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鱼生物学特性与养殖
鲟鱼养殖文字资料

鲟鱼是鱼类中最古老的一种,起源于2亿年前的古老硬骨鱼类。
由于鲟鱼的古老及其良好的口感,加之多年的酷渔滥捕,鲟鱼资源不断衰退,因此鲟鱼肉和鲟鱼籽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不断上扬。
1997年在国际市场上鲟鱼售价为每千克64美元,鲟鱼籽300美元,制成鲟籽酱可达500-700美元。
早在1957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在黑龙江萝北江段捕获到成熟的史氏鲟亲鱼并经人工催产,首次获得成熟的鱼卵。
此后湖北的宜昌、仙桃、大连瓦房店、北京小汤山等地相继建立了鲟鱼养殖基地。
近几年鲟鱼养殖引起国内水产养殖界的关注,我国许多省市如黑龙江、北京、湖北、广东等地先后开展了鲟鱼的人工养殖。
一、鲟鱼类的形态特征、分类地位和地理分布鲟鱼属硬骨鱼纲、辐鳍鱼亚纲、硬鳞总目、鲟形目,是现在存活最原始的1目,其化石始于中生代三叠纪初。
鲟鱼体形延长,一般中梭形;躯干部的横断面呈近五角形;吻长;尾是歪形尾或呈鞭状;腹部扁平;口大、横裂呈半月形,位于头部腹面,多能伸缩吞吸食物;鳃部有细小或不明显的喷水孔;眼小;外鼻孔两对;鳃盖骨1-3对,鳃丝部分外露或全部被发达的假鳃盖遮盖;在皮肤表面粗糙部分的下方有下陷的盾鳞;头的表面光滑或有成对或不成对的骨板所遮盖;在鲟科的躯干部有排列成行的大型骨板,背部1列,左右体侧或腹侧各1列;在背鳍、臀鳍和腹鳍后各有1-2块小骨板,有的分裂成对;白鲟科的尾鳍上也具有呈鞍状的骨板1行,大型个体特别明显;全鳃一般4对,有的具有喷水孔内的残鳃和鳃盖上的半鳃,鳃间隔发达;鲟鱼类的体色,一般是上部为灰色或灰黄色,下部为黄色或乳白色。
现存鲟鱼有两科:即鲟科和白鲟科。
白鲟科有2属2种:白鲟属长江白鲟、匙吻鲟属匙吻鲟;鲟科有4属:鲟属、鳇属、拟铲鲟属和铲鲟属。
世界上现存鲟鱼总数为25-26种。
鲟鱼类主要分布于北半球北部,其自然分布(表:世界鲟鱼种类名录及自然分布)。
分布在中国的鲟鱼有8种:分别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中华鲟、长江水系的达氏鲟和白鲟;黑龙江水系的史氏鲟和达氏鲟;新疆有三种:西伯利亚鲟、小体鲟和裸腹鲟。
鲟鱼养殖技术详细介绍

即鲟鱼(xún yú)(Sturgeon),古称鱏鱼(xún yú),体长0.5-7米。
鲟鱼是世界上现有淡水鱼类中体形大、寿命长、古老的一种鱼类,迄今已有2亿多年的历史,起源于亿万年前的时期,素有“水中熊猫”和“水中活化石”之称,系现存的古老生物种群。
鲟鱼以其奇特的体形而被作为观赏鱼饲养。
鲟鱼的头呈犁形,口下位,尾歪形,体背5行骨板。
其幼鱼与成鱼均具观赏价值,其中施氏鲟(分布于黑龙江)自人工繁殖成功后,其幼鱼已正式作为进行人工饲养。
多数种的常见个体都在几十公斤至数百公斤,最大个体1600公斤,我国最大个体600公斤。
一、鲟鱼的种类与生态特性:由于过度捕捞、水质污染和兴修水坝等人为原因,鲟鱼资源遭到极度破坏,大多数种类处于濒危状态。
目前所有的鲟鱼种类都已于1997年被列为国际濒危动植物物种贸易公约(CITES)的保护物种。
多数野生鲟鱼属于洄游性鱼类,其生命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海洋中度过的,产卵时才回到大河流中。
现有的人工养殖鲟种多为陆封或半陆封型,可长期在淡水中生长,同时也可在盐度为15%的水中生长。
鲟鱼的寿命是鱼类中最长的,可达200多年。
其性成熟所需时间也较长,在天然水域中雌鱼需10年-18年,雄鱼需6年-12年。
多数种类并非每年产卵,而是间隔2年-4年。
故鲟鱼资源在遭到破坏后,恢复难度极大。
同龄个体,雌鱼一般较雄鱼要大。
最大的个体长度达8米,重1.2吨。
多数鲟鱼属于底层冷水性鱼类,栖息在水质清澈,底质为沙砾的水域中。
喜弱光,怕强光。
鲟鱼食性一般为肉食性或杂食性,幼鱼以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水生昆虫为食;成鱼除底栖动物、水生昆虫外,还喜食小鱼小虾。
产自北美的匙吻鲟为浮游生物食性。
二、主要养殖品种及水质要求:目前世界上已进行人工繁殖驯养的种类主要有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闪光鲟、小体鲟、欧洲鲟、达氏鲟、中华鲟以及西伯利亚X小体鲟等10多个杂交种。
在欧洲各国和美国,由于早已意识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对鲟鱼的生物学研究和人工催产人工孵化率等研究已有多年,并成功地开发出适应性强、生长快的几个杂交种。
主要养殖鲟鱼的生物学特性_王吉桥

主要养殖鲟鱼的生物学特性
王吉桥 姜志强 胡红霞
( 大连水产学院)
摘 要
综述了有关鲟鱼分类、分布、生活 习性特点的最新资料; 几种主要养殖鲟鱼的生 长适温、性成熟年龄与规格、怀卵 量、孵化等养殖基础资料。
鲟鱼属于辐 鳍亚纲( Act inopt eryg ii) 硬鳞 总目 ( Ganoidomor pha) 鲟 形目 ( Acipenserifor ms) ( 本文中的鲟鱼系指鲟形目鱼类) 。近 50 年 来, 世界鲟鱼类年产量变化在 2 万吨—5 万吨 之间( Doroshov, 1985) 。鲟鱼作为古老的食用 和游钓鱼类, 经济价值远高于其它渔业, 加之自 然资源下降, 所以, 早在 100 多年前, 前苏联就 进行了鲟鱼人工养殖和放养。近几年, 我国湖 北、黑龙江、辽宁、北京等地先后开展了鲟鱼的 人工养殖。
1 形态特征和分布
鲟鱼是起源于 2 亿年前的古老硬骨鱼类。 本目 包括 一 个 已 灭 绝的 软 骨 硬 鳞 科 ( Chondro st eidae) 和两个 现存 的科: 鲟科 ( Acipenseridae ) 和 白 鲟 科 ( Pol yodnt idae ) ( 孟 庆 闻 等, 1989 ) 或 匙 吻 鲟 科 ( 解 玉 浩, 1991; 朱 松 泉, 1995) 。白鲟科有两 属两种: 白鲟属长 江白鲟 ( P sep hurus glad ius Mart ens) 和匙吻鲟属匙吻 鲟 ( Poly odon sp at hula Walbaum ) ( 李 思 忠, 1987) 。鲟 科分 为 4 个属: 鳇属 ( H uso) 、鲟属 ( A cip enser ) 、铲鲟属 ( S cap hir hy nchus) 和 拟铲 鲟属( P sued oscap hir hy nchus) ; 世界鲟鱼种数各
鲟鱼特点及驯养前景

鲟鱼特点及驯养前景本文近年来鲟鱼养殖在我国各地快速发展,本文综述了几种养殖鲟鱼的生物学特性及鲟鱼养殖中的问题及养殖前景,以期为开发和保护鲟鱼种质资源以及实现其养殖规模化和产业化提供参考。
1.生物学特性1.1外部生物学特性鲟鱼身体细长呈细纺锤形,体表裸露无鳞,被有5纵行大的骨板状硬鳞或仅在尾鳍上缘有一行棘状鳞,大部分骨骼为软骨。
幼鱼骨板带有尖棘,为软骨硬鳞鱼。
口小、腹位,唇具有皱褶,形似花瓣,鳃膜不相连结(这是鲟、鳇分类的依据)。
由于各种鲟鱼的外部形态特征极为相似,本文对我国几种鲟鱼的生物学特征进行比较,将其形态特征的差异进行归纳。
史氏鲟,体侧及背部褐色或灰色;须2对,较长,长大于须基部距口前缘的1/2,基部有疣状突起;吻较尖;背部骨板数13块。
主要分布于黑龙江中游、松花江、乌苏里河。
西伯利亚鲟,体侧青绿色,腹侧银白色;须4根,距口较吻端为近;外侧须达口角;吻钝圆;体背硬鳞14~16块。
主要分布于额尔齐斯河流域。
长江鲟,体背部和侧骨板以上为灰黑色或灰褐色,侧骨板至腹骨板之间为乳白色,腹部黄白色或乳白色;具2对长触须,其长约等于须基部距口前缘的1/2;吻端尖细,稍向上翘;背鳍前有9~14块,背鳍后有1~2块。
主要分布于长江干支流,上溯可达乌江、嘉陵江、渠江、沱江、岷江及金沙江等下游。
中华鲟,侧骨板以上为青灰、灰褐或灰黄色,侧骨板以下由灰黄过渡到黄白色;腹部为乳白色;具2对须,呈弓形排列,其长短是须基部到口前缘的1/2,外侧须不达口角;吻尖长;背鳍前有8~14块,背鳍后有1~2块。
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
裸腹鲟,体背青绿色,腹部银白色;须4对,须长,向后不达口前缘;吻突出,稍平扁;背部骨板数15块。
主要分布于仅分布于新疆伊犁河。
1.2生长发育特点1.2.1史氏鲟史氏鲟是我国黑龙江特产和重要的经济鱼类。
史氏鲟能够生存的水温为1~30℃,最适生长温度为21℃;史氏鲟的年龄不同食性也不同,幼鱼主要以底栖动物和水生昆虫为食,成鱼也食小型鱼类。
鲟鱼生物学特性与养殖

贵州省鲟鱼产量
人工养殖
养殖模式:
工厂化(流水)养殖 网箱养殖 池塘养殖
2. 网箱养殖: 能利用网箱外大水体优质生态环境来保持网箱内良
好的水质,结合一定的密养管理措施可获得较高产出, 是一种较好的养殖方式,可在水库、湖泊等水域使用 各种规格的网箱进行养殖。
Thank you!
一次从美国引进匙吻鲟受精卵,在仙桃市水产研究 所孵化,培育成鱼种。
第四阶段:养殖鲟的人工繁殖和规模化生产
2002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首次采用活体取 卵手术方法,使养殖成熟的施氏鲟产后亲鱼存活并再次参加 繁殖。至今,培育的施氏鲟亲鱼已连续10年重复产卵5次。 国内许多养殖场除培育施氏鲟亲鱼、繁殖外,还开展了西伯 利亚鲟、小体鲟、俄罗斯鲟、杂交鲟和匙吻鲟等人工繁殖。
我国共计有8种鲟鱼,主要分布在长江、黑龙江和 西北的新疆三个区域: 1、长江:中华鲟、达氏鲟、白鲟; 2、黑龙江:史氏鲟,达氏鳇; 3、新疆额尔齐斯河:西伯利亚鲟,小体鲟; 4、新疆伊利河:裸腹鲟。
鲟鱼的生物学特征
一、形态特征
鲟鱼体形延长,一般呈圆锥形。 腹部扁平。 吻长。 歪形尾或呈鞭状。
前景与发展方向
1 继续扩大养殖规模,注重开拓国际市场 2 深入研究相关技术,不断降低养殖成本
鲟鱼产业发展中“苗种”是关键,现我国仍缺少大规 模的鲟鱼苗种繁育基地,鲟鱼苗种的价格也较高。
3 巩固发展淡水养殖,积极拓展海水养殖
鲟鱼已在我国淡水水域中进行大规模养殖,今后 应积极拓展海水养殖。
4 开发深加工产品,延伸鲟鱼产业链
目前,国内有20多个养殖场,进行鲟全人工繁殖和 苗种培育,基本摆脱了对野生资源和进口的依赖。
史氏鲟鱼养殖)

史氏鲟鱼养殖史氏鲟原产于黑龙江流域,是中国现存鲟鱼中最具有经济价值的优质珍稀鱼类,史氏鲟具有个体大、寿命长、幼鱼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抗病力强、适应能力好等特点,集观赏、美食于一体,可在鱼池及其他人工水环境中正常摄食生长。
上世纪50年代末人工繁殖成功,驯养研究取得了成功,促使史氏鲟迅速成为新兴的名优水产养殖新品种,目前养殖已遍及广东、福建、北京、四川、湖北等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
1、史氏鲟的生物学特性⑴史氏鲟的纲目与分布鲟科: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腕鳍亚纲、鲟形目;中文名:史氏鲟;学名:史氏鲟;外文名:AmurSturgeon;史氏鲟体型:细长呈细纺锤形;所属门类:脊椎动物亚门;主要分布地: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等;主要食物:底栖生物、水蚯蚓、小型鱼类等。
⑵史氏鲟的形态特征。
史氏鲟又称黑龙江鲟、施氏鲟,俗称七粒浮子,呈圆锥形,头尾部尖细,身体细长呈细纺锤形,裸露无鳞,外披5行大的菱形骨板,幼鱼骨板带有尖棘,为软骨硬鳞鱼。
下位口,口裂小,呈花瓣状,口前有4条触须,其身体背部棕灰色或褐色,幼鱼为黑色或浅灰色,腹部均为白色,养殖透明度很大水中时为黑色,腹部银白。
偶鳍与臀鳍均呈浅灰色。
其最大个体可达100公斤以上。
⑶史氏鲟的内部结构。
骨胳大部分是软骨,有发达的脊索,脊索的前段有软骨性椎体。
头部的大部分是软骨,极少部分是膜内化骨构成的脑盒。
肩带部具有锁骨和匙骨等膜成骨。
脊索一直延伸到尾鳍上叶的终点。
鳃耙31~48,鳔大,仅一室,与消化道相通。
食道短,胃部膨大,有幽门囊,肠短,有发达的螺旋瓣。
心脏还保留动脉圆锥,有冠状窦、体壁动脉。
肛门与泌尿生殖孔各向外开口。
雄性的输精管经过中肾通尿殖管,雌性卵巢一对,位于腹腔两侧,呈细叶分枝状,外覆以极薄的卵巢膜,卵巢通过卵巢系膜与肾脏相连。
成熟期,黑色的卵粒充满腹腔。
输卵管一对,位于腹腔侧壁内,斜形的喇叭口开于腹腔中部,另一端以很短的游离端及其开口套叠并终止于尿殖管中。
第二节 鲟的生物学

一、形态特征
2.俄罗斯鲟: (1)体形:呈长纺锤形。 (2)骨板:骨板被辐射条纹所覆盖,骨板间分布许多呈星 状的小骨板,与其他鲟鱼类区别明显。 (3)吻与须:口小,下唇中央断开;吻短而钝,略呈圆形。 (4)体色:鱼体背部灰黑色、浅绿色或墨绿色,体侧常呈 灰褐色,腹部灰色或带有少量柠檬黄色;幼鱼背部灰褐色, 腹部白色略带黄色,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在鱼体的体侧、 背部和腹部均略带黄色,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其它鲟鱼类 区别明显。 (5)骨板数目:背骨板:5~19枚;侧骨板:24~50枚;腹 骨板:6~14枚。
二、生活习性
1.史氏鲟: 为非洄游性鱼类,常栖息于沙砾底质的江 段,冬季不停食,但食量较小,幼鱼在缓 水处育肥,有避强光趋弱光习性,生存温 度在1~33℃。 2、俄罗斯鲟: 为洄游性鱼类,在淡水河道中繁殖,在海 水中育肥,自然种群分为春、秋两种洄游 类型,生存温度在1~30℃。
二、生活习性
3.西伯利亚鲟: 分为三种类型: 半洄游型 河居型 河湖型 所有类型均在河流的中上游进行繁殖活动。 4.小体鲟: 为淡水定居型鲟鱼类,通常生活在河床区域,在 整个生活过程中不进行长距离迁徙,冬季微游不 进食。
三、食性
3.西伯利亚鲟: 主要以底栖动物为食,也摄食有机碎 屑、沉渣和小型鱼类。 4.小体鲟: 主要以底栖生物为食,同时也摄食水 生昆虫幼体、甲壳类、小型软体动物 等。喜食鱼卵。
四、生长特性
1.史氏鲟: 生存水温在0~33℃,生长适温在13~26 ℃ , 最适生长水温在18~22 ℃ 。生长速度快,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1.5年左右即可以达到上 市规格(1~1.5kg)。 2.俄罗斯鲟: 生存温度在1~30 ℃ ,生长适温在18~2 0℃ 。 3.西伯利亚鲟:
三、食性
鲟鱼(Tilapia)的养殖-精选文档

五、施氏鲟人工繁殖
(一)亲鱼的培育
1、亲鱼的选择
选择身体无病无伤,体质好,性成熟的 个体作为繁殖用亲鱼。 雌鱼选用体重15kg以上,腹部柔软且有 弹性,性腺发育至Ⅳ期以上的。 雄鱼选体重7kg以上,轻压腹部生殖孔 即有少许乳白色精液流出的个体,年龄为9~ 13龄。
2、亲鱼培育
亲鱼培育采用流水单养将亲鱼雌雄分 养水泥池中,要求水深0.6~1.0m,水体温 度23℃左右。水泥池上方设黑色遮阳布, 以防止光照太强。整个培育期一直投喂饲 料。繁殖季节里亲鱼停止吃食,此培育阶 段可停止投喂。
精卵上,用消过毒的洁净羽毛轻轻搅动
30~40 min,观察到脱黏比较完全时停止搅
动,脱黏过程结束。
(五)孵化
1、孵化条件
在12~26℃的水温范围内均可,但水温超过24℃ 时孵化率和饲养成活率均降低。 溶解氧:保持在6mg/L以上 pH值:7-8 受精卵在光线较弱的环境中进行发育
七、我国鲟鱼养殖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鲟鱼的养殖现状
2019 年 5 月,施氏鲟的全人工繁殖试 验首次在中国取得成功,已成为国内最主 要的鲟鱼养殖种类。 目前我国已经驯养成功并有一定养殖 规模的种类有施氏鲟、小体鲟、达氏鳇、 俄罗斯鲟、匙吻鲟、西伯利亚鲟和几种杂 交鲟。
二、鲟鱼的分类地位和地理分布
(一)分类地位
世界上现存鲟鱼总数为25-26种。鲟鱼 类主要分布于北半球北部。
我国境内有2科3属8种,分别是长江水 系和珠江水系的中华鲟、长江水系的达氏 鲟和白鲟;黑龙江水系的史氏鲟和达氏鳇; 新疆有三种:西伯利亚鲟、小体鲟和裸腹 鲟。
三、鲟鱼的养殖价值
1、食用价值
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
鲟鱼子酱,称“黑色黄金”
2、药用价值
鲟鱼常见病及防治

对鲟鱼疾病防治的研究展望
加强基础研究
加大对鲟鱼疾病基础研究的投入,深入探究病原菌的生物 学特性和致病机制,为寻找新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发展新技术
积极推动鲟鱼疾病监测和诊断技术的研发,提高早期预警 和快速诊断能力,为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创造条件。
创新药物研发
加强新型药物和疫苗的研发,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提 高药物疗效并降低耐药性的产生。同时,探索生物防治技 术在鲟鱼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03
鲟鱼疾病防治方法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水质
定期检测水质,保持水体清洁,避免水质恶 化引起病害。
定期消毒
对养殖场所和养殖工具进行定期消毒,防止 病菌传播。
强化饲养管理
合理投喂饲料,避免过量喂食,确保鲟鱼获 得足够的营养。
增强鱼体抵抗力
通过免疫接种、添加营养物质等方式增强鲟 鱼的抵抗力,降低感染病害的风险。
织糜烂,露出白色骨质。
套肠症
患病鲟鱼肠道出现套叠、扭转、挤 压等现象,导致鱼体消瘦、食欲下 降。
出血病
患病鲟鱼体表出现出血、贫血、器 官充血等现象,伴有食欲下降、死 亡等症状。
细菌性疾病
细菌性败血症
患病鲟鱼出现鳍条基部、鳞片和 皮肤充血、鳍条破裂、眼球突出
等症状,最终死亡。
细菌性肠炎
患病鲟鱼肠壁充血、肿胀,严重 时肠壁穿孔,引起内出血和腹水
案例三:鲟鱼小瓜虫病的防治
病症表现
病鱼体表出现大量白色小点状病灶,严重时覆盖整个鱼体表面。病鱼出现厌食、游动缓慢等症状。
防治措施
保持养殖水体清洁,定期使用活性炭、过滤棉等过滤水体中的悬浮物和有害物质。在饲料中添加增强 免疫力的中草药,如板蓝根、黄芪等。对于已经发病的鲟鱼,采用特效药物治疗,如硫酸铜溶液等。
鲟鱼的生物学特征

5、鲟鱼的生物学特征栖息习性:鲟鱼属底层冷水鱼类,生活在水体的中下层,喜清澈水质、喜生活于流水、溶解氧含量较高、水温偏低,栖息于底质为砾石的水环境中。
鲟鱼虽是一种大型鱼类,但性情温和,行动迟缓,不善跳跃。
鲟鱼大部分为洄游性和半洄游性鱼类,又可分为“海-河洄游”和“江-河洄游”两种,半数为溯河洄游产卵鱼类。
如长江的中华鲟幼鱼降河下海生长,性成熟群体由浅海溯河到长江上游和金沙江下游繁殖。
鲟鱼对外界影响的反应迟钝。
养殖中除沿池壁和池底游动外,很少做剧烈活动,消耗在运动中的能量很少,因此,饲养过程中的饲料系数相对较低。
除中华鲟、达氏鳇、长江白鲟外,大部分鲟鱼品种为亚冷水性环境生存,能承受水温为0~30℃,不同种类略有不同。
鲟鱼生长最佳水温20~26℃之间,水温达到4℃时即开始摄食,水温l6℃以上时,摄食旺盛,低于7℃或高于26℃时,食欲减退,生长减慢,超过30℃摄食停止,以后逐渐衰弱而死亡。
对溶解氧要求:鲟鱼的耗氧率属于顺应型,即水环境溶解氧量高时,它的耗氧率也高;随着水中溶解氧的下降,其耗氧率也随之下降,一般水中溶解氧量应保持在6-8毫克/升,以保证顺利生长。
水质和pH值适应范围:鲟鱼的幼鱼(一般一龄以上)对水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抗病能力也很强。
鱼苗阶段对水质要求很高,养殖应在高溶解氧、低有机物、清新流动的水体中进行。
pH一般7~9为宜。
盐度适应要求:自由来往于咸淡水域的鲟鱼,不经先期过渡可直接放入4~5‰的含盐水中,5~10小时可增加到6~7‰,24~48小时后即可适应9~10‰的盐水。
食性:为肉食性鱼类,以水生昆虫、底栖动物及小鱼小虾为食,如甲壳动物、摇蚊类和毛翅目幼虫及水丝蚓等,还有一些高等植物的碎屑,藻类和泥沙中的有机质物。
在人工饲养环境下,经驯化的苗种及成鱼均摄食人工配合饵料。
鲟鱼的食物惯性很强,拒食不熟悉的食物。
如开始时是食用水蚤和水蚯蚓,转食配合饲料时要有一定的驯化时间。
生长特性:鲟鱼的生长速度比较快,通常孵出的水花,经过1个月左右的养殖即可达到7~10厘米,条件合适的情况下,人工饲养鱼苗2个月可达25g,且I龄后生长速度加快,当年早春放养10~15克重的鱼苗,经过9~10个月即可养殖成0.75~1千克的商品鱼。
主要养殖鲟鱼特性

我国主要养殖鲟鱼特性鲟鱼是大中型的经济鱼类,不但个体大,肉质鲜美,而且其卵子可做成名贵的鱼籽酱。
因此,鲟鱼不但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前景十分诱人。
目前,鲟鱼的人工繁殖技术、营养需求和饲料等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国内外鲟鱼养殖现状对于鲟鱼的资源及其增殖的研究,在国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869年前苏联学者已开始研究小体鲟的生物学及其繁殖。
到本世纪70年代前苏联已建鲟鱼繁殖场超过20余个,年产幼鲟达1亿尾以上,后美国、意大利、德国、法国及比利时等国家也相继强化欧洲鲟、杂交鲟等遗传工程研究及实行现代化养殖生产。
然而,近10年来随着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水污染,影响鲟鱼生存,1990年世界鲟鱼总产量约2万吨,至1993年后下降到1万吨。
在国内,我国的鲟鱼研究也有几十年的历史。
由于长江沿江的建闸筑坝,阻碍了中华鲟的调游和产卵,使这一种类涉临灭绝。
为对其进行保护,从50年代,我国的科学工作者开始对其生态及生物学方面展开研究,70年又开始人工繁殖及放流增殖,目前已建立起大规模的繁殖治工处。
目前,主要养殖品种有俄罗斯鲟,史氏鲟和匙吻鲟。
2、几种主要养殖鲟鱼的生物学特征(1)俄罗斯鲟外形特征:个体延长,呈妨锤形,体高为全长的12%-14%,头长为全长的17%-19%,吻长为全长的4%-6.5%,吻短而钝,略呈圆形。
触须4根,位于吻端与口之间,更近吻端。
须上无伞形纤毛,口小、横裂、较突出,下唇中央断开。
背鳍不分枝,鳍条27-51根,臀鳍不分枝,鳍条18-33根。
体色背部灰黑色、浅绿色、墨绿色,体侧灰褐色,腹部灰色或柠檬黄色。
幼鱼背部呈兰色,腹部白色。
生态习性:俄罗斯鲟主要分布在里海、亚速海和黑海,以及流入该海域的河流。
除洄游种群外部分是终生在淡水生活的定栖性种群。
食性:底栖软体动物,虾、蟹等甲壳类及鱼类。
幼鱼以糠虾,摇蚊幼虫为食,雌鱼生长快于雄鱼。
繁殖:雌鱼性成熟多在12-16龄,重14-18kg,雄鱼性成熟11-13龄。
鲟鱼人工养殖不同发育阶段的病害防治

02
鲟鱼幼苗期病害防治
幼苗期常见的病害
01
02
03
04
细菌性病害
如败血病、感染性休克等,通 常由细菌感染引起。
病毒性疾病
如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痘疮病 等,由病毒感染导致。
真菌性病害
如水霉病、鳃霉病等,由真菌 感染引起。
药物预防
在鲟鱼的生长过程中,定期使用抗菌、抗病毒药物进行预防,以减 少病害的发生。
联合治疗
一旦发现病害,及时采用药物治疗,并根据病情联合使用多种药物 ,以增强治疗效果。
06
鲟鱼人工养殖不同发育阶 段的病害防治总结与展望
总结
苗种质量
水质管理
饲料管理
生物安全
监测与治疗
保证苗种质量是预防病 害的关键,应从信誉良 好的供应商采购,并在 放苗前进行严格的检疫 和筛选。
幼苗期病害防治的实践案例
案例一
某养殖场在鲟鱼幼苗期发生了败血病 ,通过采用抗菌药物治疗,并加强水 质管理和饲养管理,有效控制了病情 的发展。
案例二
某养殖场在鲟鱼幼苗期发生了病毒性 神经坏死病,通过采用抗病毒药物治 疗,并定期对养殖场所进行消毒,成 功地控制了病情的发展。
03
鲟鱼成长期病害防治
成长期常见的病害
日常管理
定期观察鲟鱼的生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 施。
饲料管理
选用高质量的饲料,合理配置蛋白质、脂肪等营 养成分,以满足鲟鱼的营养需求。
投喂方法
遵循定时、定量、定质的投喂原则,避免过量投 喂导致的病害问题。
做好疫苗接种与药物预防
疫苗接种
根据当地病害流行情况,选用合适的疫苗对鲟鱼进行接种,提高 其免疫力。
冷水性鱼类养殖技术鲟鱼养殖技术护理课件

04
鲟鱼养殖的市场前景与营 销策略
鲟鱼养殖的市场需求与趋势
总结词
随着人们对高品质、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增加,鲟鱼养殖市场呈现出稳步增长的 趋势。
详细描述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高品质、绿色健康的食品需求不断增加,鲟鱼作 为一种营养丰富、口感独特的鱼类,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此外,鲟鱼养殖技 术的不断进步和规模化发展,也推动了市场的需求增长。
水温
养殖鲟鱼的水温应保持在1020℃之间,不同生长阶段对水温
的要求略有不同。
溶解氧
养殖水体中溶解氧应保持在5mg/L 以上,以确保鲟鱼正常生长。
水质
养殖水体的水质应保持清新,无污 染,pH值在6.5-7.5之间。
02
鲟鱼养殖技术
养殖设施与设备
养殖场地选择
养殖设备
选择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水质良好 、交通便利的地方作为养殖场地。
殖效益。
03
鲟鱼养殖的疾病防治
鲟鱼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预防
诊断方法
观察鲟鱼的外观变化、活动状态 以及食欲情况,结合实验室检测 结果,对疾病进行确诊。
预防措施
保持养殖环境清洁卫生,定期消 毒养殖设施和工具,合理控制养 殖密度,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 以及加强鲟鱼的免疫力。
鲟鱼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原则
道,实现产销对接,降低流通成本等。
05
案例分享与经验交流
成功养殖鲟鱼的典型案例介绍
养殖基地选址
选择水质清澈、水温较低的水 域,远离污染源,确保养殖环
境优良。
养殖设施建设
建立完善的养殖设施,包括鱼 池、进排水系统、增氧设备等 ,以满足鲟鱼生长需求。
中华鲟鱼养殖介绍文案

中华鲟鱼养殖介绍文案
中华鲟鱼,作为中国特有的珍稀淡水鱼类,被誉为“水中活化石”。
在养殖条件下,中华鲟鱼可以重达100公斤,寿命长达50年。
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此外,中华鲟鱼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对于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养殖环境
中华鲟鱼养殖场地应选择水质清新、水温适宜、流量充沛的水域。
养殖水深应在2米以上,同时应设置防逃设施。
在养殖过程中,要保持水质的清洁和适宜的营养成分,以满足中华鲟鱼的生长需求。
二、养殖技术
1. 苗种选择:选择体质健壮、规格整齐的苗种进行养殖。
2. 养殖密度:根据池塘条件、水质状况等因素合理确定养殖密度。
3. 饲料投喂:中华鲟鱼是底栖鱼类,以浮游生物为食。
在投喂饲料时,应选择营养丰富的配合饲料,并适当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
投喂量应根据鱼的生长情况、天气和水温等因素进行调整。
4. 疾病防治:中华鲟鱼在养殖过程中可能会受到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病原体的侵害。
因此,应定期对鱼进行检查,
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三、经济效益
中华鲟鱼养殖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是消费者喜爱的食品之一。
同时,中华鲟鱼也具有观赏价值,可以开展休闲渔业。
在养殖过程中,应注重提高产量和品质,降低成本,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
总之,中华鲟鱼养殖是一项具有重要经济和生态价值的产业。
通过科学合理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措施,可以实现中华鲟鱼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为促进水产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鲟鱼(Tilapia)的养殖

亲鱼培育池要求水质清新、溶氧量高 、水温适宜。放养密度要合理,同时 定期投喂优质饲料,保证亲鱼营养充 足。
人工催产与孵化
人工催产
采用注射催产剂的方法,对选定的亲鱼进行人工催产。催产剂的种类和剂量需 根据鲟鱼的种类和体重来确定。
孵化管理
将受精卵放入孵化器中,控制好水温和水流,保持水质清新。定期清洗孵化器 和过滤设施,防止病害发生。
溶氧量
鲟鱼对水中溶氧量的要求较高, 一般要求溶氧量在5mg/L以上。 可以通过增氧设备来提高水中溶
氧量。
氨氮含量
鲟鱼对水中氨氮含量非常敏感, 氨氮含量过高会对鲟鱼生长造成 严重影响。需要定期检测并控制 水中氨氮含量在0.02mg/L以下。
温度与光照
温度
鲟鱼适宜生长的水温在20-30℃之 间,最适水温为25-28℃。在养殖 过程中需要控制水温在适宜范围内。
质参数。
水质调节措施
02
根据水质检测结果,采取相应措施如增氧、换水、使用水质改
良剂等,以维持良好的水质环境。
预防水质恶化
03
合理控制投饵量,避免残饵过多导致水质恶化;定期清理养殖
池底泥,减少有害物质积累。
病虫害防治措施
预防措施
保持养殖环境清洁,增强鲟鱼免疫力,减少病原菌和寄生虫的滋 生。
病害诊断与治疗
饲料成本
鲟鱼养殖需要投入大量饲料, 饲料的质量和价格直接影响养
殖成本。
设施成本
包括养殖池塘或网箱的建设、 增氧设备、排水设备等基础设
施的投入。
劳动力成本
养殖过程中的投饵、管理、捕 捞等需要人力投入,劳动力成 本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产出效益评估
成鱼销售收入
养殖鲟鱼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成鱼的销售,销售价格受市场供求关 系、品种和规格等因素影响。
中华鲟

中华鲟简介中华鲟生物学特性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别名腊子、覃龙、鳇鱼、鲟鲨等。
硬骨鱼纲鲟形目鲟科鲟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我国特有的暖温性大型溯河洄游鱼类。
它是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的脊椎动物,距今有一亿四千万年的历史,在鱼类进化乃至脊椎动物进化史上有特殊的地位,被誉为“水中活化石”,在研究生物进化、地质、地貌、海浸、海退等地球变迁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难以估量的生态、社会、经济价值。
中华鲟是世界鲟科鱼类分布最南的一种,主要分布于我国近海及长江、珠江、岷江、黄河等水域,目前黄河、闽江均已绝迹,珠江数量级少,仅长江现有一定数量。
中华鲟的形状奇特,与一般鱼类差异很大。
体梭形,头大呈三角形。
眼睛很小。
眼后有喷水孔。
鳃孔大。
幼鱼皮肤很光滑,没有鳞片,有5行大的菱形骨板,背部1行,体侧及腹侧各2行。
尾巴的上叶长下叶短,形成一个歪形尾鳍。
全身骨骼为软骨质。
肠子的构造很奇特,里面有7-8个漏斗状的螺旋瓣。
头部和身体背部青灰色或灰褐色,腹部灰白色,各鳍灰色。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鱼类,最大个体曾经记录过一尾约重680公斤。
体长可以超过400公分,最长寿命可达35年。
在海中生长发育。
当雄鱼长到9至18岁,体长为170厘米,重为50公斤以上,雌鱼长到14至26岁,可达到初次形成熟。
这些形成熟的中华鲟在7-8月间由海洋进入江河繁殖。
产卵场都在江河的上游。
中华鲟进江后,必须在江里滞留一年,于第二年10月到达产卵场所。
在这一年里,中华鲟并不是一直溯江而上,而是时游时停,有时在河道坑洼处潜伏几天不动。
据渔民说,当刮南风,江中水位稍有涨落时,鲟遇就往上游;而当刮北风,水位涨落大时,鲟鱼就潜伏在江中深水处。
古人有“鳣出江、淮、黄河、辽河深水处”,“其居也在堆石湍流之间”的记载。
历史上,中华鲟在长江里要溯游三千多公里,到达金沙江下端,在四川省宜宾市往上的800公里的江段里繁殖。
生殖季节在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
鲟鱼养殖技术介绍

种苗管理
选择健康、品质优良的种苗,避 免近亲繁殖。
疫病防治技术
疫病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鲟鱼的免疫力,定期进行消 毒和驱虫。
疫病识别
了解常见的鲟鱼疫病症状,及时发现并采取治疗 措施。
疫病控制
采用药物治疗、隔离等措施控制疫病的传播。
03
鲟鱼繁殖技术
亲鱼选择与培育
亲鱼来源
选择天然水域捕获的成熟鲟鱼作为亲鱼,或使用人工养殖的鲟鱼 。
02
鲟鱼养殖技术要点
养殖环境与设施
养殖场地选择
选择安静、远离污染源、 交通便利的地方建立养殖 场。
养殖设施
配备养殖池、进排水系统 、增氧设备、水处理设施 等。
池塘条件
池塘应宽敞、水深适宜、 水质良好,并配备相应的 消毒和净化设施。
养殖饲料与营养
饲料种类
根据鲟鱼的生长阶段和需求, 选用不同种类的饲料,如沉性
05
鲟鱼加工与利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鱼加工技术
1 2 3
鲜鱼处理
刚捕捞的鲟鱼应立即进行鲜鱼处理,包括去鳞、 去内脏、清洗等步骤,以保持鱼的新鲜度。
冷冻保存
为了延长鲟鱼的保质期,可以进行冷冻保存。一 般采用慢冻法进行保存,可以保持鲟鱼的原有品 质。
解冻方法
解冻是保证鲟鱼品质的关键环节,通常采用缓慢 解冻和微波解冻等方法,以避免对鱼肉造成损害 。
鲟鱼特性
鲟鱼是底栖鱼类,喜欢在清澈的缓流河段生活。它们耐寒性 强,生长缓慢,寿命长,通常需要几十年才能成熟繁殖。
养殖鲟鱼的意义
01
02
03
保护野生资源
野生鲟鱼数量急剧减少, 通过养殖可以保护和增殖 鲟鱼资源,维护生物多样 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氏鲟的生存水温为1-30℃,适宜生长温度 在21℃左右。
俄罗斯鲟生长的最适水温为20-22℃。 长江白鲟属温水性鱼类,存活水温与鲤科鱼
类相近。
数显温度计
3、pH值
鲟鱼对水体的pH值要求在7.0左右。 如:匙吻鲟的pH值适宜范围为6.5---8.0; 养殖史氏鲟水体的pH值应在6.5---9.0之间。
Thank you!
到2010年已经占据了超过全国总量的10%。
贵州省鲟鱼产量
人工养殖
养殖模式:
工厂化(流水)养殖 网箱养殖 池塘养殖
2. 网箱养殖: 能利用网箱外大水体优质生态环境来保持网箱内良
好的水质,结合一定的密养管理措施可获得较高产出, 是一种较好的养殖方式,可在水库、湖泊等水域使用 各种规格的网箱进行养殖。
前景与发展方向
1 继续扩大养殖规模,注重开拓国际市场 2 深入研究相关技术,不断降低养殖成本
鲟鱼产业发展中“苗种”是关键,现我国仍缺少大规 模的鲟鱼苗种繁育基地,鲟鱼苗种的价格也较高。
3 巩固发展淡水养殖,积极拓展海水养殖
鲟鱼已在我国淡水水域中进行大规模养殖,今后 应积极拓展海水养殖。
4 开发深加工产品,延伸鲟鱼产业链
中国野生鱼子酱出口配额
2006-2012年全球鱼子酱贸易总量
养殖现状
鲟鱼已在我国各地大规模养殖,我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鲟 鱼养殖大国,国家应加快制订相关的产业政策,进行规模化 生产和经营,延伸产业链,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鲟 鱼产业的增值增效。
我国鲟鱼产量区域分布格局:吨,2014年
1988-2011年全球鲟鱼产量区域分布图
史氏鲟
史氏鲟不是洄游性鱼类,栖息于砂砾底 质的江段,行动迟缓,喜贴江底游动。
总体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江河定居
史氏鲟 匙吻鲟
海洋洄游
欧洲鳇 俄罗斯鲟 裸腹鲟 闪光鲟 中华鲟
2、水温
除中华鲟、达氏鲟和长江白鲟外,大多数鲟鱼类为 介于温水性鱼类和冷水性鱼类之间的亚冷水性鱼类, 存活水温在1-30℃之间,但不同种类的适温范围略有 差异。
鲟为凶猛鱼,主要食鱼虾蟹鱼类。匙吻鲟则终生以浮 游动物为食。
四、生长
鲟鱼生长较快,寿命长。最大的个体长度 达8米,重1.2吨,最大年龄200年。
2-3个月
杂交鲟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水温18~22℃,人工配合饵料饲养
两个半月
3个月
6个月
12个月
50g
100g
500g
1500g
如:3-4月孵化的长江白鲟仔鱼,长至7月,全长 可达33cm,至10月全长可达53-61cm。
1998年4月1日起,联合国华盛顿公约(CITIS) 将全世界野生鲟鱼认定为濒临绝种的保护动物。
例如: 长江水系的中华鲟列为国家一级水生保护动物
史氏鲟、达氏鲟、西伯利亚鲟、小体鲟等重要 的经济鱼类,均被列为二级保护动物。
早在1957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的科技人员研究了 史氏鲟亲鱼培育,以及人工催产,首次获得成熟的鱼卵
3.池塘养殖 池塘养殖的水体较小,环境稳定性较差,水质
管理难度较大,但只要在养殖中措施得当,管理 到位,该养殖方式亦可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课堂回顾
1.鲟鱼的养殖价值? 2.我国有哪几个品种? 3.鲟鱼有哪些生物学特性? 4.鲟鱼发展经过哪几个阶段? 5.鲟鱼主要养殖模式?
The end!
目前,国内有20多个养殖场,进行鲟全人工繁殖和 苗种培育,基本摆脱了对野生资源和进口的依赖。
第五阶段:鲟鱼籽酱的生产和出口
随着鲟养殖群体的不断扩大和陆续成熟,养殖目标 转向加工和出口鲟鱼籽酱。
2006年,千岛湖鲟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首次加工出 口养殖鲟的鱼籽酱。5年累计出口11.2t。
目前,国内已有4 家较大企业获得 了鲟鱼籽酱加工 和出口许可,年 生产和出口超过 10t。
鲟鱼的生物学特征
一、形态特征
鲟鱼体形延长,一般呈圆锥形。 腹部扁平。 吻长。 歪形尾或呈鞭状。
常见鲟鱼外部形态见图1-1。
图1-1 史氏鲟形态图 a. 侧面观 b.腹面观 c.躯干横切面
外鼻孔 2对。 在皮肤表面粗糙部分的下方有下 陷的盾鳞。
口大、横裂呈半月形,位于头 部腹面,多能伸缩吞吸食物。 眼小。
观赏价值 幽深、古朴、别致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科研价值
2.鲟鱼的分类地位和地理分布
一、分类地位
鲟鱼属辐鳍鱼纲、软骨硬鳞总目、鲟形目,是现存鱼类最 原始的一个目。
鲟形目
软骨硬鳞科(已经灭绝)
鲟科 白鲟科
鲟属 鳇属 拟铲鲟属 铲鲟属 白鲟属 匙吻鲟属
二、地理分布
全世界现存活鲟鱼有2科6属26种。现存鲟鱼均分布于 北半球,主要有3个分布密集区:
俄 罗 斯 鲟 × 欧 洲 鳇 杂 交 种 系 不 育 杂 种 , 在 24℃ ~ 25℃的生长温度下,网箱养殖18个月可达1.5kg。
优点:杂交鲟具有生长快、对环境的适应性强 缺点:杂交鲟不利于鲟鱼纯种的保持
五、生殖
鲟鱼寿命较长,性成熟晚。
在天然水域中,第一次性成熟的年龄:雌鱼为9龄 ~13龄,雄鱼为7龄~12龄。
近几年鲟鱼养殖引起国内水产养殖界的关注,我国 许多省市如:黑龙江、北京、湖北、广东、贵州等地先 后开展了鲟鱼的人工养殖。
1950-2011年全球鲟鱼捕捞量以及养殖产量(吨)
那么鲟鱼有哪些价值呢?
食用价值
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 鲟鱼子酱,称“黑色黄金”
鲟鱼的养殖价值 药用价值 鱼骨能防止老年骨质疏松增强体质
我国鲟鱼养殖历史(5个阶段)
第一阶段:资源调查和人工繁殖试验
上世纪50 年代初至70年代初,鲟鱼研究的重点是自然 资源调查和人工繁殖。在此期间,首次成功获得了人工繁 殖的鱼苗。
第二阶段:增殖放流
上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初,重点研究了野生 鲟鱼资源的增殖放流。
第三阶段: 人工养殖 1990~2000年之间。1990年,湖北省水产部门第
1、欧洲的东部,里海、黑海,咸海地区; 2、环绕北太平洋两岸的亚洲东部和北美洲西部地区 3、北美洲东海岸地区
详细见图
中国鲟鱼的种类和分部
我国共计有8种鲟鱼,主要分布在长江、黑龙江和 西北的新疆三个区域: 1、长江:中华鲟、达氏鲟、白鲟; 2、黑龙江:史氏鲟,达氏鳇; 3、新疆额尔齐斯河:西伯利亚鲟,小体鲟; 4、新疆伊利河:裸腹鲟。
* 几种养殖雌鲟鱼的性成熟年龄和规格、生殖期及怀卵量
六、雌雄性别鉴定
鲟鱼性成熟晚,没有雌雄性征。
微创手术法
内窥镜法
超声鉴别法
血液生化及激素指标判别法 基因鉴别法
鱼类性别怎样 鉴别呢?
4. 鲟鱼的养殖
(1)鲟鱼养殖历史 (2)鲟鱼养殖现状及前景 (3)我省养殖情况 (4)人工养殖
鲟鱼的怀卵量随雌鱼体长和体重的增加而增加。 绝对怀卵量:8龄~45龄雌体怀卵量在4100粒
~1057000粒,平均286000粒。 相对怀卵量:4600粒~17300粒/kg(鱼体重),平均为
11900粒/kg鱼体重。
繁殖季节:一般在秋冬季节。 产卵周期:为3年~5年。 鲟鱼卵性质:沉性卵、灰褐色。
鲟鱼的全身都是宝,除作为食用鱼外,还应进行鲟鱼 深鱼养殖史
贵州省鲟鱼养殖始于1999年,贵州省水产科学研究 所率先将俄罗斯鲟鱼引进饲养,2000年起开始鲟鱼的 商品化养殖技术研究。目前全省各地都在陆续开展鲟 鱼的养殖。2004年,全省鲟鱼养殖面积达到15210m2, 养殖尾数近32万尾,共生产鲟鱼约18.5万kg。
一次从美国引进匙吻鲟受精卵,在仙桃市水产研究 所孵化,培育成鱼种。
第四阶段:养殖鲟的人工繁殖和规模化生产
2002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首次采用活体取 卵手术方法,使养殖成熟的施氏鲟产后亲鱼存活并再次参加 繁殖。至今,培育的施氏鲟亲鱼已连续10年重复产卵5次。 国内许多养殖场除培育施氏鲟亲鱼、繁殖外,还开展了西伯 利亚鲟、小体鲟、俄罗斯鲟、杂交鲟和匙吻鲟等人工繁殖。
二、生活习性 1、栖息
鲟鱼生活在水体的中下层,分为:海洋洄游性、江河 定居性2种,均属上溯到河流上游产卵。
例如:中华鲟
中华鲟是典型的江海洄游性鱼类。 主要分布在东海和黄海的大陆架水域、长江干流及珠江水系。 中华鲟主要在海洋中生活,每年6-8月入江口进行溯河生殖洄 游,10-11月在宜昌江段产卵,产后即降河返回海洋育肥。
4、氨氮
鲟鱼对水体的氨氮值要求<0.03mg/L。 氨氮值最低要求<0.03mg/L。
5、溶氧量
鲟鱼类对水体溶氧量要求较高。不同的种类有一 定的差别。
如:匙吻鲟要求溶氧量在3mg/L以上;史氏鲟对 溶氧量的要求不应低于6mg/L。杂交鲟养殖水体溶氧 通常不低于6mg/L。
三、食性
鲟鱼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鱼类。 幼鱼饵料:水蚯蚓、摇蚊类和毛翅目幼虫等; 成鱼:多以小鱼、底栖动物为食;有些种类,如:白
匙吻鲟在池养条件下,当年可长到670g;2龄能达 3-4kg;5龄7-8kg。
水温17℃时,重20mg的西伯利亚鲟鱼苗30天可长到 1450mg;
欧洲鳇可活100多年,有人报导了576cm长、 2000kg重、118岁的欧洲鳇。
杂交鲟
俄罗斯鲟×小体鲟杂交种生长快且不育,在水温 24℃~25℃下,经18个月可增重1kg ;
鲟鱼生物学特性与养殖
鲟鱼
你知道多少?
鲟鱼
1
概述
2 鲟鱼的分类地位和地理分布
3 鲟鱼的生物学特性
4
鲟鱼的养殖
1.概述
鲟鱼(Sturgeon )是世 界上现有鱼类中体形大、寿 命长、最古老的一种鱼类, 迄今已有2亿多年的历史,称 之为“水中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