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优化选择原则求最短路径及长度
最优的最短路径算法
四种常用最短路径算法的介绍与比较在图论中,最短路径问题是指给定一个带权重的图,求出某个顶点到其他顶点的最短路径。
这个问题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路由选择、导航系统、交通规划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算法,其中一些是经典的,一些是较新的。
本文将介绍四种常用的最短路径算法,分别是Dijkstra算法、Floyd算法、Bellman-Ford算法和SPFA算法,并比较它们的优缺点、适用范围和时间复杂度。
Dijkstra算法Dijkstra算法是由荷兰计算机科学家Edsger Wybe Dijkstra在1956年发明的一种贪心算法,用于求解单源最短路径问题,即从一个指定的源点出发,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该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首先将源点加入一个已访问集合,并将其距离设为0;然后从未访问集合中选出距离源点最近的顶点,并将其加入已访问集合,并更新其相邻顶点的距离;重复上述步骤,直到所有顶点都被访问过或者目标顶点被访问过。
该算法可以用以下伪代码表示:function Dijkstra(G, s)// G为图,s为源点dist[s] = 0 // 将源点距离设为0S = {s} // 将源点加入已访问集合Q = V - S // 将其他顶点加入未访问集合while Q is not emptyu = extract_min(Q) // 从Q中选出距离最小的顶点uS = S + {u} // 将u加入已访问集合for each v in Adj[u] // 遍历u的邻接顶点vif dist[v] > dist[u] + w(u, v) // 如果可以通过u更新v的距离dist[v] = dist[u] + w(u, v) // 更新v的距离prev[v] = u // 记录v的前驱节点return dist, prev // 返回距离数组和前驱数组Dijkstra算法的优点是简单易懂,效率较高,适用于稀疏图和非负权图。
物流运输线路规划
物流运输线路规划随着全球化和电商的兴起,物流运输线路规划越来越重要。
物流运输线路规划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如货物种类、货物价值、货物重量、运输距离、运输时间、交通状况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物流运输线路规划的基本原则和关键因素。
物流运输线路规划的基本原则1. 最短路径原则最短路径原则是物流运输线路规划的基本原则之一。
它要求物流运输线路应该尽量选择最短的路径,以减少运输时间和成本。
2. 最优化原则最优化原则是指在满足货物要求的情况下,最大化利润或最小化成本的原则。
这个原则需要考虑到货物的类型、价值、数量和运输距离等因素,使得物流运输线路规划具有经济性。
3. 时间效率原则时间效率原则是指物流运输线路应该尽量选择快速、稳定的配送方式。
这个原则需要考虑到货物的紧急程度和运输时间等因素,保证货物能够快速到达目的地。
关键因素1. 货物种类和价值货物种类和价值是物流运输线路规划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货物种类对运输方式有着不同的要求。
例如,易碎物品需要专门的运输方式保证其安全性;高价值货物则需要更加安全稳妥的运输方式,以避免损失。
2. 货物重量和数量货物重量和数量是影响物流运输线路的关键因素之一。
重量和数量不同的货物需要采用不同的运输方式和车辆。
同时,运输方式和车辆的不同也会直接影响货物的成本。
3. 运输距离和运输时间运输距离和运输时间也是物流运输线路规划中的关键因素。
长距离的运输方式会增加运输成本和运输时间。
运输距离和运输时间的选择需要根据货物的紧急程度和成本因素进行权衡。
4. 交通状况和运输成本交通状况和运输成本也是物流运输线路规划中的关键因素。
不同地区的交通状况和路况影响运输方式和运输时间。
同时,不同的运输方式和车辆也会对运输成本产生不同的影响。
总结物流运输线路的规划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如货物种类、价值、重量、数量、运输距离、运输时间、交通状况和运输成本等。
在规划线路时需要权衡各个因素,以尽量降低运输时间和成本,同时保证货物的安全和稳定。
最优化理论在交通运输规划与控制中应用
最优化理论在交通运输规划与控制中应用交通运输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与控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道路网络设计、交通流量控制、运输效率优化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最优化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领域。
本文将探讨最优化理论在交通运输规划与控制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一、交通运输规划中的最优化理论应用1.1 道路网络设计最优化理论可以用于道路网络设计中,通过确定最佳的道路布局和连接方式,实现整体交通系统的效率最大化。
例如,可以使用最优化算法确定适当的道路宽度、交叉口布局和信号灯安装位置,以减少交通拥堵和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1.2 公共交通线路规划在公共交通线路规划中,最优化理论可以帮助确定最佳的线路布局、站点设置和班次安排,以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服务水平和运输效率。
通过最优化算法,可以考虑乘客流量、交通需求和运行成本等因素,制定出最佳的线路方案。
1.3 物流配送路径规划对于物流配送而言,最优化理论可以应用于确定最短路径或者最优路径,以实现物流运输的高效性和经济性。
通过考虑货物数量、配送地点、供需关系等因素,最优化算法能够找到最佳的配送路径,减少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
二、交通运输控制中的最优化理论应用2.1 交通流量优化控制最优化理论可以应用于交通流量优化控制中,通过调整信号配时和交通流分配,实现交通拥堵的缓解和道路通行能力的提高。
最优化算法可以根据实时交通流量、车辆速度和拥堵程度等信息,调整信号灯的时长和车道分配,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交通效率。
2.2 车辆路径选择在现代交通系统中,最优化理论可以帮助车辆选择最佳路径,以避开交通拥堵和减少行程时间。
通过考虑路况信息、交通拥堵情况和车辆速度等因素,最优化算法可以为驾驶员提供最佳的行车路径选择,以提高行车速度和减少拥堵现象。
2.3 公交车调度优化对于公共交通调度而言,最优化理论可以帮助优化公交车的班次和运行路线,以提高公交系统的服务水平和运输效率。
通过考虑乘客需求、路线长度和运行时间等因素,最优化算法可以确定最佳的班次频率和路线安排,以满足乘客的需求并减少运行成本。
【初二】最短距离问题总结
【初二】最短距离问题总结在初二数学课程中,最短距离问题是一个常见的问题类型。
本文将对最短距离问题进行总结和简要解析。
最短距离问题定义最短距离问题是指在给定的条件下,求解两个点之间最短路径的问题。
该问题常见于几何、图论和最优化等领域,在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最短距离问题解决方法1. 直线距离计算最简单的情况是直线距离计算。
当两个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给出时,可以使用勾股定理(即直角三角形斜边长度公式)计算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2. 曼哈顿距离计算曼哈顿距离是指在矩形网格中,从一个点到达另一个点所需要的最小移动次数(只能上下左右移动,不能斜向移动)。
曼哈顿距离计算可以通过两点横纵坐标的差值相加得到。
3. 最短路径算法对于复杂的情况,如图论中求解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可以使用最短路径算法。
常见的最短路径算法包括迪杰斯特拉算法(Dijkstra Algorithm)和弗洛伊德算法(Floyd Algorithm)等。
这些算法可以在给定网络、权重或距离信息的情况下,计算出两点之间最短路径的长度和路径。
最短距离问题应用举例最短距离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下面列举几个例子:1. 导航系统:导航系统通过计算起点和终点之间的最短路径,为驾驶员提供最优的导航路线。
2. 物流配送:物流公司需要计算货物从起点到终点的最短路径,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运输成本和时间。
3. 网络通信:计算机网络中的路由算法使用最短路径算法来确定数据包传输的最佳路径。
4. 旅行规划:旅行者可以使用最短路径算法规划旅游路线,使得行程更加紧凑和高效。
总结最短距离问题是初二数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不同计算方法和最短路径算法,可以有效地解决两点之间最短路径的问题。
最短距离问题在实际中有许多应用场景,涉及导航、物流、网络通信和旅行规划等领域。
《图论》第4章 最优路径问题(1)
4.2 求最短距离的Dijkstra算法
[证明续 证明续2] 证明续 (2) 向 S0中添加 v 后,对 z∉S=S0∪{v} 且 <v, z>∈A,从 u 经 S 直接到达 z 的路径包括了从 u 经 S0 直接到达 z 的和从 u 经 v 直接到达 z 的两部分。由归纳假设的(2),前者的最短距 离由迭代前的 t(z) 描述;而后者的最短距离由 t(v)+w(v,z) 描述。故 t(z)= min{t(z), t(v)+ w(v,z)} 描述了u 经 S 直接到达 z 的最短距离。 综上,由归纳原理,证毕。 [计算复杂度 O(n2) 计算复杂度] 计算复杂度 8
55 60 40 25 ∞ 5 20 ∞ 20 25 10 20 80 20 65 50 25 30 45 35
11
4.3 求两点间最短距离的Warshall算法
[续2] 续
∞ ∞ 40 25 10
55 60 40 25 ∞ 5 20 ∞ 20 25 10 20 80 20 65 50 i =3 25 30 45 35
55 60 40 25 25 5 15 25 20 25 10 20 40 20 30 40 i =4 25 30 40 35
65 40 35 25 10
55 60 40 25 25 5 15 25 20 25 10 20 40 20 30 40 25 30 40 35
di j =
, v j >∈ A 其它
[带权路径长度 设路径 v1, v2 , … ,vk 为上述网络的路径,其带 带权路径长度] 带权路径长度 权路径长度定义为
π (v1 , vk ) = ∑ w(vi , vi +1 )
最短路径问题的优化算法
最短路径问题的优化算法最短路径问题是图论中的经典问题之一,涉及在给定图中找到两个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这个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导航系统中的路线规划、网络通信中数据包的传输等。
为了提高计算效率,许多优化算法被提出和应用于解决最短路径问题。
1. 单源最短路径问题单源最短路径问题是指在给定图中,从一个固定的起始节点到其他所有节点的最短路径问题。
经典的解决方法包括迪杰斯特拉算法和贝尔曼-福特算法。
迪杰斯特拉算法是一种贪婪算法,通过确定与起始节点距离最短的节点来逐步扩展最短路径树。
具体步骤如下:1) 初始化距离数组,将起始节点距离设为0,其他节点距离设为无穷大。
2) 选择当前距离最短的节点,并标记为已访问。
3) 更新与该节点相邻节点的距离,若经过当前节点到相邻节点的距离更短,则更新距离数组。
4) 重复步骤2和步骤3,直到所有节点都被访问过。
最后,距离数组中记录的即为从起始节点到其他所有节点的最短路径。
贝尔曼-福特算法是一种动态规划算法,通过不断地松弛边来逐步得到最短路径。
具体步骤如下:1) 初始化距离数组,将起始节点距离设为0,其他节点距离设为无穷大。
2) 依次对所有边进行松弛操作,即更新边的端点节点的距离。
3) 重复步骤2,直到所有边都被松弛完毕。
4) 判断是否存在负环路,若存在则说明无最短路径;若不存在,则距离数组中记录的即为从起始节点到其他所有节点的最短路径。
2. 全局最短路径问题全局最短路径问题是指在给定图中,找到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问题。
弗洛伊德算法是一种经典的解决方法,通过动态规划的思想逐步求解。
弗洛伊德算法的具体步骤如下:1) 初始化距离矩阵,将所有节点之间的距离设为无穷大。
2) 根据已知的边信息更新距离矩阵,即将已知路径的距离设为对应的实际距离。
3) 对于每一对节点,考虑经过中转节点的路径是否更短,若更短则更新距离矩阵。
4) 重复步骤3,直到距离矩阵不再变化。
最后,距离矩阵中记录的即为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最短路径的算法
最短路径的算法最短路径的算法小河边有两个村庄A,B,要在河边建一自来水厂向A村与B村供水,若要使厂部到A,B村的距离相等,则应选择在哪建厂?要回答出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了解一下最短路径的相关知识。
以下是店铺与大家分享最短路径的知识。
最短路径最短路径,是指用于计算一个节点到所有节点的最短的线路。
主要特点是以起始点为中心向外层层扩展,直到扩展到终点为止。
Dijkstra算法能得出最短路径的最优解,但由于它遍历计算的节点很多,所以效率低。
最短路径问题是图论研究中的一个经典算法问题,旨在图(由结点和路径组成的)中两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最短路径问题最短路径问题是图论研究中的一个经典算法问题,旨在寻找图(由结点和路径组成的)中两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算法具体的形式包括:确定起点的最短路径问题- 即已知起始结点,求最短路径的问题。
适合使用Dijkstra算法。
确定终点的最短路径问题- 与确定起点的问题相反,该问题是已知终结结点,求最短路径的问题。
在无向图中该问题与确定起点的问题完全等同,在有向图中该问题等同于把所有路径方向反转的确定起点的问题。
确定起点终点的最短路径问题- 即已知起点和终点,求两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全局最短路径问题- 求图中所有的最短路径。
适合使用Floyd-Warshall算法。
Dijkstra算法1.定义概览Dijkstra(迪杰斯特拉)算法是典型的单源最短路径算法,用于计算一个节点到其他所有节点的最短路径。
主要特点是以起始点为中心向外层层扩展,直到扩展到终点为止。
Dijkstra算法是很有代表性的最短路径算法,在很多课程中都作为基本内容有详细的介绍,如数据结构,图论,运筹学等等。
注意该算法要求图中不存在负权边。
问题描述:在无向图 G=(V,E) 中,假设每条边 E[i] 的长度为 w[i],找到由顶点 V0 到其余各点的最短路径。
(单源最短路径)2.算法描述1)算法思想:设G=(V,E)是一个带权有向图,把图中顶点集合V分成两组,第一组为已求出最短路径的顶点集合(用S表示,初始时S中只有一个源点,以后每求得一条最短路径 , 就将加入到集合S中,直到全部顶点都加入到S中,算法就结束了),第二组为其余未确定最短路径的顶点集合(用U表示),按最短路径长度的递增次序依次把第二组的顶点加入S中。
配电线路路径优化设计及选择
配电线路路径优化设计及选择摘要:本文探讨了配电线路路径优化设计及选择的关键问题。
首先,分析了配电线路整体结构设计、线路架设设计难点、导线选择设计、线路设计中的机电线路和合理优化杆塔。
随后,强调了综合考虑经济、可靠性和环境等因素的重要性。
最后,介绍了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路径选择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通过优化设计,配电线路能够提高传输效率,降低成本,并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关键词:配电线路;优化设计;选择引言配电线路路径优化设计及选择是保障电力供应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探讨配电线路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包括整体结构设计、线路架设难点、导线选择、机电线路布置和杆塔优化。
通过综合考虑经济、可靠性和环境等因素,寻找最佳设计方案,以提高线路传输效率、降低成本,同时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1.配电线路路径优化设计中存在的难点问题1.1拓扑结构优化在配电线路路径优化设计中,拓扑结构优化是一个重要难点。
合理的拓扑结构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线路长度,降低线路损耗和电压降,提高电能传输效率。
然而,由于电网的复杂性和不断变化的负荷需求,寻找最佳拓扑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优化问题,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并且可能存在多个局部最优解。
1.2负载均衡实现负载均衡是另一个挑战。
在配电线路中,部分区域负荷可能不均匀分布,导致某些线路过载,而其他线路处于低负荷状态。
通过优化设计,需要在保持线路安全运行的前提下,使得负载更加平衡,最大化利用线路潜在能力,避免能源浪费和设备过早损耗。
1.3可靠性与鲁棒性配电线路必须保持高度可靠,以确保供电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然而,线路经常面临自然灾害、意外故障或恶意攻击等风险,因此需要优化设计以提高系统的鲁棒性。
在考虑多种潜在故障和异常情况的前提下,找到一种设计,使得系统具备快速自愈和容错能力,是一个复杂而困难的问题。
1.4成本与效益平衡配电线路路径的优化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建设和运维成本,以及设计所带来的效益。
降低线路建设成本可能导致系统效率下降,而过度优化线路路径可能造成高昂的设计和运维费用。
曲面上最短路径
曲面上最短路径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曲面上最短路径问题的数学描述。
假设有一个曲面S,上面有两个点A和B,我们希望在曲面S上找到一条最短的路径连接这两个点。
通常我们可以使用曲面的参数化方程来描述曲面上的点,即将曲面上的点表示为参数t的函数形式:P(t) = (x(t), y(t), z(t))其中x(t), y(t), z(t)分别表示曲面上点的x、y、z坐标的函数。
所以曲面上的路径可以表示为参数t的区间[a, b]上的曲线C(t):C(t) = (x(t), y(t), z(t)), a ≤ t ≤ b我们希望找到一条最短的路径连接A和B,这条路径可以表示为曲线C(t)上的点。
所以我们需要求解曲线C(t)的长度:L = ∫[a, b] ||C'(t)|| dt其中C'(t)是C(t)的导数,||C'(t)||表示C'(t)的模长。
我们希望最小化路径的长度L,即求解参数t的取值,使得长度L最小。
曲面上最短路径问题的解决可以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是在曲面上求解出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然后是在整个曲面上找到最短路径。
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这两个步骤。
第一步,我们需要求解在曲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通常可以使用最优化方法来求解这个问题。
最常见的方法是使用梯度下降法或者牛顿法。
首先我们需要定义一个曲线C(t)的长度的函数,然后使用最优化方法求解出曲线C(t)上的点,使得长度最小。
这个问题与平面上的最短路径问题的解决方法类似,只是在曲面上求解需要考虑曲面的特殊性,可能会更加复杂。
第二步,我们需要在整个曲面上找到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这个问题通常可以通过对曲面上的所有可能路径进行搜索来求解。
但由于曲面的特殊性,可能会导致搜索空间非常大,效率较低。
因此,可以使用启发式搜索算法,如A*算法,来加快搜索速度。
在搜索过程中,需要考虑曲面的参数化方程,以及曲线的长度函数,来确定搜索的方向和范围。
在实际应用中,曲面上最短路径问题可能会遇到许多挑战,如曲面的几何形状、曲率的变化、曲面的不可行走区域等。
最优化-最短路
Dijkstra算法步骤
1)
S:永久标号的顶点集中 s: DIJ算法的起点 mp: 带权图邻接矩阵 mp[u][v]: 顶点u到顶点v的路径权值(无路径时权值为INF) f[v]: 记录v是否在永久标号的顶点集中 l[v]: 记录当前情况下,从s到v的最短路径权值 lastPoint[v]: 记录v的父顶点,用以输出最短路径;
9
2
9
把9加入S
10
v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L(v)
F‘(v)
0
1
8
1
11
1
16
1
3 5
17
1
16
1
5 6
7
1
8
1
17
1
12
10
INF
0
27
0
2
8
3 6
3
2
4
1
1
8
7
7 8
9
5
7
2
11
9
2
9
把10加入S
10
v
1
2
3
4
5
6
78Βιβλιοθήκη 91011
L(v)
F‘(v)
0
1
8
1
11
1
16
1
3 5
17
1
16
1
5 6
初始化 令 l[s]=0; vv0, l[v]=INF;
v, f[v]=0,lastPoint[v]=-1;
1)
更新l(v), f(v) 寻找f[u]=0即不在S中的,且使l(u)最小的顶点u 把u加入到S,即f[u]=1 对所有不在S中的顶点v,如l[v]>l[u]+mp[u][v],则[v]=l[u]+mp[u][v],lastPoint(v)=u
最短路径选择算法
最短路径选择算法在计算机科学中,最短路径选择算法是解决图论中路径选择问题的一种常用算法。
路径选择问题是指如何在一个加权图中找到两个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最短路径选择算法可以应用于很多实际问题,比如交通网络中的导航系统、电信网络中的路由选择等。
最短路径选择算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计算图中各个节点之间的距离,找到两个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常用的最短路径选择算法有Dijkstra算法、Floyd-Warshall算法和Bellman-Ford算法等。
Dijkstra算法是最常用的最短路径选择算法之一。
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逐步扩展,从起始节点逐步找到所有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具体实现时,Dijkstra算法维护一个距离数组,记录从起始节点到各个节点的当前最短距离。
然后,在每一次迭代中,选择当前距离最小的节点作为中间节点,更新与其相邻节点的距离。
通过不断更新距离数组,最终可以得到起始节点到其他所有节点的最短路径。
Floyd-Warshall算法则是一种更为通用的最短路径选择算法。
它通过动态规划的思想,逐步计算图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具体实现时,Floyd-Warshall算法维护一个距离矩阵,记录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当前最短距离。
然后,通过不断更新距离矩阵,最终可以得到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Bellman-Ford算法是一种用于处理带有负权边的最短路径选择问题的算法。
与Dijkstra算法和Floyd-Warshall算法不同,Bellman-Ford算法可以处理负权边,但是不能处理带有负环的图。
具体实现时,Bellman-Ford算法通过进行多次迭代,逐步更新距离数组,直到没有距离变化为止。
通过这种方式,Bellman-Ford算法可以找到起始节点到其他所有节点的最短路径。
除了上述三种常用的最短路径选择算法,还有很多其他的算法也可以用于解决路径选择问题。
例如,A*算法是一种启发式搜索算法,可以在图中找到最短路径。
最短路径 数学表达
最短路径数学表达在数学中,最短路径问题是一种最优化问题,它涉及从一个源点到一个终点的最短路径查找。
最短路径问题在很多实际场景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比如交通系统中的最短路径规划、位置服务(GPS)、物流规划、图像处理等等。
最短路径的数学表达可以用来解决路径优化问题,其一般形式如下:最短路径问题:给定一个有向图G=(V,E),给定两个结点s和t,求从s到t的一条最短路径。
最短路径问题的数学模型可以表示为:min f(x) = c(x)s.t. x∈P(s, t)其中x是最短路径中的路径矢量,c(x)是路径代价函数,P(s,t)是从s到t的所有路径集。
该模型可以把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一个求最小值的优化问题,即求出代价值最小的最短路径。
最短路径问题的求解通常有多种算法,比如贪婪算法、动态规划等等。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Dijkstra算法,它是一种潜伏机制,通过合理的搜索,可以在有向图中找到最短路径。
Dijkstra算法的步骤如下:1.定源点s,初始化s的距离为0,设定其他结点的距离为无穷大,表示尚未探测;2.较上一个节点的所有邻接节点,把当前访问节点的距离和邻接节点的距离加起来,求出新的距离,取最小值更新邻接节点的距离;3.复以上步骤,直到把终点t也更新为最短路径;4.最终结果抽象为路径,返回最短路径。
由于有了最短路径数学表达式和算法,可以利用数学建模求解各种实际场景中的最短路径优化问题,比如位置服务(GPS),它可以帮助你避免在交通拥挤的城市中走着走着就迷路,便捷高效地达到目的地;物流规划中也可以利用最短路径的数学模型来求解路径最优化问题,从而找到最快、最省费用的路线;在图像处理中,最短路径可以用来求解最短连接问题,例如计算机视觉系统中视觉对象的精确轮廓提取。
综上所述,最短路径问题在实际场景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可以帮助求解许多优化问题,而最短路径的数学表达以及求解算法也成为实现这些问题的基础和依据。
(完整word版)最短路径算法附应用
最短路径算法及应用乘汽车旅行的人总希望找出到目的地的尽可能的短的行程。
如果有一张地图并在图上标出每对十字路口之间的距离,如何找出这一最短行程?一种可能的方法就是枚举出所有路径,并计算出每条路径的长度,然后选择最短的一条。
那么我们很容易看到,即使不考虑包含回路的路径,依然存在数以百万计的行车路线,而其中绝大多数是不值得考虑的。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阐明如何有效地解决这类问题。
在最短路径问题中,给出的是一有向加权图G=(V,E,W),其中V为顶点集,E为有向边集,W为边上的权集。
最短路径问题研究的问题主要有:单源最短路径问题、与所有顶点对之间的最短路径问题。
一、单源最短路径问题所谓单源最短路径问题是指:已知图G=(V,E),我们希望找出从某给定的源结点S∈V 到V中的每个结点的最短路径。
首先,我们可以发现有这样一个事实:如果P是G中从vs到vj的最短路,vi是P中的一个点,那么,从vs沿P到vi的路是从vs到vi的最短路。
(一)Dijkstra算法对于图G,如果所有Wij≥0的情形下,目前公认的最好的方法是由Dijkstra于1959年提出来的。
例1 已知如下图所示的单行线交通网,每弧旁的数字表示通过这条单行线所需要的费用,现在某人要从v1出发,通过这个交通网到v8去,求使总费用最小的旅行路线。
Dijkstra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从vs出发,逐步地向外探寻最短路。
执行过程中,与每个点对应,记录下一个数(称为这个点的标号),它或者表示从vs到该点的最短路的权(称为P 标号)、或者是从vs到该点的最短路的权的上界(称为T标号),方法的每一步是去修改T标号,并且把某一个具T标号的改变为具P标号的点,从而使G中具P标号的顶点数多一个,这样至多经过n-1(n为图G的顶点数)步,就可以求出从vs到各点的最短路。
在叙述Dijkstra方法的具体步骤之前,以例1为例说明一下这个方法的基本思想。
例1中,s=1。
因为所有Wij≥0,故有d(v1, v1)=0。
运筹学最优化原理的例子
运筹学最优化原理的例子
运筹学中的最优化原理有很多应用,以下是其中一些例子:
1. 背包问题:这是一个经典的连续最优化问题。
给定一组物品,每个物品都有自己的重量和价值,目标是选择一些物品放入背包中,使得背包内物品的总价值最大,同时不超过背包的重量限制。
2. 生产计划问题:在生产计划中,需要确定生产哪些产品、生产多少以及如何分配资源。
最优化原理可以用来制定最优的生产计划,使得某种目标函数(如总利润)达到最大或最小。
3. 路径规划问题:在物流和交通运输领域,最优化原理可以用来找到最优的路径规划方案,例如在给定一系列节点和边的情况下,找到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最短路径或最低成本路径。
4. 投资组合优化问题:在金融领域,投资者需要决定如何分配他们的资金以最大化收益或最小化风险。
最优化原理可以用来确定最优的投资组合,即在一组可能的投资组合中选择一个最优的组合,使得某个目标函数(如预期收益或风险)达到最优。
5. 调度问题:在生产或服务行业中,需要确定任务的顺序和时间安排以最小化成本或最大化效率。
最优化原理可以用来找到最优的调度方案,使得某个目标函数(如总完成时间或总成本)达到最小或最大。
以上例子只是运筹学中最优化原理的一些应用,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应用领域,如医疗、农业、能源等。
最优化计算方法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习题二包括题目: P36页 5〔1〕〔4〕 5〔4〕习题三包括题目:P61页 1(1)(2); 3; 5; 6; 14;15(1) 1(1)(2)的解如下 3题的解如下 5,6题14题解如下14. 设22121212()(6)(233)f x x x x x x x =+++---, 求点在(4,6)T-处的牛顿方向。
解: (1)(4,6)T x=-,由题意得∴(1)1344()56g f x -⎛⎫=∇=⎪⎝⎭21212122211212122(3)22(3)(3)2(233)()22(3)(3)2(233)22(3)x x x x x x x f x x x x x x x x +--+--------⎛⎫∇= ⎪+--------+--⎝⎭∴(1)2(1)1656()()564G x f x --⎛⎫=∇=⎪-⎝⎭∴(1)(1)11141/100()574/100d G x g -⎛⎫=-=⎪-⎝⎭15〔1〕解如下15. 用DFP 方法求以下问题的极小点〔1〕22121212min 353x x x x x x ++++解:取 (0)(1,1)T x=,0H I =时,DFP 法的第一步与最速下降法一样2112352()156x x f x x x ++⎛⎫∇= ⎪++⎝⎭, (0)(1,1)T x =,(0)10()12f x ⎛⎫∇= ⎪⎝⎭(1)0.07800.2936x -⎛⎫= ⎪-⎝⎭, (1)1.3760() 1.1516f x ⎛⎫∇= ⎪-⎝⎭以下作第二次迭代(1)(0)1 1.07801.2936x x δ-⎛⎫=-= ⎪-⎝⎭, (1)(0)18.6240()()13.1516f x f x γ-⎛⎫=∇-∇= ⎪-⎝⎭其中,111011126.3096,247.3380T T TH δγγγγγ===11 1.1621 1.39451.3945 1.6734T δδ⎛⎫= ⎪⎝⎭ , 01101174.3734113.4194113.4194172.9646T TH H γγγγ⎛⎫== ⎪⎝⎭所以 令 (2)(1)(1)1xx d α=+ , 利用 (1)(1)()0df x d d αα+=,求得 10.5727α=-所以 (2)(1)(1)0.77540.57270.8535x x d ⎛⎫=-= ⎪-⎝⎭ , (2)0.2833()0.244f x ⎛⎫∇= ⎪-⎝⎭以下作第三次迭代(2)(1)20.85340.5599x x δ⎛⎫=-= ⎪-⎝⎭ , (2)(1)2 1.0927()()0.9076f x f x γ-⎛⎫=∇-∇= ⎪⎝⎭22 1.4407T δγ=- , 212 1.9922T H γγ=所以 令 (3)(2)(2)2xxdα=+ , 利用(2)(2)()0df x d d αα+=,求得 21α= 所以 (3)(2)(2)11x x d ⎛⎫=+=⎪-⎝⎭, 因为 (3)()0f x ∇=,于是停顿 (3)(1,1)T x =-即为最优解。
bellman原理
bellman原理Bellman原理是运筹学中的重要原理之一,主要应用于最优化问题中。
Bellman原理是通过寻找最优路径的方式,求解最优值的问题。
Bellman原理可以用于解决多种问题,如旅行商问题、背包问题、最短路径问题等。
Bellman原理的核心思想是动态规划。
动态规划是通过将一个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子问题来求解,每个子问题只需求解一次,最后通过组合子问题的解得到原问题的解。
因此,动态规划算法在求解最优化问题时非常高效。
Bellman原理的应用步骤如下:1. 初始状态首先需要确定问题的初始状态,也就是从哪个状态开始计算最优解。
例如,如果我们想要确定一个图中的最短路径问题,则需要确定起点和终点是哪些节点。
2. 状态转移方程在确定初始状态后,需要制定状态转移方程,即计算从一个状态转移到另一个状态的代价。
例如,在最短路径问题中,我们需要考虑两个节点之间的距离来计算代价。
3. 计算最优解通过Bellman原理,我们可以计算出从初始状态到达每个节点的最优值。
这个过程可以采用迭代的方式,每一次迭代都会更新每个节点的最优值,直到最优值不再发生变化为止。
4. 判断是否存在负环当计算最优解时,需要注意是否存在负环的情况。
如果存在,则最优解将不存在,因为无论怎样走,总会得到一个更小的代价。
因此,需要在计算最优解之前检查是否存在负环,如果存在则需要进行特殊处理。
5. 输出最优解当计算出最优解时,需要将解输出或存储到数据结构中。
例如,在最短路径问题中,我们需要输出最短路径以及路径的长度。
总之,Bellman原理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最优化算法,可以应用于多种问题中。
通过分步骤的方法,我们可以清晰地理解这个算法,并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它。
因此,学习Bellman原理是每个运筹学爱好者的必修课程。
最短路径算法介绍
最短路径算法介绍据Drew 所知最短路经算法现在重要的应用有计算机网络路由算法,机器人探路,交通路线导航,人工智能,游戏设计等等。
美国火星探测器核心的寻路算法就是采用的D*(D Star)算法。
最短路经计算分静态最短路计算和动态最短路计算。
静态路径最短路径算法是外界环境不变,计算最短路径。
主要有Dijkstra算法,A*(A Star)算法。
动态路径最短路是外界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即不能计算预测的情况下计算最短路。
如在游戏中敌人或障碍物不断移动的情况下。
典型的有D*算法。
这是Drew程序实现的10000个节点的随机路网三条互不相交最短路真实路网计算K条路径示例:节点5696到节点3006,三条最快速路,可以看出路径基本上走环线或主干路。
黑线为第一条,兰线为第二条,红线为第三条。
约束条件系数为1.2。
共享部分路段。
显示计算部分完全由Drew自己开发的程序完成。
参见K条路算法测试程序Dijkstra算法求最短路径:Dijkstra算法是典型最短路算法,用于计算一个节点到其他所有节点的最短路径。
主要特点是以起始点为中心向外层层扩展,直到扩展到终点为止。
Dijkstra算法能得出最短路径的最优解,但由于它遍历计算的节点很多,所以效率低。
Dijkstra算法是很有代表性的最短路算法,在很多专业课程中都作为基本内容有详细的介绍,如数据结构,图论,运筹学等等。
Dijkstra一般的表述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用永久和临时标号方式,一种是用OPEN, CLOSE 表方式,Drew为了和下面要介绍的A* 算法和D* 算法表述一致,这里均采用OPEN,CLOS E表的方式。
大概过程:创建两个表,OPEN, CLOSE。
OPEN表保存所有已生成而未考察的节点,CLOSED表中记录已访问过的节点。
1.访问路网中里起始点最近且没有被检查过的点,把这个点放入OPEN组中等待检查。
2.从OPEN表中找出距起始点最近的点,找出这个点的所有子节点,把这个点放到CLOSE 表中。
最优路径问题的学习算法
最优路径问题的学习算法最优路径问题是指在给定的有向图中,从一个起始点出发寻找到达目标点的最短路径或最优路径的问题。
在实际生活和工程应用中,最优路径问题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导航系统中的最短路线规划、物流配送的路径优化等等。
为了解决最优路径问题,人们提出了各种学习算法,本文将介绍其中的几种常见算法。
1. 迪克斯特拉算法:迪克斯特拉算法是一种解决单源最短路径问题的贪心算法。
它通过维护一个距离表,不断更新起始点到每个节点的最短距离,并选择距离最短、但尚未被访问的节点作为下一次的起始点。
迪克斯特拉算法适用于有向图和无向图,但不能处理带有负权边的图。
2. 贝尔曼-福特算法:贝尔曼-福特算法是一种解决单源最短路径问题的动态规划算法。
它通过对每条边进行多次松弛操作,逐步更新起始点到每个节点的最短距离。
贝尔曼-福特算法适用于有向图,可以处理包含负权边的图。
但如果图中存在负权环路,则该算法会进入无限循环。
3. 弗洛伊德算法:弗洛伊德算法是一种解决所有节点对之间最短路径问题的动态规划算法。
它通过维护一个距离矩阵,不断更新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最短距离。
弗洛伊德算法适用于有向图和无向图,可以处理包含负权边的图。
4. A*算法:A*算法是一种解决带有启发式函数的最短路径问题的启发式搜索算法。
它综合考虑了节点之间的实际距离和启发式函数的估计值,并通过优先级队列选择下一步要访问的节点。
A*算法在实践中通常具有较高的效率和准确性,广泛应用于导航系统等领域。
5. 维特比算法:维特比算法是一种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动态规划算法,主要应用于隐马尔可夫模型等概率图模型中。
它通过递推和回溯的方式,寻找到概率最大的路径。
维特比算法在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种算法,还有一些其他的学习算法也可以用于解决最优路径问题,例如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等。
这些算法各自有着不同的适用场景和特点,选择适当的算法可以提高问题求解的效率和准确性。
最短路径法
最短路径法
最短路径法是用于在给定条件下从一点A到一点B找到一条最短的路径的一种算法。
它是用于求解带有权重的有向图的最短路径的方法。
它的目的是要在图的给定顶点之间找到一条最短的路径,主要是通过考察不同的路径,从而找到效率最高的路径,以期达到最优化的目的。
最短路径算法的原理是:设定一个源节点并且把它设置为一个较小的值0这就是称作“最小花费”,其他非源节点初始设置一个任意值。
从源节点开始,当你可以到达目标节点时,就从图中得到一条路径。
接下来,所有连接源节点的边都会被检索,然后把源节点附近任一某点当作新的源节点,重复上述步骤,一直到找到目标节点。
最短路径算法常用的方法有:贪心法、迪杰斯特拉算法和弗洛伊德算法。
贪心法(Greedy Algorithm)根据每一步的最优选择来处理问题,而迪杰斯特拉算法(Dijkstra's Algorithm)是一种基于动态规划来求解最短路径的简单的单源最短路径算法,这个算法无法处理权重为负值的情况,而弗洛伊德算法(Floyd-Warshall Algorithm)则可以处理负权重情况,这是一种基于动态规划的方法,它可以求出一个有向图中任意给定两点之间最短路径。
最短路径算法可以应用于许多场景,如寻找交通路线的最短距离、物流路线的最佳排序等,其应用领域较为广泛。
最短路径算法拥有给定时间复杂度,可在具有稀疏性特征的图上进行有效求解,以及不断发展改进的算法,这使它被广泛应用于实际中。
用最优化选择原则求最短路径及长度
用最优化选择原则求最短路径及长度
孙霞林
【期刊名称】《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2(022)002
【摘要】用最优化选择原则对有向赋权图中的最短路径问题进行了讨论,给出在任意简单有限有向赋权图中求出从任一点到指定点间的最短路径长度的数学模型,提出构造一条含弧数最少的最短路径的方法,并推广到简单有限无向赋权图中.
【总页数】4页(P72-74,102)
【作者】孙霞林
【作者单位】武汉化工学院,计算机系,湖北,武汉,43007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224
【相关文献】
1.长度递增法求最短路径 [J], 孟祥清
2.新课导入案例分析及其选择原则——以“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为例 [J], 朱志坚
3.应用最优化选择原则求最短路径及长度 [J], 张玉成
4.物流最短路径规划最优化计算方法研究 [J], 徐涛;郑英;周念
5.最短路径算法用于城市公交出行路径最优化 [J], 张淑娟;浮寸萍;金淑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卷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V o l122第2期Journal of H ubeiN o r m al U niversity(N atural Science)N o12,2002用最优化选择原则求最短路径及长度孙霞林(武汉化工学院计算机系,湖北武汉 430073)摘要:用最优化选择原则对有向赋权图中的最短路径问题进行了讨论,给出在任意简单有限有向赋权图中求出从任一点到指定点间的最短路径长度的数学模型,提出构造一条含弧数最少的最短路径的方法,并推广到简单有限无向赋权图中。
关 键 词:有向赋权图;决策;策略;最短路径中图分类号:O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714(2002)022******* 最短路径问题是图论中十分广泛的极值问题之一,其提法为:设G=〈V,E〉是一个有(无)向赋权图(他的每一条弧(边)e都有一个非负的权d(e)),在G中指定两个点U和V,求从U点到V点且各弧(边)的权之和最小的有(无)向路径。
求最短路径的常用方法是1959年E1W1D ijk stra提出的“标号发”,该法可求出从一个指定的点V到其它各点的最短路径长度(即含弧(边)的权之和)。
本文用最优化选择原则的思想,讨论在任一个有向赋权图中,从任意点到指定点V的最短路径及长度的方法。
1 最优化选择与最短路径 在一个策略的决定过程中,从初始状态或初始策略开始,每个决策状态可能有2个或2个以上的方案供决策选择,并且各个供选择的方案的后果均可用某个值来衡量,而最优化选择原则就是要确保在决定一个最优策略的过程中,使每次的决策都是最佳决策。
因此,对于一个有向赋权图而言,假定图中每一条弧的起点视为一个决策状态,终点视为一个供选择的方案,其权视为该方案的后果。
于是,求图中点U到点V的最短路径问题就成为从初始状态或初始决策U开始,经过若干次决策选择,确定达到目的V的最优策略。
定义1 在一个有向赋权图G中,若某点到目的点V的有向通路含有K条弧,称K为该点的步骤变量。
定义2 如果S是有向赋权图G中某条弧的起点,称S为状态变量(简称状态)。
定义3 对于某个状态S且步骤变量为K时所需选择的下一个点称为决策变量,记为V K(S),各步骤的决策总体称为策略。
我们约定:用符号d k(S)表示从某个状态S(处在S点)到目的点V且步骤变量为K时的最优策略,其值为从点S到点V所有含弧数为K的通路中最短路径长度,用符号d(u,v)表示在状态u下选择方案v的后果,其值是点u为起点而点v为终点的弧的权。
定理1 递推式:d k(S)=m in{d(S,V k(S))+d K-1(V(S))}(1)〔收稿日期〕 2001-09-27〔作者简介〕 孙霞林(1956— ),男,讲师・・27为对于一个步骤变量为K 的状态S ,在K 个步骤与K -1步骤之间的关系。
式(1)可直接由定义得到,证明从略。
图1 与U 、V 相关的网络图 例1 在图1中求点U 到点V 的最短路径及其长度。
解 计算从最后一个步骤开始。
当K =1时,显然有d 1(C 1)=2,d 1(C 2)=1,且V1(C 1)=V 1(C 2)=V 当K =2时,因从B 1出发有两种选择,即到C 1或C 2,由式(1)有d 2(B 1)=m in {d (B 1,C 1)+d 1(C 1),d (B 1,C 2)+d 1(C 2)}=m in {5+2,4+1}=5即表明从B 1到V 的最短路径长度是5(d 2(B 1)表示从B 1到V 含弧数为2的所有通路中的最短路径长度,而由图1知,所有从B 1到V 的通路所含的弧都只有两条,因此d 2(B 1)即为所求的从B 1到V 的最短路径长度)。
又因为d 2(B 1)=d (B 1,C 2)+d 1(C 2),故决策变量V 2(B 1)=C 2,这样从B 1到V 的最优策略为B 1→C 2→V 。
同理可得,d 2(B 2)=4,d 2(B 3)=4,各自决策变量为V 2(B 2)=C 1,V 2(B 3)=C 2。
当K =4时,由式(1)有d 4(V )=m in {d (U ,A 1)+d 3(A 1),d (U ,A 2)+d 3(A 2)}=m in {3+7,4+5}=9且V 4(U )=A 2,因图1中其它各点到点V 的各自所有的通路所含的弧数相同,即各点步骤变量取值唯一,故由定义可知,按式(1)所算出的d K (S )就是点S 到点V 的最短路径长度(S 表示图1中异于V 的点),因而所求的从点U 到点V 的最短路径是U →A 2→B 2→C 1→V ,长度为9。
从上例可以看出,用式(1)不但能求出从点U 到点V 的最短路径和长度,同时也可求出其它各点到V 的最短路径和长度。
事实上,当一个有向赋权图中每一个点(不包括目的点V )的步骤变量K 取值唯一时,都可用式(1)直接求出某点到目的点V 的最短路径长度。
然而,当一个有向赋权图中的某些点步骤变量K 取值不唯一时,式(1)将不能求出这些点到目的点的最短路径长度。
例如,在图2中,点U 3到点U 1的所有通路有3条,各通路的含弧数均不相同(分别为1、2、3),即点u 3的步骤变量K 是多值的,用式(1)的方法求从点u 3到点u 1的最短路径和长度是不可行的,必须寻求其他的方法求出任意的有向赋权图中两点间的最短路径和长度。
2 步骤变量取多值时最短路径和长度的求法 规定符号D k (S )的值为从点S 到点V 且所含弧数不超过K 的所有通路中最短路径长度d m (S )(m ≤k )的最小值。
定理2 对于任何一个有向赋权图,任意一点到某个指定点的最短路径(若存在的话)和长度由递推关系d k (S )=m in V k (S ){d (S ,V k (S ))+d k -1(V k (S ))}D k (S )=m in m ≤k{d m (S )}(2)证 首先,式(2)是可求的,因为式(2)是在式(1)的基础上增加一个D k (S )的计算式,而式(1)是可求的,所以由m ≤k 可知d m (S )是存在的,这样D k (S )是可求的。
即表示式(2)为可求。
其次,式(2)是正确的。
由定义可知,d k (S )的值表示状态S 到目的点V 所有含弧数为k 的通路中最短路径长度。
所以对于所有的d m (S )(m ≤k )中的最小值就为从点S 到目的点V 的所有通路(其含弧数不超过K )中的最短路径长度,于是,D k (S )的值即为点S 到V 且含弧数不超过K 的最短路径长度,因此式(2)所得的结果满足其规定条件,即式(2)是正确的。
决策变量V k (S )的取值由下述方式决定:当D k (S )=d m (S ),且m ≤K 时,取V k (S )=V m (S );当D k (S )=d k (S )时,V k (S )按式(1)的方法确定;当D k (S )=d k (S )=d m (S )且m <k 时,取V k (S )=V m・37・(S )。
可以验证,以上规则是合理的,由于在一个有向赋权图中,某两个点之间的最短路径可能不唯一,对于这种情况只要求找出一条,而上述关于决策变量的取值规定,保证了所选取的最短路径是各种不同的最短路径中含弧数最少的那一条。
同时由于最短路径必为通路,而通路中所含的弧数不超过n -1,这里n 为有向赋权图中点的个数,因此用式(2)求最短路径和长度时,仅计算n -1步即可。
由于有向赋权图中任意两点之间通路的含弧数是有限的,并且式(2)对图中各点的步骤变量取值没有限制,所以用式(2)能求出两点间的最短路径长度和由其决策变量值所决定的一条最短路径。
图2 各点到U 1的路径图 例2 求图2中各点到点u 1的一条最短路径即其长度。
解 因图2中n =7,所以K =1,2,∧,6,计算从最后一个步骤开始,显然对任一个点S 有d 1(S )=d (S ,u 1)。
当K =1时,有d 1(u 2)=5,d 1(u 3)=6,得D 1(u 2)=5,D 1(u 3)=6,其决策变量分别为V 1(u 2)=V 1(u 3)=u 1。
当K =2时,由式(2)有d 2(u 3)=m in {d (u 3,u 2)+d 1(u 2)}=m in{9+5}=14D 2(u 3)=m in {d 1(u 3),d 2(u 3)}=m in {6,14}=6,故V 2(u 3)=u 1d 2(u 4)=m in {d (u 4,u 2)+d 1(u 2)}=m in {2+5}=7D 2(u 4)=m in {d 2(u 4)}=m in {7}=7,故V 2(u 4)=u 2d 2(u 6)=m in {d (u 6,u 3)+d 1(u 3)}=m in {4+6}=10D 2(u 6)=m in {d 2(u 6)}=m in {10}=10,故V 2(u 6)=u 3当K =3时,同样可求得d 3(u 3)=m in {d (u 3,u 4)+d 2(u 4)}=m in {5+7}=12D 3(u 3)=m in {d 1(u 3),d 2(u 3),d 3(u 3)}=m in {6,6,12}=6,故V 3(u 3)=u 1同理有D 3(u 5)=12,D 3(u 6)=10,D 3(u 7)=12,各自的决策变量为V 3(u 5)=u 6,V 3(u 6)=u 3,V 3(u 7)=u 6,用式(2)还有当K =4时,D 4(u 5)=12,D 4(u 6)=10,D 4(u 7)=12且V 4(u 5)=u 6,V 4(u 6)=u 3,V 4(u 7)=u 6当K =5时,D 5(u 5)=12,D 5(u 7)=12且V 5(u 5)=u 6,V 5(u 7)=u 6当K =6时,D 6(u 7)=12且V 6(u 7)=u 6这样所得到的结果D 1(u 2),D 3(u 3),D 2(u 4),D 5(u 5),D 4(u 6),D 6(u 7)的值分别为点u 2,u 3,∧,u 7到u 1的最短路径长度,相应的最短路径如下:起点最短路径长度u 2u 2→u 15u 3u 3→u 16u 4u 4→u 2→u 17u 5u 5→u 6→u 3→u 112u 6u 6→u 3→u 110u 7u 7→u 6→u 3→u 1123 公式的意义 当式(2)用最优化选择原则来描述时,表明在一个选择过程中决定的最优策略(下转第102页)・47・如以r表示维度,以n表示幂次,这些物理量的分量数可统一表示成:r n对于三维空间:标量只有一个分量,n=0,r n=30=1;矢量由三个分量,n=1,r n=31=3;二阶张量有九个分量,n =2,r n=32=9;三阶张量有27个分量,n=3,r n=33=27;…对于四维空间:标量只有一个分量,n=0,r n=40=1;矢量由四个分量,n=1,r n=41=4;二阶张量有16个分量,n =2,r n=42=16;三阶张量有64个分量,n=3,r n=43=64;…因此可统一称物理量为张量,标量为零阶张量、矢量为一阶张量、二阶张量、三阶张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