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春酒作者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琦君,原名潘希珍,1917年7月24日出生于浙江永嘉县林垟庙后村(今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庙后村)。
生父名国康,母亲卓氏。
她一岁丧父,四岁丧母,由大伯父潘鉴宗(她笔下的父亲)、大伯母叶梦兰(她笔下的母亲)抚养成人。
其父(潘鉴宗)为官多年,喜欢收藏古籍、碑帖、字画,家中藏书丰富,身为师长,却酷爱中国古典文学,对琦君一生的文学爱好有极大的影响。
爱之深教亦严,父亲常盼她成为才女,特请私塾教师叶巨雄为她的启蒙老师。
于是:五岁,认方块字;六岁,学描红;七岁,读《诗经》、唐诗、习字;八岁,读《女论语》《女诫》《孟子》;九岁,读《论语》《左传》、唐宋古文,学做古文;十岁,她就过目能涌,挥笔成文了。
琦君在故乡瞿溪度过了十二年的童年时光,1929年,随父母迁居杭州,入弘道女中。
她从古典文学、新文学及外国文学佳作中吸其精华,因此作文比赛,常得第一,被
同学们封为“国文大将”。
高一时,她在《浙江青年》杂志上发表了处女作《我的好朋友——小黄狗》,自此,她信息倍增,立志当文学家。
1936年高中毕业时,她以优秀的成绩直接升入之江大学,成为我国“一代词宗”夏承焘的女弟子。
1939年,返沪上续学,深受美籍老师Dr.Day 与Mrs.White启迪影响,广泛涉猎西方名著。
1941年大学毕业后任教于上海汇中女中,1942年因抗战同恩师夏承焘等返乡,执教于永嘉中学(今温州二中)。
1945年任教于之江大学兼浙江高等法院图书管理员,1949年去台湾。
至台后,琦君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金盒子》,刊于《<中央日报>副刊》;1953年出版
第一本散文小说合集《琴心》。
此后四十余年里,琦君笔耕不辍,出版散文、小说、儿童文学、词研究等作品50多种。
其中散文创作成就最高。
主要散文集有《烟愁》《溪边琐语》《琦
君小品》《红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
在峰》《与我同车》《灯景旧情怀》等。
她的作品曾多次被选入大陆、港澳台语文教材,亦被
译为英、日、韩等文字传播海外。
2001年,小说《橘子红了》被改编为电视剧,在大陆及
台湾播放后,引起热烈反响及广泛讨论,深受海内外观众喜爱。
琦君曾获多次文学奖。
1963年获台湾文艺协会散文创作奖,1970年《红纱灯》获台湾
中山文艺散文奖,1985年《琦君寄小读者》获台湾图书著作“金鼎奖”、《此处有仙桃》获
台湾第十一届散文奖。
2001年,获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终身成就奖”,并获赠“海外之光、
文坛表率”的奖牌。
同年,被评为台湾“出版风云人物”。
2002年,获赠台湾二等卿云勋章。
2006年,获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资深作家敬慰奖”。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最近
台湾对三十年来图书出版情况作了一次调查,统计结果,作品最畅销的男女作家是林清玄和
琦君。
琦君名列十大女作家之首,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
琦君以散文响誉文坛,内容有写台湾生活、海外见闻、故土风情,其中写的最出色的为
回忆早年生活的怀旧文章,不论写人、事、物,都以细腻雅致的文笔,动人情节把读者牵引
至她所无法忘怀的故乡,使读者与她重回时光隧道再次感受昔日的悲喜心境。
其文笔如行云流水,舒放自然,令人有亲切真情之感。
文字书写上没有过份渲染的华丽词藻,也无艰涩难懂的文句组合,总以平易近人,浅显易懂,质朴之文笔细述过往记忆,营造出个人独特风格。
诚如琦君《琴心》一书后记中所言:“我只是朴实地用肤浅的文字,传递出我的点滴心声,这一字一句里有我欢笑,我的眼泪,有我对过去不尽的怀念,对未来无穷的希望。
”琦君温柔敦厚、晶莹清澈、典雅隽永的特色,实为现今功利社会不可或缺的一股清流。
有评论认为,琦君写得最好最多的,是怀乡思亲的散文。
她也是台湾同胞爱国怀乡情怀的优秀“代言人”。
对于此类散文写作的缘起,她曾在《烟愁》后记中这样说:“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无论写人、写事、写物,都在平常无奇中含蓄至理,在清淡朴素中见出秀美;她的散文,不是浓妆艳抹的豪华贵妇,也不是粗服乱头的村俚美女,而是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
她的小说,又以宣扬爱的完整、爱的牺牲和反映台湾司法界特殊生活而与别家大异,她的词,更以情深意切取胜。
总而言之,琦君作品的独特风格是跟她独特的艺术思考和艺术追求分不开的——那是对真、善、美的思考和追求。
琦君自1949年去台湾,一直牵挂着故乡温州。
她的许多作品都充盈着对故乡的真切记忆和美好情感,并梦想着回到大陆、回到故乡走一走,看一看。
1990年11月,受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沙里邀请,琦君终于踏上了离别已久的故土。
在北京期间,她拜访了冰心、萧乾等著名作家。
1992年,琦君第二次回大陆,访问中国人民大学,并专程到浙江千岛湖拜祭恩师夏承焘之墓。
2001年10月,琦君在离开故园半个多世纪后,第一次踏上了家乡温州的土地,专程参加了琦君文学馆开馆仪式。
1969年,琦君从台湾司法部退休后,任教于中央大学、中兴大学中文系,讲授新旧文学。
1983年随丈夫李唐基侨居美国纽约,2004年返台定居淡水。
2006年6月7日凌晨4点45分在台北和信医院逝世,享年9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