念和异化(aliénation)观念;在1939年的‘辩证唯物主义“中,他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总体人(homme total)观念,并将其与异化与经济拜物教问题内在关联起来㊂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叶齐茂等译,第164页㊂注释1㊂译者将这里重要的homme total (总体人)译作 完人 是不准确的㊂参见Lefebvre,Critique de la vie quotidienne ,1958,p.185.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第165页㊂中译文有改动㊂参见Lefebvre,Critique de la vie quotidienne ,1958,p.186.。
浅论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思想

第17卷第4期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V O L.17N O.4 2010年12月J O U R N A L O F T A I SH A NT O W N SI t l P E N T E R PR I SE W O R K ER S’U N I V E R S I TY D ec.2010浅论列斐伏尔的口常生活批判思想宋勇(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00)一、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由来亨利列斐伏尔(H enri Lef ebvr e:1901—1991)堪称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常青树.他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辩证法学说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通过主观革命的道路变革现存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现存的日常生活中的礼仪习俗、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把人从异化当中解放出来.克服人性的内部分裂和矛盾.使人真正成为全面的人。
即自在自为的自由个体人.而不是现代世界日常生活中被消费所控制的人。
他认为异化不仅存在于政治、经济等生活领域。
而且存在于日常生活领域.从而开创他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他并且认为对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批判应是现代哲学的重要使命。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有着深厚的理论来源和广泛的社会背景。
他在1936年与居特曼合写的《被神秘化的意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日常生活批判概念.并在《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中系统阐述以异化概念为核心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在他提出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过程中.黑格尔的异化理论和辩证法学说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通过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辩证法学说的重新解释和运用来引申出他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理论来源就是对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列斐伏尔认为异化具有多面性且无所不在.比如生产力、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本性的关系等方面.他坚持对异化这一范畴作辩证的理解:“每个人起初接受它.开始理解它.试图思维它和应用它。
但这时问题是要过渡到辩证法的理性的更高的水平.即用一种普遍而具体的方式.辩证地来思考异化概念.即在它的普遍性的广度上加以规定.并在t=l常生活的细节中来理解它。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列斐伏尔是法国的物质主义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
他的《日常生活批判》是经典著作之一,这一理论提供了一种对现代社会日常生活进行批判的研究范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同时举出5个例子证明这一理论的现实意义。
I. 理论概述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着重探讨了现代社会生活中日常实践行为的深层次结构。
他认为,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被权力、消费主义和资本主义支配,使得生活缺乏了足够的自主性和自由。
这种现象禁锢了人们的想象力和理解世界的能力。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核心概念:1. 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基本的实践行为。
这些行为通常是开花结果的结果,并非无计划的。
2. 前景空间:前景空间是指我们所处的生存环境。
每个人的前景空间都是不同的,它由诸多因素构成,包括区域、城市、社会组织等等。
3. 时间秩序:时间秩序是指日常生活的特定规律。
这些规律包括日常时刻与季节性的变化、生活的社会领域的重要变化等等。
这些规律不仅影响着我们的身体,而且影响着我们的想象力,影响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4. 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指一种具有特定的理念和观念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这种思维和行为方式是由特定的社会阶级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
II. 示例证明以下是5个例子,证明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现实意义。
1. 超市经济列斐伏尔认为,资本主义下的市场经济逐渐转化为“超市经济”,超市经济使我们的生活开始被规范化并越来越受到权力和消费主义的支配。
这一现象可见于大型购物中心的出现、商品的集中营销策略等方面。
人们所购买的物品是从厂商到超市再到消费者的垂直关系中所确定的。
人们选择的产品和日常生活方式受到了媒介和营销的塑造。
2. 社会隔离由于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增加,城市的人口密度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是更多全天24小时的服务。
这种生活方式造成了人们的隔离和固化。
工作时间的延长和周末的缩短让人们的时间无法自由分配,使我们丧失了与亲友进行社会联系的时间。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李 晨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摘 要] 列斐伏尔从马克思的生活观和异化理论出发,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率先开启了日常生活批判的研究领域。
列斐伏尔认为日常生活是与每一个人的生存都息息相关的领域,日常活动是所有社会活动得以发生的基础,人正是在日常生活这个层面进行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的。
但是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已经渗透到了包括日常生活在内的所有社会生活之中,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异化,人的消费的异化,大众文化的异化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
列斐伏尔从人本主义的哲学立场出发,对现代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进行了文化层面和社会层面的深刻批判,这说明人的本质及其异化问题已经成为了列斐伏尔所关注的核心问题。
日常生活的异化意味着人的生存已经面临着最严重的危机,对此只有展开全面的日常生活批判才能恢复人的革命主体性和创造性维度,而且只有将日常生活革命置于社会变革的中心,才能实现人的彻底的解放。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虽然有其不合理之处,但是从日常生活角度出发去分析并解决社会问题,可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一种合理化视角。
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充分利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自由时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立足日常生活。
[关键词] 列斐伏尔 日常生活批判 异化[中图分类号]B565.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575(2021)01-0096-09收稿日期:2020-07-20*基金项目:2019年度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哲学基本范畴的学与教”(19JDSZK097)作者简介:李晨,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第4卷第1期2021年1月深圳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 in ShenzhenVo4. No.1Jan. 2021第1期·97·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列斐伏尔认为日常生活是与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的生存领域,是每个人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而以某种特定的方式从事的最基本的生产活动。
以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浅析消费异化

以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浅析消费异化【摘要】本文概述了20世纪法国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者之一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内涵。
从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及消费理论出发,浅析当下社会消费异化的表现及影响:过度注重物质消费,忽略精神消费;消费异化对生态环境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消费异化影响人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探讨了树立正确消费理念采取的对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引导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协调发展;宣传可持续消费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树立和谐的消费观,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消费异化;正确消费观亨利·列斐伏尔,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领军人物,受黑格尔和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影响,他首次将哲学的研究领域深入到日常生活之中,提出了日常生活批判哲学,是西方研究日常生活哲学的领军人物。
在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影响和指导下,列斐伏尔丰富了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他将马克思基于经济领域的异化理论推广到日常生活之中,提出了异化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在《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中,列斐伏尔指出:随着大众消费时代的到来,资本主义的理性控制已经从生产领域延伸到了消费领域,这是风格丧失的时代,也是走向物的功能化时代。
同时,列斐伏尔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是“消费主义社会”,“消费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就是日常生活的异化。
[1]资本主义广泛存在的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的意识形态的异化同样也存在于社会主义国家。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不可避免的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对于处于社会转型期、进入消费时代的我国具有很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内涵马克思的异化观主要体现在两部著作之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次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异化劳动”的理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不仅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异化观提出了批评,而且还从经济领域内对异化劳动展开了深入的论述。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范文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篇一一、引言亨利·列斐伏尔是一位杰出的社会理论家,其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在社会学、哲学以及文化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理论强调了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分析其理论的核心观点、研究方法及其在当代社会的应用。
二、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核心观点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和活动,以及这些经验和活动如何影响人们的思考和行为。
他强调了日常生活中隐藏的意识形态、权力和社会关系的批判性分析。
列斐伏尔认为,日常生活的批判性分析是理解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关键。
首先,列斐伏尔强调了日常生活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是社会关系和权力结构的反映,是人们思考和行为的基础。
因此,对日常生活的批判性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
其次,列斐伏尔提出了“空间生产”的概念。
他认为,空间不仅是物质的存在,也是社会关系的体现。
空间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蕴含着权力和意识形态的斗争。
因此,对空间的分析是理解日常生活的重要途径。
最后,列斐伏尔强调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该对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反思和批判,以揭示隐藏在其中的权力和意识形态。
只有通过批判性思维,人们才能理解自己的行为和思考方式是如何被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所影响的。
三、研究方法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
实证研究主要是通过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行观察和调查,收集数据和经验材料。
理论分析则是通过对这些数据和经验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揭示其中的权力和意识形态。
此外,列斐伏尔还运用了历史和哲学的方法,对日常生活进行跨学科的研究。
四、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在当代社会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
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批判性分析,我们可以揭示社会关系和权力结构的本质,理解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是如何被这些关系和结构所影响的。
生活实践场域下“第二个结合”的哲学依据

第35卷第8期2023年8月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SOCIALSCIENCESJOURNALOFUNIVERSITIESINSHANXI Vol.35No.8Aug.2023 收稿日期:2023-07-10作者简介:路 强(1980—),男,山西沁源人,四川师范大学副研究员,哲学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应用伦理学、中国传统哲学研究。
冀伦文(1965—),男,山西平遥人,太原理工大学期刊中心主任,副教授,硕士,从事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期刊出版研究。
引文格式:路强,冀伦文.生活实践场域下“第二个结合”的哲学依据[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3,35(8):16-19.生活实践场域下“第二个结合”的哲学依据路 强1,冀伦文2(1.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文化教育高等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66;2.太原理工大学期刊中心,山西太原030024)摘 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推进中华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内核之一。
从二者的思想特质来看,对于人们经验中的、感性的现实生活的关注,构成了它们致思的前提与基础,并由此打开对生活实践的优先关注。
也正是因此,马克思将哲学从天国拉回到人间,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秉持着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皆以实践范式作为其精神布展的基础;同时均面向人们的现实生活经验,并且主要在此领域展开其思想之翼;最终的目的都是试图为现实中的人与人类社会找到可持续且不断自我超越的发展途径。
因此,从生活实践维度认识“第二个结合”,有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打开促进文明交流与互鉴的思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个结合”;生活实践;实践范式;现实生活;人类未来DOI:10.16396/j.cnki.sxgxskxb.2023.08.004中图分类号:B023;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23)08-0016-04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这一结合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维度,而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真正走向现代化并且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一个关键途径。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解读

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是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对城市和日常生活的分析和解读对于理解社会空间的生产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日常生活解读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日常生活的空间维度:伏尔认为日常生活是人们体验和塑造空间的主要场所。
他强调空间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日常生活中的空间是政治、经济和文化力量交织的结果。
通过分析日常生活的空间维度,可以揭示权力、社会关系和主体性如何在空间中被建构和表达。
日常生活的时间维度:伏尔认为日常生活不仅仅是空间的存在,还包括时间的流逝。
他关注时间的节奏和重复,认为日常生活的时间是通过社会规训和惯例来塑造和规划的。
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的时间维度,可以揭示劳动、休闲、消费等活动如何受到社会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影响。
日常生活的身体感知:伏尔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身体感知和感觉经验。
他认为身体是对空间和时间的感知的重要媒介,通过身体感知可以理解社会关系和权力的存在。
他呼吁人们成为生活的总体感知者,以维护身体的权利和尊严。
伏尔的日常生活解读不仅仅是对日常生活的描述,更是一种批判的观察和思考。
通过他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生活的空间和时间维度,揭示社会关系和权力的产生和运作机制。
这对于我们认识社会、改善社会和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范文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篇一一、引言亨利·列斐伏尔是20世纪著名的社会理论家和哲学家,他以其独特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理论旨在深入探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揭示其背后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
本文将详细介绍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分析其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以及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和价值。
二、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主要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包括家庭、工作、消费、休闲等方面的活动。
他认为,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批判性分析,可以揭示出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 理论基础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强调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他认为,社会结构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构成的复杂系统,而意识形态则是维护这个系统稳定运行的观念和价值观。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其中的社会关系。
2. 研究方法列斐伏尔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主义和现象学相结合的方法。
他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等方法收集数据,然后运用现象学的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解读和解释。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他更深入地了解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其中的社会关系,从而揭示出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三、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应用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其中的社会关系,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它可以帮助我们揭示出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进而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此外,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还可以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帮助政府更好地制定和实施政策。
四、结论总之,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是一种深入探讨人们日常生活的理论和方法。
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批判性分析,可以揭示出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论文

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论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生活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所运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重要的内在基础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科学性、利益代表性、现实性与信仰性等品质。
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全文如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不断分化,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
他们在党的方针政策的允许下,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江泽民在中共建党八十周年时就提出,“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阶层一样,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他们的先进分子可以加入中国共产党”[1]。
在十六大的报告中,江泽民从理论上给这个问题作了更加详细和完整的论述。
强调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
在2021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说:“一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其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要发扬劳动创造精神和创业精神,回馈社会,造福人民,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2]新社会阶层作为改革开放后的新生力量,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见证人,他们利用自己掌握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以及创新的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1、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提高马克思主义认同度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生活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所运用。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在于突出时代性、人民性、通俗性,关注大众需求,回应大众关切,解答大众困惑,不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亲和力、感召力。
现代性的当下困境——浅析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生活是 在信仰指导下并将信仰体现于生活之中的 日常生活 , 是信仰与世俗生活相统一的产物。 在科学意义上, 日常生活是一种理性化 、 实用性 的生活 ,
是 一种过度理性 、 缺乏人性的生活 。科学一方面改变了 日常 生活的方式 , 扩展 了 日常生活的领域 , 加深 了人们对 日常生活 的理解 ; 另一方 面也对 日常生活进行 了恶性的分割 , 实施 了过 分理性的约束 , 使人们过着一种僵化而有序的生活。 在哲学意义上 , 日常生活是人 自我生成的场所 , 人的活动 从根本上说是追求人 的生成 、 发展和完善 , 生存 只不过是人进
是 因 为 日常 生 活 被彻 底 “ 民化 ” 。 种全 面异 化 的 日常生 殖 了 这
活正在奴役和压迫着人 , 日常生活领域 的严重异化遮蔽 了 而
一
行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 总体 的人” “ 的生成才是人的 目的。由
于人在 自我生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异化 , 因此 , 人进
日常生活异化本身 , 使人们生活于其 中却不能察觉 , 这无疑是 个非 常严重的问题 。因此 ,日常生活世界必须成为新 的革
、
“ 日常生活” 的学理 解读
E常 生 活对 于 每 个人 来 说 既 是熟 悉 的又 是 陌 生 的 , 平 t 虽
碎 , “ 日生活” 是 每 与包含批判概念的 ‘ 化的生活” 舁 的结合。 每 日生活的本真性缺失导致 了 ‘ 日常生活化” 使 日常生活从 排 ,
本真性的每 日生活的领域 中分离出来 , 确切地说 , 异化的 日常 生活是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才真正体现出来 的。 二战后 ,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压迫重心从经济领域转向 了 日常生活领域 , 消费代替生产而成 了异化统治的主要领域 , “ 日常生活” ‘} 的 日常生活化” 现象逐渐表现 出来。 统治阶级
浅析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概念

浅析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概念摘要:亨利・列斐伏尔对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提出了”日常生活批判”这个概念,他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独特性是与核心概念”日常生活”的丰富内涵联系在一起的。
列斐伏尔早期对”日常生活”的理解相对比较哲学化和乐观化;而后期对”日常生活”的理解更加微观也相对悲观。
通过列斐伏尔对”日常生活”概念的对比研究,对于正在走向消费时代的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有益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概念现代意义列斐伏尔是法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他的核心贡献在于他首次提出了日常生活批判这个概念,但前后期有明显的区别:早期对日常生活采取了一种相对比较哲学化与乐观化的立场,认为被异化的日常生活世界既包括着被压迫的因素,也包括着解放的因素;后期对日常生活的理解更加微观和社会化,也相对悲观了一些,认为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日常生活被全面地组织到纳入到生产与消费的总体环节中去。
一、列斐伏尔提出“日常生活”批判的来源列斐伏尔接受的是马克思改造后的异化理论和辩证法学说。
首先他通过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理解和重新解释而引申出他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另一个理论来源就是对教条主义的批判。
针对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机械地理解经济因素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关系,列斐伏尔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意识形态一方面把经济现实、现存的政治上层建筑的作用和革命的政治意识包容起来,一方面又将它们藏匿起来。
只有通过日常生活批判才能揭示简单事实的丰富社会内容。
还有一个来源就是对法西斯的批判。
列斐伏尔认为法国革命的失败与法西斯的兴起的重要原因就是日常生活的神秘化,遮蔽了日常生活的本真面目,新资本主义对日常生活的统治不仅表现在物质生产与消费领域,而且潜在于人们的精神文化心理的全面控制之中,有形的、局部的、外部的、直接的物质统治被隐形的、内在的、无孔不入的抽象统治所取代,外在的压抑被自我压抑所取代。
因此应该进行日常生活批判,让日常生活返回本真状态。
课题研究论文:浅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66323 马克思主义论文浅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这也是我们党风雨百年的经验总结,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所以这是势在必行的,也是新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毛泽东曾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并非仅使群众掌握理论,而是要使马克思主义与大众相结合、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化”大众,即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有效宣传、普及,使马克思主义由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所理解、掌握,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另一方面是指用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即围绕大众需要,根据大众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理论去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建国60多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是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国内各种矛盾层出不穷。
为了更好的度过转型期,保持社会的平稳发展,必须把当代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人民群众认同的思想信念,转变为群众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同时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与创新精神,用社会实践的经验教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发挥指导作用的必要前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让人民群众掌握科学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自觉成为科学理论的实践主体。
因此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实现大众化。
因为理论不能直接进行实践活动,必须借助于群众这一载体。
日常生活应当成为一种革命实践——亨利·列菲弗尔《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应当成为一种革命实践——亨利列菲弗尔《现代世
界的日常生活》
吴琼
【期刊名称】《国外理论动态》
【年(卷),期】2003()12
【摘要】亨利·列菲弗尔《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一书英文版出版之际,特雷弗·霍根(TrevorHogan)在澳大利亚《论题十一》杂志第71期(2002年11月)发表了书评,介绍了本书与列菲弗尔3卷本的《日常生活批判》的关系以及列菲弗尔思想在今天被接受的情况。
本文标题为编写者所加,书评主要内容如下。
【总页数】2页(P46-47)
【关键词】亨利·列菲弗尔;《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日常生活社会学;现实主义;情境主义;美学形式;艺术形式;法国
【作者】吴琼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95.65;G236
【相关文献】
1.日常生活批判与日常生活革命
——列菲伏尔与德波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异同 [J], 张一兵
2.“日常生活”与“闲情偶寄”——列斐伏尔和李渔“日常生活世界”之比较 [J], 彭洲飞;李佳裔
3.日常生活批判宣言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关键线索 [J], 杨宇振
4.日常生活的文化马克思主义——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理论作为一种文化理论 [J], 易晓明
5.日常生活的文化马克思主义--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理论作为一种文化理论 [J], 易晓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维度谈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难题[摘要]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已经历了一百多年,期间出现过诸多问题,相应的也提出过诸种的解决方法。
这些问题与解决方法都是从政治维度出发,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重要的日常生活的维度。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日常生活的思想方向,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起到了思维开拓作用,弥补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单纯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有利于解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出现的四大难题。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日常生活维度大众化难题党的十七大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在十七届四中全会上又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个命题,从马克思主义传入到中国那一刻开始就纠缠困扰着我们。
考量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出现诸多的问题,例如,“马克思主义泛化倾向”、“马克思主义神圣化倾向”、“马克思主义庸俗化倾向”、“马克思主义混乱化倾向”、“马克思主义形式化倾向”、“马克思主义兜售化倾向”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学者结合中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教训,也提出诸多的解决方案。
例如,有的学者站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执行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上认为,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深入研读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精品力作”。
在宣传普及上,应该“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功经验”。
在实践中,应“走出书斋”,“及时把握重大舆情,为人民群众释疑解惑”;有的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者——政府的角度上,认为政府,尤其是党,应该加强思想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文化思潮”,“构建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阵地”;还有的学者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认为群众应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自觉抵制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
综观这些方案,有一点清晰易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侧重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维度。
然而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大众”是“化”的极其重要的主体和客体。
“大众”,即社会中的个体,是政治维度和日常生活维度的交合点。
而且从人的终极目标来看,日常生活的维度要远高于政治维度。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出发点和中间过程、形式和内容,无论再怎样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最终都只会落脚于日常生活。
基于此,社会科学工作者就应该对大众的日常生活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把政治维度和日常生活的维度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重视马克思主义的日常生活维度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尤其是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那里表现的尤为突出,形成了独特的日常生活理论。
其中,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是最为系统和成熟的。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是在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阶段、法西斯主义兴起的时代背景下和20世纪整个西方哲学开始向生活世界转向的理论背景下产生的,是以马克思的思想为理论前提,以存在的人道主义为理论基调。
它缘起于对垄断资本主义下的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异化现象的批判,中后期对被官僚控制的消费社会进行批判,揭示了日常生活的恐怖主义,实现对“现代性意义上的日常生活的社会批判”,最终“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达到“作为人之前景的‘总体的人’”的目标。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从日常生活的理论基调出发,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日常生活的思想方向,对大众化过程中出现的诸种难题的解决提供了开拓性思路。
其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难题之一是环境的复杂性:“市场经济对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冲击”,“多元文化和思潮对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影响”,“网络传播对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挑战”等等。
总体上看,这些复杂环境都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
中国的现代化除了经济政治方面的现代化,更包含着一社会发展到既定平台上所表现的精神诉求的文化现代化。
这些个复杂环境都是文化现代化中难以避免的问题。
纵向来看,中国文化现代化中有三种意识态别: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文化观念、外来的西方思潮以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第三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开展和普及,它必定会受到中国传统日常生活文化观和西方思潮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是追求入世,探求人与自然、人、社会和谐的哲学理念,这种“世俗”哲学在一定方面更倾向于人的日常生活。
“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重大转向,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也是这种转向的体现。
在这种向日常生活转向的文化态势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亦发生日常生活的转向。
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政治宏观无法继续“突围”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寄寓于在“日常生活的微观突围”,对大众日常生活中“非马克思主义”、“伪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日常生活化。
其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难题之二是大众化过程中“大众”的主体性缺失。
中国在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时,主要采取了自上而下式的灌输式教育方法。
这种教育方法使原本应该是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二元根本矛盾的对立现如今表面化为大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政府三元非根本矛盾的对立,也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原先要求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使人成为自由完整的人的根本目标异化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兜售化”、“包办化”。
大众被摆放在受动者的位置上,丧失了自身的自主性以及自身整体性发展的诉求。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以大众作为批判行为的出发点,以日常生活中的异化现象为批判对象,以实现“总体的人”为目标,是从对微观世界、“次生世界”的革命来实现对宏观世界的改革,是一种自下而上式的逻辑演进轨迹,也是一种“人道化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因为同时拥有政治和日常生活两个维度,所以在逻辑上也应该同时拥有两条演进轨迹:自上而下的和自下而上的。
实际上,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日常生活维度的补充,使得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具有本土性和时代性。
其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难题之三是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淡漠,甚至是排斥、表里不一、貌似而神离。
这种“淡漠”并非是人民大众站在非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与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抗衡。
这不是个立场问题。
在我国人民的精神素质和政治理论素质都有极大提高的情况下,这种淡漠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众基层评价”与官方评价的不一致,官方评价凌驾于民众基层评价。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评价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行动的回馈,也是整个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官方评价往往站在一个高处、“应然”的角度来审视大众“马克思主义化”的程度,与民众基层的“本然”评价产生差异。
这就使得大众与马克思主义原来本身就存在的差域拉的更大。
大众自身向马克思主义的靠拢得不到肯定,久而久之,就会对理论冷漠。
而产生这种评价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这些“官方”对于人民大众的民生问题、日常生活的不了解,常常站在非日常生活的角度,用非日常生活的思维,以非日常生活的方法对人民的日常生活进行考量、否定和指责。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个行为系统,这不光是需要理论的日常生活化,它的评价机制也应该日常生活化,做到“民众评价活动与权威评价活动的契合”。
其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难题之四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施方法的难把握性。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方法论,但这也还是种理论。
在具体操作中,如何把理论与实践这两个“力”联系起来;应该选择理论和实践相联系相交叉中的哪个“点”作为二者联系突破的契机;在实践中如何处理好“维持现状的力”与“改变现状的力”二力平衡等等,这些问题依旧很抽象。
教化、说教、传教、灌输……这都是我们以前甚至是现在仍旧采用的方法。
经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历史证明,这些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法对理论、实践、人的思维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开辟了第三个领域,把日常生活作为理论和实践交叉的“点”,以对日常生活中各种异常现象进行批判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并把中国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定位在现代化的高度上,有利于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日常生活化和大众的马克思主义化。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是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所独有的思想论域、思维方式、思维结构下,在特定的理论和历史背景环境下形成的理论,有着自己独特的表述和思考方式。
在理论内容和方法论上,它扩宽了我们原本的知识领域,开拓了我们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的思维路径,但它本身依旧有着无法跨越的鸿沟。
这种鸿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言体现在,日常生活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众可以勾连的诸多点之一。
再者从微观日常生活去把握整体宏观,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而且在对大众的意识进行批判时也必然要有立场,否则这种批判就没有任何意义,陷入虚无主义迷宫的窘境,显然这也是列斐伏尔日常生活理论恢弘却没有实际效力的主要原因。
所以,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要借鉴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理论,把政治维度与日常生活维度、理论与实践、宏观整体与微观个案结合起来,更好的实现中国大众的马克思主义化。
参考文献:[1]李小娟.走向中国的日常生活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2]仰海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3]吴宁著.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4]张一兵,胡大平著.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5]刘怀玉.日常生活批判:走向微观具体存在论的哲学[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5).[6]刘怀玉.列斐伏尔:日常生活的现代性本质批判[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1).[7]单传友.日常生活批判的方法论反思[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8]谢年华.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面临的挑战[j].社会科学家,2010(12).[9]阮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六大错误倾向[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0(2).[10]郭艳英.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选择[j].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理论月刊,2011(1).[11]汪俊昌.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浙江学刊,2010(1).[12]吴宁.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探析[j].哲学研究,2007(2).[13]罗诗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生取向[j].理论探索,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