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古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舌尖上的中国古诗

作者:费明富

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2年第29期

对古代诗歌来说,鉴赏语言,就是把握诗句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感受诗歌语言的点化艺术,领会诗人“炼字”“炼句”的魅力。

一、把握诗句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真题回放]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分)(2012年高考全国课标卷)

12.(2)作者为何说“荒却溪南旧钓矶”?(2分)(2012年高考重庆卷)

10.(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4分)(2012年高考广东卷)

[直击考点及备考]

全国课标卷牵涉的诗歌是晏几道《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第9题着力考查考生对诗句逻辑关系的把握,“泪弹不尽临窗滴”,可见情动处泪流“弹不尽”,所以只好“临窗滴”。而“临窗滴”正好用来研墨,预示所写书信是用泪写成。其间逻辑关系清晰。至于“红笺为无色”的原因则正是“此情深处”,即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重庆卷的诗歌用的是王寂《鹧鸪天》(秋后亭皋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吾老矣,久忘机,沙鸥相对不惊飞。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其中第(2)题也是考查诗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根据试题给的注释,我们知道“忘机”是消除机心,消除巧诈之心,而“沙鸥相对不惊飞”语出白居易诗“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从诗句可见“荒却溪南旧钓矶”的原因,就是“吾老矣,久忘机,沙鸥相对不惊飞”。用现代汉语表达,即因为钓鱼是有“机心”之事,作者已“忘机”则暗示作者不再钓鱼,所以说“荒却”了旧钓矶。

广东卷的诗歌用的是白珽《余杭四月》(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其中10(2)中的后一问也是考查考生对诗句逻辑关系的把握。“一晴生意繁”是结果,问其体现在哪些地方,实质是考查该诗句与其他

诗句之间的关系,即该诗句所说的原因是什么。经观察可知,其后三联都是揭示“一晴生意繁”这一原因的,转换为白话,即①初夏成熟的樱桃鲜红,豆子青青,绿草茵茵,白鹅成群;②雨过天晴,江河水满。船只轻快地行驶;微风吹拂,袖影飘逸;③村庄里门户紧闭的人家寂然无声,而里面蚕事正忙呢。

从上述三个典型个案看,重视把握诗句中的逻辑关系,是当今高考对古诗的一种观照。这种观照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一是诗歌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诗句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很强却又常常被忽略的逻辑关系。一是当今语文教育重视批判性思维的考查,而所谓批判性思维,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副主编王丽有过精辟论述:“批判性思维能力有两层涵义:首先,它是一种基于充分的理性和客观事实来进行理论评估与客观评价的能力,其中包含着质疑、比较、鉴别、判断的过程,亦即通常所说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此意义上,批判性思维能力也是独立人格的基础。其次,它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能力——能对一件事情给出更多可选择的解释,并能运用所获得的新知识来解决社会和个人问题。因此,批判性思维能力也是创造力的基础。”

二、感受诗歌语言的化用技巧。

[真题回放]

14.(2)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2012年高考天津卷)

14.(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2012年高考江西卷)

[直击考点及备考]

所谓“化用”,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化”,消化(他人作品)之意;一是“用”,为我所用也。简而言之就是在借用前人句子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口味对其进行一定的艺术改造,把别人的诗词、语句或者典故传说等加工出新意,为自己所用。“化用”和比喻、拟人、设问、用典等一样同属于文学修辞手法。但由于考纲未将其列入修辞方法,所以我们在此讨论高考对它的特殊观照。

天津卷的诗歌用的是杨万里的《野菊》(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尾联化用的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诗句,揭示了花和陶翁本性相似的特点,即“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风骨美。

江西卷的诗歌用的是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多,

之盛,之绵延。李词运用明喻和拟人手法,秦词运用暗喻;李词抒发的是亡国之痛,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可见手法和内容不同。

从这里可见,平时学习教材(必修、选修)中的诗歌,一定要做到真正理解。我们如果不能理

解“采菊东篱下”,便不能理解“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如果不能理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难理解“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三、领会诗人“炼字”的艺术。

[真题回放]

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4分)(2012年高考安徽卷)

14.(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2012年高考湖北卷)

12.(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2012年高考四川卷)

[直击考点及备考]

古诗尤其讲究炼字艺术,我们鉴赏诗歌语言自然少不了对炼字的关注。如安徽卷的诗歌用的是杨万里的《最爱东山晴后雪》(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结句中的“软”,是形容词,给人很柔的触觉之感,这里是通感用法,用来写“红光”,突出“红光”的柔和温暖的美感。“涌”是动词,这里用来写“银山”,化静态之景为动态之景,在诗人的意识里“银山”已经幻化为“澎湃的银涛”,从而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湖北卷的诗歌用的是贾岛的《送邹明府游灵武》(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其中“藏”用来陈述“边雪”,暗示当时风雪很大,随时掩藏起人们行走留下的痕迹,突出了环境的荒寒,行走的艰辛,诗句很有画意。“透”用来陈述“林风”,暗示山中的风能穿透层层寒衣,写出风寒之盛。一个“透”字就是这样极为

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再次渲染边地的荒寒。

四川卷的诗歌用的是元代曹伯启的《子规》(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诗中的“空”字是副词,是对“低首”意义的否定。而“低首”则是“倦听”之后的表现。因为听多了,受到的刺激多了,承受的思家之苦多了,所以“倦听”;而“低首”则是意欲排遣这种苦楚的表达。而“空”则又否定了这种努力,表现出一种无奈与惆怅之感,揭示出人物内心倦听而又不得不听的纠结与痛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