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失眠
失眠中医课件ppt
合理饮食与运动
饮食调理
合理安排饮食,避免过饱或过饥,避免食用刺激性强的食物,有助于改善睡眠 。
适当运动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消耗体力,促进睡眠。但应注意避免在睡前进行剧烈运动。
05
失眠的预防与保健
预防措施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尽量在每天相同的时间入睡和 起床,建立规律的睡眠节律。
睡前放松身心
通过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放 松身心的活动,缓解压力和焦 虑。
避免刺激性物质
如咖啡、茶、烟等,以及避免 在睡前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
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
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凉爽, 使用舒适的床垫和枕头,保持
房间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保健方法
中药调理
根据中医理论,失眠可能与心火旺盛 、肝郁气滞、脾胃不和等有关,可选 用相应的中药进行调理。
针灸治疗
通过针灸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身体 的气血流通,缓解失眠症状。
失眠中医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 • 中医治疗失眠的方法 • 失眠的心理疗法 • 失眠的日常调理 • 失眠的预防与保健
01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
失眠的定义与分类
失眠的定义
失眠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睡 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差,从而 影响白天正常生活和工作的一种 症状。
失眠的分类
根据失眠的原因和表现,可以分 为短期失眠、长期失眠、急性失 眠和慢性失眠等类型。
推拿按摩
通过按摩头部、颈部、肩部等部位, 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促进睡眠。
饮食调理
根据中医食疗理论,选用具有安神、 养心、舒肝等作用的食物进行调理。
养生建议
增加运动量
控制情绪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疲劳,有助于睡 眠。但注意不要在睡前进行剧烈运动。
中医如何分型调养失眠
睡眠是生命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睡眠不足不仅影响到个人的身体健康,而且会对心理和社会功能产生负面影响,造成疾病或缩短寿命,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睡眠障碍可能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和睡眠时间不足等,会对个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心虚胆怯型症状表现:睡眠不安,夜间易醒,睡眠时间短。
头晕乏力,心悸健忘,多梦。
工作效率低,易出汗,常伴有心悸、气短、胸闷、腰酸腿软等症状。
治则:心主神明,又主神志。
心藏神,脑为元神之府。
心虚胆怯则神不守舍,神不安则神游失所。
另外,肝阳上亢或痰热内扰等因素也可导致失眠。
方药:主要的治疗方法是补心安神。
常用药物包括酸枣仁、百合、远志、龙眼肉、大枣、甘草等。
食疗方:百合莲子羹:百合20克,白糖10克。
将百合去皮洗净,浸泡半小时后去水;莲子去芯洗净;将上述材料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炖煮30分钟即可。
心脾两虚型症状表现:胸闷,腹胀,不思饮食,乏力,头晕,心烦不宁,健忘,睡眠时间短。
中医诊断:失眠。
治则:补益心脾,安神定志。
方药:归脾汤加减。
处方: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当归、远志、龙眼肉、酸枣仁等。
其他疗法:中成药可选人参归脾丸(颗粒),养心汤(颗粒)等。
针灸治疗取穴位多,如神门、内关等穴。
可以用强刺激法,或用中药方剂治疗。
另外,针灸也可以起到一定的镇静作用。
肝郁化火型症状表现:失眠多梦,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咽干,头晕头痛,食欲减退。
病因:因肝火过旺而导致失眠。
在这种情况下,情绪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如果没能控制好情绪,也会导致失眠。
方药:通常情况下,可选择龙胆泻肝汤、逍遥散等进行治疗。
此外,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饮食习惯,不要吃得太多或太少,这是缓解失眠的重要因素。
此外还要多锻炼身体,运动可以促进身体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从而使大脑供血充足。
心肾不交型症状表现:心烦,心悸,睡眠不安,健忘,耳鸣,多梦。
患者还会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眼花、牙齿松动等症状。
中医对于失眠与焦虑症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对于失眠与焦虑症的辨证与治疗失眠与焦虑症是现代社会中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中医作为一种古老而丰富的医学体系,对于失眠与焦虑症的辨证与治疗提供了独特的观点和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失眠与焦虑症的病机、辨证与治疗。
一、失眠的病机与辨证失眠是指无法在晚上入睡或睡眠不深,并且白天感到疲倦和精神不振。
中医认为,失眠多与心脾失调、肝郁气滞、肾精不足等有关。
心脾失调是失眠常见的病机之一。
由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作息无规律等原因,导致心脾功能失调,出现失眠的症状。
肝郁气滞也是导致失眠的一个重要病机。
中医认为,在情绪波动大或长期压抑、烦躁易怒的情况下,肝郁气滞,使得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失眠难眠。
肾精不足是导致失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肾精不足可以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者长期劳倦过度等原因引起,进而导致脑力透支,出现失眠的情况。
辨证是中医治疗失眠的基础。
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中医将失眠分为多个病证类型,如心脾虚弱型、肝郁气滞型和肾虚型等。
通过辨证分型,可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
二、失眠的中医治疗方法中医对于失眠的治疗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调养生活等方面。
中药治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失眠的治疗。
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可以选用合适的中药进行调理,以达到平衡阴阳、调和脏腑的目的。
例如,对于心脾虚弱型的失眠患者,可以使用补益心脾的中药方剂,如党参、白术等;对于肝郁气滞型的失眠患者,则可选用疏肝解郁的中药,如柴胡、香附等。
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失眠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可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改善失眠的症状。
例如,针灸师可以选择"心穴"、"神门"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以求安神、调理心脾的作用。
调养生活是中医治疗失眠的重要环节。
中医强调平和心态、有规律的饮食、适度的运动以及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等。
遵循这些调养原则,可以帮助患者调节自身的生活方式,提高睡眠质量。
失眠的中医护理方法
失眠具体指的是无法正常进行睡眠,轻度患者表现为入睡困难,或者是睡眠较浅,经常会惊醒,而且醒来以后很难再睡着,失眠情况严重的患者整夜都无法正常入睡。
在中医领域认为,导致失眠的原因大多都是因为患者脏腑失和、气血失调导致的,因此针对失眠患者要着重脏腑调理,帮助患者调和气血,实现阴阳平衡,让患者的脏腑功能得到调节是基本原则。
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失眠的中医护理方法吧。
中医对失眠的分型1.肝郁化火型患者的主要表现包括性情急躁,非常容易发怒,难以入睡且多梦,严重的甚至彻夜无法入眠,还会出现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等情况。
2.痰热内扰型患者的主要表现包括难以入睡,胸闷心烦、嗳气等,还会出现头重目眩、口苦、舌红苔黄腻等情况。
3.胃气失和型患者的主要表现有难以入睡、脘腹胀满、胸闷嗳气、嗳腐吞酸,还会出现恶心呕吐、大便不畅等情况。
4.阴虚火旺型患者的主要表现包括心烦不寐、心悸不安、腰酸腿软,还会出现头晕、耳鸣、健忘、遗精、舌红少苔等情况。
5.心脾两虚型患者的主要表现包括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头晕目眩,还会出现四肢无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等情况。
6.心胆气虚型患者的主要表现包括心烦不寐、多梦易醒、胆怯心悸,还会出现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等情况。
中医对失眠的护理干预方法1.家庭护理失眠虽然不属于危急重症,但是长期失眠会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还有可能诱发心悸、脑卒中、眩晕等疾病。
顽固性失眠经常会导致患者出现寝食难安的情况,非常痛苦,部分患者因为失眠会选择服用安眠药物。
这种药物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助眠效果,但可能会让患者对安眠药物产生依赖,这一部分患者因为长期使用安眠药物,医源性疾病的发生风险也大幅度增高。
所以针对失眠患者的家庭护理非常关键。
首先是心理护理。
在患者接受了相应的基础治疗以后,还应当重视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帮助患者失眠的中医护理方法姻任志欣(上海市静安区中医医院护理部)医诊通中医66RRJK排遣负面情绪,减轻其心理负担,及时消除会影响患者睡眠的各类环境因素。
中医治疗失眠要从调理脾胃开始
中医治疗失眠要从调理脾胃开始失眠,通常指人们对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都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的社会活动的一种主观的体验。
临床医学将入睡时间超过半小时或者夜间觉醒次数大于2次的睡眠质量差,浅睡多梦,总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等症状,都归结为失眠。
据调查显示,世界上的失眠数量惊人,我国的失眠人数也在日益增加,随着社会压力增加,我国成年人的失眠发生率高达40%左右。
西医学将失眠症归纳为神经官能症或内分泌失调一类,从西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方式来看,往往对失眠采取镇定安眠类药物控制,经过临床试验发现,治标不治本,且容易产生药物依赖。
而我国医学经过千年发展,对于治疗失眠自有一套方法,中医治疗失眠方法独特,并且不是单纯唯一的方式,其中一种是从调理脾胃开始,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种治疗方法。
一、中医理解的失眠中医将失眠称作“不寐”又称不得眠或不得卧,轻者表现为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者醒后不寐,重者表现彻夜不寐,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以及身心健康。
中医认为,多数的失眠是由于饮食不节、劳逸失调或情志所伤导致的脏腑机能紊乱,人体气血失和阴阳失调而发病,在各种中医典籍也有记载,《素问·逆调论》记载有“胃不和则卧不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提出“虚劳虚烦不得眠”,《景岳全书》中将不寐概括为有邪和无邪两种,以虚实之症而划分。
诸多典籍和观点,至今仍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也被历代中医研究者沿用至今,对于治疗失眠不寐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与此同时,近年来,随着医疗研究工作的不断推广,中医疗法所取得的临床价值逐渐受到了广大医疗工作人员的高度关注,从而为人民群众失眠问题治疗工作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二、中医对失眠的辨证分型中医对失眠的理解是由于脏腑失调,阴阳失和造成的,因此中医对失眠症的辨证有虚实两类,实证失眠又可区分为肝火扰神和痰热扰神两种,而虚证失眠又可分为心脾两虚型和心肾不交型。
其中由脾胃原因引起的失眠患者占比较大,因此,治疗失眠从脾胃开始,不失为一个有意义的好方法。
健康讲座-失眠的中医治疗与预防调理
健康讲座-失眠的中医治疗予预防调理一 中医中药治疗:主要原因:情志所伤、饮食不节、病后年迈、禀赋不足(阴虚)主要病位:心,由心神失养、心神不安所致。
分型:1心火炽盛:症状:心烦不寐,躁扰不宁,口干舌燥,小便短赤,口舌生疮,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或细数。
治法:清心泻火,安神宁心方药:朱砂安神丸。
黄连 朱砂 生地 当归 炙甘草2肝郁化火:症状:急躁易怒,不寐多梦,甚至彻夜不眠,伴有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镇心安神。
方药:龙胆泻肝汤。
车前 黄芩 柴胡 生地 栀子 龙胆草 木通 当归 泽泻3痰热内扰症状:胸闷心烦不寐,泛恶,嗳气,伴有头重目眩,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1方药:温胆汤。
茯苓 半夏 枳实 橘皮 竹茹 生姜 大枣 甘草4阴虚火旺症状:心悸不安,心烦不寐,腰酸足软,伴头晕,耳鸣,健忘,遗精,口干津少,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清心安神。
方药:六味地黄丸合黄连阿胶汤山药 生地 茯苓 山萸肉 丹皮 泽泻 黄连 阿胶 鸡子黄 黄芩 芍药5心脾两虚症状: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头晕目眩,伴有四肢倦怠,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治法:补益心脾,养心安神。
方药:归脾汤黄芪 白术 人参 茯神 酸枣仁 龙眼肉 木香 当归 远志生姜 大枣 炙甘草6心胆气虚症状:心烦不寐,多梦易醒,胆怯心悸,触事易惊,伴有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
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方药: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2茯苓 茯神 远志 人参 石菖蒲 龙齿 知母 川芎 酸枣仁 甘草二失眠调理:做好三个“准备”:卧室准备、个人准备、心理准备两个“调节”:长期调节、短时调节卧室准备:1安静、舒适,卧室温度在190C-200C最宜,2卧室的主颜色以粉色系列为主,3空气保持新鲜,白天应开窗通风,晚上室内不摆放绿色植物,4卧床要舒适,不能过硬,枕被要保持洁净。
中医失眠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 • 中医治疗失眠的方法 • 失眠的预防与调护 • 失眠的现代研究进展 • 失眠典型病例分享
01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
失眠的定义与分类
失眠定义
指无法入睡、睡眠质量差或早醒 后无法再入睡,导致白天疲劳、 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等症状 。
其他注意事项
1 2
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
睡前应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以免蓝光影响 睡眠质量。
注意保暖
保持室内温暖,避免身体受到寒冷的刺激,以免 影响睡眠。
3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影响睡眠的 疾病,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04
失眠的现代研究进展
西医对失眠的研究进展
失眠的生理机制研究
足部按摩
刺激足部穴位,调和气血,缓解失眠 症状。
其他疗法
气功疗法
通过调心、调息、调身的方法, 达到放松身心、治疗失眠的效果
。
音乐疗法
聆听舒缓的音乐,有助于放松心情 ,促进睡眠。
心理疗法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 ,纠正不良睡眠习惯,改善失眠症 状。
03
失眠的预防与调护
饮食调护
规律饮食
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过饥 或过饱,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
针灸疗法
针灸被证实可以有效改善失眠症状,尤其对于慢性失眠患者有良 好效果。
综合疗法
结合中医的辨证施治与西医的心理、药物等方法,形成综合治疗 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失眠的流行病学研究
失眠的发病率
研究显示,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工作压力增大,失眠的发病率呈上 升趋势。
失眠的影响因素
失眠症的中医诊断、辨证和治疗
治疗 从 肝 论 治
失眠症,古籍记载为“ 不寐 ” 1 1 病 因 失 眠 症 的发 病 因 素很 们 十二年 来 临床 资料 的调查 ,发现 、 .
“ 得 眠 ” “ 得 卧 ” “目不 瞑 ” 复杂 , 不 、不 、 古人对不寐的认识按五脏病 当今失 眠症 主 要 有 五 大 发病 因 素 , 等 。其 含义 与 现 代 医 学 “ 眠 ” 失 概 原 论认 为本 于心 藏神 立论 。按 人体 即 :体质 因素 、精 神 心理 因素 、疾 念基本 一致 ,但对 失 眠症 的理论 认 阴 阳消长 ,卫气 运行 说 ,乃 由 于阳 病 因素 、环 境 因素 、药物 因素 。 识 和诊 治方 药却有 所 不 同 ,各有 特 气 盛 ,卫气 运行 不能 人 于阴 ,阴气 1 2 诊 断标 准 按 照 国 际 通 用 的 . 色 。近十几年 来 ,由于社会 经济 的 虚 ,故 目不 瞑 。按 正 邪 斗 争 趋 势 诊 断标 准 结 合 中 国 人 睡 眠 生 活 特 发展 和 自然 环境 的变 化 ,以及人 类 说 ,外感 伤 寒 、温 病 后 ,邪 气 盛 , 点 ,初步 拟 定 一 下 诊 断 标 准 : 1 () 疾 病谱 的改 变 ,失 眠 症 的发病率 急 邪 正 斗争相 持不 下 ,致 阳气不 能 人 睡 眠 障碍 :包括 难 以入睡 ,久 不能 剧上 升 。为了适应 临 床需求 ,充分 于阴 ,故 目不瞑 。古 人从 大量 的临 眠 ,或 间断 多醒 ,整 夜多 梦 ,似睡 发挥 中医药 诊治 失眠 症 的特色 和优 床 实践 中观 察 到 失 眠 的发 病 因 素 , 非 睡或早 醒 ,醒后 不 能再 入睡 ,或 2上 势 ,我们采用中医传统方法和现代 大体表现在上述 3 个方面,无疑对 通 宵难 眠 。 ( ) 述 睡 眠 障碍 每周 科学方 法相 结合 ,对 中 医诊 治 失眠 当今 临床实 践仍 具有 指 导意 义 。但 至 少发 生 3次 ,并持 续 2周 以上 。 症 的有关 辨证标 准和 理法 方药 规律 如 何根 据现 代社 会 和 自然科 学 的发 ( ) 3 白天 出现 精 神 疲 乏不 振 ,或 头
中医对失眠的分型及治疗方法
中医对失眠的分型及治疗方法失眠是指在正常的睡眠时间内难以入睡、睡眠质量差或早醒等睡眠障碍现象。
中医学认为,失眠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中医分型,每一种分型都有相对应的治疗方法。
一、心血不足型失眠:症状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多梦、易醒等。
这种失眠通常是由于心脏功能不足、气血不足、心神不安等原因造成的。
治疗方法:补心益血,安抚心神。
可采用中药如黄芪、党参、当归、远志等进行调理。
此外,适当进行心理疏导,保持乐观稳定的心态也有助于改善失眠问题。
二、肝郁脾虚型失眠:症状表现为易怒、焦虑、郁闷、胸闷等。
这种失眠通常与情绪不稳定、肝气郁结、脾气虚弱等因素有关。
治疗方法: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可采用中药如柴胡、香附、白术、枸杞子等进行调理。
同时,也需要调整生活作息,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
三、心火旺盛型失眠:症状表现为心烦易怒、多梦、失眠,可能会伴有口干舌燥、心慌等。
这种失眠通常是由于内热过盛、心火旺盛、心神不宁等原因造成的。
治疗方法:清热降火,安抚心神。
可采用中药如丹皮、赤芍、牡丹皮、合欢皮等进行调理。
此外,避免辛辣食物的摄入、保持心情稳定、避免过度兴奋等也有助于改善失眠问题。
四、脾胃虚弱型失眠:症状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易倦乏、失眠等。
这种失眠通常与脾胃功能不佳、气血不足、津液亏损等因素有关。
治疗方法:健脾胃,补益气血。
可采用中药如党参、黄精、白术、川牛膝等进行调理。
同时,饮食上应注意多摄入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五、肾虚型失眠:症状表现为失眠、耳鸣、头晕、腰膝酸软等。
这种失眠通常与肾脏功能减退、精气亏损等因素有关。
治疗方法:补肾壮阳,调和阴阳。
可采用中药如淮山药、枸杞子、菟丝子、肉苁蓉等进行调理。
此外,戒除不良习惯如熬夜、过度用眼等也有助于改善失眠问题。
总之,中医对于失眠的治疗是因人而异的,需要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治疗方案。
此外,中医治疗失眠还注重调整生活作息,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减少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饮食上应注意均衡营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不寐中医诊断和分型标准
不寐中医诊断和分型标准
不寐,中医称为失眠,其诊断和分型标准如下:
1.诊断标准:
●主症:入睡困难,或睡而易醒,或醒后不能再睡,或睡眠不足。
●蒹症:多梦、早醒,或梦醒杂集,或睡眠不实,或睡眠中易醒、噩梦频频。
●病程:一般超过1个月。
●睡眠环境:睡眠环境安静,无强光剌激,无噪音干扰。
2.分型标准:
●心脾两虚证: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食少纳呆,面色菱黄。
●心火亢盛证:烦躁不安,睡后易醒,心悸。
五心烦热,口舌生疮。
●痰热内扰证:心烦不宁,睡眠不实、做噩梦、胸闷痞满、痰多。
●肝火扰心证:情绪急躁易怒、难以入睡、面红目赤口苦。
●心肾不交证:心烦、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男子遗精。
●心胆气虚证:易惊醒、胆怯心悸、气短自汗。
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的诊断和分型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医师进行判断。
制定:审核:批准:。
辨证分型治疗不寐42例
采用
中脱
:
施以泻法
7
,
辨证 分 型 针 刺 治 疗 失 眠 患 者 满意
,
例
,
效果较为 小时
疗 效 标准
,
治 愈 : 睡 眠正 常 ; 每 晚 睡 眠
。
报 告如 下 :
4 2
兼证消失
,
显效 : 睡 眠 较 前 明显 改 善
,
临 床资 料 :
1 3
例患 者 中
岁 年
,
,
女2
6 8 2
9
例
,
,
男
入 睡 较容 易
质淡 胖
4
脉细 弱 而 缓 为 主 症
肝胆火 旺 型
,
初诊 日期
,
:
1 9 9 2 年4 月 1 1 日
:
、
例)
:
以口
,
苦咽 干
烦
、
主诉
:
失 眠二 周
病史
患 者 平 素 烦 劳过 度
,
、
,
躁不得寐 舌质红
6
、
或 多 梦 易惊
,
尿赤
两胁 肋 胀 痛
。 、
近 二 周夜 间 失眠
、
,
、
伴头晕
耳鸣
。
五心烦热
。
钩藤等
6
。
其中1
、
静脉滴 注 中药 : ①复方 丹 参 注 射液 2
升 加人 % 葡 萄 搪液
。
0
毫
,
9
3
例经头颅 C T 检查证 中期
, 、
2
0
0
毫 升 中稀 释
1
从中医角度认识不寐
从中医角度认识不寐睡眠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生理现象,是生命健康的重要保障。
良好而充足的睡眠,可以让人消除疲劳、精力充沛、增强免疫。
但是,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加之饮食、生活环境改变等等,人们的睡眠质量普遍下降,失眠患者越来越多。
有调查数据显示,超过3亿中国人有睡眠障碍,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
失眠,中医称“不寐”,因多种原因导致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从而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表现为入睡困难,或睡后易醒,或醒后难再入睡,甚至彻夜难眠,常伴头昏、头痛、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心神不宁、多梦等症,还有些患者伴有口干口苦,急躁易怒,面容憔悴,眼眶黧黑,精神极差。
本文将从中医视角解读不寐的病因病机,并分享中医的诊治思路,帮助患者朋友们了解失眠、战胜失眠,养成健康的作息习惯。
一、不寐的病因病机寤,即睡醒;寐,即入睡。
寤、寐等用词,早在《诗经·关雎》中,“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便将不寐一症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医认为,阳出于阴则寤,阳入于阴则寐。
人之寤寐,皆由心神所控。
在病因方面,中医认为: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逸及思虑过度、年迈阴弱、久病血虚等情况,皆可导致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使得阴虚不纳阳、阳盛不入阴,心神不得安,从而不寐。
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实证病因中,以饮食积滞、痰热、肝火、心火为主。
如宿食停滞导致的脾胃受损,酿生痰热,内扰于心,胃气失和,《素问·逆调论》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
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府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
《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
此之谓也”。
还有喜怒哀乐等情志过极,导致肝郁化火、心火内炽等热扰心神。
在虚证病因中,以心脾血虚、心胆气虚、肾阴虚为主。
如劳倦及思虑过度导致心脾两伤,《景岳全书▪不寐》云:“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眠”。
失眠的中医分型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失眠的中医分型有哪些
导语: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研究数据表明,世界上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睡眠不是很健康,其中又以失眠为最主要的表现,一般来说失眠就是指的睡不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研究数据表明,世界上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睡眠不是很健康,其中又以失眠为最主要的表现,一般来说失眠就是指的睡不着,但是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失眠可是有着很多分类的,知道了这些分类才可以更好的治疗失眠,这些分类都有哪些呢?我们来看看吧。
一:肝郁化火
多由恼怒烦闷而生,表现为少寐,急躁易怒、目赤口苦、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方以龙胆泻肝汤为基础。
二:痰热内扰
常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恣食肥甘生冷、或嗜洒成癖,导致肠胃受热,痰热上扰。
表现为不寐、头重、胸闷、心烦、喛气、吞酸、不思饮食,苔黄腻,脉滑数。
方以温胆汤为基础。
三:阴虚火旺
多因身体虚精亏,纵欲过度,遗精,使肾阴耗竭,心火独亢,表现为心烦不寐,五心烦热,耳鸣健忘、舌红,脉细数。
方以朱砂安神丸、二至丸为基础。
四:心脾两虚
由于年迈体虚,劳心伤神或久病大病之后,引起气虚血亏,表现为多梦易醒,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黄色少华,舌淡苔溥,脉细弱。
方以归脾汤为基础。
好了,看完了上文的介绍,相信您对于失眠的中医分型号有哪些这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不寐的中医辨证分型
不寐的中医辨证分型不寐,即失眠,是中医常见的一种病症,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早醒等。
中医认为,不寐的成因复杂,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通过辨证施治,中医将不寐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心脾两虚型:此类不寐多因思虑过度、劳心伤脾所致,表现为心悸、健忘、面色无华、食欲不振、大便溏泄、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疗上宜采用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的方法,常用方药有归脾汤、养心汤等。
2. 肝郁化火型:肝郁气滞,郁久化火,上扰心神,导致失眠。
症状表现为急躁易怒、胸闷胁痛、口苦咽干、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宜疏肝解郁、清热安神,常用方药有柴胡疏肝散、龙胆泻肝汤等。
3. 痰热内扰型:痰湿内生,郁而化热,扰乱心神,表现为失眠多梦、头重胸闷、口苦口黏、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宜清热化痰、安神定志,常用方药有温胆汤、清心滚痰丸等。
4. 心肾不交型:心火亢盛,肾水不足,心肾不交,导致失眠。
症状包括心烦不寐、心悸多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宜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常用方药有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
5. 心胆气虚型:心胆气虚,神志不宁,表现为失眠多梦、易惊易醒、胆怯心悸、遇事善忘、舌淡苔薄、脉弦细。
治疗宜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常用方药有安神定志丸、补心丹等。
6. 肝血不足型:肝血亏虚,魂不守舍,导致失眠。
症状表现为失眠多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爪甲不荣、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疗宜养血安神,常用方药有四物汤、归脾丸等。
7. 胃不和则卧不安型:饮食不节,胃气不和,影响睡眠。
表现为失眠、胸闷、嗳气、口干、舌苔黄腻、脉滑。
治疗宜和胃安神,常用方药有保和丸、半夏秫米汤等。
中医治疗不寐,不仅重视药物的选用,还强调调整生活习惯、饮食调养、情志调摄等多方面因素,以达到身心和谐,改善睡眠质量。
不寐的中医辨证治疗
脏腑
功能 邪扰心神
失调
不
寐
气血生化乏源 心神失养
病后 体虚
心血不足,心失所养 阴阳亏虚,心肾不交
实用文档
Page 6
心神不宁
病因病机
病位主要在心,涉及 肝、胆、脾、胃、肾
病位及涉及脏腑 病理因素 痰 火 瘀 虚
病机关键 阳盛阴衰 阴阳失交
阴虚不能纳阳 阳盛不得入于阴
心神失养 邪扰心神
病性 可见实证、虚证、虚实夹杂证
实用文档
Page 34
人参归脾丸
【药物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 当归、木香、远志、龙眼肉、酸枣仁。
【功能主治】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 所致的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食少体倦,面色 萎黄以及脾不统血所致的便血、崩漏、带下诸证。
实用文档
Page 35
柏子养心丸
组成:党参、黄芪、川芎、当归、肉桂、半夏曲、 柏子仁、酸枣仁、远志、茯苓、五味子、甘草、 朱砂等
导致心惊,多梦易醒等症状
实用文档
Page 20
脾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若气血生化不足,心君无
以奉养,心神不得已潜藏,而致辗转难宁。
实用文档
Page 21
肺
悲伤过度导致失眠 如果忧虑过度,耗伤肺气,神气不足,在睡眠中
表现为嗜卧、不寐、睡眠浅、多梦等 “肺气虚而梦哭”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Page 10
诊治纲要— 病症鉴别
不寐应与短暂性不寐、生理性少寐、它病痛苦引起的 不寐相区别。
不寐--指单纯以失眠为主症,表现为持续的、严重的 睡眠困难。
短暂性不寐--因一时情志影响,或生活环境改变,引 起暂时性不寐亦不属病态。老年人少寐早醒,亦多属生 理状态。
复方酸枣仁膏,失眠者分型用
43快乐养生 2019.05复方酸枣仁膏,失眠者分型用☉佚 名读者李女士问:我和老伴儿都有失眠的毛病,最近听说复方酸枣仁膏对调理失眠特别有效,我们老两口都能吃吗?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脑病科副主任医师刘红梅解释说: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失眠种类很多,患者必须根据个人体质、症状等,考虑是否适合吃复方酸枣仁膏。
常见失眠类型可分为7类——1.心阴亏虚型:表现为失眠多梦、心悸气短、健忘、心烦急躁、口干咽干、舌红少苔或苔薄黄、少津液、脉细数。
2.心脾两虚型:患者多失眠多梦、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腹胀、面色萎黄、便溏、便秘、舌体胖、舌淡苔薄白或薄黄、脉细弱。
3.痰热扰心型:表现为失眠多梦、急躁心烦、胸闷、痰多、口苦、恶心、困倦、舌红苔黄厚或黄腻。
4.心胆气虚型:失眠多梦、易惊醒、优柔寡断、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5.心肾不交型:失眠多梦、盗汗、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健忘、遗精或月经不调、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6.阴虚火旺型:失眠多梦、醒后不易再入眠、头晕耳鸣、口苦咽干、视物昏花、舌质红、脉细数。
7.肝气郁结型:失眠多梦、心烦焦虑、胸闷憋气、舌红苔薄黄、脉弦细。
那么,复方酸枣仁膏到底适合哪种类型的失眠者呢?从药物组成来看,其主要成分为酸枣仁、首乌藤等。
功能主治:养心阴、益肝血、健脾胃、安心神,用于心悸、头晕耳鸣、失眠、健忘。
可见,其适合以阴虚、血虚、心脾两虚为主的失眠患者,若有明显痰热、实火表现的患者食用,不仅效果不好,还可能起反作用。
另外,复方酸枣仁膏里加入了蜂蜜,血糖高的人慎用。
(摘自《生命时报》)肉一起放入锅中;加入清水600毫升,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煲20分钟,调味后喝汤吃肉。
方中,辛夷花为辛温之品,具有祛风寒、通鼻窍的功效,对于风寒头痛、鼻塞、鼻鼽、鼻渊、鼻流浊涕具有很好的疗效。
《名医别录》记录,辛夷花“温中解肌,利九窍,通鼻塞、涕出”,现代研究亦证明辛夷花具有抗过敏的作用。
瘦肉味甘性平,能滋阴、润燥、补血,且富含蛋白质及无机盐铁(红肉)、磷、钾、钠等,同时也是多种B族维生素的良好来源。
中医辨证论治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疗效观察
及 睡 眠维持 障碍 , 临床 常 见 病 之 一 , 可诱 发 其 是 常 他 疾病 。失 眠 症 患 病 率 国 内报 道 达 3. % , 呈 52 并
逐 年上 升 趋 势 J 。传 统 的 治 疗 药 物 , 别 是 苯 二 特
社 会 活动 ;4 不 是任 何一 种 躯体 疾 病 或精 神 妨碍 () 的一部 分 。将 10例 患 者 随 机 分 为 中 医 治 疗 组 2
减少 术后 并 发 症 及 病 死 率 , 于 病 情 危 重 的 患 者 对 手术 方 式应 简单 有 效 , 免 复 杂 手 术 对 此 类 患 者 避
的二次 打击 。
参 考 文 献
1李先军. 老年 急性 结石性胆 囊炎 3 8例 治疗体会. 临床 外科 杂志,
2 0 ,3 5 :2 . 0 5 1 ( ) 3 8
组织 , 以达到 胆囊 切 除 的 目的 。对 全 身 情 况 差 、 重 要 脏器 功能失 代偿 的患 者 仅 行 胆囊 造 瘘 术 。术 前 黄 疸 、 中发 现 胆 总 管 增 粗 、 有 胆 管 结 石 、 有 术 伴 伴
胰 腺炎 患 者 , 加作 胆 道切 开减 压 并 行 T管 胆 道 应 引流 , 必 强 调 一 期 取 净 结 石 。本 组 患 者 胆 总 管 不
眠, 包括 难 以入 睡 、 眠不 深 、 睡 易醒 、 多梦 、 早醒 、 醒
分为 肝郁 化火 、 热 内扰 、 虚火 旺 、 脾 两 虚 、 痰 阴 心 心
胆气 虚 5个 类型 , 分别 给予 疏肝 泄热 、 化痰 清热 、 滋 阴降火 、 补养 心脾 、 气 镇惊 中药 方 剂 治疗 。肝 益 郁化 火者 在基本 方 龙 胆 草 、 芩 、 子 、 泻 、 前 黄 栀 泽 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唐县中医医院 李光昕
认识失眠
失眠的概念及发病情况 人们常说日思三餐,夜思一宿,
能吃能睡无大碍,不吃不睡病自 来。 失眠即睡眠障碍,是指睡眠时间 和质量不能达到正常睡眠要求, 从而出现疲乏、注意力不集中、 情绪不佳等不适的感觉。
认识失眠
失眠的发病情况 在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生率,据统
失眠的原因及危害
疾病因素 任何躯体的不适均可导致 失眠,失眠与很多疾病有关,或者说 有不少疾病会引起失眠。失眠往往是 一张面具,其背后常常还隐藏着其它 疾病。如神经衰弱、精神病、过敏性 疾病、高血压、膀胱炎、冠心病及各 种疼痛疾病等都可导致失眠。
精神因素 是引起失眠的主要原因, 生活和工作的各种不愉快事件,致使 焦虑、忧愁、过度的兴奋、愤怒,持 续的精神创伤导致的悲伤、恐惧等, 均可引起或加重失眠。
失眠的原因及危害
3、对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来说,失眠 不仅会影响身体健康,还可因生长素在失眠 时分泌减少而影响其生长发育。儿童在熟睡 时生长素有一个很大的分泌高峰,如果孩子 经常失眠或睡眠明显不足,生长素的分泌就 会减少,身高就会明显低于睡眠充足的孩子。
4、失眠还影响皮肤健康,人们常说“失眠 是美容的大忌”,经常失眠的人,由于皮肤 毛细血管血液循环受阻,皮肤细胞得不到充 足的营养,会影响皮肤的新陈代谢,加速皮 肤的衰老,使皮肤色泽晦暗,眼袋发黑,易 生皱纹,显得苍老。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
1、情志所伤 在失眠的发病中占重要 的地位。其中喜、悲、怒、思所致之 失眠在临床中较为常见。百病皆生于 气,暴怒伤肝、思虑过度、过喜耗气、 过度悲伤都可引起失眠。
失眠的原因及危害
失眠的危害性 我国有句民谚“经常失眠, 少活十年”,可见失眠对人体健康危害之大。
1、长期失眠,大脑得不到充分休息,就会 使人的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会使运算和处理 事务的能力受到影响,从而使有关的精神活 动和工作、学习效率明显下降
2、睡眠不足可引起人体的交感神经功能亢 进,兴奋性增加,代谢率增高,免疫力降低, 影响整体功能的恢复,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 生,易患感冒、胃肠道疾病、脱发、白内障、 血中胆固醇增高等。若运动量减少,极易引 起肥胖,使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发病概 率增加,甚至易导致中风。
计,全球约30%的人群有睡眠困 难,约10%的人群存在慢性失眠。 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加快,人均 寿命的延长,工作、精神压力的 加重以及锻炼机会的减少等,失 眠的发病率持续攀升。
认识失眠
大量调查显示,失眠的发病与性 别、年龄以及职业诸因素有密切 的关系。
从性别上看,无论男性女性,年 龄在40岁以内者发病相似,40岁 以上年龄段中女性发病率要比男 性高。
失眠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失眠最主要的症状是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 量下降,常伴随许多不适,如头晕、头痛、 体倦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工作和学 习效率下降。
1、入睡困难 上床后30分钟仍不能入睡即可 认定为“入睡困难”。主要特点是睡眠行为 与环境建立了不良的条件反射,若遇到环境 改变,均可使入睡困难更加明显或恶化。
失眠的原因及危害
经常失眠或睡眠紊乱会影响人体内细胞的分 裂,易产生细胞突变而导致癌症的发生。
长期失眠可导致人体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内 分泌失调,从而引起轻重不等的精神障碍。 轻者出现神经衰弱,较重者易导致抑郁症、 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发生,老 年人可导致痴呆症。
由于失眠产生的上述躯体和精神方面的不利 影响,大大增加了意外事故的发生率,从而 对社会和个人造成巨大的损失。
4、梦境频发 虽能入睡,却自觉 整夜未睡好,常常主诉“通宵做 梦,根本未睡”睡眠质量差,醒 后感到疲乏,精神萎靡不振。
失眠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1、诊断失眠的主观临床标准 ①主诉睡眠量 少和睡眠质量欠佳②白天感到疲乏无力、精 神不振、头昏、头胀等,是由睡眠干扰所致。 仅有睡眠量减少而无白天不适(即短睡眠 者),不能视为失眠。
2、时常觉醒 在日常生活中也较多见,表现 为睡眠不安稳、容易惊醒、睡眠间断、和不 安宁,常伴入睡困难和早醒,并常有噩梦发 生。患者感到似睡非睡,对周围环境的声响、 活动一概知晓,故醒后常感睡眠不足。
失眠的பைடு நூலகம்床表现及诊断
3、晨醒过早 早醒又称终点失眠, 患者入睡并不困难,但持续时间 不长,醒后再难以入睡,在床上 辗转反侧或起床走动,叹息夜太 长。
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
失眠的原因及危害
环境因素 是引发失眠最常见的原因, 如居住环境嘈杂、住房拥挤、卧具的 不舒适、空气污染或突然改变睡眠环 境,噪声、强光的刺激,气温的过冷 或过热,以及蚊子、螨虫跳蚤等的侵 扰都会导致失眠。
行为因素 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睡前 饮茶、饮咖啡等,经常日夜倒班、工 作,以及长期夜间作业、流动性工作, 如出差等,都可致使失眠节律改变而 引发失眠。
失眠的原因及危害
年龄因素 年龄越大越容易失眠,老年人入 睡时间往往延长,再加上夜尿多、睡眠浅、 易醒等原因,使得老年人的发病率毕年轻人 要高得多。
药物和嗜酒 药物拾音器失眠的一大祸端, 有些失眠纯粹是由药物引起的,即药源性失 眠。能引起失眠的常见药物有平喘药、安定 药、利尿药、强心药、降压药、对胃有刺激 的药物以及中枢兴奋药物等。偶尔适量饮酒 可能有促进睡眠的作用,但若长期饮酒,就 像吃安眠药一样会上瘾,久而久之将影响正 常睡眠,出现失眠。
2、诊断失眠的客观标准:通过睡眠脑电图 和多导睡眠图的异常表现,可对失眠做出客 观的判断。国际通用的标准是:①入睡困难, 睡眠潜伏期延长(超过30分钟);②实际睡 眠时间减少(每夜不足6.5小时);③觉醒 时间增多(每夜在30分钟以上)。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
失眠属中医学的“不寐”、“不得 卧”、“目不瞑”等范畴。中医认为 失眠的发生是机体脏腑功能紊乱,气 血阴阳失调的表现。多由于暴怒、思 虑、忧郁、劳倦、饱食、体质、环境 以及久病等因素影响了心神,使心神 失养或者心神被扰而引起。中医治疗 失眠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 通过调整脏腑功能,恢复机体阴阳平 衡,达到改善睡眠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