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复习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学概论复习知识点

筑波千鸟整理前言:本复习知识点,根据《史学概论》(庞卓恒李学智吴

英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分类整理。

前面加*的知识点可供学有余力的同学掌握。

绪论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

名词解释:

历史意识:历史意识就是人们理解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与过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感到需要记住自己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历史学的本体论:历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历史观。系统化、理论化的社会历史观,构成了历史学的本体论的核心内容。

*移情式领悟方法:移情式领悟方法也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式的领悟”方法,柯林武德特别倡导这种方法。

填空题:

历史哲学作为一种哲学,它包含着一般哲学具有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这样三个部分。

法国年鉴学派是西方新史学中持科学主义或结构功能主义的史学本体论的突出代表者之一。他们反对以兰克学派为代表的西方传统史学把政治领袖等精英人物及其思想、动机视为主宰历史进程的力量,认为决定普通大众物质和精神状态的“长时段”结构才是决定历史面貌的根本力量。

唯物史观所说的“物”,不是机械唯物论者所说的人之外的自然环境或社会

经济环境,而是人自身的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和实践能力。

简答题:

历史学的社会作用:

①“以史为鉴”——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

②“继往开来”——陶冶人类精神品格

③“温故知新”——传承文化财富

人本主义的史学本体论的特点:

①强调人的精神、目的、意志、人性、理性等精神因素是社会历史过程中

的决定性因素,强调一切历史话题和整个历史过程都是人的精神、目的和意志的展现。

②由于它强调人的精神支配下的意志、目的、动机决定历史进程,而人的

意志、目的、动机是变化无常的,一次性的、不重复的,无规律可循的,由此断言历史是没有规律的。

“后现代主义”倡导者米歇尔·福柯的主要看法:

他证明启蒙运动以来西方主流思想体系确认的人性、理想、真理、疯癫、责任、惩罚、权利、社会等等观念的含义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认为真理与谬误、理性与非理性之间并无静止不变的分界线。他还认为,认知方式、社会形式等等自身都有独立的结构和逻辑,那些自行其是的结构和逻辑决定了人在知识发展和社会发展中起不到什么作用,在它们面前,自主的、能动的人“消亡”了。

第一编历史学的本体论

填空题:

赫尔德实际上归纳出了一个各民族历史的“生命周期”的共同模式,而这正是后来斯宾格勒和汤因比归纳的“文明形态兴衰周期”模式的滥觞之一。

孔德把他的实证哲学运用到社会历史现象中来,声称他建立了“社会物理学”或“社会学”。他认为,把实证主义作为方法运用于社会历史现象的研究,主要包括三种方法,即观察、实验和比较。

在史学本体论上,他们强调精英人物的目的、意志和动机体现着时代精神,决定着历史的进程;在史学方法论上,他们强调不能运用任何实证科学方法去理解和揭示精英人物的目的、意志,只能运用所谓“移情式领悟方法”,从精心考证过的第一手史料中领悟精英人物真实的思想、目的、动机,进而对历史人物和事件作出具体的“个别描述”,而避免进行任何总体性或理论性的概况,认为这样才能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马克思所说的,从“第一大阶段”到“第二大阶段”再到“第三大阶段”的规律,也就是从原始社会经过阶级社会到无阶级的“自由人联合体”的规律。

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

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代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时,采纳了恩格斯关于东方国家由于公共工程的需要而未形成土地私有制的观点和农村公社成为东方专制制度基础的观点。

把人们的物质生产力定义为人们运用一定的劳动资料和生产技术从事物质生产的实践能力。

简答题:

*斯宾格勒的观点:

斯宾格勒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些自成一体的“文化”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认为西方文明已经度过了兴盛期,正在走向没落。

*唯物史观怎样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

唯物史观宏达的科学体系的起点,本是一个人所共知的而且也是任何人都不可能否认的最简单的事实: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吃、喝、住、穿;要吃、喝、住、穿,就必然要从事劳动生产。即“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后现代主义的背景、主要观点以及评价:

背景:西方发达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入晚期资本主义或所谓后工业社会,产生出一个新的“白领阶层”,引起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

主要观点:后现代主义思潮作为这新的社会矛盾的产物,高举批判的旗帜,以否定启蒙运动以来整个西方主流文化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为鲜明特征。他们把一切已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学说,包括西方的“自由”、“民主”等政治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统统贬称为“大讲述”加以否定,倡言无主题、无定见的“小讲述”;否认认识主体能够认识客观真相,倡言“主体虚化”、“真理退场”、“客观性丧失”;反对理性、科学性、稳定性、整体性,主张非理性、不确定性、易逝性、破碎性。由于这种哲学思潮主要的否定对象是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在西方居于主导地位的“现代理性”,因此被称为“后现代主义”。

评价:后现代主义具有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合理因素,但它坚持非理性,否定一切科学理性,具有很大破坏性。

“文本本体论”的特征:

“文本本体论”的特征是把人的一切认识对象,包括物质和精神的认识对

象,都归结为“文本”,认为一切“文本”本身都没有确定不变的内涵,由此决定它在认识论上持一种具有极端相对主义、怀疑主义特征的认识论,强调人对文本含义的解读也总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任何解读都只有见仁见智的相对价值。

如何正确认识“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规律论:

“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是指不以违背大多数人意志的个人或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它肯定大多数人的物质生产能力和实际生活过程决定的大多数人或显或隐的意愿,决定着历史的总趋势和重大历史事件的最终结局。这才是它揭示的规律,而这样的规律是完全能够从大多数人的物质生产能力和实际生活过程和与之相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观察得到的,没有任何的神秘性。

如何理解韦伯所说的“资本主义精神”:

在天职观的促使下,教徒们勤勉于世俗职业活动,杜绝享乐以至禁欲,在经济活动中工于算计,因而累计了财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他发现:只有那些处于上升时期的工业中产阶级才体现了资本主义精神。

*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存在”:

马克思所说的“存在”不是外在于人的存在,而是指人们自身的实际生活过程,人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物质。

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感性的活动”:

马克思所说的“感性的活动”指的是人运用手、足、眼、耳等感性器官直接触及活动对象的“对象性的活动”,首先是指与“理论活动”或并不触及对象的“沉思默想”有着根本区别的物质生产实践过程。

“亚细亚所有制形式”的双重含义指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