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以昙华林为例
历史文化老街保护出路探寻之昙华林

一、研究综述(一)对于“历史文化老街”概念的界定自2008年启动“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以来,已有全国各地共计40条街道入围。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评选时为了更好的保护历史文化街区,那么到底何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街区,是特殊类型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场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四条中规定: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街道,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并报国务院备案。
2008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做出的定义为: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在学术上,一般称其为“历史地段”。
而我们这里所指的“历史文化老街”就是历史文化街区中的核心内容。
(二)历史文化老街保护价值及现实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中传统历史街区的外在物质形态与现代文明、发展形式的矛盾日益凸显。
历史文化老街组成了一个城市的历史环境,其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历史联系,保留着城市的历史特色,见证了城市的变迁,是历史文化发展的实物例证。
当今的中国正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城市的变换更是日新月异,很多的城市都在进行旧城改造,很多的旧城街区被拆除改建为高楼大厦,保留下来的历史文化老街很少,并且在现实的保护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使历史文化老街的保护面临着严峻的问题。
因此历史文化老街保护研究就必须受到重视了。
历史文化老街的保护研究的价值及现实意义重点体现在:1.历史文化老街保护研究有助于了解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变迁。
因为历史文化老街的存在本身就是历史文化发展的实物例证,对其的研究当然可以了解城市的历史,观察城市的变迁。
2.历史文化老街保护研究有助于寻求历史文化老街的合理保护模式。
对不同历史文化老街保护模式的比较研究,可以寻找各自优缺点,找到更好的老街保护模式,解决一些历史文化老街保护中遇到的问题,为老街保护提供政策的参考。
关于保护利用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保护利用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思考和建议作者:马莉来源:《决策与信息》 2019年第12期马莉(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湖北武汉 430071)[收稿日期] 2019-06-27[作者简介] 马莉(1956-),女,河南洛阳人,原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巡视员,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
[摘要] 作为武汉重要景点的昙华林街区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多彩、旅游景观独特、地理区位优越,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但就保护利用现状而言,还存在保存空间有限、部分建筑亟待修复、景点杂陈等问题。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应当明确定位,将昙华林认定为(红色)历史文化街,并以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四大板块为宣传主线,做大格局,升级管理,在政策支持下由省市合力将其打造成省内外著名的(红色)历史文化街区和旅游景区。
[关键词] 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9)12-0067-06昙华林街区位于武汉市武昌区的中心地带,因其历史渊源深厚,被誉为武汉“城市之根”,是一部“活着的”武汉近代史书。
可以说,保护利用好这块风水宝地,加快推进昙华林提档升级,对于扩大湖北知名度、提升武汉城市影响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文史价值重大昙华林街区的历史文脉渊源丰富,政治文化名人众多:一些重要的机构在这里设立,一些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在这里发生,一些重要的政治文化名人也曾在这里工作生活。
可以说,这一独具特色的优势,是国内其他一些开发利用十分成功的历史文化街区无法比肩的,在我国的街区历史文化中实不多见。
具体而言,昙华林的文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历史底蕴深厚。
昙华林以街命名始于公元1371年,至今已经历648年。
它历经明、清两朝,是明王府、清大区都会所在,林则徐曾在这里建丰备仓,张之洞也在这里兴办新学堂。
它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发源地,著名的花园山聚会、日知会旧址等革命旧址均位于昙华林的湖北中医药大学校园内。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以武昌昙华林街区为例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以武昌昙华林街区为例王旭;张衔春【摘要】该文以武汉市昙华林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对其目前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得出目前昙华林街区存在物质性衰退、环境孤立、建筑风格紊乱等五个方面的问题.根据国外历史街区保护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昙华林未来发展的走向及对策,力求实现街区活力复兴与可持续发展目标.【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0(028)007【总页数】3页(P134-136)【关键词】历史街区;整合利用;昙华林街区;物质性衰退【作者】王旭;张衔春【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430074;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1+3在市场经济的强烈刺激下,一幢幢建筑拔地而起,城市进行着日新月异的变迁。
蕴含着城市文化的历史街区也逐渐被城市的摩登建筑所取代,城市的个性和风貌逐渐被蚕食,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受到中断的威胁。
历史街区是不可再生资源,承载着一代代居民共同的记忆,它是记录城市发展历程鲜活的文字,也是城市独特的标签,因此目前急需进行城市更新,唤起旧城的活力,推动城市进一步深层次发展。
地处城市中心的大片街区地价昂贵,人口密集,交通便利,拥有极大的商机。
在进行旧城更新的过程中难免陷入困境,是进行简单的保护,存留街区的躯壳,还是趁着更新,创造大量的建筑赝品,获得经济利益?昙华林位于老武昌的东北角,全长1200m,是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
自辛亥革命开始,军阀在武汉进行混战,西方趁机进行文化渗透。
相继有英、美、意大利、瑞士等国在此兴办教会、学校、医院,昙华林成为武昌最重要的“文化租界”。
正是因为西方的文化渗透使昙华林逐渐的繁荣昌盛起来,中西文化也在这个节点上进行着融汇,形成昙华林独特的文化氛围,建筑也兼具中西文化风格。
目前,昙华林街区的建筑形式多样,集古城文化、宗教文化、教育文化、街巷文化等众多历史文化特色于一体,其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形成和发展在今天仍有着深远的影响(图1)。
文化创意背景下的历史街区变迁及发展研究——以武汉市昙华林为例

文化创意背景下的历史街区变迁及发展研究——以武汉市昙华林为例朱圆玉润;程晓梅;郑加伟【摘要】该文选取武汉市昙华林历史街区做实地调查,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在植入过程中与历史街区的互动关系,分析历史街区的用地演变、交通结构、交往空间、环境质量的变化,对文化创意背景下的昙华林街区的规划设计提出针对性意见,对文化创意产业如何根植于昙华林历史街区、提升创意核心竞争力、避免“千城一面”的尴尬提出相关建议.【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5(033)012【总页数】6页(P171-176)【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昙华林;历史街区变迁;提升改造【作者】朱圆玉润;程晓梅;郑加伟【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8近年来,城市历史文化尤其是历史街区的保护逐渐受到重视,同时基于历史街区的文化旅游也愈演愈热。
单纯的博物馆式的保护,使得历史街区丧失了原有的活力,代代根植于地方的文脉无法得到延续。
“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不能满足公众渴望“参与”、“体验”式旅游的需求。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逐渐兴起,历史街区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发展似乎为现有问题提供了一丝生机。
1 文化创意产业综述1.1 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目前并无统一的说法。
“创意产业之父”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在其《创意经济:人们如何从思想中创造金钱》一书中将创意产业界定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围之内的经济部门”。
英国、新西兰、加拿大、芬兰、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根据自身的文化传统和发展路径,对文化创意产业提出了不尽相同的定义。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在蒙特利尔会议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创意产业做出的如下解释,“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纵观这些概念,创意产业包括物质形态的生产和服务两个方面,它是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这种生产和经营提供相关服务的行业。
遗址遗迹

昙华林古建筑群简介1.文华公书林辅楼书库该书库位于昙华林138-139号,建造于1920年前后,为平面方形、三层,砖木结构,坐南朝北,越街正对夏斗寅公馆大门(已拆)。
建筑原为文华大学公书林(公共图书馆)书库,是湖北武汉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为历史优秀建筑保护单位,现存的书库便成为见证图书馆事业发展历史的实证了。
1899年,美国人玛丽・伊丽莎白・伍德来到中国探望其在武昌昙华林的弟弟罗伯特・伊・伍德,随后留在昙华林的文华书院教基础英语,1903年,在武昌昙华林文华学校筹办阅览室,开展多种图书宣传活动。
1910年,扩大馆舍,命名为文华公书林,附设于文华大学。
以后成为文华中学、文华大学两校学校图书馆。
该馆向社会开放,学校师生可借阅图书,社会人士亦可利用。
并设巡回文库,选择良好读物寄存于武汉各学校,供学生借阅、定期更换。
组织名人讲演,发展读者队伍,扩大阅读指导。
馆内设编目室、参考室、阅览室、报纸杂志室、书库和商学书籍、研究中国的外文书籍专藏室。
据1918年 3月调查,该馆藏书有汉文1012种11771本,西文6704本。
每季阅览人数达7238人,年经费达3500元。
图书采用《杜威十进分类法》分编。
文华公书林建成后,1920年,文华大学图书科成立,它又成为该专业的实习图书馆,由学生协助管理。
对推动中国图书馆工作与图书馆学教育曾产生积极影响。
1929年后,该馆成为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的图书馆。
20世纪90年代,遗存在昙华林湖北中医学院内的文华公书林旧址被拆除了,伍德小姐的感人故事和蜚声中外的文华公书林都只留在了近代史的记载之中. 理由:首先就历史价值来说,它是湖北武汉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为历史优秀建筑保护单位,就人文价值来说,它对推动中国图书馆工作与图书馆学教育曾产生积极影响。
并且文华公书林旧址目前已经不存在了,伍德小姐的感人故事也只留在了近代史的记载中,一些现在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却对这段历史知之甚少,更何况是其他人。
武汉昙华林历史街区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武汉昙华林历史街区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作者:袁薇胡碟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16期【摘要】文章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角度出发,对武汉昙华林进行分析,从保护现状,保护措施,保护原则这一逻辑关系进行对其的保护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历史街区;文化遗产;现状分析;保护原则;策略武汉昙华林,位于武昌区的东北角,地处城墙内的花园山北麓与螃蟹岬(又名城山)南麓之间,随二山并行呈东西走向,长约1.2公里。
昙花林街区内有凤凰山、螃蟹岬、花园山、胭脂山、蛇山等自然资源。
同时昙华林也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物价值。
一、昙华林概况(一)历史变革“昙华林”的得名起源于清代,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巷中的花园内多植昙花。
聚而成材,故名为“昙华(花)林”;一种是巷内原先住着的多是种花人.一坛一花。
蔚然成林,加之“昙”、“坛”二字相讹,故传为“昙华林”。
二者说法虽无从考证,但是可以看出昙华林花木扶疏,树影婆娑,不失为上佳的居处。
抗日战争前,昙华林包括三条街:得胜桥到马道门,叫游家巷;马道门到戈甲营,叫正卫街;而正卫街以东则叫昙华林。
1946年,游家巷、正卫街、昙华林合并,统称为“昙华林”。
1966年改名为“反帝一街”,1972年恢复为昙华林沿用至今。
(二)历史建筑武汉昙华林是属于武汉早期的26片街区之一,虽然是一条普通的老街,却沉淀了大量的历史建筑遗迹。
该区域有历史性建筑30处,共48栋,其中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一级保护建筑2处,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二级保护建筑20处。
武汉首义的火种在这里孕育,共产主义思想第一次在这里传播,南昌起义前的会谈在这里发生,抗战时期“政治部三厅”在此掀起。
近现代革命遗址在昙华林星罗棋布。
林则徐、张之洞、陈独秀、郭沫若等近代名人曾经都居住在昙华林,留下了不少清末民初的居住建筑,如邵伯昌、徐源泉、夏斗寅等公馆。
1861年在汉口开埠后,昙华林这一带成为了各国宗教传播和文化教育的集中之地,如天主教堂、文华书院、仁济医院和“育婴堂”等慈善单位。
昙华林——武昌城市文化之根(作者:老武昌人)

昙华林——武昌城市文化之根(作者:老武昌人)(本文涉及武昌老地名:昙华林、正卫街、游家巷、马道门函三宫、花园山、凤凰山、螃蟹岬、黄龙山)昙华林是在全国都很有名气的一条历史文化街区,经过政府十几年持续不断的打造建设,它的历史文化价值,自然人文价值,古街老屋价值,艺术创造价值,旅游休闲价值日益得到充分的展示与体现。
她即受到老一辈人的喜爱,又得到青年一代的青睐。
昙华林街位于武昌古城东北部。
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呈东西走向,全长l220m,宽3~5m。
1946年前,这里包括三条街:从今湖北中医学院到仁济医院叫昙华林;从仁济医院到马道门叫正卫街,从马道门到得胜桥叫游家巷。
l946年,昙华林、正卫街、游家巷三段合并,统称为昙华林。
昙华林一名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一是民间传说与花有关。
旧时昙华林居民家家户户喜爱种植昙花,聚而成林,古时花、华两字可通用,便把这条街叫昙华林了。
也有的说,清时这里居民家家喜欢种花,一坛一花,自然成林,后来“坛”转化为“昙”,称为昙华林。
二是佛门说法:昙华林一名来源于“优昙婆罗花”,为梵语Udumbara的译名。
意思为灵瑞花、空起花。
佛教故事中称此花为“仙间极品之花”,三千年才开一次,每当花开时,就是金轮法王(佛)出世的时候。
佛经中也有“昙华”一词。
而“林”,即“丛林”,修行僧人居住的地方。
郭沫若在《洪坡曲·昙华林》一书中也认为昙华林一名的来历与佛教有关:“昙华林在武昌城内西北隅(编者:这里应该是东北隅,可能是笔误),在文华大学的对面。
地方很宽大,房屋很多,但建筑都很旧,涂上的红油漆都已经快泛黑了。
照名称看来,在前大约是什么佛教建筑吧?这一段古我却没有功夫考过。
” 从此文中看,1938年郭老在国民党政治部第三厅时,看到当年的螃蟹岬山麓上有一些残存佛教建筑,他认为昙华林一名与此有关。
应该说郭沫若老先生眼光是非常厉害的。
2013年,武昌区在建设“昙华林街区历史陈列馆”时,委托华师大严昌洪教授及几位专家编写陈列大纲。
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以昙华林为例

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以昙华林为例摘要:城市是人类在文明历史发展中的聚居地,而现在的历史街区则是城市在经历了沧海桑田、改朝换代后幸存下来的文化积淀,是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城市的记忆。
这些幸存下来的历史街区具有独特性、不可复制、不可再生性,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独一无二的标志或代名词。
因此,历史街区不仅是城市文化的结晶,更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以武昌昙华林街区为例,探讨历史街区的现状、存在问题、保护规划和存在意义。
关键词:历史街区昙华林建筑文化遗产1 概况昙华林,是湖北武汉武昌区的一个老街区,位于武昌区西部,与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昌校区相邻,地处城墙内的花园山以北,凤凰山以南,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随两山并行呈东西走向,全长1200米,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
作为古城街区,昙华林具有宗教文化、建筑文化、街巷文化、教育文化、古城文化等5种文化要素,是武汉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见证。
[1]然而,由于之前对城市的过度开发以及对文化街区保护力度的薄弱,昙华林的生存状态变得岌岌可危。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科学的分析和研究,保护城市的文脉,挖掘昙华林街区的文化内涵,制定一套具有可实行性的保护利用规划,对武汉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以及文化传统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现状分析这里到处都是老资格的街巷、商铺、民宅以及百年梧桐。
所到之处,家家户户依旧保持着种花的风俗,姹紫嫣红、争奇斗艳,而且昙华林不准许车辆通行,所以这里十分宁静,难怪有人称这里是“大都市里的世外桃源”。
现在,这里的酒吧、咖啡馆和西餐厅无处不在,它们有的是老民宅的内部改造,或者是洋楼的再利用,虽然其门脸儿一律不大,但是这里有意思的西式装修,欧式格调显得异常的典雅、高贵。
总的来说,通过对昙华林历史街区的调查分析,这里主要由宗教文化、建筑文化、街巷文化、教育文化和古城文化等5种文化要素构成。
2.1 宗教文化抗战时期,郭沫若曾经在“保卫大武汉”运动中,每天奔波于昙华林,他在自传中说,昙华取自印度梵文音译,因此昙华林显然是和佛教有关的吧。
昙华林

第三部分:昙华林的文化脉络
1861年,汉口开埠后,昙华林一带医院、学校、公寓、花园、教堂,比邻而居 艺术文化: 邻近湖北美术学院,大批艺术家工作室云集于此,咖啡馆,街边手工艺品丰富。 自然文化: 螃蟹岬、花园山、凤凰山三山平行,昙华林即坐落于三山之间的山谷之中,绿 树成荫,现存的历史建筑大多依山而建或散布于三座山体之间,营造了自然宜 人的氛围。 古城文化: 武昌老城墙沿螃蟹岬山脊而建,昙华林依城墙而展,构成了独特的古城文化, 至今螃蟹岬还有当年炮台遗迹、城墙遗迹和正卫衙门遗址。特别是帝国主义文 化 入侵武昌城的宗教建筑群,以及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革命历 史亊件纪念地, 政要名人敀居、公馆、寓所等建筑,赋予了古城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其有深刻革 命意义的纪念价值。
Hale Waihona Puke 事部分:昙华林的主要历史建筑文华大学礼拜堂 该建筑位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昙华林校区内,建于1871年,是文华大学的最早 建筑,兵廊柱造型为仿古希腊廊柱风格。2002年维修,木板地面改为大理石,三 拱卷门改方门。 该建筑为省内独有,且是鄂校园中关建最早和使用时间最长的礼拜堂。辛亥 革命期间,日知会成员刘静庵、胡兰亭、余日章等在此宣传反清革命思想。1906 年,由张统一作词、余日章作曲的《学生军军歌》在此诞生。
昙华林32号: 1901年建成,是一栋独门独院欧式洋楼,保存较完好,在这里曾经拍过电视剧。仍门 里看天井,彩色玻璃、雕花栏杆,无不显示出异国情调。 共迚会领导人刘公,在这幢老房子里,领导赵师梅等湖北工业中学堂的三位青年学生, 设计制作出了辛亥革命军旗——“九角十八星旗”。
崇真堂: 位于戈甲营44号,是由基督教英国伦敦会的杨格非牧师于1865年关建的,它是外国 列强在武昌建立的第一座基督教堂。1924年,该教堂经过维修保存至今。该教堂主 体是一座平面拉丁十字形的单层哥特式建筑,可以同时容纳200人做礼拜。崇真堂的 关建,象征着基督教(新教)传入武昌的历史开端。如今,杨格非牧师在武汉关建 的教堂除了崇真堂外,兵他的都消失了,崇真堂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加突出。
昙华林

“用心去感悟近代中国开始的地方”——秋天走进昙华林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因一座城而改变国家历史进程的,欧洲有彼得堡,亚洲则是武汉。
而在武汉,有这么一个地方,中国近代教育发端于此,中国第一座公共图书馆和图书馆学科诞生于此;武昌首义的火种在这里孕育;被称为“用心去感悟近代中国开始的地方”,这就是昙华林。
昙华林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包括昙华林、戈甲营。
太平试馆、马道门、三义村以及花园山和螃蟹岬的两山在内的狭长地带,全长1.22公里。
昙华林是块风水宝地,她依城而建,依山傍湖,拥山临水,远离人烟稠密、商业喧闹地带,独享宁静幽雅。
1861年汉口开埠,大批洋人融入武昌,昙华林渐成为华洋混居地,其建筑中西文化杂糅。
上千米的街区,集中了数十处百年以上的近代历史建筑,老教堂、老医院、孤儿院、老学校、老民居、老公寓、老花园……不经意间,昙华林成了一个时代风云的中心。
1P 花园山,历史学家冯天瑜所著的《辛亥武昌首义史》中说:“湖北革命组织,发轫于‘武昌花园山聚会’,再接与科学补习所、日知会等团体,而文学社、共进会受其成。
”花园山上的加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是一幢保存完好的建筑。
2P 刘公公馆旧址,昙华林32号,这就是与日知会一脉相承的共进会第三任会长刘公的公馆。
系青砖清水墙法国乡村别墅式建筑,约建于1900年以前,为三段式两层砖木结构,其前庭和后院均设有空中观景走廊。
1910年刘公秘密召集了湖北工业中学堂地赵师梅等3名青年学生在此处赶制了20面起义旗帜“九角十八星旗”。
3P 日知会旧址在武昌崇福山街41号,正门上书”圣约瑟学堂“。
清末,湖北革命浪潮风起云涌,先后涌现出数十个反清革命团体,都在日知会之后。
这是武昌首义的前驱!4P 圣诞堂,湖北中医药大学内5号楼,其落成开堂在1870年12月25日,故名圣诞堂。
是基督教美国圣公会在汉兴建的第一所教堂。
在主教吴德施的庇护下,圣诞堂及其校区碑日知会成员用作了聚会之用。
1871年,美国圣公会在武昌府街创办文华书院,两年后迁到昙华林与圣诞堂合并。
昙华林

昙 华 林 瑞 典 居 民 区
瑞典教区
座落于昙华林的瑞典行道 会华中总会旧址,附近的 居民都习惯称其为瑞典教 区。整个建筑群依山就势, 格局灵活,环境优雅。教 区建筑系中华基督教瑞典 行道会建造,据资料记载: 瑞典行道会在昙华林出口 处的得胜桥街一侧置地产, 建造“真理会”。还在昙 华林建造北欧风情的西式 三层楼房两栋,单层平房 三栋,总计房屋建筑面积 1746.66平方米,是当年 瑞典行道会的传教基地及 瑞典领事在汉驻地。
瑞典教区
• 瑞典行道会属基督教北欧信义宗,该宗因主张“因信称义” 而得名,由于“ 因信称义”最早是由马丁•路德在倡导宗教 改革时提出的,所以,信义宗也被称为路德宗。瑞典行道 会是瑞典教会差派到中国开展布道事业的基督教教团组织, 1890年12月25日,该会的传教牧师韩宗盛等4人抵达武昌 昙华林,从此,他们开始了在湖北的传教活动。经过几年 的努力,该会不仅在武昌昙华林站稳了脚跟,而且在昙华 林中段的城山(即螃蟹岬)南麓,还兴建了一大片花园洋 房,形成了一定的建筑规模。于是,瑞典行道会华中总会 便在此设立。该总会除了管辖湖北省内沙市、黄冈等区会 外,同时还管辖湖北周边省份庐山、鸡公山、洞庭湖等区 会。
你怎么他们是谁吗?
学姐和涛哥踩着“咯吱,咯吱”做想的木质楼梯,寻找沉 睡百年的睡美人。
阳光透过三楼的天窗渗漏进来,一道道斑驳的光影,使得楼 内更见风致了。
一只懒猫享受着悠闲地时光,安然的在屋顶上睡觉, 何其惬意!
北欧风情的老建筑,形 式简约,大气硬朗的线 条,处处以居住者的使 用价值考虑,却又在功 能和美学之间找到了微 妙的平衡,与周围青草 绿树呼应,形成了其特 殊的魅力。
思考及建议
开发是最好的保护,瑞典教区这些北欧风格的建筑之所以日益 没落,首先与文革这一历史原因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同时与 现在武汉市不注重对老建筑的保护也有一定关系,同时瑞典教 区作为一个正在使用中的居民区,其保护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 损坏,所以对于瑞典教区的开发,不可以盲目的复原或者整修, 历史魅力正是在于他的不完整性,所以维持瑞典教区的原貌是 瑞典教区开发与保护都要做的,同时里面的居民要迁出一部分, 因为现在瑞典居民区的住户很多,以至于住房质量差,卫生等 得不到维护。对于居民私自改动的住房部分要进行修复,但是 不是对居民楼的翻新,要对整个楼群进行加固,现在瑞典教区 是危楼存在,这样很不利于旅游开发;另外对于昙华林区域文化 的保护,包括宗教文化,建筑文化等的保护。
昙华林简介

昙华林简介昙华林:各流派建筑于此,中西文化交汇,风雨不变百年古街,令人叹为观止。
一、昙华林地址:武昌区首义南路198号二、历史建筑概况50多处百年以上的近代历史建筑。
老教堂、老医院、老学校、老民居、老城墙……街长1200米、宽3米三、老建筑:仁济医院简介:西式教会医院,是最早为英国基督教伦敦会慈善机构杨格非和中华基督教会创建的医院,也是近代西方医院传入武汉后保存完好的医院。
仁济医院原名英国伦敦教会医院。
这所医院与一位英国传教士杨格非的名字联在一起——1861年,该教士在与昙华林临近的戈甲营建礼拜堂,尔后开设诊所和义塾为教众和附近的居民服务;7年后,传教士将诊所和义塾迁至昙华林并加以扩建成;1883年正式改名仁济医院。
医院的建筑是中西合璧式样的砖木结构,既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廊柱,又有中国式样的下沉回廊,附楼石拱门的浮雕图案也很别致。
昙华林32号:共进会领导人刘公,在这幢老房子里,领导赵师梅等湖北工业中学堂的三位青年学生,设计制作出了,辛亥革命军旗——“九角十八星旗”武汉市第十四中学:校园宽阔、气派,小巷里最显活泼明朗的地方。
“三厅”旧址、郭沫若像——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成立于1938年4月,选址湖北省立第一中学花园山:花园山严格的说是一个小山包,山上树林茂密,东、南面都有小路上去。
因为附近有中医学院,所以不时会看见一些坐在草坪、树下和石阶边勤奋的读书郎。
加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花园山上的加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是一幢保存完好的建筑。
原建筑分为礼拜堂和修女居所两部分,现在能看到的只是礼拜堂。
这个修女会1806年在意大利创建,总部设在罗马。
1868年该修女会应湖北教区主教明位笃邀请,派遣人员来汉。
在花园山置地创建分院,开办教理班、工艺所、育婴堂等公益性事业。
育婴堂:曾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项目——所谓育婴堂就是收养一些被抛弃的婴儿和小孩,之所以有人至今严加抨击,主要就是指开办期间育婴堂不时有些婴儿因身体羸弱或者生病死亡,死后被随意埋在山边;还有那些小孩长大一点后,按修女的要求要做一些体力劳动,似乎有些劳动超出了儿童承受力什么的。
【推荐下载】昙华林案例-范文模板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昙华林案例篇一:昙华林公共设施规划昙华林公共设施规划1昙华林街区基础设施现状与发展要求昙华林核心区的未来发展目标是——融高档宾馆服务、餐饮消费,娱乐保健为一体的休闲CBD,与城市功能相对应的城市基础设施应该满足街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需求并具有可持续性。
现状管线分散,容量不足,停车位缺乏合理规划,不能满足未来核心区发展的需求。
2昙华林街区基础设施规划——系统的高效集成2.1可持续发展的印记70年代中期,能源危机第一次使工业化国家认识到,自然矿物燃料的存量是有限的。
大批量无节制的高能耗的城市建筑量和同样无节制的对物质生活享受的追求,为未来生活带来了隐患。
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日益尖锐化,逼迫着人们去寻找科学发展与生态平衡新的融汇点。
人们在建筑领域越来越注重节约能源特别是水和土地等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如同当年技术革命推动了新建筑运动,创造新的建筑空间和空间艺术一样,新的建筑技术观念又推动了新的建筑造型,使在进行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中,主动应用相关学科的技术,更加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结构和建筑的生态特征,更注意解决建筑与环境、建筑与自然的关系。
环境心理学的发展,使建筑师在设计中进一步考虑人的行为心理与建筑形式、建筑空间设计之间的密切关系,更注意建筑和环境的心理效应。
人本主义是昙华林街区始终坚持的建设准则,从规划设计、单体建筑改造设计、集中供能系统的设计、对街区信息化的设计,以及保温隔热绿色建材的使用,无不体现了这一设计思想。
事实上从花园城市到生态城市、生态建筑的发展,分析人类生活方式的可持续发展观,无论是时空延续、资源再生、环境平衡、技术发展,我们清楚地看到,建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而进行的,尊重个人的生活、保持与改善人的生存环境,实现人与自然融合。
武昌旧城昙华林前世今生历史调研

武昌旧城昙华林前世今⽣历史调研神秘的武昌旧城:昙华林的前世今⽣⼀、昙华林的区域范围昙华林,位于⽼武昌的东北⾓,地处城墙内的花园⼭北麓与螃蟹岬(亦名城⼭)南麓之间,随两⼭并⾏呈东西⾛向,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条⽼街。
历史上的昙华林是指与⼽甲营出⼝相连的以东地段。
1946年,武昌地⽅当局将⼽甲营出⼝以西的正卫街和游家巷并⼊统称为昙华林后,其街名⼀直沿袭⾄今。
现今所说的昙华林⼀带,具体指东起中⼭路,西⾄得胜桥,包括昙华林、⼽甲营、太平试馆、马道门、三义村及花园⼭和螃蟹岬的两⼭在内,全长约1.2公⾥的狭长地带。
昙华林街区内各条街巷的历史地名,蕴含着丰厚的⽂化植被,具有官府衙门地名多、⽼街旧巷地名多、⽂化古迹地名多的特点。
⼆、昙华林名字的由来及周边街巷的考证“昙华林”作为地名见诸⽂字记载,始于清末光绪年间(1883年)绘制的《湖北省城内外街道总图》。
⽽究其称谓由来,⾄今有三说:其⼀是附会⽽来。
传说此处多⼩型庭院,居者多善植昙花,因古时“花”与“华”通假,故⽽街名被⼈们附会⽽成“昙华林”。
其⼆是⾳讹⽽来。
传说此处古街⼈家,多喜植花,花盛之时置坛于庭外,于是⼀年四季⼀坛⼀花,坛坛花花,蔚然成林。
“昙”与“坛”字⾳相近,由此谬讹⽽来。
其三是佛语衍化⽽来。
“昙华”意出佛经《妙法莲华》中的如来语:“优昙钵花,时以现⽿”。
当年⽼武汉佛教四⼤丛林(归元禅寺、宝通禅寺、正觉律寺、莲溪寺)之⼀的正觉律寺,就曾位于其境内南麓。
关于“昙华林”⼀名由印度梵⽂衍化⽽来的说法,曾客居于此的郭沫若在其相关⽂稿中有所提及,遗憾的是后续并未进⼀步考证。
1、⼽甲营:⼽甲营是武昌区⼀个纯居民社区,社区历史悠久,民风纯朴,因明末清初时⼀崇姓藩王在此建王府及兵器库并存放⼤量兵⼽战甲⽽得名⼽甲营。
现在社区内仍有很多清代、民国时期的楼阁、牌匾,有⾟亥⾰命时的“⽇知会”,天主教会圣约瑟学堂及北伐时在此建⽴的⾰命军军部等。
昙华林最终版

二·历史街区
(五) 昙华林文化复兴历史过程 1.2003——2006 年,制定保护规划 2.2007——2012 年,建设艺术村 3.2013 至今,综合培育、开放经营 “昙华林艺术区”现已成功吸引了马宏、李三汉等一批中 年艺术家进驻。随着40余家文化创意企业在昙华林生根, 一个集雕塑、绘画、汉绣、服装设计等众多艺术形式的立 体化、集群态的艺术产业街区正逐渐形成。
三·绅士化
概念 动力机制 影响
三·绅士化
(一)绅士化的概念 “绅士化”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构,是指 城市中原先低收入阶层居住的社区被高收 入阶层移入所取代,中心区的居住阶层不 断置换的动态过程,也称为“贵族化"“中产 阶级化"我国的“城市更新”或“旧城改造” 与 之有相似之处。
三·绅士化
(二)绅士化的动力机制
昙华林
——小组成员: 汤美娟、朱玉萍、郭玲玲、郁娇、 王亚梅、邓婷、林铭英、周梦圆、 吕驰驰、周勇、周永翔、周璇、黄超
目录
一·昙华林简介 二·历史街区
三·绅士化 四.规划对策
一·昙华林简介
一·简介
1.历史背景 昙华林街区内各条街巷的历史地名, 蕴含着丰厚的文化植被,具有官府衙 门 地名多、老街旧巷地名多、文化古 迹地名多的特点。 2.名字由来 3.地理范围 “一路两街环绕周边,老街里巷居中贯 通 ”的地域格局。
二·历史街区
(三)历史文化要素 物质文化要素 1.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 2.传统特色街巷 3.自然景观资源
非物质文化要素 1.古城文化 2.建筑文化和街巷文化 3.宗教文化 4.教育文化 5.革命文化 6.饮食文化
二·历史街区
(四)文化街区现存问题
1.街区建筑类型繁杂,建筑品质和价值参差不齐 2.街区内的历史街巷、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建筑之间 缺乏联系,受关注度不同 3.街区保留下来的许多历史建筑无法满足居民的现 代生活方式 4.房屋产权关系复杂
武汉昙华林区历史街道保护

武昌昙华林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案例分析保护传统城市文化的意义在于再生和发展,便其适应^代的生活。
任何一个时代的建筑,无论在技术上还是设计观念上,均带有那个时代的洛印,因此即便是在历史街区更新改建的项目,在専重老的建筑街道尺度和空间的基础上,其技术或艺《的,'4^化"休现时代^ 1|「化统街八1 [新^川^8」"时代的^向々化付I V统建筑中所体现的美和文化特庾,我们保留:而对于旧有建筑中,那些不能适应现代发展霈要的功能与布局,则用新技术新材料加以改造,力求在揍建与改建中体现建筑建造的时代精祌与技术水平。
最终使新与旧的关系得到&好的处理,既展现新技术与艺术的时代风采,又恰到好处地发挥旧建筑的文化特&及建筑风格。
5.1昙华林历史街区环境整治项目背景分析在武汉巿"成片街区改造"的大背景下,武昌昙华林街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窗的历史文化内涵、3好的周边交II环塽,改造条件基本成熟,同时居民改造心情迫切,因而成为武汉巿政府实施历史街区改造的首逸地区,尽管昙华林街区历史建筑在保护形态上存在着差别,完好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别,但^合考究这批历史建筑普遍存在四大问题:1〕结构问题。
^式建筑主要存在基础沉降不均,导致部分垴体开裂、措位;中式^派建筑主要承重木柱部分阀烂,导致部分屋面下樘:庭院式建筑内廊木结构部分腐烂,^要椟^。
2〕屋面问题。
西式建筑主要存在部分屋面渗漏,屋面瓦风化、破^:中式建筑屋面灰^破孭^修^。
3〕墙面问题。
主要存在墙面凤化、剥落等问题。
4^ 5:内维炫问题。
建筑物室内地面开^、卜-桡:楼梯部分^塌.技手]I?烂等,从土地利用^状者,该区功能结构不是很合理,缺少相对集中的小型商业区,无法镧足居民日常生活的霈要,缺少与该区规椟相应的^车场用地、&奵的景观绿化和休憩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区内尚有少量工业和仓库用地,给该区的环境带来不利因菜,且土地利用率较低。
武汉昙华林考察报告(共20页)

武汉昙华林考察报告篇一:武汉历史街区保护的调研报告武汉历史街区保护的调研报告。
保护历史街区是人们痛定思痛的选择。
历史地段保护的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经济恢复发展,城市中开始了大规模的住宅建设,当时普遍的做法是拆掉老城区,盖起新楼房。
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改善了建筑,却破坏了历史环境。
城镇历史联系被割断,特色在消失。
人们开始意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割断历史,而文物古迹、历史地段等正是这些历史文化发展的实物例证。
所以,除了保护文物建筑之外,还应保存一些成片的历史街区,保有历史的记忆,保存城镇历史的连续性。
中国正式提出历史街区的保护是在1986年,国务院在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件中指出:“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等也应予以保护,可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公布为当地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这是保护历史遗产的重要举措,从此形成了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分层次的保护体系。
20xx年开始实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一、武汉历史街区保护现状1、保护历史街区,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
武汉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武汉的优秀历史建筑融西方建筑的古典浪漫和民族建筑含蓄典雅为一身,汇金融、商业、居住、宗教、外交、工业建筑为一体,集中体现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建筑艺术和武汉市近代经济发展和社会历史的演变,是不可多得的历史和艺术瑰宝。
武汉近代历史建筑的发展始于晚清,盛于民国,衰于沦陷。
主要是两部分:1861年汉口开埠至1945年抗战胜利期间的近代历史建筑;上世纪50年代的现代风貌建筑。
1861年汉口开埠,英、俄、法、德、日五国,在租界相继建立了西洋风格的领事馆、工部局,兴办洋行、银行和工厂;传教士在汉兴办教堂、学堂、医院。
荟萃了古典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哥特式等主要建筑风格。
昙华林建筑赏析

第三厅
位于武汉市第十四中学内 依旧是红瓦,依旧是砖木结构。 运用梁柱结构,外形美观。且柱子的特殊处理,颇具趣味,给人一种 年代感。 走廊里的几盏吊灯相映成趣。
江夏民居
据说这是明清时期留下的建 筑,保留还算完好 具有着很典型的江夏民居特 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这两座民居的年龄都在百年以上, 粉壁、黛瓦、灌土墙、小天井以 及木构屋顶,这些构成江夏民居 独特的建筑符号。 结构为木砖瓦结构 这算是这里民居的代表性建筑了吧
融园
刚到的时候,看见是个咖啡厅,所以以为这是新建的,后来才知道, 原来这是传教士的旧公寓。 堆成的建筑形式,风格整体而同一,很有贵族气质。 将这里改建为咖啡厅,确实不错,但看周围的环境,景色宜人,氛 围融洽,整个建筑也给人温暖、惬意、安逸的感觉。 只是作为咖啡厅,似乎与这个满是老建筑的地区有些不符,闲的颇 具商业化。
昙华林建筑赏析
昙华林简介
昙华林位于老武昌的东北角,关于昙华林的得名说法也颇为 昙华林 精彩。这里不作详细解说。 这是一条闹市中的古街,历史遗迹众多,已经被发掘成一个 旅游点。 这条普普通通的长仅数千米的街区,集中了数十处百年以上 的老建筑:教堂、医院、学校、公寓、花园、领事馆等等 。 在老武汉的印象中,仁济医院,文华书院,瑞典领事馆 瑞典领事馆这些历史 瑞典领事馆 建筑可以称得上是昙华林的地标建筑。 在这一片不大的街区内,曾经林立着中外各个流派的宗教建 筑,其建筑形式之精美,文化内涵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这里每栋建筑做工都很考究,只是 多了些岁月的痕迹。
现在的这里好像都是居民户,很多 漂亮的廊道都被住户封死做了房间。
原有的窗框也被铝合金所替代,可 见,原有的建筑风貌部分已被破坏 了。
徐源泉公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以昙华林为例
发表时间:2019-06-19T16:10:59.9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8期作者:王雨荆
[导读] 摘要:城市是人类在文明历史发展中的聚居地,而现在的历史街区则是城市在经历了沧海桑田、改朝换代后幸存下来的文化积淀,是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城市的记忆。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湖北省武汉市 430300
摘要:城市是人类在文明历史发展中的聚居地,而现在的历史街区则是城市在经历了沧海桑田、改朝换代后幸存下来的文化积淀,是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城市的记忆。
这些幸存下来的历史街区具有独特性、不可复制、不可再生性,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独一无二的标志或代名词。
因此,历史街区不仅是城市文化的结晶,更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以武昌昙华林街区为例,探讨历史街区的现状、存在问题、保护规划和存在意义。
关键词:历史街区昙华林建筑文化遗产
1 概况
昙华林,是湖北武汉武昌区的一个老街区,位于武昌区西部,与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昌校区相邻,地处城墙内的花园山以北,凤凰山以南,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随两山并行呈东西走向,全长1200米,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
作为古城街区,昙华林具有宗教文化、建筑文化、街巷文化、教育文化、古城文化等5种文化要素,是武汉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见证。
[1]然而,由于之前对城市的过度开发以及对文化街区保护力度的薄弱,昙华林的生存状态变得岌岌可危。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科学的分析和研究,保护城市的文脉,挖掘昙华林街区的文化内涵,制定一套具有可实行性的保护利用规划,对武汉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以及文化传统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现状分析
这里到处都是老资格的街巷、商铺、民宅以及百年梧桐。
所到之处,家家户户依旧保持着种花的风俗,姹紫嫣红、争奇斗艳,而且昙华林不准许车辆通行,所以这里十分宁静,难怪有人称这里是“大都市里的世外桃源”。
现在,这里的酒吧、咖啡馆和西餐厅无处不在,它们有的是老民宅的内部改造,或者是洋楼的再利用,虽然其门脸儿一律不大,但是这里有意思的西式装修,欧式格调显得异常的典雅、高贵。
总的来说,通过对昙华林历史街区的调查分析,这里主要由宗教文化、建筑文化、街巷文化、教育文化和古城文化等5种文化要素构成。
2.1 宗教文化
抗战时期,郭沫若曾经在“保卫大武汉”运动中,每天奔波于昙华林,他在自传中说,昙华取自印度梵文音译,因此昙华林显然是和佛教有关的吧。
经过后来考察,昙华林确实是因为佛教兴盛而出名的。
而近代鸦片战争前后,外国宗教大量渗透到中国各地区,武汉也不例外,开始各种文化殖民,当然昙华林区域主要是天主教和基督教。
这些教会以昙华林为的传教基地,在这里修建了大量的具有明显 “华洋杂糅”特点的建筑物。
2.2 建筑文化
调研表明,根据建筑类型来分,目前昙华林街区内的建筑主要分为住宅建筑、教育建筑、医疗建筑和宗教建筑;按宗教势力范围来分,昙华林街区主要划分为瑞典教区、美国教区、英国教区和意大利教区;根据修建的时间则可分为古代建筑、近代建筑和现代新修建筑,而其中近代建筑是保存最多最完好的。
2.3 街巷文化
昙华林街区街巷呈南北向,与昙华林街垂直相交,形成了结构清晰的街巷组织网,畅行无阻。
这些巷道组织结构将昙华林街区内的学校、住宅、医院、教堂等建筑有机地组织、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很有华洋杂糅特色的街巷空间。
2.4 古城文化
武昌自古以来就一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要塞。
从三国时孙权在武昌筑城(夏口城);到明清时期,这里曾经一度是整个湖北全省各县秀才下榻于此、苦心研读备考的地方,也是清廷负责地方军事衙门的地方,并且还有以戈甲命名的营盘;最后到近代史上在此发生的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事件,以及日知会、花园山聚会等革命团体及著名的周恩来、贺龙、陈独秀、郭沫若、董必武等革命志士都曾在此进行革命活动或居住。
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给昙华林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同时也赋予了深刻的革命意义和较高的纪念价值。
3 存在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中传统历史街区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发展状况的冲突日益显著。
特别是同时来自历史街区内部居民的修缮和外部的城市建设,一步一步致使文化大量的消亡。
昙华林也难逃噩运,虽然昙华林街区曾经繁荣过,但夹在现代城市文化之中,这里整体环境存在着大量的问题,比如道路交通不畅,交通组织无序;街区内单位众多,用地权属界线交错;缺少绿地、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土地利用率低,功能结构混乱;基础设施缺乏以及街巷卫生不整洁等现象问题,都是源于人们没有充分的认识和有效的挖掘昙华林历史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
因此,充分发挥武昌城的历史环境,向人们展现一个环境优美和丰富文化氛围的有特色历史街区,同时也需要适当地开发周边用地,以增强武昌旧城活力,也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4 保护规划
4.1 保护内容
历史街区是人的活动场所,因此保护历史街区首先要以人为本,延续原居民的生活方式。
同时,也要体现一个中国特色,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既要保护历史建筑,也要保护文化。
经过科学分析,昙华林历史街区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保护:首先,保护昙华林历史街区就要保护它的空间结构和机理,也就是保护它的整体性,其主要内容是一街两巷三山,一街是指昙华林街,两巷是指戈甲营和太平试馆,而三山是指螃蟹岬、凤凰山和花园山。
其次,保护昙华林历史街区就要保护其区域内的建筑,对建筑的保护既要保护其整体性,又要保护其局部的彩画、雕刻和构件等。
昙华林街区内的历史建筑众多,其主要是住宅建筑、教育建筑、医疗建筑、宗教建筑四大类。
再次,保护昙华林历史街区就要保护它的文化遗产,不仅要保护及历史遗迹,还有历史传承,以及手工业文化遗产的传承。
最后,保护昙华林历史街区就要保护它的环境。
这是主要是人的活动场所,改善街区环境就是改善街区内居民的生存环境。
当然,不仅要改善街区内的环境,
也要改善周边环境。
4.2 规划内容
结合现状和总体规划,原则是“立足于保护,着眼于发展”。
将昙华林街区内的建筑保护方式分为五大类,即保护类建筑、保留类建筑、保留改善类建筑、拆除类建筑和移建类建筑。
保护类建筑,就是指国家级、市级、区级及普查登记在册的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建筑,这类建筑必须严格参照国家和武汉市文物保护的相关法规进行保护管理。
[2]保留类建筑,是指那些对街区风貌虽有一些不利影响,但是近年来修建的质量较好的建筑,而鉴于财力和物力,这些建筑在近期内难以拆除,应予以保留,而远期再考虑拆除。
保留改善类建筑,是指那些质量较差,已不适合目前的功能发展需要,但却与街区风貌相协调的建筑,这些建筑能通过改造达到与街区历史氛囤相符合,因此应适当修缮、维护。
拆除类建筑,是指那些质量很差、极大破坏了街区形态和风貌或影响了街区正常运行的建筑。
移建类建筑,是指具有一定历史价值,但由于该地段的历史风貌已基本丧失,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可移建的建筑。
5 结语
历史街区是城市文化的载体,保护历史街区就是保护城市个性文化的保护。
随着当代世界对历史街区的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也从以前历史街区的大拆大建逐渐走向了对历史街区的科学规划。
不仅保存了建筑,还保护了空间结构机理和其所包含的传统文化。
昙华林街区是中国近代多文化交流的聚集之地,甚至是中西多种思想理论碰撞的地方,因此,研究昙华林历史街区,也能了解到近代思想理论的交流史。
参考文献
[1]徐幸子,马飒,杨添一,等.昙华林不再“昙花一现”——昙华林文化艺术产业发展调查[J].科教导航,2011(26):170-173
[2]胡友斌,李皓晟.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的规划对策[J].武汉市城市规划咨询服务中心,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