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常见病变CT-肝胆胰脾
上腹部实质性脏器影像诊断(肝胆胰脾脏)
肝脏
肝硬化鉴别诊断
早期肝硬化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中晚期肝 硬化影像诊断不难。诊断中注意,不要遗 漏早期小肝癌,可行MRI肝细胞特异性对比 剂多期增强检查。
肝硬化-外形、肝叶比例、脾大
肝硬化-侧枝血管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肝硬化—腹水
肝硬化—再生小结节
肝脏
肝脓肿 1.临床与病理 肝组织局限性化脓性炎症,分为细菌性和阿 米巴性,以前者多见,单发或多发。感染 途径:经胆道感染、经血行感染及周围组 织感染蔓延。临床主要为发热、肝大和肝 区痛
肝脏
肝硬化 2.超声:首选检查方法,肝脏萎缩且表面凹凸不平,回声弥 漫性增高且呈粗颗粒状,肝内门静脉变细,僵直及迂曲, 末梢不能显示;脾大、腹水及门静脉主干扩张。 3.CT表现: 肝外形的改变:表面凹凸不平;肝叶比例失调;肝裂增宽; 晚期可普遍萎缩。 肝密度改变:平扫密度不均—脂肪变性时密度不均匀减低, 再生结节为相对高密度;增强后强化可不均匀。 门静脉高压继发改变:脾大,腹水;门-腔侧支开放。平扫时 腹腔间隙内呈现一堆小球形或扭曲的蚯蚓状影,增强可证 实为血管影像。
肝细胞癌-平扫表现
低密度Biblioteka 高密度稍低密 度混杂密 度
肝细胞癌—巨块型
Noncontrast
aphase
pphase
delayphase
肝细胞癌—结节型
肝细胞癌—小肝癌
肝细胞癌
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动静脉瘘
肝细胞癌—假包膜
肝脏
肝转移瘤 1.临床病理
肝脏为转移性肿瘤的好发部位之一;转移途径为血行转移或 者邻近器官直接侵犯,以血行转移最为常见。大多来自门 静脉系统引流的脏器(结肠、胃、胰等),乳腺癌、肺癌、 肾癌、卵巢癌等也常转移至肝。病理上为多发病灶,易发 生坏死、囊变和出血,较少合并肝硬化和侵犯门脉系统, 临床表现除了原发肿瘤症状外,还有肝大、肝区疼痛、消 瘦和黄疸腹水征。
上腹部CT肝胆脾胰检查技术(1)
上腹部CT肝胆脾胰检查技术(1)
上腹部CT肝胆脾胰检查技术
上腹部CT肝胆脾胰检查技术是指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针
对上腹部肝、胆、脾、胰等器官进行全面、细致、高灵敏度的影像学
检查,以便及早发现肝胆脾胰器官的疾病。
1. 检查前准备
在进行上腹部CT肝胆脾胰检查前,检查者应该提前了解检查操作细节,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检查前2小时不得进食及饮水,以保证肠道清空,提高检查的准
确性;
(2)避免穿着金属饰品、衣服等物品,以免产生影响影像质量的伪影;
(3)如果您曾经对碘剂过敏,建议及时告知医生。
2. 检查过程
在检查时,患者需要躺平于检查床上,将上腹部靠近检查器械。
扫描
时需要等待不同层面的数据拍摄,利用计算机将数据按顺序进行组合
形成各个层面的图像。
整个过程大约需要10-15分钟左右。
3. 检查后注意事项
(1)检查完毕后,需要多喝水帮助机体排除碘剂,以减少可能的副作
用;
(2)在检查的几天内,不建议喝酒、吃较油腻的食物等容易引起脂肪
肝或其他肝胆疾病的饮食;
(3)患者如有异常不适或出现其他症状,应及时告知检查医生以便及
时处理。
总之,上腹部CT肝胆脾胰检查技术可以精准地反映上腹部肝、胆、脾、胰等器官的病变,对于早期发现腹部疾病、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
了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因此,它也成为了现代医院重要的一项辅助检
查技术之一。
肝胆胰脾的CT诊断
三、原发性肝癌
病理 肝癌分三型:①巨块型:直径≥5cm;②结节 型:直径<5cm;③弥漫型:结节小,弥漫分布且均匀。
CT表现 (1)平扫:①肝内圆形、卵圆形、不规则型低
密度灶,有分叶,密度不均,大小不等。 ②边缘有一圈透亮带,所谓“晕圈征” ③病灶可单发,也可多发。 ④常同时有肝硬化表现。
增强扫描: 1 动脉期病灶迅速强化,常为不均匀强化, 密度超过肝实质; 2 静脉期病灶密度迅速下降,低于肝实质。 3 延迟期扫描病灶不强化。
③肿块型:表现为与肝实质密度相似的实性软组 织肿块,胆囊腔大部或完全消失,此型多为晚期表现。
④阻塞型:肿瘤侵犯胆囊管造成阻塞,胆囊积液 扩大,肿瘤小常不易发现。
(2)增强扫描:病变可中度强化。
胆囊癌
胆囊癌
胰腺
一、检查前准备:急性胰腺炎禁服造影剂或水。 二、正常表现:在CT图象上,胰腺多呈向前弯曲的带状结构 ,轮廓光滑,可有分叶。密度均匀,CT值略低于肝脏。一般 是胰头最大,到胰体、胰尾逐渐变细。
3 肝内胆管:正常不显示。
4 增强扫描:肝实质和血管明显强化,密度升高。 (1) 目的:增加正常组织与病灶间的密度差,显示等密度或 可疑病灶;帮助鉴别病灶性质;显示肝内血管解剖
(2)方法:静脉快速注射对比剂后扫描叫增强扫描肝 动脉期(20-25秒),门静脉期(60秒)肝实质期(2-3 分钟)延迟期(5-7分钟)
转移性肝癌
五、肝血管瘤CT表现
(1)平扫:肝内低密度区,轮廓清楚,密度
均匀或病变区内有更低密度区,代表血栓机化或
纤维分隔,少数可见到钙化。
(2)增强扫描: ①早期病变边缘显著强化呈结节状或“岛屿
状”,密度与邻近腹主动脉相近,明显高于周 围肝实质密度,持续时间超过2分钟。
肝胆胰腺脾(消化系统)
肝门结构
第一肝门,包括肝门三管系统(门静脉 主干,肝动脉,肝总管),淋巴管,神 经以及结缔组织进入。
第二肝门
位于膈下,肝中 肝右 肝左静脉汇入下 腔静脉处。
肝右后下静脉(出现率84%)标志第3肝门,不能作为分段的标志
增强扫描:一般100ml对比剂,经静脉 注射后,根据开始注射后的扫描时间分 为: 动脉期:开始注射后的20-25s采集图像。 门脉期:50-60s 延迟期:110-120s
脾脏异常表现
脾脏大小异常
脾脏密度异 常
胰腺影像学表现
胰腺位于腹膜后方的前肾旁间隙,呈扁 平状的腺体组织。 分为头部 颈部 体部 尾部及钩突部。 正常CT平扫中CT值比肝 脾略低,与肾 肌肉大致相同。 增强后明显强化。
胰体尾
胰头体尾
胰头
胰钩突
正常胰腺MRI检查
胰腺异常表现
位于左上腹第9-11后肋处,长轴与10后 肋一致。 多层弯月形,外缘光滑,内缘分叶状凹 陷,脾门可见大血管进入。 脾脏密度均匀,CT值低于肝脏。大小 不超过5个肋单元(一肋单元等于一个 肋间或肋骨断面) 增强后动脉期强化不均,静脉期变均匀。
动脉期
门脉期
脾脏正常MRI表现
信号均匀,T1WI低于肝脏,T2WI高于 肝脏。
普遍性信号改变
肝脏信号弥漫性增强,考虑脂肪肝。
铁质含量增多,信号减低----血色素沉 着症。
胆道系统
肝内胆管与肝内门静脉分支伴行,汇合 成左 右肝管,在肝门区再汇合成肝总管, 长约3cm,位于门静脉右前方,直径约 3-5mm。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成胆总管, 长约6-8cm,直径约3-6mm,最后汇入 十二指肠内。
医学影像学——肝胆胰脾的影像诊断
胆道系统的影像诊断-急性胆囊炎
❖ CT表现
1、胆囊明显增大 2、胆囊壁弥漫性增厚、壁内可见低密度带 3、胆囊床积液 4、胆囊结石 5、少数有胆囊积气 ❖ MRI检查(一般不用) ❖ 超声(首选)
慢性胆囊炎
胆道系统的影像诊断-胆囊及胆道结石 胆道各部位结石
胆道系统的影像诊断
-胆囊及胆道结石
2、胆囊长径4-5cm、直径<5cm
胆道系统的影像诊断-急性胆囊炎
❖ 临床特征 1、结石嵌顿、梗阻是引起胆囊炎的主要原 因 2、病理: 单纯性—黏膜层充血水肿 化脓性—炎症累及胆囊全部、囊内充满脓液、
浆膜有纤维素渗出 坏疽性--囊内充满脓液囊壁充血坏死穿孔 3、临床多见于45岁以下女性、右上腹痛向 右肩部放射、高热、黄疸
单纯性黏膜层充血水肿化脓性炎症累及胆囊全部囊内充满脓液浆膜有纤维素渗出坏疽性囊内充满脓液囊壁充血坏死穿孔3临床多见于45岁以下女性右上腹痛向右肩部放射高热黄疸胆道系统的影像诊断急性胆囊炎ct表现1胆囊明显增大2胆囊壁弥漫性增厚壁内可见低密度带3胆囊床积液4胆囊结石5少数有胆囊积气mri检查一般不用超声首选慢性胆囊炎胆道系统的影像诊断胆囊及胆道结石胆道各部位结石胆道系统的影像诊断胆囊及胆道结石分类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混合性结石ct表现位置可随体位改变而移动1高密度结石2略高密度结石3等密度结石4低密度结石5环状分层结石混合性结石胆色素结石胆固醇结石胆道系统的影像诊断胆囊及胆道结石mri
USG: (首选)
肝胆管结石伴胆管扩张
胆总管结石(“靶征”、“新月征”)
胆总管结石(靶形征)
MRCP
胆囊癌
临床与病理 影像学表现—CT
三种类型:胆囊壁增厚型,占15~22%
腔内型,占15~23% 肿块型,占41~70% ➢ 胆囊壁不均匀增厚 ➢ 胆囊腔内乳头状结节影,基底部胆囊壁增厚 ➢ 胆囊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 ➢ 增强扫描,肿瘤及其局部胆囊壁常明显强化
腹部CT解剖及常见疾病CT诊断
CT表现
平扫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类圆形低密度 灶,较大的病灶多有中心坏死;
增强早期多出现边缘局灶分布的结节 强化,随时间推移,强化逐渐向中心扩展, 特征变化为注射对比剂后5~60min病 灶变为与肝密度一致等密度影。
肝血管瘤(平扫)
肝血管瘤(增强)
肝血管瘤(平扫)
肝血管瘤(增强)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
腹部CT解剖及诊断
CT解剖
检查方法
一、扫描前准备:空腹,扫描前30分钟口 服造影剂500ml,临检查前再服200ml,以 充分充盈胃肠道,避免与腹部肿块及肿大 淋巴结混淆。
二、平扫:常规仰卧位,自肝顶至肝 下缘,8~10mm 层厚及层距,扫描时 需闭气,必要时薄层扫描。
CT表现
平扫多表现为边界欠清的类圆形 或不规则形低密度病灶,肿瘤可呈单 发或多发结节、肿块或弥漫病变;
增强早期肿瘤密度增高,至门脉 期密度多减低,延迟后肿瘤多表现为 低密度。
原发性肝Ca
肝Ca
肝Ca
巨块型பைடு நூலகம்癌
弥漫型肝Ca
小肝癌
肝Ca 肋骨转移
肝Ca术后
肝Ca 并腔静脉癌栓
肝癌合并肝总管癌栓
目前认为该病是一种瘤样增生,并 非真性肿瘤,病灶中央为一星状瘢痕组 织,纤维间隔从中间向四周放射,将病 灶分割呈结节状,有界限但无包膜。
CT表现
多单发,边界清楚密度稍低的肿 块影,部分肿块的中心见星状低密度 影,可有轻度强化,少数病灶延迟后 强化较明显。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有脂肪、血管、平滑肌三种成分 构成。
间接征象:包括肝脏直接侵犯征
象、肝内转移灶、周围淋巴结转移、 胆道梗阻征象、门脉浸润征象等。
胆囊癌
胆囊癌
腹部常见病变CT诊断
(2)胆囊和胆道:胆囊位于胆囊窝,横径4cm,囊内含胆汁,其密度低于邻近肝组织,5-30H,形状呈椭圆形,或规则圆形,边界清楚。在正常肝脏中,外胆管未发育并在扩张时显示。扩张的胆管表现为从肝门延伸到肝脏的树突状低密度阴影。
(三)胰腺疾病
胰腺是腹膜后器官,是X射线检查的难点。CT能显示胰腺及其周围结构,诊断准确率高。(1)胰腺癌:直接表现为肿块或胰腺局部肿大,密度相同,且密度低。间接征象是由于肿瘤浸润和压迫导致远端胰管扩张。如果主胰管和胆总管同时扩张,则显示双导管标记。如果胰腺癌扩散,它会渗入周围的脂肪层,轮廓模糊。淋巴转移扩大了胰腺和大血管周围的淋巴结。肝和腹膜后转移可引起腹水。(2)胰腺炎:急性胰腺炎以胰腺肿大、畸形、边缘模糊为特征。慢性胰腺炎表现为胰腺萎缩或肿大、畸形、钙化和假囊肿。
2,脂肪肝:大部分脂肪浸润是广泛而均匀的,少数是有限的,CT显示肝脏密度降低,低于脾脏,严重的CT值为阴性,因此肝脏血管显示树突状密度较高的阴影。
3,肝脏肿瘤:肝脏肿瘤的CT检出率高,肿瘤的数量,大小和程度可以确定,但有时定性诊断很困难。(1)肝囊肿:CT显示球形低密度区域,边界清晰,CT值与水密度相似。(2)肝海绵状血管瘤:CT扫描是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区域,边界清晰。动态增强扫描显示病灶边缘呈结节性增强,向中心逐渐扩大,原始密度在一定时间后恢复。该过程所需的时间长度与病变的大小成比例。这种特有的CT性能在临床上经常被用于定性诊断。(3)肝癌:原发性肝细胞癌是我国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根据肿瘤的大小,可以将其分为小肝癌(3 cm以下),肿块型,多结节型和弥漫型。CT扫描所显示出的大多数肝癌密度相对较低,但少数肝癌的密度相同,CT不易发现。低密度肿瘤一般表现为圆形或者是椭圆形。在肿瘤中,由于坏死,液化等而出现较低密度区域,并且在中部和边缘处可见结节。此外,应注意以下间接征兆:肝脏形状有局部凸起。肝门,胆囊,胰腺和胃移位。80%的肝癌与肝硬化有关。肝转移通常在肝脏中显示出多个圆形,低密度区域,其大小不同。增强可见的肿瘤增强或圆形标志。鉴别诊断需要使用其他临床数据。
腹部CT检查技术
2020/12/1
2
腹部(Abdomen):人的腹部是骨盆和胸部之间的身体部 分。在解剖学上,腹 部从胸底的横隔膜直到骨盆的真假骨 盆界限。
腹部(Abdomen):上腹部、中下腹部、盆腔
上腹部:胃肝胆胰脾
中下腹部:肾上腺、肾、输尿管的上段
盆腔:男性(膀胱、前列腺、直肠)
女性(膀胱、子宫、卵巢)
必要时,进行全腹部检查
扫描方式:平扫、平扫+增强
2020/12/1
3
【检查前准备及注意事项】 1.确认申请单信息,核对患者名字(请问您叫什么名字?)和 检查部位(请问您哪里不舒服?),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 的和要求。对检查目的要求不清的申请单应与有关人员核准 确认。 2.对病人应做好耐心的解释说明工作以及必要嘱咐,包括检查 中机器发出的响声等,消除紧张情绪及取得病人的配合,能 使检查能够顺利进行。 3.去除胸部的全部金属饰物等,避免伪影干扰。 4.对于不能合作的病人,如婴幼儿、昏迷的病人,须事先给予 镇静剂,详细用法遵照临床医师的医嘱。 5.应注意扫描检查以外部位的防护屏蔽(尤其是生殖腺、甲状 腺等敏感器官的防护) 6.针对育龄期妇女,应询问是否怀孕。妊娠期妇女禁止做放射 检查。若病情需要,及时与患者及临床医生做好沟通,并做 好解释说明工作。
2020/12/1
8
【图像后处理】 1.重建方位:利用增强容积数据进入MPR界面,做先Sag 后Cor,先软组织窗再骨窗。外伤需要加做骨窗。 2.重建参数:7mm。 3.三维重建:利用增强的容积数据进入3D界面,选择 Aorta,再选择Bone Removal去骨并保存MIP跟VR 【照片要求】 1.依次顺序摄取定位像、平扫跟增强的横断面图像及MIP、
肝脏、胆囊、胰腺、脾脏常见疾病CT诊断价值!
肝脏、胆囊、胰腺、脾脏常见疾病CT诊断价值!正常肝脏,胆囊,胰腺,脾脏报告时应注意描述:1.肝脏大小,形态,肝脏各叶比例及肝脏改变,肝门结构及肝内血管,肝内外胆管改变,肝内各结构密度及强化程度,类型和方式,胆囊大小,形态,密度及胆囊壁改变和增强后表现,肝周结构包括血管和淋巴结的改变;2.脾脏形态,大小,数目和位置,脾脏密度改变,强化后表现及强化程度和类型,脾脏血管改变;3.胰腺大小,形态大小,边缘,位置改变,胰管是否显示,增粗,胆总管表现,胰腺有无病变及其密度及强化表现,胰腺周围脂肪改变,渗出,积液,胰腺周血管改变,增强后表现,胰腺周围淋巴结改变;4.同时注意所显示其余结构有无异常。
肝脏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是由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简称肝癌,我国是世界上高发地区之一,每年约10万人死于肝癌,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上,男多于女,肝癌发病隐匿,早期无临床症状,发现时多进入晚期,广泛应用血中甲胎蛋白测定和影象检查可提高早期肝癌的检出率。
肝癌主要来源于肝细胞的肝细胞癌(HCC),来源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胆管细胞癌和同时包括肝细胞和胆管细胞的混合型肝癌三种类型。
肝癌的大体病理分类沿用Eggel分类,分成三个类型:1.结节型,最常见,占全部HCC的64.4%,多起源于肝硬化结节,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边界清楚,可见包膜,2.巨块型,占23%,肿块≥10cm,边界不清,常侵犯门脉形成癌栓,以及在肝内转移;3.弥漫性,最少,占12.4%。
弥漫分布的小结节遍部整个叶,段甚至全肝。
此型最易形成门脉癌栓。
肝硬化的程度也最重,另外,单个瘤结节直径或2个相临的瘤结节直径之和≤3cm的HCC,又称为小肝癌,镜下一般分化较,对肝脏结构的破坏轻微,早期发现并治疗,预后较好。
肝癌在CT上通常表现为稍低到中等低密度肿块,合并有各种肝硬化的表现,如肝叶比例失调,肝脏体积缩小,肝裂与肝门增宽,肝表面及实质内结节样改变,脾脏大以及门脉高压的各种征象,一般认为,平扫时肝表面的不规则隆起,肿瘤内镶嵌样表现以及肿瘤周低密度环影是肝癌较具特异性的表现,增强后肝癌呈不均匀强化。
肝胆胰脾影像学
肝海绵状血管瘤
MRI表现:T1均匀性稍低信号,T2随回波时间 (TE)延长,血管瘤的信号强度递增
T1W
T2W
肝血管瘤 MRI
肝脏血管瘤
肝海绵状血管瘤
血管造影: 实质其瘤体内出现“血湖”,呈爆玉米 花 状染色,出现早,消失晚,无肿瘤血管和动静 脉短路。
肝脏疾病的CT表现
原发性肝癌
平扫大多数呈低密度,部分可为等密度 或高密度;肿瘤可为单发、多发也可 为巨块形,较大肿瘤中心可坏死呈低 密度,也可发生出血呈高密度。肿瘤 边缘可以不清楚,也可边缘清楚包膜 完整
肝脏MR检查
禁忌证 1.装有心电起搏器者 2.检查部位邻近体内有不能去除的金属植人 物 3.使用带金属的各种抢救用具而不能去除者 4.MRI造影剂有关的禁忌证 并发症 MRI造影剂有关的并发症
肝脏正常MRI表现
横断面解剖同CT 肝实质信号均匀,强度中等,略低于 脾脏和背部肌肉 肝外和肝内静脉信号流孔,显示良好
Extra cellular Imaging
Portal phase
Equilibrium phase
Arterial perfusion Portal systemc Liver veins Liver parenchyma
Presurgical topography information
& vessel assessment
胆石症 – 胆囊阳性结石
胆石症 – 胆管结石
胆石症 – 胆管结石
胆石症 — 胆总管结石
胆石症 – 胆囊、胆管结石
右中上腹钙化影鉴别
胆囊结石
腹腔淋巴结钙化 输尿管结石
胆囊炎
急性:胆囊常不显影 慢性:
1. 胆囊不显影 2. 显影淡、延迟、轮廓不清 3. 收缩功能不良
最新 普外科相关腹部疾病的CT诊断
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
弥漫性肝癌,并发门静脉癌栓形成。
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 三期增强扫描
原发性肝癌 三期增强扫描
原发性肝癌 三期增强扫描
Ⅱ、胆管细胞癌—来源于上皮组织 ①多发,有主灶与子灶,主灶较大。 ②低密度,实质病灶,可有液体密度 ③边缘欠清 ④钙化:不规则、小、多、密度高 ⑤增强扫描: 边缘清楚 强化程度低且不均一强化 多结节,主灶周围之卫星灶 局部肝内胆管扩张 ⑥囊腺癌 囊呈液体密度,囊壁厚薄不均或结节状突起 肿瘤实质和分隔有强化
肝硬化
肝硬化
肝硬化
肝硬化
⑵脂肪肝
甘油三酯过量沉积;多样化分布,肝大。
【CT表现】
①密度:低于脾CT值或肝/脾<1 ②血管影:显示不清或不显示或呈高密度 ③增强特征:同正常肝,仍低于脾 血管显影清晰,变细但无移位
④局灶型脂肪肝:ⅰ:片状,边缘不清 ⅱ:无占位效应 ⅲ:强化程度低 ⅳ:T-DC同正常肝
10 11
12 13 14 1516 17
18
肝CTA
(三)基本病变
1、大小与形态 2、边缘与轮廓 3、弥漫性病变:密度 4、局灶性病变 5、肝血管异常: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
(四)常见疾病
1、弥漫性疾病:脂肪肝、肝硬化 2、肿瘤性/样病变:良性:海绵状血管瘤 恶性:原发性肿瘤 转移性肿瘤 3、感染性疾病:细 菌 性:脓肿 寄生虫性:阿米巴、包虫 4、外伤性疾病:肝挫裂伤、包膜下血肿 5、血管性疾病:肝静脉闭塞、门脉血栓形成
(二)正常CT表现
1.一般情况 形态:随层面而不同 边缘轮廓:光滑锐利 大小:上下经15cm以内; 左右叶前后经比例1.2-1.9 右尾叶横径比例2-3 2.平扫: 肝脏:呈密度均匀、实质性软组织影,CT值40-70Hu 血管:静脉呈条形、分支状、圆点状低密度影 肝动脉、胆管及分支:正常情况下不显影 肝门:不规则脂肪密度影, 有门静脉、肝动脉和肝总管。
肝胆胰脾影像诊断
内可见边界不清的低密度区 4.胆道梗阻 5.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鉴别:良性病变多在1cm以内,胆囊癌大多超过 1cm,病变形态特征、对胆囊壁有无浸润 均有助于鉴别诊断
胰腺疾病
一、胰腺癌 相对少见,好发于中老年人,男女1.7:1,早期 无症状,随病程发展可有腹痛、黄疸、体重明 显下降三大特征,尚有厌食、恶心、呕吐及腹 泻等 胰腺癌90%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约10% 为腺泡细胞癌,80%癌肿发生在胰头部,其余 在体尾部,少数呈弥漫性生长或多灶分布
2.肝内胆管结石:肝内管状、点状、 不规则状高密度影,沿胆管走行分布
(二)胆管癌
乳头状腺癌和粘液性腺癌最多 见,常引起黄疸,好发于肝门区左 右肝管汇合部,约50%
胆管癌CT表现
胆总管癌:1.近端胆管扩张,于梗阻部位扩张的 胆总管突然中断 2.部分病例可见腔内软组织肿 块 3.增强扫描肿块呈轻-中度强化
急性胰腺炎CT表现
平扫:胰腺体积明显增大,多为弥漫性, 亦可局限性,胰腺密度减低,形态 不规则,边缘模糊,与周围脏器分 界不清,肾周筋膜增厚
增强:胰腺均匀强化
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胰腺增大更明显,还可见 坏死的更低密度区,亦可见高密度出血灶,同时 炎性渗出更明显,可见胰周积液和腹水,增强水 肿区有强化,坏死区无强化
肝脏疾病
肝血管瘤
最常见的肝内良性肿瘤,占良性的 84%左右,大多为海绵状血管瘤, 极少数为毛细血管瘤及血管内皮瘤。 病变可单、多发 女性多见
肝血管瘤
病理 肿瘤被复结缔组织被膜,与周 围组织分界清楚,由充满血液 的血管囊腔构成,囊腔间有纤 维性间隔,囊腔壁衬以扁平内 皮细胞,肿瘤可发生纤维化、 钙化及血栓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承德市中心医院 高腾蛟
腹部CT检查技术与应用
腹部CT检查前应充分做好胃肠道准备工作。
(一)胃肠道常用对比剂 1.阳性对比剂:1%~2%碘水对比剂 2.中性对比剂:水加20mg 654-2口服 3.阴性对比剂:脂肪密度对比剂或气 体
(二)CT平扫 1.体位与范围:仰卧位,双臂上举;扫描时屏气,常规
• 3.常合并急慢性胆囊炎
胆囊炎
• 1.急性胆囊炎:体积增大,直径大于5厘米, 胆囊壁弥漫性增厚大于3毫米,并有明显均匀强 化。胆囊周围常有低密度水肿带或液体潴留。
• 2.慢性胆囊炎:体积缩小,胆囊壁增厚,可有 钙化,增强扫描有强化
• 2.肝血管
• 肝内有三套血管系统:即肝静脉、肝门静 脉及肝动脉。
• *肝脏双重供血系统:肝门静脉及肝动脉。
• 平扫示静脉呈分支状或类圆形低密度影, 增强时呈高密度影。
3. 2.
1..
⑴肝静脉:平扫示静 脉呈分支状或类圆形 低密度影, 长4.8~8.8mm,在肝门 处分左右 两支
假包膜 肝硬化
1.可见肝硬化,边 缘轮廓局限性突起
2.类圆形边界模 糊的低密度肿块
3.“肿瘤假包 膜”—低密度透亮带
4.巨块型肝癌: 可见中央更低密度坏 死灶
• 增强: *快显快出 动脉期:肿瘤明显斑片状、结节状强化,迅速达到 峰值
门静脉期:肿瘤增强密度明显迅速下降,肝实质不 断逐渐强化
平衡期:肿块密度继续下降,在强化的肝实质背景 对比下呈低密度
进行横断面扫描。 ①肝脏、胆囊、脾:从膈顶开始扫至肝右叶下缘; ②胰腺:范围自膈顶开始扫至胰腺钩突下缘十二指肠
水平段,层厚、层距应为5mm ; ③肾脏:范围自肾上腺区开始扫至肾下极下缘; ④肾上腺:范围自膈顶扫至肾门平面,层厚与层距为
3-5mm; ⑤胃和十二指肠:扫描范围自膈顶扫至脐部。
2.CT扫描参数:配好合适浓度对比剂检查前30 分钟第一次口服300500ml,检查前即刻口服 200300ml;管电压120~140kV,管电流150mA或根 据病人体型适当增加,层厚5-10mm,间隔5-10mm, 采集视野为大视野(38cm以上),重建方法为标准 重建。
(一)胆石症与胆囊炎
• 直接征象:胆系内高密度影,可随体位变 动
• 间接征象:上部胆管扩张,结石半月层面 突然消失征 胆囊炎
胆石症
• 1.肝内、外胆管或胆囊内单发或多发圆形、多 边形和泥沙状高密度影,位置可随体位变化而改 变
• 2.胆总管结石可见上部胆管扩张,结石层面扩 张胆管突然消失,可见“靶征”,“半月征”
(五)CTA
1.胸腹部大血管CTA:适用于血管畸形,血管狭窄,血
管闭塞和血管瘤以及主动脉夹层等。 技术条件:管电压130kV,电流200~240mA,视野25~ 32cm,层厚1mm,标准重建。注射速度3~4ml/s,剂量 100ml,注射后18~28s启动扫描或自动触发,时间在 30s内,成像范围30~45cm或更长。
(七)脂肪肝
胆囊
位置:肝门下方, 肝右叶内侧 形态:圆形或类圆形
大小:直径4~5cm, 壁厚约2~3mm 密度:均匀低密度,
0~20HU
增强:壁均匀一致 强化(肝内外胆管大 多不显影)
基本病变表现
1.胆囊大小、形态、位置、数目 大小:直径>5cm,壁环形或局限性增
厚>3mm,常见于胆囊炎 形态:边缘轮廓不规则,呈锯齿状或
右 支
• 肝段(Couinaud八段法) • 门静脉及左右分支平面分上段、下段
⑶肝动脉:分支细小, 不易显示
3.肝内胆管:正常肝 内胆管1~3mm,伴随 肝动脉和肝 门静脉走行。
扩张的肝内胆管
• 4.肝韧带和沟裂 ①肝韧带和沟裂周围存在脂肪组织,显示为低密
度影。
②肝圆韧带和镰状韧带矢状位走行,将肝左叶分 为内侧段及外侧段。
螺距为1~1.5 ,一次屏气扫完
5.在工作站利用软件重组形成胃肠道CTVE图像。
胃肠道CT仿真内镜(CTVE)
肝脏
1.肝实质 2.肝血管 3.肝内胆管 4.韧带和沟裂
肝脏
• 1.肝实质:
• 平扫示正常肝实质密度比腹部其他实质性 脏器(脾胰肾)稍高,平均比脾高7~8HU, 比血液密度也高,故肝门静脉及肝静脉成 条状或椭圆形低密度影。增强扫描示肝实 质呈均匀强化。
脾 大 , 腹 水
肝硬化再生结节(门静脉供血)
(五)肝囊肿
• 融合扩大的发育异常的胆管丛 • 平扫:类圆形低密度区,边缘锐利,境界清楚,
囊内密度均匀,CT值0~20HU。 • 增强:无强化,边界更加清楚,囊壁一般不能显
示。
增强:无强化,边界清楚
(六)肝脓肿
脓腔:低密度; 脓肿壁:环形略低密度, 明显强化; 水肿带:环形低信号
幕状突起 位置:位于肝门部胆囊床以外 数目:双胆囊
2.结石:
①单、多发,均匀或不均匀高密度影
②“靶征”、“新月征”:结石+周围低 密度胆汁
“靶征”、“新月征”
3.胆管扩张
①肝内胆管:>5mm
②肝总管、胆总管:肝门至胰头连续 不断的低密度影>10mm
③双管征:壶腹部周围病变→胆胰管 扩张
双管征
门静脉期(50~60S) 平衡期(110~120S)
动脉期
静脉期
平衡期
三、疾病诊断
• (一)原发性肝癌 • (二)肝海绵状血管瘤 • (三)转移性肝癌 • (四)肝硬化 • (五)肝囊肿 • (六)肝脓肿
(一)原发性肝癌
• 90%为HCC,男性多,30~60岁。与乙肝、肝硬化密切 相关。多AFP(+)主要由肝动脉供血,90%血供丰富, 易转移
③静脉韧带沟裂位于尾叶和肝左叶外侧段之间
④胆囊窝和下腔静脉窝的连线为左右叶的分界
肝 圆 韧 带
静 脉 韧 带
胆囊窝和下腔静脉窝的连线为左右叶的分界
• 形态:肝脏边缘轮廓光滑,棱角锐利,外缘紧贴腹壁。 • 大小:
15CM 肝右/左叶前后径比 1.2~1.9 肝右/尾叶横 径比 2~3 • 密度:55~75HU,比脾脏密度略高,比血管影密度高, 否则考虑脂肪肝
3.窗技术:肝脏窗宽为180~250HU,窗位30~ 60HU;胰腺窗宽250~350HU,窗位35~50HU;肾脏 窗宽250~350HU,窗位35~45HU;肾上腺窗宽250~ 350HU,窗位10~45HU;腹腔及腹膜后窗宽300~ 400HU,窗位20~40HU。
(三)CT增强扫描 1.肝脏 通常为三期,即动脉期、门脉期和平衡期。 动脉期:对比剂注射后25~35s扫描 门脉期:对比剂注射后60~70s扫描实相 平衡期:对比剂注射后120~150s进行扫描 如只进行肝脏动脉期和门脉期增强扫描,则称为双期扫描。
肾脏增强扫描
(四)肝脏血管造影CT扫描
1.动脉造影(CT-A):是指在血管造影室经皮穿刺股动脉 插管,将导管置于肝固有动脉内并进行腹腔动脉和肠系 膜上动脉造影;螺旋CT机时比对剂用量为20~40ml即可。
2.动脉性门静脉造影(CTAP):注射对比剂20~25s后开 始扫描,螺旋CT对比剂用量为100~120ml。
• 间接征象 ①血管:癌栓 ②淋巴结 ③胆道 ④肺、椎体转移
下腔静脉癌栓
1.与乙肝、肝硬化密切相关。多AFP(+)
2.平扫:①常见肝硬化 ②单发或多发,类圆形或圆形,清
楚或模糊的低密
度肿块 ③“肿瘤假包膜”—
低密度透亮带 ④坏死:中央更低密度
3.增强: *快显快出
A 期:肿瘤明显斑片状、结节状强化,迅速达到峰值
外周水肿带(低密度) 边缘强化 (高密度) 中央无增强 (低密度)
“牛眼征”
两个类圆形低密 度肿块,肿块实 质边缘强化呈高 密度,而肿块中 心未见强化为肿 瘤液化坏死,形 成 “牛眼征”
“牛眼征”:外周水肿 带(低密度),有时 看不到
边缘强化 (高密度) 中央无增强 (低密度)
(四)肝硬化
• 病毒性肝炎、酗酒 1.肝细胞弥漫性坏死 2.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肝变形、变
硬,肝叶萎缩或扩大 3.门脉高压
• 1.肝叶比例失调(部分肝叶萎缩,部分增 大),全肝萎缩少见。
• 2.肝轮廓边缘凸凹不平
• 3.肝门肝裂增宽
• 4.门脉高压:脾大、腹水、胃底及食管静 脉曲张。
肝叶比例失调 (部分肝叶萎缩, 部分增大),脾 大
1.肝叶比例失调(部分肝 叶萎缩,部分增大)
2.肝轮廓边缘凸凹不平 3.肝门肝裂增宽 4.腹水
10分钟延迟
15分钟延迟
早 出
晚 归
血管瘤CT诊断标准
• 平扫:境界清楚的低密度灶; • 增强:从周边开始强化,并不断向中央扩大,强
化程度接近同层面大血管密度; • 延时:长时间持续强化,最后与周围正常肝实质
形成等密度。 整个增强过程表现为“早出晚归”的特征。
(三)转移性肝癌
• 发病率仅次于HCC,AFP(-)多发结节,大小 不等,易坏死、囊变、出血、钙化
• 病理分型 1.巨块型≥5cm 2.结节型<5cm 3.弥漫型<1cm结节弥漫分布全肝 4.小肝癌:单个结节(两个之和)<3cm
• 平扫: 1.常见肝硬化,边缘轮廓局限性突起 2.单发或多发,类圆形或圆形,清楚
或模糊的低密度肿块
3.“肿瘤假包膜”—低密度透亮带 4.巨块型肝癌易出现坏死:中央更低 密度
• 平扫:境界清楚的圆形、类圆形低密度 肿块,约30HU。
• 增强: *早出晚归
A 期:自周边开始斑状、结节状明显强 化(接近大血管密度)
门V期:斑状、结节状强化逐渐融合,同 时向中央扩展
延迟期:(10分钟后或更长):与周围正
常肝实质呈等密度,也就是“消失”
看
不见
• 肝血管瘤 • 肝癌
*早出晚归 *快显快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