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的读书报告
后现代主义的再认识:概念,理论,文化艺术

后现代主义的再认识:概念,理论,文化艺术[摘要]1968年法国巴黎的大规模学生运动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产生――后现代。
而后现代主义是相对于“现代性”而言的,她推翻了现代性的理性、逻辑、中心、宏大叙事的特点和对真理的信仰,而以无意识、非理性、复杂无序、多变、不完整等作为其理论根本。
20世纪,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极大地影响了美国、欧美及周边国家的哲学、文化和艺术。
在21世纪,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也受到它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现代主义现代性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性新美学艺术批评的现状与发展绪论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新的时代,一个被称为“后”的新时代。
英语中的前缀词“post”表示“某件事情的结束”,意味着“事后”。
它也有“后面,随后,紧接,然后”等的意思:意指一种历史的顺序。
在这一顺序中先前的事件被后来的事件所替代。
因此,“后”(post)表示出一种具有鲜明色彩和推陈出新的先后关系。
有趣的是西方学者们使用了大量的带有“后”的词汇来描绘当今时代:例如后工业主义时代,后福特时代,后马克思主义时代,后殖民主义时代,后人道主义时代,后历史时代等。
目前,我们通常把这些“后”理论统统归入在“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之列。
什么是“后时代”呢?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解释。
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和英国学者弗朗克尔提出了十九世纪工业革命至今以来的工业时代已经终结。
而一个全新的后工业时代已经到来。
在这个新的时代中知识与信息则成为社会的新的组织原则。
(1)另一位美国学者布卢斯通?哈里逊和哈维博士则认为美国式的大规模生产与消费模式即福特主义生产方式已经被一种新型的全球化的和更为灵活的生产所代替。
传统的大规模的,垄断式的工业公司和组织开始崩溃:代之而来的是跨国公司的建立和第三世界的廉价劳动力地区的兴起,以及原有的联合工会的解体和大规模的区域性的失业。
(2)随着前苏联的解体以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某些西方的理论家例如利奥塔等人。
开始宣告马克思主义的终结而提出了新马克思主义。
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建设的启示

2005年5月安阳工学院学报May 2005第2期(总第14期)Journal of Anyang I nstitute of Technol ogy No .2(Gen .No .14)3收稿日期:2004-11-16作者简介:刘永杰(1972-)河南民权人,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博士研究生,郑州大学外语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戏剧与文化。
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建设的启示刘永杰(华东师范大学 外语学院,上海 200062) 摘 要:詹姆逊(Fredric Ja mes on )是当代重要的后现代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他对后现代理论建构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提出了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并总结出了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征。
这不仅在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建构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建设也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文化特征;大众文化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28X (2005)02-0100-04 詹姆逊(Fredric Ja mes on )是人文社科领域的世界知名专家。
他不仅是美国新马克思主义批评的代表人物,而且是一位重要的后现代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
近20年来,他密切关注当代资本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趋势,不断扩大研究对象,在后现代文化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詹姆逊1934年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市,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自1985年秋至今,他一直是杜克大学威廉・莱恩讲座教授,并担任文学系主任、批评理论研究所所长,兼任学术刊物《南大西洋季刊》主编、《疆界》第二期主编。
他一生著述颇丰,如:《马克思主义和形式》(1971)、《语言的牢笼》(1972)、《政治无意识》(1981)、《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1991)、《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1989)、《时间的种子》(1994)、《文化转向》(1998)、《全球化与政治策略》(2000)、《全球化的形象》(2001)、《独一无二的现代性》(2002)等。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心得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心得——以电影《巴别塔》为践张伟杰黄河科技学院摘要:《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这本书在第一章的第三节中比较摩尔根和德鲁兹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时,作者举到了《圣经》中“巴别塔”的故事,突然让我联想到了获得第59届奥斯卡金奖的电影《巴别塔》。
又想到单纯地复述原文,阐发理解不免生涩。
因此,我想以这部电影关于其理论的两方面元素来阐释我对杰姆逊关于社会发展和生产方式的理解。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巴别塔超符码化解符码化《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这本书是由唐小兵先生将美国杜克大学弗·杰姆逊教授在北京大学开设有关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的专题课讲稿进行翻译整理拟定的。
杰姆逊教授是美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长期执教于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
他这次在北大着重讲了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特征.他认为在继“资本主义上升阶段”、“帝国主义阶段”而后的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化不仅表现于一切物质产品,而且渗透到各个精神领域,甚至“理论”本身也成为—种商品。
人们生活在无边无际的由“商品化”了的广告、电视、录相、电影所构成的形象的汪洋大海中,生活本身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了这些形象的模仿和复制。
在这样的社会,上层建筑起看前所未有的、甚至是决定性的重大作用。
多民族、无中心、反权威、叙述化、零散化。
无深度概念等则是这一时期文化的主要特征,“后现代主义”正是对于这些特征的概括。
因为是讲稿整理作品,这本书的语言都是由浅入深,条分缕析,以文化概念为线索贯穿各章节,间以理论阐释和概念引入。
由“文化与生产方式”、“文化与宗教”、“文化意识形态”、“文化研究与叙事分析”、“后现代主义文化”五章组成,附录“意识形态诸理论”。
下面我以电影《巴别塔》为例,关于其理论的两方面元素来阐释我对杰姆逊关于社会发展和生产方式的理解。
1、“知识即控制别人”——西方殖民主义在阐释生产方式的结构时,杰姆逊谈到关于东西生产方式的差异进而指出福柯、萨伊关于“西方殖民主义”的理论。
分析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论文

分析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论文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影响;先锋文学;新写实小说;网络文学;同性恋文学作为与“现代”相对立的概念,“后现代”一词最早消失于19世纪70年月,当时一位英国画家曾用“后现代绘画”来指称他认为比法国印象主义绘画更前卫的绘画作品。
20世纪30、40年月,“后现代”概念常被使用于建筑学领域,以表示不同于传统的新型建筑风格。
二战以后,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第一次用“后现代”指代一种现代时期的转型期。
至20世纪60、70年月以后,欧美文学理论家哈桑、詹姆逊、利奥塔、哈贝马斯等人开始将“后现代”概念引入学术讨论的范围,文艺理论界渐渐形成了一种迥异于传统的“后现代话语”。
而伴随着利奥塔、哈贝马斯等人关于毕竟该如何解说“后现代理论”而掀起的学术界争辩,“后现代话语”、“后现代”概念飞快风靡全球,一时间成为世界范围内各国文艺理论家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对许多国家的文艺理论和文学创作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源起及在中国的传播在以詹姆逊为代表的部分文艺理论家看来,一种文学风格的消失相对应的是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分别代表了市场资本主义阶段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文化风格与文化逻辑,以此类推,“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心理结构和文化形态,其滋生的土壤是以科技信息为典型标志的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后工业社会”,亦即詹姆逊所言“多国化的资本主义”时期。
以此观点为支撑,不少西方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理论及文学只能消失在有丰厚物质文明的西方国家,并对中国、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消失了“后现代主义”秉持剧烈的怀疑态度。
然而,中国“后现代主义”研究的着名学者王宁先生指出,尽管无论是从物质经济基础还是从相关的文学文化传统来看,“后现代主义”好像都不可能消失在东方和第三世界国家。
但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世界各国之间的时空界限日益缩小,随着东西方经济交往的逐步加深,东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不可避开地受到了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进而染上了“后现代主义”颜色。
《后现代主义视野下跨文化传播学理论建构》范文

《后现代主义视野下跨文化传播学理论建构》篇一一、引言后现代主义作为现代社会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和方法对跨文化传播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出发,探讨跨文化传播学的理论建构,分析其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以及应用前景,以期为跨文化传播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后现代主义与跨文化传播学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强调多元性、非线性、无中心等特征,对传统的主流文化观念提出了挑战。
在跨文化传播学领域,后现代主义为研究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互动和传播提供了新的视角。
后现代主义认为,文化是多元的、相对的,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复杂的互动关系。
因此,在跨文化传播学中,我们需要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和认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传播。
三、跨文化传播学的理论基础在跨文化传播学中,理论建构是关键。
首先,我们需要借鉴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础,强调多元性、差异性和复杂性。
在研究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传播时,我们应该注重不同文化的特点和背景,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其次,我们需要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整合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多个角度研究跨文化传播现象。
此外,我们还需要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传播问题,分析不同文化间的互动和影响。
四、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上,后现代主义为跨文化传播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首先,我们可以运用定性研究方法,如深度访谈、观察法等,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进行深入研究,了解他们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行为和认知。
其次,我们可以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对大规模的跨文化传播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此外,我们还可以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如文化对比分析、心理分析等,从多个角度研究跨文化传播现象。
五、应用前景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跨文化传播学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传播现象,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其次,它有助于我们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挑战,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水平。
《2024年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范文

《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对大众文化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历程与后现代社会的变迁紧密相连。
本文旨在探讨大众文化理论在后现代转向中的发展、特点及影响,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的交融后现代主义起源于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批判,强调多元化、相对主义和不确定性。
在这种背景下,大众文化逐渐成为后现代社会的核心特征之一。
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的交融,使得大众文化理论得到了新的发展。
三、后现代转向下的大众文化特点1. 多元化与差异性:后现代社会注重多元化和差异,大众文化也呈现出多样性。
不同文化、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群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大众文化表达方式。
2. 碎片化与即时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日益碎片化,人们更倾向于追求即时性的信息和娱乐。
3. 消费主义与符号化:后现代社会消费主义盛行,大众文化的符号化特征日益明显。
人们更注重产品的象征意义和符号价值,而非实际使用价值。
四、后现代转向下的大众文化理论发展1. 文化研究的后现代转向:后现代主义对传统文化研究范式提出了挑战,强调文化研究的多元性和相对性。
这一转变使得大众文化理论更加关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身份的建构。
2. 媒介与技术的融合:随着媒介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和形态也在不断变化。
后现代转向下的大众文化理论更加注重媒介与技术的融合,以及其对大众文化的影响。
3. 文化产业的崛起:后现代社会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大众文化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现象使得大众文化理论更加关注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其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五、后现代转向对大众文化理论的影响1. 拓宽研究视野:后现代转向为大众文化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使得研究更加关注多元文化和文化身份的建构。
2. 推动理论创新: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理论的批判和反思,为大众文化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推动了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pdf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pdf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是当代文化研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下面将根据以下列表结构阐述这个话题:1. 后现代主义的定义;2.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3.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的关系;4. 结论。
1. 后现代主义的定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形成的一种哲学和思想潮流,以反对现代主义和现代化的理念为核心。
后现代主义强调主观体验、多元文化、装饰元素等等,其核心理念是反对理性主义、唯物主义和所有普遍性的、总体性的思想。
后现代主义分别反映于诗歌、哲学、文化、政治、建筑等领域中,并逐步发展为一个思想体系。
2.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后现代主义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多样性、分散性、异质性、超越性等方面。
多样性指的是认同不同文化的存在,认为不同文化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和理解。
分散性和异质性指的是后现代主义者强调多样性和相对性,而不是追求单一的价值和权威,其思想表现为相对性和多元性。
超越性指的是后现代主义者对现代化和近代化进行质疑和否定,认为现代化的思想可以导致各种问题,需要超越过去的思想传统。
3.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的关系后现代主义是文化理论中的一种思想,其主要在于反对单一文化的思想,强调包容多元文化,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更加开放和多元的文化形态。
文化理论强调的是文化发展和变化,其中后现代主义作为文化变革的一个方向,重新定义和探索多元文化和身份认同的新模式。
文化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相辅相成,前者对环境和社会中的文化因素进行探讨,后者则是对现代化的反思和批判。
4. 结论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以来的一种重要哲学和思想潮流,其对文化理论的影响深远,反映在文化认同、社会性别、种族问题等方面。
历史的发展证明,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出现反映了当代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认识。
因此,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理论的学术交流和探讨仍将持续推动人类的文化进步和创新。
启蒙运动与人的异化——读《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有感

神 秘 性 使 人 感 到 自 己 的渺 小 , 意 识 到 自 己的 真 正 地
位 。 一 切 人 类 世 界 或 自然 界 存 在 的 现 象 都 在 科 学 的
显 微 镜 下 脉 络 清 楚 , 象 成 为 真 真 切 切 的 假 象 , 切 现 一
都 在 摒 弃 感 官 知 觉 之 后 走 向量 化 走 向数 字 化 走 向物
在 启 蒙 运 动 H- 的 宗 教 改 革 清 教 徒 的 教 义 吊 销 了 此 1代 ,
启蒙运 动之后 , 苏的理性 实际上是 不完 整 的。 复
那 种 个 人 作 为 一 个 整 体 是 自我 世 界 的 中 心 的 时 代 已
生 的 幸 福 , 也 使 人 在 某 种 意 义 上 觉 悟 到 追 求 与 主 的 同 在 是 一 种 徒 劳 ,从 而 给 人 类 在 神 的 面 前 一 种 深 深 的 挫 败 感 ,无 论 你 怎样 努 力 上 帝 的 恩 惠 与 救 赎 是 遥
第l 卷第 4 期
Vo .1 , 1 No. 4
长 安 学 刊
CHANG’ AN c e c ro i a S in ePe i d c l
21 00年 l 2月
De .,2 0 c 01
启蒙运动与人的异化 读《 后现代iX与文化Fra bibliotek论》 _ 有感
樊 高 峰
( 陕西师 范大 学, 陕西西安 70 6 ) 1 02
摘 要: 宗教改革 以及科技革命 改变了历史 , 人类开始 了自己未知的精神空 白, 个人 中心逐渐成为谎言与欲
望, 人的独立性与 自主性被 吊销 了, 人类精神 肉体 异化的历程开始 了, 笔者在 文中浅显叙述 了自己的一些关于启
文学理论:从现代到后现代

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强调对文本的多重解读和开放性。这一时期的文学理论 家们认为,文本的意义不是固定的,而是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构建的。因此, 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更加注重读者的参与和解读。同时,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也 文本与社会、文化、历史等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
在现代与后现代文学理论的对比中,作者也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和。尽管 两者在理论观点上存在分歧,但它们都试图通过分析文本来揭示文学的本质和规 律。两者也都强调了文本与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
在本书中,作者还探讨了现代和后现代理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转化。例如,结构主义对后现代理 论的影响以及后现代理论对实证主义的批判等。作者还分析了不同流派的理论观点在文学批评实 践中的应用和影响。
《文学理论:从现代到后现代》这本书的内容摘要涵盖了现代和后现代文学理论的主要流派和观 点,揭示了文学理论在各个时期的特点和演变。通过对这些理论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 理解文学的本质和意义,以及不同流派的理论观点在文学批评实践中的应用和影响。
阅读感受
《文学理论:从现代到后现代》这本书是一本深入探讨文学理论发展脉络和 趋势的著作。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其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度,对于我理解文学理 论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二十世纪是知识生产“大转型”的世纪,文学理论作为思 想先锋,其发展对其他学科和其他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个世纪,文学理论 经历了从现代范式向后现代范式的转型,这种转型在知识学与理论取向、话语与 文本、意义与阐释、意识形态、认同与经典等基本问题上都有突出表现。
在现代文学理论的阶段,本书首先介绍了实证主义、形式主义、新批评等流派的理论观点。实证 主义强调文学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认为文学研究应该以事实为依据,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理论。 形式主义则注重文学的形式和结构,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语言的形式和功能。新批评则强调文本 的独立性和自足性,认为文本是一个封闭的、独立的世界,与外部世界无关。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探(最终版本)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探析———读《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冯慧玲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合肥230601摘要:杰姆逊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在对资本主义文化进行分期的基础上,运用总体性的手法对后现代主义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同时,作为一个时代的智者,杰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杰姆逊文化分期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研究方法局限性弗雷德里克?杰姆逊,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文化批评家,并以后现代主义理论著称。
其代表性的著作主要有《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马克思主义与形式》、《萨特:一种风格的起源》、《语言的牢笼》、《政治无意识》等。
他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用总体性的思路阐释后现代社会尤其是其文化现象,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后现代文化理论。
本文试图以《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为蓝本,对杰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进行相应的分析。
一、杰姆逊对资本主义的文化分期根据比利时政治经济学家厄内斯特?曼德尔对资本主义进行分期的相关论述,杰姆逊创作了自己的“文化分期论”。
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这本的引言中,他给资本主义国家划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国家资本主义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垄断资本帝国主义阶段;第三个阶段可概括为晚期资本主义,或多国化的资本主义。
然后,他认为与这三个时期相对应的文化也有其各自的特点。
“他在文中写到,“第一阶段的艺术准则是现实主义的,……于是第二阶段便出现了现代主义,而到第三阶段现代主义便成为历史陈迹,出现了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是文化工业的出现。
……”[1]在该书的第五章中他对于三阶段的划分又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对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 和“后现代主义”而言,我们应该将其视为社会的某个特定阶段的文化风格,而非只是文学作品的风格,因为它们反应了那个时代背后的文化逻辑; 第二,在三阶段中,由于人们对世界有着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有着各自对应的心理结构,因此,在不同的阶段,人的性质和特征也会相应地进行相应的转变;在第三点中,杰姆逊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他认为后现代主义实际是一种“断裂”,而非现代主义的继续。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解析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解析作者:郭哲韬弗雷德里克·杰姆逊(Fredric Jameson),是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评论家和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文化批评家。
他的后现代理论已成为当代西方文论的经典叙述。
1985年9月12日,杰姆逊教授应北京大学比较文学所和国际政治系国际文化专业之请,在北京大学开设有关当代西方文化理论的专题课,《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弗·杰姆逊教授演讲录》这本书就是根据他的上课录音翻译整理而成的,而他关于后现代主义和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理论也是在这次传入中国的。
杰姆逊着重谈到了后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特征。
他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和工业生产和商品已经紧密结合在一起,“商品化”不仅表现为物质产品,也渗透到了社会的精神领域,人们生活的环境被无数商品化了的广告,电影,录象带,录音带所构成的形象充斥着。
在这样的社会中,上层建筑起着决定性的重大作用,“多民族、无中心、反权威、叙述化、零散化、无深度概念等则是这一时期文化的主要特征”即“后现代主义”。
他在“引论:文化与文化分期”中谈到了文化分期。
他认为资本主义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是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形成了国家的市场,第二阶段是列宁的垄断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阶段,这个阶段形成了不列颠帝国、德意志帝国等,第三阶段则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资本主义。
第二阶段已经过去了,第三阶段的主要特征可概述为晚期资本主义,或多国化的资本主义,与这三个时代相关联的文化也有其各自的特点,第一阶段对应的是现实主义,第二阶段对应的是现代主义,而到第三阶段现代主义便成为历史陈迹,出现了后现代主义,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就是文化工业的出现。
他以曼德尔的资本主义三阶段理论为基础,对现代主义特别是后现代主义的后期资本主义文化进行了分析批判。
他从建筑、绘画、文学、摄影、广告、电影、音乐等方面具体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
后现代主义的社会是一个完全商品化的社会,“到了后现代,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
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现代主义文化的比较

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现代主义文化的比较作者:李华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第05期[摘要] 本文对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文化做了比较研究,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化对传统理念的反叛是以四种深度模式的消失j(r标志的。
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现代主义文化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一是主体性的消失,平面化、去历史化、无中心是其主要的表现;二是不确定性,二者的可解释性不同;三是形象的出现,距离感、现实感的消失,摄影、电影、电视的超级现实主义特征使现实的形象代替了实际的现实:后现代主义成为了和启蒙时代决裂以及对现代性批判的代名词。
[关键词] 主体性消失;不确定性;形象的出现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一书中,杰姆逊把资本主义分成了三个阶段,即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阶段,晚期资本主义或多国化的资本主义阶段。
他认为艺术上出现的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分别对应着资本主义的不同阶段,并且“应该将这些名称看成是某一阶段的文化风格,代表着某一阶段的文化逻辑。
这不同的风格与语言的关系也是不一样的,每一阶段都有对语言的不同认识和不同的使用方法。
”现实主义阶段文化注重写实,现代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平面感、变形,而到了后现代主义,这一阶段的文化无中心,无深度,更加反权威与平面化。
现代主义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文化都体现了对前一个阶段传统理念的反叛,随着艺术与经济相结合,艺术充分进入商品生产世界,现代主义文化没落了,出现了一种新的艺术世界,即后现代主义的世界。
一、后现代主义文化是对传统理念的反叛——以四种深度模式的消失为标志传统的艺术理念总是在寻找作品表象之下内在或隐含的某种意义,企图走进一个内在的意义里,人们相信这样的表象之下必定有某种隐含的意义,这种思维模式,在后现代主义文化里被完全抛弃了。
只注重表面现象,不去追求隐藏在表象之下的蕴惫,也没有必要去追寻什么,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思维模式彻底否定了传统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的转换是以四种深度模式的消失为标志的。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杰姆逊与他的《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杰姆逊是美国当代最有影响、著述最丰富的文学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也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的最富活力、最雄心勃勃、最多产和系统的实践者。
他对西方后工业时代的文化做了深入、精湛的分析,尤其是他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的描述已经成为经典。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这本书是人们根据他在北大演讲的讲稿整理而成。
一.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提出与界定在北大的这次演讲中,杰姆逊在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指出资本主义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阶段)和晚期资本主义(或多国化的资本主义)。
与这三个阶段对应的分别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并把后现代主义作为晚期资本主义的主导文化形式来加以阐释。
这部著作跨越了诸多界限,从建筑、美术、音乐、文学、摄影、电影、电视等不同的领域选取了不同的作品加以分析,以感性的方式揭示后现代主义的特性。
有趣的是,杰姆逊并非单刀直入,从理论层面对后现代的概念与特质加以直接限定,而是在与现代主义的联系与比照中,在对不同作品的分析中缓缓行进,娓娓道来,既揭示了后现代与现代的区别,又显现出二者之间的深层联系,在并且揭示了后现代主义文化所发生的三个转向:二.后现代主义的文化三个转向:1. 文化大众化杰姆逊指出:在19世纪,文化还被理解为只是听高雅的音乐、欣赏绘画或看歌剧,文化仍然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方法。
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后现代主义文化已经从过去那种特定的“文化圈层”中扩张出来,开始与市场社会相联系,并通过日常生活本身被消费,从而出现了消费文化。
他指出后现代社会中,出现了文化工业。
文化工业打破了文化与商品的界限。
不仅商品化的形式遍布于文化之中,而且伴随着文化的彻底大众化,艺术作品及美学理论和文学理论等也变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商品。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分析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分析田金芝【摘要】Fredric Jameson is a world-famous American literary theorist and cultural critics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his modernism culture theory and its theoretical basis,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Jameson's theory absorbs and borrows the "collectivity" ideology and theoretical components from Hegel,Marx,Lukacs,etc.%杰姆逊是二战后涌现出来的具有世界影响的美国文学理论和文化批评家。
本文在分析其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同时,并对其理论的理论基础作了进一步的探析,认为其吸收借鉴了黑格尔、马克思、卢卡奇等人的"总体性"思想和理论成分。
【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0)007【总页数】4页(P62-65)【关键词】杰姆逊;后现代主义;总体性【作者】田金芝【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9.9弗雷德里克·杰姆逊是美国杜克大学的教授,是西方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
作为文学理论和文化批评家,他的著述颇丰,其中《马克思主义与形式》、《语言的牢笼》、《政治无意识》,被当代另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伊格尔顿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三部曲。
其后的《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一书,更是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轰动,以至佩里·安德森在《文化转向》一书的前言中高度评价时说:“杰姆逊的著作,犹如夜晚天空中开起的镁光照明弹,照亮了后现代被遮蔽的风景,后现代的阴暗和朦胧霎时变成一片奇异和灿烂。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对于这个当时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杰姆逊却不急于给出答案。
首先需要解决的难题,恐怕不在于如何定义和描述后现代,而在于如何让中国的听众和读者尽快了解与后现代相关的基本问题,诸如:西方文化是如何分期的,“后现代”之前是什么,“后现代主义”在理论层面的依据是什么,这些理论又是如何演变的,……等等。
毕竟,当西方文化已经累积、发展至“后现代”、“解构主义”的时候,身处20世纪80年代的我们对于那些现代的、结构主义的著作与观点却依然陌生。
阿尔图塞的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还有曼德尔关于“晚期资本主义”的论述,都是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
而后现代主义,则是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对当代资本主义文化症候做出的进一步诊断。
故此,在开始讨论后现代主义这一“正题”之前,杰姆逊感到有必要将后现代理论的来龙去脉,以及他自己的理论资源做一个充分的交待。
他似乎把每一家理论都看成一处风景,一个故事。
而他的任务,就是充作导游,引领听众和读者和他一起,进行一次轻松的旅行。
于是,对于每一种深厚晦涩的思想,杰姆逊都只撷取其中的一二片段,或是某个闪光点,加以糅和、改造,最后缝合进自己的体系之中,再使之趋向于一种与当代西方文化实践更相符合的文化逻辑——后现代主义。
无论是马克思、弗洛伊德、海德格尔,还是福柯、萨义德,甚至于更接近实践层面的麦克卢汉和大卫?里斯曼……所有这些令我们或者兴奋、或者挠头的名字,无论他们本人的观点有多么艰深晦涩,或者如何标新立异,杰姆逊却能轻轻巧巧地邀请他们,携带着各自思想的某个片段,在自己的精致结构中各就其位。
他用叙述击退了实际的困难与读者的沮丧,使艰难的理论回溯真正变成了一次轻松的旅行。
这种做法虽为杰姆逊招来了缺乏原创性的尖锐批评,却难以掩饰他的聪明和独到眼光,以及他那与生俱来的叙事冲动和高明的叙述技巧在经过一番兜兜转转之后,杰姆逊终于进入全书的主题。
他的表现绝不令人失望。
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理论探讨

关键词:晚期资本主义;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一、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现象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产生的基础是晚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晚期资本主义是对后工业化、充分市场化和全球一体化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方式的总概括,其基本特征是工业化的组织管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到农业、商品流通领域,并进而渗透到文化生产、娱乐消费等领域,其主要特点是跨国资本的全球扩张和纵深发展。
”1杰姆逊认为文化理论的构建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近期出现的文化现象,属于上层建筑,揭示出了晚期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对于后现代主义文化具有决定作用,并且文化也是理解时代特性的重要手段。
由此说明了经济现象与文化艺术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后现代主义是在现代主义逐渐消失后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杰姆逊引用厄内斯特.曼德尔在《晚期资本主义》一书中提出的观点:“能力科技发展中的基本革命——透过机器来生产机器引动器的科技——这正是科技革命史中最关键时候。
1848年以来蒸汽引擎的机器生产,19世纪90年代以来电力发动机及内燃机的机器生产,以及20世纪40年代以来电子及核子能量机器的生产——这三种生产的成功,乃是人类社会自18世纪后期经过‘原本’的工业革命以后因受到资本主义生产模式所驱动而形成的极为普及的科技革命。
”2曼德尔依据三次科技革命发生的同时资本主义的发展也经历了三次不同的阶段,并且不同阶段资本运作的特点也不一样,每个阶段发展都是对前一阶段的深化和扩展。
第一个阶段是与蒸汽机时代相对应的市场资本主义,这个时期的资本运作的特点还是自由竞争,与此相对应的文化表现形式为现实主义;第二个阶段是与电力发动机及内燃机相对应的帝国主义下的垄断式资本主义,这个时期的资本运作的特点是高竞争导致的垄断资本,该时期的文化表现为现代主义;第三个阶段则是当下人们所处的阶段,是与电子及核能量机器对应的跨国资本主义阶段,这个时期的资本运作的特点是资本的跨国运作,文化表现形式为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文化的构建之路——对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反思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下半叶出现于西方的一种文化思潮,它孕育于本世纪50年代,60年代在美国和法国兴起,在欧美达到巅峰。
它首先形成于建筑和文化领域,后来扩展到艺术、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其影响相当深远,不仅在欧美各国引起了剧烈的文化震荡,而且在许多非西方国家和地区引发了一股仿效的热潮。
杰姆逊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中概括了后现代主义文化四个基本的审美特征:主体消失、深度消失、历史感消失、距离消失。
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与中国的第一次见面,是1985年由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评论家和理论家詹姆逊在北大讲授他的马克思主义的后现代主义文化观。
北大教授王宁于1991年主持翻译的《走向后现代主义》一书,则使后现代主义成为一门前沿科学。
之后,由王岳川、尚水于1992年编选的《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一书,更为系统地译介了后现代文化和美学方面的主要文献,为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迅速蔓延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蔓延兴盛迅速扩展到除文学艺术的其他领域(后现代主义特征最为明显的领域是文学与前卫美术,如当时的现代派和寻根小说)。
于是,一批在文艺理论界有声望的学者激情宣称: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来临了!且不论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中国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单就是否在中国产生了真正的后现代主义文化这个最根本的问题也是十分可疑,而这一最根本的问题却为当时的理论界所忽略,至少也可以说对这一根本问题的探讨不够深入。
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来看,西方世界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兴起源于资本主义的高度发达。
当西方生产方式进一步强化了对个体生存方式与生产活动的限制,个体的生存方式与工作方式完全被纳入了固定的程式之中,引发了个人对人生意义的消极对待。
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在传统上受人尊重的人文科学和艺术的生存发展构成了胁,使得一部分的思想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学术目标发生了重大的偏离,使其对西方传统文化的信仰和信任发生了根本动摇。
艺术中的批判性思维

艺术中的批判性思维案例概述:1.《白雪公主》是由巴塞尔姆于1995年创作的一本书,一个彻底颠覆传统格林童话的“黑”童话故事: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化身为当代现实社会普通人,同居于纽约的破公寓。
这些侏儒男人爱逛窑子,沉溺于情色,白雪公主早已厌倦伺候他们。
她整天做着白日梦,把乌黑长发挂在窗外,期盼哪位王子爬上来,带她逃离一切的单调乏味。
一天,流淌着王族血统保罗出现了,但他竟是个无业游民,猥琐、懦弱,还建了地下基地偷窥白雪公主,恶毒女人简,因嫉妒男友爱上白雪公主而心生杀意。
毒苹果不再登场,她准备以"一杯古布森伏特加"实施阴谋,谁料结局更是不同于传统童话的意外反转。
2.《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是由詹姆逊创作的一本书,这本书拆解和粉碎经典文本的"意义链",把主流文化为了维护现存秩序而强行分离的表面对立的、矛盾的东西联系结合在一起,从而动摇了主导意识形态的绝对性和永恒性。
这本书也促进价值的重新生成,詹姆逊区别戏仿和拼凑法:"戏仿"依然有一定的价值追求,"背后隐藏着别的用心",有"讥讽原作的冲动",有"价值的增删”。
3.蒙娜丽莎是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达·芬奇于16世纪初创作的一幅作品。
虽然这幅作品以其神秘的微笑和华丽的细节而闻名于世,但也有一些学者和评论家认为蒙娜丽莎可能蕴含着某种批判意味。
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和优雅的姿态被视为对当时社会对美丽的标准和女性角色的批判。
在一个以男性视角为主导的社会里,蒙娜丽莎被看作是一种永恒的女性美的象征,她展现了独立、自信和神秘的气质,挑战了传统的美学观念。
蒙娜丽莎的眼神是这幅作品的焦点之一,她的目光似乎直视着观众,引发人们对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想象。
有些评论家认为这种眼神可能包含着对权力、控制和隐匿真实感情的批判,暗示着人们在社会中经常需要面对伪装和压抑真实情感的现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的读书报告
文艺学张庆200908050832
杰姆逊是后现代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和传播者。
而这本《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更是作为在华演讲稿译本出版的,因此,全书就能深入浅出的向我们介绍分析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三种不同的文艺理论。
尤其在分析比较后两种文论的基础上较为细致的勾勒了后现代主义文论的大致原理和框架。
个人认为,相对于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鲍德里亚的诗般语言的晦涩难懂,以及杰姆逊《后现代主义,或曰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一书的跳跃简洁语言来说,这本书的确是后现代主义理论了解入门的不二之选。
全书共分五章,翻译者唐小兵教授在译后记中简单概括前四章的内容可以说是反映了杰姆逊教授的研究活动的理论框架。
在这里,前四章暂按住不表,关键是第五章,杰姆逊教授在此章节通过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对比,表述了后现代主义的种种文化特征。
第五章开始,与引言部分结合来看。
杰姆逊把资本主义分成了三个阶段,即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阶段,晚期资本主义或多国化的资本主义阶段。
他认为艺术上出现的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分别对应着资本主义的不同阶段,并且应该将这些名称看成是某一阶段的文化风格,代表着某一阶段的文化逻辑。
现实主义阶段文化注重写实,现代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平面感、变形,而到了后现代主义,这阶段的文化无中心,无深度,更加反权威与平面化。
现代主义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文化都体现了对前一个阶段传统理念的反叛,随着艺术与经济相结合,艺术充分进入商品生产世界,现代主义文化没落了,出现了一种新的艺术世界,即后现代主义的世界。
鲍德里亚的“类像”世界中有着类似的划分,但他的划分更多的是服务于他的“类像”世界理论。
在他看来,方向的三个等级平行于价值规律的变化,他们从文艺复兴开始相继而来:——仿造是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的“古典”时期的主要模式。
(类比杰姆逊的第一个时期,二者近似一致。
杰姆逊注重文化写实,鲍德里亚则更强调物质生产和现实镜子般的一一对应关系)
——生产是工业时代的主要模式。
(这里,杰姆逊指出是现代主义为主的时期,平面,变形,精神焦虑等是其特征;鲍德里亚指出物质与符号对应关系不再是一一对应关系,而变得不确定)
——反真是目前这个受代码支配的阶段的主要模式。
(杰姆逊强调的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无中心无深度的文化特征,而鲍德里亚更为尖锐,指出这是一个虚拟的超现实世界,是一个类项世界)
在第8小节“类像,广告,历史感及历史小说”中,杰姆逊部分的认同了鲍德里亚的学说。
在这里有一个关于名词“劳动”的困惑,杰姆逊写到“或者我们可以说类想的特点在于其不表现出任何劳动的痕迹没有生产的痕迹”。
我们晓得类像的产生来自机械复制生产,倘若劳动解释成有创造性的活动,或许可以解释的通,否则将在此次出现翻译的笑话。
杰姆逊和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主义大体方向都是一样的,我个人认为他们在对于马克思生产理论有着不一样的见解。
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不适合后资本主义时代的。
因为他的理论赖以存生的基础——生产已经终结,取而代之的是机械复制。
而杰姆逊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并没有做出直接的回应,他在书中146页提到早在马克思写《资本论》之前,马克思一直持另一种观点,他相信真正的社会主义运动只有在整个世界都进入资本主义的时候才可能成功,也即当全球的
劳动力都转化成商品后才有可能。
这一过程无疑正是晚期资本主义中发生的现实情形。
所以,马克思正确的预言了劳动力商品化的现象,一切正是按照《资本论》描述的那样进行着。
第五章2—5节,通过对一系列艺术品的品鉴评论,杰姆逊揭示了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无深度性、距离感的消失、具有机械复制性以及情感上歇斯力竭似的无政治意义的表达性。
梵高,毕加索的画可以说是现代主义艺术作品的典型代表,他们或者体现出对现实客观世界的乌托邦式的改造,或者具有强烈的政治内容寓意。
而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
他们中并没有什么内容可言,主体早已经零散化解体了。
也并不会使我们当做政治作品来看待。
到了后现代主义社会,我们只有这样感觉:所有高雅艺术都已经大众化,商品化了。
在“平面感,深度模式,复制”一节中,杰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化是对传统理念的反叛。
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思维模式彻底否定了传统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的转换是以四种深度模式的消失为标志的。
即黑格尔或者马克思的辩证法,弗洛伊德学说,存在主义理论和符号学理论。
传统的艺术理念总是在寻找作品表象之下内在或隐含的某种意义,企图走进一个内在的意义里,人们相信这样的表象之下必定有某种隐含的意义,这种思维模式,在后现代主义文化里被完全抛弃了。
只注重表面现象,不去追求隐藏在表象之下的蕴意,也没有必要去追寻什么。
在最后几节中,由于涉及到萨特等,便稍显晦涩。
其实,把握住第七节文中提到的“距离感”,对于杰姆逊的后现代主义学说就不难理解了。
杰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特征是距离感的消失。
所谓距离感的消失,是指高技术社会中的人在与人与物的相互关系中,丧失了真实感,这是商品化与高技术的巨大冲击的必然结果。
距离感消失”与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有关。
本雅明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复制技术得以在大工业生产中广泛运用,当代的复制技术使艺术作品不再具有“独一无二性”,不再具有灵韵,摹本复制品代替了原作。
杰姆逊对受本雅明的“复制”说的影响并发展了该学说。
他认为,后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有着完全不同的特质,艺术技巧的革新、不仅直接影响艺术创造本身,甚至还影响艺术价值观念的转向。
在后现代文化生产中,图片、摄影、电影、电视以及商品的复制,使得当今世界被文化复制品所包围。
“在电视这一媒介中,所有其它媒介中所含有的与另一现实的距离感完全消失了。
这是个很奇特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可以说正是后现代主义的全部精粹。
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特征是距离感的消失。
”
因此,杰姆逊建构的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理论,它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文化的矛盾危机,说明了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或后工业化不可能没有真正解决的各种社会矛盾与人的问题。
同时也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