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精品教案
2023年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案
2023年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案2023年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案1一、学习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熟知作者;积累文中涉及的文言知识。
2、学习__恰当地运用比喻、对偶、夸张、比较等修辞手法,增强__的表现力;理解__将记叙、抒情、议论三者紧密结合的写作特点。
3、学习黄花岗烈士为国捐躯而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二、相关资料:1、作者简介:孙文(1866——1925),幼名帝象,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是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独立和自由而奋斗终生的战士”(周恩来在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55年3月12日)。
孙中山在毕生的革命活动中,致力于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再接再厉、百折不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背景资料:(1)辛亥广州起义1910年,鉴于从1895年以来,起义屡次失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对黄花岗起义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召开会议,计划再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决定4月13日(农历3月15日)首先在广州起义,然后向北进军。
但是快到起义的日期了,海外捐款还未寄到,机械也未运齐,不得不延期于4月17日(农历3月29日)举行。
因为起义领导方面多次变动命令,清军闻讯,先有准备,革命党人寡不敌众,终于失败。
起义失败后,被捕而就义者29人,其他战死者当时无法确记。
检查遗骸,共得72具。
革命党人潘达微为之营葬于广州白云山麓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
起义虽然没有成功,却奠定了武昌革命的胜利基础。
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各地纷纷响应,不久,清帝被迫退位,中华民国成立。
邹鲁的《黄花岗烈士事略》记叙了这次起义死难烈士的生平和大略情况。
__就是孙中山先生为该书写的序,着重表达由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所引起的感想。
黄花岗烈士事略教学案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学案(答案)班级姓名学号一、教学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熟知作者;积累文中涉及的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恰当地运用比喻、对偶、夸张、比较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理解本文将记叙、抒情、议论三者紧密结合的写作特点。
3、学习黄花岗烈士为国捐躯而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二、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时代背景,熟知作者;积累文中涉及的文言知识。
预习作业:1、给划线字注音险巇xī坚毅不挠 náo 踬踣zhì bó久蛰zhé肇zhào造纷乘 chéng一抔póu湮没 yān编纂zuǎn 炽热chì杌陧 wù niè勖勉xù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唱同(倡)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3、题目解说本文是孙中山先生于1921年12月应邹鲁的请求为《黄花岗烈士事略》一书写的序言。
书序一般是说明(写书的意图、经过)或(介绍、评价书的内容)。
这篇序却不是就书论书,而是就书(评史论世),借序以“勖国人”。
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导入,示标。
二、了解相关资料:①作者简介孙文(1866——1925),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是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独立和自由而奋斗终生的战士”(周恩来)。
孙中山在毕生的革命活动中,致力于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再接再厉、百折不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②写作背景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职,8月10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出师北伐的决议,并咨请孙中山宣布军阀徐世昌罪状,明令出师讨伐,以谋国家之统一。
12月4日,孙中山抵达桂林,风尘仆仆,行装甫卸,即成立北伐大本营;并指出这次北伐是件非常的革命事业,定要“扫除中国一切政治上社会上旧染之污,而再造一庄严华丽之新民国”。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互动式教学: 通过提问、讨 论等方式,引 导学生积极参 与课堂,提高 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积极性。
案例分析:结 合课文内容, 选取相关案例 进行分析,帮 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课文。
小组合作:组 织学生进行小 组合作,共同 探讨问题,培 养学生的合作 精神和沟通能
力。
06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课堂表现评价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归纳总结
回顾本次课 的教学内容
归纳学生的 学习成果
总结教学重 点与难点
提出进一步 的学习建议
作业布置
背诵《黄花岗烈 士事略序》全文
完成课后练习题
搜集相关资料, 了解黄花岗起义 的历史背景和意 义
写一篇关于黄花 岗起义的读后感
05
教学方法与手段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 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 文素养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 考能力
03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和技巧
掌握本文的写作背景和历史 背景
理解本文所表达的思想和情 感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的思路和结构
体会作者的感情和语言特 点
认识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 义和革命精神
文章主旨: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思想
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段落划分
重点词句:解读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和修辞手法
情感态度: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对黄花岗烈士的敬仰之情
深入分析
教学目标: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目的,掌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和段落,探讨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分析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和段落,探讨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最后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第2课时 教案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第二课时一、研习课文(第二、三段)第二段,记叙因时局不宁,致使烈士们的英雄事迹不得流传的事实,表现了作者巨大的悲痛。
由于“民国肇造,变乱纷乘”,致使烈士坟茔,仍“湮没于荒烟蔓草间”,民国七年(1918),“始有墓碣之建修”,民国十年(1921),“始有事略之编纂”。
这里,作者连用两个时间短语,意味着时间之漫长,也表明修墓编史进程之缓慢。
七十二烈士的事迹有的虽有记载而不详尽,有的仅有某某而无事迹,更有甚者,有的连某某也无法知道! “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变乱”,系捐1912年4月孙某某被迫把政权交给袁世凯,某某临时政府夭折;1913年3月坚持“某某”制度的年轻有为的政治家宋教仁被袁世凯的亲信赵秉钧、洪述祖派遣的特务武士英所刺杀;1914年5月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并于1915年12月公然宣布恢复帝制,自称为“皇帝”;1917年?月段祺瑞导演X勋复辟的丑剧;1917年7月开始的护法运动支持了仅一年又告失败,以及段祺瑞、徐世昌、曹锟、吴佩孚、X作霖等新老军阀的连年混战等情况。
在详尽地记叙了上述惨痛事实后,作者又引用历史上“善传游侠”的史迁“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的事作比较,进一步抒发了作者悲痛的情怀。
这一段记烈士遭受冷落的境况,恰与上一段评说黄花岗之役“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形成对照,强烈地表达了“滋可痛已”的深沉情感。
“史载田横事”:田横(?一前202),秦末狄县(今某某高青东南)人,本齐国贵族。
秦朝末年,从兄田儋起兵,重建齐国;楚汉战争中自立为齐王,不久为汉军所破,投奔彭越。
汉朝建立,率徒党五百余人逃亡海岛。
汉高祖命他去某某,说:“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侯不来,且举兵加诛焉!”横被迫前往。
途中他顿悟自己“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奈何北面事之?”不愿称臣,于是自杀。
留居海岛的五百余人闻田横死讯,也全部自杀。
上述事情在《史记》与《汉书》中均有记载。
第三段,激励人们以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实现理想的中华民国,从而使《事略》传世而不朽。
黄花岗烈士事略教学设计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学设计鄄城一中汲德军2013.4.1一、导入同学们好,在生活之中,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前行,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感动。
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孙中山先生的《〈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这篇文章,来感受烈士的精神,寻找心灵的感动。
二、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简单鉴赏文中精彩的句子。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感情,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三、解题1、序,序文,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
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内容。
2、黄花岗烈士,指1911年在广州起义中牺牲的烈士。
1911年4月27日(农历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党人在广州起义,起义军在黄兴率领下,勇猛地向两广总督衙门发起冲锋,总督张鸣岐逃跑。
后因清军反攻,寡不敌众,最终失败。
在这次起义中,喻培伦、林觉民等八十多位革命志士牺牲。
事后人们收得烈士遗骸七十二具,将他们合葬于广州市西北的黄花岗。
3、事略,传记文学的一种,主要是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做简要概述。
四、背景材料1、本文是孙中山先生于1921年12月应邹鲁的请求为《黄花岗烈士事略》一书写的序言。
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8月10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出师北伐的决议,并请孙中山宣布军阀徐世昌罪状,明令出师讨伐,以谋求国家的统一。
12月4日,孙中山一到桂林就成立北伐大本营;并指出这次北伐是件非常的革命事业,定要“扫除中国一切政治上社会上旧染之污,而再造一庄严华丽之新民国”。
因此在邹鲁求序于孙先生时,正值作者肩负重任,兴师讨贼之际。
就其内容来看,本文与其说是一篇序文,不如说是一篇借先烈之伟大精神以鼓舞士气、激励民心的战斗檄文。
2、课文中的两个典故。
①碧血,出自“苌弘化碧”的故事。
苌弘,周敬王的大夫,后蒙冤被杀,死后人其血化为碧玉。
后多指为正义事流血牺牲。
②田横五百壮士,田横(前250-前202年)是秦末齐国旧王族,齐王田氏的后裔,继田儋之后为齐王。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学设计-文档资料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体会语言中饱含着的浓烈的悲壮慷慨之情。
2.学习本文恰当地运用比喻、对偶、夸张、比较等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的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体会语言中饱含着的浓烈的悲壮慷慨之情。
2.学习本文恰当地运用比喻、对偶、夸张、比较等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的方法。
【教学难点】本文的写作目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课时】4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在内忧外患不断,民不聊生,国家陷入被列强瓜分的惨痛年代里,一位对中国和她的广大人民命运产生巨大影响的伟人孙中山先生诞生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中山先生的文章《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二、孙中山生平孙中山先生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0岁入村塾读书,12岁到檀香山读书,17岁时回国。
1884年与本县卢慕贞女士结婚。
1886年至1892年先后在广州、香港学医。
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并致力于救国的政治活动。
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遂再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系统地提出其三民主义思想,并与保皇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
1895年至1911年策划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屡遭挫折而斗志弥坚。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得到各省响应,导致清朝专制统治的覆灭,是为著名的'辛亥革命'。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
1912年4月卸大总统职,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宣传。
袁世凯窃据大总统职位后阴谋复辟帝制,孙中山乃于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反袁。
1914年在日本组织成立中华革命党。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案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孙文一、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体会语言中饱含着的浓烈的悲壮慷慨之情。
2.学习本文恰当地运用比喻、对偶、夸张、比较等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的方法。
二、预习要求1.作者介绍孙中山先生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广东香山县(现名中山市)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0岁入村塾读书,12岁到檀香山读书,17岁时回国。
1884年与本县卢慕贞女士结婚。
1886年至1892年先后在广州、香港学医。
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并致力于救国的政治活动。
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遂再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系统地提出其“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思想,并与保皇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
1895年至1911年策划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屡遭挫折而斗志弥坚。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得到各省响应,导致清朝专制统治的覆灭,是为著名的“辛亥革命”。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
1912年4月卸大总统职,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宣传。
袁世凯窃据大总统职位后阴谋复辟帝制,孙中山乃于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反袁。
1914年在日本组织成立中华革命党。
1915年与宋庆龄结婚。
1917年,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被推举为大元帅,开展护法运动。
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担任总理。
1921年,非常国会又于广州议定组织中华民国正式政府,孙中山就任大总统,再举护法旗帜。
1923年,孙中山第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成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复任大元帅。
同年接受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决定国共两党实行合作,以推进国民革命。
1924年1月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了国民党,重新解释其三民主义。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班级姓名学号一、学习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熟知作者;积累文中涉及的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恰当地运用比喻、对偶、夸张、比较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理解本文将记叙、抒情、议论三者紧密结合的写作特点。
3、学习黄花岗烈士为国捐躯而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二、相关资料:1、作者简介:孙文(1866--1925),幼名帝象,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是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独立和自由而奋斗终生的战士”(周恩来在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55年3月12日)。
孙中山在毕生的革命活动中,致力于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再接再厉、百折不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背景资料:(1)辛亥广州起义1910年,鉴于从1895年以来,起义屡次失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对黄花岗起义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召开会议,计划再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决定4月13日(农历3月15日)首先在广州起义,然后向北进军。
但是快到起义的日期了,海外捐款还未寄到,机械也未运齐,不得不延期于4月17日(农历3月29日)举行。
因为起义领导方面多次变动命令,清军闻讯,先有准备,革命党人寡不敌众,终于失败。
起义失败后,被捕而就义者29人,其他战死者当时无法确记。
检查遗骸,共得72具。
革命党人潘达微为之营葬于广州白云山麓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
起义虽然没有成功,却奠定了武昌革命的胜利基础。
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各地纷纷响应,不久,清帝被迫退位,中华民国成立。
邹鲁的《黄花岗烈士事略》记叙了这次起义死难烈士的生平和大略情况。
本文就是孙中山先生为该书写的序,着重表达由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所引起的感想。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教案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 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02 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
CHAPTER
教学内容
01
02
03
04
课文背景介绍
简要介绍黄花岗起义的历史背 景和七十二烈士的事迹。
文本解读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 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学手法赏析
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如比 喻、排比等,提高学生的文学
03
深入思考和讨论
对于一些较为深奥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学生可能难以进行深入思考和讨
论。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和启发,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导学生进行深
入思考和讨论。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CHAPTER
教学方法
01
02
03
激活学生的前知
通过相关历史事件的回顾 和讨论,激发学生对黄花 岗起义和烈士事迹的兴趣 和认知。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提高学 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01
历史背景的理解
由于黄花岗起义的历史背景较为复杂,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教师可以通
过提供相关的历史资料和背景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02
文学手法的运用
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文学手法,如比喻、排比等,学生可能难以掌握。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文学手法。
教师点拨
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交流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文章。
课后作业
背诵重要段落
01
要求学生背诵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阅读相关文献
02
推荐学生阅读与黄花岗起义相关的历史文献,拓展知识面。
写作练习
03
第5课 第1课时《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介词,“把〞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五:七点 十分。
③者
踬踣者.屡 助词,“……起义的事〞 而七十二烈士者.助词,表示提示和停顿
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助词,“……的情况〞 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助词,“……的人〞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传游侠”的司马迁“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的事作类
比,进一步抒发了作者的悲痛情怀。田横五百壮士,
高风亮节,为人敬仰,然而历史上却未“为五百人立
传”,是非常遗憾的。写田横五百壮士,意在写黄花
岗七十二烈士。作者在段末以“滋可痛已”的强烈感
叹传达出了他的悲痛之情。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五:七点 十分。
(2)“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这里的“变乱”是 指什么? 答案 “变乱”是指 1912 年 4 月孙中山被迫把政权交 给袁世凯,南京临时政府夭折;1913 年 3 月坚持“共 和”制度的年轻有为的政治家宋教仁被袁世凯的亲信 赵秉钧、洪述祖派遣的特务武士英刺杀;1914 年 5 月 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并于 1915 年 12 月公然宣布 恢复帝制,自称为“皇帝”;1917 年 8 月段祺瑞导演 张勋复辟的丑剧;1917 年 7 月开始的护法运动持续了 仅一年又告失败,以及段祺瑞、徐世昌、曹锟、吴佩 孚、张作霖等老军阀的连年混战等情况。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五:七点 十分。
4.阅读第 2 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段写因时局不宁致使烈士们的英雄事迹得
不到流传的事实,有什么作用? 答案 这样写表达了作者巨大的悲痛。“七年”、“十
年”两个时间概念,表明给烈士修墓、编纂事略的时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背景,了解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交融的特点2、体会语言中饱含的悲壮慷慨之情,讨论黄花岗的意义教学重点:了解本文特点,体会语言中饱含着的浓烈的悲壮之情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如果要用一个词来象征死难烈士的革命精神,那就是“碧血黄花”。
《庄子》云: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为碧。
碧玉赋性坚贞,显示着刚烈的气质。
黄花在文学上专指菊花,它的傲霜节操,千古同赏,常被用来比拟节烈。
碧血和黄花连用,是对烈士最崇高的称颂。
广州有个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它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史迹。
黄花岗烈士的英概,就称得上这个词。
二、背景简介朗读全文本文是孙中山先生于1921年12月应邹鲁的请求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一书写的序言。
书序一般是说明写书的意图、经过,或介绍、评价书的内容。
这篇序却不是就书论书,而是就书以评史论世,借序以'勖国人。
本文写于作者督师桂林准备北上讨伐北洋军阀之际,可以说是一篇弘扬先烈革命精神,进行战斗动员的出征誓言。
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8月10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出师北伐的决议,并咨请孙中山宣布军阀徐世昌罪状,明令出师讨伐,以谋国家之统一。
12月4日,孙中山抵达桂林,风尘仆仆,行装甫卸,即成立北伐大本营;并指出这次北伐是件非常的革命事业,定要扫除中国一切政治上社会上旧染之污,而再造一庄严华丽之新民国。
因此在邹鲁求序于孙中山时,正值孙中山肩负重任,讨贼兴师,戎马倥偬之际。
就其内容来看,本文与其说是一篇序文,倒不如说是一篇借先烈之伟大精神以鼓舞土气、激励民心的战斗檄文。
作者热情赞颂了烈土们为革命捐躯的英雄气概,高度评价了辛亥广州起义的意义和影响,对当时反动逆流泛滥的现象表示了深切的忧愤,激励国人继述'光大先烈遗志,为实现革命理想而英勇奋斗。
三、朗读课文,把握结构(一)齐读(二)正音(三)、范读四、结合课文注释,自译全文。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学设计
悬念导入
通过讲述黄花岗起义的历史事件 ,设置悬念,引发学生对课文的 兴趣。
背景介绍
简要介绍黄花岗起义的历史背景 和《黄花岗烈士事略》一书的编 纂情况,为后续的文本解读打下 基础。
讲解背景,整体感知
时代背景
详细介绍黄花岗起义的时代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帮助 学生理解起义的必然性和意义。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
了解黄花岗起义的历史背景和经 过;掌握《〈黄花岗烈士事略〉 序》的基本内容和思想;学习本 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
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法,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 过比较阅读等方法,帮助学生掌
握本文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烈士们英勇无畏、敢于献身 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 义情感和民族责任感;引导学生
教材处理建议:在处理教材时,教师 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 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例如,可以 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并收集相关 资料;在课堂上通过讲解、讨论等方 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课 后布置相关作业和练习以巩固所学知 识。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其他相关 资源如课外读物、网络资源等丰富教 学内容和拓宽学生视野。
文本背景
对《黄花岗烈士事略》一书的编纂背景、目的和体例进行介绍,引导学生从整 体上把握文本的内容和特点。
深入文本,理解内涵
文本解读
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理解起义的经过、烈士的事迹和精神,感受文本所蕴含 的思想内涵和情感价值。
重点讲解
针对文本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解决阅读过程中的困惑和问 题。
多样化评价方式
综合运用测试、作业、课 堂表现、小组讨论等多种 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 的学习情况。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案
“三十年前”是一个约数。1894年孙中 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入会盟书上的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的誓词,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提出推翻满清 帝制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主 张; 1905年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在《民报》 (同盟会机关报)发刊词中,才公开提出 “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鲜明 地举起了三民主义的旗帜。三民主义、五 权宪法不是孙中山革命伊始就一下子完整 地提出来的,而是有一个不断发展、不断 完善的过程。1923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更进一步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的三民主 书序的一般写法:说明写书意图、经过, 义。 介绍或评论该书; 本文是借序“以勖国 人
课文字词
给下面加线的字词注音
艰难险巇 坚毅不挠
Xī náo ZhÌ jīng bó
一抔土 湮没
póu yān jiã zuǎn zhuàn
踬踣者屡
吾党菁华
墓碣
编纂
全国久蛰之人心 zhã 怒涛排壑
hâ zhào
以史迁之善传游侠 贼氛方炽
chì Wù niâ xù
民国肇造
杌陧之象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读第三段,思考:
①这段中,作者 在“痛” 什么?
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过奋斗,助予 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 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 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 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
②这段是从 “痛逝者”到“勖国人” 非常突出的过渡,文中哪些内容直接 表达了号召大家为民主革命事业奋斗 的目的?
③第2段中,列举“史载田横事”有什
么作用?
序言中列举“史载田横事”,是用来对七十二烈士作 比较烘托(类比)的。 田横不愿归汉而自杀,留居海岛的五百人也全部自 杀,但他们的名字却不得流传下来。七十二烈士,“又 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 名不可考”,是同样地令人遗憾、痛惜,更何况七十二 烈士为革命而捐躯,英勇就义却不得流传下来,更让人 缅怀,以“田横事”作比较烘托,更添人的感触。强烈 地表达了“滋可痛已”的深沉情感。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教案教学设计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教案教学设计文/鲍志伸ァ。
鄞葱律杓疲-ヒ弧⒔萄内容-ヌ寤岜疚木褪槁凼仿凼溃借序以“勖国人”的特点,感受黄花冈烈士为革命捐躯的英雄气概,了解孙中山先生对辛亥广州起义的高度评价。
领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比喻、对偶、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和比较烘托的艺术手段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
积累和准确把握文言词句。
-ザ、课时安排-1笨问保毫娇问-2笨涡停合妊Ш笠樾-ト、预习要求-ザ哉兆⑹停读懂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把握时代背景,可充分利用课文注释或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黄花冈起义以及孙中山先生对这一革命历史事件的高度评价。
体会本文以“痛逝者”之情和“勖国人”之理贯穿全篇,把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
-ニ摹⒔萄Ю锻此文内涵较深,且同学中不少人对课文所反映的背景与事件不熟悉,加上需要疏通的词句较多,宜采用先学后议的方法,尤其是通过深入议论这一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孙中山先生的伟大革命精神细加体会,并对本文写作上的诸多优点进行揣摩、理解和欣赏。
-ノ濉⒔萄Ч程-1毕妊-ヒ豢裳П疚闹饕的写作特色。
如:(1)“痛”为线索,以情贯之。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一个“痛”字。
文章一开始即写革命党人与民贼相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此为一“痛”,痛悼也。
接着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可由于“变乱纷乘”,而致使“黄花冈上一扗,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七十二烈士“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至且姓名不可考”,“滋可痛已”!此为二“痛”,痛惜也。
继而,写“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神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怎么对得起革命先烈?此为三“痛”,沉痛也。
最后倾吐写“序”的目的,“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情真意切,沉痛悼念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 无宁汝先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 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 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 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 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 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 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 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 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 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 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 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 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 容之。
从正面阐明发扬先烈牺牲精神的重要,从反 面指出空发感慨的无济于事,正反说理,论述 透彻,具有极强的号召力量。
第四段:总括写作目的
各段大意
• 第一段.赞颂革命党人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 申述黄花岗起义的不朽价值,抒发对烈士 沉痛的悼念之情。 • 第二段.记叙因时局不宁,致使烈士们的英 雄事迹不得流传的事实,表现了作者巨大 的悲痛。 第三段.激励人们以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 奋斗,实现理想的中华民国,从而使《事 略》传世而不朽。 第四段.总括写作目的
作者连用两个时间短语,意味着时间之长, 也表明修墓编史进程之缓慢。 七十二烈士的事迹有的虽有记载而不详尽, 有的仅有姓名而无事迹,更有甚者,有的连姓名 也无法知道!与上一段评说黄花岗之役“直可惊 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形成对照, 强烈地表达了“滋可痛已”的深沉情感。
读第三段,思考:
①这段中,作者 在“痛” 什么?
•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 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 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 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 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 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 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 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 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 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 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 意洞手书。 •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起义虽然没有成 功,却奠定了武昌革 命胜利的基础。同年 10月10日,武昌起义, 各地纷纷响应。不久, 清帝被迫退位,中华 民国成立。
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位于广州市区北面 的白云山南麓,面积16万平方米,是纪念孙 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起义战役中牺 牲的烈士而建的。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同盟会会员潘达微 冒死收殓烈士遗骸72具,丛葬于红花岗。后 将此地改为“黄花岗”。黄花即菊花,象征 节烈。 黄花岗始建于1912年,孙中山书“浩气 长存”四字镌于墓坊。烈士墓构筑在岗陵之 上,记功坊矗立墓后。
墓道两旁苍松翠柏,烘托出满园 黄花辉映碧血的庄严肃穆气氛。园内 有八角亭、四方池、石桥等。
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 统;8月10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出师北 伐的决议,并咨请孙中山宣布军阀徐世昌 罪状,明令出师讨伐,以谋国家之统一。 1921年12月应邹鲁的请求为《黄花岗七十 二烈士事略》一书写的序言。 书序一般是说明写书的意图、经过, 或介绍、评价书的内容。这篇序却不是就 书论书,而是就书以评史论世。本文写于 作者督师桂林准备北上讨伐北洋军阀之际, 可以说是一篇弘扬先烈革命精神,进行战 斗动员的出征誓言。
读第一段,思考:
①在这一段中作者 “痛”什么?(用文中 具体语句回答)
②黄花岗“起义”以失败告终,为什么作者 却要强调它与成功的“武昌之役”是“并寿” 的呢? (在原文中找出你的理由)这当中包 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赏析:“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 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用对偶、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 写出了烈土们战斗之激烈,牺牲之豪壮, 精神之威武!正是由于这壮烈的战斗, 鼓舞了人心,激励了士气,积累了宝贵 的经验,吸取了沉痛的教训,才在不长 的时间里,赢得了武昌起义的成功。
思考: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所抒发 的感情,用哪个字好?
贯穿全文线索的是一个“痛”字,表现为 “痛悼”、“痛惜”、“沉痛”。
朗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的主旨是 什么。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 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以简洁的文字点明了“为斯 序”的目的:痛逝者,勖国人。 这一“痛”一“勖”,寄情无限, 正是序文的主旨。
小结:
在这篇序文中作者哀悼为革命而 牺牲的英雄烈士们,热情赞颂了他们 为革命捐躯的英雄气概。高度评价了 黄花岗起义的意义和影响,勉励革命 党人和全国同胞继承先烈的遗志,共 同奋斗,达到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的 目的。并提醒民国建立以来,一些革 命目标尚未实现,同志尚须努力。
听林觉民《与妻书》朗诵
• 林觉民(1887年-1911年),福建省福州市人。字意洞,号抖 飞,又号天外生。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为黄花福州十杰之一。 • 1902年考入福州全闽大学堂文科; • 1907年毕业,考入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文科攻读哲学;后参加同盟 会; • 1911年,参加同盟会广州起义,受伤被捕,从容就义。遗体后被 安葬在广州黄花岗,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在参加起义之 前,给新婚妻子留下一封著名的与妻诀别书,被选入中国高中语 文课本及台湾国中中文课本。 • 林觉民的故居位于福州南后街杨桥路口,现为福州市辛亥革命纪 念馆。 • 著名书法家、政治家林长民是林觉民堂兄,林觉民也是中国著名 建筑师林徽因的堂叔。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孙文
一、黄花岗起义简介:
黄花岗起义即“广州起义”。1911年, 孙中山黄兴等同盟会革命党人决定于4月13 日(农历3月15日)在广州发动一场大规模的 武装起义。但快到起义的日期了,海外捐款 还未寄到,枪械也未运齐,不得不延期于4 月27日(农历3月29日)举行。 因为起义领导方面多次变动命令,清军 闻讯,先有准备,革命党人寡不敌众,终于 失败。
②这段是从 “痛逝者”到“勖国人”非常 突出的过渡,文中哪些内容直接表达了号 召大家为民主革命事业奋斗的目的?
“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过奋斗, 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 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 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 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与妻书——英雄本色 儿女情长
•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 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 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 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 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就死也。吾自 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 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 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 “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 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 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 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 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读第二段,思考: ①在本段中作者又“痛”什么? ②“七年” “始有墓碣之建修”, “十年 始有事略之编纂” ,两个时间短语,对表 达作者情感有何意义?
③用“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 人立传”作类比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烈士坟茔,仍“湮没于荒烟蔓草间”,民 国七年(1918),“始有墓碣之建修”,民国十 年(1921),“始有事略之编纂”。
•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 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 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 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 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 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 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 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 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 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 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 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 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 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