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部发布土地行业相关标准

合集下载

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和实施《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8〕24号

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和实施《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8〕24号

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和实施《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通知来源:济南市国土资源局政策法规处发布人:发布时间:2008-01-31国土资发〔2008〕2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解放军土地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号)、任。

四、部将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进步、节约集约用地要求和《控制指标》实施情况,适时修订《控制指标》。

本《控制指标》发布实施后,《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试行)》(国土资发〔2004〕232号)停止执行。

二○○八年一月三十一日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一、为认真贯彻落实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促进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提高工业项目建设用地的管理水平,制定本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以下简称“控制指标”)。

二、本控制指标是对一个工业项目(或单项工程)及其配套工程在土地利用上进行控制的标准。

本控制指标适用于新建工业项目,改建、扩建工业项目可参照执行。

三、本控制指标是核定工业项目用地规模的重要标准,是编制工业项目用地有关法律文书、附件一:控制指标应用说明一、指标应用投资强度按地区、行业确定,在具体应用本控制指标时,首先根据附件2确定项目所在城市的土地等别,再根据表1确定各行业分类和工业用地的投资强度控制指标。

土地等别按照《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调整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政策等问题的通知》(财综[2006]48号)有关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征收等别划分的规定执行(详见附件2);工业行业分类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执行(详见附件3)。

二、指标解释1、投资强度:项目用地范围内单位面积固定资产投资额。

计算公式:投资强度=项目固定资产总投资÷项目总用地面积,其中:项目固定资产总投资包括厂房、设备和地价款。

2、容积率:项目用地范围内总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国土资源部关于全面实施新标准规范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68号文)

国土资源部关于全面实施新标准规范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68号文)

国土资源部关于全面实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和勘查规范有关事项的通知法规号:国土资发[2007]68号发布日期:2007-03-28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3908-2002)国家标准和各矿类(种)地质勘查规范行业标准(以下统称新标准规范)发布实施以来,对指导和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实际工作中仍存在新旧标准混用、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新标准规范等一些问题。

为进一步规范矿产资源储量管理,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统一的基础数据,方便社会各界正确使用地质勘查成果和矿产资源储量信息,现就实施新标准规范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自2007年5月1日起,编写、提交、填报各类资源评价报告、地质勘查报告、矿山生产勘探报告、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储量动态检测报告、闭坑(停采)地质报告、可行性评价报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山设计、矿产资源登记统计书(表)等,须符合新标准规范及本通知。

矿产资源储量评审、矿业权评估,须依据新标准规范及本通知。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进行矿业权审批管理、资源储量管理、资源规划与评价及矿山开发利用监督管理等,须符合新标准规范及本通知。

二、矿产资源勘查执行单矿类(种)规范。

尚无对应单矿种规范的矿产地质勘查,可根据《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并参考产出特征、加工选冶性能相近的矿种规范要求,编写勘查工作设计和矿产资源储量报告。

凡无法类比或单矿类(种)规范没有具体规定的,遵循《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的原则规定。

三、探矿权人应在新标准规范要求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矿产勘查工作程度和要求,并在勘查合同或委托书中加以明确。

在矿床(井田)勘探工作进行前,应根据已有地质勘查成果,由矿山设计部门提出先期开采地段(或首采区、第一水平)范围,先期开采地段要有保障一定服务年限的资源量,主要由探明的、控制的资源量组成。

土壤剥离利用技术规范

土壤剥离利用技术规范
土壤剥离
21.23
7.1.1在耕作层土壤剥离之前,应按规定做好土壤调查工作,视土壤评价结果再安排剥离区域和厚度,选择合理的施工工艺。耕作层土壤剥离应尽量与土壤回覆同步进行。
7.1.2在耕作层土壤剥离中,应考虑分区、分层剥离措施,并减少对土壤结构的破坏。
7.1.3禁止在雨天实施剥离工作。在雨后实施剥离时,应严格控制土壤的含水量。
21.8
依据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方案,经申请确定的临时堆放或储存耕作层土壤的区域。
21.9
将已剥离的耕作层土壤用于耕地开发、土壤改良等的活动。
21.10
在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活动中,需要进行耕作层土壤回填的区域。
21.11
依据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方案,将已剥离的耕作层土壤运送到回覆区或储存区的活动。
21.12
4.0.6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中的技术流程详见附录A,其中剥离、运输、储存、回覆等环节应符合下列规定:
土壤调查评价
21.14
5.1.1耕作层土壤调查应利用当地最新的土地调查、土壤调查、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等成果,并结合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耕地地力调查等工作开展。
a)剥离率不应低于90%。该值与剥离区面积和剥离工艺有关。
b)回覆率不应低于85%。当出现三个以上剥离片区时,回覆率不应低于80%。该值与剥离回覆区面积和整个剥离、运输、储存和回覆过程的施工工艺有关。
c)回覆后的土壤容重一般宜在1.35—1.50g/cm3之间,偏砂性土壤取大值,偏粘性土壤取小值。超出限值时,应在耕作层土壤回覆后采用压实或翻耕等改良措施。
土壤剥离利用方案
21.17
6.1.1
6.1.2
21.18
6.2.1

土地勘测定界规程TDT_1008-2007-完整版

土地勘测定界规程TDT_1008-2007-完整版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城镇地籍调查规程》
与实地不一致的, 按变
5.4 基本农田界线的调绘
在当地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查阅用地范围区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料、
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资
料。将用地范围内及其附近的基本农田界线测绘或转绘在工作底图上,
图上确定项目用地占用基本农田
的范围,并实地核定。 5.5 农用地转用范围线的调绘
如果项目用地占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批准确定的农用地转用范围的农地, 近的已批准的农用地转用界线绘制在工作底图上。
5
11 成果资料的检查与验收 ...............................................................
5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土地勘测定界技术报告书(示例) ..................................
7
附录 B (资料性附录) 勘测定界图(样图) .............................................
界标的埋设与测定,测绘界址点的解析坐标。 内业计算、编绘勘测定界图、面积量算。 编制土地勘测定界技术报告书。 4.7 提交勘测定界成果资料 勘测定界技术报告书 勘测定界图 勘测定界用地范围图 观测记录、计算手薄 4.8 成果资料的检查验收 由承担勘测定界的单位自检、互检。由有权批准该项目用地的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验收。

基本农田划定规范

基本农田划定规范

TD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行业标准TD/T—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 - 发布 - -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布目次前言................................................................................................................................................ I II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与定义 (2)4 总则 (3)4.1 目的 (3)4.2 任务 (3)4.3 基本原则 (3)4.4 实施主体 (3)5 技术方法与要求 (3)5.1 技术方法 (3)5.1.1 基本农田调整划定技术方法 (3)5.1.2 基本农田占用补划技术方法 (4)5.2 技术要求 (4)5.2.1 一致性 (4)5.2.2 准确性 (4)5.2.3 现势性 (4)5.2.4 先进性 (4)6 基本农田调整划定 (5)6.1 技术流程 (5)6.1.1 工作准备 (5)6.1.2 调整划定方案的编制与论证 (7)6.1.3调整划定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7)6.1.4调整划定成果的验收与上报 (7)6.2 工作要求 (8)6.2.1 调整划定要求 (8)6.2.2 基本农田片(块)边界确定 (9)6.2.3 基本农田编号 (9)6.2.4 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的落实 (9)6.2.5 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的设立 (9)6.2.6 基本农田增划 (9)7 基本农田占用补划 (9)7.1 基本农田占用补划技术流程 (9)7.1.1 资料收集 (11)7.1.2 拟定占用补划方案和论证 (11)7.1.3 占用(减少)基本农田的确认 (11)7.1.4 补划耕地地块的确认 (11)7.1.5 成果编制 (12)7.1.6 验收与上报 (12)7.2 工作要求 (12)8 基本农田成果日常变更记录与年度更新 (12)8.1 日常实时变更记录 (12)8.2 年度更新、统计、汇总 (12)8.2.1 依法占用补划基本农田 (12)8.2.2 因各种原因发生地类变化的情况 (13)9 图件编制 (13)9.1 编制内容 (13)9.2 编制方法和要求 (13)9.2.1 编制方法 (13)9.2.2 编制要求 (13)10 数据库建设 (14)10.1 基本内容 (14)10.2 属性表结构 (14)11 数据汇总与表册编制 (14)11.1 统计汇总 (14)11.1.1 面积统计 (14)11.1.2 逐级汇总 (14)11.2 表册编制 (14)12 成果检验 (14)12.1 成果内容 (14)12.2 检验要求 (15)13 附则 (15)附录A(规范性附录)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一览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安徽土地开整理工程建设标准

安徽土地开整理工程建设标准

DB 安徽省国土资源行业标准 DB/T 001—2008安徽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送审稿)2009-01-01 发布 2009-01-01 实施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发布目录(安徽)前言 --------------------------------------------------------------------------------------------------- 5 1 总则 -------------------------------------------------------------------------------------------------- 6 1.1目的------------------------------------------------------------------------------------------------- 6 1.2适用范围------------------------------------------------------------------------------------------- 6 1.3基本原则------------------------------------------------------------------------------------------- 6 1.4引用标准-------------------------------------------------------------------------------------------- 61.5基本术语------------------------------------------------------------------------------------------- 72 建设目标----------------------------------------------------------------------------------------------- 9 2.1总体目标------------------------------------------------------------------------------------------- 9 2.2具体目标------------------------------------------------------------------------------------------- 92.2.1土地平整工程-------------------------------------------------------------------------------- 92.2.2灌溉与排水工程----------------------------------------------------------------------------- 92.2.3道路建设工程-------------------------------------------------------------------------------- 92.2.4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 92.2.5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工程---------------------------------------------------------------- 103 建设条件---------------------------------------------------------------------------------------------- 10 3.1合法性--------------------------------------------------------------------------------------------- 10 3.2基础设施------------------------------------------------------------------------------------------ 10 3.3水土资源------------------------------------------------------------------------------------------ 103.4其他------------------------------------------------------------------------------------------------ 104 工程类型区和工程布局---------------------------------------------------------------------------- 10 4.1工程类型区---------------------------------------------------------------------------------------- 104.1.1 一级工程类型区 --------------------------------------------------------------------------- 114.1.2 二级工程类型区 --------------------------------------------------------------------------- 12 4.2工程布局------------------------------------------------------------------------------------------- 154.3工程体系------------------------------------------------------------------------------------------- 165 土地平整工程---------------------------------------------------------------------------------------- 17 5.1一般规定------------------------------------------------------------------------------------------ 175.1.1 耕作田块布置----------------------------------------------------------------------------- 175.1.2 土地平整单元----------------------------------------------------------------------------- 175.1.3 田面平整度-------------------------------------------------------------------------------- 175.1.4 田面坡度----------------------------------------------------------------------------------- 17 5.2耕作田块修筑工程------------------------------------------------------------------------------ 175.2.1 条田----------------------------------------------------------------------------------------- 175.2.2 梯田----------------------------------------------------------------------------------------- 18 5.3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 ---------------------------------------------------------------------------- 195.3.1 土体构型建造----------------------------------------------------------------------------- 195.3.2 表土保护----------------------------------------------------------------------------------- 195.3.3 客土填充----------------------------------------------------------------------------------- 195.3.4 耕作层地力保持标准 ------------------------------------------------------------------- 196.1一般规定------------------------------------------------------------------------------------------ 196.1.1 工程等级划分----------------------------------------------------------------------------- 196.1.2 灌溉标准----------------------------------------------------------------------------------- 206.1.3 排水标准----------------------------------------------------------------------------------- 216.1.4 灌溉水质----------------------------------------------------------------------------------- 226.1.5 灌溉水利用系数 ------------------------------------------------------------------------- 226.1.6 坑塘取舍的一般规定 ------------------------------------------------------------------- 23 6.2水源工程------------------------------------------------------------------------------------------ 236.2.1 塘堰(坝)-------------------------------------------------------------------------------- 236.2.2 农用井-------------------------------------------------------------------------------------- 256.2.3 小型拦河坝(闸) ---------------------------------------------------------------------- 27 6.3输配水工程--------------------------------------------------------------------------------------- 276.3.1 明渠----------------------------------------------------------------------------------------- 276.3.2 管道----------------------------------------------------------------------------------------- 306.3.3 地面灌溉----------------------------------------------------------------------------------- 31 6.4喷微灌工程--------------------------------------------------------------------------------------- 326.4.1 喷灌----------------------------------------------------------------------------------------- 326.4.2 微灌----------------------------------------------------------------------------------------- 33 6.5排水工程------------------------------------------------------------------------------------------ 346.5.1 明沟排水----------------------------------------------------------------------------------- 346.5.2 暗渠(管)排水 ------------------------------------------------------------------------- 36 6.6渠系建筑物工程--------------------------------------------------------------------------------- 386.6.1 一般规定----------------------------------------------------------------------------------- 386.6.2 水闸----------------------------------------------------------------------------------------- 396.6.3 渡槽----------------------------------------------------------------------------------------- 406.6.4 倒虹吸-------------------------------------------------------------------------------------- 416.6.5 农桥----------------------------------------------------------------------------------------- 416.6.6 涵洞----------------------------------------------------------------------------------------- 426.6.7 跌水与陡坡-------------------------------------------------------------------------------- 436.6.8 放水口-------------------------------------------------------------------------------------- 436.6.9 量水设施----------------------------------------------------------------------------------- 43 6.7泵站及输配电工程------------------------------------------------------------------------------ 446.7.1 泵站----------------------------------------------------------------------------------------- 446.7.2 输电线路----------------------------------------------------------------------------------- 466.7.3 配电装置----------------------------------------------------------------------------------- 467 田间道路工程---------------------------------------------------------------------------------------- 48 7.1一般规定------------------------------------------------------------------------------------------ 487.1.1 田间道路类型----------------------------------------------------------------------------- 487.1.2 田间道路布置----------------------------------------------------------------------------- 48 7.2田间道--------------------------------------------------------------------------------------------- 487.3生产路--------------------------------------------------------------------------------------------- 498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 ------------------------------------------------------------------ 49 8.1一般规定------------------------------------------------------------------------------------------ 498.2.1 农田防风林-------------------------------------------------------------------------------- 508.2.2 护路护沟(渠)林 ---------------------------------------------------------------------- 50 8.3护堤工程------------------------------------------------------------------------------------------ 518.3.1 适用范围----------------------------------------------------------------------------------- 518.3.2 技术标准----------------------------------------------------------------------------------- 51 8.4田塝工程------------------------------------------------------------------------------------------ 518.4.1 适用范围 ------------------------------------------------------------------------------------ 518.4.2 技术标准 ------------------------------------------------------------------------------------ 51 8.5坡面防护工程------------------------------------------------------------------------------------ 528.5.1 截水沟-------------------------------------------------------------------------------------- 528.5.2 排洪沟-------------------------------------------------------------------------------------- 52 8.6沟道治理工程------------------------------------------------------------------------------------ 538.6.1 谷坊----------------------------------------------------------------------------------------- 538.6.2 沟头防护----------------------------------------------------------------------------------- 549 采煤塌陷复垦工程建设标准---------------------------------------------------------------------- 55 9.1一般规定------------------------------------------------------------------------------------------- 55 9.2土地复垦模式及措施 ---------------------------------------------------------------------------- 559.2.1削高垫低------------------------------------------------------------------------------------- 559.2.2挖深填浅------------------------------------------------------------------------------------- 559.2.3煤矸石回填---------------------------------------------------------------------------------- 569.2.4粉煤灰充填---------------------------------------------------------------------------------- 56 9.3土地平整工程 ------------------------------------------------------------------------------------- 569.3.1耕作田块修筑工程------------------------------------------------------------------------- 569.3.2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 56 9.4灌溉与排水工程 ---------------------------------------------------------------------------------- 579.4.1水源工程------------------------------------------------------------------------------------- 579.4.2输配水工程---------------------------------------------------------------------------------- 579.4.3喷微灌工程---------------------------------------------------------------------------------- 579.4.4排水工程------------------------------------------------------------------------------------- 579.4.5渠系建筑工程------------------------------------------------------------------------------- 579.4.6泵站及输配电工程------------------------------------------------------------------------- 57 9.5田间道路工程 ------------------------------------------------------------------------------------- 57 9.6农田防护林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 ------------------------------------------------------------- 57 9.7养殖水面建设标准 ------------------------------------------------------------------------------- 579.7.1水产养殖类型的选择---------------------------------------------------------------------- 579.7.2水产养殖水体用地选择------------------------------------------------------------------- 579.7.3渔业生产设施布局------------------------------------------------------------------------- 58前言为加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提高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质量,引导土地开发整理资金合理使用,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安徽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国土资源部《关于编制<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7]137号)要求制定本标准。

国土资源部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国土资源部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国土资源部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部•【公布日期】2016.05.18•【分类】征求意见稿正文国土资源部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为加强和规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落实土地用途管制,严格保护耕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土资源部起草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为提高规章立法质量,现将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有关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可以在2016年6月19日前,通过三种方式提出意见:一是登陆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网址:http://),进入首页左侧的“部门规章草案意见征集系统”提出意见。

二是通过信函方式将意见寄至:北京市西城区阜内大街64号国土资源部政策法规司(邮编100812),并在信封上注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办法征求意见”字样。

三是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将意见发送至:*****************.cn.2016年5月18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依据】为加强和规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落实土地用途管制,严格保护耕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作用及地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是我国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保护和管控空间资源,规划城乡建设和统筹各项土地利用活动的重要依据。

城乡建设、区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等相关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具有法定效力,必须严格执行,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

第三条【基本原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应当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统筹城乡,因地制宜,改善环境,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编制指南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二OO七年七月目录《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编制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和投资估,预算的依据.为指导各地开展《标准》编制工作,提高《标准》编制质量,制定本指南.1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1.1 指导思想《标准》从当地的自然条件,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出发,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土地开发整理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进行编制.《标准》的主要内容是合理确定土地开发整理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并通过划分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以下简称"类型区"),构建不同类型区下的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模式(以下简称"模式"),以实现对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的分区,分类管理,切实保障土地开发整理以科学建设促耕地保护以及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两大目标任务.1.2 基本原则(1)必须贯彻执行国家,行业,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结合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充分考虑使用和管护要求,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2)以行之有效的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经验和科学技术的综合成果为依据,纳入标准的有关指标,参数和方法必须是经过科学鉴定或实践检验的,技术上成熟的,经济上合理的研究成果.(3)充分发扬技术民主,编制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农业,水利,道路,林业等相关专业专家意见,对《标准》中有关政策性问题,应当认真研究,充分论证,统一认识;对有争议的技术性问题,也应当在调查研究,试验验证或专题论证的基础上进行协商,恰如其分地做出结论.(4)《标准》既要体现土地开发整理综合性,多功能性和多效益性的特点,又要做好与现行相关标准的协调,避免重复或矛盾.2 主要目标与编制任务2.1 主要目标通过《标准》的编制,建立起省(区,市)域范围内统一完善的,既能体现当地特点又能与周边省(区,市)相同类型区相协调的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的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提供技术保障,为下一步制定国家标准奠定基础.2.2 编制任务(1)确定《标准》的目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引用标准和术语等基本事项;(2)确定土地开发整理建设内容,构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体系;(3)明确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建设目标和项目建设条件;(4)划分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构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模式;(5)确定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总体布局和分区布局的原则和要求;(6)提出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及其他工程的具体建设标准.3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3.1 基本思路在类型区划分,模式与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体系构建,术语归纳,相关标准应用等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建设目标和建设条件,首先划定类型区,进而建立模式,然后确定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布局的原则和要求,最后按照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体系的一,二,三级项目提出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及其他工程的组成,建(构)筑物级别,布置要求,结构型式,材质,规格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和具体建设标准.3.2 研究方法(1)抽样调查方法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调查研究当地不同地貌类型,不同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以及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等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建设内容,模式,建设标准以及建设效果,为《标准》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支撑.(2)综合比较分析法在收集土地,水利,农业,交通,电力,林业,环保等行业相关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的特性,通过不同标准的比较,分析以及归纳综合,为《标准》条文和条文说明的形成提供依据.(3)典型案例分析法在全面调查省(区,市)域内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按照类型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分析土地开发整理中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及其他工程建设的区域特性,提出具体建设标准的技术要求.(4)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类型区划分,模式和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体系构建以及各具体建设标准确定过程中,要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空间数据叠置法,统计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定量方法,分析类型区的划分结果,工程建设条件和关键技术指标.(5)系统工程分析方法采用系统工程分析的方法,研究分析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规模,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等级,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体系的系统合理性,探讨《标准》施行后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从而科学,合理地制定《标准》.4 编制步骤与内容4.1 前期准备阶段(1)组建《标准》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课题组领导小组应由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主管领导任组长,成员包括耕地保护处,财务处,土地整理中心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协调各部门关系,落实项目经费和组织成果论证及验收等工作,并对《标准》编制过程中涉及的重大问题进行指导和决策.课题组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同时明确1名课题组的核心专家.课题组成员的专业构成应涵盖《标准》编制所需的土地,水利,农业,交通,电力,林业,环保,水土保持等专业.课题组主要负责组织编制《标准》条文及条文说明,编写《标准》编制说明以及开展相关专题研究.(2)制定《标准》编制工作方案工作方案应明确《标准》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任务,技术路线,主要方法,步骤与时间进度安排,工作分工,预算,成果要求和保障措施等内容.4.2 编制及征求意见阶段(1)内业资料收集主要应收集当地的地形地貌,土壤,气象气候,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的资料,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资料和土地利用,土地规划,农业区划,农用地分等研究成果,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等相关研究成果资料,以及土地,水利,农业,交通,电力,林业,环保,水土保持等相关行业的标准资料.(2)外业补充调查主要应对省(区,市)域内已经实施的部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及水利,农业等相关项目进行实地调查,收集项目的现状条件,项目承担单位和农村基层组织对工程建设的要求,项目设计及实施过程中工程建设的具体情况和相应的建设标准.(3)合理确定土地开发整理建设内容,构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体系围绕土地开发整理实现耕地保护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两大目标任务,合理确定土地开发整理建设内容,总结规律,构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体系.(4)划分类型区,构建模式应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土壤状况及其改良利用分区,农业综合区划,耕作制度分区,水资源状况,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按照融合地域特征和工程特征区内一致性和区间差异性的原则来划分类型区和构建模式.(5)规范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术语收集,整理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中的相关术语,按照与《标准》密切相关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准确界定《标准》的基本术语.(6)研究相关标准应用,确定应用的原则,依据,方法和内容研究与土地开发整理相关的标准应用,确定应用的原则,依据,方法和内容.(7)编写《标准》条文,条文说明和编制说明1)《标准》条文.《标准》条文分为总则,建设目标,建设条件,类型区与工程布局,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其他工程及附录.其中,其他工程是指不宜归入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的相关内容;附录分为规范性附录和资料性附录,应主要附类型区划分结果,以及各省(区,市)结合实际需要提出的农村居民点整理,设施农业整理,园地整理,养殖水面整理,人工草地整理等的建设标准.2)《标准》条文说明.应根据《标准》施行的需要,对《标准》的条文做出必要的解释,说明和补充.3)《标准》编制说明.应对《标准》编制的背景,《标准》编制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标准》编制的简要过程与成果,数据来源与相关标准应用,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说明,出具相关的验证报告.(8)对《标准》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标准》初稿编制完成后,应分别向有关专家,下级国土资源部门和同级水利,农业,交通,林业,环保,财政,建设等部门征求意见,对《标准》初稿进行修改完善形成送审稿,并对所收集的意见进行归纳,汇总,形成《征求意见处理汇总表》.4.3 送审阶段将《标准》条文,条文说明送审稿及相关材料(包括《标准》编制说明,专题研究报告,《征求意见处理汇总表》等)报部.部,省共同组织专家组对《标准》送审稿进行审查论证,提出修改意见后反馈给课题组.课题组根据提出的修改意见,对《标准》进行修改,形成《标准》试行稿.省(区,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以下发部门文件形式开展《标准》试行,并将《标准》试行稿及相关成果报部备案.5 主要成果5.1 主件(1)《标准》条文及条文说明;(2)《标准》编制说明.5.2 附件(1)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研究报告;(2)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相关标准应用研究报告;(3)其他专题研究报告.6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编写说明6.1 条文1总则1.1目的要求:主要说明为什么要编制标准,其原则是什么,遵循什么样的方针政策,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说明:编制标准的目的要用概括的文字描述,在叙述时应体现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确保质量和技术先进等要求.为统一编写内容,下面提出的编制目的供参考:"为加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全过程管理,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合理确定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提高工程项目质量,严格控制建设投资,提高投资效益,特制定本标准".1.2适用范围要求:主要说明《标准》的适用范围,应用对象等.说明:若《标准》条文之外规定了农村居民点整理,设施农业整理,园地整理,养殖水面整理等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作为《标准》附录予以说明.1.3基本原则要求:主要说明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而非《标准》编制的基本原则.说明:为统一编制工作,下面提出的基本原则供参考.1)因地制宜原则.须从各省(区,市)的省(区,市)情出发,合理划定类型区,确定不同类型区内的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2)实用性原则.标准的内容应便于实施,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既要坚持引进新技术,又要坚持可实施性原则.3)综合整治原则."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是土地开发整理主要任务和对象,制定《标准》时应充分体现综合,协调,统一的原则.1.4引用标准要求:主要说明《标准》编制中引用的标准内容及名称.说明:引用标准条文要遵从引用同级以及同级以上的标准的原则,本标准基本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引用顺序.为统一全国的《标准》编制工作,列出了相关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的有效版本,供参考.1.5术语要求:将在《标准》条文及条文说明中应用的,需要重新定义的专用名词进行界定.为统一规范相关术语,列出了相关术语说明.说明:编写术语时应严格区分与一般概念,方言(或土语)等区别,重点结合本省(区,市)实际情况,提出反映本省(区,市)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特点的术语名称.本标准尽量不用重复其他行业多年成熟且成习惯的术语,也不要给出定义不明确的术语.2建设目标要求:说明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的主要目标.说明:建设目标应从土地开发整理的内涵和法定任务出发,体现土地开发整理综合性,多功能性和多效益性的特点,内容表达既要高度概括,又要明确具体.3建设条件3.1合法性要求:说明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的合法合规条件.3.2基础设施要求:应提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对基础设施方面的具体要求.说明:基础设施是工程方案布置的基础,也是项目区选择的必要条件.基础设施包括:项目区外引水渠,流域型防洪堤,滞洪区排水骨干工程,盐碱地骨干排渍沟,大规模电网改造设施,区外硬化道路,区域防护林等.3.3水土资源要求:提出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对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的限定条件;开发和复垦项目,提出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具体约束指标.3.4其他提出土地权属,生态环境保护,灾害风险防治等其他制约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的因素和条件. 4类型区和工程布局4.1类型区要求:说明省级类型区的划分结果,并简要说明其主要地域特征,参数等.说明:类型区可分为两级.其中,一级类型区突出地域特征,融合工程特征,以关键的地域要素为基础,以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水文地质等要素进行划分,一级类型区一般不超过5个.二级类型区(模式)突出工程特征,融合地域特征,以地貌,土壤,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土地开发整理目标等为依据和指标进行划分,二级类型区(模式)一般不超过10个.各省(区,市)按全国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的划分思路和方法进行划分,具体内容格式见附录A.4.2工程布局要求:说明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布局的基本原则和布局要求.提出省级二级类型区(模式)的主要建设内容,工程组合特征及其相关要求等.说明:工程布局应有利于建设目标的实现,并充分体现"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的要求.省级二级类型区(模式)宜以列表方式详细说明,具体见附录B.5土地平整工程5.1一般规定5.1.1耕作田块布置要求:按照田间灌溉,排水,防风,不同机械耕作等要求,分别提出不同类型区耕作田块布置的一般原则;提出田块布置的基本要求.说明:耕作田块是由末级固定沟,路,渠所围成的耕作单元.耕作田块内部包括田间灌水沟,畦(格田),田埂等.5.1.2土地平整单元要求:提出土地平整单元确定的原则和布置要求.说明:土地平整单元应结合耕作田块布置和灌水要求等,合理确定平整单元.5.1.3平整度要求:提出不同类型耕作田块的平整度.说明:平整度是指一个灌水单元内部的地面高差值.平整度应满足适种作物的灌水要求.5.1.4田面坡度要求:提出不同类型耕作田块的田面坡度.说明:田面坡度是指一个灌水单元内部沿灌水流向的地面坡度.田面坡度应满足适种作物的灌水要求.5.2耕作田块修筑工程5.2.1条田要求:提出条田修建的规模,田块规格(包括田块形状,坡向,长度,宽度),田面高程等参数规定以及水稻格田的规格等.说明:条田是末级固定渠道控制范围内的长方形田块.适用于地面坡度小于2°的平原区.对条田长度和宽度的规定,首先应符合当地自然环境,农田灌溉与排水等条件,同时应满足农业机械化耕作需要.对田块规模的规定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田面高程是影响农田灌溉和排水的重要因素,在田面高程设置时,不但要考虑同一田块内部的自流灌(排)水能力,同时要满足相邻田块间的灌(排)水位衔接.5.2.2梯田要求:提出不同梯田类型和不同筑坎材料下的田面宽度;根据机械耕作效率提出梯田长度值;按照不同筑坎材质类型,提出坎高,外坡,顶宽等指标规定.说明:梯田包括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隔坡梯田三种类型,适用于地面坡度大于2°的丘陵区.坡式梯田既包括改造降缓原地面坡度后的坡地,又包括维持原地面坡度的坡地.梯田建设包括田面和田坎两部分.梯田田面宽取决于地面坡度,筑坎材质,工程地质等,因此梯田的田面宽不能太大.5.2.3其他田块工程要求:台田等其他田块工程,参照条田,梯田修筑标准,研究制定其建设标准.5.3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要求:对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中常见的客土回填,保护表土等措施,提出工程适用范围和技术指标规定等.说明: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也称耕作熟化层地力保持工程.该工程提出的具体指标包括:耕作层(熟化层)厚度,有效土层厚度,犁底层厚度,作物生长需要的基本理化指标等;土地开发和土地复垦项目,提出以上指标的最低范围值.6灌溉与排水工程6.1一般规定6.1.1工程级别要求:说明引水建筑物,泵站,灌排渠沟,渠系建筑物等工程级别.说明:工程级别是控制投资规模和工程设计的基础.灌溉与排水工程级别划分一般采用流量指标,一般指引水工程,泵站工程,灌排渠沟,渠系建筑物等工程级别.在相同工程等别下,项目区内允许建设的最高工程级别应按照工程等级对应的工程控制级别确定.结合现有政策规定,总结已实施项目的效果,根据土地开发整理建设规模,研究其工程级别,提出渠,沟,路,林及渠系建筑物等控制级别,以便于工程级别指标与其他技术标准的衔接.6.1.2灌溉标准要求:结合当地水资源状况和主要作物类型,说明灌溉设计保证率,抗旱天数或其他形式的灌溉标准.灌溉标准宜按类型区进行描述.说明:以灌溉设计保证率为内容的灌溉标准,应与当地水资源特点一致;以抗旱天数为内容的灌溉标准,应与当地主要作物类型一致;其他灌溉标准应符合当地农业生产习惯.有条件的地区,在提出灌溉标准的同时,也可参照当地水利部门颁发的用水定额,提出分类型区主要作物的需水量和灌溉定额;在制定灌溉标准时,也可给出分类型区的灌水率的经验指标.6.1.3排水标准要求:结合当地的水利规划和排水要求,说明排水,除涝,排渍,治碱等标准.排水标准宜按类型区进行描述.说明:排水标准的制定应与当地近,远期的水利规划相协调.在提出农田除涝,降渍,治碱等标准时,应根据不同作物种类提出耐淹时间,并规定暴雨历时和排水时间,提出地下水控制深度.有条件的地区,在制定排水标准时,也可给出分类型区的排涝模数,排渍模式的经验指标.6.1.4灌溉水质要求:根据水资源提供途径和污染状况,提出农田灌溉的水质,水温,地下水矿化度,污染物最低含量等指标.说明:灌溉水质标准制定,主要参照《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地表水资源质量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等规定内容,并结合当地灌溉水利用类型确定.6.1.5灌溉水利用系数要求:结合输水工程分级和类型,分别提出灌溉水利用系数.说明:灌溉水利用系数包括渠系水利用系数,管系水利用系数,田间水利用系数等.应结合输水工程类型和田间灌水措施,分别提出具体值.6.2水源工程6.2.1塘堰(坝)要求:提出塘堰(坝)修建的规模,类型和适用条件;提出不同坝体材料下塘堰工程规划的布局要求;提出不同坝体的高度,边坡,堤顶宽等指标.塘堰布置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并注意防洪.说明:塘堰(坝)一般修建在丘陵区的河谷地区,起到拦截坡面径流的作用.有些地区将蓄水涝池(或集水池)也归入塘堰(坝)工程中.根据水利部门规定,塘堰(坝)蓄水量应小于水库,一般在1000 m3~100000m3,坝高一般不超过10m,据此提出塘堰(坝)建设标准.6.2.2小型拦河坝(闸)要求:结合本省(区,市)特点,提出拦河坝(闸)修建的类型和适用条件;提出不同拦河坝(闸)工程规划的布局要求;提出不同坝体高度,边坡,溢流面等规定指标.拦河坝(闸)布置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并注意河道防洪.说明:小型拦河坝(闸)是修建在小型河沟上的坝和闸,起到拦截河道地面或地下径流的作用.在选择工程类型时,防洪应在河道行洪设计范围之内.6.2.3农用井要求:结合本省(区,市)水利部门规定,划定地下水限采区和控制超采区,提出农用井规划的原则和适用条件;提出农用井出水量最小值指标;结合类型区划分,提出农用井类型,最小井深,井径,井距及控制面积等规定;提出井壁滤管结构,滤料,井泵及配套设施等规定.农用井布置和泵房型式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说明:农用井是地下取水的一种工程类型,包括机井,管井,大口井,筒井,辐射井等.各省(区,市)应结合当地工程类型,分别提出上述规定.6.2.4小型集雨设施要求:提出小型集雨设施的种类,各自的适用条件和布置原则,蓄水池和水窖的基本组成及池深和边坡围护规定等.说明:本工程是指以蓄水池,水窖等为主的小型集雨工程.小型集雨工程布置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并注意防洪.6.3输水工程6.3.1明渠要求:提出明渠输水的适用条件和布置要求,明渠输水的断面形式,加大流量,堤顶宽,不同防渗体厚度及分缝长度以及砌体强度,渠道防渗和抗冻等指标.说明:明渠规定应符合分级要求,并结合渠道防渗类型提出相关规定.6.3.2管道要求:提出管道分类,适用条件,布置的基本要求,管道埋深和管槽开挖宽度以及管道附属设施基本组成等.说明:管道规定应符合分级要求.按照管道所处位置,分为地埋管道,地上管道;按照管道内承受内水压力的大小,分为低压输水管道(0~0.2Mpa),中压输水管道(0.2~0.6Mpa),高压输水管道(>0. 6Mpa),分别提出规定.6.3.3地面灌溉要求:提出不同灌水沟的长度,沟底比降,入沟流量等指标以及灌水畦的长度和宽度,地面坡降,入畦单宽流量等指标.说明:地面灌溉是田间输水工程的一部分,包括沟灌,畦灌两种,是确定土地平整方案和连接灌溉,排水系统的基础.6.4喷微灌工程6.4.1喷灌提出不同喷灌工程的使用条件和选择原则,布置要求和组成,对不同水源的水质要求以及喷洒均匀度,喷洒强度,雾化指标等技术参数规定等.喷灌工程的选择和布置宜以社会经济条件做支撑.6.4.2微灌提出滴灌,微喷灌,小管出流等微灌工程的使用条件和选择原则,布置要求和组成,对不同水源的水质要求以及滴灌带间距,流量偏差等技术参数规定等.微灌工程的选择和布置要有社会经济条件做支撑.6.5排水工程6.5.1明沟排水要求:按照排水沟功能提出规划原则和布置要求;提出排水沟衬砌的使用范围和降水措施,排水沟沟底高程,堤顶保护宽度,沟深,边坡等规定以及末级排水沟间距等.说明:明沟排水包括排地面水和排地下水两种.结合本省(区,市)情况,分别进行规定.6.5.2暗渠(管)排水提出暗渠(管)排水的适用条件和布置要求,暗渠和暗管排水的基本构成,常用材料类型以及暗渠。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行业标准TD/T1004-2003 农用地分等规程2003-××-××发布2003-××-××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布前言为全面掌握我国农用地资源的质量状况,科学评价和管理农用地,保进我国农用地的合理利用,统一农用地分等程序和方法,做到分等结果客观、公正、合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国情,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都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提出、批准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胡存智、郧文聚、邱维理、张凤荣、朱德举、高向军、范树印、吴海洋、关文荣、陈原、胡江、苗利梅。

参加人员:马仁会、安萍莉、廖永林、岳晓武、段增强、李保莲、徐保根、谢经荣、谢云、彭群、苏强、郑媛、罗明。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目录前言Ⅲ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总则2 4.1 目的与任务2 4.2 对象2 4.3 原则3 4.4 内容3 4.5 技术工作组织4 4.6 技术路线与方法步骤4 4.7 工作底图的比例尺4 4.8 成果4 4.9相关技术应用5 5 准备工作与资料整理7 5.1 编写任务书7 5.2 表格准备7 5.3 资料收集7 5.4 资料核实与整理7 6 外业补充调查8 6.1 调查内容8 6.2 农用地自然质量影响因素状况调查8 6.3 农用地利用状况与农用地经营状况调查9 7 确定标准耕作制度10 7.1 确定标准耕作制度10 7.2 确定基准作物与指定作物10 8 划分分等单元10 8.1 划分要求10 8.2 划分方法10 8.3 校验与登记11 9 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11 9.1 确定计算方法11 9.2 因素法11 9.3 样地法13 10 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14 10.1 查作物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14 10.2 确定产量比系数14 10.3 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14 11 计算土地利用系数15 11.1 分指定作物计算15 11.2 综合计算17 12 计算土地经济系数17 12.1 分指定作物计算17 12.2 综合计算19 13 计算农用地利用等指数和农用地等指数19 13.1 计算农用地利用等指数19 13.2 计算农用地等指数20 14 农用地等别划分与校验21 14.1 初步分等21 14.2 校验21 14.3 等别调整与确定21 14.4 面积量算及面积汇总21 14.5 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协调与汇总22 15 建立标准样地体系22 15.1 原则22 15.2 选择标准样地22 15.3 标准样地的特征描述22 15.4 标准样地的管理23 16 成果编绘23 16.1 图件成果23 16.2 文字成果及基础资料汇编24 16.3 数据成果24 16.4 电子成果25 17 成果验收25 17.1 验收条件25 17.2 验收内容25 17.3 验收程序和方法25 17.4 验收组织25 17.5 验收项目与标准25 17.6 验收报告25 18 成果更新26 18.1 要求26 18.2 周期26 18.3 程序26 19 成果归档与应用26 19.1 档案管理26 19.2 成果应用26 附录A(规范性附录)农用地分等工作附表27 附录B(规范性附录)全国各县(市)标准耕作制度速查表33 附录C (规范性附录)农用地分等推荐因素分级及权重80 附录D(规范性附录)全国各县(市)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速查表97 附录E(规范性附录)标准样地选择、设立及验收150 附录F(规范性附录)农用地等别图图式154 附录G(规范性附录)农用地分等野外调查导则155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农用地分等工作的目的、任务、对象、原则、内容、程序、方法、成果要求、成果的检查验收、成果更新和应用,以及档案管理等。

国土资源部公告2018年第8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土地整治术语》等2项行业标准的公告

国土资源部公告2018年第8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土地整治术语》等2项行业标准的公告

国土资源部公告2018年第8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土地整治术语》等2项行业标准的公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土资源部(已撤销)
•【公布日期】2018.03.15
•【文号】国土资源部公告2018年第8号
•【施行日期】2018.05.0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标准化
正文
国土资源部公告
2018年第8号
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土地整治术语》等2项行业标准的公

《土地整治术语》等2项推荐性行业标准已通过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现予批准、发布,于2018年5月1日起实施。

编号及名称如下:TD/T 1054-2018 土地整治术语
DZ/T 0311-2018 宝石级红珊瑚鉴定分级
2018年3月15日。

国土资源部发布的江西省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

国土资源部发布的江西省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
国土资源部发布的我省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
土地等别
最低价标准(Βιβλιοθήκη 元/亩)、(元/平方米)各县(市、区)工业用地等别
一等
56(840)
二等
48(720)
三等
40(600)
四等
32(480)
五等
25.6(384)
东湖区西湖区青山湖区青云谱区
六等
22.4(336)
七等
19.2(288)
浔阳区湾里区
八等
16.8(252)
十四等
5.6(84)
安义安远鄱阳崇仁德安定南东乡浮梁赣县横峰会昌金溪靖安莲花龙南南城铅山上高上犹石城遂川万载武宁婺源信丰兴国修水寻乌弋阳永新于都玉山资溪
十五等
4(60)
崇义都昌奉新广昌湖口乐安黎川南丰彭泽全南铜鼓星子宜丰宜黄余干
注:本标准指达到“五通一平”(通路、通供水、通排水、通电、通讯和场地平整)的工业用地。
章贡区
九等
13.6(204)
吉州区青原区昌江区珠山区安源区渝水区袁州区庐山区
十等
11.2(168)
丰城贵溪信州区月湖区
十一等
9.6(144)
临川区井冈山乐平湘东区
十二等
8(120)
安福德兴高安吉安进贤芦溪南昌南康瑞昌瑞金泰和峡江新干樟树
十三等
6.4(96)
大余分宜广丰吉水九江宁都上栗上饶万安万年新建永丰永修余江

国土资源部_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201011

国土资源部_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201011

ICS XXXX备案号:TD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Standard for Database of the City-level General Land Use Planning(报批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发布目次前言 (II)引言 (III)1 范围 (4)2 规范性引用文件 (4)3 术语和定义 (4)4 数据库内容和要素分类编码 (5)5 定位基础 (8)6 数据库结构定义和要素分层 (8)7 数据交换文件命名规则 (23)8 数据交换内容与格式 (24)9 元数据 (24)附录 A (规范性附录)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交换内容与格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土地规划用途分类及含义 (25)前言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提出。

本标准指导单位:国土资源部规划司。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存智、董祚继、孙雪东、胡小华、项家铀、吴洪涛、陈红兵、穆超、陈金、陈莹、李满春、范延平、赵岱虹、刘臻、冯斌斌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引言为规范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依据《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等相关标准和规范,制定本标准。

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的要素分类、要素编码、定位基础、数据结构、文件命名规则、数据交换格式和元数据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的数据库建设和数据交换, 市(地)级规划中的中心城区规划图形数据的数据库建设和数据交换按《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核定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新增耕地的通知

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核定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新增耕地的通知

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核定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新增耕地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土资源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8.03.03•【文号】国土资发〔2018〕31号•【施行日期】2018.03.0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核定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新增耕地的通知国土资发〔2018〕3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中发〔2017〕4号)有关规定,严格、规范新增耕地管理,确保新增耕地数量真实、质量可靠,现就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新增耕地核定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明确核定范围各级各类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新增耕地,实行归口管理、统一核定。

2017年1月1日以来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发展改革、财政、水利、农业等部门立项并组织实施以及社会主体自主实施的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各类项目”)的新增耕地,按照本文件规定及相关技术要求(详见附件1),纳入新增耕地核定范围,确保新增耕地位置、地类、面积、质量等别等真实、准确。

二、统一核定条件新增耕地核定前,各类项目建设主体负责收集整理并确认新增耕地核定有关基础资料,对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负责。

各类项目建设主体提交的项目竣工报告(或验收文件)、竣工图等图件资料和竣工后项目区建设范围(位置坐标)以及新增耕地地类、数量、质量等别等有关情况说明,作为新增耕地核定的必备要件。

按照《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关于切实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统一上图入库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7〕115号)有关要求,各类项目信息应通过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及时上图入库。

新增耕地的面积、地类、平均质量等别、项目实施前后耕地平均质量等别等信息,均应在项目立项、验收阶段作为上图入库必填信息进行填报。

土地勘测定界规程TDT_1008-2007-完整版

土地勘测定界规程TDT_1008-2007-完整版
依据全国统一的土地分类,利用地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或地形图上的有关土地利用类型界线,通 过现场调查及实地判读,将用地范围内及其附近的各土地利用类型界线测绘或转绘在工作底图上,并标 注三级土地利用类型编号。同时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核实,与实地不一致的,按变 更地籍调查的有关规定处理。 5.4 基本农田界线的调绘
I
TD/T 1008—2007
前言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原国家土地管理局1997年批准发布的《建设项目用地勘测定界技术规程 (试行)》。
本标准的附录A、B、C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高延利、李万东、扈传荣、杨祝晖、张燕妮、温明炬、张炳志、张阳阳、刘 天增 参加人员:韩琼、詹长根、朱国雄、何瑞东、胡凯、方思勤、谢玉周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II
TD/T 1008—2007
引言
土地勘测定界(以下简称勘测定界)是根据土地征收、征用、划拨、出让、农用地转用、 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工作的需要,实地界定土地使用范围、测定界址位 置、调绘土地利用现状、计算用地面积,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用地审批和地籍管理等提 供科学、准确的基础资料而进行的技术服务性工作。勘测定界工作,在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 管部门组织下,由有资格的勘测单位承担。
在当地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查阅用地范围区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料、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资 料。将用地范围内及其附近的基本农田界线测绘或转绘在工作底图上,图上确定项目用地占用基本农田 的范围,并实地核定。 5.5 农用地转用范围线的调绘
如果项目用地占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批准确定的农用地转用范围的农地,应将用地范围内及其附 近的已批准的农用地转用界线绘制在工作底图上。

国土资源部发布土地行业相关标准

国土资源部发布土地行业相关标准

M
见本表注 3 M
非空
M
见本表注 7 O
见本表注 8 O
序号
字段名称
字段代 码
字段 类型
字段 长度
小数 位数
值域
约束 条件
备注
14 地类备注
DLBZ
Char 2
见本表注 12 O
条件可选
15 耕地坡度级
GDPDJ Char 2
见表 35
O
耕地必选
16 扣除地类编码 KCDLBM Char 4
见本表注 1 O
非空
O
5 控制点类型
KZDLX Char
10
见表 28
M
6 控制点等级
KZDDJ Char
30
见表 28
M
7 标石类型
BSLX
Char
2
见表 29
M
8 标志类型
BZLX
Char
2
见表 30
M
9 控制点状态
KZDZT Char
100
见本表注 2
O
10 点之记
DZJ
Varbin
非空
M
见本表注 3
11 X(E)_XA80
序号
字段名称
字段代 码
字段 类型
字段 长度
小数 位数
值域
约束 条件
备注
1
标识码
BSM
Int 10
>0
M
2
要素代码
YSDM Char 10
见表 1
M
3
等高线类型
DGXLX Char 6
见表 33
M
4
1.2.6
标示高程

《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地价评估技术规范》

《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地价评估技术规范》

全面解读《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地价评估技术规范》为规范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地价评估行为,2013年4月8日,国土资源部制订并公布了《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地价评估技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旧版《规范》”),文件有效期5年。

在过去5年里,该文件有效规范了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地价评估以及补缴地价款的评估活动。

鉴于旧版《规范》将于今年4月8日失效,加之旧版《规范》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2018年3月9日,国土资源部制定并印发了《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地价评估技术规范》(以下简称“新版《规范》”)。

新版《规范》自2018年4月9日起施行,但并未明确文件的有效期。

本文就新旧两版《规范》的内容进行对比,以期为大家在该文件的理解和应用上提供帮助。

一、出台背景在地价管理层面。

为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完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程序,国土资源部相继发布了《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21号)、《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39号)等一系列文件。

这些文件明确了国有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和协议出让的范围,规范了招标拍卖挂牌和协议出让的程序,确立了经营性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通过实行地价评估、出让底价集体决策和出让结果公开等制度,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保证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

但是,国有土地出让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主要是少数地方政府国有土地出让信息公开程度较低,操作行为和操作程序不够规范,存在诸如行政部门按已有文件确定底价或直接自定底价的情况。

这不但有悖于制度的公平、公正性原则,而且也不利于国有土地出让制度的真正落实,不利于更大程度地发挥由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在地价评估层面。

在实际地价评估过程中,土地估价机构也面临由于相关评估规定不够具体,地价评估缺乏相关技术指引的难题;同时,存在评估地价时受到行政干预,以及市场不断出现新情况等问题。

关于发布《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地价评估技术规范(试行)》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3〕20号)

关于发布《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地价评估技术规范(试行)》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3〕20号)

关于发布《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地价评估技术规范(试行)》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3〕20号)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发布《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地价评估技术规范(试行)》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3〕2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解放军土地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为规范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地价评估行为,部制订了《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地价评估技术规范(试行)》(见附件,以下简称“《规范》”),现予发布。

请转发至辖区内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相关行业协会和土地估价中介机构,结合本地实际遵照执行。

同时,为进一步完善国有土地出让底价确定程序,加强出让地价评估管理,促进土地市场平稳健康运行,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要进一步健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的定价程序,地价需经专业评估,底价应由集体决策。

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前,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对拟出让宗地的地价进行评估,为确定出让底价提供参考依据。

委托给土地估价中介机构的,应采用公开方式。

因改变土地使用条件、发生土地增值等情况,需要补缴地价款的,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确定补缴金额之前,也应按照上述要求组织评估。

二、出让土地估价报告应由土地估价师完成,并且符合《城镇土地估价规程》和《规范》。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不应干预评估活动,由被委托方客观、独立、公正地出具土地估价报告。

三、出让土地估价报告,一律按照《关于实行电子化备案完善土地估价报告备案制度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35号)要求,由报告出具方履行电子备案程序,取得电子备案号。

报告出具方无法登录“土地估价报告备案系统”的,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将单位名称、单位性质、土地估价师姓名和资格证书号等情况,经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核实汇总后,报部土地利用管理司,按规定登录。

四、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或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协调决策机构,应以土地估价报告的估价结果为重要参考依据,并统筹考虑产业政策、土地供应政策和土地市场运行情况,集体决策确定土地出让底价。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管理若干意见(国土资发〔2002〕139号,2002年4月23日国土资源部发布)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管理若干意见(国土资发〔2002〕139号,2002年4月23日国土资源部发布)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管理若干意见国土资发〔2002〕139号(2002年4月23日国土资源部发布)为加强和规范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管理,科学指导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现就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编制、审批和实施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规划的编制(一)指导思想: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以内涵挖潜为重点,以增加农用地特别是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提高土地开发整理的水平,确保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主要任务:对土地开发整理活动进行统筹规划,确定土地开发整理的目标和方向,提出重点区域、工程和项目等,拟定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

(三)主要内容:1.分析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分析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的潜力;3.确定土地开发整理的目标和任务;4.确定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的规模、布局、项目等;5.分析评价土地开发整理的预期投资和效益;6.提出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国家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重点是制定全国土地开发整理的方针和政策,提出土地开发整理的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省、地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重点是提出本行政区域内土地开发整理的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提出本行政区域内补充耕地区域平衡的原则、方向和途径,确定土地开发整理投资方向。

县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重点是划分土地开发整理区,明确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项目的位置、范围、规模,作为确立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项目的依据。

(四)编制原则:1.保护、改善生态环境;2.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3.内涵挖潜与外延开发相结合,以土地整理复垦为重点;4.提高土地利用效率;5.因地制宜,统筹安排;6.切实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五)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跨行政区域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编制,由涉及区域的上一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 编制规范》(试行)的通知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 编制规范》(试行)的通知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编制规范》(试行)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1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副省级城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解放军土地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为指导各地编制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根据《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办发〔2010〕4号)等法律政策规定,部研究制订了《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编制规范》(试行),现予印发,自2010年9月1日起实施。

请各地于2011年3月31日前将2011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通过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报部。

二〇一〇年八月八日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编制规范(试行)2010年8月8日发布 2010年9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布目次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适用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引用的标准和文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依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总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发布编制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通知错误!未定义书签。

6 调查分析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能力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 预测国有建设用地需求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数据库结构定义
1.1 空间要素分层 空间要素采用分层的方法进行组织管理,层名称及各层要素见表2。 表2 层名称及各层要素
序号
层名
层要素
几何特征
约束 属性表名
条件
说明
测量控制点
Point
CLKZD
O
数字正射影像图纠正
1
定位基础
Point
控制点
JZKZD
O
测量控制点注记
Annotation
ZJ
O
行政区
(-160,8850) O
16 X(E)_WGS84
X84
Float 10 2
≥0
O
17 Y(E)_WGS84
Y84
Float 10 2
≥0
O
18 Z_WGS84
Z84
Float 10 2
≥0
O
1.2.3 行政区属性结构
表5 行政区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名:XZQ)
序号
字段名称
字段代 码
字段 类型
字段 长度
X80
Float 10 3
≥0
C
见本表注 4
12 Y(E)_XA80
Y80
Float 10 3
≥0
C
见本表注 4
13 Z_XA80
Z80
Float 10 3
(-160,8850) C
见本表注 4
14 X(E)_BJ54
X54
Float 10 3
≥0
C
见本表注 4
15 Y(E)_BJ54
Y54
Float 10 3
17 扣除地类系数 TKXS
Float 5
2
>0
O
18 图斑面积
TBMJ
Float 15 2
>0
M
单位:平方米
19 线状地物面积 XZDWMJ Float 15 2
数字码,村级为3位数字码。以下行政区代码同;
注 2:指行政区界线坐标计算的椭球面积。本标准中所有面积字段如无特别说明,均指椭球面积。
注 3:海岛区域填写代码01,非海岛区域填写00
1.2.4 行政区界线属性结构
表6 行政区界线属性结构描述表 (属性表名:XZQJX)
序号
字段名称
字段代 码
字段 类型
字段 长度
字段名称
字段代 码
字段 类型
字段 长度
小数 位数
值域
约束 条件
备注
1
标识码
BSM
Int 10
>0
M
2
要素代码
YSDM
Char 10
见表 1
M
3
坡度级别
PDJB
Char 2
见表 35
M
1.2.8 地类图斑属性结构
表10 地类图斑属性结构描述表 (属性表名:DLTB)
序号
字段名称
字段代 码
字段 类型
字段 长度
要素名称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
定位基础 测量控制点 数字正射影像图纠正控制点 测量控制点注记
境界与政区 行政区
行政区界线
行政区注记 地貌
等高线 高程注记点 坡度图 土地信息要素
说明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13923-2006)的扩展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13923-2006)的扩展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13923-2006)的扩展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13923-2006)的扩展
小数 位数
值域
约束 条件
备注
1 标识码
BSM
Int
10
2 要素代码
YSDM
Char 10
3 图斑预编号
TBYBH Char 8
4 图斑编号
TBBH
Char 8
5 地类编码
DLBM
Char 4
6 地类名称
DLMC
Char 60
7 权属性质
QSXZ
Char 3
8 权属单位代码 QSDWDM Char 19
2
行政区划 行政区界线
Polygon Line
XZQ
M
XZQJX
M
行政要素注记
Annotation
ZJ
O
表2(续)
序号
层名
层要素
几何特征
约束 属性表名
条件
等高线
3
地貌 高程注记点
坡度图
地类图斑
线状地物
零星地物
地类界线
Line Point Polygon Polygon Line Point Line
单位:米
序号
字段名称
字段代 码
字段 类型
字段 长度
小数 位数
值域
约束 条件
备注
1
标识码
BSM
Int 10
>0
M
2
要素代码
YSDM Char 10
见表 1
M
3
标示高程
BSGC Float 7
2
(-160,8850) M
1.2.7 坡度图属性结构
表9 坡度图属性结构描述表 (属性表名:PDT)
单位:米
序号
M
M
序号
字段名称
字段代 码
字段类 型
字段 长度
小数 位数
值域
约束 条件
备注
12 Z_XA80
Z80
Float 10 2
(-160,8850) O
13 X(E)_BJ54
X54
Float 10 2
≥0
O
14 Y(E)_BJ54
Y54
Float 10 2
≥0
O
15 Z_BJ54
Z54
Float 10 2
9 权属单位名称 QSDWMC Char 60
10 座落单位代码 ZLDWDM Char 19
11 座落单位名称 ZLDWMC Char 60
12 耕地类型
GDLX
Char 2
13 扣除类型
KCLX
Char 2
>0
M
见表 1
M
非空
O
非空
M
见本表注 1 M
见本表注 1 M
见表 34
M
见本表注 3 M
非空
序号
字段名称
字段代 码
字段类 型
字段 长度
小数 位数
值域
约束 条件
备注
1 标识码 2 要素代码
BSM
Int
10
YSDM
Char
10
>0
M
见表 1
M
序号
字段名称
字段代 码
字段类 型
字段 长度
小数 位数
值域
约束 条件
备注
3 控制点名称
KZDMC Char
50
非空
O
4 控制点点号
KZDDH Char
10
小数 位数
值域
约束 条件
备注
1
标识码
BSM
Int 10
>0
M
2
要素代码
YSDM Char 10
见表 1
M
3
界线类型
JXLX Char 6
见表 31
M
4
界线性质
JXXZ Char 6
见表 32
M
5
界线说明
JXSM Char 100
非空
O
1.2.5 等高线属性结构
表7 等高线属性结构描述表 (属性表名:DGX)
ZJ
O
基本农田保护区
Polygon
JBNTBHQ O
6
基本农田保护片块 基本农田
Polygon
JBNTBHPK M
基本农田保护图斑
Polygon
JBNTBHTB M
基本农田注记
Annotation
ZJ
O
数字正射影像图
Image
SGSJ
M
数字栅格地图
7
栅格数据
数字高程模型
Image
SGSJ
O
Image /Tin
8
点位 DOM 影像 DWYX
Varbin
9
点位实地照片 DWZP
Varbin
10 X(E)_XA80
X80
Float 10 2
11 Y(E)_XA80
Y80
Float 10 2
>0 见表 1 非空 非空 见表 28 见表 28 非空 非空 非空 ≥0 ≥0
M
M
O
O
O
O
M
影像文件
M
影像文件
M
影像文件
序号
字段名称
字段代 码
字段类 型
字段 长度
小数 位数
值域
约束 条件
备注
1
标识码
BSM
Int
10
2
要素代码
YSDM
Char 10
3
控制点名称
KZDMC Char 50
4
控制点点号
KZDDH Char 10
5
控制点类型
KZDLX Char 10
6
控制点等级
KZDDJ Char 30
7
点之记
DZJ
Varbin
6 计算面积
JSMJ
Float 15 2
>0
单位:平方米 O
见本表注 2
7 描述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