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_连翘_药材详解课件模板
合集下载
中药学概论PPT课件

2021
8
五味
⒊ 酸 “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作用。 酸味药大多用于治疗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 滑脱、遗精遗尿、崩漏带下等病证
⒋ 苦 “能泄、能燥”,即具有通泄、燥湿等作 用。如清热燥湿药大多具有苦味,故能泄热燥湿, 常用于实热火证及湿热等病证 。
2021
9
五味
⒌ 咸 “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 坚散结等作用。如泻下药、软坚药大多具有 咸味,故咸味药常用于治疗大便秘结、瘰疠 瘿瘤、癥瘕痞块等病证。
升、降、浮、沉即是指药物对机体有 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作 用趋向。药物的这种性能可用于调整 机体气机紊乱,使之恢复正常的生理 功能,或因势利导,驱邪外出,达到 治愈疾病的目的。
2021
12
升浮药—能向上向外 —主治病位在上或 病势 下陷者。
沉降药—能向下向内 —主治病位在下或 病势上逆者。
2.生津止渴 3.透发麻疹 4.升阳止泻 【用量用法】9~15g。
2021
45
葛 根②
1.发表解肌→发热、头痛、项背强等(风寒表实证) 2.生津止渴→热病口渴或消渴病,可单用或与天花
粉、麦冬同用。
3.透发麻疹→麻疹初起或疹出不畅 –配升麻、白芍。 4.升阳止泻→治疗脾虚腹泻,常配党参、白术。
发表解肌、生津止渴生用,脾虚腹泻煨用。 现代药理:增强心肌收缩,降低氧耗,扩张冠
脉,增加冠脉血流;降低脑血管阻力,使脑血流量明 显持久增加;此外还能降压、降低血糖。
葛花有解酒醒脾之功
2021
46
菊花
【性味归经】辛、甘、微苦,微寒。归肝,肺经
【功效主治】
1.疏散风热→外感风热表证,常与桑叶连翘薄荷同用; 还可治疗肝经风热所致的目赤肿痛。 2.平肝明目→用治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 3.清热解毒 → 用治痈疮疔疽 ,常与蒲公英、金银花 同用。
中药学ppt课件

特点
中药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注重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 强调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药学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中药学
起源于古代,通过对各种草药的观察 和实践,逐渐形成了中药学的理论和 实践体系。
现代中药学
在现代医学的影响下,中药学得到了 进一步的发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 合,开展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中药制剂的保存与使用方法
保存
中药制剂的保存需要注意防潮、防霉、防虫等问题。一般而言,散剂和丸剂需 要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膏剂需要存放在阴凉处。
使用方法
使用中药制剂时需要按照说明书或医生的建议进行操作。同时需要注意用药剂 量和时间,以及观察身体反应。如果出现不良反应或过敏反应需要及时停药并 就医。
中药学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中药学概述 • 中药的药理作用与功效 • 中药的采集与炮制 • 中药的制剂与用法 • 中药的药性与配伍禁忌 • 中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中药学概述
01
中药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组成、功效 、作用机制等的一门学科,旨在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药物研发。
中药配伍的注意事项与实例分析
01
实例分析
02
03
04
如麻黄与桂枝相须相使,能够 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石膏与知母相畏相杀,能够减 轻知母的寒性,增强其清热泻
火的作用。
甘草与海藻相恶相反,能够降 低海藻的药效,甚至产生不良
反应。
中药的应用与发展
06
前景
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辨证论治
中药在临床治疗中强调个体化和辨证论治,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方式了解患者病 情,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中药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注重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 强调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药学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中药学
起源于古代,通过对各种草药的观察 和实践,逐渐形成了中药学的理论和 实践体系。
现代中药学
在现代医学的影响下,中药学得到了 进一步的发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 合,开展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中药制剂的保存与使用方法
保存
中药制剂的保存需要注意防潮、防霉、防虫等问题。一般而言,散剂和丸剂需 要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膏剂需要存放在阴凉处。
使用方法
使用中药制剂时需要按照说明书或医生的建议进行操作。同时需要注意用药剂 量和时间,以及观察身体反应。如果出现不良反应或过敏反应需要及时停药并 就医。
中药学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中药学概述 • 中药的药理作用与功效 • 中药的采集与炮制 • 中药的制剂与用法 • 中药的药性与配伍禁忌 • 中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中药学概述
01
中药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组成、功效 、作用机制等的一门学科,旨在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药物研发。
中药配伍的注意事项与实例分析
01
实例分析
02
03
04
如麻黄与桂枝相须相使,能够 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石膏与知母相畏相杀,能够减 轻知母的寒性,增强其清热泻
火的作用。
甘草与海藻相恶相反,能够降 低海藻的药效,甚至产生不良
反应。
中药的应用与发展
06
前景
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辨证论治
中药在临床治疗中强调个体化和辨证论治,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方式了解患者病 情,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中药学--中 药 PPT课件

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医学课件二清热解毒药药物性味功效用量克共性个性金银花甘寒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痢615连翘苦微寒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痈散结615蒲公英苦甘寒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清肝明目1015白头翁苦寒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杀虫止痒915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四清热药医学课件三清热凉血药药物性味功效用量克共性个性生地黄甘寒清热凉血养阴生津1015牡丹皮辛苦微寒清热凉血活血散瘀612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四清热药医学课件四清热燥湿药药物性味功效用量克共性个性黄芩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310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35黄柏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滋阴312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四清热药医学课件五清热解暑药药物性味功效用量克共性个性荷叶苦凉清热解暑健脾升阳凉血止血915青蒿辛苦寒清热解暑通热除蒸清胆截疟612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四清热药医学课件六清热明目药药物性味功效用量克共性个性决明子甘苦咸微寒清热明目润肠通便1015谷精草辛甘凉清热明目疏风退翳510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四清热药医学课件七清虚热药药物性味功效用量克共性个性银柴胡甘微寒清虚热清疳热310地骨皮甘寒清虚热清肺热615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四清热药医学课件五消导药药物性味功效用量克共性个性山楂酸甘微温消食积肉行气散瘀1015麦芽甘平消食积面开胃健脾通乳消胀615谷芽甘平消食积谷开胃健脾615神曲辛甘温消食积全消开胃健脾散寒解表615鸡内金甘平消食积全消开胃健脾涩精止遗310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医学课件六泻下药一攻下药药物性味功效用量克共性个性大黄苦寒泻热通便凉血解毒逐瘀通经310芒硝苦咸寒泻热通便软坚解毒312蕃泻叶苦甘寒泻热通便行水消肿36冲服
医学课件 返回本节
36 返回目录
四、中药的用法
3.年龄、病情、体质:小儿、妇女产 后及体质虚弱者用量宜小。 4.季节与地域:解表药夏季用量宜 小,冬季用量宜大;在严寒冬天的北方用 量重;南方用量宜轻。
医学课件 返回本节
36 返回目录
四、中药的用法
3.年龄、病情、体质:小儿、妇女产 后及体质虚弱者用量宜小。 4.季节与地域:解表药夏季用量宜 小,冬季用量宜大;在严寒冬天的北方用 量重;南方用量宜轻。
中药学PPT课件 清热药

用法:沸水泡服或煎服。
肿节风(草珊瑚)
肿 节 风(草珊瑚)
1.清热解毒: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咳 嗽、泻痢腹痛。如万通炎康片。
2.祛风通络、活血消斑:用于风湿痹痛、跌 打损伤。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用量不宜过大。
四、主要用于疮痈肿毒的药物
内痈、外痈均可用的药物: 蒲公英、紫花地丁、鱼腥草、白花蛇舌草。
喉肿痛。
青黛
青黛
1.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用于痄腮喉痹、疮痈 丹毒和热毒发斑、吐血衄血。
2.泻火 定惊
肝火犯肺之咳嗽胸痛、痰中带血。 如黛蛤散。
用于肝热惊痫。
板蓝根—善解毒利咽,常治大头温毒、咽喉 疼痛。
清凉热血解。毒,大青叶—善凉血消斑,治温毒斑疹最宜。
青黛—亦凉血消斑;又善清肝泻火,治肝热 惊痫、肝火犯肺咳血胸痛。
取本品清热平肝作用,现代用于 肝火上炎、肝阳上亢之高血压。
决明子
决明子
1.清肝明目:既善清肝热,又兼益肾阴,常 治目疾(虚实皆宜)。
(1)肝热目赤羞明。 (2)风热上攻之头痛目赤。 (3)肝肾阴亏之目暗不明。 (4)肝火上扰或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2.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
谷精草
密蒙花
青葙子
(1)气分实热证。如白虎汤。
(2)肺热喘咳。如麻杏石甘汤。 (3)胃火上攻之头痛、牙痛。如清胃 散。
2.收湿,生肌,敛疮,止血(煅):用于疮 疡溃后不敛,湿疹,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用法:打碎先煎。
知母
知母
1.清热泻火: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效,用 于温热病气分实热证。如白虎汤。
此外,还用于肺热咳嗽、胃火牙痛等。
谷精草—风热或肝火目疾多用。
清肝明目
密蒙花—兼养肝阴,肝虚目赤也用。
肿节风(草珊瑚)
肿 节 风(草珊瑚)
1.清热解毒: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咳 嗽、泻痢腹痛。如万通炎康片。
2.祛风通络、活血消斑:用于风湿痹痛、跌 打损伤。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用量不宜过大。
四、主要用于疮痈肿毒的药物
内痈、外痈均可用的药物: 蒲公英、紫花地丁、鱼腥草、白花蛇舌草。
喉肿痛。
青黛
青黛
1.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用于痄腮喉痹、疮痈 丹毒和热毒发斑、吐血衄血。
2.泻火 定惊
肝火犯肺之咳嗽胸痛、痰中带血。 如黛蛤散。
用于肝热惊痫。
板蓝根—善解毒利咽,常治大头温毒、咽喉 疼痛。
清凉热血解。毒,大青叶—善凉血消斑,治温毒斑疹最宜。
青黛—亦凉血消斑;又善清肝泻火,治肝热 惊痫、肝火犯肺咳血胸痛。
取本品清热平肝作用,现代用于 肝火上炎、肝阳上亢之高血压。
决明子
决明子
1.清肝明目:既善清肝热,又兼益肾阴,常 治目疾(虚实皆宜)。
(1)肝热目赤羞明。 (2)风热上攻之头痛目赤。 (3)肝肾阴亏之目暗不明。 (4)肝火上扰或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2.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
谷精草
密蒙花
青葙子
(1)气分实热证。如白虎汤。
(2)肺热喘咳。如麻杏石甘汤。 (3)胃火上攻之头痛、牙痛。如清胃 散。
2.收湿,生肌,敛疮,止血(煅):用于疮 疡溃后不敛,湿疹,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用法:打碎先煎。
知母
知母
1.清热泻火: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效,用 于温热病气分实热证。如白虎汤。
此外,还用于肺热咳嗽、胃火牙痛等。
谷精草—风热或肝火目疾多用。
清肝明目
密蒙花—兼养肝阴,肝虚目赤也用。
2024版中药学PPT幻灯片课件

8
中药的分类方法
按药物功能分类 如解表药、清热药、祛湿药等。
按药用部分分类
如根及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 等。
2024/1/28
按有效成分分类
如含生物碱类、含挥发油类、含苷类 等。
按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
先把中草药分成植物药、动物药和矿 物药。动植物药材再根据其原植物的 原生形态进行分类。
9
各类中药的代表药物
结构鉴定与活性筛选 通过波谱分析、质谱等手段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进行结构鉴定,并通过活性筛选确定其药理活性。
3
成分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探讨中药中多种成分间的相互作用,如协同、拮 抗等,以揭示中药复方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
2024/1/28
26
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
整体动物实验
通过观察中药对实验动 物的药理作用,如抗炎、 抗氧化、抗肿瘤等,评 价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显微鉴定
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对中药中 所含的主要成分或有效成分进行定 性或定量分析,以评价中药的真伪、 优劣。
22
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
有效性
安全性
中药必须具有一定的疗效,能够 治疗或辅助治疗疾病。
中药必须无毒无害,使用安全。
均一性
同一批次的中药,其质量应该是 一致的,不得存在明显的质量差 异。
真实性
明清时期
中药学逐渐成熟,形成了完整 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5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中药药性理论
研究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归经等药性理论。
中药功效与主治
研究中药的功效和主治病症,是 中药学的核心内容。 2024/1/28
中药配伍与禁忌
研究中药的配伍规律和禁忌,指 导临床合理用药。
中药的分类方法
按药物功能分类 如解表药、清热药、祛湿药等。
按药用部分分类
如根及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 等。
2024/1/28
按有效成分分类
如含生物碱类、含挥发油类、含苷类 等。
按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
先把中草药分成植物药、动物药和矿 物药。动植物药材再根据其原植物的 原生形态进行分类。
9
各类中药的代表药物
结构鉴定与活性筛选 通过波谱分析、质谱等手段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进行结构鉴定,并通过活性筛选确定其药理活性。
3
成分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探讨中药中多种成分间的相互作用,如协同、拮 抗等,以揭示中药复方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
2024/1/28
26
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
整体动物实验
通过观察中药对实验动 物的药理作用,如抗炎、 抗氧化、抗肿瘤等,评 价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显微鉴定
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对中药中 所含的主要成分或有效成分进行定 性或定量分析,以评价中药的真伪、 优劣。
22
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
有效性
安全性
中药必须具有一定的疗效,能够 治疗或辅助治疗疾病。
中药必须无毒无害,使用安全。
均一性
同一批次的中药,其质量应该是 一致的,不得存在明显的质量差 异。
真实性
明清时期
中药学逐渐成熟,形成了完整 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5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中药药性理论
研究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归经等药性理论。
中药功效与主治
研究中药的功效和主治病症,是 中药学的核心内容。 2024/1/28
中药配伍与禁忌
研究中药的配伍规律和禁忌,指 导临床合理用药。
2024年《中药学》全套课件完整版x

金银花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主 治痈肿疔疮,外感风热, 温病初起。
连翘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 散风热。主治痈疽,瘰疬 ,乳痈,丹毒,风热感冒 等。
板蓝根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主 治外感发热,温病初起, 咽喉肿痛等。
祛湿类中药材
茯苓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主治水肿尿少,脾虚食少 ,便溏泄泻,心神不安等 。
04
经典名方解读与临床应用 举例
经典名方来源及背景介绍
《伤寒杂病论》
东汉张仲景所著,被誉为“方书之祖”,其中收录的经典 名方如麻黄汤、桂枝汤等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
《千金方》
唐代孙思邈所著,集唐代以前医方之大成,收录了许多实 用有效的方剂,如温胆汤、四物汤等。
《外台秘要》
唐代王焘所著,汇集了初唐及唐以前的医学著作,保存了 大量珍贵医学资料,其中收录的经典名方如黄连解毒汤、 犀角地黄汤等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
中药分类与命名规则
中药分类
根据药物性质、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特点,中药可分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 、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 补虚药、收涩药、涌吐药、攻毒杀虫止痒药和拔毒化腐生肌药等。
命名规则
中药的命名通常根据其形态、气味、产地、功效等特点进行,如“金银花”因其花色金黄、状如银花而得名,“ 黄连”则因其根茎呈连珠状且色黄而得名。
中药资源分布及采集加工方法
资源分布
中药资源分布广泛,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多种来源。其 中植物类中药占比较大,涉及的药用植物种类繁多。
采集加工方法
中药的采集和加工是保证其质量和药效的重要环节。采集时 应根据药用部位和生长时期进行,加工则包括净制、切制、 炮炙等多个步骤,旨在去除杂质和非药用部分,提高药效和 降低毒性。
临床中药学ppt课件

探索中药复方配伍规律
通过大量临床实践,探索中药复方配伍规律,提高中药复方治疗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
基于临床实践的中药新药研发思路与方法
以临床实践为基础,明确新药研发目标
结合临床实践,明确中药新药研发的目标,包括解决现有治疗手段的不足、提高疗效和 安全性等。
整合多学科资源,创新研发模式
整合药学、医学、生物学等多学科资源,创新中药新药研发模式,提高研发效率和质量。
临床应用
脾胃虚寒、脘腹冷痛、泄泻等症状。
常用药物
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等。
05 中药制剂与剂型 选择
中药制剂的种类与特点
传统中药制剂
包括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具有历史悠久、疗效确切、使 用方便等特点。
现代中药制剂
包括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注射剂等,具有剂量准确、质量稳定、 便于携带和保存等优点。
临床中药学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临床中药学概述 • 中药药性理论 • 中药配伍与用药禁忌 • 中药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 中药制剂与剂型选择 • 临床中药学的实践与探索
01 临床中药学概述
临床中药学的定义与任务
定义:临床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科,旨在指导中药的合理应用, 提高中药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研究中药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等基础理论;
06 临床中药学的实 践与探索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与临床中药学实践
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系统总结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形成可传承、可推广的学术成果,为临床中药学 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挖掘和整理中药传统知识
深入挖掘和整理中药传统知识,包括中药药性、功效、配伍等方面的理论,为临床中药学的 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大量临床实践,探索中药复方配伍规律,提高中药复方治疗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
基于临床实践的中药新药研发思路与方法
以临床实践为基础,明确新药研发目标
结合临床实践,明确中药新药研发的目标,包括解决现有治疗手段的不足、提高疗效和 安全性等。
整合多学科资源,创新研发模式
整合药学、医学、生物学等多学科资源,创新中药新药研发模式,提高研发效率和质量。
临床应用
脾胃虚寒、脘腹冷痛、泄泻等症状。
常用药物
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等。
05 中药制剂与剂型 选择
中药制剂的种类与特点
传统中药制剂
包括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具有历史悠久、疗效确切、使 用方便等特点。
现代中药制剂
包括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注射剂等,具有剂量准确、质量稳定、 便于携带和保存等优点。
临床中药学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临床中药学概述 • 中药药性理论 • 中药配伍与用药禁忌 • 中药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 中药制剂与剂型选择 • 临床中药学的实践与探索
01 临床中药学概述
临床中药学的定义与任务
定义:临床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科,旨在指导中药的合理应用, 提高中药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研究中药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等基础理论;
06 临床中药学的实 践与探索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与临床中药学实践
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系统总结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形成可传承、可推广的学术成果,为临床中药学 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挖掘和整理中药传统知识
深入挖掘和整理中药传统知识,包括中药药性、功效、配伍等方面的理论,为临床中药学的 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2024版06608_中药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10
03
中药的性能与功效
2024/1/24
11
中药的性能特点
四气五味
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和酸、苦、 甘、辛、咸五种基本味道,是中药治疗疾病的 基本原理。
升降浮沉
中药作用于人体,会产生向上、向下、向内、 向外的不同作用趋向,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性 相反。
归经
中药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主要对 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 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
2024/1/24
十九畏
指某些中药之间存在相互 制约的关系,如硫黄畏朴 硝,水银畏砒霜等。
妊娠禁忌
孕妇应禁用或慎用的中药, 如巴豆、牵牛、大戟、斑 蝥等。
25
常用中药的应用与配伍举例
清热药
如金银花、连翘等,用于热毒 疮疡、风热感冒等,常配伍蒲 公英、紫花地丁等。
补虚药
如人参、黄芪等,用于气虚证, 常配伍白术、甘草等。
2024/1/24
17
常用中药的炮制与制剂举例
生甘草偏于清热解毒,
甘
炙甘草偏于补中益气。
草
生大黄泻下作用峻烈,
熟大黄泻下作用缓和,
黄
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
芪
毒,大黄炭多用于出血
证。
生当归偏于补血活血,
大
酒当归偏于活血通经,
黄
土炒当归偏于补血止血。
生黄芪偏于固表止汗、
白
利水消肿,炙黄芪偏于
术
补气升阳、益卫固表。
黄芪
正品黄芪呈圆柱形,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褐色,有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 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 有豆腥味。
03
中药的性能与功效
2024/1/24
11
中药的性能特点
四气五味
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和酸、苦、 甘、辛、咸五种基本味道,是中药治疗疾病的 基本原理。
升降浮沉
中药作用于人体,会产生向上、向下、向内、 向外的不同作用趋向,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性 相反。
归经
中药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主要对 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 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
2024/1/24
十九畏
指某些中药之间存在相互 制约的关系,如硫黄畏朴 硝,水银畏砒霜等。
妊娠禁忌
孕妇应禁用或慎用的中药, 如巴豆、牵牛、大戟、斑 蝥等。
25
常用中药的应用与配伍举例
清热药
如金银花、连翘等,用于热毒 疮疡、风热感冒等,常配伍蒲 公英、紫花地丁等。
补虚药
如人参、黄芪等,用于气虚证, 常配伍白术、甘草等。
2024/1/24
17
常用中药的炮制与制剂举例
生甘草偏于清热解毒,
甘
炙甘草偏于补中益气。
草
生大黄泻下作用峻烈,
熟大黄泻下作用缓和,
黄
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
芪
毒,大黄炭多用于出血
证。
生当归偏于补血活血,
大
酒当归偏于活血通经,
黄
土炒当归偏于补血止血。
生黄芪偏于固表止汗、
白
利水消肿,炙黄芪偏于
术
补气升阳、益卫固表。
黄芪
正品黄芪呈圆柱形,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褐色,有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 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 有豆腥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连翘
性状鉴别: 瓣,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内表面多为浅 黄棕色,平滑,具一纵隔;质脆;种子棕 色,多已脱落。气微香,味苦。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连翘
性味: 苦,微寒。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连翘
归经: 归肺、心、小肠经。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连翘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用于痈疽,瘰疠, 乳痈,丹毒,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温热 入营,高热烦渴,神昏发注:
(1)连翘性凉味苦,轻清上浮,可治上 焦诸热,尤能解毒消痈而散结,故为疮家 的要药。
(2)本品配以银花、薄荷、荆芥、甘草, 则散风清热;配以玄参、麦冬、青莲心、 竹叶卷心等,则清心泄热;配以银花、蒲 公英、紫花地丁、赤芍等,则解毒消痈; 配以玄参、夏枯草、贝母等,则散结消瘰。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连翘
用法用量: 6~15g。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连翘
贮存: 置干燥处。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连翘
相关疾病症状:
斑疹、丹毒、恶疮、耳聋、发斑、烦渴、 风热感冒、高热、寒热、喉痹、尿闭、排 脓、热淋、乳痈、散结、通小肠、通月经、 五淋、小便不通、消肿散结、瘿瘤、痈疽、 痈疡、痈肿恶疮。
(3)银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连翘
备注:
花与连翘均有良好的清热解毒作用,既能 透热达表,又能清里热、解疮毒,故在临 床上两药经常同用。但银花尚能凉血止痢; 连翘又能清心热,散结消瘰。
(4)在过去用药习惯上本品分连翘壳与 连翘心两种,连翘壳为果实,连翘心为种 子,一般认为连翘心的清心功用较好。现 上海地区已予简化,只有一种连翘,不再 分为两药。
连翘 中医药用价值
详解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连翘>>>
名称:连翘 别名:连壳、黄花条、黄链条花、黄 奇丹、青翘、落翘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连翘
引自:《中国药典》。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连翘
药材基源:
本品为木犀科植物连翘Forsythia suspensa (Thunb.)Vahl的干燥果实。 秋季果实初熟尚带绿色时采收,除去杂质, 蒸熟,晒干,习称“青翘”;果实熟透时 采收,晒干,除去杂质,习称“老翘” 。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连翘
性状鉴别:
本品呈长卵形至卵形,稍扁,长1.5~ 2.5cm,直径0.5~1.3cm。表面有不规则 的纵皱纹及多数凸起的小斑点,两面各有 1条明显的纵沟。顶端锐尖,基部有小果 梗或已脱落。青翘多不开裂,表面绿褐色, 凸起的灰白色小斑点较少,质硬;种子多 数,黄绿色,细长,一侧有翅。老翘自顶 端开裂或裂成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