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主要推拿流派
推拿学的发展简史,五千年的传承,香奈马仕品牌为经典解读
推拿学的发展简史,五千年的传承,香奈马仕品牌为经典解读推拿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日臻完善。
1.萌芽阶段(远古时期)远古时代,人类在生产活动中经常会受到各种伤害,起初,人们无意识地用手按压、拍打、抚摩伤害局部,却意外地获得使肿痛减轻或消失的效果,便逐渐地认识了按摩的作用,经过长期的实践及总结便形成了最古老的按摩疗法。
2.形成阶段(先秦两汉时期)先秦两汉时期,按摩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形成,在中医学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此时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记载了按摩可以治疗痹证、痿证、口眼歪斜、胃痛、心痛等,并描述有关按摩的工具,如“九针”中的“圆针”“鍉针”,可见当时按摩和针灸的关系密切,常常结合使用。
我国第一部按摩专著《黄帝岐伯按摩十卷》(已佚)也是秦汉时期成书。
在《金匮要略》中首次记载了“膏摩”方法。
当时神医扁鹊用按摩、针灸成功抢救尸厥患者。
3.鼎盛阶段(魏晋隋唐时期)是按摩发展史上的鼎盛阶段,最明显的标志是:按摩得到朝廷的认可,当时的太医署或太医院专门设置按摩专科,而且还开始有组织的教学工作,如隋代有按摩博士的职务;唐代在太医院即设有按摩科,按摩医生分为按摩博士、按摩师和按摩工三个等级,按摩博士在按摩师和按摩工的辅助下,教按摩生“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这是我国最早的有组织的医学教育之一。
唐代蔺道人所著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一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记载用拔伸、揣摸、捺正的方法治疗闭合性骨折,第一次系统地将按摩手法运用到骨伤科治疗之中,对骨伤按摩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另外按摩不仅用于治疗多种常见疾病,如《唐六典》记载“按摩可除八疾:风、寒、暑、湿、饥、饱、劳、逸”,而且还用于对急症的抢救,如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就记载了用按摩治疗“卒腹痛”“卒心痛”“卒霍乱”等危急病症。
其次,按摩与导引结合,用于防病养生。
三字经流派
三字经流派推拿创建于1877年,是推拿学术繁荣时期,学术流派本身就是颇具特色的学术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建立在主流学术基础之上的重要的分支或派别。
之所以称其为派别,表明它确有不同于主流的内容和认识,这种与主流的不同其实质就是创新,就是发展。
“三字经流派推拿文献整理研究”课题为山东省2005~2006年度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青岛市中医院儿科已完成了该项研究。
该课题系统整理了三字经流派推拿的起源与发展,首次报道了创始人的生平,明确了三字经流派的传承,较完整、准确地整理了《推拿三字经》。
一个流派的发展,除了较其它流派有好的疗效外,还离不开一个严谨的理论体系,而每个严谨的理论体系,都是在中医理论基础上形成的。
三字经流派推拿历经100多年而长盛不衰,是因为在掌握了病情之后,根据八纲辨,做全面分析,分出主次,抓住治疗的关键,选择最恰当的**位而击中要害,战胜疾病。
这一过程需要中医理论来辨寒热虚实表里,又要根据五行生克原则选择最佳**位,同时还要认真操作。
三字经流派推拿之所以有特色,就是与其它流派相比具有独创性,主要表现为善用独**、五脏辨证五行取**、取**少而每**操作时间长、具有便于掌握与操作的特定**、疗效确切重复性强、创造了推某**代替某方剂的独特风格。
代表人物三字经小儿推拿流派创始人是徐谦光,代表人物是李德修。
徐谦光自1877年编写完成了《推拿三字经》,创建了三字经流派推拿,其著作虽未出版,但在民间流行,其后未有传人。
真正将三字经推拿流派发扬光大的是青岛市中医医院李德修先生。
李德修,又名慎之(1893年-1972年),山东威海市北竹岛村人。
遇威海清泉学校校长戚经含,怜其疾苦,遂赠清代徐谦光著《推拿三字经》,一书,并悉心指教,经8年学习,方独立应诊。
1920年到青岛,在鸿祥钱庄设诊所,颇具声望。
1929年自设诊所,求治者盈门。
1955年应聘到青岛市中医院工作,任小儿科负责人。
自此,李德修将三字经推拿流派专用于治疗小儿病症。
《推拿学》-第一章-概论
《金匮要略·杂疗方第二十三》介绍“救自 溢死”的方法:
将自溢者“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 纵之;一人以手按揉胸上,数动之; 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井按 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
魏晋隋唐时期 1.医政设置:在这个时期,推拿医政设置开始出现,表现在设立了按摩专科,且有了按摩
在此时期的两本小儿推拿专著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明代龚云林著小儿推拿秘要明代周于藩著最早提出了推拿这一概念另一观点明代儿科学家万全于一九五四年著幼科发挥一书中开始提出推拿一词比上观点提前半个世纪因此可以说按摩又有推拿之称正是从明代小儿推拿的名称而开始2
《推拿学》-第一章-概论
第一章 推拿、推拿学的定义及特 推拿定义 旧--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医者通过手法作
新中国建立初期,余云岫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继续提出“改造旧医实施步骤”
的草案。50年代初,卫生部副部长王斌提出,中医是封建医,应随封建社会的消灭而
消灭。因为毛泽东主席大力扶持中医,最终卫生部两位副部长王斌和贺诚被撤职。
改革开放以来,中医在政策层面上获得支持。1982年,新修改的《宪法》中提出“国 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然而,对中医药学是不是科学 的争论一刻也没有停止。有人提出中医不能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检验,所以“中医是当 今最大的伪科学”。
先秦至两汉时期
当时的名医扁鹊指导徒弟运用按摩,针灸, 成功的抢救了尸厥患者
2.最早的按摩工具:在《内经.灵枢》“九针 十二原”记述针灸的“圆针”和“鍉针”针 具中,也描述了最早的推拿工具。
即“九针”中的“圆针”“鍉针”。这两 针的特点是不刺入皮下,只在体表揩摩。
推拿流派手法介绍1
【动作要求】
• 频率:120-160次/分钟 • 压力:自然压力 • 移动:紧推慢移
一指禅推拿流派特点
• 其特点是:①强调手法柔和、深透,柔中寓刚, 刚柔相济,以柔和为贵,其主要手法和辅助 手法配合默契,动作细腻。 • ②非常重视推拿功法锻炼,要求学习者首先 锻炼"易筋经",并结合在米(沙)袋上苦练基 本功,达到体魄强壮,手法轻而不浮、重而 不滞的基本要求后,再进行人体操作训练, 使手法技术日趋成熟。
二、要求及注意事项
压力要适中,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 施术手要吸定在操作部位上,不得在皮肤表面摩擦 与滑动,须带动皮下组织一起运动,往返移动时应在 吸定的基础上进行 频率约120-160次/分钟 幅度要由小到大,用力应先轻渐重 大鱼际揉法前臂有推旋动作,腕部宜放松,而指揉 法则腕关节要保持一定紧张度,掌根揉法则腕关节 略有背伸,松紧适度
• 推、拿、按、摩、 滚、捻、抄、搓、 缠、揉、摇、抖十 二法,其中一指禅 推法是主要手法。
【动作要领】
• 手握空拳,拇指自然伸直并 盖住拳眼,用拇指指端或罗 纹面着力于治疗部位或穴位, 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作主 动摆动,带动腕关节摆动以 及拇指掌指关节或指骨间关 节的伸屈运动。
指腹推
指端推
【动作要求】
川、丁鹤山、钱志坚、朱春霆、 丁季峰等。
王 纪 松(1902.1-1990.4)
江苏邗江西门人,原名王荣宽。王松
山长子。早年从父王松山习推拿。22岁
独立开诊。1956参与创办推拿医士训练
班。1958-1975, 就职上海中医学院附属 推拿学校及推拿门诊部。后任岳阳医院 推拿科顾问。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 擅长抄法、抹法、梳法、勾法等手法。 钱裕麟、陈力成、严隽陶、梅犁曾跟随 多年。
推拿流派的分类有哪些方法
推拿流派的分类有哪些方法推拿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流派。
根据传承和技法的差异,推拿流派可以分为多个分类,以下将详细介绍推拿流派的分类方法。
一、按照历史和传承划分1. 伤寒派:伤寒派源于古代的伤寒学派,把该学派的理论与技术应用于推拿治疗上,主要用于治疗外感寒热病等。
2. 针灸派:针灸派是受到针灸理论启发而形成的推拿流派,它采用按揉、拍打、敲击等手法与经络穴位相结合,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3. 骨伤派:骨伤派是以治疗骨伤病症为主要特点的推拿流派,它通过按压、推拿等手法来恢复骨骼的正常功能。
4. 中药派:中药派是以中药理论为基础的推拿流派,它运用中草药制成的药物来进行推拿治疗,以增强疗效。
二、按照技法和手法划分1. 揉捏推拿:揉捏推拿是最常见的推拿手法之一,它通过手的运动来对人体经络和穴位进行揉捏和按摩,以调理气血。
2. 摩擦推拿:摩擦推拿是一种通过双手摩擦的方式来刺激穴位和经络,以达到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的效果。
3. 敲打推拿:敲打推拿是指用手掌或拳头等部位轻敲或重击身体部位,通过震荡作用来舒筋活血。
4. 按压推拿:按压推拿是一种以手指、掌心等部位用力按压穴位或经络的手法,以疏通经络,调整气血。
三、按照推拿的部位划分1. 头部推拿:头部推拿主要用于缓解头痛、失眠等与头部相关的疼痛和不适症状。
2. 颈部推拿:颈部推拿主要用于缓解颈部僵硬、颈椎病等症状,有效改善颈部不适。
3. 脊柱推拿:脊柱推拿是指对脊柱进行按摩和调整,用于治疗脊柱疾病,改善身体的姿势和脊椎的健康。
4. 肩部推拿:肩部推拿主要用于缓解肩部酸痛、僵硬等问题,改善肩关节的活动度。
5. 手臂推拿:手臂推拿主要用于缓解手臂疲劳、手指麻木等问题,改善手臂的血液循环。
6. 腿部推拿:腿部推拿主要用于缓解腿部酸痛、疲劳等问题,促进腿部肌肉的放松和血液循环的改善。
7. 足部推拿:足部推拿是指针对足底的穴位进行按摩和刺激,以改善脚部的血液循环和舒缓足部疲劳。
推拿手法学—历史沿革
二、推 拿 的 历 史 沿 革
7、宋金元时期 A 推拿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按摩可用于催产、治目疾、治外感病症。元代危 亦林《世医得效方》记载了用身体的重力牵引复位 的各种方法。 B 总结出丰富的诊疗理论,对手法作用认识不断深
化,强调辨证施法。
北宋政府组织编写的《圣济总录》是一部现存最早、 最完整的推拿专论的医学著作。
2、集中精力(手法操作;观察患者)
三、推拿手法的基础知识
3、体位舒适(患者;医者)要求: 患者采取感觉舒适,自然放松,既能维持 较长时间,又有利于医生手法操作的体位。医
者选择一个手法操作方便,并有利于手法运用、
力量发挥的操作体位。 患者主要体位: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 端坐位、俯坐位。
三、推拿手法的基础知识
②取象比类法:打马过天河、水底捞月、黄蜂入洞。 ③根据操作部位:拿肩井、拿五经、推三关。 ④根据着力部位:小鱼际推法、掌根揉法、掌揉法、肘揉法。 ⑤根据手法的复合动作:弹拨法、按揉法、推摩法、勾点法。 ⑥根据手法的操作部位与程序:运土入水、柔耳摇头、擦七节骨 法。 ⑦根据技术要领:一指禅推法。
⑧根据功效主治:多为小儿推拿手法。
出版了推拿专业教材和专著;
扩大和深入。推拿麻醉应用于十余种手术。推拿治疗 冠心病、心绞痛、糖尿病巳初显疗效。
二、推 拿 的 历 史 沿 革
F 推拿实验研究:开展推拿的生理作用、治疗机理的
研究(手法的动力学、手法功效学、静力推拿功法训
练、推拿镇痛、推拿麻醉、推拿意外等)。 G 推拿的国际间交流日益广泛。
专科学校;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高等中医院校正
式设立推拿专业。
二、推 拿 的 历 史 沿 革
B 推拿学科得到重视:自1958年国内第一所中医推拿
山东小儿推拿三大流派
• 李老又据五行生克原理指导选穴配伍。 小儿具有“脾常不足”、“肺脏娇嫩”、 “肝常有余”等生理病理特点,李老根 据木能克土,“木火刑金”之理,临床 取穴常常首选平肝穴。他用平肝配清肺, 主治呼吸道疾病,用平肝配清胃,主治 呼吸道疾病,亦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36
• 张老注重扶正,取穴补中带泻,祛邪亦 忘扶正。他认为,小儿“稚阴稚阳”,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治病过程中 必须时时顾护正气,因而常常首选补肾 水一穴。
38
• 补脾土为张老治疗消化道疾病之首选 穴,并对此穴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 证明推补脾土能明显增加胃酸度,对 胃蠕动以及对蛋白质的消化均有明显 的促进作用。
39
• 同时,还对内八卦这一常用穴,进行 了生理研究,实验证明该穴对胃运动 功能具有双相调节作用,在胃运动兴 奋时,推逆运八卦多有趋向抑制的现 象,相反,在胃进入抑制或平稳状态 时,此穴可使其转入兴奋。
9
• 所谓“独穴”,就是在一定的情况 下,只取一个穴位,多推久推以得 效为度。特别是对急性胃肠病症, 更主张用独穴治疗。李老诊病注重 望诊,以望小儿印堂部的色泽为主。
10
• 他认为:印堂有红筋为心肺有热; 山根色青为肺经有痰;印堂皮黄为 脾胃之病等。治病取穴,主张以驱 邪为先。在临床有取穴少、疗效高、 操作简便、易于掌握的特点。这些 特点,集中反映在《李德修小儿推 拿技法》一书中。
40
• 三大流派,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处方取穴虽然不同,但因其目的是一 致的调整阴阳,祛除病邪或扶正祛邪, 所以都能治愈疾病。
41
• 三大流派各有所长,后学者应取众家 之长,不但要通过临床实践进一步钻 研,使之系统化、理论化,而且还应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以研究提高, 使小儿推拿疗法这一奇珍异宝发挥出 更加灿烂的光辉。
一指禅推拿与脊柱病的治疗
一指禅推拿与脊柱病的治疗朱鼎成(上海华东医院推拿科)一指禅推拿是我国最著名的中医推拿学派之一,在近代中国推拿史上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它是以一指禅推法为临床操作的主要手法用来治疗疾病的推拿方法,相传由达摩所创。
施术者通过练习内外功夫,将全身之力集于一指之尖,直达病所,这是一指禅推拿最显著的特点。
一指禅是佛教禅宗用语,意为万法归一。
《辞海》“一指禅”条目作了如下的解释:①佛家语。
宋俱胝和尚尝参天龙和尚,天龙竖一指示之,俱胝大悟,亦常竖一指对学者参问。
当欲示寂时,曰:“吾得天龙一指头禅,一生受用不尽”。
②按摩术亦称一指禅。
按摩创于岐伯,至达摩大备,于按、摩、推、拿四法之外,复增搓、抄、滚、捻、缠、揉六法,名曰一指禅。
岐伯之术,施术者无须习内外功;而达摩一指禅,则须先练外功,使两臂及十指骨节,能柔屈如棉,更练内功,调匀气息,贯全身之气力于一指之尖,使直达病源之所在,其功效有过于药石。
一指禅推拿历史悠久,源于何时何人,尚待进一步查考。
目前盛行于江、浙、沪一带的一指禅,根据师承的脉络可追溯到清朝咸丰年间,由少林高手李鉴臣先生传授。
门人丁凤山得其真传,为江浙两省一指禅学派的创始人。
先父朱春霆为凤山先生的再传弟子。
朱春霆先生(1906-1990),我国著名中医推拿学家,主任医师,上海十大名医之一。
世代业医。
早年从师推拿名家丁树山,得一指禅推拿真传。
后悬壶沪上,以一指之功诊治各种疾病,尤以内、妇、骨伤疾病见长。
1956年应聘上海华东医院,创建沪上第一个推拿专科,任推拿科主任。
1956年朱老创立了中国第一所推拿学校——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任推拿学校校长、上海市推拿门诊部主任。
他改变了千百年来推拿师徒相传的习惯,开了正规教育的先河。
他的学生遍布海内外,其中不乏专家、学者、教授,已成为我国推拿界的中坚力量。
朱老致力于中医推拿理论研究,教育及临床医疗达60余年,博采众长,锐意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朱氏一指禅推拿”,为我国推拿事业,特别是一指禅推拿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正骨推拿手法各派简介
中医正骨推拿在发展过程中,广布民间,以其实用性而著称。
不如中医内科、针灸、儿科、妇科等科目那样“专业性”强,表现出了正骨推拿独特的景观。
直至解放初期,正骨推拿还广泛地存在于民间。
理发匠也会推捏几下,而其中的佼佼者,也是独成一门,享誉天下的。
中医正骨推拿以手法为特点,吸收了中华武术的基本功,在中医中独成一门,分派庞杂,现在已很难分清有多少门派。
从现存门派看,大致分析,多由明清时期四大派别演化而来,其代表门派必带有当年的行业特点。
上驷院派,上驷院既御马圈。
给皇帝养马的人,在养马、骑马过程中,多见脱臼之伤,故善于脱臼、伤筋之类的手法治疗。
又有接近皇族的机会,生活条件也相对优越,可以潜心研究医术,在伤科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最正统。
其医术之精湛,可谓“叹为观止”。
只可惜基本功要求太高,已很难传承。
戳班派,中国古代衙役中手戳杀威棒的人,故称戳班。
戳班以诊疗棒伤为最,多见红伤、骨折。
大清解体后,衙门的饭吃不了,就拿起医术,救命活人。
戳班派的人依靠在衙门中练就的处理人事关系的技能,广泛发展,成为中医推拿正骨中壮观的一支。
据老中医说,现在北京学院派推拿由两支发展而来。
一支是练家南派,解放初期在上海举办中医学校,全国中医学习,编写教材,回各地后开课教学。
另一支为北京中医药学院聘请刘寿山传授,刘寿山剃头匠出身(现在叫美发师),为戳班派正传,戳班派手法从此具有正统的学院派地位。
学院学生学成之后,大多进入医疗单位,有合法的行医资格,其地位被国家承认。
所谓练家是指练功,包括道教、佛教、杂技三个派别。
正骨推拿在中医技术里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就是与传统武术有紧密的联系,正门传授都有站桩等武术动作要求。
中华文明的整体观也体现了武术的医药部分,均含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各家武术自身的特点。
武术从拳种上分,有太极、形意、八卦、大小红拳、通臂、戳脚翻子等拳种,从实际应用上分有技击、戏剧、杂技等,练家正骨按摩也就分出派系来了。
推拿流派
滚法派手法特点
由于腕关节伸屈的压力较大,因此对人 体剌激力量也较强。同时,手法操作过程 中,有近一半以上的掌背部接触在人体体 表上,所以刺激面积也比较大。加之结合 被治疗部位关节的被动活动,可有效松解 病变组织的粘连,且手法力量易于深透到 深部组织。
பைடு நூலகம்
滚法派手法的应用
滚法以其对软组织损伤、运动系统与 神经系统疾病独特的疗效,逐渐得到了病 家的欢迎和推拿界的认可,成为我国最有 影响的手法之一。
腹诊推拿流派常用手法
常用手法有推、拿、按、摩、捏、揉、搓、摇、 引、重等,治法上突出补、温、和、通、消、汗、 吐、下八法。 推法可以疏通气机,化积导滞;拿法可以泻热开 窍,增益精神;按法可以通气缓痛,行气补血; 摩法可以安神缓痛,攻滞解郁;捏法可以通经活 血,开窍醒神;揉法可以活血散结,软坚止痛; 搓法可以疏肝解郁,调和气血;摇法可以疏通经 络,滑利关节;引法可以通经活血,开利关节; 重法可以消肿除痛,清醒头目。
4、拿带脉。
5、按巨阙,调章门(平阑门)。 6、按巨阙,调左梁门、右石关。 7、按巨阙,调上脘、中脘、建里。 8、按天突、璇玑、华盖,调巨阙。 9、按巨阙,调阑门(水分)。 10、按左梁门,右石关,调气海。 11、并压三把。
21、拳压膀胱经
22、按肩井推百劳至尾闾。
腹诊推拿流派腹诊方法
4.切腹:术者以一手或双手四指紧贴腹壁,或按
压或摩动。先按任脉,次按脐中,再拘脐旁之冲 脉,然后循序摩动。如在两季肋下用手指沿肋骨 下缘徐徐向外或向下抚按,仔细体会其抵抗力的 强弱,腹壁肌肉有无病态之虚弱或紧张,以及范 围大小,紧张者为实,虚弱者为虚。在按压时有 无胸部苦闷的感觉。
推拿学【课堂笔记】
推拿学【课堂笔记】●成人推拿手法●第1章绪论●01按摩推拿名称之别●●★02推拿、推拿学定义●[推拿手法]●是人体防治疾病最早手段,指术者用手或肢体的其他部位及其他辅助器械按照一定的操作要求与动作技法作用于受术者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实现保健或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四要素)●[推拿学]●推拿学是在中医学理论和现代科学理论指导下,阐述和研究运用手法和功法防治疾病方法、原理和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
●★03学科特点●1、手法治疗与功法训练是推拿学基本特征●2、中医学和现代科学理论紧密结合是推拿学的理论内涵●3、适应范围的宽泛和严格的禁忌症是推拿学的临床特点●04发展简史●一、先秦时期●按摩是主要的治疗和养生保健手段。
●唐代之前,常常将“导引”和“按摩”联系在一起称谓。
导引,唐代王冰解释为“摇筋骨、动支节”,是自动还是他动,是自摇还是他摇,王氏未加详说;●《庄子.刻意》提出“吹啕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其认为,“导引”是一种配合呼吸、进行自我手法操作、●自主活动的防治疾病和强身保健的方法,它与现在的功法训练相类似。
●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画《导引图》描绘44种导引姿势,现存最早导引和自我按摩图谱。
●二、秦汉时期●《黄帝岐伯按摩经》是我国最早的推拿学专著,已佚。
●《黄帝内经》●1首次提出"按摩”术语:《素问. 血气形态篇》”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此按摩醪(lao)药"。
●2 阐述推拿手法作用机理:行气、活血、舒筋、通络、镇静、止痛、退热等。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则痛止。
”●3描述了有关推拿工具一“圆针”和“錕针”●4介绍了推拿治疗的适应症及禁忌症●5提出了对按摩人员的选材与考核标准●★《金匮要略》●首次提到“膏摩" 一词:并与针灸、导引等法并列,"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
小儿推拿流派的形成和发展
流派一:冯氏捏积流派
形成:冯氏家族于清朝末年在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地区运用捏脊疗法。 全盛时期,平均每天捏脊人数达1500人,冯家大小十余人每天捏脊不止。
传承链
冯沛成 (第3代)
冯泉福和冯奎 福两兄弟 (第4代)
吴栋、翟世翠, 李泽生、李志明、
佘继林等人
本流派的核心人物为冯泉福和冯奎福两兄弟,均师从其父冯沛成。
冯泉福(1902-1989),号雨田,北京人,其父冯沛成及祖父皆业医,精通小儿捏积术,冯泉福 20岁时随父亲开始学习捏积术,1928年独立行医,1959年调入北京中医医院儿科工作,负责儿科的 捏脊工作。
田常英、苏蕴芳、范作云等 张锐
(第2代)
(第3代)
流派五: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
发展:
著作: 1、张汉臣.小儿推拿学概要/实用推 拿学 2、山东省中医学院.山东推拿集锦. 张汉臣小儿推拿(少儿推拿教学片)
流派五: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
本流派特点:注重扶正,把严守“补虚扶弱”或“补泻兼治”的法则。
重视望诊。尤以望 面色和望鼻最有特
1、刘开运.小儿推拿疗法 2、刘开运.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推拿学.小儿推拿 3、符明进.小儿推拿
流派二:湘西小儿推拿流派
本流派特点:重视辩证施治,强调八纲辨证和五脏归经,将五行生克理论应用于辨证、 推拿治疗过程中。
以不变套路应 万变
01推拿学基础-绪论
两卷:卷一推拿 卷二方药
周于蕃《小儿推拿秘诀》1605年
标志着小儿推 拿的正式面世
上卷 诊断与手法
下卷 治疗
补遗 经验 以药物为主
(八)清代
• 1、小儿推拿大发展
– 熊应雄《小儿推拿广意》 1675年 – 骆如龙《幼科推拿秘书》 1785年
• 简单实用 • 复式操作贡献
– 张振鋆《厘正按摩要术》 1888年
①一指禅 ③内功 ⑤正骨
②滚法 ④点穴 ⑥小儿推拿
一指禅推拿
传说一:梁武帝时达摩菩提取旧有推拿按摩加入搓擦 滚捻缠揉六法。
传说二:佛教禅宗用语,意为万物归一。宋朝俱阺和尚 向天龙和尚询问佛教教义,天龙竖起一个指头而令俱阺大悟。
今可考者:为清咸丰武举人李鉴臣客居扬州传予丁凤山。 今之朱春霆与王纪松为李之第四代传人。
“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古老:其历史悠久
年轻:1)它有特殊的优越性。这种古老的物理性质 的疗法,自然疗法。且其既简单又方便,无需复 杂设备。
2)有广泛的适应性,简便函易学,运用广泛专业人 员可以用来治病,一般人可用来养生。保健,美 容,预防等。
3)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富国多按摩”之说。 4)国际交往的需要。
• 按照手法穴位治疗的顺序编排,影响了后世的小儿 推拿教学、著作的编写
(八)清代
2、正骨推拿形成体系 清代将医学分为九科,无按摩科,正骨科
是推拿医学的最后一块根据地。
《医宗金鉴》 ※ 正骨八法:摸、接、端、提、 按、摩、推、拿八大法
(九)近代
发展缓慢 著作不多,以继承总结为主 形成了六大推拿流派
• 如:从最原始的按(向下用力)发展成摩 (四周用力)
• 向上用力——拿法 • 向前用力——推法、擦法 • 旋转用力——揉法
第一章推拿手法发展简史
2020/11/26
1
学习《推拿手法学》的意义
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推拿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是对手法技能的学习、充分 训练和把握,为后续的《推拿治疗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是针灸推拿专业的基础技 能课之一。
第一章 推拿手法学发展简史
推拿※明代龚云林 《小儿推拿活婴秘旨》
《黄帝岐伯按摩经》 ※ 《 黄帝内经》有九篇论及推拿,并有“圆针”、“缇针”的记载。 《金匮要略》推拿治疗自缢;膏摩
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葛洪《肘后备急方》 1、颞颌关节脱位的整复手法 2、用于急救 3、膏摩术
按摩科 四科(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
隋代设有按摩博士
唐代又将按摩医生分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工、按摩生。
谢谢!
25
2020/11/26
六、建国以后 1956年上海开设推拿训练班 1958年成立推拿专科门诊,建成专科学校 1960年代我国建成一支推拿队伍,推拿麻醉。
70年代,推拿学术活动逐渐恢复。之后,全国 中医院校相继成立了推拿专业、推拿系。
80年代,河南中医学院成立了气功推拿教研室
90年代在针灸系的基础上成立针推系,目前 又形成了推拿学科。
古称案杌、按跷、跷摩、按摩、挢引、爪幕、推按、摩挲 。
对按摩与推拿在认识上的几个误区
1、按摩无医疗治病作用。 2、只有医生做的治病推拿才是推拿,保健按摩叫“乱摩” 3、治病的叫推拿,保健的叫按摩。 4、按得痛的叫医病,按得舒服的叫保健。 5、正骨、整复错位才叫医病,揉按的叫保健。
原始社会 殷商时代:甲骨文;拊(付)
一、春秋战国时期
《导引图》最早的自我推拿图谱※ 搓腰、揉膝 《五十二病方》按、摩、抚、蚤挈、中指蚤(搔)、括(刮)、捏、摹、靡(磨)、循。
推拿流派
推拿流派一、一指禅派这是近代第一大推拿流派,现在的绝大部分推拿书介绍的第一个手法都是一指禅推法,足见其影响之深。
该派的代表人物是朱春霆先生,一指禅手法的“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的五大要领即由朱先生总结。
一指禅的操作不用我多废话了,一指禅现在一般认为是摆动类手法,我个人认为这种手法在施术时会产生机械波的效应,在体内产生反射和折射等复杂的作用,所以有特殊的渗透力。
顺便提一句,当今一些大众化的水平比较高的推拿师的看家本领一般都是“颤法”和“扳法”,我认为“颤法”也会有类似机械波的效应,所以成为推拿师的看家本领。
二、脏腑经络按摩这一派的代表我认为可以算是《脏腑图点穴法》和《脏腑经络按摩》,而《脏腑经络按摩》和《脏腑图点穴法》有明显的渊源关系,此派手法注重脾胃,以调理阑门穴及腹部各穴为主,对一些内科杂症确有奇效。
《脏腑图点穴法》另配有四肢分筋法及一些辅助手法,梳理全身经筋,手法奇特,在点穴揉按时要做到“旋转推按,气通则止”,对施术者的手下感要求很高,我个人感觉在“气通”时手下会有跳动感或水流感。
《脏腑经络按摩》与《脏腑图点穴法》相比腹部手法基本相同,而梳理四肢经筋用踩跷法,力度较《脏腑图点穴法》为大,但方法基本相同,《脏腑经络按摩》中另有疏皮疗法值得关注,臧福科先生认为疏皮疗法是失传已久的“皮部按摩术”,颇具研究价值。
三、经穴按摩派此派现在也颇流行,其治疗原理多按经络、腧穴理论与针灸取穴大致相同,多数不过是以指压代替针刺。
水平较高的支派也有不少,如马秀棠先生的《点穴疗法》以五种点穴手法以应人之五脏,作用于人体筋、脉、肉、皮、骨五体以应五行,取穴则完全按照针灸原理辨证论治,确有以指代针之效。
还有曹锡珍先生《经穴按摩疗法》一书,详细介绍古代按摩八法,及各种治筋整形之法,以我个人经验这些方法对筋、骨损伤疗效较内科诸症显著。
另有解佩启先生的《周易八卦指针疗法》,此套手法据老辈传说为北京八卦掌门内秘传,但我看来指导理论就是针灸理论,但对气机理论之升降开阖聚散发挥颇多,并配合八卦内功而用。
各流派学术特点介绍
各流派学术特点介绍
1推拿三字经流派
以李德修为代表,继承了徐氏推拿学派精华,该派手法简便、取穴精炼,并提倡“独穴”治病;认为小儿“纯阳之体”,生机旺盛,易趋康复,治疗上以清法为主;其代表著《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2张汉臣推拿流派
以张汉臣为代表,该派取穴甚精,常用穴仅10余个,手法甚简,常用手法有推、揉、运、分、捏等;认为小儿“稚阴稚阳”,主张扶正为先,时时顾护正气;代表著有《小儿推拿概要》。
3孙重三推拿流派
继承了林氏推拿手法,以孙重三为代表,以“十三大手法”、“四大手法”著称,提倡整体观念,取穴较灵活,讲究体穴与手穴有机配伍,随症加减,灵活多变。
代表著有《小儿推拿疗法简编》等。
4冯氏捏脊流派
以冯泉福为代表,以“捏脊八法”著称,认为捏脊可治小儿诸病,又称“捏积”,认为捏脊疗法通过捏拿督脉,具有使经络良性感传、恢复受损脏腑、疏通阻滞之气血的功效,在北京地区影响广泛;其代表著作《小儿捏脊》等。
5海派儿科推拿
以上海推拿名家金义成为代表,该学派在传统推拿手法的基础上融入了富有地域特点的一指禅、内功推拿等手法,以“推拿十六法”著称;提出了“通”法的概念,以痛为俞,通过在痛点的治疗,以祛除病痛。
其代表著作有《小儿推拿》、《海派小儿推拿图谱》等.
6湘西儿科推拿流派
以湖南推拿名家刘开运为代表,该派以推揉为主,拿按为次,兼以摩、运、搓、摇、掐、捏“刘氏小儿推拿十法”著称;临床以推五经多用,将五行生克理论应用于辨证、推拿治疗过程中。
其代表著作有《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小儿推拿学》。
经穴推拿流派简介
经穴推拿流派简介王春林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1、经穴推拿的定义经穴推拿是以气血阴阳、脏腑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经络学说为指导,通过点按经穴配合多种推拿手法,达到治病防病的推拿方法。
经穴推拿是中医推拿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祖国医学最古老而独具特色的外治法之一。
中医学认为,经络内属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脏腑与体表,具有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机能活动的作用。
推拿手法在经穴上施术,通过经络途径而发挥其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
《素问•举痛论》中指出:“寒气客于胃肠之间,募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者血气散,故按之痛止。
”又言:“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泣者血虚,虚则痛,其腧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 经穴推拿的特点是以特定技巧的手法如点按、推按、指压、一指禅推法等,直接施术于人体经络、穴位,手法作用快、感应强,临床适应症广。
2、经穴推拿的主要流派2.1一指禅推拿疗法一指禅推拿是唯一载入权威辞书《辞海》及《中华大辞典》的学派,是以一指禅推法作为主要手法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一指禅”为佛教禅宗用语,意为万物归一、不二法门。
本疗法可溯源至清咸丰年间,江苏丁凤山氏(1842~1915)得河南李鉴臣先生一指禅真传,广收门徒,发扬光大,其门人王松山、丁树山、钱福卿、沈希圣等各有所长,享誉沪上,再传弟子朱春霆、王纪松、王百川、丁季峰、钱裕麟等均为推拿名家。
一指禅推拿疗法的手法有:推、拿、按、摩、滚、捻、抄、搓、缠、揉、摇、抖等手法,以一指禅推法为主要治疗手法,操作时要求沉肩、垂肘、悬腕、指实、掌虚,紧推慢移,蓄力于掌,发力于指,特别强调手法柔和、深透,所谓柔中寓刚、刚柔相济,而以柔和为贵。
另外,一指禅推法按穴准确,接触面小,压力大,推穴道,走经络,指法所施,适合于全身各部位的操作。
在临床应用时,根据病情和部位的不同,可灵活变化施术,如缠法(频率200次/分以上)用于治疗咽喉痛;偏峰推法用于治疗头痛、面瘫;屈指推法用于治疗颈项强痛、四肢关节痛;推揉法用于治疗颈项疼痛、腹痛、便秘、软组织损伤疼痛;推摩法用于治疗胸胁痛、腹泻。
近代主要推拿流派
近代主要推拿流派(摘录自沈国权著《推拿手法学》)(1)一指禅推拿流派一指禅推拿确切的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同治年间(1862一1874年)河南的李鉴臣。
据传李鉴臣为御医,曾救治清朝武官丁凤山。
丁凤山(1842一1915年)曾是武状元,在朝鲜作战时因病返回京城治病,被李鉴臣以一指禅推拿治愈,遂拜李鉴臣为师。
随后,丁凤山以一指禅推拿术行医于江苏扬州、江都一带,1900年代应首徒王松山所邀,来沪行医,在上海开设一指禅推拿诊所。
丁凤山于江苏、上海广收门徒,知名者有王松山、丁树山、朱春霆、钱福卿等十余人。
另外,《黄氏医话》、《一指禅推拿说明书》的作者黄汉如,可能亦属这一流派。
黄氏原为前清官僚,辛亥革命后弃官行医。
妻黄汉莹、子黄一照均从其推拿行医。
当时的一指禅推拿流派主要以一指禅推法为主,手法有按、摩、推、拿、搓、抄、滚、捻、缠、揉十法,擅长内妇杂病的治疗。
有关一指禅推拿的著作尚有《一指阳春》与《一指定禅》(抄本)。
(2)滚法推拿流派㨰法推拿流派的创始人丁季峰,出生于一指禅推拿世家,伯祖父丁凤山、父丁树山均为一指禅大家。
丁季峰于1940年代变法图新,把手背尺侧作为接触面,并增加了腕关节的屈伸运动,既增加了刺激量,又富有柔和感,为与一指禅原来的滚法相区别,故取名扌衮法。
后来又将该法与关节被动运动相结合,并辅以揉法和按、拿、捻、搓等法,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滚法推拿流派。
滚法以其对软组织损伤、运动系统与神经系统疾病独特的疗效,逐渐得到了病家的欢迎和推拿界的认可,成为我国最有影响的手法之一。
(3)内功推拿流派内功推拿的师承脉络,可追溯到清末山东济宁的李嘉树。
李氏擅长武艺,且精于手法疗伤。
李传同乡马万起(1884一1941年),马于1920年代从山东来到上海,以拳术和内功推拿饮誉沪上。
其子马德隆、弟马万龙(1903一1969年)得其衣钵。
内功推拿主张治病以病人自我锻炼少林内功为主,手法治疗为辅。
特色手法有擦法、击法、五指拿法等,并有一套全身推拿常规操作法,擅长治疗内妇科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主要推拿流派(1)一指禅推拿流派传说一:梁武帝时达摩菩提取旧有推拿按摩加入搓擦滚捻缠揉六法。
传说二:佛教禅宗用语,意为万物归一。
宋朝俱阺和尚向天龙和尚询问佛教教义,天龙竖起一个指头而令俱阺大悟。
一指禅推拿手法常用十四法即:推拿按摩滚捻搓抄缠揉摇抖抹勾。
其特点是循经,技巧,取穴准适合内妇儿杂病。
一指禅推拿确切的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河南的李鉴臣。
李氏以一指禅推拿术行医于扬州、江都一带。
传丁凤山(1842——1915年),丁氏长期行医于沪、杭间,并广收门徒。
知名者有丁树山、王松山、钱福卿、朱春霆等十余人。
另外,在上海开设一指禅推拿诊所。
《黄氏医话》、《一指禅推拿说明书》的作者黄汉如,可能亦属这一流派。
黄氏原为前清官僚,辛亥革命后弃官行医。
妻黄汉莹、子黄一照均从其推拿行医。
当时的一指禅推拿流派主要以一指禅推法为主,手法有按、摩、推、拿、搓、抄、滚、捻、缠、揉十法,擅长内妇杂病的治疗。
有关一指禅推拿的著作尚有《一指阳春》与《一指定禅》(抄本)。
(2)滚法推拿流派滚法推拿流派的创始人丁季峰,出生于一指禅推拿世家,原为一指禅推拿门人,伯祖父丁风山、父丁树山均为一指禅大家。
丁季峰于1940年代变法图新,把手背桡侧作为接触面,并增加了腕关节的屈伸运动,既增加了刺激量,又富有柔和感,为与一指禅原来的滚法相区别,故取名滚法。
后来又将该法与关节被动运动相结合,并辅以揉法和按、拿、捻、搓等法,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滚法推拿流派。
滚法以其对软组织损伤、运动系统与神经系统疾病独特的疗效,逐渐得到了病家的欢迎和推拿界的认可,成为我国最有影响的手法之一。
(3)内功推拿流派内功推拿的师承脉络,可追溯到清末山东济宁的李嘉树。
李氏擅长武艺,且精于手法疗伤。
李传同乡马万起(1884——1941年),马于20年代从山东来到上海,以拳术和内功推拿饮誉沪上。
其子马德隆、弟马万龙(1903——1969年)得其衣钵。
内功推拿主张治病以病人自我锻炼少林内功为主,手法治疗为辅。
特色手法有擦法、击法、五指拿法等,并有一套全身推拿常规操作法,擅长治疗内妇科疾病。
(4)点穴推拿点穴推拿或称指压推拿、指针疗法。
临床上主要是以手指按压点掐人体经络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推拿方法。
《素问·举痛论》中说: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本法特点是感应强、作用快、损伤小。
其基本手法是用拇指端或罗纹面着力按压穴位,可不动或拨动或颤动或滑行。
此外,另有爪掐、肘压、叩点、禔针。
近代点穴推拿名派有郑怀贤经穴按摩手法、按脊疗法、胸穴指压法与指压麻醉法(5)脏腑推按流派清同治年间,河北雄县王文(约1840——1930年),中年患咯血之症,多方医治罔效。
幸遇一游方道人,以手法为其治愈顽疾,并以《推按精义》一书相授。
王氏遂因病成医,以手法为人治病,名闻河北塘沽一带。
1910年后收王雅儒为单传弟子。
王雅儒从师十余年,后据王文所授的经验,口授《脏腑图点穴法》一书。
该派以推按、点穴为主要手法,以腹部操作为主,重视脾胃,注重调理阑门穴,贯通上下气机。
(6)腹诊推拿流派河北武邑人骆俊昌(1881——1965年),早年随父骆化南习摄生之道及推拿治病法,后受教于当地名医李常,并遍访东北、京津推拿名流。
骆氏继承了几近失传的古代腹诊法,结合独特的手法,创立了腹诊推拿流派,在重庆和西南地区颇有影响。
诊法上重视腹诊,常用手法有推、拿、按、摩、捏、揉、搓、摇、引、重等,治法上突出补、温、和、通、消、汗、吐、下八法。
有子骆竞波、骆竞洪、骆竞湖等承其业。
骆竞洪于1980年代去深圳再图发展,其子骆仲达、骆仲遥等亦编有《三宝合璧》、《推拿入门》、《实用脊柱推拿学》等。
(7)小儿推拿小儿推拿或称小儿按摩。
《西汉·帛书·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用勺匙的周边括擦患儿病变部位以治疾。
晋·《肘后备急方》介绍用捏脊方法以治疗腹痛。
唐·《千金要方》中介绍用膏摩小儿囱上及手足心以祛除风寒。
唐·《外台秘要》记载用按摩而头及脊背以防治小儿夜卧不安。
宋·《苏沈良方》中有掐法治疗脐风口撮等症。
明清已有小儿推拿专科。
小儿推拿著作有三十余种,现在尚存约十种。
其中,《针灸大成》中的《按摩经》(1601年)为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著作。
而《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为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专著(单行本)。
小儿推拿临床特色:(一)是强调手法操作程序:先头面,次上肢,次胸腹,次腰背,次下肢。
(二)是强调手法的补泻作用:如旋推为补,直推为清。
缓摩为补,急摩为泻等。
(三)是重视膏摩的应用并根据季节和病症的不同,分别选用葱姜汁,滑石粉或凉水等做介质进行推拿,既可保护娇嫩的皮肤又可增强手法的疗效。
小儿推拿的对象一般指六岁以下,年龄越小疗效越好。
另外,各地均有以治疗骨伤科疾病为主的推拿法流传,可称为“正骨推拿法”。
“捏筋拍打法”、“点穴推拿法”等特色推拿法也开始形成。
当代推拿流派纷呈,有许多大师尽管不能说出归属何种流派,但研究其师承关系,能更好地理解其学术思想。
从推拿流派与文献研究的角度,我们希望能上溯任何推拿医师的师承路线,我们也希望能知晓更多的推拿学术流派世界11大按摩法五大传统按摩法1.传统中式按摩:中式按摩历史悠远,以保健、治病为主要目的,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说战国时代的神医华佗是其发明者,经过几千年的医学探索,这种按摩方法现在已经比较完善。
按摩时间 60~90分钟主打功效——帮助慢性疾病康复中式按摩因人而异、辩证施治,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和经络,平衡阴阳、调整气血,帮助慢性疾病康复。
其他功效——增强免疫力、调节情绪、瘦身按摩细节中式按摩手法繁多,包括按、揉、振等,除使用指腹进行操作,还常用到指关节、手背、手肘等部位。
按摩背部、四肢穴位时,按摩师常用力较大;按摩头部、腹部穴位时则不会太用力。
按摩腹部穴位时,按摩师还会要求体验者配合呼吸。
2.传统日式按摩坊间流传日式按摩源于中国,在前朝交流时由中国商人带至东瀛。
这种说法虽然没有得到明确证实,但连日本医学专家也承认,日式按摩与中式按摩的手法惊人相似。
不过,按摩师跪在体验者背上用膝盖进行按摩等方式还是很有日本风格。
按摩时间 60~90分钟主打功效——止痛当你有头痛、背痛、腰腿痛、经期疼痛等困扰时,选择日式按摩非常合适,可以通过肌肉牵张反射直接抑制痉挛、缓解疼痛症状。
其他功效——改善肤色肤质、缓解肌肉疲劳、提高人体免疫力、防止血管老化按摩细节为避免擦伤皮肤,按摩师通常在按摩前给体验者搽上按摩油。
按摩时用手指指腹、手掌或膝盖操作,以它们为支撑,利用身体的体重而非腕力垂直向下按压或摩擦,不使用摆动类动作。
按摩过程中按摩师会均匀缓慢地增加力度,不会激烈快速地加力。
3.传统泰式按摩泰式按摩是各种按摩中最激烈的,由泰国御医吉瓦科库玛根据古印度西部传入泰国的按摩法和当地中国移民的一些按摩手法创造而来,当时作为招待皇家贵族的最高礼节。
其技法还被铭刻在瓦特波卧佛寺的游廊壁上,那里被称为“泰式按摩基地”。
按摩时间 60~120分钟主打功效——增强身体柔韧性如果你希望活动关节、舒缓肌肉、增强身体柔韧性,又不愿或没有时间主动运动,不妨试试泰式按摩。
这种按摩其实是对体验者施以的被动瑜伽,利用独特的推拉蹬摇踩等手法,通过压足、压腰、踩脊等方式作用于肌肉筋膜和关节等部位,按摩后如同进行了高强度运动。
其他功效——缓解身心疲劳、加速脂肪燃烧、调节胃肠等脏器功能、增强免疫力按摩细节按摩时无需使用按摩油。
按摩师从脚趾开始向上按摩至头顶结束,其中背部、腰部和关节是按摩重点。
按摩师利用两手、两臂、两脚及全身重量滚压、伸展、拉抻体验者的身体,刺激肌肉和结缔组织。
按摩过程中会感到疼痛,尤其是第一次体验者,可能受不了泰式按摩的大动作,负责的按摩师会与体验者沟通按摩力度,并提醒其彻底放松身体、不要拧着劲。
4. 传统欧式按摩欧式按摩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被称为“贵族的运动”,当时平民百姓是禁止享受这种保健方式的。
工业革命之后,这种按摩方法开始在欧洲各国逐渐盛行。
按摩细节欧式按摩手法轻柔,以推、按、触摸为主,搭配使用多种芳香油,沿肌纤维走行方向、淋巴走行方向、血管走行方向进行按摩,给人轻松、自然、舒适的感受。
按摩时间 70~90分钟主打功效——改善肌肉营养代谢欧式按摩能使肌纤维被动活动、促进肌肉营养代谢、放松被牵拉的肌肉,同时提高肌肉耐受力。
很多运动员都利用这种按摩方法在赛前减少肌肉紧张、在赛后缓解肌肉酸痛。
其他功效——改善心肌供氧、促进淋巴循环、预防骨质疏松、改善便秘三大现代按摩法港式按摩:港式按摩是广东医生在南方沿海地区按摩手法基础上,吸收西方推油按摩手法,近年新创的一种按摩方法。
主要包括拇指指腹按压法、踩背法和推油法。
按摩时间——40~60分钟主打功效——消除肌肉疲劳如果你感到颈部、背部肌肉僵硬,选择港式按摩很合适。
它有很好的活血化瘀功效,能明显调理、保护过度劳累的肌肉组织,促进肌纤维的乳酸代谢、消除肌肉疼痛、增强肌肉弹性。
其他功效——改善人体营养代谢、按摩内脏器官、润泽皮肤按摩细节1. 按摩师用单手或双手拇指指腹施力按压时,体验者可明显感到酸、胀、痛。
2. 踩背通常在指压的基础上辅助进行。
按摩师双手握住踩床横杠或吊环,以单脚或双脚踩压于被按摩部位,主要使用足跟踩压腰、臀、肩胛部;足趾踩压大腿后侧、脊椎两侧、颈根部;脚掌踩压大腿后侧、尾骨部和后背两侧。
3. 推油按摩前,按摩师会在体验者后背、下肢后侧、后颈等部位涂上按摩油,将双手平展开,施力于体验者背部向前推,使肌肉微微皱起向前滚动。
韩式按摩韩式按摩由韩国家庭按摩改良而成,是一种价位适中的美容按摩方法,在美容界也被称为“韩式松骨”。
除了“松骨”这一大显著特点,推油和热敷也是韩式按摩的主要内容,此外韩式按摩还常常包括洗头、修甲、中草药沐浴。
按摩时间——80分钟以上主打功效——美容虽然韩式按摩原本用于“松骨”,但更吸引人的还是其美容功效。
通过手法、美容按摩剂和面膜等的运用,能清除面部色素沉着和粉刺、增强皮肤弹性。
其他功效——防治软组织损伤和骨关节劳损、改善肌肉营养供应、消除疲劳、振奋精神按摩细节韩式按摩的第一个环节是“松骨”,按摩师顺着肩胛骨、脊椎、胯骨的骨缝用扳的手法进行按摩;放松四肢后再用麦饭石或热水袋热敷皮肤,放在肩关节和易受寒的脊椎骨处约10分钟;等毛孔全部张开后,按摩师将按摩油倒入手心搓热,再进行背部和四肢的推油按摩。
热石按摩1993年,美国按摩大师玛丽·纳尔逊推出了这种热石搭配特制精油(根据个人体质调配)的按摩法,一出现就吸引了大批好莱坞明星。
按摩时间——75~90分钟主打功效——深层排毒热石本身除了能刺激穴位,还能增加皮肤对精油的吸收,因此热石按摩有深层排毒功效,可净化内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