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_连翘_药材详解课件模板
中药学概论PPT课件
2021
8
五味
⒊ 酸 “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作用。 酸味药大多用于治疗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 滑脱、遗精遗尿、崩漏带下等病证
⒋ 苦 “能泄、能燥”,即具有通泄、燥湿等作 用。如清热燥湿药大多具有苦味,故能泄热燥湿, 常用于实热火证及湿热等病证 。
2021
9
五味
⒌ 咸 “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 坚散结等作用。如泻下药、软坚药大多具有 咸味,故咸味药常用于治疗大便秘结、瘰疠 瘿瘤、癥瘕痞块等病证。
升、降、浮、沉即是指药物对机体有 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作 用趋向。药物的这种性能可用于调整 机体气机紊乱,使之恢复正常的生理 功能,或因势利导,驱邪外出,达到 治愈疾病的目的。
2021
12
升浮药—能向上向外 —主治病位在上或 病势 下陷者。
沉降药—能向下向内 —主治病位在下或 病势上逆者。
2.生津止渴 3.透发麻疹 4.升阳止泻 【用量用法】9~15g。
2021
45
葛 根②
1.发表解肌→发热、头痛、项背强等(风寒表实证) 2.生津止渴→热病口渴或消渴病,可单用或与天花
粉、麦冬同用。
3.透发麻疹→麻疹初起或疹出不畅 –配升麻、白芍。 4.升阳止泻→治疗脾虚腹泻,常配党参、白术。
发表解肌、生津止渴生用,脾虚腹泻煨用。 现代药理:增强心肌收缩,降低氧耗,扩张冠
脉,增加冠脉血流;降低脑血管阻力,使脑血流量明 显持久增加;此外还能降压、降低血糖。
葛花有解酒醒脾之功
2021
46
菊花
【性味归经】辛、甘、微苦,微寒。归肝,肺经
【功效主治】
1.疏散风热→外感风热表证,常与桑叶连翘薄荷同用; 还可治疗肝经风热所致的目赤肿痛。 2.平肝明目→用治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 3.清热解毒 → 用治痈疮疔疽 ,常与蒲公英、金银花 同用。
中药学ppt课件
中药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注重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 强调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药学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中药学
起源于古代,通过对各种草药的观察 和实践,逐渐形成了中药学的理论和 实践体系。
现代中药学
在现代医学的影响下,中药学得到了 进一步的发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 合,开展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中药制剂的保存与使用方法
保存
中药制剂的保存需要注意防潮、防霉、防虫等问题。一般而言,散剂和丸剂需 要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膏剂需要存放在阴凉处。
使用方法
使用中药制剂时需要按照说明书或医生的建议进行操作。同时需要注意用药剂 量和时间,以及观察身体反应。如果出现不良反应或过敏反应需要及时停药并 就医。
中药学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中药学概述 • 中药的药理作用与功效 • 中药的采集与炮制 • 中药的制剂与用法 • 中药的药性与配伍禁忌 • 中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中药学概述
01
中药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组成、功效 、作用机制等的一门学科,旨在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药物研发。
中药配伍的注意事项与实例分析
01
实例分析
02
03
04
如麻黄与桂枝相须相使,能够 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石膏与知母相畏相杀,能够减 轻知母的寒性,增强其清热泻
火的作用。
甘草与海藻相恶相反,能够降 低海藻的药效,甚至产生不良
反应。
中药的应用与发展
06
前景
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辨证论治
中药在临床治疗中强调个体化和辨证论治,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方式了解患者病 情,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中药学--中 药 PPT课件
医学课件 返回本节
36 返回目录
四、中药的用法
3.年龄、病情、体质:小儿、妇女产 后及体质虚弱者用量宜小。 4.季节与地域:解表药夏季用量宜 小,冬季用量宜大;在严寒冬天的北方用 量重;南方用量宜轻。
中药学PPT课件 清热药
肿节风(草珊瑚)
肿 节 风(草珊瑚)
1.清热解毒: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咳 嗽、泻痢腹痛。如万通炎康片。
2.祛风通络、活血消斑:用于风湿痹痛、跌 打损伤。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用量不宜过大。
四、主要用于疮痈肿毒的药物
内痈、外痈均可用的药物: 蒲公英、紫花地丁、鱼腥草、白花蛇舌草。
喉肿痛。
青黛
青黛
1.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用于痄腮喉痹、疮痈 丹毒和热毒发斑、吐血衄血。
2.泻火 定惊
肝火犯肺之咳嗽胸痛、痰中带血。 如黛蛤散。
用于肝热惊痫。
板蓝根—善解毒利咽,常治大头温毒、咽喉 疼痛。
清凉热血解。毒,大青叶—善凉血消斑,治温毒斑疹最宜。
青黛—亦凉血消斑;又善清肝泻火,治肝热 惊痫、肝火犯肺咳血胸痛。
取本品清热平肝作用,现代用于 肝火上炎、肝阳上亢之高血压。
决明子
决明子
1.清肝明目:既善清肝热,又兼益肾阴,常 治目疾(虚实皆宜)。
(1)肝热目赤羞明。 (2)风热上攻之头痛目赤。 (3)肝肾阴亏之目暗不明。 (4)肝火上扰或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2.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
谷精草
密蒙花
青葙子
(1)气分实热证。如白虎汤。
(2)肺热喘咳。如麻杏石甘汤。 (3)胃火上攻之头痛、牙痛。如清胃 散。
2.收湿,生肌,敛疮,止血(煅):用于疮 疡溃后不敛,湿疹,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用法:打碎先煎。
知母
知母
1.清热泻火: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效,用 于温热病气分实热证。如白虎汤。
此外,还用于肺热咳嗽、胃火牙痛等。
谷精草—风热或肝火目疾多用。
清肝明目
密蒙花—兼养肝阴,肝虚目赤也用。
2024版中药学PPT幻灯片课件
中药的分类方法
按药物功能分类 如解表药、清热药、祛湿药等。
按药用部分分类
如根及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 等。
2024/1/28
按有效成分分类
如含生物碱类、含挥发油类、含苷类 等。
按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
先把中草药分成植物药、动物药和矿 物药。动植物药材再根据其原植物的 原生形态进行分类。
9
各类中药的代表药物
结构鉴定与活性筛选 通过波谱分析、质谱等手段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进行结构鉴定,并通过活性筛选确定其药理活性。
3
成分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探讨中药中多种成分间的相互作用,如协同、拮 抗等,以揭示中药复方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
2024/1/28
26
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
整体动物实验
通过观察中药对实验动 物的药理作用,如抗炎、 抗氧化、抗肿瘤等,评 价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显微鉴定
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对中药中 所含的主要成分或有效成分进行定 性或定量分析,以评价中药的真伪、 优劣。
22
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
有效性
安全性
中药必须具有一定的疗效,能够 治疗或辅助治疗疾病。
中药必须无毒无害,使用安全。
均一性
同一批次的中药,其质量应该是 一致的,不得存在明显的质量差 异。
真实性
明清时期
中药学逐渐成熟,形成了完整 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5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中药药性理论
研究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归经等药性理论。
中药功效与主治
研究中药的功效和主治病症,是 中药学的核心内容。 2024/1/28
中药配伍与禁忌
研究中药的配伍规律和禁忌,指 导临床合理用药。
2024年《中药学》全套课件完整版x
金银花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主 治痈肿疔疮,外感风热, 温病初起。
连翘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 散风热。主治痈疽,瘰疬 ,乳痈,丹毒,风热感冒 等。
板蓝根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主 治外感发热,温病初起, 咽喉肿痛等。
祛湿类中药材
茯苓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主治水肿尿少,脾虚食少 ,便溏泄泻,心神不安等 。
04
经典名方解读与临床应用 举例
经典名方来源及背景介绍
《伤寒杂病论》
东汉张仲景所著,被誉为“方书之祖”,其中收录的经典 名方如麻黄汤、桂枝汤等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
《千金方》
唐代孙思邈所著,集唐代以前医方之大成,收录了许多实 用有效的方剂,如温胆汤、四物汤等。
《外台秘要》
唐代王焘所著,汇集了初唐及唐以前的医学著作,保存了 大量珍贵医学资料,其中收录的经典名方如黄连解毒汤、 犀角地黄汤等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
中药分类与命名规则
中药分类
根据药物性质、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特点,中药可分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 、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 补虚药、收涩药、涌吐药、攻毒杀虫止痒药和拔毒化腐生肌药等。
命名规则
中药的命名通常根据其形态、气味、产地、功效等特点进行,如“金银花”因其花色金黄、状如银花而得名,“ 黄连”则因其根茎呈连珠状且色黄而得名。
中药资源分布及采集加工方法
资源分布
中药资源分布广泛,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多种来源。其 中植物类中药占比较大,涉及的药用植物种类繁多。
采集加工方法
中药的采集和加工是保证其质量和药效的重要环节。采集时 应根据药用部位和生长时期进行,加工则包括净制、切制、 炮炙等多个步骤,旨在去除杂质和非药用部分,提高药效和 降低毒性。
临床中药学ppt课件
通过大量临床实践,探索中药复方配伍规律,提高中药复方治疗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
基于临床实践的中药新药研发思路与方法
以临床实践为基础,明确新药研发目标
结合临床实践,明确中药新药研发的目标,包括解决现有治疗手段的不足、提高疗效和 安全性等。
整合多学科资源,创新研发模式
整合药学、医学、生物学等多学科资源,创新中药新药研发模式,提高研发效率和质量。
临床应用
脾胃虚寒、脘腹冷痛、泄泻等症状。
常用药物
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等。
05 中药制剂与剂型 选择
中药制剂的种类与特点
传统中药制剂
包括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具有历史悠久、疗效确切、使 用方便等特点。
现代中药制剂
包括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注射剂等,具有剂量准确、质量稳定、 便于携带和保存等优点。
临床中药学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临床中药学概述 • 中药药性理论 • 中药配伍与用药禁忌 • 中药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 中药制剂与剂型选择 • 临床中药学的实践与探索
01 临床中药学概述
临床中药学的定义与任务
定义:临床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科,旨在指导中药的合理应用, 提高中药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研究中药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等基础理论;
06 临床中药学的实 践与探索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与临床中药学实践
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系统总结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形成可传承、可推广的学术成果,为临床中药学 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挖掘和整理中药传统知识
深入挖掘和整理中药传统知识,包括中药药性、功效、配伍等方面的理论,为临床中药学的 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2024版06608_中药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03
中药的性能与功效
2024/1/24
11
中药的性能特点
四气五味
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和酸、苦、 甘、辛、咸五种基本味道,是中药治疗疾病的 基本原理。
升降浮沉
中药作用于人体,会产生向上、向下、向内、 向外的不同作用趋向,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性 相反。
归经
中药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主要对 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 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
2024/1/24
十九畏
指某些中药之间存在相互 制约的关系,如硫黄畏朴 硝,水银畏砒霜等。
妊娠禁忌
孕妇应禁用或慎用的中药, 如巴豆、牵牛、大戟、斑 蝥等。
25
常用中药的应用与配伍举例
清热药
如金银花、连翘等,用于热毒 疮疡、风热感冒等,常配伍蒲 公英、紫花地丁等。
补虚药
如人参、黄芪等,用于气虚证, 常配伍白术、甘草等。
2024/1/24
17
常用中药的炮制与制剂举例
生甘草偏于清热解毒,
甘
炙甘草偏于补中益气。
草
生大黄泻下作用峻烈,
熟大黄泻下作用缓和,
黄
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
芪
毒,大黄炭多用于出血
证。
生当归偏于补血活血,
大
酒当归偏于活血通经,
黄
土炒当归偏于补血止血。
生黄芪偏于固表止汗、
白
利水消肿,炙黄芪偏于
术
补气升阳、益卫固表。
黄芪
正品黄芪呈圆柱形,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褐色,有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 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 有豆腥味。
《中药学》清热药 ppt课件
痰热伤肺 上扰心神
饮食不节 过食辛辣 饮食不洁 脾胃 湿蕴而化热 湿热
熏蒸肝胆 阻滞中焦 蕴结大肠 下注膀胱
清热药的分类:根据里热证的不同,将清热药分
为五类
清热泻火药
清热燥湿药
清热解毒药
清热凉血药 清虚热药
使用注意事项
辨证准确 气分热 清热泻火
实热证
气血两燔
营血分热
气血两清
清营凉血
里热证
阴虚发热(邪热伤阴力强
滋肾阴而除骨蒸 滋阴润燥通便
天 花 粉
[基源]为葫芦科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或双边 栝楼T.rosthornii的干燥根。
[药性]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应用]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使用注意]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清热燥湿药
清热燥湿药的概念:
性味苦寒,有清热燥湿作用,故称为清热燥湿药。
湿热证 适应证 脏腑火热证
湿 热(湿温)
基本表现:身热不扬、胸脘痞闷、小便短赤、舌苔黄腻。
脾胃 腕腹胀满、呕吐 大肠 泄泻、痢疾、痔疮 肌肤 湿疹、湿疮
肝胆 黄疸、胁肋胀痛、耳肿流脓 湿热下注 带下色黄,热淋灼痛 关节 红肿热痛
散结消肿 润肠通便 疏散风热 养肝
石
膏
[基源]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
(CaS04 · 2H20)
[药性]甘、辛,大寒。归肺、胃经。
[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内服)
锻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外用)
[应用]
温热病气分实热证 实热消渴
中药学最完整的PPT课件
麻黄
辛、微苦,温。 肺膀胱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用于风寒表实证 用于咳喘实证 用于风水水肿
桂枝 辛、甘,温 肺心膀胱 发汗解肌 温经通脉 通阳化气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2、用于寒凝血滞的痹证,脘腹冷痛,痛经,经闭等证 3、用于胸痹,痰饮,水肿及心动悸,脉结代。
紫苏 辛,温
肺脾 发汗解表 行气宽中 1、用于外感风寒证 2、用于脾胃气滞证 3、用于食鱼蟹中毒
1、用于风湿痹证 2、用于水肿,小便不利,脚气肿痛
五加皮 辛、苦,温 肝肾 祛风湿,强筋骨 利尿 1、用于风湿痹痛 2、用于腰膝软弱,小儿行迟 3、用于水肿,脚气浮肿
桑寄生
苦、甘,平 肝肾
祛风湿 益肝肾 强筋骨
安胎
1、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等 2、用于胎漏下血,胎动不安
苍术 辛苦温 脾胃 燥湿健脾 祛风湿 发表 1、用于湿滞中焦证 2、用于风湿痹痛 3.外感表证夹湿之证
肺肝
发散风热 清肝明目
平抑肝阳
清热解毒
1、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发热头痛
2、用于目疾 3、用于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4、用于疔疮中毒
蔓荆子 辛苦微寒 膀胱肝胃 发散风热 清利头目 1、用于外感风热所致头晕、头痛及偏头痛等证 2、用于目赤肿痛,目昏多泪
柴胡 苦辛,微寒
肝胆
疏散退热 疏肝解郁
升举阳气 清胆截疟
3、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或风疹搔痒 4、用于肝气郁滞,证见胸闷、痛等
牛蒡子 辛,苦,寒 肺胃
发散风热 宣肺透疹
利咽散结 解毒消肿
1、用于外感风热,证见咳嗽、吐痰不利等
2、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及风热发疹等证
3、用于风热或热毒上攻的咽喉肿痛 4、用于热毒疮疡及痄腮
中药学_连翘根_药材详解课件模板
谢谢!
功能主治: 《纲目》:"治伤寒瘀热欲发黄。"。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连翘根
相关疾病症状: 黄疽、伤寒、退黄。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连翘根
应用举例:
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去节) 二两,连轺(连翘根是)二两,杏仁(去 皮、尖)四十个,赤小豆一升,大枣(擘) 十二枚,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切) 二两,甘草(炙)二两。以水一斗,先煮 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 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伤寒论》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连翘根 中医药用价值
详解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连翘根>>>
名称:连翘根 别名:连轺(《伤寒论》)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连翘根
原始出处:《本经逢原》 引自:《中药大辞典》。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连翘根
药材基源: 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根。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连翘根
性味: 《汤液本草》:"气寒,味苦。
2024版《中药学》教学课件
泽泻
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主治小 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热淋 涩痛,高血脂症。
薏苡仁
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 解毒散结。主治水肿,脚气,小便不 利,脾虚泄泻,湿痹拘挛,肺痈,肠 痈。
2024/1/28
11
补益类中药材
2024/1/28
人参
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主治元气虚脱证,肺脾心肾气虚证,热病气虚 津伤口渴及消渴证。
中药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2024/1/28
3
中药学定义及发展历程
2024/1/28
中药学的定义
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 科,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历程
从神农尝百草开始,经历历代医家 的不断积累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 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4
中药分类与命名规则
中药分类
按药物性质、功效、产地等不同标准 进行分类,如解表药、清热药、祛湿 药等。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基因编辑、细胞治疗等,结合中药活性成分,开发
新型治疗方法和药物。
2024/1/28
03
研发策略思考
在创新药物研发过程中,应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同时关注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开拓等问题。
24
06
CATALOGUE
实验操作规范与安全注意事项
2024/1/28
25
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介绍
6
配伍禁忌与合理用药原则
配伍禁忌
指某些药物在配伍使用时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或降低药效,需要避免同时使用。如“十八反”、“十九畏” 等。
合理用药原则
根据患者病情、体质等因素,选择适当的药物和剂量进行治疗,同时遵循中药的煎煮、服用等规范操作。
完整版《中药学》PPT演示课件
既能开窍又能宁神化湿和胃的药物是 石菖蒲
既能开窍又能解毒止痛的药物是 蟾蜍
6
5
既能安胎又能补肾固精、养肝明目的药物是 菟丝子
在右侧编辑区输入内容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药物是 牛蒡子 、 升麻 、 紫草
既能开窍又能熄风止痉、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牛黄
既能开窍又能宁心安神、祛痰、消散痈肿的药物是 远志
15.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
14.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玄参——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丹参——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
人参——大补元虫、自然铜、骨碎补、断续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破血逐瘀的药物是 庶虫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活血补肾的药物是 骨碎补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散瘀止痛的药物是 自然铜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补肝肾、止血安胎的药物是 断续
03
特殊疗效
特殊疗效
1.
01
诸骨鲠喉——威灵仙
02
吐泻转筋——木瓜
03
黄疸——茵陈蒿
04
3.刺蒺藜(白蒺藜)——平肝疏肝、祛风明目
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4.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6.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ANNUAL
REPORT
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04
苦楝皮——杀虫疗癣(川楝树的根皮或树皮)
03
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姜的干燥根茎)
少阳——柴胡
太阴——苍术
少阴——细辛
厥阴——吴茱萸
8.胸痹
通阳散结——薤白、枳实
宽胸散结(结胸)——瓜蒌
完整中药学课件
完整中药学课件完整中药学课件《中药学》的教学讲究方法,是上联基础、下联临床的桥梁课程。
小编整理了一份完整中药学课件,为大家提供参考。
在中药学教学中,通过在课堂上的讲授,课后帮助学生记忆,总结复习时助学生学会药物的运用等问题。
认为在课堂上通过归纳比较的讲授、课后帮助学生利用多种记忆方法记忆药物、总结复习时通过实例的教学模式可提高学生学习中药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使学生学以致用。
中药学是一门继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之后开设的第三门中医类基础课程,是上联基础、下联临床的桥梁课程。
在中药学的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内容繁杂难记,虽然由章到节到药物结构层次清晰、功能主线明确,但内容较多,记忆较为困难,同时由于临床课内容提前设置,许多概念、病因、病证等内容学生并不了解,故使《中药学》的教与学都有一定的难度。
为解决这一难题,使学生能全面熟悉、熟练掌握药物的应用,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在多年的中药学教学中,经反复探究学科规律,从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现将教学中的这些体会总结如下:1.课堂上对药物进行归纳比较讲授1.1 从共性入手。
每一章节药物共性内容在总论、概述中有充分的体现。
首先从含义上进行讲授,如解表药:即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其主要作用的药物。
从中即可推出本章药均具发散表邪之功,均能用治外感表证,而其中的发散风寒药性味辛温、主归膀胱经与肺经,均具发散风寒之功,均能治疗外感风寒表证;发散风热药性味辛凉,以归肺、肝经为主,均具发散风热之功,均能治疗风热表证;理气药即凡以疏畅气机,消除气滞,可使气行通顺为其主要作用的药物,同样也就可得知本章药物均具行气止痛、消胀除痞、疏肝解郁、降逆止呕等作用,均可治疗气滞证。
当讲授章、节概述内容时,务必将上述共性内容提炼出来并加以强化,让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从而建立一章或一节药物主要功用方向,起到提纲挈领的效果。
1.2 突出个性。
药物功用个性的掌握是认识中药和准确用药的关键。
完整版《中药学》课件pdf-2024鲜版
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一般来说,升浮药多具有 辛、甘之味和温热之性;沉降药多具有酸、苦、咸之味 和寒凉之性。
2024/3/28
9
归经与引经
2024/3/28
归经
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 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药物的归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同。
2024/3/28
毒性与禁忌的关系
了解中药的毒性及禁忌对于确保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使用有毒中药时,应严格控制剂量和用法,并密 切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同时,还应遵循中药的配伍禁忌和饮食禁忌等原则,以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11
03
中药分类与功效
Chapter
2024/3/28
12
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
用法
主要是指汤剂的煎煮及不同剂型的服用方法。
2024/3/28
25
05
中药的炮制与制剂
Chapter
2024/3/28
26
中药的炮制方法
2024/3/28
01
净制
即净选加工,指中药材在切制、炮炙或调配制剂前,均应选取规定的药
用部位,除去非药用部位和泥沙等杂质,除去虫蛀、霉变或走油的部分
,以达到一定的净度标准。
一般汤剂多宜温服,特别是辛温发散 药更应热服;特殊情况下也可冷服, 如热性病用寒药可冷服;治真寒假热 证用热药可冷服;止血药可用凉开水 调服等。
注意事项
煎药用具以砂锅、瓦罐为好,搪瓷罐 次之,忌用铜铁锅,以免发生化学变 化,影响疗效;煎药用水以洁净为原 则;煎药火候有文火、武火之分;某 些药物因其质地不同,煎法比较特殊 ,处方上需加以注明,有先煎、后下 、包煎、另煎、溶化(烊化)、泡服 、冲服等。
(整理)中药学表格非常的全.
辛、甘,温
肺、心、膀胱
发汗解肌,
温经通脉,
通阳化气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2、用于寒凝血滞的痹证,脘腹冷痛,痛经,经闭等证;
3、用于胸痹,痰饮,水肿及心动悸,脉结代。
“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六大功效
紫苏
辛,温,
肺、脾
发汗解表,
行气宽中,
解鱼蟹毒
1、用于外感风寒证
2、用于脾胃气滞证(行气宽中,和胃止呕,理气安胎)
2、用于肝郁气滞,胸胁疼痛,月经不调;
3、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胃、子宫下垂;
4、用于疟疾
退热生用,疏肝醋炙,升阳蜜炙,行经酒炙,骨蒸劳热用鳖血拌炒
升麻
辛.微甘.微寒肺.脾.胃.大肠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1、用于风热头痛,麻疹透发不畅;
2、用于热毒所致多种病证(风热头痛,胃火上攻之齿痛,咽喉肿痛及麻疹透发不畅、温毒发斑);
2、用于风寒湿痹证;
“风中之燥剂”
1、太阳经头痛(偏正头痛、眉棱骨头痛属寒者)
2、善治腰以上风寒湿痹;
3、治疗风寒夹湿表证
藁本
辛、温;膀胱、肝
祛风散寒,
胜湿止痛
1、用于外感风寒,颠顶头痛
2、用于风寒湿痹
1太阳风寒,循经上犯,症见鼻塞、巅顶痛剧
2皮肤风湿瘙痒
白芷
辛,温,肺\胃
祛风散寒,
通窍止痛
消肿排脓,
1、用于阴肿阴痒,带下,湿疹,黄疸;
2、用于肝火头痛,肝热目赤,高热抽搐。
1、善清肝胆实火及下焦湿热。
苦参
苦寒,心肝胃大肠膀胱
清热燥湿,杀虫,
利尿
1、用于湿热之泻痢、黄疸、带下;
2、用于皮肤瘙痒,疥癣,麻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连翘
性状鉴别: 瓣,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内表面多为浅 黄棕色,平滑,具一纵隔;质脆;种子棕 色,多已脱落。气微香,味苦。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连翘
性味: 苦,微寒。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连翘
归经: 归肺、心、小肠经。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连翘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用于痈疽,瘰疠, 乳痈,丹毒,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温热 入营,高热烦渴,神昏发注:
(1)连翘性凉味苦,轻清上浮,可治上 焦诸热,尤能解毒消痈而散结,故为疮家 的要药。
(2)本品配以银花、薄荷、荆芥、甘草, 则散风清热;配以玄参、麦冬、青莲心、 竹叶卷心等,则清心泄热;配以银花、蒲 公英、紫花地丁、赤芍等,则解毒消痈; 配以玄参、夏枯草、贝母等,则散结消瘰。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连翘
用法用量: 6~15g。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连翘
贮存: 置干燥处。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连翘
相关疾病症状:
斑疹、丹毒、恶疮、耳聋、发斑、烦渴、 风热感冒、高热、寒热、喉痹、尿闭、排 脓、热淋、乳痈、散结、通小肠、通月经、 五淋、小便不通、消肿散结、瘿瘤、痈疽、 痈疡、痈肿恶疮。
(3)银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连翘
备注:
花与连翘均有良好的清热解毒作用,既能 透热达表,又能清里热、解疮毒,故在临 床上两药经常同用。但银花尚能凉血止痢; 连翘又能清心热,散结消瘰。
(4)在过去用药习惯上本品分连翘壳与 连翘心两种,连翘壳为果实,连翘心为种 子,一般认为连翘心的清心功用较好。现 上海地区已予简化,只有一种连翘,不再 分为两药。
连翘 中医药用价值
详解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连翘>>>
名称:连翘 别名:连壳、黄花条、黄链条花、黄 奇丹、青翘、落翘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连翘
引自:《中国药典》。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连翘
药材基源:
本品为木犀科植物连翘Forsythia suspensa (Thunb.)Vahl的干燥果实。 秋季果实初熟尚带绿色时采收,除去杂质, 蒸熟,晒干,习称“青翘”;果实熟透时 采收,晒干,除去杂质,习称“老翘” 。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连翘
性状鉴别:
本品呈长卵形至卵形,稍扁,长1.5~ 2.5cm,直径0.5~1.3cm。表面有不规则 的纵皱纹及多数凸起的小斑点,两面各有 1条明显的纵沟。顶端锐尖,基部有小果 梗或已脱落。青翘多不开裂,表面绿褐色, 凸起的灰白色小斑点较少,质硬;种子多 数,黄绿色,细长,一侧有翅。老翘自顶 端开裂或裂成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