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中药学巩固知识:补气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执业医师中药学巩固知识:补气药

第一节人参

人参(一类):五加科,甘、微苦,微温。归脾、肺经。补气强壮之药,力强。

甘温补虚→入肺、脾经→大补元气,补脾肺之气→生津、益智、安神

治虚劳内伤第一要药,气虚重证每用,兼治气阴两虚。

功能:大补元气:气虚欲脱,脉微欲绝-独参汤

气阳双脱-附子+人参(固定-参附汤)

气阴虚脱-麦冬、五味子、人参(生脉散)

补脾益肺:脾气虚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白术、茯苓、甘草、人参(四君子汤)

肺气虚弱,久咳、喘,虚咳-蛤蚧、胡桃肉(固定)

生津安神(益智) :热病所致气津两伤

1.高热不退,汗出不止,气短倦怠-白虎加人参汤

2.身热骤退-气阴虚脱

气津两伤消渴-山药、麦冬、天冬、五味子

此外,治疗血虚所致萎黄-当归、熟地、制何首乌

治疗气血双亏-黄芪、当归、制何首乌

治疗阳痿-鹿茸

治疗气虚外感,里实正虚。

现代研究,人参可抗癌。(有效成分-人参皂苷)

用量:日常保健1~3g,一般补气救脱3~10g,气虚重证15~30g。入汤剂另煎,兑服。

使用注意:1.阴虚阳亢所致肺热、痰热、血热、劳热者忌服。

2.反藜芦,畏五灵脂。

3.不宜与茶叶水同服,不宜与白萝卜同服。

4.服人参腹胀,烦躁不安,莱菔子、炒枳壳解。

5.常配天冬、麦冬。(滋阴)

6.用量不宜过大,长期、过量服用易患人参滥用综合症。

炮制: 1.生晒参:性平和,不温燥。补气生津,治疗气津两伤。扶正祛邪。

2.白糖参:性更平和,力较缓。主用于脾肺气虚证。

3.红参:补气中带有刚健之性,性温燥,振奋阳气,治虚脱(急救)、阳痿

药用部位:4.参须:性平和,力最小,用于气虚轻证或保健

5.参芦:补气、升阳。治疗气虚下陷。

栽培: 1.野山参:回阳急救,日久为佳。

2.移山参:介乎于野山参与园参之间。

3.园参:力缓和,价格便宜。

产地: 1.吉林参

2.高丽参

附:参叶:性凉,清暑热,生津液,降虚火。

参花:益气提神

人参子:益气健脾,益智宁神

第二节党参

党参(二类):桔梗科,甘,平,归脾、肺经。

甘平补虚之品,力缓于人参→入脾、肺→补中气、肺气→补中益气→生津生血

凡气虚轻证、血虚兼气虚每每用。

功能:补中益气:脾胃气弱证-党参代人参(党参四君子汤),稍重有寒-四君子(党参代人参)、木香、陈皮、砂仁。

补益肺气:肺气亏虚-黄芪、蛤蚧、胡桃肉

养血生津:血虚萎黄-当归、熟地、制何首乌

气血双亏-四君子汤+四物汤(八珍汤)

气津双亏-麦冬、五味子

另:扶正祛邪,气虚外感,里实正虚

近年单用党参治疗崩漏(子宫功能性出血)

用量:10~30g。

注意:党参代人参用,量须加倍,或党参、白术、附子代人参。

第三节太子参

太子参(三类):今:石竹科,古:五加科。又名孩儿参、童参,甘微苦,平而偏凉,归脾、肺经。

补虚之品(补气、生津),力缓。虚夹热,热不甚者用之为宜。气津两伤轻证或兼热者为宜。

功能:补气生津:气津两伤证-山药、五味子、党参

病后体虚

用量:10~30g。

注意:小儿多用。

第四节西洋参

西洋参(一类):五加科,又名花旗参、广东参。苦、微甘,寒,归心、肺、肾经。

补虚祛邪,以补为主,补中兼祛邪。

补气、养阴、清火→生津

药力缓于人参,长于养阴清火,不温燥,但凉腻。凡气虚阴伤火盛者用之为宜。

功能:补气养阴:阴虚火旺,咳嗽痰少,痰中带血丝-天冬、麦冬、百部、百合、知母、贝母、阿胶。

清火生津:热病气阴两伤,烦倦口渴-生地

消渴证属气阴两伤-生地、生白芍、天花粉、生葛根

津伤口渴-黄芪、人参、麦冬、南北沙参

肠热便血-常配黄芩、龙眼肉

用量:3~10g。

注意:另煎兑服。脾胃虚寒,湿浊内停者忌服。不可与茶叶水同服。

第五节黄芪

黄芪(一类):豆科,又名口芪、北芪,甘,微温,归脾、肺经。

甘温补升,兼祛邪。以补为主,补中兼祛邪。生用性微温,蜜炙用性温。

一、归脾、肺经:

1.补气、升举清阳;摄血

2.益卫气、固肌表;止汗

3.托疮毒外出,促进肌肉生长

4.生津;治疗气虚所致津亏

5.促进血液运行;行滞

二、甘淡利水;导水湿从小便出

※补气生津与人参相似,但力缓。长于升阳、固表、托毒、利水。

※补气升阳之要药,凡气虚、气陷、气虚水肿、气血亏均可用。

功能:补气升阳:脾气虚弱-黄芪膏,参芪膏

(摄血) 中气下陷,脏器脱垂-人参、升麻、柴胡、枳实、枳壳(补中益气汤)

气虚不摄血-归脾汤

肺气虚弱-茯苓、紫菀、橘红

气血双亏-当归+黄芪(固定搭配)

气虚发热-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甘温除大热)

益卫固表:体虚多汗

1.气虚自汗-浮小麦、麻黄根

2.阴虚盗汗-黄柏、知母

3.气虚夹风-防风、白术、生姜、黄芪(玉屏风散)(固定)

4.阳虚自汗-附子

托毒生肌:气血亏虚之疮痈证

1.脓成日久不溃-人参、当归、川芎、穿山甲、皂角刺(透脓散)

2.脓溃日久不收口-十全大补丸

利水退肿:气虚水肿(脾气虚-白术/ 阳气虚-附子)

补气行滞:血痹肢麻-当归、鸡血藤、木瓜、夜交藤

痹症日久兼气血亏虚-黄芪、当归、羌活、独活、威灵仙

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气虚血瘀)-补阳还五汤

气津两伤所致消渴-生葛根、生山药、生天花粉

此外,生黄芪煎汤滴鼻腔可预防感冒、治疗白细胞减少症、抗癌(黄芪多糖,硒)。

用量:一般10~20g,大量时30~125g。

注意:补气升阳宜蜜炙,余则生用。体不虚者不宜用。

第六节白术

白术(一类):菊科,甘、苦,温。归脾、胃经。“补、固、安、燥、利”。

(补虚/补气健脾[安胎 ]/固表止汗)

1.甘苦温燥:祛邪燥湿、利湿祛除体内多余的水湿之邪

2.补泻兼施:邪,而非通利大便

※生炒用性能小有差别,炒后补虚力强,生用祛邪力强,大量生用通大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