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
编制人:
编制单位:
审核人:
系部主任:
编制日期:
目录
一、课程基本情况 (1)
二、课程概述 (1)
(一)课程的性质与定位 (1)
(二)课程基本理念 (1)
(三)课程设计思路 (2)
三、课程目标 (3)
(一)知识目标 (3)
(二)能力目标 (3)
(三)素质目标 (4)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4)
五、课程内容标准 (4)
(一)课程总体设计(课时分配表) (4)
(二)项目(单元)设计 (5)
六、课程实施建议 (12)
(一)教学组织实施 (12)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12)
(三)师资条件要求 (12)
(四)教学条件基本要求 (12)
七、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13)
(一)教材的选用与编写 (13)
(二)网络资源建设 (13)
(三)其它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3)
八、考核方式与标准 (13)
九、说明 (14)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情况
二、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与定位
大学语文是当代高校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和重要的工具课。它在培养学生的独立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具有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是一门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课程,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社会、历史、自然等各种形象化的具体感性的知识,是学生学好其它各门课程的先行课,是实现我校“厚德崇信、博学尚技”的办学理念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
本学科是全校一年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它是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趣味性、综合性于一体的课程,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与文学的主要载体之一,凝聚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本学科作为培养健全的大学生的合力因素之一,旨在通过教学,提高大学生的语文水平(阅读、写作、赏析),提升其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拓展其观察世界的视野、挖掘其认识世界的深度。
(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具有“文道结合”的特色,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向各专业学生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情操以及审美的教育。因而大学语文是一门适应现代高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进行审美教育,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的重要基础课程。要求
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一般流程以及各个时期主要的文学收获,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作用于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了解现当代的重要作家,对作品选的个体篇章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的能力,进而提高其文学鉴赏与文学审美水平,提高其人文学养。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整体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传统语文知识为基础,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中心,为学生职业发展服务。
1.以传统语文知识为基础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
通过学习优秀文学作品鉴赏和阅读,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接受精英文化的熏陶,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塑造健全人格。让学生学会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善于在生活中表现美和进行艺术创造活动的能力。
2.以素质为主体,以学生能力为中心
(1)母语应用能力发展
《大学语文》提高学生的母语能力,帮助学生取得职业成功。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中,非常重要的是开发人的具有广泛迁移性的核心能力,在主要的核心能力中,交流沟通能力是最重要的。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方面的缺失会导致学生难以适应工作岗位及环境,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可持续发展能力低下。大学语文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适应、自我发展能力,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夯实从业基础,并为顺利适应职业要求提供必要的条件。
(2)职业素养能力提高
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文学知识、语言修养和美感品质,并进一步升华为个人人生的高雅志趣和人文情怀;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等职业素养,使学生毕业后真正能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潜力巨大的企业员工。
(3)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大学语文》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利用36学时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更何况,语文教育是终身教育,提高自学能力,才能让
学生受益终身。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为根本任务的大学语文是一般专业学科的基础,起到为学生终身教育奠基的作用。
3.围绕专业特点,凸显职业导向
本课程围绕学生的职业需求来组织教学,在强调语文学习共性的基础上,注重不同专业的不同个性要求。根据不同专业职业岗位的特点来进行组织语文教学活动。
4.开放课程体系,扩展教学空间
课程开发开放:教学内容和资源由本系老师、专业课老师以及校外专家来共同组织参与课程的开发。
(1)教学内容开放:在基础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任课老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特点留有教学内容和拓展空间。
(2)教学资源开放:本课程设立相应的网络教学资料库可以提供老师和学生交流。
三、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课程,这种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文学鉴赏水平的提高,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更为充实、丰富、健康;一是通过对文章写作要领及语言表达技巧的体认,提高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水平,为学好本专业各类专业课程及接受通才教育打下坚实基础。具体如下:
1.了解文学鉴赏的基本原理,掌握阅读、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2.掌握一定的文学基本知识,特别是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四种主要文体特点及发展简况。
3.了解文学鉴赏的基本原理,掌握阅读、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二)能力目标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大众化”应用型人才。“大众化”应用人才,有两个层面:一是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动手的应用能力;二是既能掌握一定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又要掌握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基础理论。向通才教育发展。蔡元培、梅贻琦等老一辈教育专家指出:大学语文对于把大学生培养成“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