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研究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初中综合实践活动
校本课程的建构与实践研究
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和意义。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变迁,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知识经济的加速渗透,给每个社会人员提出了全新的挑战。面对这一全新的社会背景,为学生创设一种怎样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为21世纪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成为现代教育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
对这一战略问题的思考引发了一场空前的全球性教育改革运动。一类基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研究,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现实,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追求的新型课程教育模式,在中小学课程改革领域异军突起,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迅速得到了普遍认同。各国的教育和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其共同特点是强调课程的人文化,力求课程的生活化,注重课程的统整化,加强课程的弹性化;大力开发校本课程,着重培养创造能力。在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课程以必修课的形式被纳入到新的学校课程体系。我国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它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与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全新课程。这一价值取向既因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走势,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教育实现自身变革的必然选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及学生实际的情况,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实际操作的能力、热爱劳动的习惯及必须的生活技能等等。”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贯彻这一精神的重要举措。它是追求课程综合化这一课程改革发展方向最本真的体现。
综合实践活动作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型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明显的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它强调通过认识、体验、发现、探究、操作等多种学习和活动方式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现和丰富经
验,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进而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它要求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要求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要求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与参与者,要打破学校、教室的束缚,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即构建与实施校本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针对地区、学校、教师、学生差异性,着眼于尽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多层次、多元化的需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能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整合,起补充作用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新课程改革的热点之一,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更成了开发与实施的核心。学校如何抓住这一核心并努力开发建设好校本课程,以应对时代和未来的挑战,这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而迫切的问题,因此,我们准备从地方特点、学校特色、适应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出发,以学生自主发展为为目标,精心构建开放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校本课程内容将打破年级,横跨学科,吸纳最新科技成果和地方文化,形成综合化的校本课程。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身心潜能,促进人格和谐发展。
我们将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探索和研究。
二、国内外关于相关课题的研究综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挪威、法国等国和我国台湾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都注重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但这类课程在各国和地区课程标准中的称谓各不相同。美国各洲设计了具体的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性活动课程。如“自然与社会研究(STS)”、“设计学习(Project or design Learning)”“社会参与性学习(Social partieipating learning)”;英国关于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与美国有相似之处,主要集中在“社会研究(Srlsject ordesign learning)等方面;法国中小学设计和实施了“动手做(hands_on)”;日本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中规定中小学必须实施“综合学习时间”,要求采取“综合体验性学习”和“课题研究性学习”等不同方式。我国台湾省的《新课程标准》也为中小学设计了如“家政与生活科技活动”、“乡土艺术活动”、“辅导活动课程”、“团体活动”等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这些名称各异,结构、内容不尽相同的实践活动教育,其基本的价值取向和宗旨却同出一辙,即注重学生的创新和科学精神、
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实践,强调学习和生活的密切配合。其活动领域涉及自然现象或问题的研究、社会研究、社会服务活动、社会考察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生活技能的训练活动、生活科技与创造活动等。
对国内外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加以综合分析,我们从中获得了有益的启示: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实际上是对地方和学校课程资源的科学重组。国家、地方或学区只规定了综合实践活动大的活动领域和项目——如在美国各州的课程标准中,没有统一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各州都设计了具体的、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而学校设计何种活动项目或活动领域,则要视地方和学校课程资源而定。我国幅员辽阔,地方差异、城乡差异极大,因而在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项目和活动领域过程中,必须研究地方、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因地制宜,考虑到学生的群体特性与个别差异。
从国外综合实践和设计与实施看,其最核心的课程价值观是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重视了学生作为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体的价值需要。其本质特点包括:探究性、生活性、交往性、参与性和实践性。
三、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
课程的综合化是当前课程改革的趋势,而目前我们开设的课程基本上是分科的、结构化的,比较偏重知识性,具有较强的分析性,这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客观需求。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必须重视实践活动和交往活动的发展价值,因此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取向引领和代表了新课程体系的发展方向毫不为过。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以及其必须与地方、学校课程资源相吻合、相适应的特殊性,国家或省统一的教材已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唯一教材。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的课程)。因而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与实施成了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是一条最直接、最全面、最快捷地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捷径。
2、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意义。
学校与社会是密切相关的,社会在影响学校教育的同时,学校教育也在能动地利用、服务、改造社会。学校是社会的学校,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中的学校中学习、生活最终也将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教育不能让学生远离现实世界,课程不能成为隔离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屏障。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开辟了一条与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交互作用,持续发展的渠道,倡导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学生在体验与探究自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在认识自我中不断完善。谋求学生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