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价水平的现状走势及对策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状:

今年入冬以来,以农产品价格上涨为前峰的物价指数CPI迅猛上涨,带动物价不断攀升,猪蛋、奶制品、青菜、食用油、粮食、棉花、白糖、食品、成品油、商品房价格不断攀升。

2010年10月11日,备受关注的10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正式公布。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0月CPI同比上涨4.4%,环比上涨0.7%,再创新高。物价的持续上涨不仅引发了人们对通胀的担忧,同时也加大了保障民生的现实压力。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如何看待物价的持续上涨,在未来的宏观调控中,如何在抑制通胀、保障民生与保证增长之间实现平衡,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数字背后的民生压力

“看现在10块钱还能买到什么?”10日晚,在济南马鞍山地下银座超市,68岁的张大娘无奈地说。鸡蛋大的红富士苹果,已经卖到每公斤7元,张大娘挑了6个,就花了5元多。“去年,这种小苹果10块钱能买一网兜。”虽然张大娘不懂什么是CPI,但她能明显感受到物价上涨的压力。

11日,普通人切身感觉到的物价涨幅通过统计数据表现了出来。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10月CPI的同比涨幅达到了4.4%,创年内新高。其中和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价格的同比上涨更是高达10.1%。

“目前,我国物价主要表现为结构性上涨,但民众反映非常强烈,通胀容忍度较低。”马怀君说,“对中低收入家庭而言,一旦食品、生活必需品价格高涨,他们的生活质量就面临威胁。”

央行发布2季度报告:过半居民认为物价高得难以接受

走势: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表示,估计今年的物价指数要稍微高于3%。

去年1月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结束连续14个月之久的下滑局面首次由负转正。今年头3个月,居民消费价格分别达到3.2%、2.1%和3%。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剔除鲜菜、鲜果和能源等价格变动因素影响后,一季度价格总水平同比实际上涨3%,这个数值反映价格上涨的压力正在增加。

分析

多重因素推动物价上涨

对于不断上涨的物价,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李铁岗说,近年来,我国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配合国家一揽子振兴措施,对促进经济增长起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逐渐摆脱危机阴影,宽松货币政策逐渐显现一定的负面作用,其中之一便是通胀水平上行。

高盛中国经济学家乔虹则认为,食品价格高企是CPI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乔虹表示,虽然今年秋粮丰收,产量有望实现连续第七年上升,但通胀预期上升可能会导致囤积粮食现象出现,从而阻止粮食价格在近期内下跌。

在食品价格高企的同时,翘尾因素的影响同样对CPI持续上涨形成了重要的支撑,除此之外,非食品CPI环比涨幅也延续9月上涨势头,达到1.6%。“上述环比新增因素和翘尾因素推升10月份CPI达4.4%。”中金公司研究员张智威指出。

不仅如此,中金公司在最近的一期分析报告中指出,从外部环境看,全球各国量化宽松条件尤其是美国上周公布的新一轮量化宽松计划,将继续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构成上行支撑,加大了国内输入性通胀的压力。

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在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时表示,当前物价上涨的原因主要来自四个方面:第一是货币发行过量,特别是最近美国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后,国际市场大部分商品价格都在急剧上涨;第二,也有一些临时性的因素,比如今年的蔬菜价格上涨就是因为今年的灾害天气导致的;第三,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劳动力、资本、土地资源快速向城市流动,农村的生产资源相对减少,农村的劳动力成本上升;第四,热钱炒作的因素。

对策

调控走向引人关注

面对物价不断上涨形成的通胀压力,宏观调控的走向更加引人关注。如何在抑制通胀、保障民生与保证增长之间实现平衡,成为下一阶段社会关注的重点。

“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仍将是下一阶段国家货币政策的重点。”李铁岗表示,11月初央行决定继续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连日来,国内众多经济学者在各种场合呼吁当前有必要加息,以缓和当前日益升高的通胀预期。经济学家、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谢国忠就认为,当前的通胀趋势难以扭转,要稳定通胀预期,必须加息到一定水平,“小幅调整对稳定通胀效果有限”。

不过,在如何使用货币工具的问题上,经济学家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乔虹就认为,加息并非遏制通胀唯一手段。她同时认为,通胀预期与未来价格、资源税政策的调整将主导货币政策方向。

北京大学教授曹和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不赞同连续大幅加息,他认为,应在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同时关注通胀,只有实现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大目标才能保证实现提高百姓收入、促进社会分配公平化等一系列民生目标。

除了货币政策的调控,对农产品投机的监管和高物价条件下的民生保障同样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

(一)进口产品的替代机制

人民币汇率变动能通过影响国内进口替代品的价格,间接影响消费品价格。人民币升值降低了进口品价格,国内消费者将用进口品替代国内近似产品消费,使国内进口替代品的需求下降,从而有助于国内一般物价水平的下调。

(二)生产成本机制

人民币升值有助于带动进口原材料如燃料、能源价格的下跌,因此有助于降低国内企业的生产成本,带动我国国内物价的下降。

(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心理预期机制

预期是居民心理对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影响,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预期。生产者会把汇率的变动纳入特殊的生产成本,进而对生产函数产生负面影响,生产积极性降低。而消费者由于预期人民币未来的价值会更大则减少现在的消费支出。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使国内需求不足,物价水平下跌。

(四)居民收入机制

人民币升值有助于抑制出口,扩大进口,减少国际逆差,从而导致人均的收入减少和物价下跌。汇率改革后,我国对外贸易已经开始呈现出口增速放缓而进口增速加快的趋势,汇率影响已初步发挥,在内需无法快速提升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必将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缓冲物价的上涨。

(五)货币工资机制

人民币升值会带动进口品价格下降,推动消费水平的下降,导致实际工资上升,生产者因降低成本的需要而降低名义工资,名义工资的下降会进一步推动企业生产成本和消费水平的下降,循环不已,最终使我国国内物价指数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