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犯罪构成)模拟试卷3

合集下载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模拟试卷20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模拟试卷20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模拟试卷20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刑法学 2. 民法学3. 单项选择题 4. 多项选择题 5. 简答题 6. 辨析题7. 法条分析题8. 案例分析题9. 论述题刑法学本部分共30小题,满分75分。

单项选择题第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我国法律规定,债权的撤销权,自债权人5年内不行使而消灭。

该5年期间属于( )。

A.除斥期间B.取得时效期间C.期日D.长期诉讼时效期间正确答案:A解析:除斥期间跟诉讼时效的区别如下:(1)适用对象不同:诉讼时效适用于请求权,除斥期间适用于形成权。

(2)法律效力不同:诉讼时效的法律效力表现为胜诉权之丧失,权利本身并不消灭,除斥期间的法律效力表现为形成权的消灭。

(3)价值取向不同:设置诉讼时效的价值在于促使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加速财产的流转,消灭原有法律关系;设置除斥期间的价值在于消除当事人关系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维护交易安全,维护原有法律关系。

(4)期间和计算不同:诉讼时效一般长于除斥期间,而且诉讼时效可能中止、中断甚至延长,而除斥期间固定不变。

(5)适用的主动性不同:法官不能自行适用诉讼时效,只在义务入主张时效利益时,法官才能适用,但是,法官可以依职权主动适用除斥期间。

2.我国《刑法》第12条的规定,体现了在溯及力问题上的( )。

A.从旧原则B.从新原则C.从旧兼从轻原则D.从新兼从轻原则正确答案:C解析:我国《刑法》第12条的规定,体现的就是刑法溯及力问题上的从旧兼从轻原则。

刑法的溯及力,又称刑法的溯及效力,是指刑法生效以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立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

如果适用,即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则没有溯及力。

3.张某与李某签订了一份货物买卖合同,约定由张某的儿子张小某将货物交付给李某。

张小某在送货途中与刘某驾驶的卡车相撞,货物损坏。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20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20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20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全部题型 3. 单项选择题4. 多项选择题5. 简答题7. 法条分析题8. 案例分析题单项选择题1.《刑法修正案(九)》属于( )A.狭义刑法B.单行刑法C.附属刑法D.司法解释正确答案:A解析:刑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刑法包含刑法典、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狭义刑法特指刑法典。

刑法典是指全面、系统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典,刑法修正案是对刑法典部分内容的修正,属于刑法典的组成部分,因此属于狭义刑法。

本题选A。

单行刑法,是规定某一类犯罪及其后果或者刑法某一事项的法律,在1997年刑法典之后我国只颁行过一部单行刑法,即1998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

附属刑法,是指在经济、行政等非专门刑事法中附带规定的一些关于犯罪与刑罚或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

司法解释,是指最高人民法院对于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刑法问题所作的解释、最高人民检察院对于检察院在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刑法问题所作的解释。

知识模块:刑法学2.下列关于特殊人群的从宽处罚规定,说法正确的有( )A.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B.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减轻、免除处罚C.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处罚D.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正确答案:D解析:《刑法》第17条第3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这一规定中的“应当”应理解为“必须”,即不允许有例外,凡是未成年人犯罪都必须予以从宽处罚。

A选项错误。

限制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是介于无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与完全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中间状态的精神障碍人。

《刑法》第18条第3款规定,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多项选择题)模拟试卷15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多项选择题)模拟试卷15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多项选择题)模拟试卷15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关于抢夺罪的正确说法包括( )。

A.犯罪对象只能是动产B.如果被害人有所觉察,行为人将其财物夺走的,不构成抢夺罪C.抢夺财物犯罪不可能对被害人造成伤害D.主体为年满16周岁的自然人正确答案:A,D解析:抢夺罪的客观行为方式决定了其犯罪对象只能是动产,而不可能是不动产。

该罪的刑事责任年龄是16周岁。

行为人在实施抢夺的过程中有可能会造成他人的人身伤害,例如在抢夺的过程中造成用力过猛,造成他人摔伤。

是否构成抢夺罪和被害人是否察觉是没有关系的。

该因素不影响抢夺罪的定罪。

知识模块:侵犯财产罪2.伪造货币罪可能判处死刑的情形有( )。

A.伪造货币集团的首要分子B.具有特别严重的情节C.伪造货币数额特别巨大D.境内外勾结伪造巨额货币的正确答案:A,B,C 涉及知识点: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3.下列犯罪中,属于行为犯的是( )A.绑架罪B.拐卖妇女儿童罪C.故意杀人罪D.破坏交通设施罪正确答案:A,B解析:犯罪既遂的形态在理论上争议较大,建议考生以考试分析观点为准,并记住考试分析列举出的常见的类型。

狭义的行为犯,是以法定行为的实施到一定程度作为既遂的标志。

法硕考试中的行为犯的概念是广义的行为犯的概念,包括狭义的行为犯和举动犯。

举动犯,是指行为人着手实施犯罪实行行为就是既遂的犯罪。

常见的行为犯包括:绑架罪、拐卖妇女儿童罪、诬告陷害罪、刑讯逼供罪、煽动分裂国家罪、脱逃罪、传播性病罪、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罪、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等。

AB选项正确。

实害犯,是指不仅要实施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而且必须发生法定的危害结果才构成犯罪。

常见的实害犯有: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故意毁坏财物罪、交通肇事罪、抢劫罪、抢夺罪、盗窃罪、诈骗罪等。

C选项错误。

危险犯,是指以行为人实施的危害行为足以造成某种严重后果发生的危险的程度为犯罪的既遂。

常见的危险犯有:放火罪、爆炸罪、决水罪、投放危险物质罪、破坏电力设备罪、破坏交通设施罪、破坏交通工具罪等。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20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20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20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3. 单项选择题4. 多项选择题5. 简答题单项选择题1.关于刑法的溯及力,我国采取的原则是( )A.从旧原则B.从旧兼从轻原则C.从新原则D.从新兼从轻原则正确答案:B解析:刑法的溯及力问题,是指刑法对于生效以前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我国《刑法》第12条对刑法的溯及力采取从旧兼从轻原则。

即对于现行刑法生效以前的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适用行为当时有效的法律。

故答案为B。

知识模块:刑法学2.下列选项中属于狭义的危害结果的是( )A.甲诈骗个体经营户乙的大量钱财,乙因而自杀身亡B.甲违章作业导致设备损坏停产停工,损失利润15万元C.甲与女友乙分手,乙投河自尽D.甲故意伤害乙,不慎致乙死亡正确答案:D解析:危害结果分为广义的危害结果和狭义的危害结果,广义的危害结果指犯罪行为所造成的一切损害事实,包括属于构成要件的结果和不属于构成要件的结果。

狭义的危害结果,特指刑法规定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包括标准犯罪构成的结果和派生犯罪构成的结果。

知识模块:刑法学3.以下关于危害行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见危不救行为一定不构成犯罪B.实施同样的行为必须以同样的罪名定罪处罚C.刑法中的不作为就是身体处于静止状态的行为方式D.无行为即无犯罪正确答案:D解析:见危不救行为属于不作为,该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关键看是否存在救助的作为义务。

救助义务来源于四个方面:(1)法律上的明文规定;(2)行为人职务上、业务上的要求;(3)行为人的法律地位或法律行为所产生的义务;(4)行为人自己先前行为具有发生一定危害结果的危险的,负有防止其发生的义务。

如果见危不救行为违背了作为的义务,就可以构成不作为的犯罪。

如果行为人没有作为义务,见危不救行为不构成犯罪。

所以A项认为见危不救行为“一定”不构成犯罪是错误的。

B项,认定某一犯罪行为构成何种罪名需要同时从主客观两方面进行考察,具体要从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进行考察,行为只是犯罪客观方面的部分的内容,还要通过对其他构成要件的认定才能确定其罪名,因此有可能出现同行为不同罪名的情况。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历年真题试卷汇编3_真题-无答案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历年真题试卷汇编3_真题-无答案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历年真题试卷汇编3(总分58,考试时间90分钟)1. 刑法学刑法学本部分共30小题,满分。

单项选择题第1-20小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 甲、乙二人共同盗窃一辆价值20万元的汽车销赃得款6万元,甲分得5万元,乙分得l 万元。

关于此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2009年单选15)A. 对甲、乙均应按照盗窃20万元处罚B. 对甲、乙均应按照盗窃6万元处罚C. 对甲按照盗窃6万元、乙按照盗窃1万元处罚D. 对甲按照盗窃5万元、乙按照盗窃1万元处罚2. 下列犯罪行为中,属于继续犯的是( )。

(2009年单选17)A. 甲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对方当事人5万元后逃匿B. 乙非法剥夺武某人身自由10天C. 丙一夜之间盗窃同一住宅楼3户人家财物共5万元D. 丁在实施抢劫过程中致受害人重伤且久治不愈3. 甲盗割正在使用中的通讯电缆致通讯中断,既符合盗窃罪的犯罪构成,也符合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的犯罪构成。

甲的犯罪属于( )。

(2009年单选18)A. 吸收犯B. 连续犯C. 牵连犯D. 想象竞合犯4. 下列关于牵连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2011年单选8)A. 出于一个犯罪目的,实施两个以上犯罪行为的都是牵连犯B. 牵连犯是行为人实施一个犯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的犯罪形态C. 牵连犯的处断原则是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择一重罪处罚D. 牵连犯的成立不仅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具有牵连意图,还要求行为触犯的数个法条之间存在竞合关系5. 下列情形中,属于牵连犯特征的是( )。

(2008年单选13)A. 实施某个犯罪,其手段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B. 实施一个犯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C. 数个犯罪行为触犯同一罪名D. 犯罪既遂状态与犯罪造成的不法状态同时存在6. 甲酒后到一洗浴中心进行足浴,发现为其洗脚的女服务员乙很漂亮,于是提出要与乙发生性行为,遭乙拒绝。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犯罪构成)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犯罪构成)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犯罪构成)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刑法学刑法学本部分共30小题,满分75分。

单项选择题第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将人误认为兽加以杀伤的,属于( )。

A.目标的认识错误B.手段的认识错误C.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D.行为误差正确答案:A解析:考查要点是认识错误。

本案中将人误认为是兽,是对事物的性质认识错误,即行为人对目标的错误认识。

所以,本题选A项。

知识模块:犯罪构成2.刘某与张某之妻有染,张某得知后非常气愤,决定要教训刘某。

某晚,刘某穿小路回家,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张某放出自己训练的狼狗扑向刘某,张某则躲在角落里不动声响。

结果刘某被咬成重伤。

张某的行为( )。

A.属于作为犯,构成故意伤害罪B.属于纯正不作为犯,构成故意伤害罪C.属于不纯正不作为犯,构成故意伤害罪D.不构成犯罪正确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作为犯、纯正的不作为犯和不纯正的不作为犯概念的理解。

刑法理论一般将犯罪行为分为作为和不作为。

作为是指行为人以积极的身体活动实施某种被刑法所禁止的行为。

作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利用物质性工具、利用动物、利用自然现象、利用他人的行为实施的行为等。

不作为是指行为人消极地不履行法律义务而危害社会的行为。

不作为犯罪又分为两类:一是纯正的不作为犯,即该犯罪只能以不作为的方式实施;二是不纯正的不作为犯,即既可以以作为的方式,也可以以不作为的方式实施的犯罪。

按照这一理论,本题中,张某是利用动物实施故意伤害行为,所以A选项正确。

知识模块:犯罪构成3.甲15岁,一日在商场看见怀孕的妇女乙正在收银台付账,于是上前一把抢过乙手中的800元钱,转身向门口跑去。

乙反应过来后,迅速追赶,快要抓住甲时,甲回身使劲向乙的腹部猛击一拳,致使乙流产。

对甲的行为应如何认定?( )A.甲为相对刑事责任年龄人,不能以犯罪论处B.抢夺罪C.故意伤害罪D.抢劫罪正确答案:C解析:根据2006年1月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盗窃、诈骗、抢夺他人财物,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当场使用暴力,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或者故意杀人的,应当分别以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在职法律硕士专业综合课(犯罪构成要件)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在职法律硕士专业综合课(犯罪构成要件)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在职法律硕士专业综合课(犯罪构成要件)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 3. 案例分析题 5. 名词解释 6. 简答题7. 填空题8. 论述题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

1.诉讼时效届满的法律后果是()。

A.消灭起诉权B.消灭胜诉权C.消灭实体权利D.消灭法律关系正确答案:B2.无因管理属于()。

A.合同之债B.非合同之债C.单一之债D.连带之债正确答案:B3.根据合同法规定下列选项中,当事人不可以行使法定解除权解除合同的是()。

A.预期违约B.不可抗力C.迟延履行D.第三人过错正确答案:D4.当事人对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则其保证()。

A.为一般保证B.为连带保证C.为无效保证D.由当事人选择保证方式正确答案:B5.债权转让是指()。

A.债的内容变更B.债权人变更C.债务人变更D.债权人和债务人均变更正确答案:B6.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A.有效B.无效C.部分有效D.在撤销死亡宣告后有效正确答案:A7.我国刑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

这一规定是我国刑法在空间适用效力问题上采取的()。

A.保护管辖原则B.普遍管辖原则C.属地管辖原则D.属人管辖原则正确答案:D8.甲唆使乙在某学校的面粉中投放“毒鼠强”一包。

造成数十人中毒死亡的结果。

法院认定甲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

甲的行为具备()A.标准的犯罪构成B.复杂的犯罪构成C.基本的犯罪构成D.修正的犯罪构成正确答案:D9.关于过失犯罪,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的,不以共同犯罪论处B.过失犯不存在未完成罪C.既处罚过失结果犯也处罚过失危险犯D.过失犯罪不构成累犯正确答案:C10.甲前往乙住所杀乙,到达乙居住地附近,发现周围停有多辆警车,并有警察在活动,感到无法下手,遂返回。

专业基础课-刑法学犯罪构成_真题-无答案

专业基础课-刑法学犯罪构成_真题-无答案

专业基础课-刑法学犯罪构成(总分125,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 )之间的关系。

A. 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B. 行为与结果C. 客观行为与主观心理D. 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2. 犯罪的主观要件包括( )心理态度。

A. 故意或者过失的B. 明知或者故意的C. 故意或者放任的D. 明知或者放任的3. 甲欲杀乙而向乙开枪射击,子弹从乙的袖口穿过,恰巧击中与乙同行的丙,致丙重伤丙在治疗过程中由于伤口感染而死亡。

甲的行为构成( )。

A. 故意杀人罪(未遂)B. 故意伤害罪C. 过失致人死亡罪D. 过失致人重伤罪4. 某甲贩运假烟,驾车路过一个检查站时,被工商部门拦住检查,检查人员朱某正登车检查时,甲突然发动汽车夺路而逃,朱抓住汽车把手不放,甲为了摆脱朱某,在疾驶后突然急刹车,朱某被摔倒在地,头部着地死亡。

甲对朱某死亡的心理态度是( )。

A. 直接故意B. 间接故意C. 过于自信的过失D. 疏忽大意的过失5. 误以人为兽加以杀伤的,属于( )。

A. 目标的认识错误B. 手段的认识错误C. 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D. 行为误差6. 利用他人实施的行为而进行犯罪的是( )形式的犯罪。

A. 作为B. 不作为C. 纯正的不作为D. 不纯正的不作为7. 下列犯罪中,只能由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构成的是( )。

A. 非法拘禁罪B. 招摇撞骗罪C. 玩忽职守罪D. 故意泄漏国家秘密罪8. 下列属于事实认识错误的是( )。

A. 客体的错误B. 是否构成犯罪的错误C. 是否触犯某一罪名的错误D. 刑罚轻重的错误9. 行为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是( )。

A. 犯罪构成B. 犯罪概念C. 犯罪现象D. 犯罪对象10. 刑法上的犯罪客体是指( )。

A. 犯罪所侵害的人、物B. 社会主义社会利益C. 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D. 犯罪所指向的对象11. 行为人于1986年7月1日出生,2000年7月1日故意杀人,能否追究其刑事责任?( )。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多项选择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多项选择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多项选择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犯罪构成的重要意义体现在( )。

A.是成立犯罪的标准B.是成立一罪还是数罪的标准C.是区分此罪与彼罪的标准D.是判断犯罪既遂/未遂的标准正确答案:A,B,C,D解析:在刑法理论中,犯罪构成是刑法理论的核心和基础。

只有研究和掌握犯罪构成理论,才能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我国刑法关于犯罪的基本规定。

具体体现在:(1)犯罪构成是成立犯罪的标准。

在司法实践中,某人的行为事实完全具备犯罪构成,才成立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犯罪构成是成立一罪还是数罪的标准。

行为人的行为具备一个犯罪构成的,成立一罪;具备数个犯罪构成的,成立数罪。

(3)犯罪构成是区分此罪与彼罪的标准。

每一种犯罪都有其特有的构成要件,不同的犯罪,其犯罪构成是不同的。

(4)犯罪构成是判断犯罪既遂/未遂的标准。

犯罪人的行为完全实现了刑法分则条文所规定的全部犯罪构成事实的是犯罪既遂。

(5)犯罪构成是量刑的根据。

通过确定犯罪,一罪与数罪,此罪与彼罪,重罪与轻罪,为正确量刑提供根据。

因此,A、B、C、D四个选项均正确。

知识模块:刑法学2.刑法任务有哪些?( )A.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B.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C.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D.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正确答案:A,B,C,D解析:《刑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故应选A、B、C、D。

从考试的角度来看,该知识点只能以多项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从方便记忆的角度,结合刑法分则的各章不同类罪来记忆会相对简单一些,A项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对应,B项和侵犯财产权犯罪对应,C项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犯罪对应,D项和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犯罪对应。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多项选择题)模拟试卷13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多项选择题)模拟试卷13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多项选择题)模拟试卷13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故意犯罪的既遂形态包括( )。

A.结果犯B.危险犯C.行为犯D.举动犯正确答案:A,B,C,D解析:犯罪既遂形态的具体认定标准包括:(1)结果犯(实害犯)。

结果犯是指必须已造成法定的实害结果,才是犯罪既遂。

(2)危险犯。

危险犯是以行为人实施的危害行为造成法律规定的发生某种危害结果的危险状态作为既遂的标准。

(3)行为犯。

行为犯是指只要实施了某种犯罪行为即告既遂。

(4)举动犯。

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法定的举动,就构成犯罪既遂。

可见,备选项应全选。

知识模块:刑法学2.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A.甲盗走铁路上钢轨10米,因铁路巡道员发现钢轨被盗,采取紧急措施,才避免了火车颠覆事故的发生。

对甲按照破坏交通设施罪的既遂适用法律B.乙为一15周岁的未成年人,绑架他人作为人质后,因勒索财物未成而杀害被绑架人,应当追究乙的刑事责任C.丙是某国有仓库保管员,利用职务之便,盗窃其保管的物资价值2万元。

后听说单位要来盘点物资,担心事发,遂将所盗物资送回仓库,丙的行为成立犯罪中止D.丁设立一家公司,专门用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谋取非法利益。

对此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行为,应当按照自然人犯罪处理正确答案:A,B,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犯罪既遂的标准。

对于如何认定犯罪既遂,我国刑法采用构成要件说,即只要犯罪人的行为完整地实现了刑法分则条文所规定的全部犯罪构成要件的就是犯罪既遂。

因此,从刑法的规定来看,既遂的类型有结果犯型、危险犯型、行为犯型。

A选项甲的盗窃铁轨行为虽未发生现实后果,但已对公共安全造成危险,故已是犯罪既遂,即行为人的行为已完整地实现了破坏交通设施罪所规定的全部犯罪构成要件,因而成立既遂。

绑架罪的刑事责任年龄起点为16周岁,乙不构成绑架罪,但其杀害人质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B选项应选。

C选项丙返还所盗之物只能作为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情节,对犯罪构成没有影响,其盗窃行为已经达到既遂,不能成立中止。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模拟试卷5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模拟试卷5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模拟试卷5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刑法学刑法学本部分共30小题,满分75分。

单项选择题第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某小学组织一年级同学到野外游泳,期间一名学生甲在水中抽经大声呼救。

班主任乙听见后不仅不施救,反正置之不理,结果甲溺水身亡。

法院判定乙对甲的死亡负有不作为的过失。

乙的不作为义务来源于( )A.法律上明文规定的义务B.行为人职务上、业务上的要求C.行为人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行为产生的义务D.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正确答案:D解析:不作为应当具备三个条件,即行为人负有某种特定义务、行为人能够履行义务、行为人不履行义务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结果。

其中不作为义务的来源有四点,1、法律上明文规定的义务,如父母有抚养子女的义务。

2、行为人职务上、业务上的要求,如值班医生诊治病人的义务。

3、行为人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行为所产生的义务,如雇佣合同中保姆照看小孩的义务。

4、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

案例中教师乙的义务就是来自于其带领甲到野外游泳这样一个先前行为。

故D正确。

2.某甲是间歇性精神病人。

某日,某甲喝醉了酒,把乙打死,在围观群众抓捕他时,某甲因惊恐而精神病发作。

则某甲A.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处罚B.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处罚C.由于甲是精神病人,不负刑事责任D.应当负刑事责任,且不存在从宽出发问题正确答案:D解析:《刑法》第18条第2款规定,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本题中,某甲喝酒时精神病并未发作,因喝醉酒而伤害他人,实施伤害行为之后才又精神病发作,但这不影响其刑事责任的承担。

行为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实施的犯罪行为法律上并没有规定可以减轻或从轻处罚。

是否属于精神病应当以实施犯罪行为之时为标准,不能因为犯罪之后精神病发作而减免处罚。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的问题。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5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5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5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1.刑法理论的核心和刑法理论体系的基础是( )A.犯罪构成理论B.犯罪停止状态理论C.共同犯罪理论D.量刑理论正确答案:A解析:在刑法理论中,犯罪构成是刑法理论的核心和刑法理论体系的基础。

犯罪论的基本问题都是围绕着犯罪构成展开的,并且是按照犯罪构成四个要件的框架,分门别类论述。

在刑法分则中,也是按照犯罪构成四个要件的体系分别论述具体犯罪的特殊构成要件的。

A项正确。

知识模块:刑法学2.下列犯罪中,属于危险犯的是( )A.故意杀人罪B.故意伤害罪C.交通肇事罪D.爆炸罪正确答案:D解析:危险犯的特征是发生侵害法益的现实危险是既遂的要件。

只要行为足以造成某种严重后果发生的危险,就是该罪的既遂。

爆炸罪只要足以危害公共安全,就成立既遂,是危险犯,D项正确。

ABC项都是实害犯,都要求造成法定的实害后果。

知识模块:刑法学3.根据刑法规定与相关司法解释,下列符合交通肇事罪中的“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是( )。

A.交通肇事后因害怕被现场群众殴打逃往公安机关自首,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B.交通肇事致使被害人当场死亡,但肇事者误以为被害人没有死亡,为逃避法律责任而逃逸C.交通肇事致人重伤后误以为被害人已经死亡,为逃避法律责任而逃逸,导致被害人得不到及时救助而死亡D.交通肇事后,将被害人转移至隐蔽处,导致其得不到救助而死亡正确答案:C解析:根据刑法和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逃离事故现场致使被害人死亡的情形。

A项中,行为人没有逃避法律追究,故应当排除。

B项中,行为人的逃离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故应当排除。

D项中,行为人将被害人转移至隐蔽处,使得被害人不可能得到他人的救治,是故意杀人行为,不属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故应当排除。

知识模块:刑法学4.犯罪未遂中的“犯罪未得逞”是指( )。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9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9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9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刑法学刑法学本部分共30小题,满分75分。

单项选择题第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某甲因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

2009年1月1日,某甲主刑执行完毕。

2009年7月1日,某甲因犯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某甲政治权利还应被剥夺多长时间?( )A.2年半B.5年C.8年D.7年半正确答案:D解析:某甲是在附加剥夺政治权利执行期间又犯新罪,根据刑法的规定,应当数罪并罚,即将后罪有期徒刑5年和剩余的剥夺政治权利2年半(主刑执行完毕后已经执行了半年)进行并罚,应决定执行有期徒刑5年,附加剥夺政治权利2年半。

根据有关司法解释,前罪尚未执行完毕的附加刑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新罪的主刑有期徒刑执行之日起停止计算,并从新罪的主刑有期徒刑执行完毕之日或者假释之日起继续计算。

所以,2年半的剥夺政治权利在2009年7月1日起停止计算,并从5年有期徒刑主刑执行完毕后继续计算。

同时,根据刑法的规定,附加刑剥夺政治权利的效力施用于新罪的主刑执行期间。

所以,两者相加,某甲政治权利还应被剥夺7年半。

知识模块:刑法学2.行为人欲杀甲而向甲开枪,结果既杀死甲又伤害了乙,这属于( )。

A.继续犯B.想象竞合犯C.牵连犯D.连续犯正确答案:B解析:想象竞合犯,是指行为人基于一个犯罪意图所支配的数个不同的罪过实施一个危害行为,而触犯两个以上异种罪名的犯罪形态。

行为人的一个开枪行为,触犯了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或过失伤害罪)两个不同的罪名,符合想象竞合犯的条件。

故选B项。

知识模块:刑法学3.甲给乙5万元请乙“教训”丙一顿,乙给丁2万元让丁打丙,并带丁辨认了丙。

之后,甲感到害怕,又打电话给乙说不打了,并说愿意承担“违约”责任,只需乙退回2.5万元。

全国联考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3附答案

全国联考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3附答案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3一、单项选择题1.甲为了牟取私利,故意将一包面粉说成是毒品“白粉”,将其卖给了乙,从中牟利3 000元,甲的行为构成( )。

(A)贩卖毒品罪(B)诈骗罪(C)招摇撞骗罪(D)属不当得利,不构成犯罪2.甲误将一包面粉当作毒品“白粉”卖给了吸毒者乙,从中牟利2 000元,甲的行为构成( )。

(A)贩卖毒品罪(B)诈骗罪(C)招摇撞骗罪(D)属不当得利.不构成犯罪3.对于犯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的行为人,又实施爆炸犯罪的,应当( )。

(A)以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处罚(B)以爆炸罪处罚(C)以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和爆炸罪数罪并罚(D)按牵连犯,从一重罪处罚4.非法行医罪的主体是( )。

(A)未按操作规程进行医疗的医护人员(B)任何人(C)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D)没有医疗实践经验的人5.招摇撞骗罪的假冒对象是( )。

(A)军人(B)人民警察(C)国家工作人员(D)国家机关工作人员6.王某因走私毒品罪被判过刑,后又犯运输毒品罪,对王某应当( )。

(A)从重处罚(B)加重处罚(C)按照法律规定的刑罚处罚(D)按吸收犯处罚7.甲在盗窃之前,请乙代为销赃。

甲盗得财物后,乙如约销赃,获赃款2 000元。

甲、乙二人平分了赃款。

乙( )。

(A)构成盗窃罪(B)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C)构成盗窃罪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二罪(D)不构成犯罪8.下列哪种行为可以构成伪证罪?( )(A)在民事诉讼中,证人作伪证的(B)在刑事诉讼中,辩护人伪造证据的(C)在刑事诉讼中,证人故意作虚假证明意图陷害他人的(D)在刑事诉讼中,诉讼代理人帮助当事人伪造证据的9.孙某制作、复制大量的淫秽光盘,除出卖外,还多次将淫秽光盘借给许多人观看。

对其行为应如何处理?( )(A)以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处罚(B)以组织播放淫秽音像制品罪从重处罚(C)以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和传播淫秽物品罪数罪并罚(D)以传播淫秽物品罪从重处罚10.甲的好友乙因犯罪被公安机关追捕,乙逃至甲家说:“公安人员马上就到,该怎么办?”甲说好办,你赶快向我家后面的树林中逃,若公安人员来了我跟他们假装摩擦耽误时间。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10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10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10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刑法学刑法学本部分共30小题,满分75分。

单项选择题第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依法不适用死刑。

对这一规定的理解,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关押期间人工流产的,属于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B.关押期间自然流产的,属于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C.不适用死刑,是指不适用死刑立即执行但可适用死缓D.不适用死刑,既包括不适用死刑立即执行,也包括不适用死缓正确答案:C解析:根据有关司法解释,只要被告人在羁押期间怀孕的,不管判决时的状况如何,都不能适用死刑。

由于死刑缓期执行是死刑的一种执行方式,故对怀孕的妇女也不能适用死缓。

知识模块:刑法学2.刑法上的不作为是指( )。

A.静止行为B.消极且违反命令规范的行为C.消极不实施其可以实施的行为D.不实施其应实施的行为正确答案:D解析:刑法上的危害行为可以分为作为和不作为,其分类标准不是身体上的静止或者运动,而是行为人的行为所违反的法律规范的性质。

作为违反的是禁止规范,即不应当为而为;不作为违反的是命令规范,即应当为而不为。

故选D 项。

知识模块:刑法学3.《刑法》第94条关于“本法所称司法工作人员,是指有侦查、检察、审判、监管职责的工作人员”的规定属于( )。

A.论理解释B.司法解释C.学理解释D.立法解释正确答案:D解析:我国刑法理论认为,立法解释通常有以下三种情况:(1)在刑法中用条文对有关刑法术语所作的解释。

(2)在刑法的起草说明或修订说明中所作的解释。

(3)在刑法施行中如发生歧义所作出的解释。

《刑法》第94条的规定是立法解释的第一种情形。

故选D项。

知识模块:刑法学4.根据刑法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应对( )负刑事责任。

A.制造毒品罪B.投放危险物质罪C.破坏交通工具罪D.走私毒品罪正确答案:B解析: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只对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承担刑事责任。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多选题)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多选题)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多选题)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刑法学刑法学本部分共30小题,满分75分。

多项选择题第21-2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哪些情况不属于共同犯罪?( )A.两人以上的共同过失行为,造成一个危害结果的B.同时犯C.间接正犯D.实行过限正确答案:A,B,C,D解析:根据刑法的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要成立共同犯罪,首先要求存在共同的犯罪故意,而过失是不可能构成共同的犯罪故意的。

对于同时犯而言,虽然犯罪的故意相同,但是行为人之间没有进行联络,不可能形成共同的犯罪故意。

对于实行过限而言,由于行为人犯罪的故意内容不同,所以也不可能形成共同的犯罪故意。

对于间接正犯而言,由于一方是另一方的犯罪工具,其行为本身不具有独立的价值,实质上是一个人的犯罪,所以也不可能构成共同犯罪。

故备选项应当全选。

2.下列情形中,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有( )。

A.个体医生甲将医用限制性用药“氯化琥珀胆碱注射液”冒充“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销售,销售金额达20万元,同时造成数人死亡B.王某以残次、废旧汽车零部件非法拼装汽车,冒充正品,准备销售,即被查获,货值总额达50万元C.某企业生产的电热毯,质量不符合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先后造成3名消费者触电死亡5人受重伤D.某企业生产的药品销路不好,因长期积压导致药品变质不能用,但仍将其销售,销售额达15万元,但经鉴定,尚不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正确答案:B,D解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和该节的其他犯罪是一般法和特殊法的关系,原则上适用特别法,但是还受到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的制约。

A项中,甲的行为构成生产、销售假药罪,且该罪重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故排除A项。

C 项中,某企业的行为构成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但是由于没有提及销售金额,所以应当认定其行为构成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

法律硕士入学联考刑法学模拟试题(3)

法律硕士入学联考刑法学模拟试题(3)

法律硕士入学联考刑法学模拟试题(3) 一、单项选择题 1.西欧某国的一艘远洋运输船在我国某港口停泊时,一位A国船员甲杀死了另一位B国船员乙,根据我国刑法,对甲的行为应当适用( )。

A.国刑法B.国刑法C.中国刑法D.视具体情况而定 2.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应对下列哪个罪负刑事责任( )。

A.盗窃罪B.制造毒品罪C.绑架罪D.爆炸罪 3.张某准备到某厂财务室实施盗窃,他邀请李某帮助他去望风。

李某不同意,并到公安机关告发了张某。

公安机关将张某抓获,张某的行为属于( )。

A.犯罪预备B.犯罪未遂C.犯意表示D.犯罪中止 4.某甲将他人的一台彩电偷回家中,经其父、兄规劝,某甲悔悟。

在被盗者未发觉的情况下,又偷偷地把这台彩电送回原处。

某甲的行为是( )。

A.犯罪中止B.犯罪既遂C.犯罪未遂D.不作为犯罪处理 5.下列各种量刑情节中,哪一种属于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情节( )。

A.预备犯B.胁从犯C.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D.犯罪以后自首的 6.又聋又哑的人犯罪或者盲人犯罪( )。

A.可以从轻处罚B.应当从轻、减轻处罚C.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7.警察甲与乙开玩笑,随手拿起值勤时放在桌上的手枪向乙瞄准、开枪,并同时戏言“我一枪打死你”,不料枪中有子弹,乙被当场打死。

甲的心理态度是( )。

A.犯罪故意B.疏忽大意的过失C.过于自信的过失D.意外事件 8.某甲欲杀某乙,在夜间误认某丙为某乙而向丙开枪射击,但射术不精,没有打中某丙。

某甲的行为( )。

A.因没有造成损害结果,不负刑事责任B.应负故意杀人罪未遂的刑事责任C.属于意外事件D.构成犯罪,但因无实际损害,应免除处罚 9.甲蓄意杀害乙,有一天,甲看见乙熬药就偷偷在药中投毒,但乙熬药给牛治病,牛吃药后中毒死亡,甲的行为属于( )。

A.犯罪未遂B.犯罪既遂C.犯罪预备D.意外事件 10.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 )之日起计算。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犯罪构成)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犯罪构成)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犯罪构成)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刑法学刑法学本部分共30小题,满分75分。

单项选择题第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犯罪构成是区分罪与非罪界限的总标准B.犯罪构成是犯罪概念的基础C.犯罪概念是区分罪与非罪界限的总标准D.犯罪概念是犯罪构成的具体化正确答案:C解析:犯罪概念和犯罪构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二者的联系表现在:犯罪概念是犯罪构成的基础,犯罪构成是犯罪概念的具体化。

可见,B、D项表述错误。

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功能不同:犯罪概念的功能是从整体上回答什么是犯罪,犯罪有哪些基本特征,揭示犯罪行为的社会、政治本质,从而能够从总体上区分罪与非罪;而犯罪构成的功能是解决构成犯罪的具体规格和标准问题,进一步明确回答犯罪是怎样成立的,构成犯罪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从而为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提供了具体的标准。

可见,A项表述错误,C 项表述正确。

知识模块:犯罪构成2.强奸罪(中止)的犯罪构成属于( )。

A.基本的犯罪构成B.修正的犯罪构成C.派生的犯罪构成D.从轻的犯罪构成正确答案:B解析:犯罪构成可以分为基本的犯罪构成和修正的犯罪构成。

《刑法》第236条规定了强奸罪的基本犯罪构成,但并没有规定强奸罪的修正形态,修正形态包括停止形态的修正(犯罪预备、未遂和中止等形态)和共同犯罪的修正(帮助犯、教唆犯等形态)两种,修正形态规定于刑法总则中。

可见,选B项。

犯罪构成还可以分为标准犯罪构成和派生犯罪构成。

例如《刑法》第232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其中,适用“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法律后果的构成要件(故意杀人且致人死亡),属于故意杀人罪的标准犯罪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犯罪构成)模拟试卷3(总分:4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刑法学(总题数:30,分数:48.00)1.刑法学本部分共30小题,满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项选择题第1-20小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司机小王,由于曾在特警队中训练过特技驾驶,对自己的开车技术深信不疑,且自恃技术高超,经常做些“高难动作”,从未失手。

一日途经一渡口时,为向朋友炫耀,违反渡口汽车应顺跳板缓行驶上渡船的规定,企图不经跳板直接从岸边“飞车上船”,导致汽车上船时渡船倾覆。

小王在实施上述行为时的主观方面是( )。

A.间接故意B.意外事件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与疏忽大意的过失区分的关键在于是否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

小王作为司机已经预见自己的“高难动作”可能导致汽车上船时使渡船倾覆,但因自恃技艺高超认为可避免该结果发生,故其主观方面为过于自信的过失。

D正确。

4.肖某(男,28岁,初中文化,农民)于某日中午与妻子吵架,屋外已有不少人围观。

肖某对妻子进行辱骂,其妻一气之下拿出一瓶“1605”剧毒农药,并揭开瓶盖,声言要喝下农药死在肖某面前,肖某见此情景,急忙将其妻手中的药瓶夺下,顺手向屋外扔,结果瓶中药水撒在屋外观看的两个幼女的头、颈部,并流入口中,导致两名幼女中毒死亡。

肖某主观罪过为( )。

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本题中肖某在情急之下将其妻手中的药瓶夺下后顺手扔向屋外,其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但因当时处于情急之下未顾及到,属于因疏忽大意而未能预见,故其主观方面为疏忽大意的过失。

C正确。

5.杨某在踢足球时一脚将球踢出场外,打碎足球场旁居民楼上刘家阳台上的玻璃窗,玻璃掉下时又碰上楼下李某的花盆,花盆随之落下,刚好砸到从楼下走过的吴老太的头上,致其重伤。

杨某的行为在刑法学上认为是( )。

A.疏忽大意的过失B.过于自信的过失C.无罪√D.情节显著轻微,不认为是犯罪本题考查意外事件。

意外事件具有三个特征: (1)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 (2)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所造成的结果既无故意也无过失;(3)这种损害结果的发生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

本案的情况属于意外事件,行为人不具有主观过错,不构成犯罪。

故C正确。

6.甲贩运假烟,驾车路过一检查站时,被工商部门拦住检查,检查人员朱某正登车检查时,甲突然发动汽车夺路而逃,朱某抓住汽车把手不放,甲为摆脱朱某,在疾驶后突然急刹车,朱某被摔在地,头部着地死亡。

甲对朱某死亡的心理态度是( )。

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过于自信的过失D.疏忽大意的过失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此题中甲对朱某死亡的后果应是明知,而放任了这种结果的发生。

甲对朱某的死亡的心理态度是间接故意。

因此选B。

7.下列犯罪行为中,不属于不作为犯的为( )。

A.警察在值勤时见人行凶杀人,不予制止B.有赡养能力的成年子女对父母不尽赡养义务,造成严重后果C.某成年人带邻家小孩去游泳,在孩子溺水时不予抢救,致使孩子被淹死D.过路人见交通事故的被害人躺在血泊中而不抢救√警察在值勤时有义务有能力制止他人行凶杀人,却不制止,属不作为犯;有赡养能力的成年子女有义务赡养父母而不赡养,属于不作为犯;成年人原本对邻家小孩没有照看义务,但由于他带小孩去游泳,这种先行行为导致他有负责小孩安全的义务,当小孩溺水时,他有义务有能力去抢救而不抢救,也属不作为犯;过路人对倒在血泊中的交通事故的被害人无法律、职业或其他方面的义务,他的不救助行为只能引起道德谴责,不属于不作为犯罪。

故正确答案为D。

8.下列哪种情形不属于间接故意?( )A.张三在李四的暖水瓶中下毒以杀害李四,知李四与王五共用一暖水瓶,而对王五死活听之任之,结果王五饮水后死亡。

张三对王五死亡的结果B.赵六用一散弹枪打麻雀,看见一小孩站在停满麻雀的树旁边,没有理会,一枪打去致小孩重伤。

赵六对小孩重伤的结果C.孙七与被害人因琐事引起争执,被害人纠集20余人入孙七院中无理取闹。

孙七气极,拿出私藏的手榴弹拧开后盖掖在腰间,手持点燃的爆竹自屋内冲出,想以此吓退对方。

不料对方抢夺手榴弹,发生爆炸,造成3人死亡、2人重伤、5人轻伤的后果。

孙七对该手榴弹爆炸的结果D.郑八酒后驾车超速行驶,乘客提醒他注意安全,他不听,仍然高速行驶,结果造成交通事故√A、B、C均属间接故意,D为过于自信的过失。

D为正确答案。

9.李某与张某发生矛盾,李某扬言当晚必将放火烧掉张某房屋。

张某知道李某的倔脾气,言出必行,肯定李某必然来放火烧房。

同时张某为了除掉其妻,当晚故意将其妻灌醉,并将房门反锁,让人以为屋主外出。

李某依其所言,当晚10点放火将张某房屋烧毁,同时也烧死了张妻。

李某、张某对张妻死亡的结果的主观心态表述正确的是( )。

A.李某是疏忽大意的过失;张某是间接故意B.李某是过于自信的过失;张某是直接故意C.李某没有过失,也没有故意;张某是直接故意√D.李某没有过失,也没有故意;张某是间接故意本题考查故意和过失的类型以及相互之间的区别。

在没有预见到结果发生的情况下认定过失的前提是“应当预见”,按照一般人的认识水平,如果房门反锁,则屋里通常不会有人,所以李某对于“张妻醉卧家中”不具备法律所要求的“应当预见”的义务,李某对因其烧屋而致张妻死亡的结果不承担过失的责任,当然,李某也没有杀害张妻的故意,李某可以说只是张某杀妻的工具而已。

张某为了达到杀害其妻的目的,将其妻灌醉,而且将房门反锁,制造了无人在屋里的假象,最终导致其妻被烧死的结果。

张某对其妻死亡结果的主观心态是直接故意。

C为正确答案。

10.朱某因婚外恋产生杀害妻子李某之念。

某日晨,朱某在给李某炸油饼时投放了可以致死的“毒鼠强”。

朱某为防止其6岁的儿子吃饼中毒,将其子送到幼儿园,并嘱咐其子等他来接。

不料李某当日提前下班后将其子接回,并与其子一起吃油饼。

朱某得知后,赶忙回到家中,其妻、子已中毒身亡。

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朱某对其妻、子的死亡具有直接故意B.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间接故意C.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过失√D.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属于意外事件朱某为防止其6岁的儿子中毒,将其送到幼儿园,并嘱咐其子等他来接,这表明了他不希望儿子中毒,因此不具有直接故意和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间接故意。

朱某已经预见到可能发生此危害结果,以为将其子送到幼儿园就能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对其主观心态应当认定为过于自信的过失。

故正确答案为C。

11.下列关于认识错误的说法,正确的有( )。

A.某村村长甲威信颇高,对本村村民的违法乱纪行为通常采取的措施是关押24小时,从而使违法乱纪现象减少,村民也拍手称快,甲也从未认为自己的行为违法,由于甲的行为稳定了村子的社会秩序,不具有危害性,所以不构成非法拘禁罪B.甲男明知乙女只有13周岁,但是以为只要征得幼女同意后就可以与之发生性交,于是在征得乙女同意后与幼女发生了性关系,甲男没有违背妇女意志,所以不构成强奸罪C.甲于1987年3月自费出国(出国前曾有嫖娼行为),在国外期间染上严重性病,并于1999年9月8日回国。

甲不知道国家已经规定了传播性病罪,于1999年10月10日嫖娼时被公安人员抓获,甲主观上没有罪过所以不构成传播性病罪D.甲化装拦路强奸妇女,黑夜中将提前下班的妻子当作其他妇女,并对其实施了“强奸”行为,甲的行为构成强奸罪√A、B、C均属法律认识错误中的“假想无罪”,对假想无罪原则上并不排除罪责,因此A、B、C中甲均构成犯罪。

D属事实认识错误中的对象错误,根据法定符合说,对象错误对行为的性质没有影响,甲构成强奸罪。

12.多项选择题第21-25小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下列有关犯罪构成的分类,表述正确的有( )。

A.基本的犯罪构成都是在我国刑法分则条文所包含各种具体犯罪中规定的√B.基本的犯罪构成都是以犯罪既遂为完成形态而规定的√C.修正的犯罪构成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D.根据犯罪构成的形态方面的特点,可以将犯罪构成分为标准的犯罪构成与派生的犯罪构成基本的犯罪构成,是指符合刑法条文关于某种犯罪的完成形态规定的犯罪构成。

我国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各种具体犯罪,都是以犯罪既遂为完成形态而规定的。

因此,在我国刑法学中所说的基本的犯罪构成,首先是指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既遂犯的犯罪构成。

因此,A、B选项正确。

修正的犯罪构成,是指以基本的犯罪构成为标准,根据故意犯罪在行为发展阶段可能出现的预备、中止、未遂等不同的表现形态,以及在共同犯罪中具体共同犯罪人的不同情况,对基本犯罪构成中个别要件的具体要求作相应的修改或者变更后形成的犯罪构成。

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只能针对直接故意,但共同犯罪却不一定。

因此,C选项错误。

标准的犯罪构成与派生的犯罪构成是根据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方面的特点所作的分类。

因此,D选项错误。

14.下列关于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A.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B.犯罪对象是犯罪客体的物质载体或者主体承担者,由于所有的犯罪都会侵犯特定的客体,因此所有的犯罪都有犯罪对象C.任何犯罪都要使一定的犯罪客体受到侵害,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损害√D.犯罪对象在不同的场合会表现为不同的犯罪客体,不同的犯罪对象在一定的场合也可能表现为相同的犯罪客体√犯罪对象是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所侵犯或直接指向的具体事物(人、物、信息),而犯罪客体是法律所保护的被犯罪所侵害的社会关系,二者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A选项正确。

犯罪对象是社会关系存在的前提和条件,是犯罪客体的物质载体或者主体承担者。

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的一般要件之一,而犯罪对象仅是犯罪客观方面中的选择性要素之一。

犯罪对象虽然是绝大多数犯罪构成的必要要素,但也有极少数犯罪,如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脱逃罪等,犯罪对象不是其犯罪构成的必要要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