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补气药
中药学 第二十单元 补虚药

打印本页[题目答案分离版]字体:大中小一、A11、以下药物,能补肺气,补肺阴,补脾气,补肾固涩的是A、黄精B、山药C、五味子D、人参E、党参【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山药性能:甘,平。
归脾、肺、肾经。
功效: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
【该题针对“补气药”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406633,点击提问】2、既能补气养阴,又能清热生津的药物是A、黄芪B、西洋参C、玄参D、山药E、白术【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功效:补气养阴,清热生津。
【该题针对“补气药”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406632,点击提问】3、人参用于抢救虚脱,入煎剂的剂量是A、9~15gB、15~30gC、1~5gD、3~6gE、6~9g【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人参用法用量:煎服,3~9g,挽救虚脱可用15~30g。
宜文火另煎分次对服。
野山参研末吞服,每次2g,日服2次。
【该题针对“补气药”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406630,点击提问】4、下列各药哪项是治疗肺脾气虚,人参的最佳代用品A、玄参B、党参C、西洋参D、太子参E、沙参【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性能:甘,平。
归脾、肺经。
功效:补脾肺气,补血,生津。
应用:1.脾肺气虚证。
2.气血两虚证。
3.气津两伤证【该题针对“补气药”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406629,点击提问】5、功能补气健脾、利水、安胎的药物是A、山药B、白术C、黄芪D、党参E、西洋参【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白术的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尿,止汗,安胎。
【该题针对“补气药”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406628,点击提问】6、白术与苍术的功效共同点是A、补脾益气B、芳香化湿C、燥湿健脾D、祛风胜湿E、固表止汗【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白术与苍术共同功效:健脾燥湿。
【该题针对“补气药”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406627,点击提问】7、功能健脾除湿的药组是A、党参、黄芪B、茯苓、白术C、甘草、饴糖D、西洋参、太子参E、大枣、扁豆【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白术功效:益气健脾,燥湿利尿,止汗,安胎。
中药学丨补虚药(补气药)

中药学丨补虚药(补气药)Medical Liaison officer Club补虚药一、概念:凡以补益正气、增强体质、治疗虚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补虚药,又称补益药或补养药。
二、功用与适应症:补气,用于气虚证;补阳,用于阳虚证;补血,用于血虚证;补阴,用于阴虚证。
三、注意:1.宜久煎(另煎),或做丸散剂;2.注意配伍健脾消食药。
补气药治疗气虚证,见气短、乏力、头晕、脉虚无力、舌淡等。
主治肺脾气虚证。
肺气虚见自汗、恶风、易感冒、语音低怯等;脾气虚见食少、便溏、消瘦、脏器下垂等。
人参甘、微苦,微温。
归肺、脾经。
大补元气——气虚欲脱证。
补脾益肺——脾气虚弱的食欲不振、呕吐泄泻。
肺气虚弱的气短喘促、脉虚自汗。
生津止渴——热病津伤的口渴,消渴证。
安神益智——心神不安,失眠多梦,惊悸健忘。
【配伍】人参配附子:人参甘温补气,力宏固脱;附子辛热回阳,补火救逆。
两药相合,大补大温,益气回阳,治亡阳气脱效佳。
人参配蛤蚧:人参甘温善补肺气,蛤蚧性平补肺益肾。
两药相合,补肺益肾而定喘嗽,治肺肾两虚,动辄气喘甚效。
人参配麦冬、五味子:人参性温补气,麦冬寒凉滋阴,五味子酸收敛阴。
三药相合,益气养阴、生津止渴,为治气阴两虚之口渴、多汗,以及消渴所常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大补元气可用15~30g,文火另煎,与煎好的药液合对,或频频灌之;研粉,一次1g,一日2次;或入丸散。
野生人参功效最佳,多用于挽救虚脱;生晒人参性较平和,适用于气阴不足者;红参药性偏温,多用于气阳两虚者。
【使用注意】为保证人参的补气药效,服用人参时不宜饮茶水和吃白萝卜。
因属补虚之品,邪实而正不虚者忌服。
反藜芦,畏五灵脂,恶莱菔子、皂荚,均忌同用。
党参甘,温。
归脾、肺经。
补中益气——脾气亏虚的食欲不振、呕吐泄泻,肺气亏虚的气短喘促、脉虚自汗。
生津养血——气津两伤的气短口渴。
血虚萎黄,头晕心慌。
人参与党参的比较人参、党参,均能补气生津,治脾胃气虚倦怠乏力、肺气不足气短喘促,以及气津两伤之口渴等证。
《中药学》学习笔记:补气药之人参

《中药学》学习笔记:补气药之人参凡能补益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以治疗虚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补虚药。
虚证是临床上出现的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多见于素体虚弱或疾病后期,以及多种慢性病证。
实质上包括了机体的精、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的不足及其功能的减退,同时也包括了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的减退和失调。
概括起来,虚证不外气虚、阳虚、血虚、阴虚四种类型。
相应的,补虚药亦可根据其作用和应用范围的不同而分为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和补阴药四类。
在运用补虚药时,首先当分清虚证的类型而予以相应的药物。
如气虚证用补气药,血虚证用补血药,阳虚证用补阳药,阴虚证用补阴药。
其次当重视人体气血阴阳相互依存的关系。
气能生血,血能载气,阴阳互根互用,临床上气血两亏、阴阳俱虚的病证也较常见。
此时当气血并补、阴阳兼顾。
而阳虚多兼气虚,气虚也易导致阳虚;阴虚多兼血虚,血虚也易导致阴虚。
因此,补气药和补阳药,补血药和补阴药,往往相须为用。
另外,当照顾脾胃,适当配伍健脾胃助运化的药物同用。
补虚药不能用于纯实无虚的病证。
但在实邪未除,正气已虚的情况下,于祛邪之中,可适当选用补虚药,以“扶正祛邪”。
而体质强健者又不可滥用补益,否则反致气血阴阳失调,产生不良后果。
凡具有补气作用,以治疗气虚证为主的药物,称补气药。
气虚证是脏腑组织机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
常由久病体虚,劳累过度,年老体弱等因素引起。
补气药性多甘温或甘平,能补益脏腑之气,特别是肺、脾之气,故多归脾、肺二经。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则食少纳呆,脘腹虚胀,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甚则浮肿、脱肛、脏器下垂。
肺主一身之气,肺气虚则少气懒言,语音低微,动作喘乏,易出虚汗等。
临床当根据辨证,选取有针对性的药物。
兼阴虚或阳虚者,当与补阴药或补阳药同用。
因气能生血、摄血,故补气药还可用于血虚证或出血证。
使用补气药时,可适当配伍理气药同用,因补气药性多壅滞,易致中满。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 补虚药(补气、补血)练习题

一、最佳选择题1、下列为气血双补的药物是A、大枣B、蜂蜜C、甘草D、白术E、山药2、人参研粉入丸散时,用法用量为A、一次1~3g,一日1次B、一次3g,一日1次C、一次3g,一日2次D、一次1g,一日1次E、一次1g,一日2次3、补气健脾宜炒用、燥湿利水宜生用的药是A、党参B、黄芪C、甘草D、白术E、山药4、哪项不属于大枣的功效A、安神B、调和营卫C、缓和药性D、补中益气E、养血5、白扁豆具有的功效是A、健脾化湿,清火生津B、健脾化湿,润肺化痰C、健脾化湿,止血续伤D、健脾化湿,消暑解毒E、健脾化湿,活血散结6、关于蜂蜜的使用注意叙述正确的是A、湿盛中满、痰多咳嗽及大便稀溏者忌服B、湿阻中满、湿热内蕴及痰湿甚者忌服C、痰火内盛、血热出血及外感热病者忌服D、阴虚火旺、大便溏薄或实热便秘者忌服E、湿阻中满、血热出血及大便溏薄者忌服7、既治脾肺气虚证、又治热病伤津及心神不安,宜选A、白术B、山药C、人参E、以上均是8、平补气阴、兼收涩之性的药宜选A、山药B、党参C、黄芪D、白术E、人参9、治肺肾两虚喘咳、肾虚遗精宜选A、人参B、西洋参C、白术D、山药E、黄芪10、治肺肾两虚、动辄气喘甚的药对为A、人参、麦冬B、人参、白术C、人参、蛤蚧D、黄芪、杏仁E、以上均不是11、黄芪的功效是A、补脾肺肾,固精止带B、补气养阴,清火生津C、补气升阳,止汗安胎D、补气升阳,利水消肿E、健脾化湿,消暑解毒12、既补中益气,又生津养血的药是A、大枣B、当归C、黄芪D、甘草E、党参13、善治脾肺气阴两伤的药物是A、山药B、沙参C、黄芪D、白术E、甘草14、治血虚萎黄、妇女脏燥证宜选A、白术C、大枣D、补骨脂E、太子参15、太子参的功效是A、补气缓急B、补气利水C、大补元气D、补气养血E、补气生津16、善补脾肺之气,然补气之力不及人参,常代替人参治疗脾肺气虚轻证的药物是A、党参B、白术C、山药D、黄芪E、甘草17、善治脾胃气虚,脾肺气虚,中气下陷,气不摄血,气虚发热的药物是A、党参B、白术C、山药D、黄芪E、白扁豆18、具有补中缓急,润燥,解毒功效的是A、白扁豆B、蜂蜜C、太子参D、甘草E、黄芪19、甘草不具有的功效是A、益气补中B、祛痰止咳C、缓急止痛D、润肠通便E、缓和药性20、以下用于治疗心气虚的心动悸、脉结代的药物是A、人参B、甘草C、黄芪D、山药E、党参21、与人参配伍后,可以用于治疗肺肾两虚之喘咳证,此药物是A、紫苏叶B、紫苏子C、苦杏仁D、桃仁E、核桃仁22、治疗血虚或气血双亏证时,当归常配伍A、益智仁B、何首乌C、人参D、黄芪E、鹿茸23、不属于白芍主治病证的是A、血虚萎黄B、阴虚燥咳C、阴虚盗汗D、四肢拘急作痛E、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24、白芍不具有的功效是A、养血B、润肺C、敛阴D、柔肝止痛E、平抑肝阳25、关于当归,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甘辛温润入肝心脾经B、为调经要药C、治湿阻,泄泻效佳D、治痹痛麻木,痈疽疮疡E、治血虚肠燥便秘26、精血不足,须发早白及遗精、崩漏,首选A、白芍B、阿胶C、当归D、龙眼肉E、何首乌27、何首乌不具有的功效是A、解毒B、截疟C、补益精血D、润肠通便E、平抑肝阳28、某女,28岁。
《中药学》学习笔记:补气药之党参

《中药学》学习笔记:补气药之党参为桔梗科植物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Franch.)Nannf.、素花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Nannf.var.modesta(Nannf.)L.T.Shen或川党参Codonopsis tangshenOliv.的干燥根。
切片,生用。
野生者以山西五台山质量最好,叫“台党参”。
【性味归经】甘,平。
归脾、肺经。
【功效与应用】1.补中益气,用于肺、脾气虚证。
党参补中益气,常合黄芪、白术等同用,治中气不足之食少便溏,体虚倦怠等。
其又能补肺气,可伍黄芪、五味子等同用,治肺气虚弱之咳嗽气促、语声低微等。
2.补气生津,用于气津两伤之气短口渴。
可与麦冬、五味子等生津药同用。
3.益气生血,用于血虚或气血两虚之面色萎黄、头晕心悸等。
常与当归、熟地等补血药同用。
此外,可与解表药或泻下药同用,治体虚外感或里实正虚之证,以扶正祛邪。
【用法用量】煎服,10~ 30g。
【处方用名】党参、潞党参、台党参(洗净,晒干,切片用。
)、炒党参(麸皮拌炒至微黄色,药性和润,健脾力佳。
)【附药】明党参:一名粉沙参。
为伞形科植物明党参的根。
性味微苦微寒。
功能润肺化痰,和中养胃。
适用于病后虚弱、食少口干,肺热咳嗽、咯痰不爽等症。
一般用量为三钱至五钱,煎服。
党参既可补脾胃而益肺气,又能益气以补血,主要用于脾胃虚弱及气血两亏等症。
又可用于虚实相兼之症,如虚火外感,可与解表药同用;体虚里实,可与攻下药配伍,都是用以扶正怯邪。
党参的补气作用,与人参相似,但功力较弱;不过本品产量较人参为多,价亦较廉,故在一般补益剂中多用党参;但是如遇虚脱危重之症,急需补气固脱,因党参力薄,当用人参为宜。
【方剂举例】代参膏(验方):党参、炙黄耆、白朮、桂圆肉。
治气血两虚。
【文献摘录】《本草从新》:「主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中气微弱,用以调补,甚为平安。
」《本草正义》:「力能补脾养胃,润肺生津,健运中气,本与人参不甚相远,其尤可贵者,则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润肺而不犯寒凉,并血而不偏滋腻,麸舞清阳,振动中气,而无刚燥之弊。
中药学补气药课件

2、脾虚食少,肺虚喘咳,阳痿宫冷。如四 君子汤、人参蛤蚧散。
3、气虚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如白虎加人 参汤。
4、气血亏虚,久病虚羸。如八珍汤。
5、心气不足,惊悸失眠。如归脾汤、天王 补心丹。
用法用量:煎服,3~9克;挽救虚脱可用 15~30克。
配伍禁忌:不宜与藜芦(为百合科藜芦属 植物,有毒性,善杀虫毒)、五灵脂同用。
益气汤。
用量用法:类同于人参。 使用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
鉴别用药: 人参与西洋参的异同点。
人参
西洋参
相同 味甘,微苦。具有补气、生津的功效,治疗气虚
点
欲脱、脾肺气虚证,气虚津伤口渴,内热消渴等。
不同 点
性微温,能大补元气,补气 作用强于西洋参。还有补益 心肾之气,安神益பைடு நூலகம்作用, 用于失眠健忘、心悸怔忡及 肾不纳气的虚喘气短等。
性凉,补气作用 弱于人参。还有 养阴清热作用, 较宜于脾肺气阴 两伤。
为桔梗科植物党参的干燥根。
药性:甘,平。归脾、肺经。
功效:健脾益肺,养血生津。
应用:
1、脾肺气虚,食少倦怠,咳嗽虚喘。有与人 参类似的补益脾肺之气作用而药力较弱。 常用党参代替古方中的人参。
2、气血不足,面色萎黄,心悸气短。用于气 血两虚证。
下。如四君子汤、苓桂术甘汤。 2、气虚自汗。如玉屏风散。 3、脾虚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煎服,6~12克。炒用可增强补气健
脾止泻的作用。
白术与苍术功效异同?
白术与苍术均能燥湿健脾,同可治湿阻中 焦证。但白术可以补气健脾,故适宜于因 虚而湿的脾虚湿困证。而苍术纯燥无补, 故适宜于因实(感寒,或贪吃生冷)而湿, 因性温燥烈,故寒湿困阻中焦证尤宜。
《中药学》学习笔记:补气药之甘草

《中药学》学习笔记:补气药之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L.的根及根茎。
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归经】甘,平。
归心、肺、脾、胃经。
【功效与应用】1.益气补中,用于脾气虚弱之食少便溏、倦怠乏力及心气不足之心动悸、脉结代。
治脾气虚,常作辅助药,须配伍人参、白术等补气之品同用,如四君子汤。
治心气虚,作主药,配伍人参、阿胶、桂枝等同用,如炙甘草汤。
2.祛痰止咳,咳嗽气喘。
甘草有止咳平喘和祛痰作用,对咳嗽痰喘之证,不分寒热,均有良效。
如配伍麻黄、杏仁,即三拗汤,治风寒犯肺之喘咳;上方加石膏,即麻杏石甘汤,治肺热咳喘。
现代常以本品与镇咳祛痰的中西药制成多种复方剂型应用,如甘草流浸膏、复方甘草合剂等,治各种原因所致之咳喘。
3.缓急止痛,用于脘腹及四肢挛急作痛。
常与白芍同用,即芍药甘草汤,治阴血不足,四肢拘挛作痛,或脚挛急不伸。
4.清热解毒,用于热毒证及药物、食物中毒。
生甘草性凉,能清热泻火解毒,临床广泛用于各种热毒证,尤长于疮痈、咽喉肿痛等的治疗。
治热毒疮痈,常配伍金银花、连翘等同用。
治咽喉肿痛,常配伍桔梗,即桔梗汤。
本品常用于解除食物及药物中毒,古有“解百药毒”的记载。
可单用煎汤服,或与绿豆同用。
5.调和药性,用于药性峻猛的方剂中,能缓和烈性或减轻毒副作用,又可调和脾胃。
如白虎汤中与石膏、知母同用,能缓和石膏、知母之寒,以防伤胃;调胃承气汤中与大黄、芒硝同用,能缓硝、黄泻下作用,并防腹痛。
《本经疏证》:《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凡为方二百五十,用甘草者,至百二十方。
非甘草之主病多,乃诸方必合甘草,始能曲当病情也。
凡药之散者,外而不内(如麻黄、桂枝、青龙、柴胡、葛根等汤);攻者,下而不上(如调胃承气、桃仁承气、大黄甘草等汤);温者,燥而不濡(四逆、吴茱萸等汤);清者,冽而不和(白虎、竹叶石膏等汤);杂者,众而不群(诸泻心汤、乌梅圆等);毒者,暴而无制(乌梅汤、大黄gu虫丸等),若无甘草调剂其间,遂其往而不返,以为行险侥幸之计,不异于破釜沉舟,可胜而不可不胜,讵诚决胜之道耶?金创之为病,既伤,则患其血出不止,既合,则患其肿壅为脓。
中药学快速记忆口诀

中药学快速记忆口诀中药学记忆口诀—补虚药一、补气药补气甘温肺脾归,四参芪术药扁甘。
饴蜜枣绞红景加,壅中助湿理气辅。
元气虚脱吉林参,生津增智补肺脾。
性味甘温高丽参,温补力强阳虚好。
党参补中养血强,生津力缓慢病施。
太子参用补心气,洋参性寒养阴行。
脾肺气虚用术芪,止汗固表利水同。
黄芪升阳托疮毒,白术安胎养胎宜。
山药平补脾肺肾,肾气不固遗带消。
和中化湿白扁豆,脾虚暑湿吐泻清。
甘草和药补中气,祛痰缓急解毒疗.二、补阳药补阳咸甘温脾肾,巴羊鹿沙菟智仁。
补骨锁杜苁蓉紫,阳萎不举或虚喘。
鹿茸益精强筋骨,调冲托疮散虚寒。
阳虚崩漏鹿角胶,补血止血助阳雄。
温补不腻鹿角霜,血弱精寒带遗崩。
巴戟羊藿补肾阳,祛风强筋关节通。
沙菟补肾养肝用,丝子止泻安胎行。
助阳润肠苁蓉锁,补阳益精便秘动。
温肾壮阳补骨脂,阳萎遗精泻五更。
杜续安胎强筋骨,续断止血疗伤取。
补骨益智温脾肾,益智摄唾骨止泻。
温肾纳气强腰膝,腰酸虚喘蚧桃供。
葫芦巴散下焦寒,寒疝冷痛温命门。
仙茅温肾又壮阳,腰膝冷痛祛寒松。
虫草气血阴阳补,河车也有一样功。
海马海狗蛤蟆油,红膻温肾各不同三、补血药补血甘温心肝归,滋腻助湿消食助。
归地芍胶首乌眼,血少面白补血回。
补血活血配当归,血虚便秘润肠搜。
填精益髓肝肾虚,补血养阴熟地谋。
白芍养血性寒凉,柔肝平肝止痛优。
阿胶止血能滋阴,虚劳咳嗽咯血救。
补血可用制牛膝,生用破血下肢走。
首乌制用补精血,生用润肠截疟投。
眼肉安神补心脾,劳伤心脾用不同。
四、补阴药补阴甘寒归五脏,沙麦龟鳖旱莲女。
百合天冬杞斛玉,黄精桑葚黑芝麻。
养血补心止崩漏,肾虚阳亢龟板医。
鳖甲滋阴软坚功,退热除蒸效力雄。
二冬沙竹养肺胃。
麦冬清心天清肾。
百合润肺能止咳,清心安神虚烦息。
石斛滋养肾胃阴,养胃生津消渴离。
滋补肝肾女贞子,乌发明目眩晕医。
凉血止血旱莲草,虚热出血肝肾悦。
养肺润肠蜂蜜用,干咳咽痛便秘泄。
桑椹滋阴养血功,明目润肠消渴宜。
滋补肝肾枸杞子,益精明目最相益。
中药学记忆口诀—清热药一、清热泻火药清热泻火药,苦甘二路煎,苦寒清热强,甘寒养阴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术、山药
一、共性:
补益脾肺之气——治脾肺气虚病证。
二、区别应用:
山药—甘平不燥—能滋肾阴 1.脾肾虚喘
2.肾虚遗精、尿
重在气阴双补
3.妇女白带过多
4.消渴证
燥湿利水
白术—甘苦温燥—又能 止汗安胎
(生、炒、炒焦)
“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
重在补脾阳
1.脾虚痰饮 2.水肿 3.自汗 4.脾虚胎动
(7)脾肺气虚自汗——固表止汗药; (8)心气不足,心神不安——宁心安神; (9)气虚兼见阳虚里寒、血虚或阴虚——补
阳药、温里药、补血药或补阴药。 5、使用注意: 补气药性多壅滞,易致中满——配伍行气 药——达到补而不滞。
人参
• 为五加科 • 植物人参 • 的根。
人参
一、处方用名: 1、按产地分: 2、按加工方法分:生晒参、红参、白参(或
西洋参——甘、微苦,凉——长于养阴
,清火,生津
(3~6g,另煎兑服)
●气阴两伤证
●肺气虚及肺阴虚证
此外,还能补心气,益脾气,兼能养心阴,滋 脾阴。治疗气阴两虚的心悸心痛——甘草、麦 冬;脾气阴两虚——太子参、山药、神曲
● 热病气虚津伤口渴及消渴
黄芪
• 为豆科植物 • 蒙古黄芪或 • 膜荚黄芪的 • 根。
不安
白术甘温补中益气,苦温燥湿 ——为补脾燥湿之要药 ——脾虚湿滞最宜 山药甘平,为培补中气最和平之品,气
阴双补 ——补益脾肺肾 ——气阴两伤最宜
比较白术与苍术:
白术
苦甘温——重在健脾——脾气亏虚
证多用
燥湿
——又能止汗、利水、安胎
苍术 健脾 辛苦温—重在燥湿—湿盛实证多用
——又能祛风湿,解表
2、临证具体应用时应:
(1)分清虚证的所在;——脏腑
(2)分清缓急主次;
(3)正虚夹邪——扶正祛邪。
五、使用注意:
1、使用原则——正虚无邪。
(1)不能滥用(防止不当补而误补;避免当 补而补之不当;补虚药用于扶正祛邪,不仅要 分清主次,处理好祛邪与扶正的关系,而且应 避免使用可能妨碍祛邪的补虚药)——导致阴 阳平衡失调—“谈补益疾”
西洋参
• 为五加科植物西洋参 • 的根。
人参 党参 太子参 西洋参
一、共性:补益脾肺之气——用于脾肺气虚证。 二、区别应用: 人参——补气力强,能大补元气——用于一切
气血津液不足之证——主用于急救虚脱,久病 气虚等。 党参——功同人参而补力不及——在一般补益 剂中多用。 太子参——补气力不及党参,为一味清补之 品—生津作用较好—常用于气津两伤之证。
糖参)、参尾、参须等。 二、特点: 甘微苦,平,主归肺脾心经,能大补元气,
为补虚扶正之佳品,可用于一切气血津液不足 之证,主用于急救虚脱及久病气虚,或特殊情 况下使用。 《本经》云:人参能“补五脏”。
三、应用:
1、久病气虚或急性暴病(大汗、吐、泻、大 失血等)——气虚欲脱垂危证——症见:气息 微弱,虚汗淋漓、神昏不语、四肢厥冷,脉微 欲绝——单用(独参汤)
第二十四章 补虚药
一、含义:凡能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气 血阴阳虚衰的病理偏向,以治疗虚证为 主的药物,称为补虚药。“甘能补”
气虚——补气药
虚证——虚——补血药
分为
阳虚——补阳药 药
二、作用:
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
1、病后正气虚弱——扶助正气。
2、表虚自汗——配浮小麦、牡蛎
表虚易感风寒——玉屏风散
3、水肿,小便不利——配白术、防已
4、痈疽——气血不足—配党参、肉桂
5、气虚血滞——正气亏虚,脉络瘀阻
——半身不遂——配当归,川芎
● “气行则血行”、“治血先治气”—
—气
足则推动血行
白术
• 为菊科植物白术的根茎。
山药
• 为薯蓣科植物 • 薯蓣的根茎。
甘草
为豆科植物甘草、 胀果甘草或光果甘 草的根及根茎。
甘草
一、效用:
(2)邪盛正未虚者——不宜使用—免“闭门 留蔻”
2、首先照顾脾胃—适配健脾消食药—以促进 运化—防止补药滋腻碍脾—产生气滞腹胀等。
3、根据病情: 慢性虚证——宜缓缓调养 虚脱急症——宜大补峻补 4、作汤剂——宜文火久煎 5、补虚药须久服——宜作蜜丸、滋膏剂。 或作片剂、口服液、颗料剂或酒剂等。 六、分类:见教材。
四、用法用量:
汤 剂 : 3 ~1 9 g , 文 火 另 煎 服 。 急 重 症 : 15~30g。野山参研末吞服,2g,bid。
五、使用注意:
反藜芦
1、人参 畏五灵脂
恶莱菔子、皂荚
2、不宜同时吃萝卜、喝茶。
党参
• 为桔梗科植物党参、 • 素花党参或川党参 • 的根。
太子参
• 为石竹科植物 • 异叶假繁缕 • 的块根。
黄芪
一、特点:
甘温之品,入脾肺经,既能补益脾肺之气,又 具生发之性,善升举阳气——重在补气升阳。
提示:● 治气虚,气陷,表虚不固,痈疮
虚证之要药。
● 治血虚、血滞之佳品。
● 治小便不利,气虚津亏,消渴之证
二、应用:
1、脾肺气虚 及中气下陷
气虚或病后气弱——配人参 气虚阳衰——配附子 血虚——配当归 脾虚泄泻、纳差——配白术 中气下陷——配党参、升麻 肺虚喘咳——配五味子
若气脱兼亡阳者——配附子(参附汤) 若气阴两伤者——配麦冬、五味子(生脉散
为补肺要药,常与五味子、苏子等
脾虚夹湿——配白术、茯苓
2、脾肺 脾气虚弱不能摄血——归脾汤
心肾气虚证 心气虚衰——酸枣仁、柏子仁
肾不纳气之虚喘——动则喘甚—
配蛤蚧、胡桃仁
3、热病气虚津伤口渴及消渴证。
本品还常与解表药、攻下药等祛邪药配伍,用 于气虚外感或里实热结而邪实正虚之证。
2、邪盛正虚或正虚病邪未尽的病证——扶正 祛邪。
● 补气药、补阳药——多性温(属阳)
——能振奋衰弱的机能
● 补血药、补阴药——多寒凉或温和(属阴
——能补充耗损的体液
三、适应证:气血阴阳不足的各种虚证。 四、应用: 1、气血阴阳相互关系密切——相配而用。 阳虚多兼气虚,气虚亦易致阳虚。 “气虚、阳虚是表示人体活动机能的衰退“ 阴虚多兼血虚,血虚亦易致阴虚。 “血虚、阴虚是表示人体精血津液的耗损“ 补气与补阳,补血与补阴——相互配用 气血亏虚,阴阳俱虚——统筹兼顾,配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