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论述题
西南大学《区域经济学》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 1:[论述题]名词解释国民生产总值、经济增长周期、区域经济合作、区域专门化产业、地区形象塑造、区域经济一体化、城市化、基础设施、投资环境参考答案: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规模。
实际统计中,又分为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
经济增长周期:指反映经济活动面貌的各种经济指标和经济现象的不断反复出现,是在经济活动的扩张中仅仅由增长率的减漫或阻滞作为一个衰退时期而形成的经济周期。
区域经济合作:是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的重新配置、合作,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
区域专门化产业:是指那些能发挥区域优势、具有区域分工意义的、主要为区外服务的产业。
地区形象塑造:是指对地区形象的科学的总结和设计,以便于区内、区外公众对该区域的认识和了解。
区域经济一体化:两个或两个以上邻近国家实行经济联合,程度不同地采取共同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措施,促使各成员国的经济活动逐步走向一体化,在一定范围内实施自由贸易城市化:城市化又称"都市化”,是指由工业化而引起的人口向城市集中,是一个变传统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
基础设施:是指用于保证区域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包括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投资环境:是指存在于受资区域内,能够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一切企业外部因素的总称.2:[论述题]名词解释区域、区域经济学、自然资源、区位、区域经济发展、经济区划、人力资源、区域开发参考答案:名词解释=================================================================================================== 区域:是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区域经济学试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区域经济学》试题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区域经济开发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
()2.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进展的根本推动力。
()3.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4.任何地区都应放弃自身优势去进展那些在全国分工体系中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
()5.后向联系产业是为特地化产业供应产后服务或进一步加工的产业。
()一、推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2. √3. ×4. ×5.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包括(AB )oA.经济地理学B.区位理论C.均衡增长理论D.非均衡增长理论2•埃德加?胡佛构筑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是指(ABC )oA.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淌性B.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C.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淌性D.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可分性3.区域自然资源采用的类型包括(ABCD)。
A.纯自然资源型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D.资源缺乏型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缘由包括(BCD )oΛ.区域自然环境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5,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的“连锁效应”包括(ABD )oA.前向关联效应B.后向关联效应C.集聚效应D.旁侧关联效应6.区域开发的特点包括(ABCD)oA.开发对象位置的明确性B.开发范围的明确性C.开发的时效性D.开发行动的综合性7,区域经济进展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进展的要害性阶段是(B )o A.工业化初期阶段B.工业化中期阶段C.工业化后期阶段D.后工业化社会8.产业结构演化的基本动因是(C) oA.国民生产总值增加B.海内生产总值增加C.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D.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9.影响产业区位选择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AB) oA.人口和劳动力B.市场C.自然环境D.自然资源10.依据区域经济合作主体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分为(BCD )oA.国际经济合作B.民间合作C.官方合作D.官民合作11.区域间的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BD )oA.股份合资B.信贷C.契约合资D.证券投资12.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经济条件包括(ABCD )oA.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B.产业结构的递次演进c,规模化与专业化的充分进展D.鼓舞更多的人参加其中13.城镇体系的特征包括(ACD )oA.关联性B.特殊性C.整体性D.层次性14.对区域内各类资源和环境条件进行的评价主要包括(ABCD) oA.肯定量评价B.平均量评价C.需求量评价D.综合评价15.区域经济产业政策可分为(ABD )oA.产业结构政策B.产业组织政策C.投资政策D.产业布局政策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AB2. ABC3. ABCD4. BCD5. ABD6. ABCD7. B8. C9. AB 10. BCD 11. BD12. ABCD 13. ACD14. ABCD15. ABD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1.区域经济开发2.区位因素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简述实现我们我国区域资源环境合理采用的政策措施。
区域经济学专业复试区域经济学综合样题
区域经济学专业复试《区域经济学综合》样题
论述题(每题50分)
1、区位理论源于古典经济学关于厂商行为与工厂选址的探讨,其发展过程经历了从古典到新古典以及当代空间经济理论的发展过程,请简要分析“区位论”的理论发展特点?
2、试依据产业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分析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空间结构变化特征?
区域经济学专业面试试题样题
一、论述题(每题各50分)
1.什么是“区域”?请阐述对“区域”内涵的认识。
2.结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谈谈对外开放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区域经济学专业同等学历加试《产业经济学》样题论述题(每题20分)
一、进入壁垒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二、掠夺性定价的特征及后果和影响。
三、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三者间的关系。
四、请分析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
五、产业政策兴起与存续的理论依据。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区域经济学同等学历加试《发展
经济学》样题
1、什么是经济发展观?试用经济发展观思想解读我国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要义。
2、请例举出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体,并简要分析二元经济的本质特征?。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A.时间角度B.空间角度C.结构角度D.环境角度2.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A.政府B.企业C.个人D.政府与企业3.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B.地区形象最佳C.市场份额最大D.聚集效应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A.经济发达程度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5.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B.国际经济合作C.垂直合作D.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6.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7.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信贷B.独资C.证券D.合资8.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A.固体能源B.液体能源C.气体能源D.电力9.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10.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统一原则B.发挥优势原则C.兼顾全局原则D.效益原则11.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B.公用事业系统C.文化教育系统D.医疗卫生系统12.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1.区域:2.配第-克拉克定律: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4.投资: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5分1.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理由:2.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理由:3.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简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2. 简述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特点;3. 简述地区形象塑造的必要性;五、论述题15分如何评价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行政治理本科区域经济学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 B 3. ACD 5. AC 6. ABC7. BD 8. D. 9. BCD 11. ABCD 12. ACD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2.配第-克拉克定律: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殊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指合作双方经济技术水平差距较大,所提供生产要素的加工深度和技术层次不同的合作活动;4.投资:是指经济主体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把资本投向海内或国外某项经济社会领域的行为;三、判断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5分1.× 理由: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功能聚集,而不是非功能聚集;2.× 理由: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3.× 理由:前向关联效应是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前,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原料、燃料和生产设备等而产生部门关联效应;后向关联效应则如题中所述;判断正确2分,理由分析正确3分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1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发展水平提高;2资源配置趋向合理,地区优势得以发挥;3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着,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条件得到较大改善;4对外开放深入发展,西部大开发将成为新的热点,区域经济发展将获得新的动力;5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区域贸易将会更快发展,区域关系将更趋紧密;各要点2分2.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特点:1 要求靠近市场;2 靠近科研机构和大学;3 有高级的企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力;4 优良的基础设施;5 具有完备的辅助工业和发达的第三产业支撑;6 有优良的投资软环境;7 具有创业精神的城市气氛;8 聚集性;9 良好的周边环境和生活质量;全部答对给10分,少一个扣1分3.地区形象塑造的必要性:1 地区形象塑造是建立地区意识的需要;4分2 地区形象塑造是改善投资环境的需要;3分 3 地区形象塑造是扩大地区知名度的需要;3分五、论述题15分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的评价:当前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3分1该方针只涉及城市规模,未涉及城市质量,不利于促进城市发展质量的提高;3分2“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有其科学的内涵,但是在执行中常常被理解成“严格控制大城市”以及“控制中等城市发展成为大城市”,使得一些具有良好发展条件的大城市也因带有紧箍咒而受到限制,特殊是许多很有发展前景的中等城市在向大城市迈进的过程中也困难重重;3分3对建制镇这一在数量上最为庞大的环节缺乏规范;3分4“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不宜作为城市化的目标;布局是人的主观行为,而城市化是一个客观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其次,生产力和人口的城乡布局只是空间布局的一个方面,即便城乡布局合理了,也不一定意味着生产力和人口的整体空间布局就合理了;3分区域经济学单元作业题11-4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区域发展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开发过程的主观行为; ×3.区域经济开发有明确的开发主体,该主体自始至终控制着开发进程; √4.区域规划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两大类,其中政府是第一主体,企业是第二主体; ×5.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 ×7.区域内部产业部门的更替,就是把区域经济要素从衰退部门转到兴旺部门来,使相同的投入能够有更多的产出; √8.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就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 ×9.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 √ 10.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区域经济学形成于 B ;世纪20年代世纪50年代世纪70年代世纪90年代2.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的转折点是 C ;A.农业区位论B.工业区位论C.市场区位论D.运输区位论3.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英国着名的经济学家 B 首先提出来的;A.库茨涅兹B.科林·克拉克C.配第D.熊彼特4.容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的是 D 区域;A纯自然资源型 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D资源缺乏型5.下列哪种产业拥有的影响力系数最大 AA建筑业 B农业 C采掘业 D商业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A C DA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 B单纯从事某项活动的小区C全国国土 D跨国界的特定区域2.古典区位理论包括 B C D;A中心地理论 B农业区位论 C工业区位论 D运输区位论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A B C ;A.新经济地理学派B.新制度学派C.区域管理学派D.区位理论学派4.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主要包括 A B C;A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B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C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D区域资源条件的改善5.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包括 A B ;A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 B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C 国民生产总值增加D 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四、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1.区域经济学狭义: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2.产权:是人们拥有的对资源的用途、收入和可让渡性的权利;3.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4.区域产业结构: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五、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1.当代区域经济学有哪些主要流派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三大流派:新经济地理学、新制度学派和区域管理学派;2.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有哪些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中间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3.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区域经济发展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4.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六、论述题每题16分,共16分论述我国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中国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1中国的人口、资源基本观念; 2中国人口与资源的矛盾:A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量少,地域分布不均,可更新资源趋向负荷极限;B资源需求与消费的矛盾不断加深;C传统的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模式尚未根本改变;D区域资源的管理和决策机制也未根本改变;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建立完善的资源开发规划、资源价格体系、资源政策体系、资源法律体系;行政管理专业开放本科区域经济学作业二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 布局指向指在各种因素和布局机制共同作用下的产业布局,往往反映出倾向于某一类地域的倾向; √2.比较利益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亚当斯密的比较成本学说; ×3.绝对成本学说和比较成本学说指出了两个地区之间互利贸易的基础是绝对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4.生产要素禀赋是指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 √5.区域经济合作实质上是区域之间的非物质商品贸易,纯粹的物质商品贸易也属于区域经济合作的范畴;×6.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主要有信贷和证券投资两种形式;×7.劳务合作的形式包括纯粹的劳务贸易、加工贸易合作等;×8.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9.水平合作是指合作双方经济技术水平差距较大,所提供生产要素的加工深度和技术层次不同的合作活动; ×10.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D 不属于新产业区;A.新工业区B.现代农业区C.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D.经济特区2. C 指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消耗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强度;A.要素禀赋B.要素强度C.要素密集度D.要素消耗量3.俄林在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1933一书中提出了 B ;A.创新理论B.要素禀赋理论C.人力资本学说D.区域发展的相互依赖理论4. D 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理论;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查德库珀D.熊彼特5.衡量城市化的静态指标是 A ;A城市化水平B城市化速度C城市成长力 D .城市规模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 C D ;A.成本最低B.地区形象最佳C.市场份额最大D.聚集效益2.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标准包括 A B D ;A.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否最好B.地区产业结构是否最优C.企业规模是否最大D.社会效益是否最大3.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B C D ;A.经济发达程度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4.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 C ;A.水平合作B.国际经济合作C.垂直合作D.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5.区域科技合作的内容包括 A B C D ;A.科技研发合作B.技术贸易C.技术转让D.技术援助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1、区位因素:在特定的点火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地区进行同种活动可能获得更大利益的各种影响因素的集合;2、新产业区:指基于合理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结成的网络,这些网络与本地的劳动力市场密切连接,实行专业化分工;3、要素密集度:指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消耗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强度;4、区域经济合作: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1.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的内容;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认为:一个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要实现由幼小产业发展成为世界性生产基地,必须经过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大量进口该产业的产品,开拓国内市场,同时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提高国产化水平,为国内大规模生产作准备;2第二阶段,国内规模化生产;这时该产业的技术已经完全标准化,产品质量提高,价格下降,产业开始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3第三阶段,产品大规模出口,成为世界性的生产基地;2. 简述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目标驱动机制、利益驱动机制、宏观调控机制、市场调控机制;3. 简述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包括:工业贸易合作、资金合作、劳务合作、科学技术合作;1工业贸易合作包括:生产合作、加工贸易合作;2资金合作包括:直接投资合作独资、合资,投资合作信贷、证券; 3劳务合作包括:纯粹的劳务贸易、信息咨询业务、旅游业;4学技术合作包括:科技研发合作、技术贸易、技术转让与技术援助;4. 简述城市化的内涵;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内涵: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四,城市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第五,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六,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五、论述题共16分试述我国新一轮的地区市场格局和贸易冲突的原因及中国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优化地区贸易格局的基本思路原因有:1、地区贸易部格局2、地区贸易冲突及生成机制;基本思路为:1、完善行政制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2、制定“中国地方政府行为学”及“区际关系法”,严格限定地方政府的行为边界及区际交往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同时加强司法、严格执行,使地区政府在处理区际关系时有法可依,不至于出格;3、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培养全国统一市场;4、培养一批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区域经济学作业三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12分1.德国经济学家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城市作为区域商业中心和加工中心的形式与发展的基本规律;√2.美国地理学家邓肯于1933年首次提出了系统的中心地理论; ×3.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4.区域基础设施绝对量直接决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是反映区域基础设施水平的重要指标; √5.电力是指对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来的能源,又称其为一次能源; ×6.经济区是指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客观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根据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在开放的、交通方便的地区, C 在城镇体系的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A. 行政原则B. 交通原则C.市场原则D.中心原则2.在一些地区的城镇体系中,最大的城市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经济社会地位上都与第二位城市不相上下,这样的城镇体系被称为C城镇体系;A.层级型B.顺序-规模分布型C. 双中心型D.网络型3.不属于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是 D ;A.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B.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C.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D.促进建制镇的适当集中4.能源生产弹性系数是指 D ;A.能源消费量与GDP的比值B.能源消费年增长率与GDP的年增长率的比值C.能源生产量与GDP的比值D.能源生产年增长率与GDP的年增长率的比值5.在全国经济或者区域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增长快、发展质量较高的地区,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区,通常其人均GDP要大大高于全国人均水平;这样的区域被称为 B ;A.经济特区B.区域经济核心区C.区域经济外围区D.新产业区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城镇体系的特征包括 A C D ;A.关联性B.特殊性C.整体性D.层次性2.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在理论上可以划分为 B C D ;A.层级型B.顺序-规模分布型C. 双中心型D.网络型3.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 B C D ;A.区域交通系统B.公用事业系统C.文化教育系统D.医疗卫生系统4.根据能源的形态可以将能源划分为 A B C D ;A.固体能源B.液体能源C.气体能源D.电力5.研究区域重心的指标包括 A B C D ;A.地理重心B.人口重心C.工业重心D.经济重心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2分1、城镇体系:是指一个区域内经济社会联系密切的,具有不同职能,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镇群体;2、区域基础设施:是指用于保证区域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包括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3、域经济核心区:在全国经济或者区域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增长快、发展质量较高的地区: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区,通常其人均GDP要大大高于全国人均水平;4、经济区划:是在认识客观存在的经济区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对全国区域进行分区划片,阐明各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条件、特点和问题,指出它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发展方向,最终为中央政府对区域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企业进行区域分析活动提供科学依据;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城镇体系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城镇体系的类型:1顺序-规模分布型2双中心型3网络型城镇体系的特征:包括关联性、整体性和层次性;2. 简述区域基础设施发展的基本特征;基础设施在投资、生产、运营和消费上都有自己的特征:1 基础设施的建设工程规模巨大,需耗费巨额投资2 基础设施的生产需要能够反映时代技术特点3 基础设施经营的经济效益比较低4 为了保证社会正常运行,必须保证满足社会对基础设施最低水平的消费需求3. 简述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1 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的同步增长关系2区域基础设施结构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3投资于基础设施是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4 投资于基础设施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4. 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空间格局的特征与趋势;1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带差异仍然比较明显;2中西部地区是我国未来十年交通运输发展的重点区域;3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宜一味追求线路长度和路网密度,而应该与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体系建设相结合,强化经济增长极的枢纽作用,建设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交通运输网络;5.简述经济区划的原则和依据;1经济区内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的相似性和区际差异性,这是划分经济区的一般原则;2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与国民经济综合发展相结合,即地区生产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建立自己合理的产业结构;3地区经济中心与经济腹地相结合;4经济区的界限尽可能与行政区界限一致;5同级综合经济区之间在地理范围上不宜重叠或交叉,各同级经济区地域范围的综合覆盖上一级经济区的国土总和;五、论述题共16分如何评价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1该方针只涉及城市规模,未涉及城市质量,不利于促进城市发展质量的提高;2“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有其科学的内涵,但是在执行中经常被理解成“严格控制大城市”以及“控制中等城市发展成为大城市”,使得一些具有良好发展条件的大城市也因带有紧箍咒而受到限制,特别是许多很有发展前景的中等城市在向大城市迈进的过程中也困难重重;3对建制镇这一在数量上最为庞大的环节缺乏规范;4“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不宜作为城市化的目标;布局是人的主观行为,而城市化是一个客观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其次,生产力和人口的城乡布局只是空间布局的一个方面,即便城乡布局合理了,也不一定意味着生产力和人口的整体空间布局就合理了;区域经济学单元作业题4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6分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目前,我国所采取的发展战略是工业赶超战略; ×2.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之一就是该产业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 ×3. 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稳定发展经济、高效配置资源和公平分配收入; √。
电大《区域经济学》作业答案形成性考核册20330
第一次作业:一、名词解释:1.按国内价格计算的单位产量的增值价值与按国际价值计算的单位产量的单位产量的增值价值的差别,以二者的差值与后者的百分比表示。
2.是外向型企业经营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和预期总成果,它反映了外向型企业一定时期在已确定的经营战略方向下总体经营活动所要达到的水平。
3.是反映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的差别,以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的百分比来表示。
4.指一国或一个地区内推动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增长,经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扩大出口为中心,根据比较利益原则,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所建立的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运行体系。
5.代理是指福建省对外贸易中习惯采用的一种贸易方式,它是指代理人按照本人的授权代表本人订立合同或作其他法律行为,而由本人直接负责由此产生的权利与义务。
6.是指其经营范围不限于某个行业的产品,而是尽其所能涵盖各行业产品的外贸公司。
7.又称独家经销,是指进口商(包销商)与国外出口商(供货商)之间达成协议,承担在规定的期限和地域内独家经销指定商品的义务。
8.投资环境就是指影响投资活动整个过程的各个外部境况和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位置、资源条件、政策环境、基础设施、经济状况等客观环境。
9.是指政府部门通过制定财政和金融法规以及有关经济政策对外向型企业进行协调和管理。
10.指由专营拍卖业务的拍卖行接受货主的委托,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按照一定的章程和规则,以公开叫价竞购的方法,最后由拍卖人把物卖给出价最高的买主的一种现货交易方式。
11.是指一国派出技术人员、工人或其他人员,前往另一国为需要劳务的业主提供各种不同的技术服务,工程建设服务或其他专业服务,并由此创汇的交易活动。
12.是指世界各国商品交换的领域,也是世界各国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产物,是国际间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简答题:1.按文化特征区域可以将福建划分为哪几个区域?答:按习俗、语言等文化特征,将福建分为六个经济区,即:(一)福州经济区;(二)莆田经济区;(三)闽南经济区,包括泉州、漳州、厦门等市;(四)闽东经济区,专指宁德市;(五)闽北经济区,包括南平市和三明市的建宁县、泰宁县、将乐县、尤溪县;(六)闽西经济区,包括龙岩市和三明市(除尤溪县、将乐县、建宁县、泰宁县)。
区域经济学考试试题
区域经济学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30 分)1、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不包括()A 区域经济发展B 区域经济关系C 区际经济差异D 企业内部管理2、以下哪项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A 自然资源B 地理位置C 人口数量D 企业品牌形象3、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A 技术进步B 资本积累C 劳动力增加D 以上都是4、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不包括()A 经济效益原则B 生态效益原则C 社会效益原则D 随机布局原则5、区域开发的主要模式不包括()A 增长极模式B 点轴开发模式C 网络开发模式D 均衡发展模式6、区域分工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 自然条件B 市场需求C 技术水平D 以上都是7、以下哪项不是区域贸易产生的原因()A 区域差异B 比较优势C 规模经济D 政策限制8、区域经济合作的形式不包括()A 行业合作B 区域合作组织C 企业间合作D 家庭间合作9、经济区的类型不包括()A 综合经济区B 部门经济区C 特殊经济区D 个人经济区10、区域规划的核心内容是()A 产业规划B 城镇规划C 基础设施规划D 土地利用规划11、区域政策的目标不包括()A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B 缩小区域差距C 保护环境D 增加企业利润12、以下哪项不是区域发展战略的特点()A 全局性B 长远性C 稳定性D 短期性13、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观点是()A 规模经济和运输成本相互作用影响产业集聚B 自然资源决定产业布局C 政府政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D 技术创新推动区域发展14、区域创新系统的主体不包括()A 企业B 政府C 科研机构D 竞争对手15、以下哪项不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原则()A 公平性原则B 共同性原则C 差异性原则D 持续性原则二、判断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和区域经济关系的学科。
()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经济增长速度越快。
()3、产业集聚一定能够带来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电大2024秋《区域经济学》作业一_00028
2024秋《区域经济学》作业一_0002试卷总分:100 测试总分:80一、单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20 分。
)1. 经济学家罗默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
A. 外在的B. 内在的C. 引进的D. 独创的2. ()经济学家赫希曼、汉斯·辛格等是非均衡增长理论的代表。
A. 美国B. 英国C. 日本D. 法国3. ()在20世纪60年头提出了“干中学”理论。
A. 阿罗B. 舒尔茨C. 杜能D. 韦伯4.1993年()出版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提出了中心地理论。
A. 杜能B. 韦伯C. 胡佛D.克里斯塔勒5. 社会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就是人力和()。
A. 物产B. 物力C. 资源D. 技术6.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
A. 独立性B. 学问性C. 综合性D. 应用性7.区域经济学是治病的科学,这是对区域经济学()的深刻总结。
A. 好用性B. 学问性C. 应用性D. 综合性8.在区域经济的环境条件下,()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与自然资源环境、人力资源环境一起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所必备的三大环境。
A. 条件B. 制度C. 政治D. 经济9.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学科。
A. 好用性B. 应用性C. 综合性D. 实践性10. ()是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A. 社会学B. 区域经济学C. 政治学D. 经济学二、多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
)1. 古典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缘由。
A. 储蓄B. 工资C. 资本积累D. 通货膨胀E.技术2.连锁效应包括:()。
A. 前向关联效应B. 后向关联效应C. 旁侧关联效应D. 中间关联效应E. 后进关联效应3.区域经济发展包括()等在内的更为宽泛,更为深刻的过程。
A. 经济增长B. 结构升级C. 技术创新D. 社会进步E.人民福利提高4.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分为三个部分即()。
A. 区域发展理论B. 区域关系理论C. 区域空间理论D. 区域政策理论E. 区域贸易理论5.德国学者()等创立了古典区位理论。
2023年电大区域经济学试题
XXX电视大学《区域经济学》试题(A卷)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分数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1社会发育程度旳标志是。
2.区域条件重要包括、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
3.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旳方式从理论上可以分为和两类。
4.中心——外围理论有时也称为或中心——边缘理论。
5. 区域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一种区域范围内旳与,是区域经济发展旳规划旳基础,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旳重要内容。
6.区域经济合作是指在一定旳空间范围内,不同样地区旳为了各自旳经济利益或共同旳经济利益,根据一定旳协议、章程或者协议,将商品和在地区之间组合、配置旳过程。
7.区域空间构造从广义上讲是指区域内多种构成要素空间关系旳总称,详细包括区域中旳多种自然要素、经济要素和在地区上旳分布及组合,可以详细分为区域自然空间构造和。
8. 区域规划旳特点重要包括全局性、长期性、综合性、层次性和层次性和。
9 区域投资环境是指存在于,可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其成果旳一切企业旳总和。
10.地区形象旳特点包括地区性、继承性和。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
请从四个备选项中选择一种或多种恰当答案,多选、少选或选错均不得分)11.现代世界面临旳重大区域问题( )A.人口问题B.地缘政治C.经济安全D.都市问题E.可持续发展问题12.人口质量对区域经济发展旳影响重要有()A.劳动者旳身体素质B.劳动者旳科学文化素质C.地方经济发展水平D.地方区域经济构造旳分布E.劳动者旳思想素质13. 区域产业构造演变旳动因()A.国民经济发展状况B.技术变动C.区域政策D.供应原因E.能源短缺14. 中国能源供应体系面临旳挑战( )A.资源约束突出,能源效率偏低B.能源消费以煤为主C.环境压力大D.市场体系不完善E.应急能力有待加强15. 区域经济规划旳内容包括( )A.区域经济发展目旳B.区域经济发展指导思想C.主导产业选择D.产业构造配置E.区域空间布局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6. 区域经济学17. 地区布局18. 区域经济重心19.区域经济规划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20.试述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旳关系21.我国区域农业产业化经营旳措施是什么?22.简述区域经济规划旳原则。
区域经济学论述题
1 为什么中国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仲只能选择非均衡模式而不是均衡发展模式?答:1 从目前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来看,实现工业化仍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区域经济的核心问题是工业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区域经济的增长模式问题就是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2 从国内外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践来看,均衡增长和非均衡增长是区域哦区域经济增长普遍采用的两种模式,基于我国经济所处的成长阶段,区域经济增长宜采取非均衡的协调发展模式,体现在区域经济管理中,就是要培育区域经济增长点,促进和诱导区内外要素优先向增长点聚集,进而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带动区域经济快速、持续增长。
3 我国以处于工业化中期,基本实现工业化是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现工业化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加快实现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区域增长的新模式。
所以中国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只能选择非均衡发展模式而不是均衡发展模式。
2 简述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仲“马太效应”的涵义及其形成机制答:涵义:马太效应:是指在区域内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生产专业化和非生产专业化地区之间的发展关系上,引发和加剧“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现象。
形成机制:“马太效应”的产生,和集聚效应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集聚效应产生的原因(1):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性,区位指向的经济活动受相同区位条件优势的吸引,常常都倾向于集中到区域内相关资料和要素富裕的地方。
不仅如此,某些经济活动的趣味指向虽然不同,但是在实际中为了追求减少运费、降低成本与销售费用以及更好的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等,往往也会表现出共同趋向于相同的交通枢纽,消费市场集聚的规模。
(2)某些经济活动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联系。
(9108)《区域经济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9108)《区域经济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1:12:23:34:45:56:61:[论述题]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重点参考答案:(1)加强农业基础地位;(2)加强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方面,积极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综合运输体系的升级;(3)大力推进对现有骨干企业的改造扩建;(4)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重点是开发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这七大领域的高技术,加快高技术产业的产业化步伐;(5)增强五大支柱产业带动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6)积极开拓发展第三产业.2:[论述题]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参考答案: 1.大力培养具有改革开放意识、勇于进取、勇于负责的民族干部,充分发挥他们在协调上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2.在民间层次上加强民族地区与内地的交流与合作;3.在经济建设方面,内地相对发达的地区应该和民族地区结成对口关系,在帮助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得到自然资源方面的优势,形成有利于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4. 民族地区应该特别重视发展非国有经济,这是增强内部积累的重要手段;5.民族地区应该充分利用自身多方面的优势加快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速度。
1:[填空题]区域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参考答案:制定战略的依据、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2:[论述题]什么是出口替代战略?参考答案:出口替代是指以新的产品取代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将本国的制造业的产品推向市场。
这是具有二元结构特征的发展中国家以本地廉价的劳动力与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相结合,发展出口产品的生产。
他们通过发展外向型工业,增加外汇收入,扩大就业机会,从而加速外向型经济的更大发展。
1:[论述题]你认为中国处于成长阶段地区应采取怎样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这类地区的特征是已经跨过工业化的起点,第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构成中已占主导地位,地区优势产业已经形成或者正在形成中,地区经济发展呈现较强的增长势头。
所以这类区域在在经济发展战略上,着重以下几个方面:一、进一步巩固、扩大优势产业部门;二、围绕优势产业发展关联产业;三、不断培植区内新的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四、沿主干道开发轴线培养新的增长极2:[填空题]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参考答案:需求、供给、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和区际生产要素流动3:[填空题]城镇的经济职能参考答案:贸易中心职能、服务中心职能、信息中心职能、生产中心职能、金融中心职能1:[论述题]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目标参考答案: a.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充分利用相对较多和便宜的区域内资源;适应区域优势,才具有较强的经济竞争力,符合国家经济布局的大局;b.产业结构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首先取决于地区专门化产业与辅助配套产业之间是否协调;其次取决于地区专门化生产与主要为区内服务的非专门化产业部门是否协调;c.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阶段的适应:体现于主导产业与区域发展阶段的适应性;d.产业结构的应变能力如何:随着区域内外条件变化,应变是否及时,迅速。
2023年自考《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2023年自考《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以下哪个因素不属于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因素?A. 地理位置B. 自然条件C. 人口规模D. 市场条件答案:D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核心内容是?A. 区域间关系协调发展B. 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C. 社会、经济协调发展D. 教育、文化协调发展答案:B3. 区域经济合作是指:A. 由相邻地区之间开展合作B. 在区域内各国之间开展经济相互合作C. 同区域内的国家之间开展经济相互合作D. 同一产业在各地开展的合作答案:C二、简答题1. 什么是区域经济学?答:区域经济学是研究一个相对独立的、具有一定空间界限的地域经济单元中地方经济发展变化规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2. 什么是区域经济合作?答: 区域经济合作是指地缘邻近的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方面开展相互合作,以实现对各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共同利益和目标。
三、论述题1. 以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为背景,简述培育新的增长点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答: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进入到了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因此,培育新的增长点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培育新的增长点既可以通过发掘所在地区的特色产业,加强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等方式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来实现。
新的增长点的出现不仅可以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对所在地区的环境、交通、教育等方面的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主题,简述协调发展的内涵和实施路径。
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要求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强调区域内各经济体在空间和功能分工上的互补性和协调性,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无序的拓展,实现功能循序渐进的不断适应和提高。
具体实施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适度扩大市场和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2)实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计划以及一些重大公共设施建设3)加强产业在区域内的协调发展4)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协调发展5)加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学考试试题
区域经济学考试试题区域经济学考试试题一、简答题1. 请解释什么是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地理区域内经济活动的学科,它关注地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等问题。
它研究的对象包括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地区内的经济联系以及地区发展的驱动因素等。
2. 请列举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包括:空间分析、计量经济学、地理信息系统(GIS)、经济模型、实证研究等。
这些方法和工具能够帮助研究者分析和解释地区间的经济差异、地区内的经济联系以及地区发展的动力机制。
3. 请解释什么是地区差异?地区差异是指不同地理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以由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环境、历史因素等多种因素造成。
地区差异的存在对于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4. 请解释什么是地区经济增长极?地区经济增长极是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经济增长最为迅速、发展最为集中的地区。
这些地区通常具有较高的经济活动密度、较强的创新能力、优质的基础设施等特征,吸引了大量资源和人才流入,形成了良性的经济循环。
二、论述题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地理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学科,它对于理解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格局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地区差异、地区发展和区域政策三个方面对区域经济学进行探讨。
首先,地区差异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可以通过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环境等因素来解释。
例如,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势和开放政策的支持,通常具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和较高的收入水平。
而内陆地区由于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地区差异的存在对于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可以通过调整资源配置、改善基础设施等手段来促进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其次,地区发展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地区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问题,还涉及到产业结构、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等方面。
区域经济学论述题
区域经济学论述题一、区域经济发展失衡成因1)区域发展的基础差异,其中包括自然基础、社会基础、经济基础和区位条件。
我国中西部幅员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好。
但是我国中西部生态环境普遍脆弱,生态保护能力低。
并且由于长期不合理的开发,给中西部经济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使中西部经济发展缺少了有力的基础支撑,导致了人才和资金流向东部、,从而导致了东部与中西部差距逐渐扩大。
2)区域发展的政策差异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的国家金融信贷政策和投资政策,对外开放政策,国家财政和税收政策都偏向东部,使得东部地区有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机会,因而逐步使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扩大了。
3)体制环境与市场化程度差异东部地去得市场化程度和体制环境较中西部地区反应快并且较中西部地区先进许多,同时也吸引了大量人去那里,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所以导致了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
4)经济结构的效率差异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而中西部市场经济体质发展晚于东部。
在产业布局方面中西部主要是第一产业,东部多数第二、三产业,所以导致了东部发展快,西部发展慢。
二、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与发展战略的实施内涵:1)区域协调发展是共同发展。
2)区域协调发展是一种“帕累托改进”。
3)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内容:1)以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为核心。
2)以争取社会公平分配、消除贫困为目的。
3)改变投资方向4)强调人力资源开发5)优先发展农业和农村地区。
发展战略实施原则:1)基本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2)首先要解决体制上的障碍。
3)区域之间必须开放市场。
4)重点是要搞好区域之间的产业协调发展。
四项工作:1)坚持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2)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
3)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4)完善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
实施:(一)正确看待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二)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1)推进西部大开发。
2)促进中部地区的崛起。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
(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二、简答题1.区域的特征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
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
()4.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研究对象之一。
()5.自然禀赋的差异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是区域差异的基础。
()1.ד缩小”改为“扩大”2.ד是”改为“不是”3.ד宏观”改为“微观”,“微观”改为“宏观”4.√5.√四、论述题(要点)1.目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哪些?2.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主要有哪几种?3.论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考研区域经济学试题
区域经济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内部发展理论
2.循环与积累的因果关系
3.极化过程
4.距离衰减规律
5.转运经济
6.汤普逊的循环理论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
1.简述区位论的内容
2.简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3.简述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4.简述中心——外围理论
5.简述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6.简述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特点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结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论述区域经济发展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2.论述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全球化与当地化的关系
3.用区域经济学的原理解释中国大城市(高新)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前景
及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1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 共15分)1.区域经济增长2.地区生产产业专业化3.核心区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5.投资环境二、填空题(每空2分, 共20分)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第三产业3、商品交换4、创新5、S形6、关联性7、能源生产弹性系数8、区域性原则、效益原则9、资本流量和流向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2.市场因素是对--------影响最大的因素。
3.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的--------活动的总称。
4、熊彼特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它应该作为一种崭新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
5.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表现为----------。
6.城镇体系域城镇群的最大差别体现在---------。
7、一般来说, ----------是用来反映能源生产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互适应状况的指标。
8、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 一方面要体现-----------的原则, 另一方面要体现----------的原则。
9、投资三要素是指投资主体、资本流向和流量、获利程度, 其中, -----------是核心要素。
三、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 共30分)1.ABCD2.BC3. A4. A5. D6.ABCD1.中国区域经济跨世纪发展的主要任务是-----------------A 规范政府职能B 培育大型企业集团C 加强宏观调控力度D 实现经济协调增长2.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是------A目标驱动机制B 利益驱动机制C 市场调控机制D 宏观调控机制3.在下列经济合作中属于水平性经济合作的是-----A棉花生产企业与纺织厂的合作B 为汽车总装厂生产零部件的加工企业C 南南合作D 东西合作4.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是---------A科技进步B 人力资本有机构成提高C 第三产业的高速增长D 政策的改善与优化5.在城镇体系建设中, 城市的基础是--------A最大的城市B 大城市C 中等城市D 小城市6.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条件是--------------A 应当有很高的区位商B 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有很大的比重C 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D 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7、A 8、AB 9、ABCD 10、A 11.ABC 12.ABCD7、对地区的国有企业进行--------, 是国有企业改革中改变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 是区域经济学应用的具体行动。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
1种趋势不能相对替代。
②无论经济全球化如何发展,也不能完全取代区域经济一体化,但经济全球化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带来刺激和2互经济、政治关系发展需要建立一体化;⑤地理位置上不相邻国家之间根据某种目的而建立一体化;⑥单个国家建立的双边经济一体化组织;⑦单个国家与一个国家集团之间建立一体化组织;⑧集团与集团之间签订一体化协定进行合并;⑨已有的一体化集团与一个国家形成3******向双变化发展;③*************趋于开放性;⑦******走向南北合作。
4干线,公路干线的建设,还应该重视这些干线建成后与周边路线的配套问题;③从面辐射的角度来看,辐射理论要求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5合作关系的方式加以解决,这是跳跃式面辐射在东西南北经济互助与合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②充分利用现有的公路干线、航道干线和铁6样的小城镇就是明智之举。
因为小城镇对周边落后地区的辐射力可以大于较远的中等城市对这些地区的辐射力,也可以大于较远的大城市通过线辐射对这些地区的辐射力。
如果把小城镇的建设和脱贫问题联系起来考虑,辐射理论的作用就更加明显。
如果一些落后地区,有的居民原理小城镇,居住环境恶略,道路交通差。
因此,相对先进的地区度它们的辐射无法有效进行。
于是,把这些居民迁入小城镇或相对78资源、环境四大系统之间要协调发展。
③发展的公平性。
即当代人群间、国际间资源利用分配以及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两者效益——或分9:比较优势理论是李嘉图对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发展,两种理论都认为区际区别:在认识区域的经济性质的方法上:绝对优势理论把区域仅仅视为商品生产的区位,忽视了它作为一个综合主体具有整体利益的作用。
因而,区域的竞争被认为实质上是商品的竞争,必然受竞争法则的支配。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区域是一个具有整体利益的综合体,区域的竞争是在收支平衡前提下的竞争,因而受相对竞争法则的支配。
比较优势理论的影响比绝对优势理论更广、更深远,一直持续至今,在区域分工和贸易理论中1011+生产基地”空间组织模式实现了两种不同地域12所有的发达国家为了保持其优势地位普遍采用一个重要的战略,就是集中全国的精英,建立起一批新产业开发中心,把科研、开发与产业结合为整体,以加速创新的进程。
区域经济学简答论述
简答1.简述区域的含义首先,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同时也是有限的空间范围。
第二,区域必须包括于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内(有时可能相等),中央政府对它拥有政治、经济方面的控制权,或中央政府的代表代理中央政府行使控制权(如次一级行政区和特殊地区)。
第三,区域在经济上尽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地区。
第四,任一区域在全国或更高一级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2.空间结构理论的内容一定区域范围内社会经济各组成部分及其组合类型的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位置关系,以及反映这种关系的空间集聚规模和集聚程度的学说。
任何一个区域或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特点的空间结构。
完善、协调、与区域自然基础相适应的空间结构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具重要意义3.地域生产综合体的主要内容1)其内部各部门企业应相互制约地结合在一起2)其内部各部门企业的这种结合应能带来最大的国民经济效果3)其内部各部门企业的结合应建立在对区内自然、经济条件最合理的利用的基础上4)应在现有自然资源和对其利用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5)应强调从国民经济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别部门企业的利益出发),合理地利用运输条件和经济地理位置4.简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战略内涵1)区域协调发展是共同发展2)区域协调发展是一种“帕累托改进”3)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5.简述经济区划的原则1)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具有经济区内相似性和区际差异性。
2)地区优势和国民经济综合发展相结合,地区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与综合发展相结合。
3)地区经济中心与经济腹地相结合,发挥经济中心的作用。
以中心城市为核心,通过区域交通通讯网络,上下级城市密切联系,城市与农村相互结合成区域整体。
经济中心的规模和经济实力决定了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和吸引力的强弱。
4)经济区的界限与行政区域一致。
统计数字可获得性。
同级经济区地理范围上不重叠。
5)适当考虑社会因素的影响。
5.佩鲁:经济空间中心——增长极经济空间由若干中心(或极点、焦点)所组成,各种向心力或离心力则分别指向或背离这些中心。
2024春《区域经济学》作业三_00018
2024春《区域经济学》作业三_0001一、单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世界能源结构随社会(B )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改变。
A. 政治B. 经济C. 科学D. 生活满分:3 分2. (D)探讨了在人口分布不匀称条件下的中心地模式。
A. 杜能B. 韦伯C. 廖什D. 艾萨德满分:3 分3.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A )比重明显偏高。
A. 固体能源B. 液体能源C. 气体能源D. 电力满分:3 分4.经济区是(C )组织,国民经济活动的重要地域单元。
A. 国家B. 企业C. 政府D. 团体满分:3 分5.(D )是发达国家中修建铁路最晚的国家,但却是铁路现代化进程最快的国家。
A. 美国B. 英国C. 法国D. 日本满分:3 分6.于洪俊和宁越敏教授在他们的著作《城市地理概论》中介绍了(A)地理学家贝里提出的城市规模分布模式。
A. 美国B. 德国C. 英国D. 法国满分:3 分7.(B)经济学家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首次提出了中心地理论。
A. 美国B. 德国C. 英国D. 法国满分:3 分8.(C)是指对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来的能源又称其为二次能源。
A. 水力B. 石油C. 电力D. 煤炭满分:3 分9.(C )于1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对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作了补充。
A. 杜能B. 韦伯C. 廖什D. 艾萨德满分:3 分10.(A)是指由多个电站共同发电、送电、变电、配电和用电组成的网络。
A. 电网B. 通信网络C. 水利D. 交通运输满分:3 分二、多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我国(ABC)对地理中心偏离程度很大。
A.人口重心B.经济重心C.工业重心D.农业重心E.文化重心满分:3 分2.基础设施包括(ABCDE )。
A. 交通B. 电力C. 供水D. 通讯E. 运输满分:3 分3. 我们依据人均GDP标准的大小将全国分为(ABC )三类地区。
A. 核心区B. 外围区C. 过渡区D. 经济区E. 贫困区满分:3 分4.邹家华提出的我国七大经济区的区划方案包括(ABCDE )。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5道题)1. 解释“区域经济”。
2. “区域发展不均衡”是指什么?3. 请解释“产业集聚”。
4. “人口迁移”是什么概念?5. 请解释“城乡差距”。
答案:1.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各种经济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的具有一定特征和规律的经济总体。
2. 区域发展不均衡是指在一个区域内,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收入水平等存在差异和不平衡现象。
3. 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同类或相关产业企业在空间上相对密集地分布的现象。
4.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长期或短期的流动和转移。
5. 城乡差距是指城市和农村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福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差异和不平衡状态。
二、填空题(5道题)1. 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包括()。
2. 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之一是()。
3. 产业集聚可以带来()效应。
4. 人口迁移可以导致()。
5. 城乡差距的缩小需要()的政策支持。
答案:1. 投资、技术和市场2. 区域资源禀赋的差异3. 规模经济和技术创新4. 人口结构的变化5. 统一和均衡三、单项选择题(5道题)1. 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
- A. 政策不当- B. 资源配置不合理- C. 技术进步不足- D. 所有选项都对答案:B. 资源配置不合理2. 产业集聚的主要效应包括()。
- A. 规模经济效应- B. 技术创新效应- C. 人才聚集效应- D. 所有选项都对答案:D. 所有选项都对3. 人口迁移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包括()。
- A. 市场规模的扩大- B.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变化- C. 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 D. 所有选项都对答案:D. 所有选项都对4. 城乡差距的缩小需要()。
- A. 城市的加快发展- B. 农村的产业升级- C. 城乡基础设施的改善- D. 所有选项都对答案:D. 所有选项都对5.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区域经济发展失衡成因
1)区域发展的基础差异,其中包括自然基础、社会基础、经济基础和区位条件。
我国中西部幅员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好。
但是我国中西部生态环境普遍脆弱,生态保护能力低。
并且由于长期不合理的开发,给中西部经济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使中西部经济发展缺少了有力的基础支撑,导致了人才和资金流向东部、,从而导致了东部与中西部差距逐渐扩大。
2)区域发展的政策差异
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的国家金融信贷政策和投资政策,对外开放政策,国家财政和税收政策都偏向东部,使得东部地区有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机会,因而逐步使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扩大了。
3)体制环境与市场化程度差异
东部地去得市场化程度和体制环境较中西部地区反应快并且较中西部地区先进许多,同时也吸引了大量人去那里,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所以导致了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
4)经济结构的效率差异
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而中西部市场经济体质发展晚于东部。
在产业布局方面中西部主要是第一产业,东部多数第二、三产业,所以导致了东部发展快,西部发展慢。
二、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与发展战略的实施
内涵:1)区域协调发展是共同发展。
2)区域协调发展是一种“帕累托改进”。
3)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内容:1)以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为核心。
2)以争取社会公平分配、消除贫困为目的。
3)改变投资方向
4)强调人力资源开发
5)优先发展农业和农村地区。
发展战略实施
原则:1)基本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
2)首先要解决体制上的障碍。
3)区域之间必须开放市场。
4)重点是要搞好区域之间的产业协调发展。
四项工作:1)坚持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2)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
3)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4)完善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
实施:(一)正确看待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
(二)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1)推进西部大开发。
2)促进中部地区的崛起。
3)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4)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5)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发展。
6)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