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称呼语的对比研究
中日称呼对比
中日親族呼称の比較2008-4-14 14:47:01浏览:433 次中日親族呼称の比較序論親族呼称とは、ある親族関係者に呼びかけたり、呼びかけらられたりする時に用いられる言葉である。
親族呼称という問題は、一見簡単に見える、地味的な問題であるが、社会言語学の重用な課題の一つとされている。
その背後に、それぞれの民族文化的、社会的な要因が働いでいるのではないかと私は思う。
つまり、その呼び方は文化と社会に密接にかかわっている。
中国と日本両国の間に二千年あまりの友好交流史があり、親族呼称の面においては、似ているところもあれば、違っているところもある。
中日両国国民の親族呼称の研究を通じて、両国国民の間での価値観とものの考え方を互いに理解することを深めることができるだけでなく、異文化間の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に役立つのであろう。
私は先行諸説を踏まえて、両国の文化の異同をめぐって、中日両国の親族呼称について研究してみたいと思う。
この小稿は主にみっつの方面から中日親族呼称という問題にアプローチしようと思う。
本論第一章日本語親族呼称1.1親族呼称の形式及びその構成の理念「親族」とは、民法上、六親等内の血族および配偶者と三親内の姻族の総称である。
(広辞苑)すなわち、父、母、兄、弟、夫、妻を主線としての血縁、実の関係である。
次の図は日本親族間の関係図である。
親族名称祖父母父母伯父さん、伯母さん母の兄弟姉(おじ、おば)兄夫婦従兄弟夫婦従姉妹夫婦弟、妹甥、姪義理の祖父母義理の父母叔父さん、叔母さん呼び方お爺さん、お婆さんお父さん、お母さんおじさん、おばさんお兄さん、(義理の)お姉さんお兄さん、お姉さんお姉さん、お兄さんお弟さん、お妹さんおい、めい日本語親族呼称図からみれば、日本親族の呼称はとても単純である。
日本の多くの同輩の親族の呼称は同じだということが分かる。
例えば、お父さんとお母さんの父母を祖父と祖母と呼ぶ。
お父さんとお母さんの兄弟姉妹及びそれの配偶者をおじさんとおばさんと呼ぶ。
中日校园称谓语系统比较
浅析中日文人称代词的差异
0 引 言
/” 、
,
,
1 尊 敬 的 程 度 的 变 化
日语 的人称代词 . 在使用的过程中 . 其尊敬程度 有减低的趋势 , 这 也是汉语 中没有 的现象 可以说是 因为过度 的使用表示尊敬 的人称代 词. 甚 至是对 地位低下者也使用 . 所 以这些人 称代词失去 了原 有的尊 敬 的含义 其 中最典 型的就是本来是尊称 的“ 真檬” 这个词。 如果我们 仅从汉字来判断 , 毫无疑问它应该表示尊敬。 但是 , 实际上 随着它越来 越多 的用于称呼地位低下者 . 其表示尊敬的程度越来越 低 , 现在 , 一般 仅用于吵架时对对方的轻蔑称呼 第二个 词例就是“ 馔” 这个词 , 它的训渎是“ b{ ) ” , 原意是指“ 地 位低 的人 . 卑贱的人” , 因此如果对地位高的人 自称是应该 把“ c < ” 说 成“L屯 ” 。 但是, 实际上 如果我们对别人 自我介绍 “ 乙屯 e O0 寸” . 是极其失礼的 。 相反 , 用“ 才 ) L” 反而是合理的。换句话 说, 也就 是“ 6 < ” 这个词本意是表示 自我贬低的 , 但 是实际上却 是用于对 同等 地位 . 或者是地位低下者的 自称 . 这是十分不可思议 的一点 。 “ 君” 这个词也是一样的情况。“ 年 三v )  ̄ 1 1 1 J : ‘ 王・ 神’ ℃南 弓。, ) 圭 } )、 奄扎 e 耋 本 来非常汇相手 老高幻 呼 呼称 南 弓 、 毛 ) L安部首 相 二E老‘ 安部君 ’ 言, ) 寸札e 、 _ j 6 南 . j 。 ‘ 奄尢 失礼 ! ’ E允 圭 怒 岛札 否二 必定 南6。 ” ( 注①这是 因为在 现代 日语中如果在别人的姓氏后面加上“ 君” . 就等于是 把对方当成 了 和 自己同等地位 的人 . 或者在更多 的场合 . 是把对 方视作 自己的手下
中日职场称呼语的对比研究
中日职场称呼语的对比研究我们与他人交流时,称呼是非常重要的。
特别是在职场中,恰当的称呼能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工作顺利进行。
同时,称呼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联系。
因此,本论文以电视剧为调查对象,对比分析在中日两国职场的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下称呼上司、同事和下属时使用的称呼语,明确两国称呼语使用的异同并从文化语言学角度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因素。
该研究有利于人们在跨文化交流中避免与对方产生摩擦,促进中日文化交流顺利进行。
两国职场称呼语使用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如下所示。
共同点有以下2点:①在中日两国职场中称呼上司时使用最多的是"职衔称呼语",称呼同事和下属时使用最多的是"姓名称呼语"。
②在两国职场中很少使用"零称呼语"和"社会通称语",几乎不使用"职业称呼语"。
不同点有以下4点:①中国职场的称呼语种类比日本的种类更丰富。
②在中国职场中经常使用"拟亲属称呼语"称呼对方,但在日本职场中几乎不使用这类称呼语。
③虽然在两国的正式场合中都可以使用"职衔称呼语"称呼同事和下属,但从使用频率来看汉语比日语更高。
在中国职场中称呼副职衔上司时基本上使用它对应的正职衔称呼语,但在日本却没有这种使用现象。
④在使用"姓名称呼语"时在中国职场中使用最多的称呼语是"姓名"和"名字",但在日本使用最多的是"姓/名+词缀"这类称呼语。
称呼语的使用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首先由于中日两国人受到儒家的影响"上下"意识很强,所以称呼上司时使用最多的是"职衔称呼语",在称呼部下时使用最多的是"姓名称呼语"。
其次,由于两国"家文化"的不同,中国人与日本人相比"血缘"意识更强烈,所以在中国职场经常使用"拟亲属称呼语"但在日本职场中却没有这种用法。
中日敬语对比
中日敬语对比通过比较中日之间的敬语形式,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在表达方式上有着显著的差别。
这种差别不仅体现在语言的变化,而且表现在它们的文化之中。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中日之间的敬语形式。
在中国,汉语言文化是以家庭为核心的,从尊重老人到尊重客人,我们都是以家庭中祖先和后代之间的关系为基础。
在表达敬意方面,中国人使用不同的称呼来表达敬意,例如,男性称呼面前的女性为“姑娘”,女性称呼面前的男性为“先生”。
而在较老的人的地位更高的情况下,男性可能会称呼自己的岳父为“爷爷”,而女性可能会称呼自己的岳母为“奶奶”。
另外,“师傅”通常被用来称呼老师或者上司,而“大爷”则是在社会地位较低的人,例如,服务员。
而在日本,它的语言文化是以尊重礼仪为基础的,例如,在街头或者礼仪会上,日本人通常都会以“您”或者“恭喜”来称呼对方,以此表达敬意。
日语中提到家庭成员时,也有许多不同的称呼,例如,男性会称呼自己的岳父为“岳父”,而女性则会称呼自己的岳母为“岳母”。
另外,“先生”和“小姐”在日本是非常常见的称呼,主要用于称呼陌生人或者对上司表示尊重。
在中日之间的文化上,这种敬语形式也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的文化强调的是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而日本的文化则强调的是以尊重礼仪为基础的社会。
在中国,人们更加注重家庭关系,敬语用以表达尊重老人和祖先,而在日本,人们则更加强调遵守礼仪,用尊重的称呼来表示对他人的尊重。
总而言之,中日之间的敬语形式有着很多显著的不同,但两者的共同点也不能忽视,那就是以尊重的态度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
这不仅体现在语言上,而且也反映在两国的文化之中。
另外,当我们熟悉了这些敬语形式之后,也可以培养出一种正确的沟通方式,让我们在中日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友谊和联系。
中日商务沟通语境下的称呼语对比研究
134基金项目:2016年闽南理工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项目项目号:16SKX24。
摘要:在商务活动中,称呼语的正确选择和使用是商务会谈的完美开端,能够有效地帮助商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通过对于中日商务沟通语境下称呼语的对比分析,主要是从制约称呼语使用的主要因素方面入手,分析比较中日两国的商务活动中称呼语的使用异同,了解中日商务沟通中称呼语的使用方式。
区别于传统的中日称呼语的比较研究,从中日商务沟通语境入手,来探讨中日商务交流活动中称呼语的使用,以期能够在中日商务沟通中,对称呼语的正确选择有所帮助。
关键词:称呼语;中日;商务沟通;职衔;权势;距离一、引言称呼语是在人际交往中经常用来称呼他人的语言,称呼语的正确使用与否关系到人际关系的建立、保持、维护。
中日两国商务往来日益密切,民间交流活动频繁,称呼语的选择和使用是跨文化交际中双方联系建立的开端,正确的使用称呼语可以有效帮助交流的进行。
中国和日本两国语言中的称呼语使用异同,反应出其各自文化中的民族特性。
关于中日两国称呼语的对比研究很多,如卢万才的《汉日称呼语礼貌功能对比》、任若男的《中日职场中称呼语使用的对照研究》、刘明鑫的《称呼语的汉日对比研究》等等。
本文是在中日商务沟通语境下,尝试探索在中日商务交流活动中,从汉日两种语言的沟通语境中,称呼语的使用上寻找异同。
从制约称呼语使用的主要因素方面入手,寻找中日商务沟通语境下称呼语的共性和特性,以期对人们在中日跨文化商务活动中正确使用称呼语有一定的帮助。
二、商务沟通语境下称呼语的使用对比1.商务沟通语境沟通是商务活动的最基本的手段,是企业和单位对外联系的唯一渠道。
商务沟通是一种在非常正式的商务活动中,相对非正式的谈判沟通。
要保证商务沟通的顺利进行,不仅是礼仪礼貌上需要特别注意,沟通技巧显得尤为重要。
称呼语的选择和使用是商务沟通活动的开始,它的正确使用与否直接关系到洽谈对方的直接印象,得体的称呼是商务沟通活动顺利开展的最有效的保障。
中日英亲属称呼语的比较研究——基于礼貌原则
年轻人·教育NIANQINGREN JIAOYU2019·0 9中日英亲属称呼语的比较研究——基于礼貌原则*钟子龙,郭 瑜(南阳理工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中国与日本及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强,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文化语用失误也日渐增多。
文章结合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运用礼貌原则对中日英亲属称呼语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探讨中日英亲属称呼语的差异,并在一定程度上找出该差异所折射出的文化背景,进而帮助减少或尽量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关键词:中日英亲属称呼语;礼貌原则;文化交流;语用失误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872(2019)33-0027-01称呼语是人们生活中语言交际的基本要素,它们具有构筑、维护、弱化、加强和参与者的人际关系的功能。
西方学者对称呼语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在1950年的称呼语的研究中,众多社会语言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他们介绍了呼称语的体系和呼称语的选择规则。
1960年Roger Brown和Albert Gilman出版的作品被认为是称呼语及其在社会关系中的最具典范和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在中国,对称呼语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相关研究从不同角度展开,但研究的范围大多局限于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范围。
文章以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的理论为基础,对中日英三语的亲属称谓语进行探讨,考查了三者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了解亲属称呼语的意义及其与文化的关系,找出产生不同点的文化背景。
1 中日英亲属称呼语不同的国家和语言有着不同的称呼语的体系。
文章对称呼词的分类作了初步的综述。
首先,总体上呼称语系统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亲属称呼语;(2)社会呼称语;(3)代词呼称语;(4)礼仪呼称语。
称呼语是语言的一部分,它们具有语言的特征和功能。
另外,呼称语与语境密切相关,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
关于亲属称谓的中日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关于亲属称谓的中日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中日亲属称谓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比较研究一、研究背景与意义中日两国是东亚文化圈内比较典型的传统文化国家,两国在各自的文化传统中都有着不同的亲属称谓,由于中日文化有着深刻的差异,因此亲属称谓方面也有截然不同的使用方式。
开展中日亲属称谓的比较研究,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理解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和翻译工作,提高中日之间的理解和互信。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本研究主要从语言学、文化学、翻译学等多个学科角度入手,探讨中日亲属称谓的文化差异。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日亲属称谓的基本情况:介绍中日两国亲属称谓的基本情况,包括各自称呼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等亲属的方式及其表示的含义。
2. 中日亲属称谓中的文化差异:分析中日亲属称谓中的文化差异,从文化传统、礼数观念、家庭结构等方面进行比较和探讨。
3. 中日亲属称谓的翻译比较:从翻译角度出发,比较中日亲属称谓的不同翻译方式,并探讨如何在不同语言文化之间进行有效的翻译。
本研究采用对比分析法进行研究,并结合实证研究和文本分析法,通过对理论分析与实证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深入研究。
三、论文结构及预期成果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绪论、亲属称谓的基本情况、中日亲属称谓的文化差异和中日亲属称谓的翻译比较。
预计研究成果包括明确中日亲属称谓的文化差异,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原因,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为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翻译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四、研究难点难点主要在于如何从语言和文化层面全面地比较中日亲属称谓的异同,如何理解中日互相称呼亲属中的文化差异,如何形成有效的跨文化翻译策略。
五、可行性分析本研究的可行性主要包括以下两点:其一,中日亲属称谓作为日常语言中的核心词汇,文献和调查材料非常丰富,可用于本研究的实证调查和文本分析;其二,本研究将采用跨学科的多种研究方法,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六、参考文献矢野义晴. 中日文化交际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浅析中日文人称代词的差异
科技视界Science&Technology VisionScience&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0引言现代日语的人称代词数量众多,而且有着多种变化,不易准确使用。
这与数量较少且稳定的汉语人称代词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是日语学习者普遍的印象。
因此,本文就日语与汉语的人称代词的区别进行初步的探究。
笔者将从尊敬程度、性别、转用表现三个方面,阐述日语和汉语的人称代词的区别、特征、背景以及各自的优缺点。
1尊敬的程度的变化日语的人称代词,在使用的过程中,其尊敬程度有减低的趋势,这也是汉语中没有的现象。
可以说是因为过度的使用表示尊敬的人称代词,甚至是对地位低下者也使用,所以这些人称代词失去了原有的尊敬的含义。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本来是尊称的“貴様”这个词。
如果我们仅从汉字来判断,毫无疑问它应该表示尊敬。
但是,实际上随着它越来越多的用于称呼地位低下者,其表示尊敬的程度越来越低,现在,一般仅用于吵架时对对方的轻蔑称呼。
第二个词例就是“僕”这个词,它的训读是“しもべ”,原意是指“地位低的人,卑贱的人”,因此如果对地位高的人自称是应该把“ぼく”说成“しもべ”。
但是,实际上如果我们对别人自我介绍“しもべは○○です”,是极其失礼的。
相反,用“わたし”反而是合理的。
换句话说,也就是“ぼく”这个词本意是表示自我贬低的,但是实际上却是用于对同等地位,或者是地位低下者的自称,这是十分不可思议的一点。
“君”这个词也是一样的情况。
“キミの訓は‘王·神’である。
つまり、それは本来非常に相手を高めて呼ぶ呼称であるが、もし安部首相のことを‘安部君’と言ったとすれば、どうなるのであろう。
‘そんな失礼な!’とたちまち怒られること必定である。
”(注①这是因为在现代日语中如果在别人的姓氏后面加上“君”,就等于是把对方当成了和自己同等地位的人,或者在更多的场合,是把对方视作自己的手下了。
日语中还有很多尊敬由高变低的人称代词,如“オマエ”、“アナタ”等。
关于称呼的中日对比研究
关于称呼的中日对比研究—以非亲属关系为中心—称呼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在社会交际中具有建立、保持、加强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
作者着重以社会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理论为基础,以中日两国20至50年龄段的公司职员和公务员为调查对象,设定称呼运用的客体和情景后,运用采访调查的调查方法,按年龄层对中日两国人民称呼使用情况进行实际调查,把非亲属关系中的中日称呼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探讨,得出一下结论。
对未知听话者进行称呼时,从称呼表现类型上看,两国人民都使用了“年龄阶梯语”、“职业名”、“唤起语句”。
中国人除了使用上述称呼类型外,还使用“亲属称呼”和“职务名”。
此外,两国人民使用的称呼都可以看到受到听话者性别和与其年龄差的影响,但是中国人受到的影响更大。
以此来增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称呼运用的掌握。
从而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国际关系。
关键词:称呼;非亲属关系;年龄层;中日对比1.引言语言是社会活动中重要的交际手段之一。
人们用语言传达思想,交换信息等。
通过这样的活动缔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那么,人们在用语言跟他人交流时,一定会用一些称呼性的词语。
因此,可以说称呼跟人们的言语行动紧密相关。
另外,称呼问题是社交的重要组成因素,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中起重要作用。
但是对于不同文化的双方来说“怎样称呼对方才是合适的?”不是个简单的问题。
因此,本论文以中日言语社会非亲属关系为大前提,着眼于不同年龄层的说话者的称呼使用,系统地把握两种语言中称呼的使用方法,通过对照分析明确中日两国称呼使用的异同。
2.文献综述关于日语称呼的综述研究有铃木(1973)、国广(1990)等。
铃木(1973)把称呼分成自称词、对称词、他称词。
本论文对对称词的呼格用法进行分析研究。
国广(1990)指出“称呼”是从英语的“address form[term]”翻译而来,意思为“直接叫对方或谈及对方时用的语言”。
关于汉语称呼的研究有水野(1998)、刘 (2002)、张(2004)等。
文化差异视角下的汉日称谓语对比研究
第36卷第2期2019年4月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Vol.36,No.2April,2019doi:10.3969/j.issn.1671-9247.2019.02.023文化差异视角下的汉日称谓语对比研究徐冯原(池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池州247000)摘要:社会文化是构成语言的决定因素。
称谓语不同是中日文化不同的一种具体体现。
中日两国在家庭意识、伦理思想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称谓语的不同。
关键词:称谓语;汉语;日语;比较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247(2019)02-0071-02A Contras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Address Tfenn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XU Fe喏y uan(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Chizhou University*Chizhou247000,Anhui,China) Abstract:Social culture is the decisive factor of language.Different address terms reflect different cultur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Therefore,it is the differences in family consciousness,ethical thought,and values that cause different address terms.Key words:address terms;Chinese»Japanese;contrast称谓是语言交际行为的第一步,不同语言的称谓语反映了不同社会的结构方式、思维特点和民族文化。
浅析中日称呼语的差异
浅析中日称呼语的差异摘要:本论文的中心课题即研究中日称呼语之间的差异,为此本文从家庭成员称呼、社会称呼、代名词的是用、职业称呼等几个方面对中日成呼吁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探讨不同的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称呼上的差异。
关键词:称呼血缘关系内外关系人称在人类社会的交流活动中称呼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包括了很多的元素,这是一个语言文化的研究课题。
称呼反映的是人类的社会属性,人际关系的价值观,并同所处社会的文化,政治背景,传统,习惯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不同语言的称呼语都有着和其他语言所不同的并能表现出其文化的部分。
一、关于中日亲属称呼语众所周知中国人的亲属称呼是以血缘为基点,同时强调性别的差异。
以家庭为中心,根据血缘的远近构成了亲疏不同的人类关系。
如、父母与子女,丈夫与妻子,哥哥和弟弟等亲戚关系。
中国家庭成员的构成,体现出了分明的横向,纵向关系。
因此就产生了与之立场,身份相对应的称呼语。
而由于性别的不同游客将成为更加得细化。
例如,日语中的「いとこ」在中文中就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如果是母系的亲属的话,就称为「表兄弟」、「表姉妹」;如果是父系的亲属的话则称为「堂兄弟」、「堂姉妹」。
父亲的兄弟姐妹则分别被称为「叔父」、「伯父」、「姑」;母亲的兄弟姐妹则分别被称为「舅」、「姨」等。
在此能够通过称呼的不同,准确判定出他们之间的是属于父系亲缘还是母系亲缘。
中国受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影响,除了有血缘亲疏又有长幼顺序之别。
以往的中国人起名时除了姓之外还会加入一个表示字辈的汉子,在给同一辈家庭成员起名字时有在名字中使用相同汉字的习惯。
甚至有的家祖坟的更为详细,不仅有表示字辈的汉字,而且同辈女性和男性间表示字辈的汉字也不一样。
如,《红楼梦》中贾府男性中的和宝玉同辈的男子都以“宝”字来表示字辈,即使是他的堂兄弟也是如此:而女性则是以“春”字来表示。
这是文学作品中的例子。
在现实生活中,我国伟大的领袖人毛泽东主席的两个儿子就分别叫做毛岸英,毛岸青。
中日称呼比较 中日における呼称の比较
ご清聴
とう
あ
ご
ます
り
が
ざ
い
中国でのアンケート調査
先生
生徒 0%
0%
姓抜きで 26%
生徒
綽名 11%
幼名 25%
生徒
0%
フール ネーム 74%
フール ネーム 64%
先 生 は 生 徒 に
中国では、一般的に先生は生徒のフール ネームで直接に呼ぶ。 日本では、姓だけと呼ぶことがよく見られ る。さらに、男女の区別がある。男性の場 合、姓の後ろに「〇〇君」を加えて、女性 の場合、姓の後ろに「〇〇さん」を加えて いる。
中日における呼称の比較
研究目的
日本、中国両国におけ るいろいろな人間同士 の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 の中に、主に家庭、学 校、社会三つの場面に おいての文化の違いに よる誤解を避けるため に、呼称語の使用異同 を明らかにすることで ある。
研究方法
日本のドラマ『全開 ガール』、『ちび丸 子ちゃん』と中国の ドラマ[家有儿女]、 の中に出る人間同士 のコミュニケーショ ンを把握し、呼称語 の使用状況を具体的 に整理し、比較する。
研究内容
1
家庭、仮家庭においての呼称
学校においての呼称
2
3
社会においての呼称
1
同輩親族間に
2
仮家庭親族 名称の借用
家庭、仮家庭 においての
3
呼称
4
夫婦間に
親は子供 に対して
中国の家族体系図
おじいさん おばあさん おじいさん おばあさん
おばさん おばさん おじさん おじさん
父系
母系
おじさん おばさん おじさん おばさん
中日亲属称谓的比较研究
地域差异:日本各地区的亲属称谓可能会 有所不同,未来可能会出现地域差异的趋 势。
中日亲属称谓未来发展的比较与展望
语言环境变化: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中日亲属称谓的使用可能会受到外来文化 的影响。
社会结构变化: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家庭结构和人际关系的变化可能会对亲属称谓的 使用产生影响。
文化传承与创新:中日亲属称谓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日亲属称谓的比较研究, 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俗 习惯和价值观念。
跨文化交流:通过对中日亲属称谓的比较 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中日两国之间的文 化交流和理解。
教育意义:通过对中日亲属称谓的比较 研究,可以更好地教育学生了解不同文 化背景下的语言和民俗习惯,提高学生 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中国亲属称谓的使用场合与规则
称呼长辈:尊称、敬称, 如“爸爸”、“妈妈”、 “爷爷”、“奶奶”等
称呼同辈:直呼其名, 或用昵称、小名,如 “哥哥”、“姐姐”、 “弟弟”、“妹妹”
等
称呼晚辈:尊称、敬称, 如“孩子”、“孙子”、
“孙女”等
称呼陌生人:尊称、敬 称,如“先生”、“女
士”、“小姐”等
称呼朋友:直呼其名, 或用昵称、小名,如 “朋友”、“同学”、
教育与推广:通过教育推广中日亲属称谓,提高人们对亲属称谓的认识和重视,有助于 保持和传承这一文化传统。
中日亲属称谓比较研究的 现实意义
章节副标题
有利于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与理解
增进相互了解: 通过比较研究, 了解中日亲属称 谓的差异,增进 相互了解。
促进文化交流: 通过比较研究, 促进中日文化交 流,增进相互理 解。
THEME TEMPLATE
20XX/01/01
中日亲属称谓 的比较研究
中日职场中称呼语使用的对照研究
中国职场:称呼上级为“领导”、“经理”等,称呼同事为“同事”、“伙伴”等,称 呼下级为“员工”、“下属”等。
日本职场:称呼上级为“社长”、“部长”等,称呼同事为“同事”、“伙伴”等,称 呼下级为“员工”、“下属”等。
中国职场:称呼上级时,可以使用“您”、“您”等敬语,称呼同事时,可以使用 “你”、“你”等称呼,称呼下级时,可以使用“你”、“你”等称呼。
语
避免误解:注意中日职场中 称呼语的含义和场称呼语的 使用规则
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和称呼方 式
灵活运用中日职场称呼语,避 免误解和冲突
尊重文化差异:理解并尊重中日职场中称呼语的文化差异,避免使用不当的称呼语。 学习语言习惯:了解中日职场中称呼语的语言习惯,如日语中的敬语、自谦语等。 注重场合和身份:根据不同的场合和身份,选择合适的称呼语。 避免误解和冲突:避免使用容易引起误解和冲突的称呼语,如带有歧视或侮辱性的称呼语。
中国职场中,对于已婚女性,可以称呼 为“太太”
日本职场中,对于未婚女性,可以称 呼为“小姐”
中国职场:称 呼上级为“领 导”、“经理” 等,称呼同事 为“同事”、 “伙伴”等,
称呼下级为 “员工”、 “下属”等。
日本职场:称 呼上级为“社 长”、“部长” 等,称呼同事 为“同事”、 “伙伴”等,
称呼下级为 “员工”、 “下属”等。
04
日本职场:称呼下级为“部下”、“员工” 等,称呼客户为“客户”、“合作伙伴”等
05
中国职场:称呼陌生人为“先生”、“女士” 等,称呼朋友为“朋友”、“伙伴”等
06
日本职场:称呼陌生人为“先生”、“女士” 等,称呼朋友为“朋友”、“伙伴”等
称呼语类型:中国职场中常见的称呼语有“先生”、“女士”、“老师”等,日本职场中常见的 称呼语有“先生”、“女士”、“前辈”等。
中日敬语对比剖析
摘要本篇论文旨在研究中日两国敬语的异同,并从两国的历史及文化背景、书信敬语、称谓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全文共由四章构成。
第一章主要是对中日两国敬语产生的历史原因及文化背景进行简要分析,并列举了一些例子。
第二章主要是通过对中日两国书信中的敬语形式进行分析,并从问候语、头语、结语等固定表达词语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第三章则是从人称和称谓两大方面来进行对比,在人称中分为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三类来具体分析。
称谓则分为一般称谓以及亲属称谓两类,并通过举例和列表的形式来加以分析。
第四章主要研究词汇上的异同,从接头词和专有词汇两方面来进行了解,并举例分析。
经过全面的举例分析,我们发现中日敬语因历史原因而有许多相同之处,又因时代的发展而产生了许多不同。
比如接头词的使用,敬语的谈话范围等。
总的来说,汉语只有谦敬词汇,日语敬语已形成一套较完整的体系。
本文在研究中日敬语异同上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敬语;汉语;日语;敬意AbstractThis thesis aims to study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 the honorific, and from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appellation honorific, letters and other aspects of comprehensive research, the dissertation is composed of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background in both Chinese and Japanese honorific, and some examples are given.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through the two countries in the letter honorific form analysis, and carries on the contrast research from the greeting, head of language, the fixed expression of words. The third chapter is carries on the contrast from the person and address two aspects, in person is divided into first person pronoun, second person pronoun, third person pronouns three specific analysis. The title is divided into general appellation and kinship terms in two categories, and through examples and the list in the form of analysis. The fourth chapter studi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vocabulary, to understand from two aspects of joint words and terminology, and example analysis. Through the example analysis and comprehensive, we found that Japanese honorific owing to the historical reasons and have many similarities, but also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produced many different. Such as joint use of the word, honorifics conversation range. In general, Chinese only modest words, Japan Japanese honorific has formed a relatively complete system. This paper has certain significance in the study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Japanese honorific.KeywordHonorific;Chinese;Japanese;respect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前言 (1)第一章中日敬语产生的历史原因以及文化背景 (2)第二章书信中的敬语异同 (3)第三章中日人称、称呼的异同 (4)第一节人称的异同 (4)(一)第一人称代词异同 (4)(二)第二人称代词异同 (5)(三)第三人称代词异同 (5)第二节称谓的异同 (6)(一)一般称谓异同 (6)(二)亲属称谓 (7)第四章词汇的异同 (8)第一节接头词的异同 (8)第二节专有词汇的异同 (9)结论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日两语言称呼词的比较
中日两语言称呼词的比较于学英【摘要】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n the use of address words in the Chinese and Japanese languages.This article also analyzes how the two languages differ in choices of address words when communicating due to such factors as social status and roles,close and distant changes in relation,individual educational background,and respect for the counterpart.This article proposes that China and Japan have much in common since both countries are assimilated with the oriental Chinese Character Zone.Therefore,to comprehe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address word in both languages can not only deepen mutual understanding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but also promote exchanges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论述了中日两语言称呼词的使用异同。
分析了中日两国在人际交往中,交际双方根据身份、地位、角色以及说话者和听话者的亲疏关系选择不同的称呼词,来反映自身的教养,对对方尊敬的程度。
中日校园称谓语差异的社会文化因素分析.docx
中日校园称谓语差异的社会文化因素分析不同的国家、民族,因语言不同,各自的称谓语自然会以不同的文字、形式表现出来。
但是,不同的国家、民族称谓语的不同,其差异并不只是语言层面上的,还与其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有着直接、紧密、深刻的联系。
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全部的历史和文化。
称谓语的不同自然也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化间的差异。
中日两国校园称谓语间的差异归根结底应是中日两国社会文化差异的体现。
一、职官称谓在中国校园中,老师和老师之间互相称呼对方的职务,如“许主任”、“董校长”等等再正常不过了。
学生对老师有时也会以职务相称,如“系主任”、“班主任”等。
更有甚者,学生间也会以官职相称,如“班长”、“支书”、“社长”之类的。
可以看出,在中国校园内,职官称谓是相当普遍的。
然日本却大不同,职官称谓在日本校园中相当罕见。
究其原因,恐怕不得不从各自的文化说起。
汉民族的职官文化早熟且发达,对中国历代社会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的政F组织就已高度发展,各级官职设置周密,名目繁复。
职官与个人的身份地位、经济状况等都有直接关系,因而职官称谓的使用相当普遍。
如我们熟知的“杜工部”和“韩吏部”实则就是对“杜甫”和“韩愈”的职官称谓。
只因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韩愈曾任吏部侍郎。
类似这样的称谓可谓数不胜数。
后世流行的某些职业、职衔称谓,如“大夫”、“教授”、“博士”、“郎中”、“导师”等,实际上都是由职官称谓演变而来的。
近现代社会以来,中国的职官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但职官文化仍具广泛影响,职官称谓的使用依然普遍。
除了政F机关、公务活动等必须使用职官称谓,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对担任一定职务的人,习惯上还是使用职官称谓居多,因为人们认为这样比其他任何称谓都显得更为尊敬礼貌。
因此不难理解中国校园中,老师之间、学生对老师以及学生之间时常会出现的官职称谓了。
日本受中国的影响,“上下、尊卑”的观念也非常明显,这一点也会体现在官衔、职衔的称谓上。
中日称谓对比——关于社交称谓
中日称谓对比——关于社交称谓作者:邓华来源:《科教导刊》2011年第26期摘要在人与人相互交往的生活中,表达人际关系的称谓也是一门学问。
中国和日本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联系,称谓不乏一致之处,但由于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及文化习俗的特点,又表现出很多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两者的称谓规则,应用称谓表达,深入认识文化内涵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称谓社交称谓中日对比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Title Comparison Between Japan and China——About Social TitleDENG Hua(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AbstractIn the lives of interaction, titles to express relationships is also a science. China and Japan has a lo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ies since ancient times, there are some similarities for the title, but beca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systems, social structures and cultural practices, but also show many differenc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understanding the rules of both the title, the application of title expression, in-depth understanding culture is very important.Key wordstitle; social titl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所谓称谓,就是人们用来表示彼此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所使用的名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日称呼语的对比研究
崔利梅
【摘要】:称呼语是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建立、保持、加强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
使用称呼语可以突出交际双方的身分、地位、角色以及两者之间的亲疏关系。
称呼语又是礼貌用语的一部分。
许多国内外学者在社会学、人类学、社会语言学、话语分析学等学科中进行了一些研究。
本论文着重以对比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理论为基础,把汉日称呼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初步的探讨,以增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称呼语的认识,从而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本论文的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是引言,简单介绍称呼语在人们交际过程中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中介绍研究现状和本论文的立场。
称呼语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切入点,就欧美国家、中国及日本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中国的称呼语重点研究了称呼语与称谓语的区别、语用功能及其社会功能等;而日本的称呼语则重点研究了亲属称呼语的使用、日美间称呼语的对比等。
在中日称呼语的对比研究中,很少涉及到产生语用差异的文化背景。
第三部分中,叙述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目的及意义。
本论文运用对比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中日称呼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同时根据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揭示产生语用差异的文化背景。
在第四部分中论述中日称呼语的比较。
本文中的称呼语特指面称时使用的对称语。
在此部分中对中日称呼语进行如下分析:1、分析亲属称呼语在家庭成员之间和家庭成员以外的使用情况,发现中日家族称呼有很大不同:汉语特别强调血缘关系,称呼父系和母系的亲属时,区分严格;而日语中却不分父系母系、同等对待。
2、比较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
汉语中称呼听者时一般使用第二人称代词”你”和”您”两个,但使用时一般要跟其他称呼词连在一起,不能单独作为称呼语使用。
日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数量远远超过汉语,而且有男性用语与女性用语的差别,其中有的可以直接作为称呼语来用,并且第一人称的“ぼく”和第三人称的“かれ、かのじょ”也可以直接作为称呼语来称呼对方。
3、分析职场中的称呼语。
在中国,地位的高低和权力的大小对称呼语的选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在日本不仅要考虑职位的高低还要考虑年龄大小、入社时间的长短等因素。
4、论述日语中的”さん”与汉语的对应关系。
第五部分论述中日称呼语的选择受到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此部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称呼语依据心理变化而变化。
此变化能够反映出说话人的心情。
在汉语中,心理变化直接反映在称呼语的变化上,而在日语中却相反被隐藏起来,以此突出纵向的上下关系,
而淡化横向的亲密关系。
2、在中国“官本位”思想较重。
虽然在称呼上级时汉语和日语中都可以用表示职衔的“长”一词,但在中国它一般是权力的象征,而在日本则是责任的象征。
3、男尊女卑思想在中国也根深蒂固。
所以在称呼女性时一般用接头词“小”,而称呼男性时则用“大”。
4、在汉语中由于血缘关系的影响严格区分辈分、年龄、性别、父系母系等。
最后,在第六部分中,综上所述得出本论文的结论,同时提出了今后的课题。
本论文只分析了中日两语言中面称时的对称语,而怎样称呼说话者本人及第三者,将作为今后的课题继续研究。
【关键词】:中日称呼语家族代名词职场异文化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H13;H36
【目录】:
中文摘要4-6
要旨6-8
1. はじめに8
2. 先行研究と本稿の立場8-11
2.1 先行研究8-11
2.2 本稿の立場11
3. 研究方法、目的及び意義11
3.1 研究方法11
3.2 目的及び意義11
4. 中日呼称語の比較11-36
4.1 呼称語の定義と機能11-17
4.2 親族(家族)の呼称17-28
4.3 二人称代名詞について28-30
4.4 職場の呼称30-33
4.5 日本語の「さん」と中国語の呼称33-36
5. 呼称語選択への異文化影響36-42
5.1 呼称語と心の変化36-38
5.2 呼称語と官本位38-39
5.3 呼称語と男尊女卑39-40
5.4 呼称語と親族、血縁40-42
6. おわりに42-44
6.1 結び42-43
6.2 今後の課題43-44
注44-46
参考文献46-49
謝辞49-50
在学期間の論文50
/Article/CDMD-10445-20071442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