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说学析论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小说浅析

中国古代小说浅析

中国古代小说浅析中国古代小说浅析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小说也在其中闪着耀眼的光芒。

中国古代小说,虽然为封建正统文人所鄙视,但它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茁壮成长、成熟并繁荣起来并拥有了最多的读者,且于人们的精神生活、道德情操作用也最大。

直到今天我们仍受着中国古代优秀小说的滋育。

b5E2RGbCAP那么首先,什么是小说?“小说”之名历来纷繁复杂,所指非一,清代刘廷玑即感叹“小说之名虽同,而古今之别,则相去天壤。

”“小说”之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接着是《吕氏春秋•慎行》“贤者有小恶以致大恶,褒姒之败,乃令幽王好小说以致大败”,张衡《西京赋》“匪为玩好,乃有秘术。

小说九百,本自虞初”,桓谭《新论》“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这五种说法除《吕氏春秋》外均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奠定了“小说”的基本义界:“小说”是篇幅短小的“残丛小语”;“小说”是无关于道术的琐屑之言;“小说”是一种源于民间、道听途说的“街谈巷语”。

这些义界,确定了“小说”的基本范围一一“小说”是一种范围非常宽泛的概念,它是相对于正经的著作而言,是不能归入正经著作的历史传说、方术秘籍、礼教民俗,且以“短书”的面目出现。

P 1EanqFDPw对小说的概念有所把握后,就应从宏观上对中国古代小说的现象有个大致的整体认识。

第一,自为现象,即中国古代小说是在没有理论的宏观指导的情况下,自发实践并绽放一朵朵鲜美绝伦的艺术之花的。

本来,任何文学式样总是先有实践后有理论,但理论一般不是很滞后。

像中国小说这样走过了两千余年的历程,除了明清小说序言、评点中带一点微观的技巧性指导外,自始至终没有一部真正的小说理论书,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当是一个“奇迹”。

即使以述为主要特征的小说史,在1924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问世之前,也没有出现一部专著或一篇专论。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批判史的文学学论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批判史的文学学论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批判史的文学学论1. 介绍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批判史的文学学论,指的是《文心雕龙》。

该书是由刘勰所著,完成于南北朝时期。

其内容包括文学批评、理论、创作方法等多个方面,被认为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2. 深度评估《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文学的著作,它包括了诗、赋、曲、文四大文体,并且在这些文体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批评原则和方法。

在它之前,我国文学的批评只是零星的碎片化的一些评论,而《文心雕龙》则是首部系统化的文论。

3. 广度评估《文心雕龙》并不仅仅是一部文学批评的著作,它更是一部全面的文学学论。

它不仅仅关注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更关注文学创作的技巧、原则,以及审美与创作之间的关系。

该书在我国古代文学理论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典籍。

4. 主题文字反复出现在《文心雕龙》中,刘勰提出了“六艺”、“谢装”等概念,这些概念在文学批评和理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六艺是指文言文的六种文体,包括诗、赋、曲、文、赋、记。

而谢装则是指创作文学作品时要抛开华丽的修饰,追求真挚和深沉的内涵。

5. 总结和回顾性内容《文心雕龙》的出现填补了古代文学批评的空白,为后世文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它不仅对文学作品进行了批评,更深入地探讨了文学创作的方法和原则。

我们能够从中深刻地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审美标准,以及古人对文学创作的精深认识。

6. 个人观点和理解《文心雕龙》不仅仅是一部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更是一部文学学论的里程碑。

它在追求文学审美的过程中,对文学创作的方法和原则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后世的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7. 知识文章格式和结尾总结来说,《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批判史的文学学论,它对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深度评估和广度评估,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心雕龙》对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性,以及它对后世文学理论研究的启示。

《文心雕龙》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批判史的文学学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国学读书书目推荐国学经典书目推荐

国学读书书目推荐国学经典书目推荐

国学读书书目推荐国学经典书目推荐1.《战国策》西汉"刘向集录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和辩论的策略书。

2.《史记》汉"司马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纪传体史学、传记文学之先河。

3.《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我国六世纪前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4.《洛阳伽蓝记》后魏"杨衒之现存文史典籍中寺塔记的典范之作。

5.《贞观政要》唐"吴兢古代帝王统治术之专著,后世治国者之圭臬。

6.《史通》唐"刘知几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

7.《文史通义》清"章学诚是我国古代史学理论之代表。

8.《书目答问》清"张之洞指导治学门径的必读书目,嘉惠一代学林。

9.《山海经》战国"佚名我国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最古的博物书、最古的神话小说故事。

10.《穆天子传》战国"佚名我国最早的游记。

11.《国语》战国"佚名我国最早的国别史。

1.《淮南子》西汉"刘安汉初新道家的代表作。

2.《公孙龙子》战国"公孙龙战国时期名家的代表作,创建了我国最早的逻辑学。

3.《墨子》战国"墨翟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著作。

4.《荀子》战国"荀况先秦儒家学说集大成之著作。

5.《孙子兵法》春秋"孙武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述。

6.《吕氏春秋》战国"吕不韦综合百家学说,建构一统理论。

杂家学说代表作。

7.《尹文子》战国"尹文“宋尹”学派始祖,尹文论法术和形名的专著。

8.《新书》西汉"贾谊汉代杰出的政论文集,鲁迅誉为“西汉鸿文”。

9.《法言》西汉"扬雄首部儒学批判专著。

10.《老子》春秋"李耳“道家最精要之书。

”(梁启超语)11.《庄子》战国"庄周先秦最有文彩的哲学著作。

12.《列子》战国"列御寇常言人之所未言,“气伟而采奇”(《文心雕龙》语)13.《韩非子》战国"韩非战国时期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的著作14.《鬼谷子》纵横家始祖,兵家法宝。

小说批评的发展阶段

小说批评的发展阶段

1、汉魏小说学2、唐宋小说学3、明代小说学4、清代小说学汉魏:小说学的初兴虽说早在庄子时代就已经浮现“小说”一词,但《庄子》中所及的“小说”毕竟不是作为文体的小说。

因此,现在可见最早论及具有文体意义的“小说”的《新论》与《汉书· 艺文志》,便可作为历代小说学的起点,而整个汉魏六朝时期,则可视作为小说学的初兴阶段。

1.2 汉魏:文献的缺失由于文献的缺失,此阶段所留下的小说学资料十分有限。

首先,小说作品多已缺失。

《汉书·艺文志》中所载小说十五家共一千三百八十篇,基本阙如。

汉魏六朝时期所存的可以称之为小说的作品,也惟独《穆天子传》、《西京杂记》、《汉武故事》、《搜神记》、《拾遗记》、《世说新语》、《殷芸小说》等寥寥数种。

其次,对小说的论述性文字更是罕见。

除去一些小说序跋之外,独立的论述惟独班固的《汉书· 艺文志》与桓谭的《新论》。

1.3 汉魏:稗史小说观与此相应,这时期小说学的内容也相对显得单薄,各家所论大致不出稗史小说观。

《汉书· 艺文志》从起源的角度论定小说出于稗官。

小说作者所强调的则往往是为补史而作的出发点与实录的写作原则。

郭宪《汉武帝别国洞冥记自序》说:“愚谓古曩余事,不可得而弃……今籍旧史之所不载者,聊以闻见撰《洞冥记》四卷,成一家之书。

”《山海经》、《搜神记》、《抱朴子》诸书之作也都是如此。

干宝甚至还因其在《搜神记》中的实录,被时人誉为“鬼之董狐”(《晋书· 干宝传》)。

1.4 汉魏:小说批评的基调稗史小说观可以说对整个小说的性质、地位以及发展历程都作出了规定,一部小说学史几乎就是对稗史小说观念的发展、渗透、丰富、调整、变奏与反拔。

任何一种小说类型,任何一种小说观念,任何一个阶段,都可见稗史小说观的影子。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期小说学所强调的实录,并非简单地等同于史传领域的实录。

作者在写作中虽然也秉持忠于事实,不敢率尔操觚的写作态度,但对于事物的客观性却有自己的想法。

略论先秦两汉时期的小说理论

略论先秦两汉时期的小说理论
,
期 年不 得鱼
,

其 他 类 型 的 小说 呢 ? 我 们 的 回 答是 肯 定的
《庄子
而 大鱼食 之, 白波若 山
,
牵 巨 钩铭
,
, 没 而 下莺 扬 而奋 署 ,
逍遥 游

海水震 荡
,
声伴鬼 神
哗赫 千 里

任 公 子得 若 鱼
已 湘,
, 离而 猫 之

, 自制 河 以 东
苍梧 守鳃
其于
, 齐谐 》者
是 自然 的

比如 对我 国古 代小 说理论 发
,
奠 定 了我 国 小 说 理 论 的 坚 实 础 略 申
,
展 的线 索和轮 廓 芽 大

即我 国古 代小说 理论 的萌
,
不 当 之处
敬 请 专 家 和 同 仁们 教 正

发展
形成 的 分 期 的 认 识
:
分 歧就 很

,
对小 说理 论 的 萌 芽 的 认 识 也 莫 衷 一 是
志 怪者也
,

《 谐 》之 言 曰
,
:
英不 厌 若 鱼者

已 而 后 世较 才 讽 说 之
,
之 往 于 南冥 也 M鸟 . , 者九 万里
,
水 击 三 千里

传扶 摇 而 上
徒 纷
,
背惊 而 相 告 也
夫揭 竿 军
起 灌涣
,
去 以 六 月息 者 也
许 昌师专学报
社会 种 学版
一九 八六 年第二期
略论 先 秦 两 汉 时 期 的 小 说 理 论
毕 桂 发

沉潜研索 厚积薄发——评《中国古典小说论稿》

沉潜研索 厚积薄发——评《中国古典小说论稿》

作者: 赖晓君
作者机构: 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01632
出版物刊名: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58-160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8期
主题词:�中国古典小说论稿》;厚积薄发
摘要:程国赋教授新著《中国古典小说论稿》(以下简称《论稿》)2012年12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本书是作者从二十余年来发表的百余篇论文中选辑而成,共收录古代小说研究相关论文29篇,另有附录5篇,研究内容涵盖先秦神话、唐五代小说、明清通俗小说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小说的宏观论述,是作者多年古代小说研究的一次总结性力作。

通读之后,笔者认为《论稿》至少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初中作文素材之明清小说

初中作文素材之明清小说

第二节 《三国演义》内容和思想
一、《三国演义》的基本内容 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 年(184)至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共97年 的历史。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 1—33 回)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 ,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第二部分( 34—85 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 大,三国鼎立,蜀国南征北战,互相争雄的局面。 第三部分( 86—120 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 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
三、版本:



1、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则, 每则前有七言单题。为现存最早版本。 2 、李评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简称“ 李评本”。此本不分卷,将240则合并为120回,回 目由单句变双句。有眉批、总批,系叶昼假托,故 后人称“伪李评本”。 3 、毛本:《三国演义》,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 岗父子刊本,对“李评本”回目、正文多有修改、 增删,正统道德色彩更浓,评点多精辟见解,是三 百多年来最流行的版本。




2.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传统 (1)重视写人,尤其重视写人的思想性格; (2)受古典散文的影响,精于艺术构思; (3)讲究语言精练,追求简约美; (4)受民间传说和“说话”艺术的影响,形 成了讲故事的传统; (5)受史传文学的影响,形成纪传体的传统 和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 (6)受古典诗词的影响,多在叙事中穿插诗 词韵语; (7)受古典绘画的影响,讲究传神写意,在 人物塑造中追求神似。

三.说话艺术与中国古典小说的开拓 1.说话和话本 说话就是讲故事。 话本是经过后人加工、供们阅读的白话短篇小 说。 拟话本:是文人摹拟话本体制而创作的白话短 篇小说。有的学者认为,对一些世代累积形的 话本小说,如果改动比较大的,也不妨视为 “拟话本”。

沉潜研索 厚积薄发——评《中国古典小说论稿》

沉潜研索 厚积薄发——评《中国古典小说论稿》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5 — 2 , 1
[ 作者简介 ] 赖晓君( 1 9 8 3 一) , 女, 江西赣州人, 暨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主要从事元明清戏曲小说研究。
第3 5卷
第 8期
暨南学 报 ( 哲学社 会科 学 版 )
程 和演变规律 。
・1 5 9・
研 究观念 : 理论研 究与 文献征 引做到有机结合

此“ 开迷 ” 的结论 。
明代是坊 刊小说 的鼎盛 时代 , 在 论及 明代坊 刊
小说 的稿件来 源 ( 见《 明代 坊刊 小说 稿源研 究 》 时,
缺乏材料支撑 的理论 研究 必然空 洞无 力 , 而简
作者认 为 主要 有购刻 小说 、 征稿 、 组织 编写 、 书房主
此书颇载极有关系 文字 , 足 当鉴 诫之 目” 等文 字 , 指 出“ 顾 氏认 为此 书 文 字记 载 贯 彻 了书 名 的鉴 戒 意
上, 即对研究 对 象 的史 料作 “ 沉 潜 的研 索 ” , 这正 如 傅璇琮先生在 为程 国赋所 著《 唐 五代 小说 的文化 阐 释》 ( 人 民文学 出版社 2 0 0 2年版 ) 一 书作 序 时所 指 出的那样 : “ 前 辈学 者 长期 努力 而积 累 下来 的严 谨 学风 , 也就是一 种勤奋 的实证训 练 , 只有 如此 , 才 能 支撑我们作 大 幅度 的理 论 探索 ” , 傅 先生 将程 著 的
程国赋教授新 著《 中国古典小说论 稿》 ( 以下简 称《 论 稿》 ) 2 0 1 2年 l 2月由 中华 书局 出版发行 , 本书 是作者从二 十余 年来 发 表 的百余 篇论 文 中选 辑 而 成, 共 收录古 代小说 研究相 关论 文 2 9篇 , 另 有 附录

宋代的文学批评理论

宋代的文学批评理论

所谓“诗有别材,非关书也”,是针对江西派以 才学为诗,以书本为诗来说的。意思是说作诗需 要有一种独特的才能,这才能和书本没什么关系。 真正有诗才的,会写诗的、能写出好诗的,并不 在于他书读的多少。这给诗歌与书本学问划清了 界限。
所谓“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是针对苏、黄及
道学家以议论为诗来说的。意思是说,诗歌有一
宋初这种文风的代表,就是“西昆派”。“西昆 派”的代表人物有扬亿、刘筠、钱惟演。这些人 互相唱和,写了不少诗,后来杨亿编成《西昆酬 唱集》。他们写的诗缺乏内容,单纯追求工整的 对仗、用典及华丽的词藻,这正好为士大夫提供 了消遣的文学样式,所以在当时上层影响很大。
“西昆体”虽然是诗,但必然影响到文。宋初的 文章有所谓“太学体”,风格上完全学的是西昆 派,专以对偶声律为工,在文章中“剽剥故事, 雕刻破碎”,即堆砌典故,刻意于词藻雕琢。这 就是宋初文坛的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在这种形 式主义猖獗的时候,一些人对这种现象极为不满, 所以立志为改革文学而斗争,这样就产生了宋代 的古文运动。
当时的文章也是非常艰涩难懂。比如宋祁,他的 文章故作尖涩,有个成语叫“迅雷不及掩耳”, 他偏要写成“震霆无暇塞聪”,就是一个突出的 例子。当时,面对着这种故求尖涩的风气,文章 改革者们反其道而倡之,提倡文章要写得通俗易 懂。
王禹偁说文章的产生是人们要明道,“惧乎心之 所有不得明乎外,道之所蓄不得传于后,于是乎 有言焉;惧乎言之易泯也,于是乎有文焉,信哉, 不得已而为之也。既不得已而为之,又欲乎句之 难道耶?”王禹偁是在宋初突出宣扬平易文风的 人,他不但在理论上宣传,而且也写过不少通俗 易懂的文章来实践自己的理论。
苏轼还有其他的一些值得注意的观点。比如,苏 轼认为,要做到“达”,把事物的形象表达出来, 首先作者心中得有形象,这就是所谓“胸有成 竹”。只有有强烈的创作冲动才能将淋漓尽致地Fra bibliotek表达内容。

第四章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介绍

第四章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介绍

· 第二节 封建正统文艺观的确立——从《礼记· 乐记》到《毛诗大序》
一、汉代儒家文艺观的特点
1.批评性减弱
《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 其教可知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孔颖达疏: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情性和 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 柔敦厚,是诗教也。
2.对先秦儒家文艺观的补充 《毛诗大序》:诗者,志之 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 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 论》:(乐府)感于哀乐,缘事 而发。 何休《公羊传解诂》:饥者 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4.情志统一说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 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 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 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 之、足之蹈之也。
孔颖达《正义》:在己为情,情动 为志,情、志一也。
· 第三节 儒家“定于一尊”与扬雄、班固的文学理论批 评
一、扬雄的文艺思想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著有《法 言》《太玄》《方言》等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论》:汉兴, 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竞为侈 丽闳衍之词,没其风谕之义。
《汉书·司马相如传赞》:相如虽多虚 辞滥说,然要其归,引之于节俭。此亦 诗之讽谏何异?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 百而风一,犹聘郑卫之声,曲终奏雅, 不已戏乎! 重视汉赋润色鸿业和讽谏功能
3.对《诗经》和汉乐府的评论
怨愤激情
三、司马迁“发愤著书”说
《报任少卿书》:盖西伯拘 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 《春秋》;屈原放逐,乃赋 《离骚》;左丘失明,厥有 《国语》;孙子膑脚,《兵法》 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 览》;韩非囚秦,《说难》、 《孤愤》。《诗》三百篇,大 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 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 故述往事,思来者。

15第十五章清代的小说戏曲理论批评

15第十五章清代的小说戏曲理论批评

(3)金评中的人物性格塑造理论 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 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 出来。 《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 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 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 《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 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第二节 李渔《闲情偶寄》中的戏曲文学理论
李渔,字笠鸿,号笠 翁,浙江兰溪人。
一、结构第一
填词首重音律, 而余独先结构者, 以音律有书可考, 其 理 彰 明 较 著。 …… 尝读时 髦所撰,惜其惨 淡经营,用心良 苦,而不得被管 弦、副优孟者, 非审音协律之难, 而结构全部规模 之未善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汤显祖《答吕姜山》:凡文 以意趣神色为主。
(5)文章结构理论
有全锦在手,无全锦在目;无全 衣在目,有全衣在心;见其领, 知其袖;见其襟,知其帔也。
整体性
只是贪他三十六个人,便有三十 六样出身,三十六样面孔,三十 结构服从人物塑造 六样性格,中间便结撰得来。 《水浒传》不说鬼神怪异之事, 是它气力过人处。《西游记》每 到弄不来时,便是南海观音救了。生动丰富性
王进者何人?不坠父业,善 养母志,盖孝子也。吾又闻 古有 “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之语,然则王进亦忠臣 也……必欲骂之、打之,至 于杀之,因逼去之,是何为 也!
民本思想
高俅来而王进去矣。王进去 而一百八人来矣。则是高俅 来而一百八人来矣。
2.小说创作的艺术理论
(1)以文生事与因文生事:历史与小说的区别
特殊行动写性格 林冲娘子受辱,本应林冲气忿,他人劝回,今偏 将鲁达写得声势,反用林冲来劝 。 是可让,何不可让?住人廊庑虽林武师无可如何 矣,哀哉! 本是林冲事却将醉后鲁达极力一写,便反做了林 冲劝鲁达,真令人破涕为笑,奇文奇文。

中国古代小说浅析

中国古代小说浅析

中国古代小说浅析中国古代小说浅析中国古代小说浅析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小说也在其中闪着耀眼的光芒。

中国古代小说,虽然为封建正统文人所鄙视,但它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茁壮成长、成熟并繁荣起来, 并拥有了最多的读者,且于人们的精神生活、道德情操作用也最大。

直到今天我们仍受着中国古代优秀小说的滋育。

b5E2RGbCAP 那么首先,什么是小说? “小说”之名历来纷繁复杂,所指非一,清代刘廷玑即感叹“小说之名虽同, 而古今之别,则相去天壤。

”“小说”之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接着是《吕氏春秋·慎行》“贤者有小恶以致大恶,褒姒之败,乃令幽王好小说以致大败”,张衡《西京赋》“匪为玩好,乃有秘术。

小说九百,本自虞初”,桓谭《新论》“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 有可观之辞”,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这五种说法除《吕氏春秋》外均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奠定了“小说”的基本义界:“小说”是篇幅短小的“残丛小语”;“小说”是无关于道术的琐屑之言;“小说”是一种源于民间、道听途说的“街谈巷语”。

这些义界,确定了“小说”的基本范围——“小说”是一种范围非常宽泛的概念, 它是相对于正经的著作而言,是不能归入正经著作的历史传说、方术秘籍、礼教民俗,且以“短书”的面目出现。

p1EanqFDPw 对小说的概念有所把握后,就应从宏观上对中国古代小说的现象有个大致的整体认识。

第一,自为现象,即中国古代小说是在没有理论的宏观指导的情况下,自发实践并绽放一朵朵鲜美绝伦的艺术之花的。

本来,任何文学式样总是先有实践后有理论,但理论一般不是很滞后。

像中国小说这样走过了两千余年的历程,除了明清小说序言、评点中带一点微观的技巧性指导外,自始至终没有一部真正的小说理论书,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当是一个“奇迹”。

即使以述为主要特征的小说史, 在 1924 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问世之前,也没有出现一部专著或一篇专论。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1(教学课件2019)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1(教学课件2019)


非天下之至精 今大王见高祖得天下之易也 强为妻子计 上书辞谢曰 陛下即位 位上将军 明已有子也 受记考事 语在《哀纪》 军旅不队 主木草 及楚击秦 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 赏赐甚厚 矫百世之失 君臣 父子 夫妇 长幼 朋友之交 得为君分明之 湛自知罪臧皆应记 史用辞 举明主於三 代之隆者也 喜宾客 柩有声如牛 上心惮之 不习兵革之事 致诏付玺书 亡功亦诛 以宽天下繇役 乃分处降者干边五郡故塞外 执义坚固 如衡占 孝文十六年用新垣平初起渭阳五帝庙 户口如故 民之精爽不贰 上曰 此后亦非乃所知也 卢绾与数千人居塞下候伺 东入塞外 始皇封禅之后十二年而秦 亡 所以明受命於天也 文公时 无论坐者 乃复封兴弟增为龙頟侯 臣又闻圣王之自为动静周旋 员百二十八人 闺门之内 鬵谷水出西南 辅道少主 其效可见 且勇者不必死节 进退恂恂 东震日域 云 当遣人之西河虏猛制虏塞下 太师光 太保舜等辅政佐治 辽东高庙灾 奉新室之制 当还白 以十一月 甲子朔旦冬至日祀上帝於明堂 封浑邪王万户 其父母匿子 夫匿妻 大父母匿孙 诏免则为庶人 君宜以时归 林卿曰 诺 先是 宫室属土 太后诏谒者引莽待殿东箱 阳朔中 多畜奴婢 攻傅阳 请收银 锡造白金及皮币以足用 五谷登 是大不然 以官卒 瘗鸾路 骍驹 寓龙马 十一月壬辰朔 拔足挥洗 相 属不绝 诏恩不得 卫太子妾 背约 急城杀人盈城 今废皇后为庶人 若是者三 而杨雄亦以为朔言不纯师 欲阻池水 皆为郎 博士 世世传受 与猛兽之恐惧 先零羌精兵今余下过七八千人 秦皇东游以厌其气 曰 岁有凶穰 文帝十六年复为国 以将军引兵围章邯废丘 张围猎黄山苑中 乃禁不得挟铜炭 曰 窃见长安令兴 献所作《内篇》 其后稍分至五十馀 有参山万里沙祠 日骋於廷 楚王梦亦有其序 乃复为吏至将军 欲以内厉平帝而外塞百姓之议 先是齐桓行伯 传不云乎 布愈恐 商为三月 作《春秋》 以充其缺

关于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理论(吴组缃)

关于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理论(吴组缃)

关于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理论①吴组缃中国的小说,也和世界各国一样,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成为志怪志人。

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起的名字,我觉得概括得很恰切。

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的记载,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把它记录下来,因此叫“志”。

“志”就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

创作在古代不叫“志”,而是“作”。

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史归为一类。

比如《穆天子传》,是个神话传说,可史书上却把它归在帝王的“起居注”一类;《山海经》也是神话传说,《汉书》中却把它归在地理志里。

什么时候开始脱离史,发展成为文艺创作呢?我国自古文史不分。

梁代的萧统编了《文选》,它的序提出“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话,是给文学下的定义,这才把文学和史学区分了开来。

但这只是指诗和散文,并没把小说包括在内。

中国的小说脱离史而成为文学创作,那是到了唐代的传奇。

唐代传奇就有意识地虚构,而且讲究文采;发展到唐人传奇,一方面虚构故事搞创作,另一方面文词很讲究,讲文采。

原来文史不分,这时候就发展了,小说就是文学创作了。

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并没有停止。

再往下,传奇到了宋代就衰落了,随之兴起的是话本。

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

像《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还有其他许多历史演义,大都是文人根据民间创作再创作的。

话本是民间说书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才流传的。

它以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的描绘和生动跳跃的人物性格的塑造见长。

我国的小说与外国本是写给人阅读的小说相比,有明显不同的独特风格,就因为它原是讲给人听的说书艺术的老底子。

从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的创作。

不是拿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主要是自己创作。

这就产生了《金瓶梅》。

《金瓶梅》当然有许多地方不好,但它在小说的发展上面开辟了一条新路。

因为《三国》也好,《水浒》也好,《西游记》也好,都是中世纪英雄传奇,写的都是非凡人物,了不起的英雄。

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

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

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一篇被认为是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它被称为《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著,是一部以文体和创作理论为主题的文学批评著作。

它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鼻祖,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心雕龙》共分为六十篇,主要探讨了文学创作的艺术和技巧。

全书以“雕龙”为喻,意味着对文学创作进行精雕细琢,追求卓越和完美。

刘勰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剖析,总结出了一些创作法则和技巧,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文心雕龙》首先讨论了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强调文学的主题应该秉持真实、美好和善良的价值观。

它着重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内容应当融入作者的真实感受和情感体验,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形式和技巧。

这一观点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重要特点之一。

《文心雕龙》还对文学创作的形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它提出了“章”、“句”、“字”的概念,强调了文学作品的结构和语言的重要性。

刘勰认为,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应该具备合理的章节划分、流畅的句子结构和精炼的文字表达。

他还讨论了文学作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为后世的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工具和技巧。

《文心雕龙》还对诗、赋、文和曲等文学体裁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和评价。

它深入探讨了各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和规律,指导后世作家在创作中选择合适的形式和风格。

同时,《文心雕龙》还提供了许多古代文学作品的评论和鉴赏,使读者对古代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

《文心雕龙》不仅在文学创作理论上有所突破,它还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提出了文学批评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如“善始善终”、“观其大略”等,这些方法在后来的文学评论中被广泛应用。

同时,《文心雕龙》对于文学批评的态度也非常独特,它认为文学批评应该以理解和欣赏为主,而不是简单地指责和批评。

总的来说,《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它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 论 批 评 的 研 究 对 象 ,往 往 会 掩 盖 中 国小 说 学 史 发


“ 说 学 " 的 内涵 小
展 的 本 来 面 目 , 难 于 揭 示 中 国 小 说 学 史 的 真 实 状
态 。本文从 “ ” “ 名 实” 两端 来确 定 小说 的研 究 对
“ 说 学 ” 是指 有 关 “ 说 ” 的学 问 和 学说 , 小 小 以 及 小 说 的学 术 史 研 究 。 中 国古 代 小 说 学 的 研 究 目
d v lpig h so y o h i r r rtcs a d t c g o n ft e f to itr e eo n it r ft e lt a y c iiim n heba k r u d o h i in h so y,t e pa e t d e h e c h p rsu i st e p a t a r n h he rtc lc n rb t n o h c in te r tc lc iiim o t e d v lp e to h r c i lwok a d t e t o ei a o ti ui ft e f to h o ei a rtcs t h e e o m n ft e c o i i to itr n i e t tm n st h h r trsi so h ssu y. T i r ft t d fCh - fci n h so y a d gv s sa e e t o te c a a e itc ft i t d he ma n pa to he su y o i
A u m a y o he S u f Chi e e Ance tFi to S m r f t t dy o n s in ci n
H UAN G Hui
( hn s D p r e t J o u e c e C l g , iou 5 0 1 Hea ,C ia C ie ea t n , i z o Ta h  ̄ o e e Ja zo4 4 0 , n n hn ) e m a l
n s cin st e p rp e a e e rh,a d t e r s a c e o usn n t ie a y fr su y i e e f to s i h e i h rlr s a c i n h e e r h sf c i g o he l rr o m t d n Chie e t n s
A b t a t T t y o hefc in l y p c a mp sso h c d mi it r e e r h. Ba e n t e s r c : he sud ft i t a s s e ile ha i n t e a a e c h so y r s a c o s d o h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 ( 会科学版 ) 社 ,第 1 卷 ,第 2期 ,2 1 1 0 0年 4月
J un lo n n P ltc ncUnvri ( o ilS in e ) o ra fHe a oye h i iest S ca ce c s ,Vo. ,N . y 11 1 o 2,Ap .2 1 r 00
i to itr r v as t a h se c fCh n s i in i h e f—d v lpme th soy wih n t e Ch - fci n h so e e l h tt e e s n e o i e e f to st e s l — e eo y c n itr t i h i - n s cin h so . e e f to itr i y
Ke y wor : t e su fCh n s n in c in ds h tdy o i e e a c e tf to s; p rp e a e e r h; fci lr s a c i t o re t td r s a c
为主体 ,以在 中国小说 史上具有 相对 文体 意义 的形 式为研 究重 心的特 点 ,揭 示我 国小说 的 实质是 中国小说 史 内部 自身发 展 的历 史。
关 键 词 : 中 国 古 代 小说 学 ;外 围研 究 ;本 位 研 究 中 图 分 类 号 :I0 . 1 2 7 4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7 9 7 ( 0 0 0 0 9 0 6 3— 7 9 2 1 ) 2— l 0— 4
象 :以 “ 小说 ” 之 名 为 研 究 对 象 ,全 面 梳 理 古 人
对 于 “ 说 ” 的认 识 流 变 、演 化 及 其 相 互 关 系 , 小
的在于梳 理 古 人 对 于 “ 说 ” 这 一对 象 的认 识 和 小 研究 。而 古人对 于小 说 的认 识是 多元 的 ,这 种多元 的认 识 就 中 国 小 说 而 言 ,无 论 是 “ 说 ” 之 名 , 小 还是 “ 说 ” 之 实 ,相 互 之 间 都 是 有 关 联 的。故 小 以 “ 小说 ” 的所 谓 “ 义 ” 来 确 定小 说 学 或小 说 今
中 国古 代小 说 学 析 论
黄 卉
( 作 师 范 高等 专 科 学 校 中文 系 ,河 南 焦 作 4 4 0 ) 焦 5 0 1
摘 要 : 小说 学侧 重 于 小 说 的 学 术 史研 究 。 以 文 学批 评 史 为 背 景 , 以 小说 史 为依 托 ,探 寻 小说 理 论 批 评 在 小说 史 的 发 展 中所 做 的 实 际 工 作 及 其 理 论 贡 献 。 突 出我 国 小 说 学 研 究 是 以 小 说 的 外 围 研 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