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禺话剧_日出_中的_诗意的灵魂_
论《日出》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
论《日出》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作者:胡盛林来源:《写作(中旬)》2016年第07期《日出》是曹禺先生继《雷雨》之后又一部经典话剧名著,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的成熟。
曹禺先生引用老子《道德经》的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来为作品开篇。
作品以交际花陈白露被银行家潘月亭包养的故事为主线,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层人士醉生梦死的生活和底层人士备受欺凌的悲惨命运,控诉了被金钱扭曲的人性,揭示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之道这一主题。
对于作品的主题思想,可以从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窥见一二。
女主角陈白露在与前夫离婚后,因生活窘迫,不得不投靠关老太太,并在她的指点下成为一名舞女。
在被银行家潘月亭包养之后,她沉醉于丰衣足食、夜夜笙歌、水乳交融的糜烂生活。
作为潘月亭的情妇,她靠着出卖肉体得到了锦衣玉食,却丧失了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她沦为了潘月亭的附属财产,又不得不在潘月亭的安排下取悦大恶霸金八,她就像一个男人们的玩物,没有身份地位,只能献出肉体供男人们蹂躏。
从这个层面来说,她是在“奉有余”。
与此同时,她的身上又闪烁着着母性的光辉,她竭尽全力护身世可怜的“小东西”周全,在危难时刻对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小东西”施以援手,显示她悲悯弱者的“补不足”的一面。
三等妓院宝和下处的翠喜,同样靠出卖肉体给“有余者”,来补助自己贫困多难的家庭,只不过她的服务对象是素不相识的男嫖客,她赚的钱都是用在自己有病的丈夫、瞎眼的儿子和瘫痪在床的婆婆身上。
尽管全家的生计都是靠她卖淫来维持,但还是得不到婆婆和丈夫的尊重,内心有苦无人诉。
她是善良又重情的女子,只是在这个吃人的社会,她已经被糟蹋得麻木不仁,手无缚鸡之力。
正如曹禺对翠喜的评价:“在这堆‘人类的渣滓’里,我怀着无限的惊异,发现一颗金子似的心,那就是叫做翠喜的妇人。
她有一副好心肠,同时染有在那地狱下生活各种坏习惯。
她认为那些买卖的勾当是当然的,她老老实实地做她的营生,‘一分钱买一分货’,即便在她那种生涯里,她也有她的公平。
备课随笔 诗意的灵魂,诗意的《日出》
备课随笔诗意的灵魂,诗意的《日出》《日出》通常被称为社会悲剧。
曹禺以陈白露的休息室与翠喜的卧房作为舞台场景,分别连接两类社会生活;通过方达生寻找小东西,来展示社会最底层人们的生活苦难。
翠喜为生活所迫,小东西终于逃不过金八的魔爪,只能悬梁自尽。
曹禺为了刻画这类人的生活,曾冒着危险深入此中观察、了解,并且发现像翠喜一样的人有着金子般的心。
第三幕浸透着剧作家的辛酸与愤怒抗议,是全剧的有机统一的一部分,是深化戏剧主题的必须。
喧嚣嘈杂的地狱充满着骚动不安,这个社会从上层倒下层全部腐烂、解体了。
剧本还安排了一个不出场的人物金八,达到了对社会揭露的深度。
曹禺将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至于金钱统治、人欲横流的社会来考察。
曹禺说《日出》没有主角,但陈白露毕竟处于舞台中心,陈白露的悲剧是他内心两个自我冲突的悲剧。
这一内心悲剧性冲突搭起了《日出》戏剧冲突的基本骨架。
陈白露曾是“天真可喜的女孩子”,但是灯红酒绿的刺激,锈蚀了她纯洁的灵魂,以致她与诗人的愈合以分手而告终。
她再次投入金丝笼而无力飞翔。
她拒绝方达生的挽救,似乎玩世不恭、傲慢自负,又不由自主的流露了心灵的颤抖。
她为出卖自己的美丽与青春,断送人生希望而痛苦。
在方达生面前,她发现自己的“孩子时代”,也发现了自己的悲剧。
人生道路与命运的抉择又一次摆在她的面前。
在第一幕中,她与方达生谈话,赞美洁白的霜,呼唤自己少女时代的名字;她挺身而出,怒斥黑三,救下小东西;她欢呼太阳,欢呼春天,读起心爱的“日出”诗。
“旧我”——她内心中人的要求、意志,要突破“新我”顽强的表现。
第三幕,陈白露尽管没有出场,但翠喜、小东西的遭遇同陈白露的命运遥相呼应,并且这一幕的直接结果导致陈白露的希望与追求落空。
因此第四幕一开始,陈白露已是泪流满面,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与痛苦。
她从小东西的遭遇终于明白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她痛苦的回忆着昔日的悲剧,诗人的形象又一次出现在她的眼前。
而历史的隐痛同时也被血淋淋的挑出来。
曹禺话剧——《日出》中对生命力的崇尚探赜
作者: 左丽丽[1]
作者机构: [1]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37
出版物刊名: 艺术科技
页码: 129-130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2期
主题词: 曹禺;《日出》;生命力
摘要:曹禺作为一位知名剧作家,著作颇丰.曹禺话剧作品的问世,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真正走向成熟.曹禺的作品带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征,如果说曹禺所作的《雷雨》是一种毫无保留的情绪的释放,那么其作品《日出》就是对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生命力的追寻.剧作家曹禺在自己的许多作品中都表达了对生命力的呼唤,在他所处的时代,国家正处在积贫积弱的状态,对生命力的崇尚在当时是一种思想潮流.对曹禺话剧《日出》进行解读和探赜,可以帮助我们审视生命的意义,感悟人生.。
话剧《日出》个人观后感800字范文
话剧《日出》个人观后感800字范文《日出》是近代剧作家曹禺创作的戏剧,该剧1936年6月在《文学季刊》第一期开始连载,同年10月首次出版。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话剧《日出》个人观后感800字范文,希望能帮到各位。
话剧《日出》个人观后感800字范文1我觉得《日出》这个作品比《雷雨》更动人。
以前看《雷雨》并不觉得有多令人惊艳,可能因为以前对那个时代对戏中的感情并无什么感同身受之处。
但是现在看来《雷雨》中的大多数人更有真心实意,《日出》里的人物大多是没有心的。
顾八太太和胡四那样的人真的很好诠释了什么叫保暖思淫欲。
顾八太太应该不是真的不知道胡四对她没有半点真情,不过自己有钱,也不太在乎真情吧。
她活得看起来一点都不明白,又天真又蠢。
是不是真蠢我也不知道,可能要在不太安逸的情况下才能看出来。
从陈白露说的话感觉她人活得明白多了,应该说现实多了,但是做的事又不这么让人觉得。
我看的时候有脑补,陈白露应该是个什么样长相的女人。
就我主观来说,我觉得戚薇穿旗袍的扮相和我脑海里的陈白露比较像。
因为面相上有一种疏离感,所以撒娇讨好的时候才会显得格外动人。
说可怜,陈白露也是真可怜。
本来是书香门第的高材生,因为父死家穷,(说到这想起戚薇演的乔安)做电影明星当红舞女,不是没有从良的机会,但放不下优越的物质生活。
这么说好像不太对,方达生喊她走她没有走,但是她的诗人,也就是她的前夫,让她跟他一起回乡下,白露就去了。
可能还是人不对吧。
这么说,白露还是可以为了爱情放弃物质的。
但是物质也真的很重要,他们有一部分也是因为物质而分开。
我想列举一下白露的优点,白露善良有同情心,愿意帮助小东西。
在金钱至上的世道,并不是那么唯利是图还是十分难得的,又生的那么美真是很难不令人动心。
想说她独立吧,她也是靠有钱的男人供养着。
但是她确实是一个人离开家乡一个人闯荡,她也说,潘月亭不是她抓住的,而是他自己来的。
但是男人都是靠不住的,方达生张乔治都跟她求过婚。
特别是张乔治,甜言蜜语真的是很会说,但是对待女人也没有几分真情。
曹禺《日出》读书笔记与心得体会
曹禺《日出》读书笔记与心得体会(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曹禺《日出》读书笔记与心得体会【导语】:《日出》是曹禺创作话剧,读本这部作品之后,有很多的感悟吧。
论曹禺话剧的诗性特征
论曹禺话剧的诗性特征作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先驱,曹禺的作品深受读者和学者的赞赏。
他的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都有着浓重的诗意,这不仅体现在语言的韵律和美感中,也体现在情感的深邃和形式的艺术性中。
因此,本文将分析曹禺话剧的诗性特征,探究曹禺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语言艺术,旨在推进现代戏剧研究的深化和拓展。
一、曹禺话剧的诗化技巧在曹禺的话剧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学性和美感的张力。
对于话剧语言,曹禺注重抒发情感和思想,并用一些文学性的手法来增强意义的深度和表达的美感。
其中,最常见的诗化手法有以下几种。
1. 修辞手法曹禺在其话剧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来增强意境的表现。
比如,在《雷雨》中,曹禺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把深夜的雨比作“穿孔的夜空”,把闪电比作“用力的指骨”,表现出大自然的狂暴和生命的不可抗拒。
2. 音乐手法曹禺说,“戏剧是一种有节奏的语言艺术,音乐是所有艺术中最接近人心灵和情感的”。
因此,在曹禺的话剧中,音乐手法也是其中一大特色。
比如,在《原野》中,曹禺运用了音乐随笔的方式,用音乐来表现心灵的美感和思想,还用诗歌形式来描绘人物内心的感受。
3. 意象手法意象是曹禺话剧的另一个诗化手法。
它通过色彩、光影等手法来表现作品的深度和艺术性。
在《雷雨》中,曹禺通过光线的变化、音效等手法,表现出大自然的狂澜和人类无奈的命运。
在《日出》中,曹禺则通过阳光的照耀、白昼的温暖等手法,表现出爱情的美好和生命的无常。
二、曹禺话剧的主题内涵曹禺的话剧,不仅有着精美的语言和惊险的情节,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社会内涵。
在曹禺的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多半与社会的变革和政治的深化有着紧密关系。
比如,《济公》、《雷雨》、《原野》中,曹禺就通过对个人、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深入探讨,表现出了自然、社会、人类之间的多样化关系。
总之,曹禺的话剧不仅是东方现代戏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艺术遗产。
他的作品以诗化手法为特色,注重情感表现和思想内涵,深刻而富有启发性。
简析曹禺《日出》中的象征
简析曹禺《日出》中的象征
《日出》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家、作家曹禺的代表作。
整首诗以水为主线,融入诗人的艺术使然,笔下流淌出自然的抒情,写出晨曦时分的壮观景象,氛围磅礴豪迈。
该诗的象征意象和深刻的主题更是引人入胜,让读者深刻体悟到一种强烈的生命活力。
从诗歌的标题来源讲,诗人把日出的形象象征着向往之期,犹如春天,给予了一种活力感。
在村民醉醺醺中,早上八九点有那么一股新的气息,拂去春意,吹击着野草,释放着那股活力。
全诗畅谈日出是一次复苏,把冬天冷漠、凛冽画面,切近一种对生命的热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此外,诗人通过描绘生动的象征,展示了繁华的画面和崇高的感受。
“梅林芳草醉人”,梅林和芳草都是复苏、活力的象征;“日出万顷油光金液翠华荡开最广阔”,从诗中日出的画面上可以看出,曹禺通过日出的景象构筑了一个强烈的生还力量,一个有生命感的模式。
《日出》是曹禺比较华美的一首诗。
他透过日出怒放的万紫千红、火山爆发式的活力象征,传达出一种自然的生气,一种被自然唤醒力量、被生活重拾的勃发。
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他的笔下依旧能传递出生命的活力,让我们从苦难中获得精神的力量和希望,让人心头涌出激情与憧憬。
论陈白露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
及其悲剧意义摘要:陈白露是曹禺在话剧《日出》中刻画的一个女性人物形象,受到过新潮文化的影响,最终却沦为上流社会的交际花。
在追求享乐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又在思想、精神上又痛恨这种腐朽的生活。
经历过种种生活变化后,对人生心灰意冷,最终在日出之前选择以死亡告别让她堕落腐化的生活,以死亡向当时黑暗、冷血的金钱社会和人性良知发出最后的控诉。
《日出》通过人物间冲突来展现社会与人性的复杂,“损不足而奉有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陈白露“不想死而不得不死”的无奈挣扎,是人的悲剧,更是当时社会的悲剧。
关键词:日出、陈白露、社会、悲剧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善良、年轻、漂亮,受过新潮文化影响的陈白露,思想丰富、对人性有着美好的追求,并深深爱恋着心中的诗人,追求个性解放。
在与诗人的恋爱结束后,她开始一个人孤独的为生存拼搏,艰辛、无奈的生活开始渐渐的动摇陈白露的纯真本质,现实的残酷无情,社会的冷漠和黑暗,大都市的浮华以及物质生活的诱惑迫使她终于开始走向堕落。
陈白露曾经在纸醉金迷的生活状态下放任自己,不愿去面对现实。
梦总会醒来,清醒以后随之而来的就是痛苦和无奈。
“人最大的痛苦就是梦醒来以后无路可走”,鲁迅先生的话形象的诠释了陈白露的精神轨迹。
在用牺牲自己的灵魂来追求物质生活的梦里,陈白露没有痛苦,也没有无奈。
梦总是会醒的,梦醒之后的无路可走的悲哀有力的印证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残忍和黑暗,正是在这一系列的因果关系下最终酿成了陈白露的人生悲剧。
《日出》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环境下各业人们命运的一个缩影,潘月亭、李石清、黄省三、王福生、方达生、小东西、翠喜、张乔治、胡四、顾八奶奶等人在命运漩涡里的麻木的挣扎与沉浮。
而做为《日出》中灵魂人物,陈白露的人生轨迹的悲剧实质更深刻反映出当时金钱社会的冷血、残酷。
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又要求奢侈的物质享受,每当浮华过后,夜深人静时的空虚是陈白露看不到自己的归宿。
“她爱生活,又厌恶生活”,为了虚荣的内心,所以只能依靠被银行经理潘月亭包养来维持浮华的生活状态,当银行经理潘月亭在市场中被金八爷欺骗而导致破产后,陈白露就是去了金钱来源,而在虚荣心使陈白露不愿意和方达生离开那座城市,人生的悲剧也就此走向终点。
曹禺诗意创作
浅论曹禺的诗意创作摘要:曹禺是著名的戏剧家,却又以诗人的热情拥抱现实。
从《雷雨》到《王昭君》,他都在追求诗与戏剧的融合,都在追求着戏剧的诗的境界。
曹禺总是带着极其丰富的想象和理想的情绪去观察和描写生活。
因此,曹禺剧作往往有一种朦胧的不确定的时空感,人物的性格激烈,背景设计富于象征性,整体氛围的营造更近于诗。
“诗意”一直是曹禺话剧创作所追求的审美目标。
关键词:曹禺诗意创作曹禺是著名的戏剧家,却又以诗人的热情拥抱现实。
从《雷雨》到《王昭君》,他都在追求诗与戏剧的融合,追求着戏剧诗的境界。
曹禺总是带着极其丰富的想象和理想的情绪去观察和描写生活,剧情与现实的联系并不紧密,生活表现的逻辑也不严密,还常带偶然性或传奇色彩。
因此,大家读曹禺剧作,往往有一种朦胧的不确定的时空感,人物的性格激烈而趋于极端,背景设计富于象征性,整体氛围的营造是更近于诗的。
“诗意”一直是曹禺话剧创作所追求的审美目标。
“诗意创作”即“以诗写剧”,是最能体现曹禺创作个性的特点之一。
就创作主体而言,曹禺多次宣称他以“诗”写“剧”。
1935年4月,《雷雨》在东京首演之前,曹禺明确提出他写《雷雨》是在写一首诗的创作观念。
“我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这诗不一定是美丽的,但是必须给读诗的一个不断的新的感觉。
”①1936年1月,曹禺在《雷雨》中再次表示:保留“序幕”和“尾声”的用意,在于让观众看完戏后,心中还流荡着一种“诗样的情怀”。
1956年底,《剧本》杂志记者就话剧《家》的改编采访曹禺时,曹禺表示“本想用诗的形式继续写下去,因为感到吃力,所以只写了这几段独白。
”同时还提到他曾在未完成的《三人行》中尝试用诗的语言来创作剧本。
②1983年5月,曹禺在给蒋牧从的信中写道:“《原野》是讲人与人的极爱和极恨的感情,它是抒发一个青年作者情感的一首诗。
”③如果仔细考察曹禺的戏剧作品,确实能够发现作者在这方面的良苦用心。
首先,作者以诗人的心态进行戏剧创作。
曹禺这样描述他创作《雷雨》时的状态:“我象个比赛前的运动员那样兴奋,从清晨钻进图书馆,坐在杂志室一个固定的位置上,一直写到夜晚10时闭馆的时候,才快快走出,夏风吹拂柳条刷刷地抚摸着我的脸,酷暑的蝉声聒噪个不停,我一点觉不出,人象沉浸在《雷雨》里。
灵魂的审判——浅析曹禺话剧《日出》中陈白露之死
灵魂的审判——浅析曹禺话剧《日出》中陈白露之死黎思彤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摘要:《日出》作为曹禺的代表作,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意义,剧本以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社会为大背景,以陈白露的出现到消失为整个线索,控诉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现实,将社会各个阶层的丑陋暴露无遗。
生活似剧,但又超脱于剧,曹禺让人们认识了陈白露,却终归是一场悲剧。
为什么陈白露要选择在日出之前死去,从人性的角度分析,这既是对自身的救赎,也是对自身灵魂的审判。
关键词:时代价值灵魂救赎审判一、人性解析苏格兰哲学家、历史学家大卫休谟曾这样形容人性“自然科学、哲学甚至自然哲学等一切科学均或多或少与人性有关;它们不论看来与哲学离得多远,总会通过这种或那种途径回到人性。
人性是一切科学的首都或心脏。
”人生来不是罪恶的,却被原欲驱赶,在当时“损不足而奉有余”的畸形社会中,人性充满了矛盾。
陈白露作为新时代女性,受新思潮思想洗礼,内心纯洁,对社会充满希望,但在经历了种种人生变故之后,成为了高级交际花,又在银行经理潘月亭爱情的滋润下过上了纸醉金迷的生活。
当潘月亭在股票与地产市场中被金八爷所骗导致破产后,陈白露没失去了经济来源。
她不想走这条路却又在沉醉,内心的矛盾是人性在虚荣与真实间选择的矛盾,最终选择在日出前终结一生。
二、陈白露社会角色分析1、30年代女性社会地位概况在当时整个社会大背景下,男性与女性社会地位不平等,女性在夹缝中求生存,社会对于女性的束缚更严重,在政治、经济、科技方面的过问权更是被剥夺殆尽。
女性作为人的物化形态在有男性生活的社会中被蔑视。
女性开始自我埋没、自我忽视、甚者沦为纸醉金迷的牺牲品。
虽受新思潮的影响,但女性仍然难以抵制大社会的荼毒。
2、陈白露形象分析(1)新时代知识女性出身书香门第的陈白露,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新思潮的影响下,成为新时代知识女性的代表。
性格纯真,内心善良,在追求独立的生活中,她首先选择了结婚,和所爱诗人过着诗般的生活,她有一个诗般的名字“竹筠”,起先希望享受这般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爱情,却在父亲突然离世后觉醒,在这段盲目的婚姻中,家道中落,女儿的坟墓前出来了太阳带着黎明的希望照亮了她,她被裸露地呈现在那里,她选择进入社会,选择逃离那段不自由的婚姻。
从都市之困到自然之归——论曹禺《日出》潜藏的自然情结
从都市之困到自然之归——论曹禺《日出》潜藏的自然情结作者:张衡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11期摘要:四幕话剧《日出》作为曹禺的代表作,八十余年来,受到了文艺界的广泛评价,关于作品主题的展示,相关评论也呈现出多元的角度。
本文尝试从文本细读的角度切入,运用精神分析的理论,并借鉴蓝棣之先生的“症候式”分析方法,试图探讨作家对陈白露这一女性形象的寄托,重新发掘陈白露身上的“天真”和黄省三身上的“阴暗”特征,并通过剧中支离破碎的家庭剖析,分析作家潜藏在“都市之困”文本背后“自然之归”的内在情结。
关键词:家返乡都市自然曹禺的四幕话剧《日出》于1936 年6 至9 月在《文季月刊》连载发表,同年11 月,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这部用了不到三个月创作而成的剧本,与《雷雨》《原野》被认为是曹禺戏剧的三部代表作。
当时一英国学者称:“《日出》在我所见到的现代中国戏剧中是最有力的一部。
它可以毫无羞愧地与易卜生和高尔斯华绥的社会剧的杰作并肩而立。
”a八十余年来,关于《日出》的评价亦都呈现出多元的态势。
评论者通常认为,在这部剧作中,曹禺极具讽刺地描绘了20 世纪30 年代半殖民地背景下大都市纸醉金迷、物欲横流的景象,批判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丑恶社会现象,揭露了阶级的不平等和底层人民的悲哀,同时对剧中交际花陈白露持否定批判的态度,认为她是罪恶资本主义世界的“寄生虫”,其腐朽、堕落的人生态度更是不堪。
抛去旧有观点,本文尝试在文本细读中重新审视《日出》,通过作家无意识中流露出的写作倾向,探讨以下几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作家到底对陈白露持何种评价态度,为什么在她的身上不止一次透露出孩子气?在话剧的各色人物中,作者为什么花很大笔墨去对黄省三这类都市“小人物”的家庭进行描写,“好人”黄省三身上又存在哪些非善因素?剧本开头的八段“引言”有何深意?《日出》的主角和主题究竟指向何方?一、“疲倦”与“天真”:陈白露人物形象的矛盾《日出》的故事场景发生在繁华都市,而陈白露无疑是《日出》中最耀眼的角色——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交际花,整部剧作的人物、情节均是围绕她一一串联开来。
试论话剧《日出》中翠喜的表演特点与技巧分析
022《名家名作》·评论[摘 要] 通过对话剧《日出》中翠喜热爱生命、坚韧不屈、处境艰难、心存善念、渴求为“人”、向往尊严的形象塑造,以及演员注重声乐技巧应用、台词的语调变化、形体语言运用、表演的内外部动作的把握等方面的探讨,揭示了翠喜这一人物形象的重要性和话剧《日出》的故事主题。
[关 键 词] 《日出》;翠喜;人物形象;表演技巧试论话剧《日出》中翠喜的表演特点与技巧分析王紫璇 杨 欢一、引言《日出》是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继《雷雨》之后的又一部成功的剧作,最初发表在1936年《文学月刊》1卷第1—4期,同年1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翠喜作为《日出》中描写笔墨不多的女性角色,却以她浮萍般漂荡的命运和坚韧的性格打动了不少观众。
曹禺通过矛盾冲突着力刻画翠喜这一人物,翠喜身上的矛盾是隐而不显的,她是黑暗动荡的社会产物,作为备受侮辱和迫害的一个妓女,她在人世间不断挣扎,想尽办法养家糊口,处于生活最底层的她,却有一颗美好的心。
因此,本文拟以翠喜为研究对象,对话剧《日出》中翠喜的表演特点与技巧进行分析,希望能更好地理解及表演该人物,体验与感悟曹禺先生所创作的艺术风格带来的精神享受。
本研究旨在探究话剧《日出》中翠喜的表演特点与技巧,重点是分析翠喜在话剧中的人物形象、艺术特点及表演技巧,以加深对话剧表演艺术的理解。
二、话剧《日出》中翠喜的人物形象分析(一)话剧《日出》的故事主题话剧《日出》是中国著名剧作家曹禺的代表作之一,其故事主题丰富多样,涵盖了社会现实、人性探索和哲学思考等多个层面。
以下是对话剧《日出》故事主题的深入分析。
《日出》以天津为主要背景,通过描述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剧中的主要人物,如妓女陈白露、贫苦青年方达生等,他们在面对生活的压迫和无尽的剥削时,无奈和悲惨的命运得以凸显。
这些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压迫和不公平现象,同时也呈现了人性的善良与悲哀。
对曹禺的戏剧《日出》的赏析
对曹禺的戏剧《日出》的赏析曹禺的戏剧《日出》创作于二十世纪年代。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是中国社会最为黑暗的时期。
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最突出的政治和经济的现象,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四大家族寡头统治和垄断资本的形成和集中。
他们凭借特权操纵金融,把魔爪伸向各个领域。
他们掀起的投机事业,使全国金融界都卷入投机狂潮之中。
这不仅使民族资本家身受兼吞之灾,更把全国人民推入苦难的深渊。
四大家族统治集团的魔影笼罩全国,操纵亿万人民的命运。
《日出》戏剧中的金八就是蒋介石独裁统治的社会支柱,反映出四大家族金融垄断的某些侧影。
《日出》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诞生,并反映了这段时期的历史,具有现实主义的精神。
《日出》中对现实的真实而深刻的揭露,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漆黑的世界”的图画,深刻的揭露了最黑暗的卖淫制度,揭露了金钱统治的罪恶、金钱制度的残酷,以及由此造成的人间的种种惨剧。
从小东西被逼身亡,黄省三全家的服毒自杀直到陈白露的死,这大大小小的悲剧,都昭示着是社会制度的窳败。
造成社会的大大小小悲剧的根源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以及国民党官僚资本的黑暗统治。
这个时期的贫富分化的矛盾更加尖锐化,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日出》可以说是三十年代的社会的一面镜子。
戏剧中的各种人物就是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典型代表。
各种人物处在当时黑暗的社会中,都表现出了一种心灵的扭曲。
人伦道德被抛弃,代之出现的是赤裸裸的现金交易。
不择手段的捞钱,不择手段的玩钱,成了金钱拥有者和崇拜者生活的至高无上的信条,形成了一种拜金主义。
人性的扭曲达到了至高点。
《日出》整个戏剧中,充满了鲜明的对比和种种矛盾的冲突。
对于“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贫富分化的揭露,主要通过“不足”与“有余”两个社会阶层的对比来实现。
在作品中,潘月亭、李石清和黄省三,不但很好地表现了“有余者”和“不足者”的对立和变化,而且还构成了一个既互为对照又互为补充的“三段式”人物链。
试论《日出》的艺术特色 毕业论文
试论《日出》的艺术特色摘要:继《雷雨》的成功,在观众和读者的期待之中,曹禺的《日出》又于1935年问世。
它是以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表现了日出之前那种腐朽势力在黑暗中的活动,在《日出》的“题记”中,曹禺引用老子《道德经》中的话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就是《日出》想要表现的情感价值取向。
重要的是,在艺术上,他更明确的提出要试探一条新路,使主题深化,他舍弃《雷雨》中所有的结构,而用“多少人生的零碎来阐明一个观念”,用“‘断面式’的描写,尽可能的,减少些故事的起伏”,在有限的演出空间内,出色的表现了包括上层和下层的复杂社会的横剖面,必要的情节穿插使《日出》的喜剧性同悲剧性很好的结合起来,并且,《日出》没有《雷雨》那么多偶然性因素,在挖掘人物性格与社会生活的深度上,比《雷雨》是有所超越的,其现实的批判意义也更强。
还有,在《日出》中,曹禺还着意从传统戏曲和民间文艺中吸取营养,在话剧的民族方面作了有益尝试。
关键词:人物描写艺术特色表现手法正文: 文学艺术贵在创新,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不屑于因袭,不囿于成法,总是不断追求创新,让植根于现实生活土壤的艺术之树开放出自己独特的花朵,曹禺就是一个在艺术上富有创新精神的剧作家。
1933年,他完成了处女作《雷雨》。
发表以后,誉满剧坛。
但他并未固步自封,他甚至“很讨厌他的结构”,“觉得有些‘太象戏’了”,并决心要“试探一次新路”,到1935年,曹禺就向中国观众奉献了他的又一出话剧,这就是《日出》。
《日出》以它别具一格的戏剧结构和丰富多彩的艺术创造,使人耳目一新,在剧作中,作者采用了“断面式的描写”的方法,把平淡与紧张、喜剧性同悲剧性很好的结合起来,同时又有意运用了民族化的表现手法,还发展了在《雷雨》中已经基本形成的具有个人风格的戏剧语言。
这种艺术创新性,使《日出》具有跟《雷雨》大不相同的格局,为话剧艺术开辟了又一条新路,为其以后的戏剧创作提供了极好的范例。
读曹禺的代表作品《日出》后感
《日出》读后感
曹禺先生的《日出》是一部深入挖掘社会与人性的戏剧,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生动的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日出》以抗战前的天津社会为背景,通过描绘黎明、黄昏、午夜、日出四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黑暗与不公。
剧中的主要人物,如交际花陈白露、富商金八爷等,他们的命运都与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紧密相连。
曹禺先生通过这些人物的生活和遭遇,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从上层社会的荒淫无耻到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从封建家庭的腐朽到资本主义的危机,这些都在剧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剧中人物命运的触动。
陈白露的悲惨命运、金八爷的冷酷无情、小东西的无奈挣扎,都让我为之动容。
尤其是当剧中的矛盾在日出之前达到高潮时,那种命运的无奈和社会的残酷更是让我深感震撼。
此外,曹禺先生的剧作艺术也让我大为赞叹。
他以精湛的笔法、生动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将一个复杂多面的社会呈现在观众面前。
同时,他的语言简练明快,富有节奏感,使得整部戏剧充满了活力和动感。
总的来说,《日出》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作品。
它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收获颇丰。
通过阅读这部戏剧,我不仅了解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更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多面性。
同时,这部作品也让我对于中国现代戏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我相信这部戏剧将会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指引我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曹禺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中的象征性描写与构思
曹禺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中的象
征性描写与构思
指出曹禺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中的象征性描写与构思,说明其各自的含义,进而分析曹禺剧作的诗意特征。
要点包括:
1.《雷雨》中压抑、愤懑的氛围以及最终爆发的“雷雨”,暗示着命运的残酷与捉弄。
2.《日出》中的“日出”以及劳动者歌声,等等,象征力量与希望。
3.《原野》中的“原野”、伸展的铁路,等等,象征原始生命力与复仇情绪。
4.《北京人》中三个不同时代的北京人:远古的北京人、没落的北京人和明天希望的北京人,象征三个层面的文化。
在理解象征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曹禺剧作的诗意特征。
要点包括:
1.象征的多义性与模糊性为戏剧带来诗意的氛围。
2.象征背后所隐藏着的巨大的情感能量,这是剧作诗
意的来源。
3.注重人物内心情感的挖掘,将象征与人物、情节紧密联系,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诗意环境。
4.从象征入手,超越现实,对人生、命运、人性的思考带来的诗意的哲思。
曹禺日出读后感
曹禺日出读后感曹禺日出读后感(一)说起来,能买到曹禺的这本《日出》,足可以称得上“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
自去年上函授,听了教授对《日出》的介绍,我便再也不能忘怀了。
当时搜遍了淄川的大街小巷却也未见书影。
倒是这一次,偶然地记起临淄新华书店三楼的图书是打折的,便要去看看。
想想初衷也不是为了《日出》,却在这不经意间得到了它。
这小册子是在一大堆蒙了尘的旧书卷里斜挤着的。
大概它已久不遇知音了,里面竟没有借书卡,连扉页也是未曾翻开的样子。
手里捧着它,我欣喜地像个孩子,全然不顾身侧人的惊诧。
读完它,用了四个小时,漫长得像一个世纪,未曾落泪,却心痛难忍。
不由得要怪曹禺竟让我牵挂着的人物全在日出前“睡”去了,真够冷酷的!别人尤可,小东西的死却让人太惊心悚目,接受不了!在那样一个朝代,那样一个苍白弱小的少女,恰是在芳华正茂时颓败了的。
她的身上背负着太多的不幸,以至黑三那鞭子倒像是响在我耳边,甚至是扬起在我的身边的。
我单单听着那蛇皮鞭子凄厉地噬咬着那个惨痛而绝望的女子,却无法伸手拉过她,就那么眼睁睁地看着她悬死在子夜——光明到来前最黑暗的时刻!我无法告诉她,苦难不是永久的,请你再忍忍,再忍几年!狂躁侵袭着我的全身。
甚至方达生踏着日出的光芒走向未来时,这种狂躁也难以平复。
陈白露、李清白、潘月亭……都被黑暗埋葬了。
造成黑暗的,金八却仍然纸醉金迷地狰狞着。
方达生是走向光明,去和“拼一拼”了,但未来怎样?在没有组织、没有指挥、孤军单人的情况里,他能见到真正的日出吗?说来,又忍不住要怪曹禺,让所有人物的命运太惨烈,竟会一个不剩了。
庆幸自己生在太平盛世,更要珍视这寸寸和平了!曹禺日出读后感(二)前几天看了纪念曹禺诞辰100周年人艺演出的话剧《日出》,这是曹禺先生经典四部曲之一,讲述了交际花陈白露因沉浸于上海的纸醉金迷而最终堕落、破产、走向死亡的故事。
而《日出》给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则是表面上的荣华富贵如何掩盖了内心的美好。
曹禺《日出》的美学特征
曹禺《日出》的美学特征
曹瀛
【期刊名称】《剧影月报》
【年(卷),期】2017(000)003
【摘要】悲剧艺术反映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是人对自己命运认识的审美体现。
曹禺是以一个悲剧诗人的形象出现在中国现代文坛的。
1936年,《雷雨》发表一年以后,曹禺创作了又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四幕话剧《日出》。
该剧未经上演便引起文艺界普遍的重视,剧本发表不到一个月,《大公报》文艺副刊就特辟专栏连续发表文章,对这部作品的成就和巨大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文学家巴金将它与鲁迅的《阿Q正传》、茅盾的《子夜》并列,誉为“中国新文学运动中最好的收获”。
[1]著名学者、英国谢迪克教授指出:“《日出》在我所见到的现代中国戏剧中是最有力的一部。
它可以毫无羞愧地与易卜生和高尔斯华绥的社会剧的杰作并肩而立。
”[2]今年是曹禺《日出》发表80周年,重新阅读名剧,唤醒与复活我们自身的审美感受力和审美鉴赏力,打开闭锁着我们感性生命的重重闸门,让心灵的情感重新开放与升华。
【总页数】5页(P36-40)
【作者】曹瀛
【作者单位】[1]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3
【相关文献】
1.曹禺《日出》的美学特征 [J], 曹瀛;
2.曹禺戏剧中的\"四季\"女性形象——以《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为例 [J], 谷新
3.曹禺话剧中存现句的语用考察——以《雷雨》《日出》为例 [J], 李蓉蓉;
4.曹禺话剧——《日出》中对生命力的崇尚探赜 [J], 左丽丽
5.浅论曹禺《日出》中陈白露的三次冒险 [J], 王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第5期安徽文学论曹禺话剧《日出》中的“诗意的灵魂”◎郝兴霞(青岛滨海学院山东·青岛266555)摘要曹禺的戏剧作品是诗与戏剧的有机结合,是真正的诗化戏剧。
他的话剧《日出》,从情感态度到表现手法,从主题内容到舞台效果,都在努力追求诗的境界。
他把诗意的发现和现实的揭示有机熔铸起来,使剧作的题旨具有诗意化的象征意义。
诗意的潜流在主题、背景和人物身上流淌,诗意的对比渗透在戏剧结构的血躯之中。
而这一切,无一不是通过大师笔下散发着独特艺术魅力的戏剧语言体现出来的。
曹禺的戏剧语言中洋溢着他的诗的兴奋,诗的激情,蕴藏着诗意的灵魂。
关键词曹禺话剧《日出》诗意灵魂文章编号1671-0703(2011)05-094-0320世纪30年代以来,曹禺先生陆续发表了《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一系列剧作精品,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
多少年来,曹禺先生的剧作在国内外舞台上一直保持着蓬勃旺盛的艺术生命力,无数次被不同肤色的人们饱含深情地演绎着、解读着,一举将中国话剧推到了最热烈的颠峰时期。
别林斯基曾说:“戏剧应是‘最高一类的诗’。
”曹禺的戏剧作品正是诗与戏剧的有机结合,是真正的诗化戏剧。
他的话剧《日出》,从情感态度到表现手法,从主题内容到舞台效果,都在努力追求诗的境界。
他把诗意的发现和现实的揭示有机熔铸起来,使剧作的题旨具有诗意化的象征意义,诗意的潜流在主题、背景和人物身上流淌,诗意的对比渗透在戏剧结构的血躯之中。
而这一切,无一不是通过大师笔下散发着独特艺术魅力的戏剧语言体现出来的。
曹禺的戏剧语言中洋溢着他的诗的兴奋、诗的激情,蕴藏着诗意的灵魂。
1近似朦胧的诗歌创作状态曹禺不仅是“爱美剧的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而且是一位诗人。
中学时代的曹禺就曾经在《南开周刊》、《国闻周报》等报刊上陆续发表《四月梢,我送别一个美丽的行人》和《南风曲》等多篇诗作。
诗人的素质使得曹禺在进行话剧创作时,不像其他剧作家那样先有一个主题然后进入创作,而是有了某种莫名的冲动或灵感时,在近似朦胧的、诗歌或音乐旋律般的感受与想象中,开始他的戏剧构思。
这种状态下的作品往往富于“诗意”。
比如《雷雨》的创作,最初引发曹禺写作兴趣的,并没有什么明确的主题或整体构思,有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
这在作者脑海中构成了《雷雨》最初的“模糊的影像”。
进入写作之后,作者也不是“一幕一幕顺着写的,而是对哪一段最有感情就先写”。
而《日出》的创作,据曹禺1981年和田本相的谈话,最初萦绕在作者心头的,也不是什么明确的主题或整体构思,而是剧中人物反复诵读的那几句诗:“太阳升起来了。
黑暗留在后面。
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
”这是作者最初的创作冲动和灵感,其后才倒过来逐渐酝酿演化出全剧的具体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曹禺的这种创作状态显然不同于那种冷静、理性的作家,他创作剧本时的状态类似于诗人写诗,是主要依靠灵感、情绪、想象,甚至冥想,这种思想上的相对模糊与不确定性,使他冲破了固定的思想概念的约束与规范,营造出了浓郁的诗意与美感,给观众和读者留下了无限回味与想象的空间。
2富于象征意蕴的诗意主题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手法的运用除了可以拓展戏剧表现的想象力和意蕴含量外,还有利于从不同层面烘托和渲染浓郁的“诗意”氛围。
诗意是曹禺创作的有意追求,或者说是审美目标。
《日出》中,存在着大量的象征性意象。
一个场景、一组道具、一个人物性格,都有它明显的象征意蕴,烘托出浓浓的诗意。
2.1“日出”的象征意蕴曹禺曾谈过他写《日出》时的一种美学的愿望:“我求的是一点希望,一线光明。
人毕竟是要活着的,并且应该幸福地活着。
腐肉挖去,新的细胞会生出来。
我们要有新的血,新的生命。
刚刚冬天过去了,金光射着田野里每一棵临风抖擞的小草,死了的人们为什么不再生出来!我要的是太阳,是春日,是充满了欢笑的好生活,虽然目前是一片混乱。
于是我决定写《日出》。
”可见,《日出》的命名,体现着作者对现实真实与诗意真实的双重追求。
就像陈白露反复念诵的诗:“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
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
”在这里,“日出”已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的背景,也不仅仅是陈白露手中那本同名的书,更是富于诗意的象征意象,它象征着光明和无限的生命力,象征着黑暗中的人们对光明世界的无限向往和追求。
虽然作者还不能明确指出太阳是什么,但他的确“写出了希望,一种令人兴奋的希望”,“暗示出一个伟大的未来”。
“日出”既是对生活在黑暗中的没有光明前途的剧中人物的一种反衬,又是浩浩荡荡的大时代的光明与力量的象征,不仅强烈寄托着作者的美好理想,对主人公陈白露的悲剧命运无疑也是一种独特而诗意的阐释,这一象征意象给予了主人公陈白露悲愤命运更为广阔的社会蕴942011年第5期安徽文学涵。
2.2隐在幕后的真正主角———有了阳光的人们《日出》中,作者不仅写了那些“丢弃了太阳的人们”,写了“渴望阳光的人们”,更写了那些“有了阳光的人们”。
作者在《日出·跋》中曾说:“《日出》写成了,然而太阳并没有能够露出全面。
我描摹的只是日出以前的事情,有了阳光的人们始终藏在背景后,没有显明地走到面前。
”那么,有了阳光的人们是谁呢?《日出》中,真正代表光明和希望的,正是那些在明亮的天空下合唱着夯歌的砸夯工人。
他们“迈着不可思议的整齐的步伐”,“高亢而洪壮地合唱着《轴歌》,(‘日出东来,满天大红……’)沉重的石硪一下一下落在土里,那声音传到观众的耳里是一个大生命浩浩荡荡地向前推,向前进,洋洋溢溢地充塞了宇宙。
”虽然他们没有显明地走到幕前,虽然他们始终隐在背景后,但他们才是《日出》中真正的主角。
正如方达生所说:“(狂喜地)太阳就在外面,太阳就在他们身上。
”方达生正是在高亢而洪亮的夯歌声中,迎着太阳走去。
这一象征性暗示给人以气势磅礴的力量,给人以激动人心的希望,暗示出了与这个黑暗的世界形成鲜明对照的另一个充满光明的世界。
3典型而富有诗意的人物形象《日出》中,最典型且最富有诗意的人物形象莫过于陈白露了。
陈白露出身于书香门第,受过良好的教育,喜欢诗歌,是爱华女子学校的高材生。
深厚的诗意积淀与文化底蕴使她内心蕴含着对生命诗一般的激情与想象。
从名字到性格,由生到死,都兆示着这是一个独特的诗性存在。
这个悲情的女主角身上蕴含着无尽的诗意。
面容姣好,聪慧、热情的她连名字都充满了诗意,不管是先前的“竹均”还是后来的“白露”,都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竹的韵味在于它的洒脱、气节和清高,符合陈白露的内在气质。
“白露”,是九月的第一个节气。
农历言:“斗指癸为白露,阴气渐重,凌而为露,故名白露。
”白露是天气转凉的象征,是自然与植物的水乳交融,是生命与时空的相约相生。
洁白的露珠美丽而纯净、晶莹而剔透,像一首朴素明快的小诗,音韵清新。
但是,它的生命却是那么的脆弱与短暂,虽然结霜后可以得到一瞬的苟延残喘,却始终难逃被毁灭的命运。
凉薄的,正是它的心和对世界的绝望。
白露的美丽与短暂,不正是陈白露红颜薄命的象征吗?可以说,“竹均”与“白露”,这两个富有诗意的名字,与陈白露的生命历程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契合。
“竹均”是陈白露美好青春时代的象征。
“白露”则是每日周旋在尔虞我诈的风月场中强烈感受到屈辱和痛苦的当下。
当听到方达生喊自己“竹均”时,她觉得“仿佛有多少年没有人这么叫我了”,“竹均”唤起了她对少女时代的美好回忆,她一遍又一遍地让方达生喊自己的名字,她的内心“甜得很,也苦得很。
”在往日的情人面前,她流露出不可掩饰的娇态和柔情,她赞美春天、赞美霜,显露着竹均时代的稚气和本真。
这是在特定条件下激起的一时的诗意兴奋。
然而,现实的冷酷仍像魔爪一样抓住她的整个的灵魂,美妙的心境刚刚出现,就好像“一阵风吹过去”了,她不得不重新面对残酷而屈辱的现实。
作者在描写陈白露即将告别她年轻美丽的生命时,笔调是那样轻柔,那样富有诗意和美感,然而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作者以夸张、变形的方式,从她那矛盾、痛苦的灵魂深处发掘出了渴望“太阳”、“春日”和“美好生活”的人性之光。
“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
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
”透过这首凄惘悲凉的小诗,透过这希望与绝望剧烈交战的凄恻感人的心灵回旋曲,我们依稀听到行将涅槃的人性对“太阳”、对“光明”余音袅袅的呼唤。
4具有浓郁抒情性的诗意语言钱谷融同志在《曹禺戏剧语言艺术成就》一文中曾经说:“曹禺在本质上是一个诗人,所以他的剧作都有浓郁的诗意,都可以说是诗,而且是最高意义上的诗。
不但《家》里觉新和瑞珏的独白是诗,不但《北京人》中洋溢着缠绵而淡远的诗意,就是一切其他的剧本,其他的对话,都有深刻的抒情诗的意味。
”曹禺将《日出》的语言锤炼得凝练而含蓄,如同叙事诗一般,具有浓厚的抒情性,意蕴深厚,耐人寻味,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他的舞台指示语言形象、细腻,声、色、形、神和谐统一,交代情境、描摹肖像,介绍性格,都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成诗的氛围和情调。
同时,具有浓郁抒情性的诗意语言还流淌在戏剧冲突之中,潜藏在抒情意境之中,隐含在经过巧妙艺术处理的人物对白和抒情独白中。
《日出》中一系列典型且有诗意的人物形象也正是通过具有浓郁抒情性的诗意语言塑造出来的,不仅陈白露和方达生的台词中蕴含着浓郁的诗意,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翠喜的心灵独白、黄省三的痛苦哀告也充满强烈的抒情性,就连顾八奶奶、张乔治庸俗做作的个性化语言中也闪烁着莎士比亚的诗情。
5“诗意的发现”和“现实的揭示”有机结合曹禺剧作中诗的兴奋、诗的激情,在《雷雨》中已经显示出来,而在《日出》中有了更深入的发展。
正如田本相先生所说,他把诗意的发现和现实的揭示有机熔铸起来,他不仅仅是把那个“漆黑的世界”的图画描绘出来,就他对那个社会的揭露来看,它的污秽、混乱,使人感到那发散着腐尸的恶浊气息的社会,确是一座人间的地狱;但是《日出》的迷人之处,却在“漆黑的世界”里又透出满天大红的天色;在冷酷中,蕴蓄着温热;在地狱里,有着金子的闪光;在腐尸臭气下,潜藏着牵动人心的诗意力量。
《日出》的现实主义注入了新的血液,融入了作家理想的温暖和浪漫的诗情。
让我们听听翠喜的心声吧!952011年第5期安徽文学“有钱的大爷们玩够了,取了乐了,走了,可谁心里的委屈谁知道,半夜里想想:哪个不是父母养活的?哪个小的时候不是亲的热的妈妈的小宝贝?哪个大了不是也得生儿育女,在家里当老的?哼,都是人,谁生下就这么贱骨肉,愿意吃这碗老虎嘴里的饭?”是啊,都是人,谁愿意堕入非人的生活境地?但是,为着那一家的老小,她必须卖着自己的肉体,麻木地挨下去。
她老老实实地做着自己的营生,“一分钱买一分货”,即便在她那种生涯里,她也有她的公平。
她没有希望,希望早死了,然而,她有一副好心肠,她狗似地效忠于她的老幼,并无意识地对那更无告者(小东西)表现出温暖的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