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简史

合集下载

安徽_近现代史

安徽_近现代史


安徽的近代名人多出两块,一块是文化一块 是军事,文化方面至桐城派始延续到近代名头大 的有王国维,陈独秀,军事方面至太平天国运动 名头最大的就是李鸿章及其一手带出来的淮军 将领刘铭传,丁汝昌等。 总之是事实造英雄,当然也是厚集薄发的结 果,安徽人特有文化底蕴所至

安徽近现代史 九件大事
安徽解放
• 1946年日本投降后,民国政府把安徽省会从安 庆迁往合肥。1948年到1949年,安徽北部地区是 国共内战期间淮海战役的主战场。 •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安徽一度以长 江为界分为皖北和皖南2个行政公署(省级)。 1952年又重新合并。省界有小幅的调整:徽州 的婺源县划归江西,盱眙县和泗洪县划归江苏, 作为交换,江苏徐州的萧县和砀山县划给了安 徽。 •

抗美援朝在安徽
• 1950年10月,党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 略决策。朝鲜战争期间,全国各地掀起声势浩大的 抗美援朝群众运动,安徽人民积极投入到这场运动 当中。 志愿军赴朝作战的消息传到江淮大地,皖南、皖 北各界群情振奋,年轻人纷纷要求参军参战。 1951 年上半年,皖北军区组建9个新兵团,8.8万余名新 兵编入部队,抽调1.4万余名干部战士赴朝参战。全 省共有350多万青年学生报名参加军校学习。
晚清时期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安徽南部是其主要粮食和军事基地在曾国藩的湘军和陈玉成的太平军惨烈的反复拉锯战过程中安徽南部的绝大部分人口死亡经济文化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今天当地人口主要是战后从河南湖北迁来文化习俗改变很大并从此退出富裕地区的行列

省名由来
安徽于公元1667年(清康熙六年) 始建省(原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两 省),因最初江南左布政使司地辖安 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 凤阳七府,及滁、和、广(德)三州, 官方文书便简称为“安徽宁池太庐凤 滁和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其后又 成为“安徽布政使司”,最后从安庆、 徽州各取两个首字,简称“安徽”。 安徽地名由此出。东周时期安庆是古 皖国所在地,“皖”为“美好”之意, “皖山皖水”意为“锦绣河山”,安 徽省简称“皖”即由此而来。

安徽历史

安徽历史

先秦时的安徽经济。

P9--10安徽是我国经济开发较早地区之一1.农业:P9 2.水利工程:P9 3手工业.P10 4.商业:P10管仲。

P11 老子和老庄。

P12大泽乡起义:P14 1.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2.项羽和刘邦的起义军成为反秦的主力。

名医华佗P21 淝水之战。

P25 曹魏屯田和皖南开发。

P26“文房四宝”。

P34 “宋画第一”李公麟P42 朱元璋。

P46安徽建省。

P51 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

P53徽商的兴衰P53 徽商精神:诚实,守信,勤劳,合作,进取。

明清科技名流。

P55P55 1.程大位明末数学家《算法统宗》珠算2.梅文鼎清数学家《中西数学通》;天文学家《梅氏历算全书》中西历法P56 3.方以智明末清初科学家思想家《通雅》《物理小识》(自然百科全书式著作)。

4.王贞仪清初女科学家《星象图解》《月食说》《地圆说》批判“天圆地方”解释月食成因。

4.名医:继承中医传统,形成了独树一帜“新安医派”。

明代王机、吴昆清代的汪昂。

明清文学艺术P57P57 1.文学:a桐城派:奠基人方苞《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承上启下者刘大魁《海峰文集》;集大成者姚鼐《登泰山记》b吴敬梓讽刺小说的开山鼻祖。

《儒林外史》抨击科举制,现实主义作品。

P58 2.艺术:a绘画:“新安画派”明代休宁释弘仁,查士标,孙逸,汪之端; 清代汪士慎罗聘被列为“扬州八怪”。

b芜湖铁画:汤鹏(汤天池)创立徽派建筑。

P58P58黟县西递宏村明清民居建筑群P59 2.石牌坊歙县明代大学士许国八角牌坊四方形正视现实的进步思想家。

P65主张正视和研究现实问题P66 1.姚莹(1785-1853年)《康輏纪行》最先呼吁重视西藏问题2.包世臣(1775—1855年) 重视研究现实问题以夷攻夷《齐民四术》农业是立国之本他重农并不轻商严禁鸦片与欧美各国保持正当的贸易。

3.王茂荫(1793~1865年) 全国财政经济工作货币理论经济观点以实运虚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李鸿章与淮军。

安徽人文历史常识大全

安徽人文历史常识大全

安徽人文历史常识大全
安徽,位于中国东部长江下游,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省份。

这里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下面是一些安徽人文历史常识的介绍。

一、安徽的历史沿革
安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这里是楚国的一部分。

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安徽地区被划分为若干个县,隶属于九江郡。

此后,随着朝代的更迭,安徽的行政区划也经历了多次变化。

二、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是安徽最为著名的文化之一,它以徽州地区为中心,涵盖了周边的一些地区。

徽州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特色,如徽派建筑、徽墨、徽剧等。

三、徽商文化
徽商文化是安徽商人在长期经商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商业文化。

徽商以诚信、勤奋、团结著称,他们的商业活动不仅促进了安徽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为中国商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安徽的自然景观
安徽拥有许多著名的自然景观,如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

这些景点风光秀丽,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此外,安徽还拥有一些著名的水利工程,如芜湖长江大桥、淮河治理工程等。

五、安徽的人文景观
安徽拥有许多著名的人文景观,如宏村古建筑群、绩溪古城、潜山天柱山等。

这些景点反映了安徽历史上的文化发展和变迁,也展示了安徽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六、安徽的美食
安徽的美食非常有名的,如徽菜、毛豆腐、烧饼等。

安徽历史沿革

安徽历史沿革

安徽历史沿革“安徽省”是公元1667年时才出现的一个概念,安徽是中国建省较晚的一个省。

说起“安徽省”就不能不提及“江南省”,“江南省”设于公元1645年(清顺治二年),省府驻地江宁(即今南京)。

清江南省的前身是明朝的“南直隶省”。

“江南省”的所辖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

无论是明朝的“南直隶省”,还是后来清朝的“江南省”,皆为当时全国最富裕的省份之一。

清初时,每年仅江南一省上缴的赋税额就占了全国所收赋税总额的近三分之一,而每期科考,江南一省的上榜人数则占了全国的近一半,于是民间便有了“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一说。

由于清朝初期,天下尚未完全统一,东南有朱氏南明,西南又有吴氏等三藩势力,再加上满清皇室内部派系矛盾尖锐,争斗不断,而作为清廷主要的财源和人材库之一的江南省,其稳定性和安全性就至关重要了。

因此,顺治皇帝决定将江南省分而治之,一来以便更强有力的管理,二来以防再有其它势力利用富硕的江南省作大作强而危及朝廷。

公元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清廷将江南省一分为二,分为:“江南右布政使司”(治所苏州)和“江南左布政使司”(治所江宁)。

公元1667年(清康熙六年),取“江宁”和“苏州”二府首字的合成,改“江南右布政使司”为“江苏布政使司”,建“江苏省”;取“安庆”和“徽州”二府首字的合成,改“江南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建“安徽省”。

公元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江苏布政使司”由苏州迁至江宁,江宁正式成为江苏省会;“安徽布政使司”由江宁迁至安庆,安庆正式成为安徽省会。

从1760年开始,除太平天国时期,安庆被太平军占领,安徽省府曾短暂迁往庐州外(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之后,李鸿章、曾国藩等人协商后决定安徽省会仍复迁安庆为宜),到抗日战争时期,安庆沦陷于侵华日军,安庆一直为安徽省府驻地。

江南省虽分为安徽和江苏两省,但安徽和江苏在清朝仍是全国富硕的省份之一,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安徽每年所上缴的赋税额一直可排在全国前十位,而在当时安徽经济发展重心的沿长江一线及江南的徽州地区,除了芜湖米市是“中国四大米市”之首外,还诞生了一支商团劲旅——徽商,它们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等地区,其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

安徽地方史

安徽地方史

凤阳。故选A。
6.右图是1978年12月小岗村18户农民按 下的“红手印”。他们立下生死状,约 定分田到户。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 是( )
A.人民公社被撤消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C.18户农民分田到户具有很大的风险 D.小岗村分田到户拉开改革开放序幕
【解析】选C。本题考查中国改革开放。根据题干“立下生死
成员;1943年第一次提出“毛泽东思想”的概念。
(2)张治中:安徽合肥人,作为国民党代表参加了1945年的重庆
谈判和1949年的北平和谈,积极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国内问题,
被誉为“和平将军”。
(3)刘邓挺进大别山:1947年6月30日,由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
员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解放军强渡黄河,向大别山进军,建立 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根据地。 (4)淮海战役:在淮海战役中,江淮、豫皖苏地区人民共出动民 工160万人次,大小车辆13.47万辆,为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5)渡江战役:安徽的八百里皖江是渡江作战的主战场。军民团 结,万众一心,江淮儿女在渡江战役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3)徽商:
①徽商是由徽州商人所形成的商人集团。徽商萌生于东晋,成 长于唐宋,盛于明,衰于清末。 ②徽商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商而 兼士,贾而好儒,以勤奋和吃苦耐劳而著称。 (4)徽派建筑:把雕刻绘画融入建筑中,民居多以木排架为框架 的二层(石)木结构,斗墙白粉,马头墙高耸,门楼式门罩天井回
后世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2)新特点:利用成熟完备的合同内容规范行业内的商业经营活 动;行商和坐商相结合,经营方式日趋成熟;讲求分工与协作,利 益与责任共担。(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亦可) 合理之处:它是原始的实物资料(即第一手资料),具有实证性, 最直接、最典型。

安徽历史

安徽历史

安徽历史著名人物管仲,安徽颖上人,春秋时著名的政治改革家。

在齐国主持改革,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他与鲍叔牙的真诚友谊被称为“管鲍之交”。

老子,今安徽涡阳人;庄子,今安徽蒙城人;二人合称“老庄”。

华佗,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神医”。

曹操,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周瑜,今安徽舒城人,东汉末年孙吴著名将领。

嵇康,今宿州市人。

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

包拯,北宋庐州(今安徽合肥)人,历史上著名清官。

李公麟,北宋舒州(今桐城)人,被后人誉为“宋画第一”“天下绝艺”。

朱元璋,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建立明朝,是为明太祖。

戚继光,安徽定远人。

胡宗宪,安徽绩溪人。

都是抗倭名将。

戴震(思想家),今安徽屯溪人,反对程朱理学,对清初学术上空谈“义理”之风,提倡考据实证,影响很大。

吴敬梓,安徽全椒人。

清初著名小说家,讽刺小说的鼻祖,代表作《儒林外史》。

鸦片战争前后,安徽出现了姚莹、包世臣、王茂荫等著名的进步思想家。

王茂荫的货币理论具有一定的影响,他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

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刘铭传,安徽肥西人。

1885年台湾设省,刘铭传被任命为台湾省首任巡抚。

他开发台湾颇有建树,被誉为“台湾近代化之父”。

光耀神州的皖籍抗日英雄——冯玉祥(安徽巢湖人)、方振武(安徽寿县人)、戴安澜(安徽无为人)。

1942年,戴安澜帅部参加中国远征军,在缅甸配合英美联军抵抗日军进攻,成功挫败了日军的进攻,使中国远征军声威大振。

5月初,在朗科突围战中身负重伤殉职。

周恩来挽词:“黄埔之英,民族之雄”。

和平将军张治中,安徽巢湖市人。

1945年张治中作为国民党代表参加了重庆谈判,积极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国内问题。

1949年4月,作为国民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的张治中发表了《对时局的声明》,与国民党反动派划清界线,留在北平参加新中国的筹建工作。

安徽古史总结

安徽古史总结

安徽古史总结引言安徽位于中国东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省份。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片土地上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古代至现代,对安徽的古史进行总结和回顾。

古代历史安徽作为一个重要的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之一。

在古代,安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夏朝时期,夏朝的部分遗址正位于安徽。

春秋战国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安徽地区是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的交汇点。

在这个时期,安徽涌现出了许多有影响力的诸侯国,比如许国、虞国、楚国和鲁国。

其中,虞国是安徽地区最早建立的国家之一,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时期在秦汉时期,安徽地区成为中央政权的重要管辖区域。

汉朝时期,太湖地区兴起了农耕文化,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

安徽地区也是汉朝的军事重镇,成为了抵御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屏障。

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的安徽地区经历了大规模的开发和经济繁荣。

尤其是明清时期,安徽成为了全国最重要的商业和文化中心之一。

黄山是安徽的著名景点之一,早在明清时期就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和游客前来观赏。

近代历史近代以来,安徽地区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安徽的黄兴、宋教仁等人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为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

抗日战争安徽地区在抗日战争期间成为了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地区之一。

中国军队和民众在这片土地上进行了顽强的抗战斗争,为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现代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安徽迎来了持续的发展和变革。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安徽逐渐从一个农业大省转变为一个现代工业大省。

安徽还以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而闻名。

它拥有著名的黄山、徽州古镇、庐山等风景名胜,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结论通过对安徽古史的总结和回顾,我们可以看到安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省份,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遗迹。

第三章 安徽历史

第三章 安徽历史
第三章 安徽历史
第一节 安徽历史沿革



一、省名渊源 “安徽”作为省名始于康熙六年(1667)。安徽因历史上有 古皖国和境内的皖山、皖河而简称“皖”。 安徽省西部有皖山(今天柱山),三千年前周武王在皖山附 近封有伯国“皖国”。李元阳《名山记》载:“周大夫皖 伯封国,亦以此山名。” 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自浔阳(今九江)顺 流而下,经盛唐(今安庆附近),至谷口(今潜山野寨),祭祀 皖山。刘彻封禅南岳,使皖山声名大噪,从此皖山成为这 一地域的象征。
10、明时,安徽属南京管辖。洪武二年,朱元璋曾在风阳建 中都城。现风阳县尚存中都城遗址、明皇陵及明太祖御制 皇陵碑。 11、清朝安徽建省时,共辖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安庆、 庐州、凤阳、颍州八府和广德、滁、和、泗、六安五个直 隶州以及55县。省界、县名基本定型。 12、1912年,安徽省分为芜湖、安庆、淮泗三道。1928年 废道,改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省设省长(省主席),县设 县长。省会先在安庆;抗日战争爆发后,省会临时迁往立 煌县(今金寨);抗战胜利后,省会迁至合肥。 13、1949年4月21日后,设皖北行署;同年5月,设皖南行 署· ,皖北行署驻合肥市,皖南行署驻芜湖市。1952年合 并皖南、皖北行署,恢复安徽省,省会设于合肥市。
2、根据《左传》的记载:夏禹曾在涂山(今怀远的当涂)大会 诸侯,说明安徽早就是著名的历史名地。西周时,在两淮 分封了许多国家,如向(怀远县东北)、英(六安西)、六(六 安)、蓼(霍邱西北)、巢(巢湖)、州来(风台)、钟离(临淮关)、 胡(阜阳)、谯(亳州)、桐(桐城)、宗、舒鸠、舒庸、舒蓼、 龙舒(皆在舒城、庐江)等,后陆续被吴、楚兼并。战国时 期的寿县、淮南是当时楚、蔡两国的最后都城所在地。 楚墓的铜鼎之重仅次于商代的司母戊大方鼎。

安徽省历史沿革与县市名录简述

安徽省历史沿革与县市名录简述

安徽省历史沿革与县市名录综述安徽省历史沿革:安徽历史悠久,早在二、三十万年以前就有人类生活在这块土地上。

原始社会晚期,生活在今皖中、皖西和皖北的居民属夷族系统,皖南大部分地区为越族栖息地,大别山以南靠湖北、江西长江沿岸属三苗族。

夏商见于史籍的有涂山、南巢、六、英、虎方、林方、人方。

西周王朝在今皖西北分封一些小国,如焦、夷、沈、胡等,而以东仍是分散的氏族部落方国。

春秋大国争霸,这些封国和方国先后沦为吴、越、楚所有。

战国后期,安徽全境并归强楚,楚畏秦逼,亦由湖北辗转迁都至今寿县。

秦灭六国,推行郡县制,涉及今安徽的有九江郡、泗水郡、砀郡、颍川郡、会稽(吴)郡,可考的县有25个。

西汉初,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安徽郡县分隶淮南、荆、淮阳、梁等国。

景帝为加强中央集权,众建诸侯而小其国,王侯食邑略如郡县。

武帝设十三部刺史,安徽分属扬、豫、徐三州。

扬州辖丹阳、九江、庐江3郡和六安国,徐州辖临淮郡、楚国,豫州辖沛、汝南两郡和梁国,共74县。

东汉沿袭西汉旧制,稍作调整而已,扬州辖丹阳、九江、庐江3郡,豫州辖汝南郡、陈国、沛国、梁国,徐州辖彭城国、下邳国,共69县。

三国时期,安徽为魏、吴分割。

魏属豫州辖安丰、汝南、谯3郡和梁国、沛国,徐州辖下邳郡、彭城国,扬州辖庐江、淮南两郡,置39县。

吴属扬州辖丹阳、新都、庐江3郡,置19县。

西晋安徽仍属扬、徐、豫三州。

扬州辖淮南、庐江、丹阳、宣城、新安5郡;徐州辖临淮郡、彭城国、下邳国;豫州辖汝阴、安丰两郡和沛国、谯国、梁国。

共设74县。

东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频繁,建制置废无常,地方归属不定,加之侨置郡县,因此安徽区划比较混乱。

隋罢郡为州,以州统县,先后设颍、亳、宋、陈、徐、仁、寿、庐、熙、和、濠、滁、扬、蒋、宣、歙等17州,辖55县。

大业初,复汉制,安徽分属扬、豫、徐三州。

徐州领彭城、下邳2郡,豫州领梁、谯、汝阴、淮阳4郡,扬州领淮南、庐江、同安、历阳、江都、钟离、丹阳、宣城、新安9郡。

安徽的历史与文化

安徽的历史与文化

安徽的历史与文化安徽是中国东部的一个省份,位于长江以北、淮河以南,东北邻山东,西北毗河南,南接江苏、浙江、上海,东南与福建相接。

这个省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中国的重要文化名城之一。

自古以来,安徽就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早在三十多万年前,安徽就已经有人类在这里生活、繁衍。

并在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出现了蚌埠文化,成为东周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在历史上,安徽的开发过程是跟随黄河流域的发展而共进的。

战国时期,安徽境内是楚、齐、越等国的地盘,汉代时,安徽成为中原地区与江南地区的交通要地,同时使安徽的经济更加发达,文化也更加繁荣。

安徽是文人辈出的地方。

安徽的文化底蕴源远流长,其在文学、史学、考古学等领域都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代最有名的两位文人白居易和杜甫,都是安徽人。

唐代的安徽文化特别注重对诗歌的研究,出现了“安徽派”的文学现象,安徽地区产生了很多文学巨匠。

明朝的汤显祖是一位散文大家,造就了神仙派文学,深受人们的喜爱。

安徽的艺术文化非常丰富,不仅有书法、篆刻、绘画等艺术形式,同时也有一些独特的民间艺术。

其中最有名的是池州的皮影戏。

这是一种通过手工制作的物品来驱邪遣灾的民间仪式。

皮影戏在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大约可以追溯到唐代。

安徽省池州市的皮影戏代表了中国皮影戏的高水平,而且也是中国四大皮影戏之一。

安徽景德镇的陶瓷也是中国著名的手工艺品之一。

除此之外,安徽的民俗和风光也是许多游客所钟爱的。

六安市的金秋稻景、徽州的古城风光、婺源的鄂渚山,都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前来观光和游览。

民间节日也非常丰富多样,例如春节和中秋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安徽的民间文化活动也是非常热闹和多姿多彩的。

总之,安徽是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省份,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不仅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民俗活动,同时也有着壮丽的自然景观和美食文化。

作为一个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安徽的历史和文化将会继续为我们带来无穷的思考和启发。

安徽的革命史迹

安徽的革命史迹

安徽的革命史迹安徽是中国历史文化名省,素有"文化古省"之称。

在中国革命史上,安徽也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革命斗争。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安徽的革命史迹。

一、庐山会议庐山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会议。

1927年8月1日,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了紧急的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应对国内政治军事形势的策略和方针。

这次会议对于近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革命历程影响深远,为后来的全国革命事业奠定了基础。

二、皖南事变皖南事变是中国巨大的政治事件。

1929年1月,南昌起义后,安徽、江西、浙江共产党组织相继建立。

安徽省委书记周佛海、南昌起义领导人毛泽东、张国焘、朱德等虽然各自领导省区,但均属中共中央领导之下。

9月,南方革命根据地的困境加剧,周系领导认为直接积极开展武装斗争是必要的。

但是,毛泽东和中央政治局认为还没有条件,主张特别大规模的准备。

相信国民党革命派可以够相信所谓“全国革命派联合”,可以等待一些机会、活动一下等。

三、六安起义六安是中国共产党在安徽地区最早开展武装斗争的地方之一。

1930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六安地区成功发动武装起义,开辟了全党开展新的反敌斗争的风气。

此次起义具有标志性意义,是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根据地和开展农村革命的重要里程碑。

四、宣城会议宣城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抵御“左”倾冒险主义的斗争中,反对王明机会主义路线、确立正确的统一战线路线的重要会议。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皖南地区执行“围剿”红军的战略转移后,在宣城召开了中央局扩大会议。

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并确立了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政治路线和军事方针,为全国抗日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霍山战役霍山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

1942年,中国共产党在安徽水塘以北的霍山一带开展了抗日武装斗争,发动了霍山战役。

这场战役是八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取得的一次重要胜利,对打击日寇,发展革命根据地,提高人民群众觉悟,巩固民族团结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安徽历史

安徽历史

安徽旅游景点介绍安徽历史:因境内西南部有霍山,也叫皖山,故简称皖。

省会合肥。

春秋属吴、楚等国。

汉分三州,唐属三道,元归两行中书省,明直隶南京。

清初1667年取安庆、徽州二府字首建安徽省。

地理:安徽省位于华东地区西北部。

东经114°43'-119°38',北纬29°25'-34°39'。

面积13万多平方千米。

地形分为五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大别山地、皖中平原和皖南山地。

行政: 辖4地区,12地级市、10县级市、56县。

风味肴馔:徽菜为中国主要菜系之一。

多用山珍野味水鲜,重油重色,味道醇厚,尤以烹制鲜鱼有独到之处,这与安徽有马蹄、果子狸、三河麻鸭、肥王鱼、山鸡等特产,当地人长年饮茶等有直接关系。

其烟熏技术别具一格。

符离集烧鸡、雪冬烧山鸡、火腿炖甲鱼、红烧果子狸等为名菜。

安庆的豆腐、寿县的“大救驾”糕、阜阳的婆婆馍都各具特色。

地方文艺:徽剧形成于明代中叶,是古老剧种之一,产生广泛影响,清代乾隆朝“四大徽班”入京,成为京剧的主要渊源之一,表演细腻、唱做并重,庐剧流行于合肥(古称庐州)一带,以皖西山歌、小调、兰花舞等为逐渐发展而成,唱腔丰富,委婉细腻,较多保留了民间说唱特点。

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采茶调,但传到安徽怀庆大有发展,唱腔以抒怀见长,韵味丰富优美,载歌载舞,表演细腻,凤阳被称为"花鼓之乡",其双条花鼓自明代以来流传极广。

(位于安徽省,著名的胜景,除七十二峰外,还有二湖、三瀑、二十四溪。

)基本情况:淮河以北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淮河以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由北向南,年平均气温为14-16摄氏度以上,1月平均气温为-3-3摄氏度,7月为27-28摄氏度,年均降水量也由700毫米逐渐增加到2000毫米以上。

主要有汉、回、等民族。

农林业较发达,产较多,煤炭、钢铁在本省工业中占重要地位,手工业较发达。

旅游资源:安徽旅游吸引力主要在山水风光,尤其集中于皖南山区。

安徽近现代史

安徽近现代史



••Biblioteka 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众多的古迹,安徽是中国文物大省之一。已发现的地 上地下文物古迹有17000多处。黟县的西递、宏村因保存有完整的古民 居,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亳州、寿县和黟县被批准为国家历史 文化名城。亳州是三国曹操和华佗的故乡,素有"酒乡药都"之称。寿县 为战国末期楚国都城,是中国历史上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现保存有全 国惟一完好的古城墙;歙县人文荟萃,有大量的石坊、祠堂、明清民居 等"古代建筑三绝"。全省现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县龙潭洞猿人遗 址、潜山县薛家岗古文化遗址、南陵县和铜陵县大工山--凤凰山铜矿遗址、 凤阳县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寿县安丰塘、黄山市徽州区潜口村明 代民居建筑群、歙县许国石坊和棠樾石牌坊群、亳州市花戏楼、绩溪县 龙川胡氏宗祠、宣城市宣州区广教寺双塔、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 肥东县瑶岗村渡江战役前委旧址等15处。另有200处省级和1000多处 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程长庚(1811-1880) 名闻檄,字玉山,安庆潜山程家井人。自幼随父习艺 弹腔,复入科班,师从名优,后入四大徽班之三庆班, 任班主及当家先生达三十余年,举为精忠庙首,统管 京都菊部,享衔六品。史家誉为剧神、京剧鼻祖;伶 界尊为大老板、优人大成至圣先生
• •
1946年日本投降后,民国政府把安徽省会从安庆迁往合肥。1948年到 1949年,安徽北部地区是国共内战期间淮海战役的主战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安徽一度以长江为界分为皖北和皖南2 个行政公署(省级)。1952年又重新合并。省界有小幅的调整:徽州的 婺源县划归江西,盱眙县和泗洪县划归江苏,作为交换,江苏徐州的萧 县和砀山县划给了安徽。 在安徽历史上,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层出不穷, 群星灿烂,较为著名的有老子、庄子、三曹(曹操、曹丕 、曹植)、华 佗、包拯、梅尧臣、方以智、戴震、方苞、程大位、程长庚、邓石如、 黄宾虹、陈独秀、胡适、陶行之、冯玉祥、王稼祥、邓稼先等。 在我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还有桐城学派、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 商,以及劳动人民创造的文房四宝(宣纸、徽墨、宣笔、歙砚 ) 、 徽 州四雕(砖、石、竹、木)、芜湖铁画,阜阳剪纸等丰富和发展了祖国 的科学、文化、艺术宝库。

安徽历史

安徽历史

安徽历史1、先秦时期的安徽经济(P9—11):在四五千年以前安徽就种植水稻了,在西周时期安徽已栽培小麦,战国事情安徽处于楚国的管辖。

2、明相管仲(P11-12):齐国颖上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

在齐国为相时,改革内政、发展生产、革新军事,外交采取“尊王攘夷”策略,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他与鲍叔牙真诚的友谊被称为“管鲍之交”。

3、老子和庄子(P12-13):老子,春秋末年楚国人(今涡阳县人),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著《道德经》,提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其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语:“祸兮福所倚,福兮祸之伏”庄子,战国时期蒙城人,继承并发扬老子的观点,鄙视功名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思想悲观消极,认为人不能战胜自然,有用不如无用。

著《庄子》,先秦杰出的哲学著作,散文典范。

4、名医华佗(P21):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民间医生,淡泊名利,立志“以医济民”发明“麻醉剂“麻沸散”,比西方早1000多年,创制锻炼身体的“五禽戏”。

5、淝水之战(P25-26):383年,前秦苻坚攻打东晋,八公山草木皆兵,是古代一次著名以少胜多的战役。

成语“风声鹤唳”、“投鞭断流”、“草木皆兵”皆源于此战。

6、曹魏屯田和皖南开发(P26-28):魏吴为争夺江淮地区,曹魏在淮北和江淮大兴屯田(军屯民屯),孙吴东晋南朝时期,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南迁,带来了中原先进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

孙吴政权强迁山越人共同开发皖南,以水稻为主,后来小麦得到推广,手工业:今池州贵池是当时全国最到的冶铸中心。

7、“文房四宝”(P34-35):笔墨纸砚。

宣纸产于泾县,有“千年寿纸”之誉,歙州“澄心堂”是宣纸中的珍品。

徽墨,产于歙州。

宋徽宗时改歙州称徽州,“徽墨”自此定名。

宣笔,产于宣城,王羲之曾写过“求笔贴”。

柳公权也去求笔。

歙砚产于唐代的歙州,材料取自江西婺源龙尾山,又名龙尾砚。

安徽历史

安徽历史

安徽历史古代篇一:名相管仲P91.安徽颍上县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为齐国相。

2..改革措施:在国内改革内政、发展生产、革新军事;在外交上采取“尊王攘夷”的策略。

3.结果:齐国因此日益强大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4.后人将朋友间真诚的情谊称之为“管鲍之交”。

二:.老子和老庄。

P10春秋战国时期,安徽境内诞生了两位著名的思想家——老子和庄子。

后人把他们合称为“老庄”。

老子:1.春秋末年楚国人,出生在涡阳县附近,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2.相传,《道德经)一书是他所著。

3.(1)他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

例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合,前后相随,恒也”。

此外,他认为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例如,“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2)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1)战国蒙城人(今蒙城县人)。

(2)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观点。

他鄙视功名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

他有悲观消极的思想,认为人不能战胜自然,“有用”不如“无用”。

(3)所著《庄子》一书是先秦杰出的哲学著作,也是散文的典范。

三:刘安与《淮南子》P151.刘安系汉高祖刘邦之孙,封淮南王,西汉哲学家2.主要著作有《淮南子》,内容涉及政治、历史、哲学、天文、地理等多门学科,是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同时崇尚道教思想和吸取儒学精神,在先秦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研究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有重要参考价值。

四:名医华佗P171.东汉末年著名的民间医生,安徽亳州人。

2.成就:a华佗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b他研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并在给患者服用麻沸散后,成功施行了开腹手术,这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c他还创制了”五禽戏”。

3.华佗医术高明,具有救死扶伤的精神,被人们誉为“神医”。

五:淝水之战P19: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率87万大军攻打东晋,东晋以少胜多。

相关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古代篇-安徽历史

古代篇-安徽历史

古代篇1、先秦时期的安徽经济P91995年在肥东的大城墩、五河县的壕城镇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亳州钓鱼台遗址均发现了炭化的麦粒,说明远古时期江淮地区的农业生产就很发达。

安丰塘——我国最古老的一项水利工程,原名芍陂(今寿县境内)。

春秋时期楚国的孙叔敖主持修建,为300年后的都江堰修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商代青铜器两次铸造多块组合成型,以阜南青铜龙虎尊为代表。

1959年舒城县龙舒公社春秋墓葬出土的纺织品有着极高的水平。

战国时期安徽境内最著名的城市寿春(寿县)是楚国都城,发现商业免税的通行证“鄂君启金节”。

战国中期的吴起变法,增强了楚国国力,加速了这个地区的封建化进程。

2、名相管仲P11管仲,春秋时期齐国颍上人,著名的政治改革家。

在齐国为相时,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以“尊王攘夷”外交政策,使齐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管仲还是经济学家,主张加强资源管理,按土地好坏收税,鼓励发展盐铁业,统一铸造和管理货币,调节物价;注意选拔人才。

他与鲍叔牙真诚的友谊被称为“管鲍之交”。

孔子赞他“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

3、增加老子和庄子P12老子(今涡阳人)春秋末年道家学派创始人,提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著《道德经》。

庄子(今蒙城人)战国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观点,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4、删减名医华佗P12东汉的华佗(今亳州人),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并创立了医疗体操——五禽戏。

5、“文房四宝”P34笔墨纸砚古称“文房四宝”。

隋唐时,宣州、歙州、池州等地兴起文房四宝手工业。

宣纸产于宣州泾县,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之誉,歙州“澄心堂纸”是宣纸中的珍品。

徽墨,产于歙州。

唐末奚超父子迁此制佳墨使歙州制墨产业兴起,宋徽宗时改称徽州“徽墨”自此定名宣笔,产于宣州泾县。

魏、晋、唐、宋贡品。

王羲之、柳公权为求宣笔作“求笔帖”歙砚产于唐代的歙州。

6、宋代书院的兴盛P41(新)两宋时,安徽书院多集中在皖南及沿江一带。

安徽历史发展介绍

安徽历史发展介绍

安徽历史发展介绍安徽建省于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省名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合成,因境内有皖山、春秋时期有古皖国而简称皖。

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曾培育出道教文化、建安文学、桐城派、北宋理学、徽文化等,涌现出老子、庄子、管子、曹操、华佗、包拯、朱元璋、李鸿章、胡适等一批著名历史人物。

产生于淮河流域的老庄道家学派,与儒家学说一起构成我国传统文化两大支柱;徽文化是明清时期最有影响的文化流派。

徽剧是京剧的主要源流之一,黄梅戏是中国四大戏曲门类之一,池州的傩戏号称"戏剧活化石",淮河两岸流行的花鼓灯被誉为"东方芭蕾"。

远古时期安徽省内发现的“和县猿人”,距今已有约35万年历史。

据科考,“和县猿人”出现时间应不晚于“北京人”,甚至与“蓝田人”相当。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本省潜山县的薛家岗又发现了距今约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痕迹,后来又在本省多处发现了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如“尉迟寺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蒙城县许町镇毕集村东约200米处,是国内目前保存较为完整、规模较大、以大汶口文化为主的原始社会聚落遗存,被史学界专家称为“中华原始第一村”。

而芜湖繁昌“人字洞”的发现,更是把古人类的活动上朔到了200-250万年前。

先秦时期商朝前16世纪 - 前11世纪的开国君主汤曾经短期定都在安徽北部的亳州,[4]当时安徽大部份居民并非华夏族,而是后来逐步同化入汉族的东夷、山越人等。

战国末期,前278年,楚国的郢都今湖北荆州被秦国攻占,于是迁都寿春今寿县。

前224年,楚国大将项燕被秦国的王翦60万大军击败,前223年,寿春陷落,楚国灭亡。

前221年,秦国完成征服六国、统一天下的计划。

安徽大部分地区属于九江郡寿县,北端属于泗水郡和砀郡。

两汉时期秦末楚汉相争,项羽在今安徽灵璧县历垓下之战败给刘邦,自刎于乌江今和县。

刘邦建立汉朝。

安徽的历史故事

安徽的历史故事

安徽的历史故事嘿,咱来说说安徽的那些历史故事呀!安徽,这片神奇的土地,那可是有着数不清的精彩过往呢!你想想啊,从远古时代开始,安徽就已经有人类活动的踪迹啦。

那时候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狩猎、采集,过着简单却充满挑战的生活。

就好像是在一张空白的画布上,一点点描绘出生活的画卷。

再往后,春秋战国时期,安徽可是个重要的战略要地呢!各方诸侯都想在这里争得一席之地,那场面,跟现在的竞争激烈的职场也没啥差别呀!到了秦汉时期,安徽又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那时候的城池、道路,不就像是现在的高楼大厦和高速公路嘛,都是为了让生活更便利,让人们的交流更顺畅。

还有啊,安徽的文化也是丰富多彩得很呢!儒家文化在这里深深扎根,那些古代的学者们就像是一盏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

这就好比是在黑暗中突然有了一束光,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指引。

咱再说说那些历史上的名人吧!曹操,多厉害的人物呀!他在安徽留下的故事那可真是让人津津乐道。

他就像是一部精彩的电影主角,有着非凡的智慧和勇气。

还有包拯,那可是公正廉明的代表呀!他的故事就像是一面镜子,让人们看到了正义的力量。

他在安徽的那些事迹,不就是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嘛!安徽的历史故事还体现在那些古老的建筑上。

比如说那些古老的寺庙、楼阁,它们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就像是一位位沉默的老人,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你看,安徽的历史故事多有意思呀!这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藏,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去发现。

每一个故事都有着独特的魅力,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

咱可不能小瞧了这些历史故事呀,它们可是我们的根,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它们让我们知道了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就像我们走路要有方向一样,这些历史故事就是我们前进的指引。

所以呀,我们要好好地去了解安徽的历史故事,去感受它们的魅力。

让这些故事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让我们成为历史的传承者和推动者。

安徽的未来,不也得靠我们去书写嘛!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呢?。

安徽历史沿革

安徽历史沿革
三国时期
安徽分属吴、魏,江南为孙吴占有,淮河南北为曹操所有
两汉两晋、南北朝和隋朝
安徽分属扬、徐、豫三州
唐朝
分全国为十道,安徽属江南(今安徽长江以南)、淮南(今安徽淮河以南、长江以北)、河南(今安徽淮河以北)
宋朝
全国分23路。北宋时,安徽属江南东路、淮南西路、京西北路。南宋时,淮北入于金。
元朝
设置行中书省,安徽地属河南、浙江两行省
历史沿革
时间
事件
距今三四十万年旧石器时代
“和县猿人”化石,填补了我国猿人化石在东部的地区的
空白,表明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安徽这片土地上
距今一万年新石器时代
潜山县薛家岗遗址,代表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一种新的文化面貌,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大约距5500—5300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
1949年4月21日后
设皖北行署;同年5月,设皖南行署,皖北行署驻合肥市,皖南行署驻芜湖市
1952年
合并皖南、皖北行署,恢复安徽省,省会设于合肥市。同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在含山县凌家滩发掘的巢湖流域中心聚落遗址,其出土的大量精美玉器揭示的远古文明,至少将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被称为“远古文明”的曙光
大约距今50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
在蒙城县尉迟寺发掘的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遗址,是父系氏族晚期部落联盟最高首领所居住的村寨和城堡,被称为“中国原始第一村”
夏朝
据《左传》记载,夏禹曾在涂山(今怀远的涂山)大会诸侯,说明安徽早就是历史名地
西周
在两淮分封了许多国家,后陆续被吴楚兼并
战国时期
寿县、淮南是当时楚、蔡两国的最后都城所在地(楚王墓的铜鼎之重仅次于商代的司母戊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是安徽历史上文学家出现最多,文学成就最为突出的时期。诗歌方面,清初施闰章(1618~1683 年),宣城人。他的诗较为平实,但有些作品,在反映下层社会的苦难方面,较有特色。他和宋琬被王士祯称为“南施北宋”。施闰章雄踞东南诗坛数十年,创下“宣城体”的独特诗风。在清初诗坛,他的影响仅次于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等“江左三大家”和以顾炎武、屈大均为首明末清初的遗民诗人。在小说方面,歙县人张潮曾编集明末清初人的文言传奇,名为《虞初新志》。但更值得安徽骄傲的是全椒人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广泛地揭露了社会黑暗,尤其对士林的种种丑行作了全面而深刻的检讨,辛辣地嘲讽了封建科举制度。它的艺术成就也同样值得称道,它的结构、语言都各具特色,讽刺艺术更是炉火纯青,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讽刺之作”,在题材、手法和风格上均具有开创意义,对晚清谴责小说乃至鲁迅都极有影响。散文方面,桐城派古文虽然一直遭到反对,但它在200 余年内风行海内,是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派,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与革命文学并行还有其它文学流派和作家。方令孺(桐城人)和方玮德(桐城人)是新月派的后期的代表诗人。苏雪林(太平县今黄山区人)30 年代的中国现代作家论和晚年的楚骚研究在学术界颇有影响。朱光潜(桐城人,今枞阳人)学贯中古,是京派的美学代表,他的美学生涯和学术翻译活动长达半个多世纪,在国内外均有影响。第三个10 年(1937~1949 年)。抗战爆发后,民族自强的呐喊,自立的沉思和抗战胜利后民族振兴的追求及工农兵文学的确立,形成这一阶段的总体格局。
北宋诗坛的后期几乎是江西派的一统天下,“江西派”一名来源于南宋初吕本中所著的《江西诗社宗派图》。吕本中(1084~1145 年),寿州(今寿县)人。吕氏本人的创作早期受黄庭坚的影响,其后有所变化,诗风较明畅,南渡后也有悲慨时事的作品,较为沉痛。吕本中在当时诗坛颇负盛名,陆游称其诗“汪洋宏肆,兼备众体,间出新意,愈奇而俞浑厚”,道出吕本中诗歌的艺术特点。
随着明王朝的建立,明代文学也经历了起伏的发展过程。明中叶后,文坛上开始出现繁荣局面,江淮一带也前后涌现了一批作家,如休宁程敏政、程嘉燧、贵池吴应箕、桐城钱澄之、方维仪、方以智等。程敏政(1444~1499 年),文与李东阳齐名。程嘉燧(1565~1644 年)寓居嘉定,论诗主张先立人和,然后有诗格,反对前后七子剽窃模拟之风。其诗朴实无华,颇为时人推许。吴应箕、钱澄之、方维仪、方以智都活动在明末,经历过国破家亡的痛苦。他们的创作虽然风格不一,但都反映了当时的民生疾苦,表现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历史翻过魏晋六朝这中国史上社会大动乱的一页,经过隋的短暂统一,终于迎来了大唐帝国。如果把整个中国文学史比喻成一部气象万千的交响曲,那么唐诗就是其中最辉煌的一章,这里也有来自江淮地区的声音。中唐新乐府运动轰轰烈烈,其主要干将张籍(约767~830 年)生长在和州乌江(今和县乌江镇)。他的乐府诗采用古题和新题各占一半,都是反映当时民生疾苦。新乐府运动的主将白居易称赞他:“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王建说:“君诗发大雅,正气加我肠”。宋代王安石也说:“看似寻常最奇岖,成如容易却艰辛”,其成就与影响可见一斑。逮乎晚唐,诗歌的风格形式日益走向华艳纤巧,但仍然有一些人坚持中唐新乐府运动的现实主义精神,杜荀鹤是其中代表人物之一。杜荀鹤(846~907 年),字彦之,池州石埭(今石台县)人。他文学主张与白居易接近,专攻近体,尤善七律,诗风平易委婉,反映了唐末的社会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曹氏政权很快旁落到司马氏手中,政权的更迭伴随着残酷的杀戮。为了保全身家性命,广大文人只好涉玄论佛,崇尚虚无,企图与政治保持距离。汉末《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更主要地反映了人生无常,人生易逝,节序如流的感伤。是社会动乱中人们内心苦闷的体现。《古诗十九首》的特点此期更加张扬,对生命的忧患日益加重,“忧生之嗟”响彻文坛,正始文学遂之代替了建安文学。正始文学的两大代表人物之一嵇康(225~264 年)谯郡(今宿县西南)人。嵇康的诗歌四言成就显著,风格清逸。他的散文《与山巨源绝交书》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和强烈的反抗意识,嘻笑怒骂,笔锋犀利,是文学史上的名篇。与嵇康同为“竹林七贤”的刘伶,字伯伦,西晋沛国(治今安徽濉溪县西北)人。他写下《酒德倾》,宣扬老庄思想,公然纵酒放诞,对“礼法”表示出极大的蔑视。“竹林七贤”名士风流为许多人所景仰和模仿,一度成为全社会群体性的行为模式,即魏晋风度。嵇康的炼药,刘伶的嗜酒便是其中两个典型的代表,对历代文人都有很大的影响。
第一个10 年(1917~1927 年),新文化运动揭开了中国文学史新的一页。胡适(绩溪人)、陈独秀(怀宁人)是这一运动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前者的《文学改良刍议》和后者的《文学革命论》分别发表于民国6 年1 月和2 月,它们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文学理论文字,成为新文学运动的宣言和纲领。胡适的《白话文学史》是中国最早的、有影响的文学史著作之一。胡适还创作了白话诗文,民国8 年《终身大事》的刊发、民国9 年《尝试集》的出版,为话剧和诗集的滥觞,领风气之先,显示了新文学的实绩,产生了很大影响。黄仲苏(舒城人),民国9 年赴美后,通过《少年中国》向国内读者介绍泰戈尔,并且创作多篇富有哲理的诗章,成为《少年中国》诗人群中突出的一位。新文学创作日趋繁荣,新文学运动遂与一般文化运动剥离,文学社团、流派也应运而生。据茅盾统计,仅《小说月报》记载,从民国11 年到民国14 年间成立的文学团体不少百余个,实际还要多一倍。安徽的青年学子到北京、上海、杭州等地求学时,也有参与其中活动,如汪静之(绩溪人)参与杭州晨光社和尔后的湖畔诗社, 朱湘(太湖人)参与文学研究会,蒋光慈(六安人)参与春雷社,章衣萍(绩溪人)参与莽原社。朱湘对新诗创作尤其是新诗格律化发表过不少精辟见解。韦漱园(霍邱人)、台静农(霍邱人)和韦丛芜(霍邱人)等未名社作家,曾受鲁迅的指点和支持,在小说创作和翻译活动中成绩突出。
方苞、刘大、姚鼐时序相接,人称“桐城三祖”。此后桐城派日益门庭光大,拥有众多作家,仅桐城一地就有方东树、刘开、姚莹、吴汝纶等人。在它的直接影响下,还产生了湘乡派和阳湖派两个支派,也都很有影响。
从民国6 年(1917 年)1 月至民国38 年7月,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3 个10 年的历史阶段,在每个阶段,都有皖籍作家活动的身影。
宋词是中国文学百花园中的奇葩,他从闺阁走向广阔的社会天地,苏东坡、辛弃疾等功不可没,但在苏辛之间,南宋之初的一批爱国词人承前启后,多有贡献,其中张孝祥影响尤大。张孝祥(1132~1169 年),历阳乌江(今和县)人,南宋初年著名的爱国志士,善于诗词,精于书法,尤以词著称,其词颇多感怀时事之做,多悲壮激烈,如《六州歌头》;写景抒情之作则潇洒飘逸,如《念奴娇》。
第二个10 年(1927~1937 年)。民国14 年“五卅”运动后,特别是民国16 年大革命失败后,“整个中国历史添上了另一种颜色,文学运动也便转变了另一个方面。”(郑振铎《五四以来文学上的争议》),即由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文学更高地融合了社会的和阶级的要求。蒋光慈是最早的“普罗”作家之一,其诗与小说在当时都有一定的影响。钱杏(阿英,芜湖人)和吴组湘(泾县人)的小说,显示出左翼文学前后期创作的风貌。
田间(无为人)是从战火中走出来的诗人,他的诗音节短促,节奏明快,语言通俗,被称为“时代的鼓手”,在抗日战争期间发挥了宣传鼓动作用。周而复(旌德人)是一位多产而有影响的报告文学作家,他们的创作代表了工农兵文学的新的作风。姚克(歙县人)的历史剧多描写历史事件中女性的命运,其中著名的《清宫怨》,民国37 年(1948 年)改编为电影《清宫秘史》。方令孺的散文,丁易(桐城人)的杂文,朱光潜的《诗论》,吕荧(天长人)的《人的花朵》和以群(歙县人)的《文学的基本原理》等著作,与解放区文学相呼应、相融汇,形成(1279 年),元世祖灭宋,统一了中国。元代文坛的主流是散曲和杂剧,相形之下,诗文学传统文学的发展因此黯然失色。在这个大背景下,六代文坛的两位安徽作家方回和贡师泰虽然以诗文著称一时,但成就并不算高。其中,方回(1227~1307年)歙县人,评选唐宋以来律诗、编成《瀛奎律髓》,标榜江西诗派,并倡“一祖三宗”之说:以杜甫为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倒是影响很大。贡师泰(1298~1362 年),宣城人,以诗文擅名。
安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辈出、文风很盛的地方。安徽的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庞大的作家群和众多的作品。它通过广泛的交流、传播、汇入中华民族文化的滔滔洪流,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安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
安徽的文学创作可追述到春秋的老子。老子,即老聃,楚国苦县(河南鹿邑东,今安徽涡阳一带)人。著有《道德经》,约五千字,多用韵,词约义丰,富有哲理意味,不仅是部精深的哲学著作,而且在中国散文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与老子并称的庄子(前369~280 年),战国蒙人(今安徽蒙城)。他的散文诙诡奇特、汪洋恣肆,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其中洋溢的浪漫主义精神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受到历代文人的重视。他的代表作《逍遥游》在《庄子》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先秦的理论文章中,乃至后世的古典散文中,亦是罕与其匹的。汉末魏晋开始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自觉时代。人们的文学观念发生了变化,文学受到重视,文人自觉进行文学创作,五言诗走向成熟,出现了盛极一时的繁荣局面。其中建安文学最为光辉灿烂,在建安诗坛上开风气之先的是曹操。曹操(155~220 年),谯(今亳州市)人。他的诗歌沉雄悲凉,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雄伟抱负。他的散文清峻通脱,表现了建安散文的新风貌,对魏晋散文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魏文帝曹丕的诗歌大多描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归,形式多样,其中《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他还擅长散文,文风通脱自然。他的《典论·论文》是中国第一篇文学批评著作,提出“文以气为主”的观点,标志着中国文学的自觉。曹植的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他的诗歌以五言为主,词采华茂骨气奇高,被钟嵘誉为“建安之杰”,为五言诗艺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辞赋突出抒情,其中《洛神赋》最为著名。他的文章或散或偶,因情敷采,别具一格,艺术性极高。曹氏父子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和影响不仅在于他们自身的成就,而且在于他们集中了“七子”和蔡琰等众多的作家,这些作家都继承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反映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表现了国家统一的思想,慷慨悲凉,形成了“建安风骨”的传统,为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面的旗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