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第 讲理气药

合集下载

中药学课件 15 理气药

中药学课件 15 理气药
张子和:“陈皮升浮,入脾肺治高而主通,青皮沉降,入肝胆 治低而主泻。”
枳实
【药用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的 干燥幼果。
酸橙
枳实
【药性】苦、辛、酸,温。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破气消积,化痰散痞
【性能特点பைடு நூலகம் 枳实辛行苦降,善破气除痞,消积导滞,治饮食积滞、脘腹痞满胀
痛;热结便秘、腹痞胀痛;湿热泻痢、里急后重。 枳实辛散苦降,“泻痰能冲墙倒壁”(《本草衍义补遗》),“除
胸胁痰癖,逐停水”(《本草经集注》)。而《药鉴》则称枳实“能 消胃中之虚痞,逐心下之停水,化日久之稠痰,削坚年之坚积”。能 行气化痰以消痞,破气除满而止痛。治胸阳不振、痰阻胸痹,痰热结 胸,心下痞满,食欲不振。
此外,枳实与补气药、升阳药同用,可治疗脏器下垂病证。
【临床应用】
破气消积——积滞内停,
痞满胀痛,配神曲、麦芽,如曲麦枳术丸
陈皮苦降下气,可降逆止呕,为治呕吐、呃逆之佳品, 寒热虚实均可配伍使用。
陈皮气香性温,能行能降,燥湿化痰,又能温肺化痰, 且辛行苦泻而能宣肺止咳,为治痰理咳之要药,湿痰、寒 痰咳嗽,用之尤宜。
陈皮辛行温通,入肺走胸,能行气止痛而治胸痹。
此外,补益药质润滋腻,易致中满。取其理气健脾,燥 湿和中之功,入补益剂中,能顾护脾胃,促进消化,使滋 补药补而不滞,滋而不腻,更好地发挥补益作用。
冷,肾不纳气之虚喘证。 总之,沉香之功重在行气、降气、纳气。正如《本草经疏》所云:
“沉香治冷气、逆气,气郁气结,殊为要药”。
【临床应用】
行气止痛——寒凝气滞,胸腹胀痛。 配木香、乌药等,如沉香四磨汤

温中止呕——胃寒呕吐,配陈皮、胡椒等,如沉香丸

中药学:理气药

中药学:理气药
1.理气健脾:脾胃气滞证。 (1)寒湿中阻 如平胃散。 (2)脾虚气滞 如异功散。 (3)脾胃气滞甚者 配伍木香等。
2.燥湿化痰:痰湿壅滞证。
(1)湿痰咳嗽(为治痰要药) 如二陈汤。
(2)寒痰咳嗽 配伍 :干姜、细辛等。
功效与应用: 3.胸痹病:配合枳实、生姜,橘皮枳实生姜
汤;配合枳实、桔梗、甘草,枳实桔梗汤。
(1)气滞血瘀证。 (2)外伤肿痛。
薤白
薤白
功效与应用: 1.通阳散结:胸痹证。本品辛开苦降温通。
善于宣通胸中阳气,温散阴寒痰浊凝滞, 疏通胸中气机,具有行气宽胸之功,为 治疗胸痹之要药。 2.行气导滞:肠胃气滞,泻痢后重。
大腹皮
大腹皮
功效与应用: 1.行气导滞:肠胃气滞证。 2.利水消肿:水肿、脚气肿痛。
佛手Βιβλιοθήκη 手佛手功效与应用: 1.疏肝解郁:肝郁气滞证。 2.理气和中:脾胃气滞证。 3.燥湿化痰:痰湿壅肺证。
香橼
香橼
香橼
功效与应用: 1.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肝脾气滞证。 2.化痰止咳:湿痰壅滞证。
玫瑰花
玫瑰花
玫瑰花
功效与应用: 1.行气解郁:肝胃不和证。 2.活血止痛:瘀血疼痛证。
3.肺气壅滞证:胸闷胸痛、咳嗽气喘等
五、配伍 根据病证选择相应功效的药物。
六、使用注意: 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故气阴不足者慎
用。
橘皮
橘皮
橘皮
别名:陈皮 性能特点:
橘皮药性和缓“同补则补,同泻则 泻,同升则升,同降则降. ”适当的配伍 可用于脾胃气滞或脾胃气虚,为“理气 之珍”。
功效与应用:
橘络: 行气止痛,化痰通络---痰滞经络之胸痛、咳嗽。
橘叶: 疏肝行气,散结消肿---胁肋作痛、痈、乳房结块。

中药学课件15理气药

中药学课件15理气药

药物代谢动力学
研究理气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 谢和排泄过程,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 依据。
临床应用拓展
消化系统疾病
理气药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应 用广泛,如胃炎、胃溃疡、肝炎 、肝硬化等,能有效缓解胃痛、
腹胀、恶心等症状。
呼吸系统疾病
理气药对于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 咳嗽、哮喘等也有显著疗效,能改 善呼吸道症状,促进病情恢复。
05
理气药的现代研究与应用
药理研究进展
药效成分研究
通过对理气药的药效成分进行深入研 究,发现其主要活性成分为挥发油和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 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
药理作用机制
进一步探讨理气药的药理作用机制, 揭示其通过调节人体内的气血运行、 改善微循环、抑制炎症反应等途径发 挥治疗作用。
• 脾胃气滞证:临床表现为脘腹胀满或疼痛,嗳气吞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大便失常。舌苔厚腻,脉弦滑。 治宜健脾和胃,行气止痛。常用理气药物有陈皮、枳实、木香等。
• 肺气壅滞证:临床表现为咳嗽气喘,胸闷胸痛,痰多色白或黄稠难咳出。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数。治宜 宣降肺气,化痰止咳。常用理气药物有杏仁、桔梗、前胡等。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抗心肌缺血
一些理气药具有抗心肌缺 血作用,能够增加冠脉血 流量,改善心肌缺血症状 。
抗心律失常
部分理气药具有抗心律失 常作用,能够调节心脏传 导系统,改善心律失常症 状。
降血压
一些理气药还具有降血压 作用,能够扩张血管,降 低血压。
03
常见理气药介绍
陈皮
01
02
03
性味归经
辛、苦,温。归脾、肺经。
神经系统疾病
近年来发现理气药对神经系统疾病 如抑郁症、焦虑症等也有一定的治 疗作用,能调节神经递质水平,改 善患者情绪。

019中药学基础-理气药

019中药学基础-理气药

青皮
【药性】苦、辛、温。归肝、胆、胃经 药性】 归肝、 【功效】疏肝破气 ,消积化滞 功效】 【应用】1.用于肝气郁滞诸证 应用】 用于肝气郁滞诸证 2.用于食积腹痛、癥瘕积聚 用于食积腹痛、 用于食积腹痛
木香
【药性】辛、苦,温。归脾、胃、大肠、胆、三 药性】 归脾、 大肠、 焦经 【功效】行气止痛 ,健脾消食 功效】 【应用】1.用于脾胃气滞证 。尤宜于肠胃气滞者 应用】 用于脾胃气滞证 2.用于泻痢里急后重 用于泻痢里急后重 3. 用于黄疸伴腹痛,胁痛 用于黄疸伴腹痛,
理气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概述】
1. 定义 凡以疏理气机 治疗气滞或气逆证为主要 疏理气机, 凡以 疏理气机 , 治疗气滞或气逆证 为主要 作用的药物,称为理气药,又名行气药。 作用的药物,称为理气药,又名行气药。
陈皮
【药性】辛、苦、温。归脾、肺经 药性】 归脾、 【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应用】1.用于脾胃气滞证 应用】 用于脾胃气滞证 2.用于湿痰、寒痰咳嗽。 用于湿痰、寒痰咳嗽。 用于湿痰 3.用于湿痰、寒痰咳嗽。 用于湿痰、寒痰咳嗽。 用于湿痰
薤白(苦藠、小蒜) 薤白(苦藠、小蒜)
【药性】辛、苦、温。归肺、胃、大肠经 药性】 归肺、 【功效】通阳散结 ,行气导滞 功效】 用于胸痹心痛, 【应用】1.用于胸痹心痛,为治胸痹要药 应用】 用于胸痹心痛 2.用于脘腹痞满胀痛,泻痢里急后重 用于脘腹痞满胀痛, 用于脘腹痞满胀痛
沉香
【药性】辛、苦,微温。归脾、胃、肾经 药性】 微温。归脾、 【功效】行气止痛 ,温中止呕,纳气平喘 温中止呕, 功效】 【应用】1.用于寒凝气滞胸腹胀痛证 应用】 用于寒凝气滞胸腹胀痛证 2.用于呕吐呃逆 用于呕吐呃逆 3. 用于肾不纳气的虚喘

中药学课件第十五章 理气药

中药学课件第十五章  理气药

特点:辛散苦降而温通,芳香性燥,可升 可降,通行三焦胃肠气滞,称之为行 气止痛要药。 应用: 脘腹胀痛食欲不振 1、用于脾胃气滞证 痢疾腹痛里急后重 用木香苦温以胜寒湿,辛香以行滞气。 如木香调气散(木香、砂仁、藿香等) 治呕吐胀満。或香连丸治痢疾。若脾虚
气滞者,常用香砂养胃丸,或香砂六君子汤, 健脾丸,若食积气滞者,常用木香丸, 木香顺气丸,木香槟榔丸等。 湿热黄疸 2、 用于湿热郁蒸肝胆之 胁肋胀痛 脾胃气 口苦苔黄 滞,肝失疏泄所致, 用木香健脾而祛湿邪, 如木香、大黄、柴胡、郁金、枳壳、茵 陈、金钱草等同用。
薤白《别录》



性能:辛、苦、温 归肺、胃、大肠经。 通阳散结 行气导滞 称之为通胸阳治胸痹症之要药。 应用: 胸闷刺痛,胸痛彻背 1、用于胸痹证 喘息咳嗽,不能平卧 痰浊停滞胸中,胸阳不得宣通所致。用薤白 温散通阳而行气滞。为治胸痹证要药。如瓜 楼薤白白酒汤,瓜楼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 桂枝汤。
总之,薤白辛散、苦降、温通滑利, 能宣通胸中之阳气,以散阴寒之结滞,涤 痰浊而治胸痹,为胸痹证要药。对胸阳不 振,寒湿痰浊凝郁胸中所引起的胸痹,喘 息咳嗽,胸痛彻背,气短不得平卧等症, 用之每见良效。
佛手—疏理肝气,和胃止痛化痰主肝气 郁滞证,脾胃气滞证痰湿停聚证。 沉香—温中止痛,止呕,纳气平喘,主 行理气滞 寒凝气滞证,脾胃虚寒证,肾不 纳气之咳喘证。 川楝子—止痛杀虫,主肝气郁滞证,肝 胃不和证,虫积腹痛。外用治 头癣。 檀香—止痛,温胃止呕。主寒凝气滞证, 气滞血瘀证。
第15章 理气药
一、含义: 凡能调理气分,疏畅气机,消除气滞为主要作 用的药物称行气药,又称理气药,其中功效特 别强的药物称破气药。 概念: 气机---指气的功能活动及脏腑之气的运行通路。 气滞---指体内气机运行不畅。 行气---指治疗因气滞产生的病症。 破气---指用理气药中功能较强的的药物治气滞重证。 降气—指治气逆上的方法。 疏肝—是治疗肝气郁滞的方法。

中药药理学-第十二章 -理气药

中药药理学-第十二章 -理气药
43
• N-甲基酪胺可使血浆及心肌中cAMP 和GMP含量增加,而对羟福林只增 强cGMP含量。 • 由于cAMP在β受体兴奋时增加,而 cGMP在α受体兴奋时增加,提示前 者对α受体、β受体皆有兴奋作用, 后者主要兴奋α受体。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44
(2)收缩血管和升高血压
第一节 概述
一、理气药定义:
以疏理气机,治疗气滞或气逆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又叫行气药
理气健脾
味辛能行散
行气止痛 疏理气机
顺气降逆 疏肝解郁
性味多 辛苦温 而芳香
味苦能疏泄 性温能通行 芳香能走窜
理Hale Waihona Puke 宽胸 破气散结二、理气药临床适用范围:
主要适用于: 脾胃气滞:脘腹胀闷疼痛、嗳气吞酸、 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
23
作用机制
与直接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抑制亢进 的迷走神经功能、抗过敏介质释放、 兴奋支气管平滑肌的β受体有关。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4
3. 对子宫平滑肌的作用
• 枳实、枳壳、陈皮、土木香等能兴奋 子宫平滑肌。 • 香附、青皮、乌药、甘松则抑制子宫 平滑肌,呈解痉作用。 • 与动物种属有关。
45
• 其升压作用机理主要与兴奋α受体,使血管收 缩,提高总外周阻力有关。兴奋心脏峰体,增 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也参与升压作 用。 • 对羟福林和N-甲基酪胺是其升压的主要有效成 分。 • 二者能收缩胃肠动膜血管而口服吸收甚少,并 易被碱性肠液破坏,传统的煎剂口服法在体内 达不到有效血药浓度,而较难发挥其对心血管 的作用,故用于抗休克时需注射给药。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中药与方剂》课件理气药

《中药与方剂》课件理气药

3舒肝安神汤4源自舒肝安神汤是一种调节肝气的方剂,适
用于治疗肝郁气滞引起的失眠多梦、情
绪不稳等症状。
5
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汤是一种常用的理气方剂,适 用于治疗肝郁气滞、脾胃气滞等症状。
柴苓汤
柴苓汤是一种常用的理气方剂,适用于 治疗脾胃气滞、水湿停聚等症状。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是一种具有疏肝解郁、理气止 呕的方剂,适用于治疗肝郁气滞、呕吐 等症状。
枳壳味苦、辛,性温, 具有理气化痰、行水 滞的作用。
青皮
青皮具有辛、甘、温 的特性,可用来理气、 化痰、止咳。
芍药
芍药性苦、酸、凉, 能疏肝解郁、活血行 气。
理气药的常用方剂
理气药常用于中药方剂中,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理气方剂。
1
半夏泻心汤
2
半夏泻心汤是一种用于治疗肝郁气滞、
胸闷、纳呆等症状的理气方剂。
理气药的注意事项
在使用理气药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 禁忌症:某些人群或疾病不宜使用理气药物。 • 不良反应及副作用:理气药物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或副作用。 • 配伍禁忌:理气药物在与其他药物一起使用时需要注意配伍禁忌。
《中药与方剂》课件理气 药
中药与方剂:理气药是中药学中重要的一个分支。理气药可以调节气机畅通, 平复气机紊乱的体质。
理气药的概述
理气药是一类中药,具有调节气机畅通,平复气机紊乱的作用。其适用范围广泛,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 统、神经系统等。
定义
理气药是指具有调节气机平 和疏导作用的中药。
作用及适用范围
理气药可以调节气机畅通, 平衡气机紊乱的体质。适用 范围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 统、神经系统等。
分类
理气药根据其药性和功效分 为多个类别,如活血化瘀药、 理气药、和解药等。

中药学-理气药

中药学-理气药

一、性味:苦、寒,有小毒。
二、功用:
1.疏肝理气止痛:既疏肝气,又理脾气,兼 泄肝热,善治:
(1)肝郁化火胁痛、口苦
(2)肝火犯胃之脘腹灼痛
常与延胡索同用,如金铃子散。
(3)若寒疝腹痛者:配小茴香、吴茱萸
中药学-理气药
2.杀虫:治虫积或有腹痛者,尤宜杀 蛔虫
3.疗癣:外用治疥疮头癣 三、使用注意: 1.苦寒,脾胃虚寒者慎用 2.有毒,不宜过量久服。
A.脾胃气滞,脘腹胀痛:配枳壳、川楝子等
B.食积腹胀,便秘或泻下不畅:配大黄、槟榔等
C.脾胃气虚不运证:配入四君汤,如香砂六君子

中药学-理气药
(2).煨用止泻:治湿热下痢,里急后重: 配黄连
(3)疏理肝胆:治脾失健运致肝失疏泄之 湿热黄疸、肝胆结石等证。
中药学-理气药
枳实 一、苦、辛,微寒 二、功用: 1.破气消积:行气力强,能破气除胀,消积
药散。 B.痛经:配香附、当归等。 (2)行脾胃气滞:治脘腹胀痛,配木香、枳
壳等
中药学-理气药
(3)疏肝气郁滞:治寒凝肝郁胁痛、胸闷: 配薤白、郁金等
2.温肾散寒:治肾阳虚寒,小便频数、 遗尿。如缩泉丸。
中药:善散阴寒凝滞,行胸阳不
振,为治胸痹要药 2.行气导滞:善行胃肠滞气。用治胃肠
2.兼虚:
(1)气虚:配补益脾气药;
(2)肝血不足:配养血柔肝药;
中药学-理气药
五、使用注意 多辛苦温燥,易耗气伤阴,故气阴不
足者慎用。
中药学-理气药
六、药理作用:
1.能抑制或兴奋胃肠平滑肌,部分有双向调 节作用
2.利胆作用:
3.舒张支气管平滑肌作用:
4.对子宫平滑肌的作用:

中药学第 讲理气药

中药学第 讲理气药

请使用IE7或IE8预览本页,个别文件很大超过5M,请等几分钟后再下载!谢谢!中药学第5讲理气药.txt白豆蔻白豆蔻味辛,性温。

是常用的行气、化湿、健胃、止呕药。

能宣散肺中滞气,温行胃中寒气,燥化脾经湿气。

适用于脾胃虚寒、湿郁或气滞而导致的消化不良,呕吐反胃,胸脘满闷,腹部胀痛等症。

常配合藿香、半夏、陈皮、生姜、丁香等同用。

本品有芳香行气温燥化湿的特长,可用于治疗夏秋之交发生的湿温病(身热不扬、有汗而热不退、头痛身重胸脘堵闷、食欲不振、口不渴或口甜、小便不利、舌苔白厚滑腻、脉象濡滑缓)。

常配合杏仁、苡仁、厚朴、半夏、滑石、通草、竹叶(三仁汤)等同用,而收到辛开、苦降、淡渗的功效,是治疗湿温最常用的方药。

白豆蔻配陈皮、生麦芽、香稻芽等,可用于食欲不振;配高良姜、香附、干姜、吴萸等,可用于胃寒疼痛。

白蔻衣(即白蔻皮)长于理气宽胸消胀,温性较白蔻小,可应证选用。

用量一般1.5~6克。

若去皮使用,名白蔻仁。

入汤药“后下”药效较好。

肺胃火盛正气虚者忌用。

处方上如果只写“蔻仁”药房即给紫蔻仁(白豆蔻的上等品,个儿大、味浓、药力足)。

紫蔻仁生用为芳香行气,温中调胃药。

功效介于砂仁与白蔻之间,芳香温燥之性,比砂仁较小,但比白蔻稍强。

故在调胃药中,有时可以紫蔻仁代替砂仁。

槟榔槟榔味辛,性温。

降气破滞是它的特长,兼能行痰下水,消积杀虫。

本品长于降气,前人经验认为“性如铁石之降”,能把人体最高部位之滞气,降泻至极下之处。

所以对于因气逆、气滞所造成的胸腹胀闷、嗳气呕逆、腹满便难、痢疾后重、脚气水肿等症,都可使用。

例如:对胸腹胀闷,常配合枳壳、苏梗、藿香梗、厚朴花等同用。

对嗳气呕逆,常配合生赭石(先下)、旋复花(布包)、苏子、丁香、半夏、竹茹等同用。

对腹满便难,常配合厚朴、枳实、生大黄等同用。

对痢疾后重(前人认为调气则后重可除),常配合木香、厚朴等同用。

对脚气水肿,常配合紫苏、陈皮、木瓜、防己等同用。

对由于气滞不运而致痰食积聚,痃癖癥瘕(肝脾大及良性肿物、囊肿、以及某条肌肉紧张等)、虫积疳积、腹水胀满等症。

中药学--理气药--课件

中药学--理气药--课件
化橘红: 化州柚或柚的未成熟或接近成熟的外层果皮 辛苦温,归肺脾经 理气宽中、燥湿化痰 治疗湿痰或寒痰咳嗽及食积呕恶胸闷等
青皮(熟悉)
一、药用来源:
为芸香科常绿小乔木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
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
别名:青橘皮、小青皮
青皮
二、性味归经、功效 :
苦、辛,温;归肝、胆、胃经
主治病证
疏肝理气
肝郁胸胁胀痛 脾胃气滞脘腹胀痛,嗳气吞酸,呕恶食少 湿痰咳嗽痰多
煎服,3-10g
玫瑰花
甘、微苦,温;归肝、脾经
行气解郁 活血止痛
肝胃气痛证
月经不调、经前乳房胀痛、跌打伤痛
(行气解郁以调经、活血散瘀以止痛)
煎服,3-6g
歌括:玫瑰花温,疏郁功神,肝胃气痛,乳胀跌损。
绿萼梅
微酸、涩,平。归肝、胃、肺经
⒊头癣
杀虫疗癣
以本品焙黄研末,制为软膏涂敷
四、用法用量:
川楝子
煎服3 ~ 10g。外用适量 炒用寒性减低
五、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不宜过量或持续服用 又因性寒,脾胃虚寒者慎用
乌药 (熟悉)
一、药用来源:
为樟科灌木或小乔木植物乌药的

别名:天台乌药、台乌药
乌药
二、性味归经、功效 :
辛,温;归肺、脾、肾、膀胱经 主治病证
尤适用于寒湿阻中的脾胃气滞,脘腹胀痛、恶心呕吐、泄泻者
常与苍术、厚朴等同用
与党参、白术、茯苓等同用
脾虚气滞,腹痛喜按、不思饮食、 食后腹胀、便溏舌淡者
与木香、枳实等同用
行气止痛
脾胃气滞较甚, 脘腹胀痛较剧者
⒉湿痰,寒痰咳嗽
燥湿化痰
(为治痰之要药)
与半夏、茯苓等同用

中药学课件_理气药

中药学课件_理气药
(《小儿药证直诀》)。 ► 2.燥湿化痰 ► 为治痰之要药,用于湿痰、寒痰咳嗽,如二陈汤
(《和剂局方》)。。 ► 3.降逆止呕 ► 痰湿中阻,胃气不降之呕吐、呃逆
11
药用特点及使用注意
►李时珍云:“其治百病,总是取其 理气燥湿之功”。
12
附药
13
青皮
《本草图经》
14
药用植物及饮片图片
15
药用植物及饮片图片
中药学课件_理气药
概说
►一、含义
疏理〔调畅〕气机
治疗气滞或气逆证
又名行气药。
※气机:指气的运动。
► 二、功效
作用部位:理气健脾、疏肝解郁、理气宽胸
理气
力量强弱:行气、破气
► 三、主治
► 气滞证(气逆证)。
2
气滞证的因机及症状表现
► 1.病位:肝、脾(胃)、肺
► 2.病因:寒温失调、饮食不节、情志抑郁等
► 肝气郁滞,应选用疏肝理气的药物;因于肝血不足 者,配伍养血柔肝药;由于肝经受寒者,配伍暖肝 散寒药;
► 肺气壅滞,应选用理气宽胸的药物;因于外邪客肺 者,配伍宣肺解表药;因于痰饮阻肺者,配伍祛痰 化饮药。
4
►五、使用注意 ►本类药物性多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故气
阴不足者慎用。
5
代表药
►橘皮Jupi
64
薤 白 Xiebai
《神农本草经》
65
药用植物及饮片图片
66
药用植物及饮片图片
67
运用
►1.通阳散结 ►善通胸中之阳气,散阴寒之凝结,为治胸痹
之要药。 ►2.行气导滞 ►胃肠气滞:脘腹胀满、泻痢里急后重。
68
药用特点及使用注意
►特点:“最能通胸中之阳及散大肠之结” (《本草思辨录》)。

中药学课件 理气药

中药学课件 理气药
【应用】
1、肝郁气滞,胸胁胀痛,疝气疼痛。为疏 肝解郁、行气止痛之要药。主入肝经气 分。
2、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乳房胀痛。为妇 科调经之要药。
3、脾胃气滞,脘腹痞闷,胀满疼痛。
思考题
如何鉴别运用木香和香附?
思的功效,并 能宽中消食,均用于治疗脾胃气滞、脘 腹胀痛。。
2、木香长于治脾胃气滞的食积、腹胀和 里急后重,为理气止痛的要药;香附长 于入肝经,以疏肝解郁、调经止痛见长, 为妇科调经要药。
佛手
芸香科佛手的干燥果实。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肝、脾、 胃、肺经。
【功效】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燥湿化 痰
【应用】
1、肝胃气滞,胸胁胀痛。 2、脾胃气滞,胃脘痞满,食少呕吐。 3、咳嗽痰多。
川楝子
楝科落叶川楝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苦、寒。有小毒。 【功效】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杀虫。 【应用】 1、肝郁化火,胸胁、脘腹胀痛,疝气疼痛。 2、虫积腹痛。
乌药
樟科乌药的干燥块根。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肾、 膀胱经。
【功效】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应用】
1、寒凝气滞,胸腹胀痛,气逆喘急,疝气 疼痛,经寒腹痛。
2、膀胱虚冷,遗尿尿频。
荔枝核
无患子科荔枝的干燥成熟种子。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肝、胃 经。
【功效】行气散结、祛寒止痛 【应用】 1、寒疝腹痛、睾丸肿痛。 2、胃脘胀痛,痛经,产后腹痛。
香附
莎草科莎草的干燥根茎。
【性味归经】辛、微苦、微甘、平。归 肝、三焦经。
【功效】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 痛。
理气药
理气药的适应证
凡以疏理气机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 气机不畅之气滞、气逆的药物,称理气 药,或行气药。

8中药学第八章——理气药

8中药学第八章——理气药
3~10g,煎服。
陈皮
【附药】
• 橘核:
来源—橘的种子。 性味归经—苦,平,归肝经。 功效—理气散结止痛。 应用—用于疝气痛、睾丸肿
痛及乳房结块等。 用量用法—煎服,3~10克。
橘核仁治腰痛疝气之癫
陈皮
【附药】
• 橘络:
来源—橘的中果皮及内果皮之 间的纤维束群。
性味归经—甘、苦,平,归肝、 肺经。
– 因外邪袭肺者,~宣肺解表药; – 因痰饮阻肺者,~化痰药。
• 4)凡补益、活血、祛湿、利湿、化 湿、化痰、消导、泻下等方剂中均 宜酌配行气药,以疏畅气机,增强 药效。
5. 使用注意
• 1)本类药多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 气阴不足者慎用。
• 2)入煎剂不宜久煎。
理气药
•陈皮(A) •青皮(B) •枳实(A) •佛手(C )
第八章 理气药
【概述】
1. 定义
• 以疏理气机为主要功效,治疗气滞证 或气逆证的药物,称为理气药。其中 理气药中作用强者,又称破气药。
2. 性能特点
1)性味归经:
• 多辛、苦,气芳香而温。主入肝、脾、胃、 肺经。
2)作用
• 行气消胀,解郁止痛,降逆平喘及破气散结。
3.适应范围
–1) 脾胃气滞证; –2)肝气郁滞证; –3)肺气壅滞证。
七、相似药物比较
四、临床应用
【药用来源】
枳实
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的干燥幼果。
【处方用名】
枳实 小枳实 陈枳实 江枳实 川枳实 炒枳实
枳实
【性能特点】
苦、辛、酸,微寒。归脾、胃经。
枳实
功效
破气除痞 化痰消积
宽中下气,枳壳缓而枳实速也;
【临床应用】

中药学PPT课件 理气药

中药学PPT课件 理气药
此外,在补益方中常少佐本品,以助脾 运,使补而不腻。
青皮
青皮
1.疏肝破气:本品峻烈,沉降下行,长于疏肝 胆、破气结。
(1)肝郁气滞之胸肋胀痛。 (2)乳房胀痛或结块。 (3)乳痈初起。 (4)寒疝疼痛。如天台乌药散。
2.消积化滞:用于食积气滞、气滞血瘀等证。 如青皮丸、大七气汤。
枳实
枳实
1.破气消积:本品行气作用峻猛,功善破气 除痞、消积导滞。
2.理气和中:用于脾胃气滞诸证。
3.燥湿化痰:本品有燥湿化痰、行气宽胸之功, 治痰湿壅肺之咳嗽痰多等。
香橼
川楝子
川楝子(金铃子)
1.行气止痛、疏肝泄热:本品性寒,有疏肝理 气止痛之效,常用于肝郁化火胁肋胀痛及疝痛 属肝经有热者。如金铃子散。
2.杀虫疗癣:用于虫积腹痛,头癣。
青木香
薤白
薤白
木香
木香
1.脾胃气滞、脘腹胀痛。如木香顺 气散、香砂六君子汤。
行气止痛 2.湿热壅滞大肠或食积兼湿热互结 之泻痢后重。如香连丸、木香槟榔 丸。 3.肝胆气滞证。
用法:行气多生用;止泻多煨用。
沉香
沉香
本品能行气、降气、纳气。
1.行气止痛:用于寒凝气滞之胸腹胀痛或脾胃 虚寒之脘腹冷痛等证。如沉香四磨汤。
木香—善调胃肠气滞;且可健脾消食,用 于食积气滞之脘腹胀痛或泻痢后重等 证;煨木香还可止泻。
行气止痛 香附—善调肝气郁滞;并能调经止痛,多
用于肝郁胁肋胀痛、月经不调等证。
乌药 —偏理中下焦寒凝;用于气滞寒凝胸 腹疼痛、膀胱虚冷小便频数等。
荔枝核
荔枝核
1.理气止痛:本品有疏肝理气、行气散结、散 寒止痛之功,以治肝经寒凝气滞之疝气痛尤宜。 如疝气内消丸。
2.祛寒散结:常用于肝郁气滞血瘀痛经、产后 腹痛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使用IE7或IE8预览本页,个别文件很大超过5M,请等几分钟后再下载!谢谢!中药学第5讲理气药.txt白豆蔻白豆蔻味辛,性温。

是常用的行气、化湿、健胃、止呕药。

能宣散肺中滞气,温行胃中寒气,燥化脾经湿气。

适用于脾胃虚寒、湿郁或气滞而导致的消化不良,呕吐反胃,胸脘满闷,腹部胀痛等症。

常配合藿香、半夏、陈皮、生姜、丁香等同用。

本品有芳香行气温燥化湿的特长,可用于治疗夏秋之交发生的湿温病(身热不扬、有汗而热不退、头痛身重胸脘堵闷、食欲不振、口不渴或口甜、小便不利、舌苔白厚滑腻、脉象濡滑缓)。

常配合杏仁、苡仁、厚朴、半夏、滑石、通草、竹叶(三仁汤)等同用,而收到辛开、苦降、淡渗的功效,是治疗湿温最常用的方药。

白豆蔻配陈皮、生麦芽、香稻芽等,可用于食欲不振;配高良姜、香附、干姜、吴萸等,可用于胃寒疼痛。

白蔻衣(即白蔻皮)长于理气宽胸消胀,温性较白蔻小,可应证选用。

用量一般1.5~6克。

若去皮使用,名白蔻仁。

入汤药“后下”药效较好。

肺胃火盛正气虚者忌用。

处方上如果只写“蔻仁”药房即给紫蔻仁(白豆蔻的上等品,个儿大、味浓、药力足)。

紫蔻仁生用为芳香行气,温中调胃药。

功效介于砂仁与白蔻之间,芳香温燥之性,比砂仁较小,但比白蔻稍强。

故在调胃药中,有时可以紫蔻仁代替砂仁。

槟榔槟榔味辛,性温。

降气破滞是它的特长,兼能行痰下水,消积杀虫。

本品长于降气,前人经验认为“性如铁石之降”,能把人体最高部位之滞气,降泻至极下之处。

所以对于因气逆、气滞所造成的胸腹胀闷、嗳气呕逆、腹满便难、痢疾后重、脚气水肿等症,都可使用。

例如:对胸腹胀闷,常配合枳壳、苏梗、藿香梗、厚朴花等同用。

对嗳气呕逆,常配合生赭石(先下)、旋复花(布包)、苏子、丁香、半夏、竹茹等同用。

对腹满便难,常配合厚朴、枳实、生大黄等同用。

对痢疾后重(前人认为调气则后重可除),常配合木香、厚朴等同用。

对脚气水肿,常配合紫苏、陈皮、木瓜、防己等同用。

对由于气滞不运而致痰食积聚,痃癖癥瘕(肝脾大及良性肿物、囊肿、以及某条肌肉紧张等)、虫积疳积、腹水胀满等症。

可借本品降气破滞、行痰下水、杀虫消积之力,配合消食、化痰、活血祛瘀、利尿、消积等品,随证加减治疗。

例如:对痰食积聚、痃癖(“痃”与“癖”是两种症候,但习惯上通称痃癖。

“痃”是形容脐两边有条状筋块扛起,状如弓弦,大小不一,攻痛或不痛;“癖”是指潜匿于两胁之间的积块,痛时摸之才觉有物)癥瘕等症,可配合焦三仙、莱菔子、黑白丑、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生牡蛎、香附、郁金、皂角子、山楂核、苍术、白术、枳实等同用。

对虫症疳积等,可配合使君子、乌梅、榧子、雷丸、南瓜子、胡黄连、川椒、细辛、焦三仙、炒内金等同用。

对腹水胀满,可配合茯苓、猪苓、泽泻、大腹皮、桂枝、陈皮、冬瓜皮等同用。

本品配葶苈子,能降痰治喘;配山楂核、莪术,能消积化滞。

枳实消导积滞,除痞满的功效大于槟榔。

槟榔降气下行的效力大于枳实。

兼能杀虫。

大腹皮(即槟榔的皮)散无形的气滞,消胀而利水。

槟榔消有形的坚积,降气而行痰。

使君子杀蛔虫、健运化。

槟榔驱绦虫、消疳积。

用量一般为4.5~9克。

驱绦虫时,可用到60~90克或更多些。

气虚及大便溏泄者不宜用。

草豆蔻草豆蔻味辛,性温。

主要有燥湿、温中、破气、开郁的作用,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中焦寒湿不化:本品辛温芳香,其气燥烈,能化湿浊。

对于中焦寒湿不化而引致呕吐、反胃、噎膈、痞闷、泻痢、腹胀、舌苔白厚而腻,脘闷少食等症,可用本品配合藿香、陈皮、木香、砂仁、厚朴、苏梗、茯苓、旋复花等同用。

2.胃脘痛:本品辛散滞气、温化寒湿。

对于因寒湿客于中焦使胃气滞而不行产生胃脘疼痛、舌苔白厚、胸脘痞闷、上腹胀满等症,可以本品配合高良姜、香附、檀香、砂仁、苏梗、槟榔、乌药、丹参、百合等同用,参看“香附”项下的三合汤方,在三合汤中我常以本品代替砂仁。

在临床上遇有因寒湿郁滞而出现定时寒热,舌苔白如积粉(血液检查疟原虫阳性或阴性)的证候,我常在柴胡、厚朴、知母、黄芩、槟榔、常山、藿香、苍术等应证方药中加用本品,以芳化湿浊。

前人有“除瘴截疟”的记载,可资参考。

白豆蔻与草豆蔻功用大致相同,但白豆蔻常偏用于行气宽膈,芳香燥湿的作用不如草豆蔻。

草豆蔻则偏用于破气开郁、温中燥湿。

白豆蔻偏入肺,草豆蔻偏入脾。

红豆蔻为高良姜之子,其性热,偏用于温肺散寒、醒脾燥湿,无芳香行气的作用。

肉豆蔻偏用于涩固大肠而止泄。

草豆蔻偏用于燥湿破气而开郁。

草果辛香燥烈之气更胜于草豆蔻,偏用于截疟消痰。

草豆蔻长于温中调气而化湿。

用量一般为3~9克。

久服、过服可助脾热而耗散正气。

沉香沉香味辛苦,性微温。

主要用为降气药,兼能温肾平喘。

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温中降气:由于中气失其和降、气逆为害而出现胸脘胁肋闷胀、心腹疼痛、呕吐泻泄、胃冷、呃逆等症。

可用本品降气温胃而调中。

常配合香附、枳壳、炒川楝子、青皮(治胸脘胁肋闷胀)、良姜、吴萸、元胡、蒲黄(治心腹疼痛)、半夏、藿香、竹茹、茯苓、木香、白术(治呕吐泻泄)、紫苏、豆蔻、丁香、柿蒂(治胃冷呃逆)等同用。

2. 温肾平喘:本品性温而降,能引气归肾温补肾阳,用于肾虚寒所致的气喘。

多见吸气较呼气困难,吸气不能深纳丹田(脐下部分),腰膝冷痛,阳萎滑精,腿软乏力,尺脉缓弱等症。

常配合补骨脂、葫芦巴、阳起石、黑锡、硫黄(后两味药不入汤药,只是做丸药时用)、附子、小茴香、肉豆蔻、金铃子、木香、肉桂等同用。

例如局方黑锡丹,即用上述诸药配制而成,每次可服1.5~2.5克,最多不超过3克,每日一至二次。

沉香有时也可用于肺气不降、痰浊壅阻的实喘咳嗽。

常配合苏子、前胡、半夏、厚朴、陈皮等同用。

例如局方苏子降气汤(苏子、半夏、前胡、厚朴、陈皮、甘草、当归、沉香)等,利用本品降气之力而消痰平喘。

旋复花降肺脾痰气。

沉香降脾肾逆气。

槟榔降气,但偏于破泻下降,正气虚者忌用。

沉香降气,无破泻的作用,不伤正气。

前人经验认为沉香“行气不伤气,温中不助火”,可资参考。

降香降血中之气而止血。

沉香降肾虚不纳之气而平喘。

本品常研为细粉,用汤药送服。

既节省药品,又效果可靠。

一般不入汤药煎服。

用量一般为0.6~2.5克,汤药送服。

气虚下陷者忌用。

陈皮(附橘红、橘络、橘核、橘叶)陈皮味辛苦,性温。

是常用的理气药,并有燥湿化痰的作用,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1. 消胀止呕:由于肺胃气滞而致的胸闷、上腹部胀满、恶心、呕吐、胸腹胀痛等症,可以本品配合枳壳、半夏、苏梗、苏子等同用。

兼有胃热的(苔黄、喜冷饮食,脉数)可加黄芩、川楝子;兼有胃寒的(苔白、喜热敷及热饮食,脉象迟缓)可加乌药、良姜;兼有中焦湿盛的(舌苔白厚而腻、不喜饮水,脉象滑)可加茯苓、苍术等。

2.祛痰止嗽:对于中焦湿痰上犯或外感风寒导致肺气不利而发生咳嗽、痰多、胸闷、不思食、舌苔白腻、脉滑等症,常以陈皮配合半夏、茯苓、苏子、杏仁、炒莱菔子、金沸草(旋复花,古时又名金沸草,近代以其花为旋复花,全草名金沸草)、前胡等同用、外感证明显的,可再加荆芥、桔梗、麻黄。

3. 理气开胃:对中焦气滞、食欲不振等症,可配麦芽、谷芽、蔻衣、神曲、山查等同用。

有促进食欲的效能。

4.在使用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熟地、生地等补药时,如配合一些陈皮同用,则有免除产生胸闷、中满、食欲不振等副作用的功用,从而更充分发挥补药的补益作用。

《本草备要》中有陈皮“辛能散,苦能燥能泻,温能补能和,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为脾肺气分之药,调中快膈,导滞消痰,利水破癥,宣通五脏”的记载,可以说概括了陈皮的功用。

陈皮就是橘子皮,以存放的时间长、陈久者为好,所以叫陈皮,广州产的橘子皮较好,故又名广陈皮。

橘皮刮去里面的白东西,叫广橘红。

化橘红、广橘红、陈皮均有化痰作用,但化橘红化痰效力最大,对痰多、痰稠、痰白粘者适用,广橘红偏于轻清入肺,适用于外感咳嗽痰多胸闷者;陈皮理气消胀开胃的作用大于橘红,橘红化痰的作用大于陈皮。

橘络有化痰通络的作用,常用于咳嗽、胸胁闷痛以及手指麻木等,橘核可散结止痛,常用于治疝气痛。

橘叶能舒肝解郁,常用于胸胁闷痛、乳房发胀等。

青皮偏入肝胆,破气散滞,兼能治疝。

陈皮偏入脾肺,理气和胃,兼能化痰。

化橘红为化州柚皮,化痰之力优于广橘红。

用量一般为3~9克。

本品性味香燥,过用、久用可耗散正气;无气滞者勿用。

川楝子川楝子味苦,性寒。

有小毒。

亦名金铃子。

本品能入肝经舒肝气。

故常用于治疗肝气痛、肝气胀、胁痛、疝痛、胸脘满闷疼痛等症。

常配合元胡、木香、青皮、厚朴、香附等同用。

还能引心胞经火热下行,导小肠、膀胱湿热,故也可用于清利湿热。

常配合木通、竹叶、生地、泽泻等同用。

前人经验认为川楝子“为疝气要药”,但其性寒凉,用于寒证时须配合小茴香、荔枝核、吴萸、肉桂、乌药、补骨脂等同用。

炒用也可减少寒性。

川楝子配元胡,可用于热性胃痛。

配枳壳、香附,可用于肝热胁痛。

配乌梅、川椒可用于蛔虫腹痛。

荔枝核治疝,性温。

川楝子治疝,性寒。

苦楝子偏于杀虫,常用其根皮。

川楝子偏用于舒肝理气,治疝。

川楝皮也可用于杀虫。

治疝、舒肝时炒用,清热时生用。

用量一般为3~12克。

脾胃虚寒者忌用。

佛手佛手味辛苦酸,性温。

主要功用是理气和中,舒肝解郁。

本品适用于肝胃不和,气滞胃痛,胸闷胁胀,食欲不振,呕吐等症。

常配合香橼、香附、苏梗、厚朴、半夏、陈皮、藿香等同用。

佛手配青皮、川楝子,治肝气郁结而致的胃脘痛;配竹茹、黄芩,治妊娠呕吐;配降香、沉香曲能增强降逆止呕的作用。

香橼化痰的作用大于佛手。

佛手治呕的作用大于香橼。

佛手花偏用于胸胁气滞作痛,并能开胃醒脾。

佛手偏用于中焦气滞、胃痛、作呕。

陈皮化痰燥湿的作用大于佛手。

佛手舒肝解郁的作用胜于陈皮。

用量一般为4.5~9克。

香橼与佛手虽均为理气药,但其药力缓和、药性和平,适用于较轻之症,遇有气郁、气滞重症,须配合其他理气药同用。

厚朴厚朴味苦辛、性温。

主要作用是下气、除满、燥湿、消胀。

对脾胃运化力差,又受寒湿侵袭而致中焦运化失常、寒湿停滞所引起的胸腹满闷,呕吐,腹部胀满等症,可用本品配合木香、干姜、草蔻、陈皮、茯苓、半夏、藿香等同用。

如湿邪较重的(胸闷少食、舌苔白厚而腻、脉濡、滑、缓),可再加用苍术、炒苡米、砂壳等。

如外感寒邪入里化热,热结肠胃而出现腹部胀满、痞硬不喜按、大便秘结、下午身热加重、谵语等症,可配枳实、生大黄、芒硝等同用。

例如《伤寒论》中的大承气汤(厚朴、枳实、生大黄、芒硝),小承气汤(厚朴、枳实、生大黄)等。

因本品能降气,故对胸腹胀满、气上逆而喘咳之症,也常配用。

例如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桂枝、白芍、炙草、生姜、大枣、厚朴、杏仁),可用于外感风寒、自汗的咳喘。

苏子降气汤(苏子、半夏、炙草、前胡、厚朴、陈皮、当归、生姜、肉桂),可用于痰多气逆、胸满咳喘等症。

枳实破气,偏用于消积滞、除痞硬,兼能泻火。

厚朴下气,偏用于消腹胀,除胃满,兼能燥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