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代谢》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七章--脂质代谢--第三节--甘油三酯代谢PPT课件

第七章--脂质代谢--第三节--甘油三酯代谢PPT课件
1904年,努珀(F. Knoop)采用不能被机体分解的苯基标记脂肪 酸ω-甲基,喂养犬,检测尿液中的代谢产物。发现不论碳链长短,如果 标记脂肪酸碳原子是偶数,尿中排出苯乙酸;如果标记脂肪酸碳原子是 奇数,尿中排出苯甲酸。据此,努珀提出脂肪酸在体内氧化分解从羧基 端β-碳原子开始,每次断裂2个碳原子,即“β-氧化学说”。
O
H3C C S CoA
H3C (CH 2)7 CH2 CH2 CH2 C CoA O
O
H3C C CoA
H3C (CH2)7 CH2 C S CoA
O
5 H3C
C S CoA
乙酰CoA
三羧酸循环 生成酮体
彻底氧化 肝外组织氧化利用
FADH2
2ATP
呼吸链
H2O
3ATP
NADH + H+
呼吸链
H2O
➢ 脂解激素
能促进脂肪动员的激素,如胰高血糖素、去甲肾上腺素、 ACTH 、 TSH等。
➢ 抗脂解激素、因子
抑制脂肪动员,如胰岛素、前列腺素E2、烟酸等。
脂肪动员过程:
脂解激素-受体 + ATP
G蛋白
+
AC cAMP
甘油
甘油一酯脂肪酶
甘油一酯
FFA
HSLa(无活性) Perilipin-1a(无活性)
β酮脂酰CoA 硫解酶
CoA-SH
L(+)-β羟脂酰CoA β酮脂酰CoA
=
O
RC~SCoA + CH3CO~SCoA 脂酰CoA+乙酰CoA
H3C (CH2)7 CH2
CH2
CH2
O
CH2 CH2 CH2 CH2 C S CoA O

《生物化学》-脂质代谢

《生物化学》-脂质代谢

5.脂肪酸碳链在线粒体内加长 ——线粒体合成途径
软脂酰辅酶A+
缩合酶
OO RCH2C-CH2-C~CoA
HS~CoA
还原
NADH+H+ NAD+
HO RCH2C C-C~CoA
H 还原
NADPH+H+
NADP+
脱水 H2O
OH O RCH2CH-CH2-C~CoA
O RCH2CH2-CH2-C~CoA
小结:
(1)进行部位:线粒体基质。 (2)在软脂酰辅酶A(16C)的基础上延长碳链,2C 单位供体是乙酰辅酶A,而不是丙二酸单酰辅酶A。 (3)基本上是β-氧化的逆过程,只是烯脂酰辅酶A 还原酶的辅酶是NADPH,而不是FADH2 (4)脂酰基的载体是HSCoA,而不是ACP
内质网内碳链延长:
在内质网内软脂酸的碳链延长,与胞液中脂肪酸合 成过程基本相同( 2C单位供体是丙二酸单酰辅酶A, NADPH+H+提供还原力,也经缩合、加氢还原、水合, 再加氢还原等过程 )
1. β-氧化作用的概念及实验证据
(1)概念 脂肪酸在体内氧化时在羧基端的β-碳原子上进行 氧化,碳链逐次断裂,每次断下一个二碳单位,即 乙酰CoA,该过程称作β-氧化。
(2)实验证据
1904年,德国科学家F.Knoop用不被动物降解的苯 环标记脂肪酸的ω-碳原子后饲喂狗,发现喂饲标记 偶数碳的脂肪酸时,尿中排出的均为苯乙尿酸,而喂 饲标记奇数碳的脂肪酸时,尿中排出的均为马尿酸。
HS~CoA
丙酮
随尿(肾)排出 随呼吸(肺)排出
2乙酰辅酶A
TCA
饥饿,糖供给不足,或糖尿病的情况下, 产生“酮酸症”。

脂类代谢说课稿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

脂类代谢说课稿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
本身因素—C—H溶2O解度及P其影O响因素X(如温度、pH)
OH
磷脂酰胆碱
1.磷脂酶A1 存在于动物细胞中,作用于①位置。 生成二脂酰基甘油磷酸胆碱和一分子脂肪酸。
2.磷脂酶A2 大量存在于蛇毒、蝎毒、蜂毒中,动 物胰脏中有此酶原,作用于②位,生成1-脂酰基甘 油磷酸胆碱和脂肪酸。
3.磷脂酶C 存在于动物脑、蛇毒和细菌毒素中。 作用于③位,生成二酰甘油和磷酸胆碱。
脂酰CoA的β氧化反映过程以下:
(1)脱氢 脂酰CoA经脂酰CoA脱氢酶催化,在其 α和β碳原子上脱氢,生成反式α,β-烯脂酰CoA, 该脱氢反映的辅基为FAD。
O
脂酰CoA脱氢酶
HO
RCH2CH2CH2C SCoA
RCH2C C C SCoA
βα
FAD FADH2
H
(2)加水(水合反映)反式α,β-烯脂酰CoA在烯脂 酰CoA水合酶催化下,在双键上加水生成L-β-羟 脂酰CoA。
的 生 化 历 程
乙酰CoA
RCH2CH2CO-SCoA
脂酰CoA 脱氢酶
FAD
RCH=CH-CO-SCoA FADH2
β-烯脂酰CoA 水化酶
H2O
呼吸链 H20
RCHOHCH2CO~ScoA
NAD +
β-羟脂酰CoA 脱氢酶
呼吸链
NADH
H20
RCOCH2CO-SCoA
β-酮酯酰CoA 硫解酶
HO
OH
O
RCH2C C C SCoA H2O
RCH2 CH CH2 C SCoA
H
烯脂酰CoA水合酶
βα
(3)脱氢 L-β-羟脂酰CoA在L-β-羟脂酰CoA脱氢 酶催化下,脱去β碳原子与羟基上的氢原子生成β酮脂酰CoA,该反映的辅酶为NAD+。

脂代谢及脂代谢紊乱检验ppt课件

脂代谢及脂代谢紊乱检验ppt课件
第9章 脂代谢及脂代谢紊乱检验
主讲人:吴海波
.
1
一、血脂及血浆脂蛋白
定义:
血脂:是血浆中脂类的总称,包括三酰甘油 (TG)、 磷脂(PL)、游离胆固醇(FC)及胆固醇脂(CE)、游离脂肪 酸(FFA)等。
脂蛋白:由于TG和TC难溶于水,不能直接溶解在血液 里被转运,也不能直接进入组织细胞中。所以在血浆中它 们是与特殊的载体蛋白和极性类脂(PL)结合成微溶于水 的一类球形大分子复合物而被运输,这种球形大分子复合 物就称为脂蛋白
.
2
§9.1 概 述
.
3
一、血脂及血浆脂蛋白
甘油三酯 (TG)
游离胆固醇 (FC)
血脂 (血浆脂类)
胆固醇酯(CE) 磷脂 (PL)
游离脂肪酸(FFA)
总胆固醇(TC)
4.
4
(一)血浆脂蛋白的分类
1、超速离心法: 乳糜微粒(CM)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中间密度脂蛋白(IDL) 低密度脂蛋白(LDL) 脂蛋白(a)(Lp(a))
作为配体与LDL受体和Apo E受体结合
介导HDL中的CE与VLDL中的TG等交换,参与RCT,
1.4
14
(三)载脂蛋白
功 能
①与脂质的亲和作用而使脂质溶于水性介质中。 ②运转胆固醇和三酰甘油。 ③作为脂蛋白外壳的结构成分,与脂蛋白外生物 信息相联系。 ④以配体的形式作为脂蛋白与特异受体的连接物。 ⑤激活某些与血浆脂蛋白代谢有关的酶类
.
44
(4)低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
LDL功能:携带胆固醇由肝脏转运到全身血浆中
• 应用: LDL相对较小,易于穿
过动脉内膜,是首要的 致AS性脂蛋白。已证明 AS斑块中的胆固醇主要 来自循环中的LDL。

学习_课件生物化学(下)2脂质代谢

学习_课件生物化学(下)2脂质代谢

【1】ACP何许人也?
ACP
a. 酰基载体蛋白(77 a.a.) b. 与CoA有共同的活性基团: 磷酸泛酰巯基乙胺 c. 像一个“大CoA”
【2】关于“脂肪酸合酶(多酶复合体)”的问题。为什 么这里的酰基载体是ACP而不是CoA?
a. 动物组织中参与脂肪酸合成的酶围绕ACP形成多酶 复合体
b. ACP中的-SH,是酰基酯化部位
缩 合
再还 原
还 原
脱 水
每一轮转利用了1个丙二酰残基,使脂酰-ACP延长 2个碳原子,并释放出1分子CO2。
几个重要问题的说 明 【1】ACP何许人也?
【2】关于“脂肪酸合酶(多酶复合体)”的问题。 为什么这
里的酰基载体是ACP而不是CoA? 【3】关于“乙酰CoA的转运”的问题。 【4】脂肪酸合成所需的NADPH+H+从何而来?
四、磷脂的代谢(在哺乳动物中)
(一)活化X-基团:CDP-胆碱 + 甘油二酯
CDP-乙醇胺
(二)活化甘油二酯:CDP-甘油二酯 + X-基团
(肌醇、甘 油等)
(三)X-基团交换:磷脂酰乙醇胺 → 磷脂酰丝氨酸 (四)X-基团甲基化修饰:磷脂酰乙醇胺 → 磷脂
酰胆碱
SAM (p307)
五、胆固醇的代谢
(一)甘油的氧化
计算1mol甘油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多少mol ATP?
(二)脂肪酸的-氧化作用(线粒体
基质)
a
a
奇数
苯甲酸
马尿酸
偶数
苯乙酸
苯乙尿酸
反应过程 【1】脂肪酸活化:脂肪酸→ 脂酰CoA 【2】脂肪酸转运:胞液→ 线粒体 【3】-氧化作用:脱氢→ 水化→ 再脱氢→ 硫解

脂质代谢全国高中生物竞赛之《生物化学简明教程》名师精讲课件

脂质代谢全国高中生物竞赛之《生物化学简明教程》名师精讲课件
脂肪酸
10/16.脂质代谢 10.3 三酰甘油的分解代谢
脂肪
甘油
脂肪酸

磷酸C3化合物 β-氧化
丙酮酸
乙酰-CoA
动物体
乙酰乙酰CoA
ATP
乙酰乙酸
CO2
TCA循环
丙酮
β-羟丁酸
H2O
酮体代谢
脂肪代谢示意图
10/16.脂质代谢 10.3 三酰甘油的分解代谢
补充: 甘油的代谢
ATP ADP
NAD+ NADH
还原酶 (加氢或脱氢, 双键变位)
10/16.脂质代谢 10.3 三酰甘油的分解代谢 10.3.6 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
10/16.脂质代谢 10.3 三酰甘油的分解代谢 10.3.6 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
奇数碳原子脂肪酸 的氧化生成丙酰-CoA:
具有17个碳的直链脂肪酸可经正常的β-氧化途径,产生7个乙酰-CoA 和1个丙酰-CoA。丙酰-CoA经3步反应转化为琥珀酰-CoA,琥珀酰-CoA 可以进入柠檬酸循环进一步进行代谢。
①1次β-氧化包括脱氢,氧化,再脱氢, 硫解4个步骤
② 通过不断地β-氧化仗脂肪酰CoA完 全生成2C的乙酰CoA. (2)乙酰CoA通过TCA氧化形成CO2 (3)第1步和第2步产生的NADH和FADH2, 通过线粒体呼吸链产生ATP.
10/16.脂质代谢 10.3 三酰甘油的分解代谢 10.3.4 饱和偶碳脂肪酸的β-氧化
10/16.脂质代谢 10.1 脂质的消化、吸收和传送 10.1.3 吸收
在人和动物体内,小肠可以吸收脂类的水解产物,包括脂肪酸(70%)、甘油、 β-甘油一酯以及胆碱、部分水解的磷脂和胆固醇等。
其中甘油、单酰甘油同脂酸在小肠粘膜细胞内重新合成三酰甘油。新合成的三 酰甘油与少量磷脂和胆固醇混合在一起,在一层脂蛋白的包裹下形成乳糜微粒,从 小肠粘膜细胞中分泌到细胞外液,进入血液,最终被组织吸收。

(参考课件)蛋白质与脂质代谢

(参考课件)蛋白质与脂质代谢
3、三大类营养物质在人和动物体需要能量时,氧化 分解供能的顺序是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糖类、脂肪、蛋白质 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还相互制约着。
10
糖类
脂肪
氨基酸
蛋白质
返回
11
巩固练习
1、下图是人体内糖代谢的图解,字母代表器官、细胞、
物质和 能量,数码代表某些生理过程。请分析回答:
肝脏
34 淀粉 1 G 2 血糖
消化吸收 分解
氨基酸
氨基转换
生成非必需氨基酸
8
2、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氨基酸 健康
种类齐全
蛋白质
缺乏必需 氨基酸
营养 不良
返回
9
思考
1、家畜饲喂富含糖类的饲料可以育肥,说明了什么? 糖类、脂类和蛋白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只有在糖类供应充足的情况下,糖类才可能转化 成脂类,说明了什么?
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的转化是有条件的。
(4)人摄取糖过多会发胖,说明糖可通过[6]转变为B
脂肪
12
返回
2、下图为蛋白质代谢图解,请据呼回答:
新的氨基酸 含氮部分 4 A
食物中的 蛋白质
1
氨基酸
3
2
不含氮部分 5
各种组织蛋白质、
酶和激素
6 CO2+H2O+E B或C
体外
(1)、1和3的生化过程分别为 氨基转换 和 脱氨基 。 (2)、2和6所代表的生理过程分别在 核糖体 和 线粒体 细胞器进行。 (3)、过程4进行的器官是 肝脏 ,A是 尿素 ,其中大部分通过 泌尿 系统以 尿液 形式排出体外,部分通过皮肤汗腺 形成 汗液 而排出体外。
食物中脂肪 消化吸收

《脂代谢紊乱》课件

《脂代谢紊乱》课件

运动疗法
适当进行力量训练,增强肌肉, 提高代谢水平。
运动时应避免过度疲劳,注意适 量饮水和休息。
有氧运动 力量训练
运动频率和时长 注意事项
如快走、慢跑、游泳和骑车等, 有助于降低血脂水平。
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 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 有氧运动。
其他治疗方法
01
02
03
控制体重
肥胖患者应通过合理饮食 和运动减重,有助于改善 脂代谢。
02
脂代谢紊乱的危害
Chapter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动脉粥样硬化
脂代谢紊乱导致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沉积在血管内壁,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 斑块,进而引起血管狭窄、阻塞,增加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
高血压
脂代谢紊乱时,血脂异常升高,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阻力增大,从而引起高 血压。高血压又会加重心脏和血管的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脂代谢紊乱主要分为高脂血症和低脂血症两类。高 脂血症是指血浆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 蛋白胆固醇等水平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 平降低;低脂血症则是指血浆中总胆固醇、甘油三 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水平降低,而高密度脂 蛋白胆固醇水平正常或升高。
病因与发病机制
总结词
脂代谢紊乱的病因复杂,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不良生活习惯等。发病机制涉及脂肪合成、分解、运输 和代谢等多个环节的异常。
戒烟限酒
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对脂代谢有积极的影响,应尽量避 免吸烟和过量饮酒。
控制体重与减肥
监测体重
定期监测体重,及时发现体重 异常情况,采取措施控制体重 。
增加肌肉量
通过合理的运动和饮食增加肌 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有助 于控制体重和改善脂代谢。

脂肪因子和脂质代谢2024课件

脂肪因子和脂质代谢2024课件

未来研究方向
评估严重程度标志物
01
脂肪因子作为评估标志物
脂肪因子如抵抗素、瘦素等 可预测AP严重程度。
02
脂质代谢产物与AP关系 甘油三酯分解的FFA和脂肪 酸种类影响AP进展。
03
脂联素水平与AP严重性 脂联素主要由WAT分泌,与AP 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潜在治疗靶点
抵抗素水平与AP严重程度相关,可预测病情。 脂联素降低NF-κB活性,减轻组织损伤。 内脂素对炎症因子释放具有刺激和抑制作用。
03
瘦素对AP进展的保护作用
部分动物实验中,瘦素缺乏导致SAP,外源性瘦素可减轻AP严重 程度。
脂联素抑制炎症
1脂联素主要由WAT分泌
脂联素在肥胖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表达降低,起抑制炎症作用。
2脂联素与AP严重程度呈
负相关
脂3联4227素%抑制巨噬细胞浸润和
M1%极化
脂联素缺乏的小鼠AP更严重,外源性脂联素可减轻病情。
早期预测AP严重程度,与器官 衰竭相关。
刺激B细胞、单核细胞转化为 促炎表型,增加促炎细胞因子 。
瘦素的双向作用
01
瘦素促进炎症反应
基础研究显示,瘦素可刺激B细胞、单核细胞转化为促炎表型, 增加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
02
瘦素与AP严重程度关联
临床研究表明,瘦素水平与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可用于预测AP 严重程度。
脂肪因子和脂质代谢
0 1 脂肪组织与AP 0 2 脂肪因子作用机制 0 3 脂质代谢的影响 0 4 未来研究方向
脂肪组织与AP
脂肪组织功能
01
脂肪组织与炎症反应
内脏脂肪组织分泌大量脂肪 因子,促进全身炎症反应。
02

脂代谢和高血脂.ppt

脂代谢和高血脂.ppt

⑷ 参与脂质交换: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可促进胆固醇
酯由HDL转移至VLDL和LDL;
磷脂转运蛋白(PTP)可促进磷脂由CM、 VLDL 向HDL转移。
四、血浆脂蛋白的代谢和功能
(一)CM主要转运外源性甘油三酯及胆固醇 CM是运输外源性甘油三酯及胆固醇的主要形式。
正常人血浆CM代谢迅速,半寿期为5~15分钟, 空 腹12~14小时血浆中不含CM
• 以空腹高乳糜微粒血症为特征。 • 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发病机制
发病原因主要是患者的脂蛋白脂肪酶(LPL)缺乏 或激活LPL的ApoCⅡ的先天性缺陷。
导致乳糜微粒(CM)中甘油三酯不能被水解。
CM无法被肝细胞膜的受体识别、结合,不能进 入肝细胞内进行代谢。
造成CM在血液中堆积。
2.Ⅱ型高脂蛋白血症
LDL受体相关蛋白
(三)低密度脂蛋白主要转运内源性胆固醇
由VLDL转变来 1、 LDL受体代谢途径
LDL 受 体 广 泛 存 在 于 肝 等 组 织 的 细 胞 膜表面,能特异识别与结合含apoE或apoB1OO 的脂蛋白。 当LDL与LDL受体结合后,LDL内吞入细胞与溶 酶 体 融 合 , 在 水 解 酶 作 用 下 , LDL 中 的 apoB1OO水解为氨基酸。
来 源:
小肠合成的TG 和合成及吸收的
+
apo B48 、 AⅠ、 AⅡ、 AⅣ
磷脂、胆固醇
脂蛋白脂肪酶(lipoprotein lipase, LPL) 存在:骨骼肌、心肌及脂肪等外周组织毛细血管内
皮细胞表面 活化:需apo CⅡ激活 作用:水解CM中TG及磷脂,产生甘油、脂肪酸及
溶血磷脂
LDL受体相关蛋白(LDL receptor related protein, LRP ): 识别、结合、清除 含ApoE 的CM残粒 (remnant)

10脂质代谢-1

10脂质代谢-1

Glycogen (muscle) 16 120 1,920 Glycogen (liver) 16 70 1,120 Glucose 16 20 320 (extracellular fluid) Total 660,360 Sources: Owen, O. E., and Reichard, G. A., Jr., 1971. Progress in Biochemistry and Pharmacology 6:177; Newsholme, E. A., and Leech, A. R., 1983. Biochemistry for the Medical Sciences. New York: Wiley.
酮体是肝脏输出 能量的一种形式。 糖尿病和饥饿导 致酮体生成量增加, 成为肌肉尤其是脑 的主要能源。 糖尿病和饥饿情 况下的酮血症、酮 尿。
肝细胞
脂肪的代谢
脂肪细胞
甘油
酮体
脂肪酸 脂肪组织
三酰甘油
极低密度脂蛋白
硫解酶
4 5 脂酰CoA 硫解酶的作用机制 The mechanism of the thiolase reaction
脂酰CoA 乙酰CoA 硫解酶 硫解 脱氢 脂酰CoA 脂酰CoA 脱氢酶
β-酮脂酰CoA 脱氢 β-羟脂酰 CoA脱氢酶
反式-⊿2-烯脂酰CoA 水化 烯脂酰CoA 水化酶
L(+)-β羟脂酰CoA
NADH:3,FADH2:2
(软脂酰-CoA)
四、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 p419
3轮β-氧化
顺-△3-十二烯脂酰CoA 烯脂酰CoA 异构酶
反-△2-十二烯脂酰CoA 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 Oxidation of a 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 乙酰(脂酰)基转移(乙酰CoA转移酶,AT) ② 丙二酰基转移(丙二酸单酰转移酶,MT) ③ 缩合(β-酮脂酰-ACP合酶,KS) ④ 还原(β-酮脂酰-ACP还原酶,KR) ⑤ 脱水(β-羟脂酰-ACP脱水酶,HD) ⑥ 还原(烯脂酰-ACP还原酶,ER)
①乙酰(脂酰)基转移 (乙酰转移酶)
一种辅助蛋白: 脂酰基载体蛋白(ACP)
脂肪酸合酶系统的结构 Structure of fatty acid synthases
细菌,植物 7个多肽链 6个酶,1个ACP
酵母 2个多肽链 6个酶,1个ACP
脊椎动物(二聚体) 1个多肽链 7个酶(硫酯酶)
脂肪酸合酶系统的结构 p429 Structure of fatty acid synthases
四轮脂肪酸 合成反应
β-羟脂酰-ACP β-羟脂酰A CP脱水酶 烯脂酰-ACP
三轮脂肪酸合成反应 软脂酰-ACP 碳链延长反应
(内质网)
十八碳-11-烯脂酰-ACP
3、多不饱和脂肪酸 的合成
去饱和酶 ➢哺乳动物缺乏△9以 上的去饱和酶。
➢必需脂肪酸:亚油 酸、亚麻酸。
去饱和酶
植物的去饱和过程 Action of plant desaturases
2、丙二酸单酰CoA的形成(乙酰CoA的羧化) 乙酰CoA羧化酶(限速酶) 丙二酸单酰CoA
原核生物 乙酰CoA羧化酶
生物素羧基载体蛋白:连接生物素 (BCCP)
生物素羧化酶:生物素的羧化 (BC)
羧基转移酶:羧基转移 (CT)
真核生物乙酰CoA羧化酶是一种多功能酶
乙酰CoA羧化酶的辅基是生物素
生物素的羧化作用
生物素 生物素的转羧基作用
生物素羧基载体蛋白(BCCP) 生物素羧化酶(BC) 羧基转移酶(CT)
BCCP
BC
CT
生物素
CO2
乙酰CoA
乙酰CoA羧化酶作用机制示意图
3、脂肪酸合酶催化的各步反应
⑴脂肪酸合酶(FAS)多酶复合体
6酶蛋白+1无酶活性的酰基载体蛋白(ACP)
六种酶
乙酰转移酶 丙二酸单酰转移酶 β-酮脂酰-ACP合酶 β-酮脂酰-ACP还原酶 β-羟脂酰-ACP脱水酶 烯脂酰-ACP还原酶
②丙二酰基转移 (丙二酸单酰转移酶)
③缩合(β-酮脂酰-ACP合酶) 乙酰乙酰-ACP
④还原(β-酮脂酰-ACP还原酶)
乙酰乙酰-ACP D-β-羟丁酰-ACP
⑤脱水(β-羟脂酰-ACP脱水酶)
反式2-烯丁酰-ACP D-β-羟丁酰-ACP
⑥还原(烯脂酰-ACP还原酶) 丁酰-ACP 反式2-烯丁酰-ACP
的 生
脂肪酸碳链的延长
⑦⑥⑤④③②①
物 合 成
不饱和键的形成
释放
还原
脱水
还 原
缩合
丙 二
酰基
转移
乙 酰(脂 酰)基
转移
三酰甘油
3-磷酸甘油
磷酸二羟丙酮
感谢下 载
10 脂质代谢
10.1 脂质的消化、吸收与转运 10.2 脂肪酸氧化 10.3 酮体的代谢 10.4 脂肪酸的生物合成 10.5 膜脂质的合成 10.6 胆固醇的代谢
10.4 脂肪酸的 生物合成
脂肪肝
一、软脂酸的合成 二、软脂酸碳链的延长 三、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 四、脂肪酸合成的调节 五、磷脂酸的合成 六、甘油三酯的合成
合成 细胞质 6种酶和一种蛋白质,多 酶复合体或多酶融合体
ACP 丙二酸单酰CoA
NADPH
氧化 线粒体
4种酶分散存在
CoA 乙酰CoA FAD、NAD
循环
缩合、还原、脱水、还原 脱氢、水化、脱氢、硫解
β-羟脂酰基构型 底物穿梭机制
对HCO3及柠檬酸的要 求
方向 能量变化
D型 柠檬酸-丙酮酸穿梭
要求
总反8 应乙:酰CoA + 7 ATP+ 14 NADPH+14H+ 软脂酸 + 14 NADP+ + 8CoASH + 7 ADP+ 7Pi+6H2O
氧化分解
合成
脱氢 还原


水化
脱水
酸 合


β

脱氢 还原
化 的


硫解 缩合
丙二酸 单酰
脂肪酸合成与β-氧化的比较
细胞中部位
酶系
酰基载体 二碳片段 电子供体(受体)
➢ 胰岛素:促 进脂肪酸合成
激素的调节作用 Hormonal signals regulate fatty a cid synthesis
五、磷脂酸 的合成
五、磷脂酸的合成
磷酸二羟 丙酮
3-磷酸甘 油脱氢酶
3-磷酸甘油
甘油 甘油激酶
五、磷脂酸的合成
3-磷酸甘油
酰基转移酶 酰基转移酶
酰基CoA合成酶 酰基CoA合成酶
四、脂肪酸合成的调节(动物)
有活
性多
聚体
去磷酸化的乙酰CoA羧化酶 (低柠檬酸激活、高脂酰CoA抑制)
乙酰CoA羧化 酶的磷酸化和 去磷酸化
蛋白激酶
磷酸酶
磷酸化的乙酰CoA羧化酶 (高柠檬酸激活、低脂酰CoA抑制)
无活 性单 体
有活性 无活性
➢ 胰高血糖素 及肾上腺素:抑 制脂肪酸合成 (促进甘油三酯 分解)
CH3COSCoA
+
7 HOOCCH2COSCoA
+
14NADPH+14H+
CH3(CH2)14COOH +
7 CO2 + 6H2O +
8HSCoA + 14NADP+
7 乙酰CoA + 7 HCO3- + 7 ATP 7 丙二酸单酰CoA + 7 ADP + 7 Pi + 7 H +
乙酰CoA + 7 丙二酸单酰CoA + 14 NADPH + 14 H+ 软脂酸 + 7 CO2+ 14 NADP+ + 8CoASH+6H2O
酵母的脂肪酸合酶
哺乳动物的脂肪酸合酶
泛酸
脂酰基载体蛋白 Acyl carrier protein (ACP)
4-磷酸泛酰 巯基乙胺
酰基载体蛋白(ACP) 辅基:4´-磷酸泛酰巯基乙胺 作用:脂酰基载体(使底物在酶间转移)
(CoA)
4'-磷酸泛酰巯基乙胺
ser36
ACP和CoA分子中的磷酸泛酰巯基乙胺基团
磷脂酰胆碱含 油酸(18∶1)
磷脂酰胆碱含 亚油酸(18∶2)
磷脂酰胆碱含 亚麻酸(18∶3)
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 合成
哺乳动物由亚油酸合成花 生四烯酸 Arachidonic Acid Is Synthesi zed from Linoleic Acid by M ammals
去饱和
延长 (内质 网) 去饱和
苹果酸 脱氢酶
丙酮酸 羧化酶
丙酮酸
苹果酸
胞质溶胶 柠檬酸
柠檬酸 裂解酶
草酰乙酸
苹果酸 脱氢酶
乙酰CoA 苹果酸
苹果乙酰CoA的跨膜转运
原料:乙酰CoA(丙酮酸氧化脱羧、氨基酸氧化等) 转运方向:线粒体内线粒体外 转运方式:“柠檬酸-丙酮酸循环” 苹果酸氧化脱羧产生的NADPH可用于脂肪酸合成 中的还原反应。
糖尿病增加
脂质代谢的亚细胞定位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of lipid metabolism
线粒体
细胞溶质
内质网 叶绿体
过氧物酶体
脂肪的生物合成
饱和脂肪酸的从头合成

乙酰CoA的转运(柠檬酸-丙酮酸循环)

丙二酸单酰CoA的生成(乙酰CoA羧化酶)

16C脂肪酸链的形成(脂肪酸合酶系统FAS)
四、脂肪酸合成的调节(动物)
苹果酸
草酰乙酸 柠檬酸
肉碱脂酰 转移酶Ⅰ 乙酰CoA羧化酶 (变构酶)
柠檬酸
软脂酰CoA
(变构激活) (反馈抑制)
肉碱
脂酰CoA
丙二酸单 酰CoA
四、脂肪酸合成的调节(动物)
乙酰CoA羧化酶(A CC)的调节方式
变构调节 依赖激素的共价修饰
乙酰CoA羧化酶多肽模式 (6个磷酸化位点) (ser79的磷酸化与酶活性有关)
一、软脂酸的合成(16C饱和脂肪酸)
人类
合成部位
动物——胞质溶胶(肝脏、脂肪组织) 植物——叶绿体、前质体
底物:乙酰Co A
葡萄糖
产物:<16碳的饱和脂肪酸
➢乙酰CoA的跨膜转运 ➢丙二酸单酰CoA的形成 ➢脂肪酸合酶催化的各步反应
1、乙酰Co A的跨膜转 运
线粒体基质 柠檬酸
柠檬酸 合酶
草酰乙酸
脂酰-CoA(Cn+2)
三、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
动物的肝脏和脂肪组织 氧化途径 某些植物和低等需氧生物
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
高等微生物
厌氧途径:细菌类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除厌氧细菌
去饱和作用一般首先发生在饱和脂肪酸的9、10 位碳原子上,生成单不饱和脂肪酸。
1、氧化途径(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
去饱和酶复合体:去饱和酶及一系列的电子传递体组成
磷脂酸
六、甘油三酯的合成
磷脂酸磷酸酶
磷脂酸
1,2-甘油二酯 脂酰转移酶
磷脂酸合成途径
甘油磷脂 甘油三酯
六、甘油三酯的合成
甘油一酯途径
六、甘油三酯的合成
膳食碳水化 合物
膳食蛋白质
胰岛素
胰岛素对甘油三酯合 成的调节 Regulation of triacylgl ycerol synthesis by ins ul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