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仰韶文化的开发和研究

合集下载

旅游文化开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事例

旅游文化开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事例

旅游文化开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事例去年,河南的旅游文化开发可谓如火如荼。

去年6月19日,我省首家文化产业投资公司——河南文投集团正式成立。

随后,新乡、安阳等地相继成立了文化产业投资公司等。

而今年4月份刚刚成立的河南新乡,其文投集团也成立了。

随着我省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不少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悠久的旅游景区和景点,也逐渐受到旅游业界关注并被热议。

如河南新乡闻名遐迩的仰韶文化遗址、河南商丘千年古都、河南商丘虞舜文化、洛阳巩义隋唐洛阳城遗址等诸多文化旅游景区因其特有的旅游文化而受到关注。

一些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旅游景区管理者表示,旅游文化开发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所以,对于旅游文化资源,我们不能“一成不变”地保护和开发旅游资源。

因此我们应该在充分尊重历史及文化遗产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开发:既要考虑到这些旅游景区对旅游文化资源所起到的作用和产生的效益;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些旅游景区、景点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积淀,采取各种措施实现对旅游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相结合、相促进;同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旅游景点在维护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等方面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

1.新乡仰韶文化遗址:开发前景广阔新乡的仰韶文化遗址,被誉为“中原最美的人文景观”。

在“新乡县文物保护单位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新乡县文物保护单位实行每年不少于两次的定期检查。

各文物保护单位要将每年发掘出的新遗存向省文物局、省文化厅申报“仰韶文化”“新乡县文物资源”“仰韶文化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存,是目前中国迄今所知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存。

同时,新乡市仰韶文化遗址又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遗迹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这些发现充分显示了新乡仰韶文化遗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这些珍贵文物的发现,为新乡打造“中原最美人文景观”提供了丰富内涵和宝贵价值。

新乡县县委书记刘庆增表示:“依托仰韶文化遗址这一点,新乡将着力打造成中华文明发源地示范基地、世界文明展示基地、中原文明与中华文明探源基地和展示中国人精神家园”。

三门峡根祖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三门峡根祖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三门峡根祖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齐天锋【摘要】根祖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三门峡根祖文化资源非常丰厚,但在旅游开发方面仍显不足.在对三门峡根祖文化资源进行详尽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指出三门峡根祖文化亟待研究的几个问题,并提出其开发利用策略:确立三门峡根祖资源旅游形象;对旅游产品进行整合,拉长三门峡旅游产业链条;大力拓展根祖资源旅游市场;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力度;优化三门峡根祖文化旅游环境,提高景区服务水平.【期刊名称】《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14)003【总页数】4页(P28-31)【关键词】三门峡;根祖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作者】齐天锋【作者单位】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河南三门峡47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2.3根祖文化,指的是中国人传统的落叶归根和认祖归宗。

在中国,老了就要想回到家乡,即便死了,也可以守望着亲人和保佑着家乡。

家乡的山水,族里的老幼,就是自己的根。

即为落叶归根。

三门峡地处黄河中游,虽偏居豫西一隅,藏身于千岭万壑,但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早在一百多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随后一个个先祖贤者孕育了我们炎黄子孙。

一、三门峡根祖文化资源概述三门峡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是黄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三门峡根祖资源丰富,其中“仰韶文化遗址”就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开创了中国近代田野考古的先河,带动了我国对原始社会的研究。

周国时代的墓葬和车马坑群都是在这里经过考古发现的,1990年和1991年这两大文化遗址被评为我国十大考古重大发现,是三门峡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根祖资源,许多成语故事和历史典故都在此地发生,例如“紫气东来”、“鸡鸣狗盗”、“公孙白马”等,这些根祖文化对三门峡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三门峡地区的人类文化遗址、宗教礼制建筑群、军事防御遗址和革命纪念地等具有民俗特色的根祖资源众多,使得三门峡成为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发祥地。

浅谈仰韶文化的开发和研究

浅谈仰韶文化的开发和研究

浅谈仰韶文化的开发和研究仰韶文化是我国目前覆盖范围最广、遗址最多、内容最丰富的新时期时代文化。

仰韶文化最早由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于1921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因此而得名。

仰韶文化的中心区域在渭河流域、河南西部和晋南地区,延伸范围北至河套地区、东到河南东部、西达甘肃中部、南及汉水流域,有遗址二千多个。

仰韶文化是中国锄耕农业的典型代表。

针对黄河中游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仰韶先民培育了以粟为代表的旱地农耕作物。

在汉水中游的湿润地区,水稻有较大范围地栽培面积,依靠的农具主要是石锄、石斧、石刀等。

仰韶文化存在时间为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延续了二千年。

在这二千年中,文化的发展使仰韶文化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三个发展阶段。

这三个发展阶段由于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和周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很大的文化类型,并相互影响,使仰韶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一、仰韶文化及发掘历程仰韶村在城关镇北7.5公里,位于黄土台地上,村子东西两侧有深达30米—50米的深沟,被称为东沟和西沟,在村南约0.5公里处合二为一。

沟壁暴露着第三纪的红土和第四纪的黄土。

村北约3公里便是韶山、飞山等一系列石灰岩丘陵,这是仰韶村取名的由来。

由深沟上坡之后,便可看到路旁暴露的文化层,灰土中夹杂着陶片、石器等。

文化层的厚度1米—5米不等,并且有许多口小底大的袋形灰坑,尤其是遗址中央部分的大路西侧,暴露得相当清楚。

遗址的面积,由西南至东北长八九百米,宽约300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可见其遗址规模的宏大与文化埋藏的丰富。

仰韶村遗址自开始发掘到现在,已经过90个年头,它经历了中国历史的剧变和风雨的剥蚀,但遗址的面貌基本没有变化。

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仰韶文化的发掘历程。

1921年10月27日—12月1日安特生对仰韶文化进行发掘,在仰韶村共发掘了17个地点,同时还在其西边的不召寨进行过小规模的试掘,又发现了杨河村、西庄村等史前遗址。

仰韶村的发掘主要是安特生和袁复礼主持日常发掘事宜,同时担任测量工作,他们所完成的仰韶村遗址地形图,是中国考古学史上是最早的一幅作品,这显得十分珍贵。

三门峡地区仰韶文化研究

三门峡地区仰韶文化研究

三门峡地区仰韶文化研究三门峡地区仰韶文化研究仰韶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被发现以来,一直备受学界关注。

三门峡地区位于中国中部黄河南北两岸,素有“黄河中游明珠”之称,该地区的仰韶文化研究对于揭示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三门峡地区仰韶文化的发现、特点、影响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考古学家进行了对三门峡地区的系统调查,发现了大量的仰韶文化遗址,如三门峡市陈家岭、黄泛区故城山、卢氏县仰韶故城等。

以陈家岭村为例,村内发现了大量的仰韶文化遗址,包括房址、储藏坑、灰坑等。

这些遗址的出土文物以陶器为主,形制简单、造型优美,深受学者关注。

三门峡地区的仰韶文化遗址与其他地区的遗址相比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三门峡地区的仰韶文化遗址数量众多,分布广泛。

这表明该地区在仰韶文化时期人口较为密集,文化繁荣。

其次,该地区的仰韶文化遗址的时间跨度较长,从晚仰韶文化到早商文化都有较为丰富的遗存。

这表明三门峡地区在文化演变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仰韶文化的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仰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之地之一,研究其遗址和文物可以揭示人类最早的农业、手工业和社会组织形态。

其次,仰韶文化的发现和研究使我们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有助于理解和解读其他古代文化。

同时,仰韶文化的研究对于三门峡地区的发展和对外交流也有重要意义。

三门峡地区的仰韶文化遗址丰富多样,可以为该地区的旅游业提供重要的资源。

通过开发和利用仰韶文化遗址,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地方知名度。

与此同时,通过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可以扩大三门峡地区的影响力,加强文化产业合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然而,当前的仰韶文化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对于一些仰韶文化遗址的确切年代和历史背景仍存在争议。

其次,对于仰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仰韶文化发展的问题及建议

仰韶文化发展的问题及建议

仰韶文化发展的问题及建议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期的一个重要文化,其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以下是一些主要问题及其建议:1.缺乏深入研究:仰韶文化的历史和特点虽然被初步探索,但还有很多未知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

建议加强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进一步了解仰韶文化的社会结构、经济形态、艺术成就等方面的细节。

2.保护与开发的平衡问题:仰韶文化遗址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得到充分的保护。

然而,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很容易破坏这些遗址。

建议在保护好遗址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开发利用的方式和程度,确保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

3.传承与创新的问题:仰韶文化是古代文化的代表,如何将其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实现传承与创新是一个挑战。

建议在保护和传承仰韶文化的同时,积极探索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方式,创造出既具有传统元素又有现代特色的新文化。

4.旅游开发与环境压力:仰韶文化遗址的旅游开发可能给环境带来压力,包括过度旅游、环境污染等问题。

建议合理规划旅游路线和游客数量,采取环境保护措施,确保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存。

5.社区参与与经济发展:仰韶文化所在的社区往往经济相对落后。

如何在保护和开发仰韶文化的同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是一个重要问题。

建议鼓励当地社区参与仰韶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同时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6.文化资源管理问题:仰韶文化资源的管理和维护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多方利益相关者,很容易出现管理混乱和利益冲突。

建议建立健全的文化资源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资源的合理使用和有效管理。

7.教育普及问题:仰韶文化作为中国悠久历史的一部分,应当在公众中得到更广泛的普及和教育。

建议加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向公众传播仰韶文化的知识和价值。

8.国际交流与合作:仰韶文化不仅是中国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建议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研究、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仰韶彩陶纹样文创产品研究的内容

仰韶彩陶纹样文创产品研究的内容

仰韶彩陶纹样文创产品研究的内容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仰韶彩陶纹样文创产品研究概述仰韶彩陶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珍贵遗产之一,其丰富多彩的纹样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源泉。

浅谈周口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遗址的分布与特征

浅谈周口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遗址的分布与特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吸引力, 而那些熟悉的地方又能使中国的观众很容易的接受。
四、 韩剧 文化 生 产 的 目的及 意 义
当 今 社 会 有 这 样 一 句 话 ,“ 视 不 生 产 节 日 , 视 生 产 观 电 电 众 ” 费斯 克认 为 . 。 当代 的 电视 行 业 生 产 的不 是 产 品 。 消 费 者 消 丽
破碎. 吸水性强。 夹蚌粉者多为鼎 、 罐等炊器 , 含蚌粉 量较 大。 而 炙砂 红 陶质地 稍硬 , 泥红 陶外 表多 磨光 , 薄_| 硬 , 胎 R较 多用于 钵 、 等器 。 壶
( 纹 饰 : 表 以 素 面 和 磨 光 为 主 , 饰 仅 见 弦 纹 、 甲 2) 器 纹 指
20. 0 6
I 商品消费意识 的培养 、 韩剧从 来都是以场景设置精 细而着称 , 电视剧中主角们都有
着 前卫 的穿 着 打 扮 、 尚 的用 品 、 美 的家 居摆 设 在 不停 的刺 激 时 精
着观众的消费欲望 。 随着韩剧 的流行, 同时为其他的韩困商品 也 进 驻 同 际 市场 创 造 r 多 商 机 无 论 是 化 妆 品 、 机 、 饰 , 更 手 服 还
了光 辉灿 烂 的古代 文化 ,成 为 中华民 族 古代 文明的发 祥 地之 一 素
台地 上 , 积 约 14 0 面 8 0 平方 米 。 文化 层 厚 1 米 , 分 为上 、 二层 , . 5 可 下
分丌属于龙山 、 f J 裴李 岗文化 。 断崖上发现有灰坑 . 采集 有蚌刀、 石 磨 砬 、 眇 灰 陶绳 纹 、 格纹 鼎 、 、 、 夹 方 罐 盆 豆等 。
美的柬草 。 I 剧【俊熙和恩熙骑车嬉戏的田问和他们生离死别的海 I

面向文创产业的仰韶文化彩陶纹样当代传承与创新研究

面向文创产业的仰韶文化彩陶纹样当代传承与创新研究

(陶瓷文化)2021年03月陶密Ceramics・147・面向文创产业的仰韶文化彩陶纹样当代传承与创新研究林琳*(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三门峡472000)摘要文章通过对文创产业、仰韶彩陶的分布及纹饰演变进行了论述和探究,对仰韶彩陶文创产品开发的现状、仰韶彩陶纹样审美特征进行了梳理和分析,阐述了在现代文创产品设计中如何将彩陶纹样进行融合、深入和创新。

以此挖掘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形式的共通性,最终实现传统彩陶艺术的当代传承,展现出更深层次的美学内涵和时代价值。

关键词文创产业仰韶彩陶纹样传承创新中图分类号:J5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872(2021)03—0147—031文创产业发展概述文创产业在很多国家及地区都得到了大力的推行,像英国、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及地区的文创产业在国家及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内销售的创意商品得到了参观者的喜爱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1]。

在台湾地区文创产业也在积极有效地推动和发展,例如:台北故宫博物院研发的“朕知道了”系列纸胶带、唐朝仕女颈枕、翠玉白菜折叠伞等文创产品,将馆藏文物元素与创意产品之间紧密衔接并应用于现实生活。

国内创意产业萌芽在改革开放后,以旅游纪念品为主要形式。

随着时代发展进步,文化更具开放性和多元化,一些有关影视媒体、游戏娱乐、文玩字画的文创产业发展起来,这些文创产品在消费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但是,就目前状况来看,我国的文创产品在制作模式和销售方式存在问题,文创产品缺少更深层次的内涵,各类文创产品较为同质化且缺少特点,并不能吸引消费者的目光,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地传播和推广⑵。

2仰韶彩陶文创产品市场调研2.仰韶彩陶的分布地区及纹饰演变仰韶文化的命名是由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的“彩陶片”而来。

在众多地区的文化遗址发掘中显示出较同一的文化特征,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这是仰韶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也称彩陶文化。

高寺头仰韶文化遗址新观

高寺头仰韶文化遗址新观

高寺头仰韶文化遗址新观甘肃省礼县城西南10公里的高寺头村,是长江流域西汉水上游较为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氐族公社聚落遗址,距今6000年左右,属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半坡、庙底沟类型。

1947年7月—8月间,一位著名的考古工作者顶着盛夏的烈日,穿行于山岭沟壑之中,在渭河、西汉水河谷地带从事着十分艰辛的考古调查,这就是曾主持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发掘以及研究的、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名的裴文中先生。

此次调查在渭河流域的天水、甘谷、武山、陇西共发现了39处遗址,在西汉水流域的成县、西和、礼县共发现24处遗址,其中大多为仰韶文化或含有仰韶遗存的遗址。

而礼县石桥镇高寺村遗址的发现就是这次考察发现之一。

裴先生在《甘肃史前考古报告》中对此作了详尽的描述及初步的分析,并指出遗址中“含遗物之灰层皆甚厚,所含遗物亦极丰富,均亟待作大规模之正式发掘工作”。

这是中国学者对甘肃境内的仰韶文化作第一次大规模的考古调查,也是仰韶文化在甘肃的第二次重大发现。

该遗址东西宽约150米,南北长约200米,发现有灰层、灰坑、灶址、房址等。

地表遗留有大量夹沙、泥质及细泥质的灰、红、橙、黄色陶片。

历年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等出土,其中石器有斧、锛、凿、刀、铲、磨棒、磨盘、箭头和纺轮;骨器有骨针和鱼钩;陶器有钵、盆、碗、壶、瓮、罐、瓶等。

陶器底部多有席纹和布纹,细泥陶器上多施红底黑花彩绘,有几何纹及动植物形象。

装饰品有骨笄、石璜、兽牙、石珠、陶环和各种佩饰。

从器形和纹饰可以认定为仰韶文化半坡和庙底沟类型。

为进一步探讨这一区域的开发时代,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86年初冬进行了小面积试掘,其资料正在整理。

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高寺头出土的文物中,尤为珍贵的是一件女性头部塑像,塑像为陶质,色泽橙黄,现残存部分高为12.5厘米,宽8.5厘米,五官部分用堆塑与锥镂相结合的手法雕塑而成,双目深沉,嘴唇微启,头戴一串珠状装饰物,双且有耳环洞孔,十分美丽生动。

这是原始社会遗存下来的一件极其珍贵的艺术珍品。

浅谈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开发

浅谈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开发

浅谈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开发作者:宋存国来源:《企业文化》2017年第26期摘要:文化遗址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不可再生与复制的珍贵印记。

同时,文化遗址既是人类历史的演变痕迹留存和各民族自尊与骄傲的象征,也是人类认识自我、寻根朔源的重要途径。

因此,随着人类社会的逐渐发展,文化遗址的重要意义也日渐凸显。

如何对古文化遗址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又如何对这些文化遗址做进一步合理的开发利用,已然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旨在通过对此类问题的分析,对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做一简要探讨。

关键词:文化遗址;存在问题;有效保护;合理开发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遗址作为旅游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将本地的文化遗址作为发展旅游业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既能展现文化遗址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价值,同时又能将其作为一种资源,为本地带来不竭的经济利益。

然而,在对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过程中,普遍存在很多问题,如原文化遗址被破坏严重,后期维护不到位,遗址周边环境较差,开发存在误区或过度商业化开发等。

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进而对文化遗址进行合理保和护开发,还原文化遗址的完整性和真实度,是最主要出发点。

一、当前文化遗址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文化遗址遭破坏较为严重当前大部分地方的文化遗址最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破坏严重。

古建筑抑或文物等保留至今大部分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甚至部分文化遗址已经被破坏到只剩一片废墟。

如濮阳的中华第一龙遗址,1987年濮阳市修建水利工程时发现的这处早期仰韶文化遗址,当时鉴定为五代后梁修筑的濮阳古城墙,高约十数米。

后经国家文物考古工作者进行科学发掘,在仰韶文化第四层下出土了迄今为止最早的最完整的龙图案,号称“中华第一龙”。

然而现今中华第一龙的发现地却是破败不堪。

二是文化遗址周边环境较差不少文化遗址的周边土地沦为房地产开发商的必争之地,随之而来的是逐渐蔓延的商业侵蚀,不少古遗址被现代建筑掩盖,有些甚至直接将部分古遗址作为商业用房出租。

仰韶文化发掘过程研究成果意义

仰韶文化发掘过程研究成果意义

仰韶文化发掘过程研究成果意义1.引言1.1 概述仰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的黄河流域地区。

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和人们对古代文化的深入研究,仰韶文化发掘的过程逐渐为人所熟知。

《仰韶文化发掘过程研究成果意义》这篇长文旨在探讨仰韶文化的发掘过程,并进一步探究其研究成果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仰韶文化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古代文化的演变过程,弥补现存史书中的空白,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在这篇长文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我们会概述仰韶文化的基本特点和重要价值,介绍它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及其与其他相关文化的关系。

其次,我们将详细叙述仰韶文化的发现和发掘过程。

通过对考古发掘的地点、出土文物和研究手段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仰韶文化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最后,我们将探讨仰韶文化发掘过程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总之,本文将通过对仰韶文化发掘过程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我们相信,通过这篇长文的撰写和研究成果的分享,将为学术界和广大关注中国文化的读者提供一种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仰韶文化的方式,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涵盖以下内容:在本文中,将按照以下结构来展开对仰韶文化发掘过程研究成果意义的探讨:1. 引言部分:首先概述仰韶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对该文化进行发掘的重要性。

通过对仰韶文化的定义和背景的简要介绍,引出本文的研究目的。

- 1.1 概述:对仰韶文化的定义、时期和地理分布进行简单介绍,以及该文化在中国史前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步骤展开对仰韶文化发掘过程研究成果意义的讨论。

- 1.3 目的:明确本文的研究目的,即探讨仰韶文化发掘过程的研究成果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仰韶文化考古工作总结

仰韶文化考古工作总结

仰韶文化考古工作总结
仰韶文化是中国史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现和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史前社
会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对仰韶文化的考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我们揭开了这段古老文明的神秘面纱。

在对仰韶文化考古工作的总结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重要的发现和成果。

首先,通过对仰韶文化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我们对这一时期的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仰韶文化的陶器、玉器、石器等器物的发现,为我们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水平,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史前社会的重要材料。

其次,仰韶文化的考古工作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史前社会的重要线索。

通过对
遗址的分析和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仰韶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联系,这为我们揭示史前社会的地域差异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线索。

另外,仰韶文化的考古工作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

通过对遗址的保护和修复,我们可以更好地保存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后人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段古老文明的辉煌。

总的来说,仰韶文化考古工作的总结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也
为我们揭示了史前社会的一些重要线索,对于我们了解和认识史前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学者和考古工作者加入到对仰韶文化的研究中,为我们揭开这段古老文明的更多神秘面纱。

【doc】简评《渑池县志(1986-2000)》

【doc】简评《渑池县志(1986-2000)》

简评《渑池县志(1986-2000)》简评《渑池县志(1986~2000)》35简评《渑池县志(1986-~2000)}于平天河南省渑池县史志办的同仁们完成了《渑池县志(1986~2000)》(以下简称《渑志》)的编纂任务,方志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发行.全志127万多字,印有纸质(包括一册的精装本和上,下两册的典藏本)及电子光盘版.笔者拜读完《渑志》,并对该志简评如下.一采用章节条目体,创出一种简洁的体例渑池县史志办从1998年12月形成第二轮《渑池县志》编纂方案,召开编纂动员大会,到2006年9月志书定稿,其间大小12次修订篇目和志稿.在2006年6月,最后一次调整志书体例,改卷目体为章节目体.《渑志》凡例说:"本志采用小篇制,章节目体.全志除志首(概述,大事记等),志末(附录,索引等)外,设38章,章下设节,节下立条目,条目为记述实体.部分条目下视需要设细目."《渑志》编纂者称其体例为"章节目体",笔者倒觉得可称为"章节条目体"(或日章节与条目结合体)更为贴切一些.这种章节条目体有两个显着的优点:一是层次少,简洁清晰,其结构为章,节,条目,绝大多数为三个层次;二是兼有篇章体与条目体两种体例的优点,易于编写,便于使用.《渑志》所用的章节条目体去掉篇(卷)这个层次,由四个层次变为三个层次,即把篇,章,节,条目变成章,节,条目在河南已出版的第二轮县(市,区)志中还有一种体式,其结构层次为章,节,目.这种体式是篇章体的变体,是在篇章体篇,章,节,目的基础上,减去篇这一层次,而成为章,节,目结构.对于这种体例,有的称为章节体,有的叫做章节目体,有的说是章,节,目体例.笔者则称其为章目体.这种章目体与《渑志》所采用的章节条目体,既有同也有异.相同之处在于层次少.一个是章,节,目三层,一个是章,节,条目三层,同样的简洁,简明,同样的清晰,清新.不同的地方有二:一是二者有不同的"源",即在不同的体例基础上发展而来.章目体是对篇章体的创新,由篇,章,节,目变为章,节,目;章节条目体是对篇章条目体的创新,由篇,章,节,条目变为章,节,条目.二是二者有两个不同的记述实体.目是章目体的记述实体,条目是章节条目体的记述实体.而目和条目与节的关系也是不同的.章目体的节与目是统属,统辖关系,节下的目与目是同辈的并列关系,节对目统得比较死.而章节条目体中的条目,虽然也归节统辖,但设置比较灵活,可以设综合性条目,主体性条目,单一性条目,可以多角度,多侧面,更完整,系统地反映事物的面貌.所以,章目体与章节条目体最大的不同在于目和条目的设置.笔者认为,这两种体例,对那些时限较短,内容相对较少的志书,如县(市)志,区志以及部门志,专业志,乡村志等,都是较为理想的体例.二浓墨仰韶文化,把亮点凸现给读者仰韶文化可以说是渑池的"文化符号"和亮点,1991年版的《渑池县志》已设专篇进行记述,《渑志》编纂者仍然浓墨重彩,凸现这一亮点.把仰韶文化完整,系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是志书的指导思想之一,因而在编写内容上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36中国地方志2008年第9期第一,既记近几年仰韶文化发掘研究的新成果,又追溯1921年仰韶文化发现的肇始.《渑志》记述不只续首轮县志下限1985年之后至2000年仰韶文化发掘与研究的新成果,还追根溯源.从1921年安特生发现仰韶村遗址写起,记述1921年,1951年,1980年三次发掘,以及遗址保护,研究等情况.第二,既记渑池县仰韶村文化遗址,又记该县其他仰韶文化遗址.《渑志》把除了仰韶村遗址之外的其他5O余处遗址,按照在乡镇的分布情况专设一节,从位置,发现时间,面积,文化层厚度,挖掘出土的遗物等方面逐一进行记述.第三,既记渑池县的仰韶文化遗址,又记河南其他各地以及其他省区发现仰韶文化遗址的情况.《渑志》"越境而书",综合反映了全国各地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情况.在仰韶文化状况条目中写道:"从1921年渑池仰韶遗址发现到2000年,全国有统计的仰韶文化遗址共5013处,其分布范围,东起豫东,西至甘肃,青海,北到河套内蒙古长城一线,南抵江汉,中心地区在豫西,晋南,陕东一带.分布省份有陕西,河南,山西,甘肃,河北,内蒙古,湖北,青海,宁夏9个省(自治区)."①第四,既记仰韶文化的发现发掘对国内的意义和影响,又记在世界的影响.《渑志》在仰韶文化及其研究章中设有仰韶文化的地位和影响一节,下立仰韶文化状况,仰韶文化的地位,仰韶文化的影响3个条目.阅读《渑志》,笔者了解了仰韶村遗址的发现与挖掘,在中国考古史,中国文化史上的深远影响和意义:"仰韶文化揭开了中国新石器考古事业第一页,揭开了中国考古研究第一页,揭开了中国原始社会研究第一页,书写了中国田野考古史新编章,是划时代的里程碑"②.阅读《渑志》使笔者知道了仰韶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对世界的贡献:"仰韶文化遗址发现前,世界学术界都持'中国文化西来说',通过仰韶文化的发掘研究,改变了学术界这一错误认识,中国这一土着文化得到了举世公认,改写了世界历史."③三专设支柱工业企业,把渑池的地方特色彰显出来《渑志》在经济部类除设有工业章外,又升格专设了支柱工业企业章,将仰韶集团,黄河铝电集团等支柱企业集中起来记述.这在已出版的第二轮志书中尚不多见.那么编纂者为什么要这样设置,都记述些什么内容,这样处理又有什么好处,笔者这里不妨试析一番.很显然,编纂者设置这一章的用意在于彰显渑池的优势与特色.具体来说有三条理由:第一,这些企业的发展能充分反映渑池县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渑池县由一个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的国家级贫困县,成为三门峡市辖区内发展最快的县市,被省委,省政府称之为"渑池现象".这是渑池走强工富农之路,全县工业企业的飞速发展起到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第二,这些企业的发展体现了渑池县委,县政府的决策和发展战略思路.1991~2000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并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围绕扩张,强化,提高的方针,依靠科技进步,实施骨干扩张,名优开发,扭亏增盈和集团推进四大发展战略,先后培育出诸多支柱工业企业.第三,这些企业是渑池经济的增长点.到2000年,这些骨干企业增加值达51512万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98,利税22748万元,占全县工业利税的98.在支柱工业企业章下,将各支柱企业分别设节,节下再立规模,基本建设,产品,销售,管理,效益,附属企业等条目,全面反映各企业的司.本扳版年∞社版志疗页页第第第∞∞∞~~~踟詈暑%均士心士心士心池池池渑渑渑①②③简评《渑池县志(1986~2000)》37起始,发展轨迹.这样的设置和记述有两个好处:第一,充分显示出这些企业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便于读者了解这些骨干企业的发展轨迹和经验.四明补暗补相结合,选择一种最佳的补遗方法《渑志》对首轮志书的拾遗补缺,内容偏少者随文暗补.如1991年版的《渑池县志》,缺少姓氏内容的记述,这次续修把姓氏的内容归人民情风俗门类,在章下设姓氏节,立规模,源流,谱牒3个条目,对全县的姓氏情况进行了补记.对于补遗内容偏多者设专章明补.例如艺文,首轮县志缺漏,《渑志》设专章从事物发端写起.设置了书目(下立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两个书目表),主要着作内容提要,文征3节,约4.6万字.对于补遗内容较多的,《渑志》还在附录内专门补记.该志附录中设《渑池县志》(1991年版)讹误订正;《渑池县志》(1991年版)拾遗补阙.分别对地方史志,人物,邮电,中共地方组织,军事等5篇及经济部类进行了补遗.《渑志》的编纂者对前志的拾遗补阙是重视的,补遗方法也是恰当的.五不足之处从研究方志编纂方法的角度出发,从不断提高志书质量的愿望考虑,笔者认为,《渑志》有两个问题值得探讨:第一个问题是,篇目构架还可以更科学,协调一些.笔者分析《渑志》的构架,除志首述,大事记,志末的附录,索引等外,专志是按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体制改革,经济,政治,文化,人物六大部类去设置的.这种构架有两点值得探讨:首先,没有设社会部类,而把民情,风俗等内容放在环境中,在笔者看来还不如设社会部类,把民情,风俗等内容放在其中反映.其次,体制改革在框架上是单独作为一大部分,是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去记述改革的内容,这一章却只记了政治,经济,社会保障三方面的体制改革,其他内容却分散记述.这种办法不能说不好,但《渑志》采用的是多章并列的章节条目体.可以设想一种小集中的办法,将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包括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各设一章,分别作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大部类的首章.这样,既能突出改革发展这一时代特色,又能使改革内容的设置与全志的整体构架更加协调. 第二个问题是,以人为本的理念还可以体现得更充分一些.《渑志》在记人方面设有人口与计划生育,人物两个专章,其他章中也设有记人的节或条目.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农民,教师队伍,学生,科技人才等节,但设置还不够全.更显不足的是在其他专章中缺乏以事系人.如果在设置记人专章的基础上,能在其他专章中较为普遍地设置记人的节或条目,或在节和条目后附录人物专记,人物通讯,专访,回忆录,口述史,先进人物选介等,并在其他专章中加大以事系人的分量,来一个整体,群体,个体(或叫面,线,点)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多面,多角度,全方位地记人,就能更充分地体现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也是志书记述的主体,让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全志.(联系地址:河南省郑州市经一路北18号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邮编:450008)本文责编:詹利萍。

浅谈仰韶文化与其文化品牌的设计

浅谈仰韶文化与其文化品牌的设计

基金 项 目:2 0 1 3 年度河 南省社科 联项 目 《 仰韶文 化品牌产 品的 设计与产业化推广研究》 ( 编号 :S K L - 2 0 1 3 - 1 0 2 5 )
2 . 仰 韶酒 的产 品设 计 产 品的设 计 需要 根据 流 行和 品 牌风 格设 计 相关 的造 型 主题 , 其 中包 括 主题 系 列 的连 续性 、色 彩 设计 、造 型 设计 等 。任 何 一种
skl20131025一仰韶文化概述20世纪20年代中国政府聘请的瑞典著名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安特生等人对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仰韶文化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发掘当时的中国考古学尚属空白仰韶文化为学者研究中国史前文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具有意义重大

美术与设计 .
浅谈仰韶文化 与其文化品牌的设计
张 蔚 ( 郑 州成 功财 经 学院 艺术 系 河 南郑 州 4 5 0 0 0 0 )


查和 发 掘 ,当 时的 中 国考 古学 尚属 空 白,仰韶 文 化 为学 者研 究 中 动 客户 ,让 客户 迷恋 品牌 。
仰 韶 文化 的 陶器 是 以彩 陶为 其特 征 的 。彩 陶 ,是黄 河 流域 新 国史 前文 化开 辟 了广 阔的前 景 ,具有 意义 重大 。 第 一 , 仰 韶 遗 址 的 发 掘 , 为 我 国 新石 器 时 代 的 考 古翻 开 了 石 器 时代 晚 期 的中华 民族 的祖 先 ,是在 红色 的特殊 陶器 上 面 画上
化 为基础 的文化品牌设计一
仰韶酒的品牌设计 ,详细分析仰韶 酒的 秦 王饮 酒之酣 … …
品牌设计理念和仰韶 酒的造型设 计,体 现 了仰韶文化和文化品牌设计 之 间的联 系,为其 它文化品牌的设立提供依据 。 关键词 :仰韶文化 ;文化品牌 ;品牌设计

浅谈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

浅谈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

浅谈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改变社会消费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推动区域的经济增长。

位于XX省驻马店市的千年古县上蔡县,有着“中国重阳文化之乡”“蔡氏祖地”的美誉,是XX省十大古城之一,其境内的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与此同时,上蔡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将上蔡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与利用,带动上蔡县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拟通过对上蔡县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现状的研究,以期为上蔡县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有效建议。

一、上蔡县历史文化资源概况上蔡县的历史相当悠久,可追溯至西周初年,距今已有3000多年。

上蔡县位于驻马店市东北部,“商朝时期有蔡邑,西周时期建蔡国。

春秋战国时楚国占据此地,为其属国,改名曰上蔡,战国后期置上蔡郡”232。

《新编上蔡县志》记载:“上蔡置县始于秦。

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年)改上蔡县为武津县。

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467年)易名为临汝县,县治移于悬瓠(今县城西南)。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改临汝县为武津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又复名上蔡县至今。

”67“民国初,属汝阳道。

建国后,属信阳专区。

1965年改属驻马店专区,至今不变。

”撤地设市后,上蔡县划归驻马店市至今。

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为上蔡县孕育出了种类众多、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

这些资源主要集中在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姓氏文化、名人文化等方面。

(一)历史文化遗存资源目前,上蔡县区域内分布有伏羲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屈家岭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等不同时期的文物遗址,地上地下文物众多,“芦岗拥翠”“蔡河沉月”“鸿隙现莲”等古蔡八景竞相争辉。

1.蔡国故城蔡国故城,作为西周和春秋时期的蔡国都城长达500年之久,它位于“上蔡县城关,始建于公元前十一世纪”571,在今XX省上蔡县城的西南。

故城踞芦岗顶端,西临汝河故道,东与河泽衔接,呈南北长方形,南北稍长,东西略短。

仰韶文化遗址群申遣 提案

仰韶文化遗址群申遣 提案

仰韶文化遗址群申遣提案
仰韶文化遗址群位于中国河南、陕西、湖北等地,是中国新石
器时代晚期的重要考古遗址群,对于研究中国史前文明和人类社会
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申遣提案是指向相关部门提交申请,请求对
遗址进行保护、研究、开发利用等工作的提案。

针对仰韶文化遗址群,申遣提案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保护措施,提出保护仰韶文化遗址群的具体措施,包括加强
遗址的围护、修复、监测等工作,保护遗址的完整性和原始状态,
防止遗址受到破坏和侵蚀。

2. 研究计划,提出对仰韶文化遗址群进行系统、深入的考古研
究计划,包括对遗址的发掘、清理、勘测等工作,以及对出土文物、遗迹等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探索仰韶文化的特点、演变过程和对
后世的影响。

3. 教育宣传,提出开展面向公众的教育宣传活动,通过举办展览、讲座、宣传片等形式,向社会大众普及仰韶文化的历史价值和
重要意义,增强公众对遗址保护的认识和支持。

4. 开发利用,提出合理、可持续的遗址开发利用方案,充分发挥遗址在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的潜在价值,推动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5. 合作交流,提出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吸引国际学术界和文化机构参与仰韶文化遗址的保护与研究,促进中外学者在这一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总之,申遣提案应当全面、详细地阐述对仰韶文化遗址群的保护、研究、开发利用等方面的规划和设想,以期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重视,推动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

《仰韶文化研究》读书报告

《仰韶文化研究》读书报告

《仰韶文化研究》读书报告本书收集了严文明先生在二十多年中所写的有关仰韶文化的研究论文。

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一、典型遗存分析这一部分共有六篇文章,分别是《从王湾看仰韶村》、《西阴村史前遗存分析》、《三里桥仰韶遗存的文化性质和年代》、《论庙底沟仰韶文化的分期》、《半坡仰韶文化的分期与类型问题》以及《北首岭史前遗存剖析》。

半坡早期的遗存在陕西渭河流域很发达,经过发掘的重要遗址有北首岭中期、下孟村早期、元君庙和橫阵村等处,通常被称为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

半坡的三期文化差别很大,彼此又没有相连续,半坡中期基本上相当于庙底沟类型。

关于半坡晚期的文化性质,苏秉琦先生指出,半坡遗址的最上层或者最晚期不宜算作半坡类型的一部分,从文化面貌上与分布情形看来,这类文化遗存同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和客省庄二期文化或庙底沟、泉户村而其文化的关系,多于它同半坡类型仰韶文化的关系。

当时这个看法并不是在对半坡遗址进行分期的基础显得更加清楚了。

因为半坡晚期同早期的半坡类型病不发生直接的继承关系。

半坡仰韶遗址的分期和类型,早先,半坡类型的人们首先在这里建立村落,并且居住了很长一段时间。

随后因为周围的地利消耗殆尽,人们只好搬到别处去,村落从此沦为废墟,知道庙底沟类型时期才又有人在这里落户。

但这次来的人很少,居住时间也很短。

到了半坡晚期又为人们居住,又经历了一个繁盛期,以后就长期荒废了。

二、类型、起源和发展阶段本部分共收录文章两篇,分别是《论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和《略论仰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阶段》。

典型的半坡类型遗址分布在渭河流域,典型的庙底沟类型遗址分布在三门峡地区。

二者分布范围不同,文化面貌不同,又都同属于仰韶文化,乍看起来很像是同时并存的两个地方类型,但并非如此。

庙底沟期不但比半坡期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也比半坡期高,生产工具比半坡期有所改进,石器磨制和穿孔的比例也有所提高,用陶片改制的工具大大减少,骨器也有所减少,从而相对提高了比较耐用的石器工具的比重。

浅谈周口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遗址的分布与特征

浅谈周口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遗址的分布与特征

浅谈周口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遗址的分布与特征作者:饶聚娟来源:《神州》2011年第11期摘要:周口市位于豫东,北、西、南与商丘、开封、许昌、漯河和驻马店五地市相连,东面与安徽省为界。

这里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地势平坦,四季分明。

是古代人类理想的生产生活之地。

早在五、六千年前,这里已是村落棋布,人口稠密,先民们在这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素有“华夏先驱,九州圣迹”之誉。

本文就根据所掌握的材料,对周口市裴李岗、仰韶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谈谈其分布和特征。

关键词:周口、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裴李岗文化距今约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在周口市分布较少,目前共发现9处遗址。

主要有项城后高老家,扶沟的前闸、宋马岗、雁周,太康的方城,西华的小白庄,商水的扶里、河湾,鹿邑武庄等遗址。

主要分析扶沟的前闸遗址和项城的后高老家遗址。

一、前闸遗址位于扶沟县城北30公里的江村镇前闸村东的高台地上,面积约18400平方米。

文化层厚1.5米,可分为上、下二层,分别属于龙山、裴李岗文化。

断崖上发现有灰坑,采集有蚌刀、石磨盘、夹砂灰陶绳纹、方格纹鼎、罐、盆、豆等。

1、周口裴李岗文化陶器的特点:(1)陶色陶质:以夹蚌粉褐陶、夹砂红陶为多,泥质红陶次之,泥质褐陶少见。

质地松软,易破碎,吸水性强。

夹蚌粉者多为鼎、罐等炊器,而含蚌粉量较大。

夹砂红陶质地稍硬,泥红陶外表多磨光,胎薄且较硬,多用于钵、壶等器。

(2)纹饰:器表以素面和磨光为主,纹饰仅见弦纹、指甲纹。

(3)器形:常见器形有罐形鼎、双耳壶、大口深腹罐、圆肩罐;双耳壶小口,矮领,双耳呈半月状态,耳上有一小孔。

深腹罐口呈喇叭状,直腹。

(4)制法:皆为手制,烧制火候低。

2、生产工具(1)、石磨盘:盘面中部稍厚于两端,一端微残,一端呈三角形,面平较光,足呈梯形。

(2)、石斧:刃部磨光,稍宽。

器体凿制痕明显,形体粗笨。

①作者认为扶沟的前闸、宋马岗、雁周,太康的方城,西华的小白庄遗址中发现的裴李岗文化属于此类。

仰韶文化的演变与影响

仰韶文化的演变与影响

仰韶文化的演变与影响仰韶文化是中国史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出现在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分布于黄河流域的中游和下游地区。

仰韶文化是我国古代文明的起点,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仰韶文化的演变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早期的仰韶文化以狩猎采集为生产方式,人们居住在洼地、河流旁边的低洼地区。

中期的仰韶文化开始出现了初步的农业生产,人们开始进行简单的农耕活动,并开始养殖一些家禽和家畜。

晚期的仰韶文化则进一步发展了农业生产,农业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人们开始种植水稻和小麦,并开始使用陶器和石器。

这些阶段的演变,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系列变革。

仰韶文化在中国古代文明的演进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仰韶文化的农业革命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业的发展使得人们不再过着食物收集的游牧生活,而是可以定居下来,大规模种植和养殖,从而增加口粮的产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农业的进步也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促使人们创造出更多的工具和技术。

这些经济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也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动力。

其次,仰韶文化的出现也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变革。

人们在定居下来后,开始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组织和等级制度。

在仰韶文化晚期,人们开始出现不平等的层级,财富和权力的分配也出现了差距。

这种社会组织结构为后来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演变起到了先导作用。

同时,人们开始建造一些公共建筑,如祭祀场所和宗教场所,这也是人们对宗教信仰的集中体现。

仰韶文化还对后世的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仰韶文化晚期,人们开始制作陶器和石器,这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一步。

陶器和石器的使用,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产效率,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同时,陶器和石器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如后来的青铜器等,都承袭了仰韶文化的元素和特点。

总之,仰韶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起点,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和文化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仰韶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仰韶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仰韶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重要文化,大概在公元前 5000 年到公元前 3000 年之间呢。

它分布的范围可广啦,像河南、陕西、山西这些地方都有。

仰韶文化的厉害之处
它的厉害之处可多啦!比如说在制陶方面,那技术简直绝了,制作出来的陶器不仅实用,而且上面的花纹超级漂亮,充满了艺术感。

还有呀,仰韶文化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种植农作物,像粟啊、黍啊之类的,这可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一步呢!另外,他们住的房子也很有特点,房屋的布局和结构都能看出当时人们的智慧。

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1. 艺术方面
仰韶文化的陶器装饰艺术,那可是给后来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好多灵感呢!那些精美的图案和独特的造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

直到现在,咱们在一些现代艺术作品里还能看到仰韶文化的影子哟。

2. 农业方面
仰韶文化时期开始的农作物种植,为后来中国农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那时候起,咱们的祖先就不断积累农业经验,让农业越来越发达,咱们才有了丰富的粮食吃。

3. 文化传承方面
仰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它所代表的那种勤劳、智慧、创新的精神,一直传承到了现在。

让咱们中国人一直都有着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劲儿。

4. 学术研究方面
仰韶文化的发现和研究,让咱们对古代社会的了解更加深入啦。

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通过对仰韶文化的研究,能够拼凑出更多古代社会的拼图,让咱们知道老祖宗们是怎么生活的。

仰韶文化就像是一颗闪耀的星星,照亮了咱们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道路,对咱们后世的影响那是大大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仰韶文化的开发和研究
仰韶文化是我国目前覆盖范围最广、遗址最多、内容最丰富的新时期时代文化。

仰韶文化最早由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于1921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因此而得名。

仰韶文化的中心区域在渭河流域、河南西部和晋南地区,延伸范围北至河套地区、东到河南东部、西达甘肃中部、南及汉水流域,有遗址二千多个。

仰韶文化是中国锄耕农业的典型代表。

针对黄河中游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仰韶先民培育了以粟为代表的旱地农耕作物。

在汉水中游的湿润地区,水稻有较大范围地栽培面积,依靠的农具主要是石锄、石斧、石刀等。

仰韶文化存在时间为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延续了二千年。

在这二千年中,文化的发展使仰韶文化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三个发展阶段。

这三个发展阶段由于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和周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很大的文化类型,并相互影响,使仰韶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一、仰韶文化及发掘历程
仰韶村在城关镇北7.5公里,位于黄土台地上,村子东西两侧有深达30米—50米的深沟,被称为东沟和西沟,在村南约0.5公里处合二为一。

沟壁暴露着第三纪的红土和第四纪的黄土。

村北约3公里便是韶山、飞山等一系列石灰岩丘陵,这是仰韶村取名的由来。

由深沟上坡之后,便可看到路旁暴露的文化层,灰土中夹杂着陶片、石器等。

文化层的厚度1米—5米不等,并且有许多口小底大的袋形灰坑,尤其是遗址中央部分的大路西侧,暴露得相当清楚。

遗址的面积,由西南至东北长八九百米,宽约300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可见其遗址规模的宏大与文化埋藏的丰富。

仰韶村遗址自开始发掘到现在,已经过90个年头,它经历了中国历史的剧变和风雨的剥蚀,但遗址的面貌基本没有变化。

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仰韶文化的发掘历程。

1921年10月27日—12月1日安特生对仰韶文化进行发掘,在仰韶村共发掘了17个地点,同时还在其西边的不召寨进行过小规模的试掘,又发现了杨河村、西庄村等史前遗址。

仰韶村的发掘主要是安特生和袁复礼主持日常发掘事宜,同时担任测量工作,他们所完成的仰韶村遗址地形图,是中国考古学史上是最早的一幅作品,这显得十分珍贵。

1933年杨锤健和裴文中到仰韶村和不召寨调查,在仰韶村采集到百余件考古标本,以石器为大宗,包括打制和磨制的两类石器,这表明当时的打制石器仍然盛行,填补了过去对这个地区发掘工作的空白。

1951年6月,夏鼐一行4人在仰韶村调查、试掘。

开探沟一条,切到安特生所发掘的旧探沟五条,复核了地层堆积,并发现墓葬9座,这里是安特生所称的仰韶文化墓地。

不过从地层关系进行考察,这几座墓葬应该是在遗址废弃以后才埋进去的,已经不是原生的地层,而且所包含的陶片中有明显的冲刷痕迹,另外墓葬里没有随葬品,不能确定其时代归属,但决不可能早到仰韶文化。

此外,在路旁断崖上还发掘出半个灰坑,坑壁用草泥土涂抹平整,由于灰坑中的陶片具有仰韶和龙山的两种因素,因此被认定为混和文化的遗存。

从以后的考古发现证实,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有着继承发展的关系,所以,在仰韶村遗址中存在混合性质的遗存,应该是确实的。

除仰韶村外,我们还对附近的不召寨、下城东和杨河村等遗址进行了调查。

1980年10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和绳池县文管会配合仰韶村居民的房屋修建,发掘了200多平方米,对仰韶村遗址又有进一步的认识,如这里被分成四期:(一)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二)仰韶文化的晚期类型;(三)龙山文化早期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四)龙山文化晚期的三里桥类型,代表着从仰韶到龙山的连续发展过程。

当然仰韶遗址可能还存在着包括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早期类型以及较晚的遗存。

随着以后考古工作的继续,揭露的遗址现象可能会更加复杂。

1985年11月,河南省考古学会和绳池县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在绳池联合召开“仰韶文化学术讨论会”,共提交论文50多篇,出版了《论仰韶文化》的专刊
《中原文物》1986年特刊,在仰韶文化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此外,近年来,国内的许多专家学者也曾多次到仰韶村考察和著文论述。

严格地讲,仰韶村遗址有着不同性质的文化遗存,大家的认识可能并不完全一致。

为了揭露地下的考古遗迹和扩充博物馆的陈列,进一步的发掘研究也必将早日提到日程上来,我们相信新的发掘将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二、仰韶文化的时代分期
仰韶文化的发现也导致许多不同的理解如认为商文化的若干成分直接承袭自仰韶文化;或把仰韶文化同传说中的夏代相当,并认为它属于胡文化系统。

当1930年发现龙山文化之后,又有不少人主张仰韶和龙山属于来源不同的两种文化,甚至提出“夷夏东西”说。

以上的论点,大抵从文献的角度出发,从而忽略了考古学的实证要求。

1819年安阳后岗三叠层的发现为仰韶龙山和商代的文化序列,提供了可靠的地层证据,同时也间接印证了仰韶村可能包括仰韶和龙山两种文化的遗存。

安特生则力图否认上述观点,在他的正式报告里,公布以水平层对各类陶片的统计表,不过这种水平层的发掘方法,把注意力集中到陶片颜色的分类上,很容易忽略文化遗迹的复杂叠压关系,不能从根本上反映文化层位的真相,也就导致一定的混乱。

由于两元对立的观点,以致不少人把豫西一带的仰韶文化遗存作为混合文化来处理,这是“夷夏东西”说的直接后果。

同时,仰韶、龙山两元对立的观点,也是导致中国古代文化多元说的理论基础,这并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

1956年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的发现又为仰韶和龙山的渊源关系提供新的论据。

这里在仰韶文化的上面,叠压着龙山早期的遗存,它具有仰韶和龙山的过渡性质,被命名为庙底沟二期文化气后来的一系列发现证实,它有着广泛的分布,但过去多被错误地作为仰韶文化来处理,仰韶村的遗存同样也不例外。

从文化性质考察,庙底沟二期文化虽以灰陶为主,仍有少量彩陶,甚至很多器形也承袭自仰韶文化。

同时稍晚的河南龙山文化,又是承袭庙底沟二期文化而发展的。

至于后来的二里头文化以及商周的文化脉络和继承关系都是比较清楚的。

此外,更早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和大地湾文化的少量彩陶片,又可能找到仰韶文化的源头。

因此,夏商周的产生和发展既与仰韶、龙山、二里头诸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后来的历史传统又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

那么,所谓多元论的假说,也就失去存在的价值。

以黄河流域为主体的仰韶文化由于地理分布和年代早晚的不同,其文化面貌也表现了一定的差异。

一般分成不同的类型以资区别:如黄土高原被分成北首岭、半坡、庙底沟和西王村四个类型华北平原则分成庙底沟、大河村或后岗、大司空村等不同的类型,意味着它们是仰韶文化中的不同群体,分别具有地域或时期的概念。

至于有人分别称它们为文化或时代,就难免混淆仰韶文化的基本因素而造成概念上的混乱,这是我们所不能赞同的。

同时,仰韶文化还对周围地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和黄河下游的大汉口文化,都接受过仰韶文化的影响。

至于内蒙古的红山文化和长江中下游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甚至东南沿海的大湾文化所流行的彩陶工艺,都同仰韶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这充分表明仰韶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地位。

三、结语
仰韶文化的发现和研究,意味着以田野工作为基础的中国近代考古学的长足发展,并取得积极的成果。

如从史前文化到历史时期的过渡,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代表着连续发展的中间环节。

通过继承发展的凝聚性和相互交流的多样性,终于形成以商周文明为核心的主体部分,并导致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壮大,这无疑是近代考古学的重要贡献。

因而以文献为基础的多元论,自然失去必要的立足点。

至于从文献的角度出发,采用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直接同考古发现相结合,如有人主张仰韶文化与黄帝相当,也有人认为龙山文化与黄帝相当,显然都不符合考古学的实证要求,与考古学的研究方法毫无共同之处。

因此我们对仰韶文化的研究,要从考古学的角度出发,着眼于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探索,以实事求是地复原人类历史的演化规律,而不能再回到古器物学研究或
信古、疑古论战的老路上去。

仰韶遗址和仰韶文化的发现,在中国考古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学术地位,并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1961年3月4日,仰韶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省市文物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仰韶村遗址的保护已取得十分可观的成果绳池县文管会所制定了《仰韶村文化遗址保护方案》,新建300平方米的长廊用来保护断崖上的地层剖面以及文物陈列,对宣传遗址保护和乡土教育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鉴于仰韶村遗址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并且在黄土高原的史前遗址中,保存是最为完好的,如果能把仰韶村建成遗址公园和博物馆,将能充分达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目的。

因为植被和绿化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和加强遗址保护;同时农民的户数不多又受到遗址局限不利于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新的规划可对双方有利;目前公路已经修通,由县城可直达仰韶村。

这些都为建设遗址公园和仰韶博物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们相信如此的规划,对遗址保护和开展古文化的观光旅游可能会取得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1989年8月
[2] 苏秉琦,《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考古学报》,1965年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