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姓起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姓起源
一、舜帝后裔,以国为姓(出自姚姓或妫姓)
舜帝的后裔。
舜,也称虞舜,生于姚地(今河南濮阳),以地取姓为姚。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灭纣以后,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陈胡公妫满,封他在陈(今河南省淮阳县)这个地方,建立了「陈国」。
舜帝的后裔妫满子孙有以国为姓的,即成为陈姓的由来。
以国为姓,使用陈姓的始祖是胡公满,陈姓主要开始使用于周朝初年的陈胡公满,胡公满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姚姓的后代。
舜帝姓姚,舜在被选为尧的接班人前,尧为了考察他,让舜搬到妫水旁居住,所以舜的部分后代便以所居住的这条河为姓,为妫氏。
部分改姓的本姓是姚的族人后来有改回姚氏,部分没有改回来,便发展出其他姓,比如陈姓——《唐书·宰相世系》部分又改回本姓姚的:舜后代胡公妫满封于陈,至陈敬仲(陈完)仕齐,又改为田氏。
王莽封本姓为姚的姚氏族人田丰为代眭侯,后丰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又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回为姚氏。
从姚姓发展到妫姓,再到妫陈胡公满传至10世孙陈完,陈国内乱,陈厉公的儿子陈完怕株连自己,出奔到齐国,以故国为氏,称陈氏。
后改为田氏。
到十代孙田和时,废齐康公而自立为齐太公,并受到周王朝和诸侯列国的承认。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田代齐姜”。
公元前221年,齐王建时,齐国为秦所灭。
齐王建亡国后,子孙纷纷改姓避难,舜帝一系又经历了一次大分化。
田姓今在中华大姓中列第34位。
齐王建三子:升、桓、轸。
升、桓改为王氏,其后代即汉代王莽一族。
轸奔楚为相,后迁入颍川(今河南长葛)。
田轸复姓陈。
自秦汉以来,由田姓复姓归宗的颍川陈氏一支,在中国历史上十分显赫,繁衍极盛,播迁极广。
前文已经叙述,从姚姓族人衍生出妫姓,再妫姓改姓陈姓、胡姓,部分陈姓再改为田姓,部分田姓族人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回为本族人最早的本姓姚姓,部分田姓族人改为王姓。
其它从从姚姓族人衍生出的姓氏没有改回族人最早的本姓姚姓的,便继续发展出其他姓。
陈姓发展历程:舜重之以明德,自虞幕至虞舜,有近1500多年的历史,《韩非子》说:虞夏二千余岁。
《国语》记载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上甲微能帅契者也,商人报焉;高圉大王能帅稷者也,周人报焉。
虞夏商周四代是奴隶社会的顶峰的代表,华夏正统。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彰明德。
因舜帝生于姚虚而姓姚,其子商均生于妫汭而姓妫,《尧典》记,舜“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
”夏代虞后,虞族子孙亦姓虞,姓妫,姓姚,姓王,姓吴......在夏代,有虞氏的首领虞思曾帮助禹的后代少康复国......;在商代,《世本》宋忠注:“虞思之后,箕伯直柄中衰,殷汤封遂于陈,以为舜后是也。
”;在周代,《史记》、《左传》记载:《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之产曰: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侍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与其神明之后,以备三恪,庸以元女太姬配胡公而封诸侯。
”《史记》详细见陈杞世家;自陈胡公以后其子孙姓陈,姓胡,姓袁......;陈完,陈厉公之子,陈氏重要支系,详见田敬仲完世家,陈完的子孙代姜齐称孤道寡,陈完的子孙姓陈,姓孙,姓王,姓田,姓陆......详细见右表(点击放大),虞舜帝部分后裔简表,商族姓氏参考宋微子世家,在此不
再累述。
迁徙与分布
颍川世泽,太丘家声。
天下陈姓源出于颍川(河南禹州)。
东汉时,陈实系胡公满之43世孙,为太丘长,人称“陈太丘”。
唐代中,环公(临海令)带着伯琪等六个儿子避难于泉州仙游(今天莆田市仙游县),其第五子伯瑄(满公之70世孙),勤奋好学,文采出众。
当时因南康有一位署官食禄的马聪与他友善。
在造访马府时,两人结伴游览了庐山。
遂迷恋匡庐气势磅礴,蠡泽风景优美,乃偕其子旺徙而居之,晦迹于江州德安县太平乡长乐里永清村。
伯瑄遂成为浔阳陈氏的开山之祖。
德安位居九江之南,两地相距较近,因而被称之为江州陈氏。
“义门独著,百犬同牢”。
据明代嘉靖年间《陈氏兆祥族谱》记载:“唐大顺元年(890年)……旌表孝悌,标揭门闾,于是陈氏特立义门”。
自“义门”陈氏初创,至宋朝开宝年间,陈氏便发展到740余人口。
至宋天圣四年(1028年)已达到3700余口。
族人济济一堂,同灶以食,合田而耕,童叟无欺,老幼齐心,强弱安处,不存芥蒂。
义门陈氏延续了19代,纵越300多番春秋,这在古今家族繁衍发展史上确为罕见。
宋仁宗曾为之赞道:“萃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聚四百年天下无双。
”
宋嘉佑七年(1062年),由于陈氏族人过度集中,形成了地方上的压力,有碍于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时经朝中的文彦博、包拯等大臣合议,宋仁宗准奏,决定采取双分流的办法。
是年七月,由宋仁宗御赐编号,将家族财产列为291份,将陈氏分流至江西、河南、浙江、湖北、广西、江苏、广东、福建、山东、上海、天津等16个省125个县市,入住的田庄达290余处,致使义门陈氏遍植于华夏四方,这是中国历史上较早的人口分流和远距离的动迁行动。
这些陈氏徙居新址后,家家门口都挂起“义门”灯笼。
唐初期、中期,中原陈氏有过两次影响深远的南迁福建之举。
669年,朝廷派河东人陈政(胡公满的68世孙)任岭南行军总管,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少数民族动乱。
667年四月,陈政卒,由其20岁的儿子陈元光代父领兵,经过九年战争,局势平定后,于686年报请朝廷批准,设置了漳州郡。
陈元光与蛮僚的矛盾,应当看作是定居农业民众与游动不定的蛮僚之间的矛盾,唐代设立漳州前不过几千户人家,这些人应为唐朝可以控制的农业户口,在他们之外还有少数蛮僚生活于漳州南部山区。
陈元光所率领的唐朝军队与蛮僚为争夺漳州控制权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双方交战的最后结果,唐朝控制了漳州沿海平原等广大地区,定居农业民众控制了漳州沿海一带,而蛮僚控制了漳州的腹地。
所以,对唐代漳州的开发程度,不可估计过高。
实际上,直到北宋时期,漳州还是属于落后的地区。
漳州的发展,是在南宋进入第一个高潮,唐代的漳州还不是很繁华,漳州的发展是在南宋进入
第一个高潮。
而漳州具有较大影响的,则是明代才有的。
他被后人尊为"开漳圣王",子孙后代被称作"开漳圣王派",成为闽、粤、台及南洋诸岛陈姓最主要的一支。
台湾现有陈圣王庙53所,这从一个方面表明了台湾同胞对陈元光的崇敬之情。
再就是颍川陈后裔陈忠之子陈邕,唐中宗时进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挤,迁至漳州南厢山。
其子陈夷行,唐文宗时任宰相。
此后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尊陈邕为"南院"始祖。
陈氏入粤,始于南宋。
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迁,陈后裔陈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宁化、上杭,至其曾孙二郎、三郎再迁至广东梅州,后散居大埔、兴宁、长乐、龙川等县。
陈氏入台,始于明末。
福建同安人陈永华,于明末随郑成功入台湾,官至东宁总制使,在台湾建立屯田制度,设立学校,被尊为陈氏入台始祖。
自清初至新中国建立的300
多年间,陈氏迁台人数很多,其中仅武荣诗山霞宅陈氏一支就2000余口,成为台湾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与林姓共"陈林半天下"之美誉。
在陈氏分流远迁之时,陈宗俞(系满公之80世孙)在润州任职别驾。
携子孙迁居丹阳珥陵越塘,成为丹阳陈氏始祖。
《丹阳县志·城廓》载,“越塘桥,宋祥符八年(1016年),里人陈诚建。
”陈诚之4世孙陈震,在越塘生两子,长子陈东,次子陈南。
陈东死于1127年,年42岁。
有遗腹子,取名嗣宗。
《丹阳县志·荫袭》载,陈嗣宗以父陈东之荫袭,授迪功郎。
陈嗣宗生有四子,幼子陈明,由越塘迁往珥陵花家渡。
陈明为花家渡陈氏始祖。
陈氏以“义门”精神代代相传,名人辈出。
就丹阳陈氏而言,宗愈之7世孙名东,字少阳,太学生,为保宋室江山,力主抗金,五进忠言于宋钦宗,三上疏章于宋高宗,并抬棺进谏,爱国忧民之壮举,名留史册。
陈辅,字辅之,胸负才华,法身高行,深为时人所敬重。
王安石曾誉之为:“丹阳陈辅,乃浙西佳士也”。
司马光则赞之曰:“先生德业为士之望,先生才华为国之光”。
时隔200多年后,宗愈的15世孙景实,字学汉,原住珥陵花家渡村,颇怀尊祖敬宗之德,筑庐于少阳陵墓之侧,岁时洒扫,勤加祭祀,以慰先贤在天之灵。
景实成为桐村(陈巷)陈氏的始迁之祖。
谱载,自宗愈至能平为38世。
丹阳陈氏支系遍及丹阳和句容、宜兴、六合、南京等邻县。
其丹阳族人现分布在珥陵的陈巷、陈家、花家渡、越塘,横塘大陈甲、小陈甲、留墅、陈巷里、陈家、行宫、全州十里牌以及司徒、河阳、访仙、麦溪、陵口、珥陵、导墅、蒋墅、窦庄、运河、吕城、界牌、埤城、新桥、后巷等镇的陈甲、陈家村等。
至2000年5月8日,全丹阳市在籍陈姓宗人达41892人。
义门陈氏重视族祠,热心谱事。
明弘治九年(1496年)始修谱,至民国36年共修谱达12次之多。
宗谱冠以“众仙同来庆祝,共唱霓裳之歌”。
陈氏迁入越南的历史比较久远,有的成为安南(今越南)王朝的重臣。
其中,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即陈日),于1228年创建越南陈朝,历时175年,促进了陈姓人口的发展。
至今,陈姓仍被列为越南十大姓之首。
陈氏移居日本始于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派去的水手。
明清以后,闽粤等沿海地区的陈氏,有许多人出海到今新马泰一带谋生。
另有一些人不断迁至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对当地的繁荣与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陈姓在当代中国的分布
按区域而言,在南方地区(闽台、两广)陈姓则居于首位,占该区域人口的10.57%;在长江流域地区(江浙皖赣湘鄂川黔滇)陈姓位列第四,占该区域人口的4.86%;在北方地区(即除南方、长江流域以外地区)陈姓则退居第七位,占该区域人口的2.51%。
从省别来看,福建、台湾、广东、浙江等省是陈姓人口最集中的地区,陈姓占本省人口的比例分别为14.01%、12.21%、10.52%、7.74%,并且在台湾、广东、浙江三省,陈姓均为本省第一大姓(福建陈姓略低于林姓,居本省第二位)。
各省情况详见下表:
省别占本省人口比例(%)本省姓氏排名备注
福建 14.01 2
台湾 12.21 1
广东 10.52 1 含海南
浙江 7.74 1
广西 5.95 3
贵州 5.53 4
云南 5.36 4
江苏 5.27 3 含上海
四川 4.8 4 含重庆
江西 4.75 3
湖北 4.69 5
新疆 4.18 5
甘肃 4.16 4
湖南 4.11 6
安徽 3.58 5
河南 3.15 7
辽宁 2.98 5
黑龙江 2.75 7
山东 2.57 7
陕西 2.24 7
吉林 2.15 8
河北 1.69 9 含北京、天津山西
陈姓在本省姓氏排名中未进入前十,无数据:内蒙古,青海,宁夏从人口总量来看,广东为当代中国陈姓第一大省,该省陈姓人口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比例达14.7%,其次为四川、福建,三省陈姓人口合计可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33%。
注:以上数据由袁义达先生(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依据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抽样资料统计,详见袁著《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统计数据不包括少数民族。
陈文龙——宋代抗元英雄。
宋咸淳四年(1268)考取状元,度宗为之改名文龙,赐字君贲;授镇东节度判官,有“不屈不挠,不可干以私”之誉。
陈琳——汉末文学家。
陈友谅——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
陈玉成——太平天国青年将领,后期军事统帅。
陈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陈赓——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
陈锡联——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汉族。
陈亮——南宋思想家,元末明初诗人。
陈诚——明外交家。
陈明遇——南明抗清义军首领
陈洪绶——末清初画家。
陈贞慧——明末清初散文家。
陈确——明清之际思想家。
陈伯之——南朝梁将。
陈霸先——南朝陈创建者。
陈后主——南朝陈皇帝。
陈稜——隋将领。
陈子昂——唐代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