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师范类大学生职业意识及培养

合集下载

师范生人格特点职业倾向价值观关系

师范生人格特点职业倾向价值观关系

师范生人格特点职业倾向价值观关系在如今的社会中,教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职业。

而师范生可以说是成为教师的前提,也是教育行业中的重要人才。

然而,职场中一个人的成败成就不仅仅取决于学历以及专业技能,更关键的是对于日常事物的看法、处理问题的方法等方面的个人素质。

因此,教师行业也需要有一定的职业特点。

一、师范生人格特点1. 热爱教育工作师范生本身就是因为对教育工作有着浓厚的兴趣才会选择这个专业。

同时,不管在学校实习还是毕业后参与实际工作时,都会充满热情。

2. 温和开朗师范生大多都具有温和开朗的性格特点。

在平时交往中,他们常常表现出谦虚、和蔼、坦诚、真诚等诸多美好的品质。

在追求职业发展的过程中,他们有着很好的人脉积累。

3. 注重精神面貌师范生一般注重自我历炼,有着较高的精神面貌要求。

在做决策时崇尚的是道德选择,不过于强调物质利益。

即便是面临个人利益和职业道德之间的抉择,也会秉承着职业道德不偏离的原则,使得教师职业受人尊重。

4. 具有强大的耐性和爱心在面对学生的不同个性、不同习惯和不同生长环境时,师范生常常需要表现出强大的耐心和爱心。

只有拥有了这样的素质,才能建立稳定的虚实关系,逐渐实现抱负。

5. 注重学习能力作为即将或正在从事教育教学领域的人才,师范生时刻注重增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也是他们工作需要的基础。

6. 善于与其他教师协作师范生习惯了在学校庞大的教育体系中寻找合适的战友合作,共同协调学科课程,完成学生的教学任务,做到了良好的协作。

二、师范生的职业倾向1. 教育行业师范生自然而然地转向了教育行业,成为了一名教育工作者,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保障学生自身拥有自由的发展空间。

教育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师范生需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保证自己的职业前途。

2. 家教行业除了在学校中工作,师范生也可以选择加入家教机构,为学生提供帮助。

在家教行业中,教师可以与学生更为亲近的互动,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从而更好地为其服务,能够让学生更专心地学习,更好地提高学习成绩。

关于师范生培养的思考

关于师范生培养的思考

关于师范生培养的思考①师范生的价值观培养建立师范生正确的价值观是培养师范生的基础,这可以通过专业课程、实践经验和社会实践等方式达到。

首先,大学应该在课堂上教授关于师范生价值观的课程,并向师范生展示正确的价值观观念是建立师范生正确价值观的基石。

其次,大学也可以提供不同的实践经验,让师范生亲身参与到各种实际项目之中,有助于他们拓宽视野,让他们一窥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

最后,大学可以在课余时间给予师范生社会实践机会,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更好地培养出未来的好老师。

这样的实践能够使学生了解社会需求以及社会发展的趋势,也能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

②师范生的临场能力培养临场能力是指师范生在课堂上有效地进行教学和管理学生行为等能力,这是培养优秀师范生的关键要素之一。

因此,大学应该创设模拟教学环境,使师范生能够实践教学技能,提高正确教育意识和教学效率,培养具有责任感的优秀教师。

另外,大学还可以建立各种教学档案等,使师范生更好的学习和研究,从而充分展现并发挥临场能力。

③师范生的教学思维建构教学思维能力是指根据不同课程、知识等,能够重新构建课堂教学模式,让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大学可以提倡师范生积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让教学思维的建构成为师范生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部分。

大学应当在日常教学行为和课堂教学举措上提倡师范生对教学思维进行分析、构建和表达的能力,从实践中学习,培养教学模式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④师范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师范生学习能力的激发是培养优秀师范生的重要因素,也是大学应当重视的一点。

因此,大学可以提供相应的实践环境,增强师范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此外,大学要制订有助于学习能力提升的教学计划,利用新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将学习活动丰富变化,集面授灵活的传授知识给师范生,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使他们获取更多的新知识。

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和感受

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和感受

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和感受
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理解通常是将其视为一种崇高而光荣的职业,是为了培养和教育下一代而奉献自己的人。

教师被认为是一个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承载着传授知识、塑造人格、培养人才的使命。

对于师范生来说,选择成为一名教师往往是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他们相信教育的力量能够改变世界,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付出和努力,培养出更多有才华、有品德的学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然而,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感受也有一些现实的挑战和困惑。

教师工作强度大,压力也较大,尤其是面对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和问题。

同时,现实的教育环境和体制也可能对教师的发展和创新造成一定的限制。

但是,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感受仍然是积极向上的。

他们认为通过教育,他们可以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联系,观察到孩子们的成长和进步,这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他们愿意为学生的成长付出一切努力,即使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也坚定不移地选择这个职业。

师范生职业发展措施

师范生职业发展措施

师范生职业发展措施师范生的职业发展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师范生应该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以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为目标。

2.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是职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应该注重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课程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方法、课堂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3.不断学习和进修:师范生应该不断学习和进修,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理论水平,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可以通过参加各种教育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4.强化实践经验:师范生应该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通过参与各种教学实践、教育实习等活动,了解实际的教育教学环境和工作流程,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拓展人际关系和沟通协作能力: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人际关系和沟通协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师范生应该注重拓展自己的人脉网络,与同行、前辈、学生等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提高自己的沟通协作能力。

6.关注教育行业发展趋势:了解教育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需求,可以帮助师范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

可以通过关注教育政策、教育改革动态、市场需求等信息,了解未来教育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7.寻找合适的岗位和机会: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寻找合适的岗位和机会非常重要。

师范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招聘信息、招聘要求等,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和机会,积极投递简历、参加面试等。

同时也要注重自我推荐和自我营销,展示自己的优势和能力。

总之,师范生的职业发展需要注重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同时积极寻找合适的岗位和机会,以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师范生职业认知

师范生职业认知

师范生职业认知一、引言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其职业认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职业认知不仅关系到师范生的个人成长,更关系到未来教育的质量和国家的长远发展。

因此,深入探讨师范生的职业认知,对于提升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培养出优秀的教师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就师范生职业认知的内涵、现状和提升策略进行探讨,以期为师范生的培养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职业认知的内涵职业认知是指个体对所从事职业的认知和了解程度,包括对职业的性质、特点、要求、发展前景等方面的认识。

对于师范生来说,职业认知主要是指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认知和了解程度,包括对教师职业的性质、特点、要求和发展前景等方面的认识。

师范生职业认知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职业性质:理解教师职业的基本性质,包括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家庭教育等方面的职责和要求。

2.职业特点:了解教师职业的特点,包括教育教学工作的特殊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等。

3.职业要求:明确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包括师德师风、专业素养、教学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4.发展前景:了解教师职业的发展前景,包括教育改革的方向、教师队伍的结构变化等方面的信息。

三、师范生职业认知的现状当前,许多师范生在职业认知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些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性质、特点和要求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导致他们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难以适应和胜任。

此外,一些师范生过于关注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了自身师德师风和专业素养的提升,这也会影响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

具体来说,师范生职业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教师职业性质的认识不足:一些师范生认为教师职业仅仅是教授知识的过程,忽视了教师对学生人格塑造、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职责。

2.对教师职业特点的理解不深:一些师范生缺乏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对教师工作的艰巨性和挑战性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

3.对教师职业要求的理解偏差:一些师范生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了自身师德师风和专业素养的提升,导致他们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难以胜任。

师范素质与职业道德培养

师范素质与职业道德培养

师范素质与职业道德培养作为师范生,培养良好的师范素质与职业道德对于我们未来成为优秀教师至关重要。

本文将分为十二个小节,从不同角度探讨师范生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师范素质与职业道德。

一、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一名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应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遇到困难时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以积极的情绪面对每一天的工作与生活。

二、学科知识的深造作为师范生,我们必须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

只有对自己所教授的学科具备深入的理解和广泛的知识储备,才能给予学生更好的指导和教育。

三、教育理论的学习教育理论是师范生必备的一项素质。

我们应该学习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教育的科学原理和方法,以此为基础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

四、多样化的教育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锤炼师范生的职业道德。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面对真实的教育环境,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五、师德师风的培养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教师职业中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我们要培养自己的榜样形象,做到言行一致,言行合一,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师范生应该从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给予每个学生平等的关怀和教育机会。

七、塑造正面激励氛围师范生应该积极塑造正面的激励氛围,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才华和潜力。

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潜在的能力,并通过赞扬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动力和积极性。

八、倡导和践行教育公平公平是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

师范生应该在教学中坚持公平原则,对每个学生平等对待,不因学生的家庭背景、性别、种族等因素对其进行不公平的待遇。

九、持续的自我反思与提升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

通过反思和总结,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

十、积极参与专业组织活动师范生应该积极参与教育专业组织的活动,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行业认同感。

成为未来教育者的必修课——师范生的职业素养培养

成为未来教育者的必修课——师范生的职业素养培养

成为未来教育者的必修课——师范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成为未来教育者的必修课——师范生的职业素养培养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的发展,师范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日益重要。

在未来的教育中,要求教师具有更加专业化、创新性和社会责任感的素养。

未来的教育者需要具有知识广博、有能力、可信赖、有共情力等方面的素质,才能够应对未来教育的挑战并取得成功。

一、知识广博未来的教育将逐渐从现阶段的课程教学向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方向转型,这对教师的知识素养和认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需要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和专业技能,熟悉现代教学技术和方法,掌握创新教育思想和理论,并有意识地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技能。

二、有能力未来会更加强调课程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因此,教师必须掌握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和技术,有能力为不同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针对性的教育服务。

此外,未来教师需要具有良好的沟通、组织、协调等能力,能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保持和谐的班级氛围,同时还要遵循教育法规和道德规范,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

三、可信赖教师作为知识和道德的引导者,需要具有高度的职业操守和道德观念。

未来的教育注重育人,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能够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决策,在教育和引导学生的道路上起到表率的作用。

四、有共情力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伴侣和引导者。

未来的教育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和人格陶冶,因此,教师需要具有强烈的情感和共情能力,能够真正理解和支持学生,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在未来教育的挑战中,培养师范生的职业素养已成为重要任务。

对此,教育部提出,在未来的师范生教育中,要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素养,重视实践教学的培养,建立完善的综合评价体系,推动师范生的综合素养提高。

同时,在师范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中,如何加强实践教学的培养是一个重要问题。

教育部提出,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如“师范生到基层”、实习教学、校外实习等,让师范生有机会更好地了解教育实践,增加师范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师范教育要注重培养师德师风意识

师范教育要注重培养师德师风意识

师范教育要注重培养师德师风意识师范教育是培养未来教师的重要环节,其目标在于培养具备高度师德师风意识的教师人才。

师德师风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是良好教育教学秩序和良好学校发展的保障。

本文将从提高师范教育质量的角度来论述师范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师德师风意识。

一、强化师范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师范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师德师风意识,因此,应该在学生入学之初就明确提出要求,强调师范生要具备良好的职业意识。

具体而言,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开学典礼、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向师范生们传达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激发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同时,可以开设相关的职业伦理课程,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教育使命,并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师德观念。

二、建立完善的师范教育评价体系师德师风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标准,评价体系的设计可以有效评估学生的师德师风意识,并对其进行引导和培养。

学校应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师范教育评价体系,例如通过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估、同学互评等多维度评价和反馈,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师德师风表现,并及时进行指导和辅导。

同时,还应关注学生的课堂教学和实习情况,通过教学观摩、实习报告等方式,加强对学生教学能力和师德师风意识的评估和培养。

三、拓宽师范生的实践渠道师范教育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相关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实践活动,让师范生亲身体验到教师的角色和责任。

学校可以与当地的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为师范生提供开展教学实习和实践活动的机会。

在实践活动中,师范生可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互动,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加深他们对教师工作的认识。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师范生到农村和社区开展支教和志愿者活动,让他们接触到不同背景的学生和家庭,增强师德师风意识。

四、加强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师德师风意识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应加强对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讲座、展览和研讨会等活动,让师范生了解国家和社会的最新政策和发展动态,在培养其道德情操的同时,也提高其思想素养和政治素养。

师范生的培养与教师职业发展

师范生的培养与教师职业发展

师范生的培养与教师职业发展教师是社会的栋梁,是国家的未来之师。

他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人的重任,承载着祖国的希望。

教师的培养与职业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而培养师范生,使其成为优秀教师,更是教育事业进步的保证。

师范生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和全面考虑的过程。

首先,师范生需要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

作为教师,他们需要掌握丰富的知识体系作为支撑,才能够在教学中扩展知识点,让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在师范生的培养中,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是重中之重。

通过严格的学科考核,可以筛选出真正适合从事教育事业的人才。

在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之外,师范生还需要进行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的学习。

教学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素质的过程。

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论的指导,才能够更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

因此,在培养师范生过程中,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都是必不可少的。

除了理论知识之外,实践经验也是师范生的培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实践能够让师范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教育工作的本质,并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行学以致用。

通过实习,师范生能够锻炼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沟通能力,更好地适应教育现场的需求。

因此,在培养师范生过程中,实践环节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安排。

师范生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在多个环节进行系统而综合的学习和实践。

只有经过全面而深入的培养,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教师,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职业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挑战的过程。

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首先,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跟上时代的发展。

教育事业在不断进步变革,新的理论和方法层出不穷。

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教师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现场的需求,提供更好的教学效果。

除了学习新知识,教师还需要进行教学经验的积累。

教育工作涉及到很多实践操作,只有通过实践,教师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更好地实施教学。

因此,教师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教学经验。

浅谈师范生职业素质与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浅谈师范生职业素质与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浅谈师范生职业素质与就业竞争力的提升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历史性跨越。

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质量越来越受到关注。

目前,中小学教师仍然以师范生为主,科学的认识师范生最关注的职业和就业问题,有助于提升师范生的职业意识,转变师范生的就业观念,最终提高基础教学质量。

本文从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培养入手,阐述了师范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对如何更好地提升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做了系统分析。

标签:职业素质;就业能力;基础教学一、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一)确定职业目标作为大学生,要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对今后可能从事的职业做大致的设想和目标,并且要了解可能从事的职业有什么特点,需要具备什么能力。

(二)自我与环境评估对自己的评估,需要收集分析与自己相关的信息,特别是与职业生涯息息相关的信息,如人格、性情、需求、能力、价值观等,以对自己有个清楚的认识。

对环境的评估就是对将来自己可能工作的地域有一定的规划,如职业本身是否适合自己,自己在可能从事的职业中会处于什么环境,这种环境自己是否适应,是否胜任这份工作等。

(三)设定职业生涯目标设定职业生涯目标是职业生涯设计的核心,一个人事业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无正确的目标。

职业生涯目标以自己最合适的兴趣、性格、才能、价值观和外部环境等为依据设定,可以把职业生涯目标设定为人生目标、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四)付诸行动设定完职业发展目标后,就要付诸行动,把每件事做好。

首先要就实现短期目标采取行动,并持之以恒。

坚持做好每天的事,每一天踏踏实实地行动起来,才能不断接近设定的最终目标。

二、师范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一)具备教师道德素质师范类毕业生应该具备教师的职业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忠诚教育事业。

高师学生应该热爱教育事业,对待工作有颗赤诚的心。

二是热爱学生。

爱护自己的学生,对学生负责,对教育负责。

三是具有团结协作精神。

在工作中要具备团队意识,要有与他人协作精神。

高校师范生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高校师范生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高校师范生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培养研究摘要:高校师范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对于其未来教育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高校师范生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探讨了高校师范生职业意识的内涵、特点以及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方法和策略。

研究发现,高校师范生的职业意识包括对自身角色定位的认识、教育使命的认同和发展需求的意识。

而职业能力培养则需要充分发挥教育实践和教师培养的智力资源,培养高校师范生的教学能力、课程设计能力、教育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在培养过程中,高校应加强对师范生的职业意识培养,提供多元化的培养机会和资源支持,建立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

关键词:高校师范生,职业意识,职业能力,教学能力,课程设计能力,教育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培养1. 引言:高校师范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教师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高校师范生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的研究,可以为高校师范生的教育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师范生职业意识的内涵、特点以及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方法和策略,以期为高校师范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参考。

2. 高校师范生职业意识的内涵与特点:高校师范生的职业意识是指对自身教师角色定位的认识、对教育使命的认同和对个人发展需求的意识。

首先,高校师范生需要明确自身作为一名教师的角色定位,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教育者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其次,高校师范生需要认同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明白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对社会和学生的影响。

最后,高校师范生需要意识到个人在教育领域的发展需求,积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

3. 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高校师范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主要包括教学能力、课程设计能力、教育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首先,高校师范生需要具备扎实的教学能力,包括教育原理的掌握、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和教学过程的组织能力。

其次,高校师范生需要具备良好的课程设计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

培养高校师范生坚定的职业信念

培养高校师范生坚定的职业信念

培养高校师范生坚定的职业信念摘要:高校师范生即将承担起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承担起培养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在校期间培养其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形成稳定的、内外统一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其成为合格教师的基础,是职业理想的基础,也是教师行业的需要是幸福从业、成长为教育家的需要。

关键词:高校;师范生;职业信念教育必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

无德无以为师。

一个人在担当起培养别人的任务之前自己首先要成为人,成为一个道德卓越的人,教师的职业信念在师德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高校师范生要胜任未来的教师职业,承担起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在学习期间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形成师范生应该具备的、稳定的、内外统一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

其职业信念直接影响着工作成效、育人效果,既是外界对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也是教师对待职业规范所表现出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1教师职业信念的涵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信念是“对自己确信的问题的看法。

” 从哲学角度来看,信念是“价值意识的观念形式之一,是人对某种现实或观念抱有深刻信任感的精神状态……它常常是思想和行为中被恪守的东西。

” 在中国哲学的源流上,对信念的重视和研究可以追溯到孔子,他在《论语·八佾》里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意思就是说,祭祀祖先就如同祖先真在那里,祭祀神就如同神真在那里。

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由别人代祭那就如同不祭祀一样。

一个人对人对事都要有祭神如神在的心理,恭而敬之,这就是信念。

在心理学上,信念是主体对于自然和社会的某种理论原理、思想见解坚信无疑的看法。

它是人们赖以从事实践活动的精神支柱,是人们自觉行动的激励力量。

告诉人们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使人把握思想和行动上的有效原则或目标。

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职业信念是其从事教师职业的重要动机之一,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所产生的坚信不疑的态度。

论师范生教师职业意识的培养

论师范生教师职业意识的培养

论师范生教师职业意识的培养摘要:师范生教师职业意识的状况将直接影响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目前,师范院校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意识存在认同度不高、价值取向发生偏差、期望值偏高、从业意识不强等特点。

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师范院校应着重在提高师范生的教师职业兴趣、提高师范生的专业技能和能力、引导师范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强化师范生教师职业的从业意识等方面探寻师范生教师职业意识的有效培养方法。

关键词: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师职业意识;培养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11)04-0009-02一、师范生教师职业意识的现状为了解目前师范院校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意识的现状,2008年9月至12月,课题组以四川省师范院校即将毕业的四年级师范生为调查对象,在四川省具有代表性的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内江师范学院、乐山师范学院、绵阳师范学院5所师范院校进行了抽样调查。

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95份,其中文科毕业生284人,理科毕业生211人,回收率为99%。

调查发现,目前师范院校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意识存在以下特点:(一)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不高调查问卷设置了“你为何选择师范专业学习”这一问题。

统计结果显示,学生自愿选择师范专业,对将来从事教师职业有兴趣的占33%,而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占21.62%,为以后的就业考虑占17.37%,高考成绩不理想,被调配而来的占到21.41%,其它原因占15.35%。

这表明,近70%的师范生在大学入学时并没有教师职业意识,对未来从事的教师职业缺乏认同,他们选择师范专业学习,并非由于兴趣,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受家庭因素和其它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二)对教师职业的价值取向发生偏差为了解师范生的价值取向,问卷设置了“择业时你最重视的因素有哪些”。

调查结果显示(附表1),“经济收入”是师范生择业的首选,“个人今后发展”次之,这说明师范生在择业选择时将毕业后的“生存需要”放在首要位置考虑,这本无可厚非,但也可以看出,部分师范生不仅仅满足于“生存需要”,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就业取向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就业能力

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就业能力

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就业能力人才培养一直是教育的目标之一,而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就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就业能力,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培养职业意识的重要性职业意识是指学生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并对未来职业发展有所规划和目标。

培养职业意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兴趣,做出合适的职业选择,避免盲目跟风或迷茫的情况发生。

同时,职业意识还能帮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打算,增加成功的机会。

二、培养职业意识的方法1.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和探索。

学校可以通过一些调查问卷、个人辅导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和价值观等,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业倾向和优势,从而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

2. 提供职业信息和导向。

学校应该积极提供各类职业信息,包括不同职业的特点、薪资待遇、发展前景等,让学生对各个职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来学校做职业分享,向学生介绍不同职业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职业选择。

三、培养就业能力的重要性就业能力是指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所需的各项技能和素质。

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具备良好的就业能力可以增加学生的竞争力,提升就业成功的概率。

因此,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四、培养就业能力的方法1. 提供实践机会。

学校可以与企业、机构合作,开展实习、实训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真实地接触工作场景,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开设职业教育课程。

学校可以设置专门的职业教育课程,包括求职技巧、职场礼仪、沟通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帮助学生掌握就业所需的各项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3. 职业规划指导。

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指导,借助专业顾问或就业指导辅导员等进行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和求职策略。

结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就业能力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师范专业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探究

师范专业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探究

师范专业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探究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就业形势的变化,促使高校与学生对职业能力的提升愈加重视。

院校与专业特点的差异,使得其面临的就业问题有所不同。

师范专业不仅涵盖范围广,同时承担着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衔接作用,在高等教育体系构成具有重要地位。

与之相应,以教师技能为代表的师范专业大学生职业能力情况,不仅关系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的师资力量与长远发展。

一、师范专业的就业形势整体而言,在党和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举措的持续推进下,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规模稳步扩大,对于师资质量的要求逐步提高。

同时,由于城市化进程与人口迁移,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师资供需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城区学校因便利的生活条件与丰富的资源配置成为师范生就业首选,而乡村学校因环境限制而关注较少,城乡学校在就业市场上的处境较为悬殊。

与之相似,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造成教师收入的差距,使得东部沿海地区成为师范毕业生关注的重点。

除传统的学校招聘以外,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与子女教育更加重视,各类教育辅导机构应运而生,极大拓展了师范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范围。

国家与各省为改变贫困偏远地区基础教育薄弱状况,开展的公费师范生、农村全科教师、特岗教师等多项措施,既增加了师范专业吸引力,也为其就业提供了保障。

在看到师范专业就业渠道多元、前景较为广阔的同时,更应当注意到当前师范专业学生就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高等师范教育规模趋于饱和,年度师范生毕业人数已超过当年各级学校师资需求量。

尽管师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较为多样,但正式教师岗位的吸引力与日俱增,使得师范生的就业意愿变得更为集中。

加之各地为提高师资队伍质量,从学历与院校类型等层面,对师范专业毕业生的区别对待。

综合性高校毕业生因在视野、综合素养等方面的优势,反而日渐受到部分教育机构的青睐,更加剧了师范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紧张局面。

师范生人格特点职业倾向价值观关系

师范生人格特点职业倾向价值观关系

师范生人格特点职业倾向价值观关系师范生是指接受教师培养的大学生,他们接受的教育、接受的培训、实习经历以及专业背景使得他们在人格特点、职业倾向和价值观方面具有一些共性特点。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师范生的特点以及它们对专业选择和教育事业的影响。

首先,师范生的人格特点之一是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为未来的教师,他们肩负着培养学生的使命。

他们了解到自己的工作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因此他们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负有较高的责任感。

他们愿意为学生付出额外的努力,关心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健康,并向学生传递正能量。

其次,师范生通常具有较强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教师作为传授知识和教育学生的人,需要与学生、家长和其他教育工作者进行频繁的沟通。

师范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接受了很多培训,比如教育心理学、沟通技巧等方面的课程,这使得他们具备了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并且能够有效地传递知识和信息。

第三,师范生在专业选择上往往具有自己特定的倾向。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师范生一般更倾向于选择教育、心理学、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等与教育相关的专业。

他们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兴趣使他们愿意投身于这个领域,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外,师范生普遍具备较强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整能力,他们善于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教育方式,并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

第四,师范生的价值观通常与教育价值观相契合。

教育关乎到社会的未来和发展,因此教师的价值观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师范生通常具有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性和尊重学生独立人格的价值观,他们承认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

他们追求教育的公平和平等,致力于为每个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平等的发展机会。

总之,师范生在人格特点、职业倾向和价值观方面具有一些共性特点。

他们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善于沟通和表达,有明确的专业倾向,以及符合教育价值观的价值观。

这些特点使得他们在教育事业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大学生教师教育意识培养研究

大学生教师教育意识培养研究

大学生教师教育意识培养研究教师教育意识的培养是培养出优秀教师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大学生教师培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大学生教师教育意识的培养,可以提高他们的教育思想境界和教育责任感,促进其成为担当民族教育事业发展重任的合格教师。

一、教育意识的内涵与重要性教育意识是指教师对教育工作的认识、理解和态度。

它包括了教育工作的目标、任务、方法、要求和职责,是教师教育行为的内在动力。

教育意识的培养对于大学生教师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教育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和人生观念。

在大学生阶段,他们的教育意识正在形成和发展。

通过培养正确的教育意识,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从而影响他们的日常教育行为。

其次,教育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素质。

教育意识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要求之一。

通过培养教育意识,可以引导大学生教师深入了解和研究教育理论,提高他们的教育修养和教育能力。

最后,教育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教师承担起教育责任和使命。

教育意识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之一。

通过培养教育意识,可以使大学生教师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

二、大学生教师教育意识培养的途径与方法为了培养大学生教师的教育意识,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和途径来进行培养。

首先,培养大学生教师的教育意识需要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

大学生教师培养的核心是培养他们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

因此,通过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将教育意识的培养融入到各个课程中,将有助于大学生教师全面学习和掌握教育的理论和方法。

其次,培养大学生教师的教育意识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参与实践教学,可以使大学生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教育的实践操作和实际需求,培养他们的教育思考和适应能力。

此外,培养大学生教师的教育意识需要注重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

通过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可以使大学生教师在实践中感知教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某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班学生职业意识初探

某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班学生职业意识初探

某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班学生职业意识初探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于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发增长。

某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班学生是未来教育行业的重要力量。

因此,对于这些学生的职业意识的培养和塑造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职业意识的概念入手,探讨某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班学生的职业意识特点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

一、职业意识的概念职业意识,是指人们在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对自己从事职业的真实认识和了解,对职业的要求及职业发展方向的清晰认识以及对自己是谁、从事职业的意义等方面的确定。

职业意识是指对职业认知的结晶,体现了个体在特定职业领域内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定位。

二、某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班学生的职业意识特点1.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就目前调研情况来看,大部分毕业班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

他们很少考虑自己未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甚至都不知道应该从何开始规划职业发展。

2.重视学科知识,忽视职业技能大多数学生在上学期间,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学科知识的学习上,对于实际职业技能的学习和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

这种现象在校园内尤其明显。

3.缺乏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很多学生缺乏对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的清晰认识,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优势劣势了解不够,难以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潜在职业发展方向。

三、有效地培养某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班学生的职业意识1.推进职业规划教育学校应该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发展的各个方面,为学生规划职业发展提供帮助和指导。

这项工作应该从大一开始,不断地加深学生的认识。

2.注重实践教学学校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特别是注重实际职业技能的学习和培养。

让学生在工作场所或实际工作中体验、掌握与职业相关的技能和知识,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

3.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这项工作应该从大一开始,让学生尽早认识到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的重要性。

4.注重青年引导员队伍建设学校应该积极引进优秀的青年引导员,为学生提供职业辅导、建议和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师范专业大学生职业意识及培养》课题计划书一、题目:浅析师范专业大学生职业意识及培养二、研究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1)研究问题的提出从2008年开始,世界范围内发生金融危机,很多企业倒闭。

与其他西方国家相比,虽然我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仍有为数较多的中小企业受到了影响,不少企业纷纷采取裁员、减薪、缩小招聘规模等方式来应对危机,因此,原本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国情下,必然要求我们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应对这严峻的就业形势。

应对措施很多,我认为,加强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自拿到考试题目后,我在网上浏览了大量关于大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相关文章,也下载了二十余篇相关文章,并对所有文章进行了仔细的研读。

从中我发现,大多数文章都是从宏观方面来进行阐述,只有较小的一部分是从细分的专业来谈相关专业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

而我认为,相当一部分专业都具有自身的特点,不能混为一谈,所以我选择了这个研究课题。

(2)研究意义正是在这样迫切需要加强对大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时代背景下,在对大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上,现有的相关研究都显得很不够。

这种形势下,对师范类专业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有利于调动师范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积极性,保证教育活动合理和有针对性地展开,实现理想的培养目的,又可以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和完善现有的培养和安置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三、文献综述(1)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学者凌文铨提出:人们对待职业的信念和情感、判断即是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可以认为是人的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1]。

2008 年张国兵等人的研究又将其具化为职业需要、职业理想、职业兴趣和职业行为倾向等几个方面[2]。

从已有的文献中不难看出,诸多研究中也同意上述两者观点,也将职业信念、情感和判断统归为职业价值观来进行分析的描述。

赵喜顺提出,人们对职业的基本需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3]:一是满足经济需要,二是要能充分的提高自己,三是能为社会服务,四是能够获取社会声望。

这应该是最被普遍接受的一个结论。

而后来的研究中,学者们则在此基础上将目标更加细化和具体,以便更准确地进行因素设计和把握。

其中典型的是楼静波在青年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中呈现中了“职业稳定、发挥特长、符合兴趣、收入高、自我实现”等 11 个价值条目供选择,可见其主体构想基本沿习了早有的研究结论[4]。

吕厚超[5]在研究以有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通过对 200 余名大校大学生生的调查分析,把学生职业价值观分成了发展促进、家庭关照、职业保健、企业情况、人事状况、个人声望、企业声望、生活享受等八个因素,以此编制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问卷。

该研究设计严谨合理,所得数据也经过科学测定,因此被广泛应用。

(2)职业意识发展的特点师范类学生生群体的职业意识发展可以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即感知适应阶段和继续发展阶段[6]。

其中适应阶段可从入学伊始划至教育实习阶段,该阶段主要是师范生了解和感知教育事业、教师职业,有意或无意地接受教师职业角色的自我教育,树立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

其二从教育实习后至上岗前这段时间叫做继续发展和稳定阶段。

有研究表明本阶段师范生的职业意识会因经过教育实习的过程更切实地感知、感受教师职业的特点、性质、意义和内容等等,一方面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另一方面可能通过接触优秀的一线教师而形成榜样效应,更加坚定从教信念,形成相当稳定的职业意识[7]。

当然,并不可能整个师范生群体的变化都会朝向积极和理想的一面发展,在实践中也极容易出现“反向”的案例。

因此可以判断,师范生的职业意识既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具备发展的不均衡性,特别是在大四年级要经历教育实习、择业和就业的历程的时候,更能表现出其起伏性大、稳定性不足等特点。

而对于越来越多的师范生而言,他们不仅要经历早已“预知”的教育实习等过程外,更多的是对国家安置政策这块“未知”的领域充满关注和期待。

国家政策如果不能很好地满足师范生个体利益而产生“冲突”,那么学生的职业意识必然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在政策既定的情况下会转换成“被动承受”和“消极懈怠”两种外在的表现,这与国家教育政策的初衷和学校培养的目标是相悖的。

(3)对师范生职业态度的研究对师范生职业态度研究比较全面的是李庆华[8],他通过对郓城师范学校的五个年级300 名学生进行调查,对学生性别、生源地、年级情况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

得出四项基本结论:一是师范生职业态度呈不均衡趋势,二是女生职业态度要高于男生,三是城市与农村生源学生在职业态度某些内容上差异显著,四是高年级要明显较低年级学生态度更加乐观。

他认为,产生这些状况的原因包括学生自身因素、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等。

特别是他在论文中职业态度问卷的编制维度和问题设计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华东师范大学周天炯[9]通过对华东、华中两所师范大学的2007、2008 级免费师范生和普通师范生样本进行职业价值观、职业态度和心理健康量表等测量,并辅以半结构访谈的方式了解和分析被试群体的职业态度初始和变化情况,并阐释了心理健康状况与职业态度之间的关系,得出主要结论:1.免费师范生与普通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在发展促进、职业保障、职业声望这几个维度存在显著差异;2.免费师范生职业态度整体上要较普通师范生更为积极;3.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态度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职业态度消极的个体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四、研究设计(1)核心概念的界定所谓职业意识,是指人们对于未来从事某种社会职业的倾向。

是决定人们选择职业、忠于职业和胜任职业的源动力。

陆庆生认为,职业意识是指职业认识、职业评价、职业情感和职业态度等心理成份的综合,以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基础,具体说来包括责任意识、创意意识和协作意识等好多方面[10]。

而作为师范生职业意识这一概念,刘福国[11]最早提出,所谓师范生职业意识即师范生对从事某种社会职业的心理倾向。

而且职业意识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能动的可变性。

前者表现为对本门职业有较固定的价值取向,后者休现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产生的变化。

王秀章、陈府山[12]提出:师范生职业意识即是在专业学习中培养职业兴趣和积极的职业态度,自觉地进行职业自我修养,自我教育,最终形成坚强的取业信念的过程。

本文倾向广于王秀章和陈府山所提出的定义,认为所谓师范生职业意识就是指在学习中形成的对未来教师职业的态度和看法,以及为胜任职业做出相应的努力程度。

(2)研究目标本文将通过对师范类专业大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相关基本理论进行梳理,并结合对学生职业意识的现状的调查分析,探讨当前师范类专业大学生职业意识培养与高校德育改革相关应对之策。

从而,为即将走上职业道路的师范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准备提供思路,也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和完善现有的培养和安置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3)研究内容通过对重庆师范大学应届毕业师范生选取部分样本,通过对调查群体职业意识进行两至三次问卷调查,了解和描述出群体职业意识在毕业前一年内集中变化的情况。

(4)研究方法及其研究设计1.研究方法:文献法:也称作历史文献法,通过搜集和分析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确定研究方向,进而实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

本课题中,主要运用文献法搜集相关资料,获得相关研究的现状及存在不足之处。

问卷调查法:以现有的编制科学的专项测量问卷及研究者自主研制的问卷,对被试进行测量以获取调查数据的方法,便于从量化的角度反映和把握研究问题。

本课题中,主要采用问卷测量出被调查者在职业认识、职业理想、职业信念、职业情感及职业准备等五个维度的变化情况,旨在对先后的测量进行纵向对比分析,得出变化规律。

2.研究过程设计: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即文献收集阶段、调查研究阶段和论文撰写阶段。

第一阶段(2012年7月—2012年9月),主要运用文献法,进行文献分析、比较研究,仔细考察现阶段相关研究领域所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从对已有成果的分析总结中,找到本课题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具体研究的方法。

第二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3月),主要进行调查研究,收集各种量化和质化数据,并予以分析。

本阶段主要是对所选取的调查样本进行问卷调查,设计两至三份调查问卷,按照预定安排进行有效的调查。

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初步分析,为最后一个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2013年4月—2013年6月),主要进行论文的撰写,通过前两个阶段的进行,对所得到的相关分析进行系统的整理,运用相关的辅助分析软件,进行全面的分析,撰写论文。

2013年7月,课题结题,推广研究结果。

五、参考文献[1]凌文铨,方俐洛,白利刚.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J].心理学报,1999(7)342-348.[2]张国兵,王国芳,彭豪祥.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及职业选择倾向的调查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4).[3]赵喜顺.论青年职业观引导[J].青年研究,1984(3)52-57.[4]楼静波.当代青年的职业价值观[J].青年研究,1990(z1)22-28.[5]吕厚超,缪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问卷的初步编制[J].中国青年研究,2008(3)67-70.[6]张爱叶.高等师范生职业准备现状调查与指导策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7]韩晋.试论师范生职业角色意识的培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10).39-42.[8]李庆华.当前师范学校学生职业态度研究——来自郓城师范学校师范生的调查[D]. 2005.4.[9]周天炯.免费师范生的职业态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10]陆庆生.职业意识培养的途径[J].今日科苑,2006(6)88.[11]刘福国.论师范生职业意识的形成与培养[J].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2(2),33-38.[12]王秀章,陈府山.浅谈师范生职业意识的形成与对策[J].上饶师专学报,1995(2)56-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