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

合集下载

《萨特存在主义文学思想研究》

《萨特存在主义文学思想研究》

《萨特存在主义文学思想研究》一、引言萨特(Jean-Paul Sartre)是二十世纪法国最重要的哲学家、文学家之一,他的存在主义哲学和文学思想对于西方哲学、文学及社会科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萨特的存在主义主张人的存在先于本质,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选择,并认为这些选择构成了人的存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萨特的存在主义文学思想,探究其哲学思想和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

二、萨特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强调人的自由和选择的本质。

他指出,人是在特定的历史、社会和环境中生存的,但这种环境并不是决定人本质的唯一因素。

相反,人的本质是由其自身的选择和行动所构成的。

这种选择和行动是自由的,不受任何外部因素的限制。

萨特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主体性存在,即人是通过自身的行动和经验来定义自己的存在。

三、萨特文学思想中的存在主义表现萨特的文学创作深受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

他的文学作品通常以人物为中心,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情感和行动的描写,揭示了人的自由意志和选择的本质。

在萨特的作品中,人物往往处于一种困境之中,他们必须面对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所带来的后果。

这种困境和选择常常涉及到人的尊严、生命的意义、道德责任等重要问题。

例如,在《恶心》中,萨特通过对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的描写,揭示了人在面对世界时的无助和迷茫。

在《存在与虚无》中,他通过描述人物的行动和选择,探讨了人的自由意志和存在的意义。

此外,萨特的作品还经常涉及到人的社会关系和历史背景,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他进一步深化了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四、萨特文学思想的影响萨特的存在主义文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在法国文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而且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启发了许多后来的哲学家和文学家,对于他们探讨人的自由意志、选择、尊严、生命的意义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此外,萨特的存在主义文学思想还对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影响。

萨特是否有关于死亡和存在的观点?

萨特是否有关于死亡和存在的观点?

萨特是否有关于死亡和存在的观点?一、萨特对死亡的观点萨特是一位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他对死亡有着独特的观点。

萨特认为,死亡是人生的终结,人一旦死亡,就再也没有存在的可能。

他将死亡视为生命的极限和意义的来源,认为死亡存在于人的生活中,人应该正视死亡并从中获得存在的真实体验。

萨特认为,正是死亡的存在给予了生活以紧迫感和意义,使人意识到时间的有限,从而激励人们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

二、萨特对存在的观点在萨特的哲学体系中,存在是核心概念。

他认为,人的存在是先于本质的,即人首先存在于世界上,然后通过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来定义自己的本质。

萨特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责任,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存在负责,并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赋予生命以意义。

在存在主义的观点中,人被认为是自由的和孤独的存在,他们需要面对无意义的现实,并通过选择来建构自己的生活和存在。

三、萨特的“绝对自由”萨特主张绝对自由,他认为人拥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并且必须承担自己的选择所带来的责任。

在他看来,人无法逃避选择,即使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萨特强调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无法推卸责任。

同时,他也指出,自由并不意味着无约束,人的自由必须在他人的自由中获得限制,并且应当遵循人类普遍的道德准则。

四、萨特对无意义的批判无意义是萨特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他批判了现代社会中的无意义和空虚。

萨特认为,现代社会存在着一种“庸常”,即人们为了逃避自己的自由和责任,沉迷于日常琐事和消费主义。

他倡导人们正视生活的无意义,并通过选择和行动赋予生活以意义。

萨特认为,只有面对无意义并努力去克服它,人才能够真正地获得存在的意义。

五、萨特的存在主义伦理学在萨特的哲学中,存在主义伦理学是一个重要的分支。

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人需要通过选择来建立自己的伦理体系,并承担相关的责任。

萨特强调个体的选择和对他人的关注,他认为人的存在是与他人联系在一起的,并通过与他人的相互关系来发展自己的自由和责任。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一、本文概述1、简要介绍萨特及其背景萨特,全名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是二十世纪法国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也是一位享有国际盛誉的文学家、戏剧家、社会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出生于1905年的巴黎,成长在一个充满自由思考和人文主义精神的中产阶级家庭。

萨特早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接受教育,后赴德国柏林和海德堡大学深造,接触并深受德国现象学的影响。

萨特所处的时代正值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以及二战后的法国,这是一个充满社会动荡、政治变革和思想解放的时期。

他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存在主义哲学,与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不仅是对传统哲学观念的挑战,也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萨特的哲学思想深受尼采、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影响,但他将存在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强调个人的自由、责任和选择,认为人是在不断追求自我实现和超越的过程中获得意义的。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不仅对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文学、戏剧和社会评论等领域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萨特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是对传统哲学的挑战和超越,也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他的思想和作品不仅为哲学界所重视,也在文学、戏剧和社会评论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与特点存在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流派,其核心在于对个体存在及其意义的深入探讨。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正是这一流派的杰出代表。

萨特强调,存在先于本质,即个体的存在是首要的、原初的,而人的本质并非先天决定,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通过自由选择和行为塑造的。

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和“责任”。

存在先于本质意味着个体的存在是不受任何先验规定或固定本质束缚的,人的本质是在不断的自我塑造中形成的。

自由选择则是指个体在面对各种可能性和情境时,具有自主决策的能力,可以通过自由选择来塑造自己的人生。

萨特的存在主义

萨特的存在主义

萨特所理解的人学辩证法的根本内容 ——整体化
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人学辩证法 (三方面)
个人实践的辩证法 (构成的辩证法)
集体实践的辩证法 (被动的辩证法)
共同实践的辩证法 (被构成的辩证法)
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萨特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只不过是个人实 践活动的辩证的总体化,社会历史是从事实践活 动的人创造的。在这里,他的思想明显受到了马 克思主义的影响,但是他在接受历史唯物主义的 同时,对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性实际上又是加以 否定的。因此,总体上看,他的思想仍是没有脱 离存在主义的总体视域。
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他医治和补充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方法 是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离开 来。一方面否定和排斥辩证唯物主义,代 之以所谓人学辩证法;另一方面重新解释 历史唯物主义,把它当
辩证法就是整体化法则,这个法则造 成了一些集合体,一些社会,一部历史, 即一些强加个人之上的实在性;而同时, 它又必须由无数个体行为交织而成。
四、萨特存在主义的思想影响及 其问题
萨特以其存在主义的视角表达了对马克 思主义的尊敬,看到了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的缺陷,但他的理解仍停留在存在主义视角。 在他的人学辩证法中,把建立在人的主观性基 础上的“我”与“他人”的冲突当作辩证法的 内容,否定人的实践活动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 的客观性和规律性,这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 义的基本精神是相悖逆的。
思考题
1.谈谈萨特“存在先于本 质”的思想。 2. 2.何为自在的存在与自为 的存在。 3萨特存在主义的思想影 响及其问题。
参考书目
萨特《辩证理性批判》,巴黎1960年版。 刘放桐主编《新编现代西方哲学》,人 民出 版社,2000年。 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3年。 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三联书 店,1987年。 韩秋红《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向》,吉林人民 出版社,2007年。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精编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精编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精编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1)“存在先于本质”。

在萨特看来,人像一粒种子偶然地飘落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本质可言,只有存在着,要想确立自己的本质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

人不是别的东西,而仅仅是他自己行动的结果。

(2)“自由选择”。

上帝死了,人在这个世界上是自由的,人的行动选择是自由的。

这是因为人的选择既没有任何先天模式,没有上帝的指导,也不能凭借别人的判断,人是自己行动的惟一指令者,但是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3)“世界是荒诞的”。

人偶然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面对着瞬息万变、没有锂性、没有秩序、纯粹偶然的、混乱的、不合理的客观外界,人感到处处受到限制、阻碍。

在这茫茫的世界里人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人只有感到恶心、呕吐。

1、“自在”与“自为”萨特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并将存在区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两种。

想要理解萨特的存在主义,必须首先弄清这两个概念的涵义。

所谓“自在的存在”,是指超出意识之外的东西,相当于一般所说的事物和人的未知之根源与本质,这种本质是“超现象的”,掩蔽在深处的东西。

它永远、绝对地存在,但却是偶然的,没有必然性,无法真正认识。

因此它是一个异己的、荒诞的、令人厌恶的世界。

所谓“自为的存在”就是指人的主观意识。

它是真正的存在,同时却又是一种虚无。

因为它是自由的,不确定的。

它永远不是什么东西,它总要成为什么东西。

因此它使“现在”永远成为对自我的否定和不满足,就此成为虚无。

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在性质上是相对立的,但二者又是统一的。

一方面自为的存在不能离开自在独立地存在,没有自在的自为将流于抽象,就像没有音高和音色的声音一样不能存在。

另一方面,自在的在仅仅是,至于是什么,这是自为或意识所赋予的。

如果没有自为的出现,自在就只是一种毫无意义、毫无价值、本身不含有任何区别的浑然一体的东西。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摘要: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曾经在欧美国家风靡一时,并在世界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理论、“自由观”和“责任说”,使存在主义哲学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对反对法西斯统治、争取做人的自主权利和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整个社会充满了消极、颓废和失望的情绪,知识分子形成了一种由于苦闷、孤独、被遗弃和找不到出路而玩世不恭、放荡不羁的风尚,于是标榜个人的生活存在、自由的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受到极大的欢迎,被当时社会和知识分子当作最时尚的哲学,从而在20世纪50—60年代成为全欧洲最流行的哲学思潮。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存在先于本质”论、自由选择观和责任说。

一、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理论1.“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

一是自在的存在。

萨特认为,意识不具有实体性,作为意识显现的现象不依赖意识,它是一种“超现象”的存在,它本身是自在的,即“自在的存在”。

“自在的存在”指外部物质世界,但不等于客观世界中的具体物质。

他讲的“自在的存在”并不是我们所谓的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

自在的存在实质上是对万物存在共性的抽象的结果。

这种存在就处于绝对孤立的存在状态,和人的意识无关。

“存在是它自身”,它不包含变化的原则,是僵死的、不变的,既不被动也不主动,不与他物发生关系,也不是自身与自身的关系;是一种偶然的存在,不包含肯定也不包含否定。

二是自为的存在。

自为的存在在萨特那里“是其所不是,且不是其所是”。

他认为,只有意识才是自为的存在,它像滑梯,滑向自在并揭示自己。

自为存在永远处于创造之中,具有虚无化的能力,是世界上唯一能对外部世界和自我进行否定的存在。

2.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先于本质”是以上帝不存在为前提的,“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至少有一种东西它的存在是先于它的本质的,它是在可能被任何概念所界定以前就已经存在了的,这样的东西就是人”。

萨特的存在主义与孤独

萨特的存在主义与孤独

萨特的存在主义与孤独存在主义哲学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其一是"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

"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

"所谓存在,首先是"自我"存在,是"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我不存在,则一切都不存在。

所谓"存在先于本质",即是"自我"先于本质,也就是说,人的"自我"决定自己的本质。

其二是"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认为在这个"主观性林立"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必然是冲突、抗争与残酷,充满了丑恶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谬的。

而人只是这个荒谬、冷酷处境中的一个痛苦的人,世界给人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闷、失望、悲观消极,人生是痛苦的。

穷人是如此,富人也如此。

其三是"自由选择"。

这是存在主义的精义。

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即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

它认为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

"如果存在确实先于本质,人就永远不能参照一个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换言之,决定论是没有的--人是自由的。

人即自由。

"萨特认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不仅是存在主义文学的思想核心,而且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各个流派的思想基础。

他人即地狱--出自萨特哲理剧《禁闭》让·保罗·萨特,1905年6月21日出生于巴黎,1980年4月15日逝世于巴黎鲁塞医院,终年75岁。

法国人。

《禁闭》是萨特著名的哲理剧代表作,其深刻含义和深远影响已远远超出了戏剧范畴。

青少年心理学与萨特的存在主义教育

青少年心理学与萨特的存在主义教育

青少年心理学与萨特的存在主义教育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发展中至关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不仅仅涉及生理和认知的发展,更是心理、社会及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

许多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尤以直接影响青少年心智发展的哲学思想尤为重要。

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为我们理解这一领域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尤其是在教育实践中如何融合心理学理论与存在主义哲学,形成更科学与人性化的教育模式。

青少年心理学概述青少年心理学是研究青少年(一般指12岁至18岁之间的人群)在情感、认知、社交及道德等方面心理变化的科学。

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觉醒和社会适应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个体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自我身份认同、情感波动、同伴关系和家庭期望等。

在这一背景下,心理问题也时常困扰着青少年,如焦虑、抑郁、自我价值感低落等。

因此,理解青少年心理特点并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显得十分重要。

1. 自我意识与身份认同在青少年阶段,自我意识开始显著增强。

个体不仅更加关注自我感受,还开始探索自我身份。

在此过程中,他们会经历信息筛选、形象塑造以及自己的价值观建构。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艾利克森认为,这种自我意识觉醒是一种正常生长现象,但如果过度迷茫,则可能导致身份危机。

2. 情绪波动与心理健康青少年的情感尤其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问题、人际关系等。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面对着不稳定的机制,例如荷尔蒙变化,导致情绪波动较大。

因此,为了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青少年亟需建立有效的情绪管理机制。

培养积极的情感表达方式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

3. 同伴关系的重要性同伴关系在青少年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一时期,个体对同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开始上升,同伴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模式、信念及生活选择。

支持性的人际关系可帮助青少年增强自信心,但消极或具有挑战性的关系则可能造成心理负担。

因此,必要的人际沟通技巧与解决冲突能力的发展将直接影响他们的人际适应能力。

萨特 存在主义

萨特 存在主义

法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萨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影响最大的存在主义者就是萨特。

由于萨特善于运用文学的形式来宣传存在主义的思想,从而使存在主义的影响迅速扩大,并渗透到了各种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之中。

因此,萨特的名字,也成了存在主义的同义语。

萨特在政治上是比较进步的。

在二战期间,他参加过反抗纳粹占领的斗争。

二战之后,他的思想向马克思主义“靠拢”,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但是他不愿意参加共产党,只愿意做共产党的同路人。

(这大概是因为他主张绝对自由,认为入党以后就不自由了。

)1956年苏共20大以后,他和法国共产党产生了分歧,开始批判法共和斯大林主主。

但是,他对中国比较好,50年代访问过中国。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一般都有这么一个特点,因为他们对中国的情况不太了解,由于中苏两党之间存在分歧,因此,他们认为,中共也是反对斯大林主义的。

萨特也是这样看的。

60年代初,他反对美国入侵越南。

1968年他又反对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1968年,巴黎暴发了震惊世界的“五月风暴”,他成了左派学生运动的思想领袖。

1980年萨特去世后,有6万多人自动参加了他的葬礼,包括当时的法国总统德斯坦也参加了他的葬礼。

萨特可以说是当代西方世界的一面镜子,他的著作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

萨特的思想,大体上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主要是“现象学的本体论”,后期主要是“历史辩证法”。

前后期的思想分别表现在《存在与虚无》和《辩证理性批判》这两部代表作中。

1945年10月28日,他在一个俱乐部发表了一篇题为《存在主义是人道主义》的演讲。

这篇演讲稿1946年初发表在一份杂志上。

这篇演讲可以看作是他的思想发生转折的标志。

在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奠定了存在主义的基本思想,后期,是对他的存在主义思想的修改和补充。

在前后两个时期,都贯穿了“个人自由”的中心论题。

下面谈三个问题。

一、现象学本体论萨特承袭了胡塞尔现象学的观点。

他的代表作《存在与虚无》的副标题就是:现象学本体论。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1. 引言1.1 介绍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其核心理念是人类存在的本质是自由和责任。

萨特认为,人类是自己命运的主宰,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

他强调个体的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的行为和选择构成了其本质,而非相反。

萨特还提出了著名的存在前提,即“存在优于本质”,这意味着个体在选择之后才确定了自己的本质。

在萨特看来,人类的自由意志是一个困境,因为人们不仅要承担自己的选择,还要面对无法掌控的外部世界。

正是通过对这种存在的绝望和无力感的体验,人们才能发现自己真正的自由。

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挑战了传统的宗教和道德观念,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和责任,对当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主要包括两个核心理念:存在先于本质和人类是自由的。

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意味着人类没有固定、确定的本质或目的,每个人都是自己创造自己的存在。

这与传统的哲学观点相悖,传统观点认为人类有一种本质或目的,而存在主义则否认了这种观点。

萨特强调人类是自由的,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

人不是被生活、社会或命运所决定,而是通过自己的选择在不断地创造出自己的存在。

这种自由带来了责任和焦虑,因为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萨特认为人类的自由意志是根源于人的无意义存在。

他认为人类生而为人,没有固定的本质或目的,这种无意义的存在使得人类具有绝对的自由。

这种绝对的自由也带来了无休止的焦虑和不安,因为人类必须自己为自己的存在找到意义。

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力图揭示人类的自由、责任和焦虑。

通过否定固有的本质和目的,萨特强调每个人都是自由的创造者,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他的观点对当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人们对自由意志和存在意义的思考。

2.2 萨特的自由意志观念萨特认为,人类具有绝对的自由意志。

他指出,人生的本质是无意义的,但在这种无意义中,人被赋予了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052存在主义-萨特

052存在主义-萨特
■ 是萨特的成名作。 ■ 小说主人公洛根丁是个年已30仍未成婚的
知识分子, 因对飘零生活感到厌倦而返回故里 , 来到布维勒城, 住在一个旅馆里。他着手撰 写18世纪法国阴谋家德·洛勒旁侯爵传记。但 没过几天, 他就觉得一切都令人恶心, 因而离 开该城前往巴黎。。
■ 描写人在面对世界时产生的荒诞感。
■ 的萨特的存在主义受到极大欢迎, 至50-60年代, ■ 它成为全欧最流行的哲学思潮。。
■ 萨特在研究基督教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抛弃了克尔凯戈尔的宗教神 秘主义,继承并发展了胡塞尔的非理性主义,形成了他自成体系的哲学 思想——无神论的存在主义。
■ 提出三个基本原则: 其一“存在先于本质”,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场 ,后来才规定他自己。。
■ 萨特认为, 人在事物面前, 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 “自由选择”, 就等于丢 掉了个性, 失去“自我”, 不是真正的存在。
■ “懦夫使自己成为懦夫, 英雄把自己变成英雄”。。
让·保罗·萨特
■ 1905年出生于巴黎资产阶级家庭, 幼年父亲去 世, 母亲带他寄居在外祖父家。
■ 19 岁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哲学系学习, 毕 业后在中学教哲学, 同时开始文学创作。
■ 第三, 若你不能正确对待自己, 那么你也是自己的地狱。。
自由选择
■ 人都有选择的自由, 但要改变自己的本质需要选择善、选择积极的目标, 只有这样的自由选择才是有意义的。
■ 若选择恶、选择消极则会堕入万劫不复之地。 ■ 无论何种选择都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 人有自我选择和自我控制的自由,忧虑、恐惧使人通向存在,只有存在,才 谈得上自我选择的自由,它与光明和快乐相联系。。
■ 海德格尔认为,迄今为止的西方史上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技术世界和艺 术世界。

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存在先于本质、自我意识、自由和责任、死亡。

1、在先于本质“存在先于本质”为萨特所提出,代表了存在主义的形而上学。

这种形而上学同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有着本质的不同。

传统的形而上学一般给“本质”赋予了普遍的、抽象的以及形式的特征,而且一般认为在时间上来说,本质先于存在。

2、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使得存在先于本质的核心。

机器和物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因此他们是完全被定义的,一块石头无法做出任何不同的选择,向日葵无法选择跟着月亮前行,织布机无法用来缝线,物的本质是可以被规定的。

人与物的区分就在于人是有自我意识的,于是他对那些选择就不能视而不见。

我们不会责怪一个机器没有把事情做好,我们只会责怪设计机器的人。

一个喝醉酒而去伤害别人的人,我们就有理由责怪他,因为他当初可以选择喝或者是不喝酒,因为他是有自我意识的,他是可以做出不同的选择的。

自我意识是自由的开端。

在一群奴隶中,如果他们之中有一个发现了我们本来可以去推翻奴隶主的统治,我们生来为人而不是奴隶,他们才会有去推翻统治的选择。

首先意识到了选择的存在,于是便有了选择的权利。

3、自由和责任萨特对于自由有这样一个观点:“we are condemned to be free.”,我们被判处自由。

判处本来是用于罪人身上的词汇,我们被判处意味着我们一定是要为某件事负责任。

萨特在这里的意思就是我们身而为人,就是自由的,而拥有了自由之后,我们就拥有了责任。

我们自己可以选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我们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如果我们逃避了责任,或者选择不做任何选择,我们就会体验到存在主义式的愧疚(Existential guilt)。

这种愧疚总在我们不去做任何选择,而去逃避我们面临的情况时发生。

它也会在允许别人替我们做选择或者决定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时候发生。

4、死亡“既然我最终都要死亡,我现在所做的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死亡和意义问题可以看成是存在主义的核心问题,Gerald Corey在他的书中用一句很准确的话描述了这种感觉:“我的一生感觉就像是书中的任意一页,被很快的翻过,而没有人会在意这页书的内容。

存在主义哲学:萨特、海德格尔与加缪的思想

存在主义哲学:萨特、海德格尔与加缪的思想

加缪的作品及其对存在主义哲学的贡献
加缪的作品及其特点
• 文学作品:如《局外人》、《西西弗神话》、《鼠疫》等,通过描绘个体在面对荒诞性时 的挣扎和选择,展示了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内涵 • 哲学著作:如《西西弗神话》、《反抗的人》等,系统阐述了存在主义哲学的理论框架和 观点
加缪对存在主义哲学的贡献
• 通过文学作品和哲学著作,传播了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使存在主义成为20世纪的重要哲 学流派 • 通过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责任,为存在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内涵 • 通过荒诞性和反抗的实践,推动了人类对自身存在意义的反思,使存在主义哲学具有现实 意义
萨特的作品及其特点
• 文学作品:如《恶心》、《局外人》、《墙》等,通过描绘个体在面对现实时的挣扎和选择, 展示了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内涵 • 哲学著作:如《存在与虚无》、《辩证理性批判》等,系统阐述了存在主义哲学的理论框架和 观点
03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海德格尔的生平与哲学成就
海德格尔的生平
加缪的存在主义理论框架
• 存在主义:关注人类存在的荒诞性和反抗,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责任 • 荒诞性:认为人类生活在荒诞性和无意义之中,个体在这种环境中应追求自由和真实 • 反抗:认为面对荒诞性和无意义,个体应进行反抗,寻求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加缪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
• 强调个体的存在先于本质,个体的本质取决于自己的行为和选择 • 重视个体的自由和责任,个体在面对道德和价值选择时,应承担自己的责任 • 反对本质主义和形而上学,认为这些观念限制了个体的主观体验和自由选择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 胡塞尔:现象学的创始人,强调意识的纯粹性和直观性 •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关注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 萨特: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责任 • 加缪: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关注人类面对荒谬的反抗和自由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对于当代文学思潮的影响,是跟萨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联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萨特用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和戏剧——表达观念,并因此而成就存在主义思想的特殊形态(1);二是同代及后来文学家们与萨特之间向背离合,种种关系强化了存在主义对世界文学发展方向所起的作用(2);三是萨特本人的文学思想及理论批评,这成为20世纪西方文论中独具特色的内容。

从这几个方面,就能看出萨特的文学观;而这文学观的理论根基,又在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一其实萨特并没给自己穿上存在主义的桂冠,但也无法婉拒存在主义思想家的称呼,因为他的思想的确从“存有”问题初始的,而且所有问题的根由都可以归结为一个知名的推论:“存有先于本质”。

这句话抒发怎样的意思呢?从存在主义思想的渊源看看,仍就是对西方哲学里“本质主义”的畏惧。

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思想,一贯把理念和本质放到第一位:世界就是理念的仿造和共相,人就是本质的附庸和显现出来。

“我就是人”;“人”就是概念和本质,而“我”自身以及“就是”的状态,就是无关紧要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

存在主义哲学就是必须突显并研究这个被遮挡了的“就是”,或者说“存有者”如何回去“就是”。

在这一语境中,“存有”与“本质”就是矛盾的;二者之间自古以来的关系也应当倒转过来。

就是说,不是本质同意存有,而是“存有先于本质”。

然而,这个推论又无法直观地认知为谁先谁后的问题,更深刻的含义还是人的意识及其可能将,不如说,就是人的存有及其意识缔造出来人的本质。

在这个意义上,“本质”——如果存有的话——就是存有所建议或建构出的。

正像现象学史家赫伯特·施皮格伯格表示:“对萨特来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人的‘本质’也即为人的本性乃是人自由行动的结果。

因此他采用‘本质’一词做为在其民主自由缔造活动中人的意识的名称。

”(3)的确,萨特特别强调“存有”相对于本质的第一性,目的就是判定人的本性:它不是某种既定的“本质”(或概念),也不以某种“本质”所限量,而是意识到“存有”之后的民主自由与挑选。

萨特的“存在”与存在主义自由观

萨特的“存在”与存在主义自由观

萨特的“存在”与存在主义自由观李佳霖让-保罗·萨特的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于1943年首次出版,标志着萨特哲学思想的形成,他将本人最重要的思想和观点都写入了这部巨著之中,而他所提出的存在主意思想与海德格尔及尼采的学说不尽相同。

萨特的存在主义的根据是无神论,认为人类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人自从来到世上便要为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

萨特的哲学是崇尚自由主义,即人是自由的,既然人是自由的,便无存在之意义,亦无先于存在的正义或者价值与脱离一切束缚的绝对的自由。

而由于存在失去了其意义,故人类便有了创造意义的需要。

萨特哲学思想的基本前提来自于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的“上帝死了”。

本文主要介绍萨特的“存在”哲学与其存在主义自由观。

1 存在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曾经风靡全球,其于1943年完成并发表了其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在这部巨著中,他深刻完整地阐述了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以及人道主义忧患,并将自己最重要的思想和观点都囊括于这部浩瀚冗长、才华横溢的著作之中。

《存在于虚无》是一部萨特的原创巨著,与其在1960年发表的《辩证理性批判》共同组成萨特哲学体系的两大理论根基。

值得注意的是,在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中,有一部分形式、观念新颖的命题与众人产生了共鸣,尤其是广大青年群众。

萨特的哲学晦涩难懂,很多人都喜欢他的哲学却极少去进一步了解和深究他的哲学体系和架构,对于现今与以后的众多民众,尤其是青年人,有必要全面深刻地对萨特的存在主义与存在主义自由观进行全面的理解和学习,而不能一知半解,不求精益。

1.1 存在先于本质而存在“存在先于本质”是萨特存在主义的第一根本原则。

萨特认为,人是自由的,自由即是人。

萨特的存在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学说,认为除了人以外的世界统称为外部世界,外部世界是一种自在的存在,但不是显现的存在,因为外部世界在没有人对其认知之前是毫无意义的存在,人是世界上唯一的实在,只有人存在,世间万物才有真正意义,本质是人总结出来的,由人认知并加以定义,人本身就是一种存在,而且是一种自在的存在,人通过实践对外界世界进行认知,探寻外界世界的本质,而被人实践的对象,即外部世界也是一种存在,人由此变为外部世界和本质的中介,外部世界通过人对其进行实践而产生认识,这种认识就是本质。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评析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评析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评析萨特是20世纪著名的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其思想深刻而复杂,对人类存在和自由意志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在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中,主要包含了自由意志、绝对责任和虚无等核心概念。

首先,萨特强调了人类的绝对自由。

他认为人类是自由的存在,我们没有任何先天的本性或目的,我们的生命完全由自己创造。

这种自由带来了巨大的责任,因为我们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承担起为自己和他人的选择造成的后果。

萨特用“存在先于本质”这个观念来表达这种自由主义的立场,强调了我们可以选择并塑造自己的生活方式。

其次,萨特认为人类的存在充满了孤独和绝对的责任。

他指出,我们每个人在做出选择的时候都在为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贡献,我们的选择对于他人和整个社会都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做出明智的选择。

萨特认为,这种绝对的责任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并没有逃避责任的可能。

此外,萨特明确了人类生活中的虚无现象。

他认为,人类存在于一个没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中,我们生来就是孤独的和被遗弃的,没有神或超自然力量可以解决我们的困境。

因此,人类只能依靠自己,根据自己的选择和行为寻找生活的意义。

这种虚无的存在状态让人类面对自己的局限性和死亡的终结感,但也唤起了我们对自由和责任的深刻认识。

总的来说,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深刻而复杂,对人类自由意志、绝对责任和虚无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通过对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的思考,萨特提出了一种超越传统宗教和道德规范的自由主义伦理观,强调了个体的选择和行为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虽然萨特的理论充满了困惑和挑战,但它激励着我们认真面对自己的责任和选择,以更加自由和真实的方式生活。

现代西方哲学课件05-1存在主义-萨特

现代西方哲学课件05-1存在主义-萨特

二、意向活动的自由
1. 知觉的意向性的自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错觉
2. 想象的意向性的自由 想象的对象是一种独特
的意识对象,它没有真实的外部对应物,表现了 这种意向活动的更大的自由度。
3. 情绪的意向性的自由
“从意识到意识的超越”
“夜晚窗户上突然出现的手”
结论:自由是意向活动的内在结构。
三、自我意识与他人意识
1. “他人”是“自我”的先决条件 “偷窥” 的例子 2.我与他人的矛盾关系: (a)我被他人对象化 (b)我把他人对象化 3.我与他人的关系:为他之在 (a)我与他人总是处在互为对象化的纠缠和矛盾 之中: “他人是地狱” (b)“我们意识”是我与他人矛盾与冲突的中断
四、自在与自为
1.自在为自为提供背景和素材 2.意识把自在转化为世界
存在与虚无是互补的 3.人设定并努力实现新的可能性就是人的
自为
五、存在先于本质
1.人注定是自由的 2.自由使本质成为可能
第五章 存在主义
第一节 萨特
一、 生平与著作
1929 年 毕 业 于 巴 黎 高 等师范学校,1938年应征 入伍,同年发表小说《苍 蝇》,1940年被俘,1943 年发表哲学代表作《存在 与 虚 无 》 , 1960 年 发 表 《辩证理性批判》,1964 年拒领诺贝尔文学奖。 1959年访问过中国。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以人类的自由和责任为核心,强调个体的存在和选择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类是自由的,没有固定的本质和目的,只有通过选择来定义自己的存在。

萨特强调选择的重要性。

他认为存在就是选择,每个人都必须承担自己选择的责任。

人类的自由是一种负面的自由,即自由的不安。

人们可以选择自己的行为,但要为这些选择负责任。

他在《人类的尊严》一书中列举了多个例子,说明人们在面对选择时的困惑和不安。

萨特关注个体的存在。

他批判了传统哲学和社会的“客观化”倾向,认为个体的存在是真实的,而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他主张人们应当重视自己的具体存在和经验,并且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

萨特还强调存在的孤寂和绝对的自由。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是一个孤独的过程,没有他人能够完全理解我们的存在和选择。

每个人都必须自己面对自己的存在和选择,没有什么规则或价值观可以指导我们的行为。

他在《恶魔》中提出了“绝对的自由”概念,即每个人都是自己选择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观,没有任何外部力量可以限制我们的选择。

萨特提出了“他人的存在即是地狱”的观点。

他认为在人际关系中,每个人都试图让他人接受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观。

他人的存在成为我们的困扰和束缚,因为他们的存在使我们无法完全自由地选择和定义自己。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
萨特认为存在主义是一种人类面临的现实状况,它表明了我们生活在一个无意义、荒凉和孤独的世界中。

他认为人的存在是在意义的缺失中被迫出现的,并提出了以下观点:
1. 存在优先于本质。

萨特反对相信人有一种固有的本质或目的的观念。

他认为人只有存在,而本质是被人自己创造的。

2. 人是自由的。

萨特认为人的存在是自由的,没有外力的束缚或者所谓的“宿命”。

他提出了“存在是由自由所创造的”这一观点。

3. 存在主义者面对孤独和无意义的世界时,应该承担个人责任。

萨特认为人必须承担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否则就没有真正的自由。

4. 生活的意义是主观的。

萨特认为人生的意义不是固有的,而是由人自己创造的。

每个人应该为自己创造出一种意义和目的,而非被社会、宗教、政治等因素所主导。

5. 存在主义者应该以行动来改变世界。

萨特认为存在主义者应该为改变社会、消除不公和困苦而行动。

人的行动应该基于自由和责任感。

存在主义 主要著作

存在主义 主要著作

存在主义主要著作
存在主义是20世纪哲学思潮的一种,主要关注个体的存在和自由意志的问题。

存在主义的主要著作包括以下几部:
1.《存在与虚无》(Being and Nothingness)是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的代表作,于1943年出版。

这部著作探讨了人的存在和自由意志的问题,强调人的自我决定和责任。

2.《疯狂与文明》(Madness and Civilization)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代表作之一,于1961年出版。

福柯在这部著作中探讨了现代社会对疯狂的定义以及对疯狂者的治理方式,反映了存在主义对社会和权力的批判。

3.《绝对的自由》(Absolute Freedom)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的代表作之一,尼采在这部著作中提出了超人(Übermensch)的概念,强调个体的超越和自我创造。

4.《局外人》(The Outsider)是法国作家艾伯特·加缪
(Albert Camus)的代表作之一,于1942年出版。

这部小说以主人公梅尔桑的视角,探讨了人的生存状态和对世界的态度,体现了存在主义的思想。

以上是存在主义的一些主要著作,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人的存在、自由意志、责任和社会等议题,对20世纪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讲:存在主义哲学
第一节: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
一、存在与虚无
1、存在与虚无不是知识的对象,存在与虚无都不是知识的客体,存在者才是知识的客体。

这就是为什么存在主义讲虚无、焦虑、不安。

人之为人,首先不是认识世界,而是领会到自己的存在,领会到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即虚无不是东西,领悟到的不是知识而是恐惧、忧虑和不安,不要给存在主义贴一个标签:资产阶级没落哲学——完了。

2、领会到虚无是领会存在的前提。

凭什么领悟到存在,即存在与否也要有前提——领悟到虚无为前提。

例:非红色——红色。

活着的每一天,怎么知道存在——人偏偏知道存在,推导出一点:人知道虚无。

3、凭什么领会到虚无——人生三大虚无:生与死的矛盾;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孤立与自由的矛盾。

生与死,生的第一天就领会到死亡,领会到虚无,最初意识到死的时候好几天想不能:人是意识到死亡的存在后,对每个活着的人来说,不是fall,而是其他可能性统一划为虚无,与理性对立。

(海德格尔:“被抛”)故哲学中有一个终级关怀:谬斯。

谬斯是灵感源泉的代名词。

4、当代个人在资本世界中的虚无主义的领会,理性给我们自由(对存在的领会,领会到就自由了)《非理性主义》:假若我们人类是永远生活在伊甸园的亚当,悠哉乐哉,但我们不会思考,走出伊甸园,有思想,不能看上帝,会死掉了。

这么有灵性的动物会死掉,想不开。

5、每个人都要自己终极关怀,而我们却躲避它。

二、自在与自为
1、自在:(in-itself)未为意识所呈现、未为意识授予意义的自在的存在,本身没有意义。

(P142)它的特性是:(1)纯粹地、绝对地存在,不以人的意识是否显现它为转移;(2)它是非创造的,它既不是被动性也不是能动性,被动性和能动性这两个概念都是人的,并且表示人的行为或工具。

(3)既不与他物发生关系,也不与自身发生关系。

(4)其存在没有任何变化和发展,在自在的存在的世界里不可能存在辩证法。

(5)自在既不能派生于可能性也不能还原为必然性。

必然性涉及的是理想观念之间的关系,可能性是自为的一种结构。

2、自为(for-itself)(意识的存在)
(1)意识的存在有两个基本特征:意识意向性和自我意识。

(意识与自我意识)
意识意向性:P138意识的意向性也就是意识的超越性,即越出意识自身的范围而达到非意识的存在。

“一切意识都是关于某物的意识。

这意味着任何意识都是对一种超越的对象的设定,或者,意识没有任何内容。


自我意识:“一切对对象的设定性意识同时就是对意识自己的非设定性意识。

”对萨特来说,非设定性的自我意识是一种直接的非认识的自我关系,也就是说,人们自己从来不能站到自己身后而把意识清楚地看作主观性的对象,人的主观性一开始就彻底的投进作为存在的对象之中。

反思性的认识是以非设定性的自我意识为条件的。

A、从反思活动中得到的;B、以自我为对象的意识就是自我意识
二者的联系与区别见P138。

自在的存在属于存在的现象,而意识所及外部世界的存在则是现象的存在。

现象的存在作为意识所呈现的存在由意识赋予意义;意识所向不同,意义也不同。

因此现象的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意识怎样显现它或者说与意识处于什么联系之中。

作为人的认识和科学研究对象的世界正是这样的世界。

马克思:“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实际生活过程”。

萨特:意识总是对某物的意识,但也同时地反省地指向自身。

但当我们在意识到某物时,如当我们看到一棵树时,我却并没有同时意识到“我在意识树”。

故当我们在意识到某物时,是“反思前的我思”,在前反思的意识中,意识直接指向意向对象,没有“我”什么事。

只有到反思意识时,自我才会出现。

(2)自为
自为的存在它的特性正好与自在的存在相反。

A、它不是存在,而是对存在的否定,即非存在、虚无;B、它不是自在的,而必然超越自身;C、它不是其所是,而是其所不是。

D、它作为存在的缺乏却趋向存在。

它永远不是什么,但又趋向于成为什么。

这种趋向性的结构是一种虚无化或者说否定运动。

P143
自在的存在本身是充实的,没有裂缝的,因而它本身不可能分割开和虚无化。

意识的活动可以只涉及其中一部分,将其显现出来而将其他一切隐去,而隐去就是化为虚无。

人们平常所谓认识某物实际上正是将此物的背景虚无化,从而将此物突出出来。

意识对存在的显现过程实际上就是虚无化的过程。

自为的存在无非是一种超越性、否定性。

意识必然超出自身的界限,而且它不能作为现成已有的东西而存在。

E、自为不断地追求和趋向存在使人不断地超越、否定自己和世界。

萨特把人的这种不断地超越和创造说成是人的自由。

自为的存在本身是个空无,没有固定的本质。

它是潜在性与可能性,是变化不居的。

自为通过虚无从自在中产生出来。

我们知道,正是意识,使我们能和物质世界拉开距离,能区分意识和非意识的世界。

意识靠什么来拉开距离和做出区分呢?萨特认为是通过虚无和否定,意识活动就是虚无化。

例:当我意识到一张桌子时,我知道我不是桌子,也就是说,否定我是桌子;当我意识到哪儿有一张桌子时,桌子出现的背景被淡化或虚无化了,也就是说,我通过虚无化桌子的背景否定它是任何别的东西。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虚无打开了原本不通透的存在。

三、存在先于本质
1、萨特认为是因为人的自由,人的存在就是人的自由自觉存在。

自由自觉的含义:自己创造自己的自由特征,这是人生命活动的性质,假期人仅仅是一个高等灵长类运动的类特性,这只作了一个物性规定,真正的人还没有谈到,真正有文化有创造的人及不断改变文明类型的的有历史的类特性就是自由自觉。

2、而自由自觉又依赖于人的选择/抉择,自由是选择的自由,而不是不选择的自由,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即选择了不选择。

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他可以逃避一切,但不能逃避自由。

自由是人的责任,人不得不承担这样的责任(萨特:人是被罚为自由的)。

“人命定是自由的”P146。

例:对于一个残疾人来说,残疾固然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但是,他可以选择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也可能选择坦然面对、自立自强。

不同的选择,使他成为不同的人。

残疾只是一种事实,但绝非残疾人的本质,残疾人要成为怎样的人,要看他如何选择。

(存在先于本质的含义也就是“人的选择造就了他自己”P145)
3、绝对自由:至于如何选择,那完全是个人私事,但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4、选择和承担责任是一体的两面,缺一就没有自由。

萨特认为所有的唯物主义理论都使人把所有的人,包括他自己,当作物——也就是说,当做一套预先决定了的反应,与构成一张桌子,或者一把椅子的那些质地和现象的模式并无二致。

我们的目的恰好是建立一个价值模式的人的王国,有别于物质的世界。

并认为只有这种理论才配得上人类的尊严。

5、自欺:可在一个物质主义时代,很多人是以物质作为一切价值的尺度,因此,尽管作为人,他们不能不赞美自由,实际上却宁可为了物欲而放弃自由。

表现上承认自由而实质上放弃自由,这就是自欺。

自欺与说谎不同,说谎是对别人不真诚,而自欺是对自己不真诚。

放弃自己的选择,放弃自由,是自欺的典型。

例:约会女子的故事。

P147
四、“他人即地狱”
他人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产生过程,就决定了人与人关系从源始意义上就是冲突与斗争的关系。

他人既然通过注视来使我成为他的对象,那么我也只有通过同样的办法来使他成为我的对象而恢复我的主体地位。

当然,他马上也会照此办理,循环住复,以至无穷。

他人不仅是我们存在的中介,也是永久的威胁。

人要么征服别人,要么被别人征服,连爱人关系也不例外。

爱情是一种特殊的占有,但主要还不是肉体的占有,而是意识的占有,不使恋人完全丧失自我,由自为变成自在,成为我对象,成为我的自由的话,我就不能把握爱情,也就没有自由。

但一旦将情人的自为虚无外后,自己的存在也就随之失去,于是又要重新开始寻找爱情。

爱情尚且如此,其他的人际关系更不用说了。

在萨特看来,人与人的关系不是海德格尔讲的共在,而是无尽的冲突,人无论做什么都无法改变这样一个基本事实。

《存在与虚无》的最后结论是:“人是一种无用的激情”。

这的确令人沮丧,但萨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为一个正义和美好的社会的探索与斗争,这本身就是对他上述理论的一个否定和批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