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1《社会心理学》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考试题型1、填空题(10分)2、名词解释(20分)【人格、刻板印象、曝光效应”】3、理论解释(20分)【社会交换、自我解释、社会渗透理论、爱情三角立论】4、简答题(30分)5、应用分析(20分)本学期一共学了六章(第一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十三章),其中有四章要重点复习,即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

第一章导论社会心理学学科特点社会心理学概念:指研究在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有个人和群体的社会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变化规律的科学学科。

第三章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研究状况(P43)人际关系的概念: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一切方面。

社会心理学上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P44-45)【注意中西方人际关系的“本位”区别,“关系取向”区别】二、人际关系的维度与模式(P46)(一)人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维度:情感上的“亲疏“、地位上的“尊卑”费孝通“差序格局”概念:以自己为中心,把他人按亲疏远近分为几个同心圆圈,与自己越亲近的,处于中心越贴近的小圆圈内。

即人们会以不同的交往法则来对待属于不同圈层的人,跟中心越接近的,对他们越好。

(详见P46)(二)费斯克社会关系的四种模式:共享、权威排序、对应互惠、市场定价。

(P47)(三)交换关系和共享关系克拉克、米尔斯前者强调礼尚往来,讲究平衡与对等;后者关心对方的幸福,讲究需求法则,而不期望对方做出对等的回报。

【图】(详见课本)(P49)四、虚拟社区中的人际关系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匿名性、单面性、浅层型、随意性、自主性、广泛性。

第二节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一、人际吸引(P50)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相貌、正面的交往、相似性与互补性。

(详见课本P50-51)(P51)曝光效应:熟悉本身可以增进喜欢,与我们接触及交往越频繁的人,越容易成为我们的朋友。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社会心理学》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社会心理学》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社会心理学》期末题库及答案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

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社会心理学》题库及答案一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0分)1.青少年期的社会化被称为( )。

A.初级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C.预期社会化 D。

再社会化2.罗森塔尔等(Rosenthal&Jacobson,1968)的一项经典研究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显著影响。

这种期望的作用也称为( )。

A。

皮克马利翁效应 B.首因效应C.近因效应 D。

光环效应3.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 )看作是暂时的内因。

A.任务难度 B.机遇C.能力 D.努力4.某人在初次会面时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人们对他的看法,这种现象属于( )。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C.晕轮效应 D.宽大效应5.卡茨(D.Katz)于1960年提出了有关态度形成与改变的( )。

A. 功能理论 B.三阶段理论C.社会判断理论 D.学习理论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6.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

7.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角色和角色。

8.根据希金斯( Higgins,1987)的自我差距理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与9.解释攻击行为为什么会产生的理论主要有、和。

10.根据服从的对象,服从一般可分为:对的服从和对的服从。

11.人际关系具有个体性、和三个特点。

12.他人在场对个体活动效率的影响分两种:和。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3.归因14.刻板印象15.自我实现的预言16.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17.从众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8.简述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哪些?19.在说服他人改变态度时,发起者(说服者)的哪些特性会影响说服的力度?20.为什么在其他人需要帮助时会出现旁观者效应?五、应用分析题(20分)21.阿尔贝·施佩尔是希特勒的首席顾问,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围绕在希特勒周围的官员唯唯诺诺,即使希特勒提出了最野蛮的、毫无人性的决策,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却没人提出异议。

最全社会心理学期末试卷及答案全集

最全社会心理学期末试卷及答案全集

最全社会心理学期末试卷及答案全集一、单选题: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良好人际关系原则的是(C)。

(1.0分) P155A、相互性原则B、平等性原则C、强化原则D、交换性原则2、刻板印象具有(D)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1.0分) P120A、消极B、破坏性C、概括定型D、社会适应3、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围绕(D)的哲学争辩。

(1.0分) P92A、社会分层B、本能和教育C、遗传和环境D、人性4、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B)很重要;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以其为根据来完成的。

(1.0分) P119A、印象形成B、第一印象C、信息加工D、印象管5、霍兰德(E. P. Hollander;1976)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B)等三个阶段。

(1.0分) P91A、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与哲学思辨B、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C、哲学思辨、实证分析与经验描述D、实证分析、经验描述与哲学思辨6、社会行为是人对(B)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1.0分) P90A、周围环境B、社会因素C、现实生活D、即时情境7、美国心理学家罗特(J. Rotter)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是(A)理论。

(1.0分) P123A、控制点B、稳定性C、可控性D、内外因8、在斯坦伯格(R. Sternberg;1988)的爱情三角形中;一见钟情属于(C)。

(1.0分) P170A、迷恋爱B、愚蠢爱C、浪漫爱D、空洞爱9、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C)的机制。

(1.0分) P108A、终身社会化B、继续社会化C、再社会化D、早期社会化10、受(A)的影响;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

(1.0分) P118A、图式B、自我意识C、遗忘曲线D、印象11、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

这一现象说明了(B)。

(1.0分) P155A、人际关系的相互性原则B、人际关系的自我价值保护原则C、人际关系的交换性原则D、人际关系的平等性原则12、在海德的P-O-X态度转变模型中;O代表(C)。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社会心理学(教)(A)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2分)最早进行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的社会心理学家是()。

A. 罗斯B. 迪希特C. 墨菲D. 奥尔波特参考答案:D2.(2分)海德的P-O-X模式中的“O”是指()。

A. 环境B. 具体的事件C. 相关的他人D. 自己的态度或观点参考答案:C3.(2分)“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的俗语说明()是人际吸引的一个重要因素。

A. 相貌B. 交换C. 交往D. 相似性参考答案:D4.(2分)美国心理学家()是比较早的认为情绪属于一种生理反应的心理学。

A. 奥尔波特B. 费斯廷格C. 詹姆斯D. 杜威参考答案:C5.(2分)人们心目中向往的群体,该群体的规范往往成为约束他们行为的标准,社会心理学中讲这样的群体称之为()。

A. 小群体B. 正式群体C. 参照群体D. 内群体参考答案:C6.(2分)萨赫特的情绪二因论中的两个因素是指生理的因素和()。

A. 认知B. 情感C. 动机D. 意志参考答案:A7.(2分)最先提出认知平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 奥斯古德B. 奥尔波特C. 霍夫兰D. 海德参考答案:D8.(2分)比较早进行卡车运输实验以检验人际之间更倾向合作还是竞争的心理学家是()。

A. 弗里德曼B. 查荣克C. 墨菲D. 奥尔波特参考答案:A9.(2分)下列心理学家中()对奥尔波特过分强调个体心理的研究做了一些纠正,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提出生活空间、场等概念。

A. 谢里夫B. 海德C. 勒温D. 弗里德曼参考答案:C10.(2分)下列心理学家中是()提出认知不协调理论的?A. 海德B. 奥尔波特C. 费斯廷格D. 霍夫兰参考答案:C11.(2分)自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开始进行系统的社会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标志着社会心理学开始由强调群体的层面转向侧重个人层面的研究。

A. 罗斯B. 迪希特C. 墨菲D. 奥尔波特参考答案:D12.(2分)我们通常讲的“熟人无所谓美丑”说明了()是人际吸引的一个重要因素。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个体行为B. 群体行为C. 社会影响D. 社会结构答案:D2.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服务偏见”指的是个体倾向于:A. 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B. 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C. 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D. 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答案:C3. 在社会心理学中,哪种理论认为人们会模仿他人的行为以减少不确定性?A. 社会学习理论B. 社会交换理论C. 认知失调理论D. 归因理论答案:A4. 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是指:A. 群体讨论后,成员的观点趋向中立B. 群体讨论后,成员的观点趋向极端C. 群体讨论后,成员的观点没有变化D. 群体讨论后,成员的观点趋向一致答案:B5. 以下哪项不是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理论所描述的现象?A. 个体在面对相互矛盾的信念、态度或行为时会感到不适B. 个体会通过改变信念或行为来减少不适C. 个体会通过增加新的信念来减少不适D. 个体会通过忽视或否认矛盾来减少不适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6. 社会心理学中,影响个体社会行为的因素包括:A. 个人特质B. 社会环境C. 文化背景D. 经济状况答案:A、B、C7.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包括:A. 实验法B. 调查法C. 观察法D. 案例研究法答案:A、B、C、D8. 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现象可能由以下哪些因素引起?A. 信息性影响B. 规范性影响C. 群体压力D. 个人偏好答案:A、B、C9. 以下哪些是社会心理学中群体决策的特点?A. 群体极化B. 群体思维C. 社会懈怠D. 责任分散答案:A、B、C、D10. 社会心理学中,个体在群体中可能表现出的行为包括:A. 去个性化B. 社会促进C. 社会抑制D. 社会影响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1. 简述社会心理学中的“旁观者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社会心理学知识考试题(最新版)考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知识考试题(最新版)考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知识考试题(最新版)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以下哪一项的学科?A. 个体心理B. 人类社会行为C. 动物社会行为D. 人类社会心理答案:D2. 以下哪项是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A. 认知失调B. 社会角色C. 社会影响D. 社会认同答案:C3. 社会心理学中的“旁观者效应”是指以下哪种现象?A. 一个人在群体中更容易表现出不道德行为B. 一个人在紧急情况下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帮助C. 一个人在群体中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D. 一个人在紧急情况下,其他旁观者越多,得到帮助的可能性越低答案:D4. 以下哪项是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理论?A.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B. 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C. 赫尔森的参照群体理论D. 凯利的归因理论答案:A5. 以下哪项是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思维”现象?A. 人们在群体中更容易表现出一致性B. 人们在群体中更容易表现出创新性C. 人们在群体中更容易表现出批判性D. 人们在群体中更容易表现出独立思考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6. 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是______,它认为人们在社会互动中会形成一种内在的动机,以保持认知的一致性。

答案:认知失调理论7. 社会影响包括______和______两种形式。

答案:规范影响,信息影响8.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在社会中会根据______来划分自己和他人的界限。

答案:社会群体9. “旁观者效应”和“责任分散”现象说明,在紧急情况下,个体的______和______对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答案:责任感,行动动力10. 社会心理学中的“参照群体”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态度受到______的影响。

答案:参照群体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1.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答案:正确12. 社会影响越大,个体的行为和态度改变越明显。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2012.6.10一、考试情况介绍(一)考试方式: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上面可用于记录知识要点)入场。

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结构与试题类型:试题分为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40%、40%。

试题类型包括:1.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2.单项选择题(5道题,每题2分)3.名词解释题(5道题,每题5分)4.简答题(3道题,每题10分)5.应用分析题或论述题(1道题,20分)二、复习范围以教材《社会学心理学教程》(乐国安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10年版)为依据,以电大在线课程端发布的形考作业题、期末复习指导(视频)、期末辅导(文本)为范围进行复习。

三、各章要点及重点习题第一章绪论1.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2.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实验法和()实验法两种形式。

3.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4.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

5.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2.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

(见教材)P9-10答:第二章社会化1.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

P27-30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3.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角色和()角色。

4.再社会化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形式:一是(),二是()。

3.城市移民群体为适应社会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急剧变迁而主动进行的社会化过程属于(C)。

A.初级社会化B.预期社会化C.再社会化D.继续社会化1.下列角色中属于规定性角色的是()。

0081《社会心理学》2019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doc

0081《社会心理学》2019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doc
过于充足理由指的是在内在兴趣存在的基础上又提供外在的报酬。过于充足理由的存在会伤 害一个人对某一活动的内在兴趣。关于个人行为归因以及过于充足理由的研究对于教育工作 者是有重要意义的。它告诉我们奖励有时是会引起反作用的,奖励有时不是鼓励人们去从事 某一项工作,反而会使人们由于奖励的存在而不去从事自己本来很喜爱的工作或活动。 减少不协调的方式有:提高对选中的候选人或物的评价;降低对未选中的候选人或物的评价。 因此,当一个人作出决定后,即他会更喜爱选择对象,而对没有选中的选择对象的喜爱程度 则有所降低。
逐步降级法
与逐步升级法相反的一种方法,即先向对方提出一个大的要求,然后再提出一个小的要求, 这种情况下的要求往往会实现。
引诱法
先告诉一个人部分情况请他同意作一件事,然后再告诉他全部情况,就叫作引诱法。
“这只是一部分”的方法
3、对权威的服从
在任何群体、组织或社会里,普通成员服从法定权威的命令是重要的。
自我知觉理论与认知不协调理论对Fdetinger实验结果的预测都是相同的。这两个理论的不 同在于他们对于态度的看法,以及行为影响态度的方式。
认知不协调理论:
态度是一种强烈的、持久的立场。当一个人作出与态度相反的行为时,会感受到一种不舒适 的压力,这种压力可以通过态度的改变来减轻。
第五章态度改变
1、态度改变模式中包括了说服者、说服过程、情景和冃标等因素对说服效果的影响。
5、说服信息可能唤起情感,如愤怒或恐惧,如果说服的观点能够降低所唤起的情感,就可 能被接受。然而,过高的恐惧可能会引起防御反应。因此降低态度改变的可能。
恐惧唤起对态度改变的彫响
在大部分情况下,恐惧唤起可以增加说服效果。但是太强的恐惧唤起会破坏说服效果。在中 度水平下,唤起恐惧的说服要比唤起很少恐惧其至儿乎不唤起恐惧的言论更能产生态度改 变。

社会心理考试题库及答案

社会心理考试题库及答案

社会心理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是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以下哪项不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A. 群体决策B. 人际关系C. 个体自我认知D. 植物生长周期答案:D2. 社会影响的类型包括顺从、服从和认同。

以下哪项不属于社会影响?A. 顺从B. 服从C. 认同D. 独立思考答案:D3.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如何理解他人的行为?A. 通过观察他人行为的结果B. 通过观察他人行为的过程C. 通过观察他人行为的意图D. 通过观察他人行为的频率答案:C4. 在社会心理学中,归因理论主要探讨的是?A. 个体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B. 个体如何预测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结果C. 个体如何控制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过程D. 个体如何模仿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模式答案:A5.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关系的基础是?A. 情感B. 权力C. 公平的交换D. 义务答案:C6. 社会促进效应指的是个体在他人面前的表现如何?A. 总是比单独时差B. 总是比单独时好C. 有时比单独时好,有时比单独时差D. 没有影响答案:C7. 社会认同理论主要关注的是个体如何基于所属群体来定义自己的身份。

以下哪项不是社会认同理论的核心概念?A. 内群体偏好B. 外群体偏见C. 个体自我效能D. 社会比较答案:C8.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如何学习社会行为?A. 通过直接经验B. 通过观察他人C. 通过自我反思D. 通过逻辑推理答案:B9. 在社会心理学中,认知失调理论主要解释的是?A. 个体如何减少不一致感B. 个体如何增加一致感C. 个体如何维持一致感D. 个体如何避免不一致感答案:A10. 社会影响的强化理论认为,个体行为的改变是由于?A. 内在动机B. 外在奖励C. 内在惩罚D. 外在惩罚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以下哪些因素可以影响个体的从众行为?A. 群体规模B. 群体凝聚力C. 个体自我效能感D. 个体的性别答案:A, B, C12. 社会心理学中,哪些因素可以影响个体的服从行为?A. 权威者的命令B. 个体的道德判断C. 个体的自我认同D. 群体压力答案:A, B, D13. 以下哪些是社会心理学中提到的社会影响技巧?A. 承诺和一致性B. 社会认同C. 权威D. 稀缺性答案:A, C, D14. 社会心理学中,哪些因素可以影响个体的归因?A. 个体的情绪状态B. 个体的期望C. 个体的自我效能感D. 个体的过去经验答案:A, B, D15. 在社会心理学中,哪些因素可以影响个体的自我概念?A. 他人的反馈B. 社会比较C. 个体的成就D. 个体的自我归因答案:A, B, C, 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6. 简述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改变理论,并举例说明。

社会心理学》期末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名词解释:1.冲突:冲突是一种对立状态,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关联的主体之间的紧张、不和谐、敌视甚至斗争的关系。

2.旁观者效应:在有人需要紧急救助时,在场目睹此情境的人越多,出面相救的可能性越小的现象。

3.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上和心理上痛苦的行为。

4.首因效应:是指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作出判断。

5.近因效应:是指最新得到的信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起较强作用的现象。

6.晕轮效应:是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

7.刻板效应: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比较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8.社会动机: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的动机9.过度辩护效应:当人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由于很强的外在原因引起时,他们会低估内在原因对行为的影响程度的现象。

10.态度:是指人们对一定对象相对稳定、内部制约化的心理反应倾向11.内化:指个体响应他人影响完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之成为自己观点的一部分。

12.服从:受到他人或者规范的压力,个体发生符合他人的或规范要求的行为叫做服从。

13.认知失调: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积极的自我)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

14.群体心理:群体心理指社会中的某一群体或组织的心理或某一集群的心态过程或某一人类共同体在同质文化下的相似心理活动倾向。

15.内聚力:指多数群体成员合力于群体或组织目标活动的心理结合力。

16.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和群体意识影响下,人们似乎感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之中,并丧失了他们的个人身份和责任感,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

17.集群行为是指人们在激烈互动中自发发生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从多人的狂热行为.18.舆论:是指大家共同关心的有争议的问题上多数人意见的总和,是社会上的公众对于某些社会事件的一致反应或判断,是具有代表性和综合性的意见。

社会心理学考试

社会心理学考试

社会心理学考试(答案见尾页)一、选择题1.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A. 是研究个体如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B. 是研究人类行为与思维过程的科学C. 是研究社会互动中的心理现象D. 是研究群体对个体的影响2. 社会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A. 增进人际沟通能力B. 提高团队协作效率C. 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D. 预防和解决冲突3. 社会认知中的图式概念是指什么?A. 图式是一种知识结构,存储了关于某个主题或领域的信息B. 图式是人们对某一特定概念或现象的认知结构C. 图式是人们处理信息的一种策略D. 图式是人们在社会比较中对自我评价的依据4. 社会影响中的顺从理论是由谁提出的?A. 罗伯特·扎伊翁B. 费斯廷格C. 海纳姆D. 布鲁默5. 社会态度的功能包括哪几个方面?A. 适应功能B. 保护功能C. 自我防御功能D. 社会化功能6. 比较心理是指个人在社会比较时,关注的是参照群体与自己之间的相似性还是差异性?A. 相似性B. 差异性C. 其他D. 不确定7. 社会交换理论中,交换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A. 金钱交换B. 劳务交换C. 社会地位交换D. 互惠交换8. 社会角色理论认为角色包含哪几个方面的含义?A. 角色是社会群体中分工的产物B. 角色是个人履行的社会职责和行为模式C. 角色是个体在社会中的身份及期望D. 角色是社会对个体行为的规范和期待9. 情感管理是指个人在面对情绪时采取的策略,以下哪种不是情感管理的策略?A. 情绪宣泄B. 情绪抑制C. 情绪转移D. 情绪认同10. 健康的人际关系包括哪几个基本要素?A. 互相尊重B. 信任支持C. 同理心D. 有效沟通1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A. 人类行为的预测和控制B. 市场营销策略C. 人际关系和群体行为D. 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12. 社会认知中的自我服务偏差是指什么?A. 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把成功归因于自己,把失败归因于他人B. 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把成功归因于他人,把失败归因于自己C. 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把成功归因于自己,把失败归因于自己D. 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把成功归因于他人,把失败归因于他人13. 社会影响中的顺从理论是由谁提出的?A. 罗伯特·扎荣茨B. 列纳·斐斯廷格C. 巴纳姆D. 费斯廷格14. 比较心理是指个人在社会比较过程中,对自我评价产生的心理现象。

《社会心理学》考试指导.doc

《社会心理学》考试指导.doc

0081《社会心理学》2012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考试说明本课程为闭卷考试。

考试题山三种题型组成,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题型一:选择题题型二:填空题题型三:问答题二、重点复习内容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对象1、社会心理学的概念: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研究人的行为、意识、感情等是怎样被社会环境所影响的。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在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上留下痕迹的三大派心理学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一弗洛伊德,认为行为是人本身的强有力的本能所出来的。

成人的行为,尤其是不正常的行为,是由于童年时期没有解决的心理矛盾所引起的。

(2)行为主义一巴甫洛夫、华生,研究重点在人类和其它动物的外部行为,即可以观察到的行为,行为主义学者对人的思维和情感不感兴趣也不加以研究,而只研究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的外部行为。

注重研究环境对行为的影响,并提出人和动物的行为都是过去学习的结果。

(3)格式塔理论一韦德海默、考夫卡,认为人们对环境或事件的理解不是对每一个局部的知觉的总和,而是一个对总体的知觉和理解。

4、了解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动机理论和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

(1)学习理论:一个人的行为是山过去的学习决定的,现在的行为是山过去的经验形成的。

(2)认知理论:一个人的行为决定于这个人对于社会环境的认识和看法。

(3)动机理论:人的需要或动机口J以对我们的知觉、态度和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

(4)决策理论:人在做出各种各样的行为之前,总是以-•种很符合逻辑、很理智的方式计算这个行为可能给人带来的,人所选中的行为一•般都是利益最大、损失最小的行为。

第二章社会认知1、社会认知研究内容:研究人们如何根据社会信息形成判断的过程。

2、我们对人进行判断时对社会信息的运用3、图式的概念与理解(1)图式是对知觉的一刑较复杂的组织形式。

(2)图式加工的优点:A、可以帮助我们对人物和事件的细节进行整理并帮助我们的记忆和回忆;B、加快信息加工的速度;C、填充信息之间的空白;D、并对新的信息进行解释和评价。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题目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题目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攻略
【考试题型】
1.选择题20题*2分
2.名词解释5题*3分
3.简答题4题*5分
4.论述题2题
【名词解释】
1.侵犯行为
2.社会影响
3.归因
4.社会化
5.角色
6.自我控制
7.社会助长
8.基本归因错误
9.去个性化
10.参照群体
11.态度
12.攻击行为
13.社会惰化
【简答题】
1.影响态度改变的自身特性有哪些?
2.简述造成冒险转移的原因。

3.简述怎么对侵犯行为进行控制和预防?
4.简述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5.简述图式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

6.简述态度的功能。

7.简述洛伦兹的习性学观点。

8.简述从众的影响因素。

【论述题】
1.论述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2.你怎么理解自我暴露和人际关系深度之间的关系的?赢得别人需要哪些基
本条件?
3.在我们的人际关系中,你认为传统的助人行为规范哪些仍然有效,哪些已经
失效?
4.论述我们应该怎样改变他人的态度?
5.你如何看待校园暴力行为,我们可以如何减少校园暴力?
6.。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环境与人格一、文化类型与人格特质特质是一种稳定的、长久的倾向性、它可以在不同情境中表现出来。

特质对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

自我概念:一、弗洛伊德的理论:1、基本假设:精神决定论(≠决定论)没有什么事情是偶然或者碰巧发生的,每一个心理事件的发生,都由一些先前事件决定2、潜意识论无意识有两重含义:一是描述性的、潜伏的无法被觉察;二是无意识的领域Eg:记不住他人的名字:想不起来→无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想起来→意识Ps:一定程度上潜意识可以转化为意识潜意识→前意识建投意识意识不过是无意识过程的产物,无意识的精神活动远比意识的精神活动更为重要精神分析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无意识现象,特别是潜意识现象,而不是意识现象。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的心理本能欲望构成了人一切行为的驱动力,在意识的心理和行为的背后潜藏着无意识的动机Eg:为什么想学习却上课不能认真听讲,学不好;为什么想睡觉却睡不着。

这是因为意识里虽然想学习想睡觉,但潜意识却不想。

Ps: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想法和行为(意识)与潜意识不一定冲突,有时候和谐一致,有时候冲突。

3、精神分析的方法(1)、自由联想法:患者处于全身心放松的状态,说出心中脑中的观点或者情感(2)、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法:对正常人的小失误进行分析,可以揭示潜意识愿望(小失误主要包括口误、笔误、疏忽等)Ps:意识中的想法与做法与潜意识并不冲突(3)、梦的解析法梦是一种潜意识现象,潜意识愿望经过包装后象征性的满足,分为显梦(真实体验)与隐梦(梦的真正意义)梦的形成或是隐梦到显梦的伪装的过程→梦的工作需要一、需要、内驱力和动机的概念1、需要是机体内部的一种缺乏或者不平衡的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者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

缺乏或不平衡包括生理和心理需要有紧张性和对象性紧张性,指当某种需要产生后,总会形成一种紧张感与不适感,比如烦躁,焦虑等Eg:上午最后一节课快下课的时候同学都听不进去课对象性,指向满足特定需求的特定对象2、内驱力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是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有时候把需要的紧张性叫做内驱力3、动机动机是行为的动力,指引起和维持有机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过程动机是行为的直接原因,为个体的行为提出方向和目标动机分类:根据动机和活动的关系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活动本身为目的(内部动机)还是活动为手段(外部动机)Eg:自己喜欢写作因此每天去写日记这是内部动机问题:需要、内驱力和动机之间的关系:层层递进的关系Eg:当我们对食物的需要不能满足时,就会产生饥饿感的内驱力,进而促使我们形成强烈的寻找食物的动机二、需要和动机的理论1、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分层级的,按照重要性和层级性排成一定的次序,分为五个等级低层次的需要获得适当满足后,高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并寻求满足2、自我决定论该理论认为,内部动机是个人身心健康的源泉只有在支持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要的社会环境中,个体才会发展出内部动机,从而体验活动和幸福感,并实现其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措施基本的三种心理需要:胜任,知觉自己有能力完成所从事的行为的需要自主,知觉自己是自身行为决者的需要关系,归属及与他人产生联系的需要3、小零碎动机具有指向性和强度动机使行为指向某种目标,目标是行为要达到的状态动机比目标更基本、内在和隐蔽强度和需要程度有关,需要程度越迫切,动机越强叶克斯-多得森定律:动机强度和行为效率之间呈倒U曲线一、动机来源1、本能论的解释达尔文:本能是人的感情、欲望和意愿的基本来源弗洛伊德:本能是人的生命和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原始冲动和内驱力本能的四个特点:(1)、本能的根源性,即任何本能均来源于人体内部的需要或冲动,并将贮存在体内的能量释放出来(2)、本能的目的性,即消除某种本能刺激的根源,以满足体内的需要状态Eg:本能想睡觉的刺激,我们去睡觉了,这样就能够满足本能(3)、本能的对象性,即本能行为达到目的所利用的对象以及所采取的手段(4)、本能的动力性,即本能总是具有某种数量和强度的力,其大小由本能拥有的心理能量的多少来决定早期弗洛伊德主张人有两种本能:一是自我本能,即自卫本能,指有助于个体自我保存的原始性冲动,如饥饿、呼吸、排泄、口渴等二是性本能,即生殖本能,指与性欲和种族繁衍相联系的冲动后来经过修改又提出两种本能:一是生的本能,包括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它表现为生存的、发展的和爱欲的一种本能力量,代表着人类潜伏在生命自身中的一种进取性、建设性和创造性的活力二是死的本能,表现为生命发展的另一种对立力量,它代表着人类潜伏在生命中的一种破坏性、攻击性、自毁性的驱力洛伦兹提出理论:本能是指“在很大程度上由种系关系发生进化的神经机制所决定的行为”印刻,生物在某些特定的生命阶段所形成的特定的反应模式身心发展的关键期2、强化的解释强化导向的理论,早期有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原理,华生的行为主义,桑代的刺激-反应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主义,多啦德和米勒的模仿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化,指任何能够增加反应频率的过程,与惩罚性相对应正强化,施加带来的行为频率增加负强化,撤销带来的行为频率增加侵犯一、侵犯行为的定义: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动,这种伤害行为可以是实际造成伤害的行动或语言,也可以是旨在伤害而未能实现的行为Ps:侵害/犯行为不等于伤害行为(有时的伤害行为并不是侵害行为,有的伤害行为是社会规范所允许的eg:1、父母管教孩子,其实是社会规范所允许的;2、死刑,限制人身自由等,都是人身伤害,但社会允许)(一)、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是一种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动(二)、侵犯行为的分类1、从侵犯的方式上看,侵犯可以分为言语侵犯(谩骂等)和动作侵犯(殴打等)2、从侵犯的动机上看,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侵犯就是因为想要侵犯)和工具性侵犯(为了某种目的而侵犯,例如杀妻骗保)(三)、侵犯的普遍性——每个世纪都有侵犯行为(四)、侵犯的稳定性侵犯行为有较强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早年的侵犯性与后来的侵犯行为有普遍联系赫伊斯曼对600多名被试者进行历时22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8岁时的侵犯性记录能够很好地预示他们成年以后(30)的侵犯性行为一、侵犯行为的解释侵犯的本能理论侵犯是一种本能,是由遗传获得的,而非习得的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死本能是一种对内自我破坏的倾向。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

2014秋季双学位《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

社会心理学有两种偏向.其一是心理学偏向的定义,例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将社会心理学定义为“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他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另一是社会学偏向的定义,例如,美国早期社会学家艾尔乌德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2.社会行为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人的反应和反应系统,它包括个人行为(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以及反社会行为)、个人在群体或集群中的行为(例如从众、社会促进、社会懈怠等),以及群体或集群行为(例如群体决策、时尚、恐慌等)。

3.社会心理联结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与调控作用的心理活动。

二、简答简述社会心理学的分析水平/解释水平。

第二章自我一、名词解释1.自我(self):“自我”本质上是一种根植于生理实体以及特定社会文化脉络的心理现实,它是个体在以符号为中介与他人及社会环境进行互动,并籍此习得社会生活模式的参与过程中发展出来的.2。

聚光灯效应(spotlight effect):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

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程度.3. 被洞悉错觉(illusion of transparency):由于过高的估计别人对自己的洞悉水平而产生的被他人“看透”的错误知觉.4。

虚假共识性效应(false consensus effect):在观点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场.5. 虚假独特性效应(false uniqueness effect):在能力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自己的才智与品德.6。

自我概念(self—concept):自我的内容,亦即我们对于自己所抱持的各项信念,包括自己的个性或特质。

社会心理学结课考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结课考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结课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什么?A. 个体心理过程B. 社会行为C. 群体心理现象D. 社会与个体心理的相互作用2. 以下哪个不是社会心理学的分支领域?A. 群体动力学B. 社会认知C. 心理测量学D. 社会影响3. 社会促进效应是指什么?A. 他人在场时,个体工作效率提高B. 他人在场时,个体工作效率降低C. 个体在群体中工作效率提高D. 个体在群体中工作效率降低4. 社会懈怠现象是指什么?A. 个体在群体中工作时,努力程度降低B. 个体在群体中工作时,努力程度提高C. 个体在群体中工作时,效率不变D. 个体在群体中工作时,效率提高5.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弗洛伊德B. 马斯洛C. 费斯汀格D. 皮亚杰6.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是由什么构成的?A. 个人特质B. 社会角色C. 社会群体成员身份D. 个人成就7. 以下哪个是社会影响的一种形式?A. 社会支持B. 社会压力C. 社会排斥D. 社会学习8. 米尔格拉姆实验主要研究了什么现象?A. 服从权威B. 社会促进C. 社会懈怠D. 社会认同9.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什么?A. 情感B. 利益C. 权力D. 道德10. 以下哪个是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A. 实验法B. 调查法C. 观察法D. 所有以上答案:1-5 D C A C C 6-10 C A A B 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答案: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社会认知、社会影响、社会行为、群体过程、人际关系、健康心理学、应用社会心理学等。

2. 解释社会促进效应和社交抑制效应的区别。

答案:社会促进效应是指在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个体的工作效率或表现会提高。

社交抑制效应则是指在他人在场时,个体的工作效率或表现会降低。

3. 描述米尔格拉姆实验的目的和发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081《社会心理学》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本课程为闭卷考试。

考试题由四种题型组成,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题型一:判断题题型二:选择题题型三:填空题题型四:问答题二、重点复习内容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对象1、社会心理学的概念: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研究人的行为、意识、感情等是怎样被社会环境所影响的。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在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上留下痕迹的三大派心理学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行为是人本身的强有力的本能所出来的。

成人的行为,尤其是不正常的行为,是由于童年时期没有解决的心理矛盾所引起的。

(2)行为主义-巴甫洛夫、华生,研究重点在人类和其它动物的外部行为,即可以观察到的行为,行为主义学者对人的思维和情感不感兴趣也不加以研究,而只研究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的外部行为。

注重研究环境对行为的影响,并提出人和动物的行为都是过去学习的结果。

(3)格式塔理论-韦德海默、考夫卡,认为人们对环境或事件的理解不是对每一个局部的知觉的总和,而是一个对总体的知觉和理解。

4、了解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动机理论和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

(1)学习理论:一个人的行为是由过去的学习决定的,现在的行为是由过去的经验形成的。

(2)认知理论:一个人的行为决定于这个人对于社会环境的认识和看法。

(3)动机理论:人的需要或动机可以对我们的知觉、态度和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

(4)决策理论:人在做出各种各样的行为之前,总是以一种很符合逻辑、很理智的方式计算这个行为可能给人带来的,人所选中的行为一般都是利益最大、损失最小的行为。

第二章社会认知1、社会认知研究内容:研究人们如何根据社会信息形成判断的过程。

2、我们对人进行判断时对社会信息的运用3、图式的概念与理解(1)图式是对知觉的一种较复杂的组织形式。

(2)图式加工的优点:A、可以帮助我们对人物和事件的细节进行整理并帮助我们的记忆和回忆;B、加快信息加工的速度;C、填充信息之间的空白;D、并对新的信息进行解释和评价。

(3)图式加工的缺点:A、对于与图式相符的信息过于信赖;B、以与图式相符的信息来填补信息的空缺,实际上这种信息的填补往往有可能是错误的;C、人们有不愿意改变已有图式的倾向,进而影响社会推断。

4、了解社会认知研究中的一些经典实验的内容和结论:(1)社会推论中常犯的错误、对人的理智行为的假设;(2)Kelley对核心品质的研究:核心品质是指与其它品质或性格特点有很大关系的品质。

在Kelley的研究中,热情-冷淡被设为老师的核心品质。

(3)认知理论的研究——“图形-背景原则”。

第三章归因理论1、归因理论的概念:指为某种行为找出解释原因的理论2、归因的维度(韦纳):内部归因/外部归因,稳定/不稳定,可控/不可控3、归因的理论凯利的共变理论-关注原因与结果在不同情况下的共同关系。

认为对一个行为或一个事物作出归因需要了解三方面的情况:(1)引起行为或结果的人或事(特异性);(2)做出行为或结果的人或事(一致性);(3)环境背景(一贯性)。

4、了解关于动机归因的实验和结论。

5、归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见和错误。

(1)突出性偏见:过多地对突出的刺激产生发应。

(2)将行为过度归因为性格。

(3)行为者与观察者:只有观察者会犯这一错误,行为者并不出现错误。

(4)错误的一致性:倾向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典型的行为,这种夸大自己意见和行为普遍性的倾向称为错误的一致性效应。

(5)自我服务归因偏见:认为自己是成功的原因,否认失败的责任。

(6)自我中心偏见:夸大自己对某一共同活动的贡献。

第四章态度和态度理论1、态度的定义。

2、态度的三个组成部分:认知成分-对这种行为的想法,具有复杂性。

情感成分-对这种行为的或喜爱程度,具有简单性(最简单的成分)。

行为成分-对这种行为会做出什么反应。

情感成分比认知成分更难改变,影响作用更大。

3、认知不协调理论(1)费斯廷格提出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当人们的行为与他们的态度不一致时,认知不协调就会产生,认知不协调会给人带来心理紧张和压力。

当行为不能收回或不能改变时,减轻认知不协调的主要方式是改变态度。

(2)两种基本的认知不协调:决策后的认知不协调、违反态度行为带来的不协调。

(3)认知不协调出现的条件:行为理由不充足、不情愿行为的自愿性、决定的可改变性、行为后果的可预知性、对行为后果的责任感、努力的付出。

4、自我觉知理论自我知觉理论是由白姆(Bem)在1967年对行为会引起态度改变这一现象提出的理论解释,他认为一个人对态度的表示只是一些随意的口头上的表示。

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并没有很强的信仰或情感,因此态度是可以随时改变的。

当一个人的态度很模糊很不清楚时,态度的改变一般是通过自我知觉的过程产生的。

相反,当态度很明显很清楚时,认知不协调产生的压力则可能是态度改变的原因。

第五章态度改变1、态度改变的过程的理论:信息接受、情感转移、认知一致性、反说明2、抵制说服的主要机制:贬低说服者、曲解说服内容、抵制说服、反说服、系统加工。

3、影响说服者效果的因素:可信度、可靠性、喜爱度、参照团体。

4、信息传递对说服的影响:(1)原有态度与信息的差距:差距越大,态度改变的潜力越大。

(2)信息对动机唤起的程度:侵犯信息可提高侵犯动机,进而有助于侵犯主张的说服效果;经。

恐惧唤起的作用因条件而异,在低水平条件下,较强烈的恐惧引起较大的态度改变;在高水平条件下,高条件往往不能起到成功的作用。

在大部分情况下,恐惧唤起可以说服效果,但是太强的恐惧唤起会破坏说服效果。

(3)信息证据的有力程度:反问的作用、重复的作用、周围线索。

第六章社会影响1、从众的概念:一个人由于他人做出了某种行为而自愿地做出同样的行为时,这种现象称为从众。

阿什和谢里夫进行从众研究时所使用的不同方法。

在谢里夫的研究中,他在暗室里让被试观察一个亮点的流动距离(这点实际是静止不动的),由于错觉,被试对这点的流动距离的估计是很不一致的。

当一位被试做过几次深度后,研究者的助手以被试身份被带入实验室。

他的估计与真被试明显不同,但是每次的估计都基本一样。

原被试的估计很愉就与后进来的“被试”趋向一致。

阿什认为人们面临一个清楚、明显的问题时,他们会相信自己的感知觉,作出正确的回答,即使在别人都不同意自己的时,也会坚持自己的答案。

结果发现人常常是顺从多数人的意见的。

即使多数人的意见与自己的意见矛盾时顺从也会出现。

2、从众的目的信息影响:对正确行为的希望,举例并说明在信息影响下和规范影响下出现的从众行为;规范影响:希望被人喜爱。

3、从众行为产生的因素:团体的约束力、群体的大小、群体的一致性4、听从的概念:一个人不自愿地按照别人的要求去作某件事情的行为。

5、影响听从行为的策略和因素:奖励、强迫、专业优势、合理要求、参照力量、法定的权威。

6、外部压力局限性:逆反、过分充足理由(大量的外部奖励会破坏一个人对于某项活动的内在兴趣。

)7、增强听从的方法(1)逐步升级法:想办法让对方接受一个小的要求,当对方接受了小要求后,他接受一个更大的要求的可能性会增加。

(2)逐步降级法:先向对方提出一个大的要求,然后再提出一个小的要求,这种情况下,要求往往会实现。

(3)引诱法:先告诉一个人部分情况请他同意做某件事,然后再告诉他全部情况,这比直接提出整个要求效果更好。

第七章人际吸引1、合群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合群的倾向(即与他人在一起的愿望),是很强烈的。

2、依恋:孩子对一个或几个成人的出现产生积极的反应。

依恋对儿童的作用:提供安全感、提供信息3、增强合群需要的情景因素:沙赫特假设-一个人受威胁或感到恐惧时就产生合群的要求。

(1)分心假设-面临恐惧的人同别人一起时会把注意从自己所害怕的问题上转移开(2)社会比较假设-人们希望与处于同一情景中的人的思想和情感进行比较。

4、人际吸引的原则(1)联结-喜欢与好的经历有关的人,不喜欢与不好经历有关的人。

(2)强化-喜欢用不同方式奖励我们的人。

(3)社会交换-当与另一个人的交往是利大于弊时,就会喜欢那个人。

5、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1)个性特征-诚实、热情、能力(2)相似性-喜欢态度、价值观、兴趣、背景、个性与我们相似的人。

(3)熟悉心-多次见到同一个人,会增加对他的喜欢。

(4)邻近性-空间上邻近的人更容易相互喜欢。

6、爱情与孤独第八章社会交往1、社会交往的类型:无接触-留意-表现接触-相互依靠-密切关系2、自我呈现常用策略:遵循社会情景中的常规;模仿对方的行为;自我推荐和讨好;正确地运用谦虚;与成功的、有势力有地们的人或著名人物相提并论。

3、自我评价维持模式4、社会比较理论的基本观点每个人都有对自己的意见、能力进行准确评价的要求;在没有直接的客观标准的情况下,人通过与其它人的比较对自己进行评价。

人喜欢与自己类似的人进行比较。

5、社会比较的目的:准确的自我评价、自我抬高、自我改进6、自我暴露的目的:表达、思维整理、社会肯定、控制社会环境、建立友谊7、社会交换理论:人类社会的原则是互相帮助,别人给了你好处你要回报,社会交往过程因此可以说是一个交换过程。

人们要考虑从交往关系中得到的结果,我们总是尽量使自己的社会交往给自己提供最大报酬。

8、力量的平衡:一个人有意地影响另一个人的行为、思想和情感的能力叫做社会力量。

影响交往关系中力量平衡的因素:社会规则、相对资源、最小兴趣原则。

9、人际关系的交互原则、功利原则。

第九章群体行为1、社会促进作用:当其他人在场的时候一个人的工作成绩要比没有他人在场时的工作成绩要好。

2、社会抑制作用:当其他人在场时工作成绩要比没有其他人在场时工作成绩要差。

3、社会惰化作用:个体在与其他人一起工作时付出的努力要比单独工作时小的现象。

4、社会作用力理论:研究旁人对个体的影响程度的理论。

旁观者影响力大小决定于这些人的特征-数量(正比)、强度(正比)、距离(正比)。

5、社会认同和去个体化的概念6、社会困境问题:指对于个体短期有益的选择最终导致全体受害的情景。

也就是当任何合理的个体生产单位聚焦起来会成为集体的灾难的情景。

如,人们在登山时把垃圾扔在路上,导致环境污染就是社会问题之一。

解决社会困境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使个体采取有利于社会的合作行为,以便使整个群体更加受益。

第十章性别研究1、性别定型:关于男性和女性个人特点的看法。

2、性别认同:关于自己是什么性别的知识。

3、性别差异:智力能力差异、侵犯行为(男性多于女性)、助人行为、服从行为(女性多于男性)、非言语沟通(女性比男性强)。

第十一章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1、利他行为: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回报的自愿地帮助他人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任何帮助别人的行为,都是亲社会行为。

2、亲社会行为的决策理论:对需要的注意-承担责任-对利弊的考虑-决定如何帮助3、亲社会行为的学习理论4、助人行为的社会规则:社会责任、相互性、公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