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地震解释-构造解释

合集下载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

2 地震剖面
地震剖面的显示方式:
波形显示 变面积显示 变密度显示 波形+变面积显示 波形+变密度显示
2020/5/7
27
2 地震剖面
20波20形/5显/7 示
变面积显示
变2变8密密度度显显示示
1 地震波对比的基本原则
2020/5/7
波形+变面积显示
29
2 地震剖面
2020/5/7
因而,它们的叠加结果——地震记录上的反射子波组, 其波组特征(相位个数,哪个相位最强等),也一定具 有某些相对稳定的性质。
这就是地震记录面貌形成的过程。
2020/5/7
15
1 地震记录的形成
地震道f(t)是有效波s(t)和干扰波n(t)叠加组成的,即:
f (t) s(t) n(t)
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纵波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表示:
2020/5沿/7任意方向切出的垂直剖面
52
2020年5月7日10时
53
27分
2020年5月7日10时
干扰波由非激发干扰n0(t),噪音背景n1(t)及规则干扰 N(t)叠加而成,即:
n(t) n0 (t) n1(t) N (t)
规则干扰分两类:
一类与地质结构有关,称第一类规则干扰N1(t),包括多次波, 反射-折射波,转换波,断面波,绕射波,伴随波,折射波,瑞雷
波,勒夫波,斯通利波等,这类波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转换为有
同相轴:一串套得很好的波峰(谷) 相位:通常用波峰(谷)的数量来描述 复波(波组):地震记录上的反射同相轴,往往
是一组相邻反射波叠加形成的。 波系:相邻几套稳定的波组
2020/5/7
25
2 地震剖面

地震资料解释ppt课件

地震资料解释ppt课件
(PCA OPTIONAL)
OUTPUT : SEISMIC FACIES VOLUME
突出不连续数据
*
1600ms相干体切片
1600ms相干体切片
*
相关时窗:1500ms—2800ms
*
小断层典型剖面
横364剖面
横396剖面
从地震剖面上,北部断层断距较小,与北界断层未搭接。
*
精细构造描述技术--相干技术应用实例
立体显示
层拉平技术
瞬时振幅剖面
波阻抗剖面
吸收系数
识别火成岩
火成岩油气藏评价
*
4、砂砾岩体油气藏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约束反演技术
立体显示技术
时频分析技术
砂砾岩体油气藏 评价
*
5、潜山油气藏
储集层特征 研究及有利 相带预测
风化壳储集层预测
潜山内幕储集层特征描述
地震反演技术
吸收系数技术
分形技术
多参数分析技术
*
6、落实圈闭
层 g1构造圈闭图
G1ab井过井地震剖面
G1a井过井地震剖面
T1
T1
T1
T1
T1


西

地震解释基本步骤
*
标定识别储层特征
X33
沙三中底
沙三上底界
夏33井单井相地震相分析
沙三下
沙三中
沙三上
双丰砂体
盘河砂体





夏33井单井相分析
平原相
前缘相
前缘相
前缘相
岩性解释
*



沙 三 下
井旁道与VSPlog 对比

03地震资料解释基础-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2

03地震资料解释基础-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2

2.6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2.6.1 地震构造图的基本概念
3.构造图比例尺和等值线距的选择 等值线距是指构造图中相邻等值线间的差值, 对等深线来说,就是每隔多少米划一根等深线。对 t0时间线来说,就是每隔多少毫秒划一根等时线。
等值线距越小,反映得越精细。因此等值线距 选择的原则是最大限度地反映构造的详细程度,并 照顾到图面的清晰度。 一般来说应考虑到资料的好坏程度和地层倾角 的陡缓。
2.6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2.6.1 地震构造图的基本概念
3.构造图比例尺和等值线距的选择 构造图的精度反映在作图比例尺和等值线距的 大小上。
比例尺越大,构造图反映得越精细,因此,在 作图时选择比例尺,应根据测线的疏密,地质任务 的要求,地质情况的复杂程度,资料的质量好坏等 因素考虑。 在构造复杂、资料较好的情况下,应选用较大 的比例尺;在构造简单或资料较差的情况下,则宜 选用较小的比例尺。
2.6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2.6.1 地震构造图的基本概念
1.构造图的分类 根据等值线参数的不同,地震构造图可分 为两大类:等t0图和等深度构造图。 等t0图可由时间剖面的数据直接绘制,在 地质构造比较简单的情况下可以反映构造的基 本形态。但其位置有偏移。 由于地震勘探中界面的深度有法线深度、 视铅直深度和真深度的区别,所以深度构造图 也相应有三种。
(3)标数据。把所取的数据标注在平面图相应的 位置上,在测线交点处,各条测线的数据都应写上。 同样,尖灭超覆等数据也要标注齐全。
1000ms
2.6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2.6.2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4)标注断点。在断 距不大的情况下一般只标注 断层上盘位置(但也有上、 下盘位置都标注的,特别是 在断距较大时)。除标出断 点位置外,还应注明落差大 小。(落差即为上下盘间的 垂直距离,如右图则是A与B 两点的垂直距离)。应注在 断点符号的上角,此外还需 标注断点处标准层的深度值, 标法见右图。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具体的工作流程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具体的工作流程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具体的工作流程
1、首先要对地质任务进行理解,确定解释方案
2、收集研究区块的基础资料进行分析。

其中基础资料包括:研究区块的老的解释成果、
所有井的分层数据,岩芯类型、试油成果以及测井数据等
3、然后进行层位标定、分析、做VSP.
4、进行过井剖面的对比。

如果研究区块内从来没有勘探过的话,就只有使用穿衣戴帽或
戴帽穿衣法了。

5、在研究区块内拉大剖面(每20或其它数据都行)进行层位追踪对比、分析。

6、进行加密层位追踪对比。

7、进行断层组合。

8、时深转换。

(建立构造、速度模型)
9、进行研究区块的平面圈定、勾绘等值线图(T0图)。

10、进行综合的地质构造分析和含油气性评价。

以上纯为个人观点,如有遗漏和不对的地方,请各位多多指出。

谢谢。

地震构造解释技术方法

地震构造解释技术方法
f.预测特殊岩性的存在及其分布规律; g.尽可能进行储层预测描述; h.构造分带分析以及圈闭优选;
地震精细构造解释技术方法
一、地震地质综合标定 二、地震反射特征分析 三、地震地质层位解释 四、断层解释 五、时间切片生成及应用 六、相干体技术 七、断层平面组合及空间组合 八、地震地质相互结合、相互校验 九、地震属性分析 十、全三维解释技术
利用块移动工具分析同沉积断层
渤海盆地第三系拉张式构造模式
中国西部挤压式构造模式
要对地震剖面上的构造和断裂作出合理可靠的解释,在一定程 度上还决定于解释人员对工区有关褶皱、断裂等构造模式的掌 握程度。如我国东部渤海盆地第三系拉张式构造模式,由于受 拉张应力的作用,断裂通常表现为正断层。在我国西部,一般 表现为挤压式构造模式,由于构造受挤压作用,断裂通常表现 为逆断层。
高精度合成地震记录的检查之二——与工区内平均速度对比法
某工区内井的时深关系与平均速度(红色)对比图
合成地震记录提取其时间-深度对,与工区的平均速度曲 线相对比,应比较一致。
不同时深关系控制下的合成记录对比
时深关系畸变 错误时深关系
正确时深关系
不同时深关系曲线对比
高精度合成地震记录的检查之三——剩余记录法
地震资料解释可分为三个阶段:
构造解释—20世纪70年代以前主要以地震资料的构 造解释为主,即利用反射波旅行时、速度等信息,查明 地下地层的构造形态、埋藏深度、接触关系等。
地层岩性解释—出现在70年代后期,这一阶段包括两 部分内容:一是地震地层学解释,即根据地震剖面特征、 结构来划分沉积层序,分析沉积岩相和沉积环境,进一 步预测沉积盆地的有利油气聚集带;二是地震岩性学解 释,它是采用各种有效的地震技术,提取一系列地震属 性参数,并综合利用地质、钻井、测井资料,研究特定 地层的岩性、厚度分布、孔隙度、流体性质等。

地震解释的步骤及解决的地质问题

地震解释的步骤及解决的地质问题

地震解释的步骤及解决的地质问题作者:***来源:《西部资源》2018年第05期摘要:地震解释工作是开展石油地质研究的基础,一个含油气构造的发现、岩性圈闭的识别以及井位部署都离不开地震解释,甚至连现在的石油开发也需要应用地震资料完成扩边挖潜、技术创新和增储上产,因此开展好地震解释工作至关重要。

构造解释是从全三维解释理念出发,严格对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三度空间的立体解释。

利用层位自动追踪,解释系统中的多种显示功能,任意切割测线,生成时间切片,利用垂直断层走向的任意方向测线识别小断层,利用相干数据体技术,研究相邻地震道的反射特征,突出因地质体横向变化而引起的反射特征的变化,可以达到识别小断层并预测地层横向变化的规律的地质目的,能够从点-线-面不同角度认识各反射层的横向变化,从而正确识别地下构造形态。

关键词:地震解释;构造;成果应用1.资料搜集及准备开展地震解释前要搜集齐全准确的各项基础资料,包括测井曲线资料(声波曲线、密度曲线、电阻率曲线等必备的数据)、地质分层数据、地震处理成果数据体及端点坐标数据以及以往资料解释成果图件等,便于对比检查。

当电测曲线达不到制图精度时,需要完成环境校正和标准归一化处理并准备好工作设备,目前完成解释工作都是在工作站上通过人机交互系统来完成,解释工作常用的工作站软件有Landmark、Geofram、Geoeast等大型工作站解释软件。

1.1人工合成地震记录的编制及层位标定利用声波时差曲线制作合成地震记录,利用声波时差曲线求取反射系数,根据目的层的分布情况和井深度范围提取井旁道子波,与反射系数褶积后求取相关系数,相关程度好,代表合成记录道与井旁道基本吻合,相关差则需对声波时差曲线进行校正至各主要目的层对应较好时为止。

三维地震资料精细构造解释的目的是研究断裂特征及构造特征,层位的准确标定是基础,断层解释是构造解释的关键。

层位标定是连接钻井资料与地震资料的桥梁,也是建立地质界面与地震反射界面之间对应关系的主要环节,是构造精细解释中重要的基础工作。

地震解释中的构造成图及地质解释介绍

地震解释中的构造成图及地质解释介绍
➢ 取数据;对所选的作图层位,按数据点间隔距离和测线交 点处取等t0值或深度值(包括层位的数据、断点有关数据, 尖灭、超复点数据等),在构造主要部位及特征点附近应 加密取值点。
➢ 标注数据;标注在平面图相应的位置上,在测线交点处, 各条测线的数据都应写上。标注方法如下左图。
➢ 标注断点;断距不大时,只标注断层上盘位置,断距较 大时,上下盘位置都标注。此外,还要标注断层落差及 断点处标准层的深度值,标注方法如下右图
➢ 图4-1 是地下的一个穹隆构造和该构造顶面的等深图或构造图. ➢ 一条深度剖面只能表示该剖面的地下构造形态; ➢ 图4-2 把四条剖面上的同一反射层(T)的深度,按一定间距展布在
测线平面图上,然后绘出等深线,就得到了构造图.
2.地震构造图的分类
➢ 地震构造图按作图等值线性质可分两大类:
➢ ① 等深度构造图(深度等值线表示)
✓正断层,上、下盘断层线间错开,出现空白;
✓逆断层,上下两盘断层线间等深线出现叠掩;
超复、尖灭等地质现象在构造图都表现为标准层向某方 向的缺失。
可用多层构造图的闭合来判断地层间的关系,如下图, 可明显看出两个界面之间为角度不整合关系,且第二层 往北不整合尖灭。
二、 由等t0图经过空间校正作真深度构造图
d)给出了三条测线偏移后D点位置的 变化情况:在测线B,D点位置不 变;测线A,D点偏移到D′,测线 C,二维偏移后D点偏到D〞,并不 是反射点的正确位置。应当沿垂 直于测线C的方向再偏移一次,才 能从D〞最后偏移到正确位置D′。
6.勾绘等值线
➢ 按规定线距(根据t0或h值),勾圆滑曲线;原则:从简单到复 杂,由底到高,先勾出大致轮廓(如构造高、低点),再绘构 造细节,复杂时以断块为单位绘制。

地震相解释和构造解释

地震相解释和构造解释

设计的内容为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和地震相解释。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剖面上识别断层并标识断层,在平面上利用相干体进行断层的组合,并且进行地层对比追踪,最后根据解释的断层和层位做等T0构造图。

地震相解释主要内容是在剖面上识别水道的形状,在平面上识别水道的空间展布情况,利用剖面上的地震反射构型、地震反射结构投影到平面上做出平面地震相图。

实验一、地震构造解释一、实验目的学会Discovery软件的安装、建立工区、三维数据加载、剖面显示地震记录。

进行层位对比追踪和断层解释,利用相干体进行断层的平面组合,以及根据解释的层位和断层做出等时构造图。

结合剖面图会分析地质意义和盆地内生储盖组合。

二实验内容本实验以Discovery软件为解释平台进行以下实验:1 利用Discovery 中模块建立中国的工区和Seisvision模块加载数据。

2断层的剖面解释并结合相干体切片进行断层的平面组合。

根据断层的识别标志进行断层的识别,并结合相干体提高断层识别准度(期间常见的问题:主测线和联络测线方向断层往往不闭合,解决办法是要根据两个方向综合判断断层。

)3 不整一地震反射界面的识别及追踪对比。

4 等T0构造图的绘制。

(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一般标志)(1)同相轴错断、波组波系错断(中小断层);(2)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同生断层);(3)地层产状突变、地震相特征突变(边界断层);(4)同相轴分叉、合并、扭曲及强相位转换(小断层);(5)断面波、绕射波。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1)单一同相轴的基本追踪对比方法★反射波同相轴具线状廷伸特征,相邻记录道的同一同相轴应为一连续的曲线,相邻界面的同相轴应大体平行。

★相邻记录道同一界面反射波同相轴波形特征相似,即振幅、周期、相位数等相似,它们在空间上是逐渐地变化的。

(2)根据波组或波系进行地震反射界面对比★波组是相邻若干个界面形成的多个强反射同相轴的组合。

波组之间是一些振幅比较弱的同相轴,★多个波组组成一个波系。

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地震构造图的绘制及地质解释

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地震构造图的绘制及地质解释

由等t0图经过空间校正作真深度构造图
2)求水平偏移距离和真深度H
• •
均匀介质情况下: OO′ = h 0 sin ϕ h = h 0 cos ϕ 连续介质情况下: OO′ = R 0 ⋅ sin ϕ h = Z 0 + R 0 sin ϕ
均匀介质
连续介质
由等t0图经过空间校正作真深度构造图 3) 空间校正数据表的制作

地震构造图
查明地下地质体构造形态的变化,要把剖面和平面结 合起来进行空间解释,基本成果就是地震反射层构造图。
一、地震构造图及种类
1.什么是构造图
用等值线(等深线或等时线)及地质符号(断层、尖灭 超复等)直观地表示地下某一层的地质构造特征的一种平 面图件。


是地震勘探最终图件,是为钻探提供井位的主要依据。
上、下盘产状有关。 正断层,上、下盘断层线间错开,出现空白; 逆断层,上下两盘断层线间等深线出现叠掩;
构造图制作步骤

超复、尖灭等地质现象在构造图都表现为标准层向某方向的缺失。 可用多层构造图的闭合来判断地层间的关系,如下图,可明显看出 两个界面之间为角度不整合关系,且第二层往北不整合尖灭。
构造图制作步骤
构造图制作步骤 6.勾绘等值线

按规定线距(根据t0或h值),勾圆滑曲线;原则:从简单到复杂,由底到高 ,先勾出大致轮廓(如构造高、低点),再绘构造细节,复杂时以断块为单 位绘制。
注意:

1)平面图所表示的构造特征应与剖面图一致,如构造形态、范围、 高点位置、幅度、构造间的相互关系等应符合。 2)勾绘构造等值线应符合构造规律: ① 单斜层时,不 允许多线、缺线 (右图)。
地震构造图
二、构造图的绘制

地震勘探原理09第八章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地震勘探原理09第八章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17:33:39
21
第八章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8.2

地震剖面的对比解释
8.2.3 地震剖面的对比方法 5、对比时应注意的问题 ⑵认准波的性质,搞清波的来源。在构造复杂地区, 各种不同的地质现象会产生绕射波、断面波、回转波 等异常波,这就使剖面的面貌非常复杂,出现波的各 种交叉现象。我们应该仔细分析对比,认准波的性质, 搞清波的来源。
目前,在资料中使用最多的最基本的仍然是水平迭 加时间剖面(3D资料用经过3D偏移的3D数据体)。
17:33:39
9
第八章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8.2

地震剖面的对比解释
8.2.3 地震剖面的对比方法 水平迭加时间剖面的形成及其特点 经水平迭加后剖面,已相当于地面各点自己的自激自收 剖面。一般情况下(地层倾角小,构造简单),能直观 地反映地下地质构造特征,同时也保留了各种地震波的 现象和特点,为我们进行地质计算提供了直观的丰富的 资料。 时间剖面与地质面之间有许多重要的差别。

17:33:39
10
第八章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8.2

地震剖面的对比解释
8.2.3 地震剖面的对比方法 水平迭加时间剖面的形成及其特点 特点: ①在测线上同一点,由钻井资料得到的地剖面上地层界 面与时间剖面上的反射同相轴在数量上,常常不是一一 对应。 另外,时间剖面的纵坐标是 t0 ,不是深度,( v 随深度 面变化)所以,时间剖面上的反射同相轴,所反映的界 面形态有假象。要引入速度函数,把t0变换成h后,才能 与钻井剖面或测井曲线对比。
尽可能多的收集资料,以研究工区的区域构造背景、局 部构造特征、地层分别和接触关系、断裂特征、沉积环 境等。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
*用 二 维 资 料 识 别 非 构 造 圈 闭 , 需 要 首 先 进 行 一 致 性 处 理 , 综 合 运 用 解 释 技 术 : 合 成 记 录 标 定 、 解 释 、 目 标 处 理 、 闭 合 差 校 正 等 步 骤 和 迭 后 一 致 性 处 理 交 叉 进 行 , 反 复 迭 带 , 直 到 基 本 合 理 。
有瘦,难以闭合对比。这时作频率分析和统计,找出全区的通频带
一致部分。进行反褶积或带通滤波,使频率保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致。第三步是调查
地震剖面上的振幅、能量是否一致。首先作振幅统计;可以看出最
高、最低、平均振幅。如果振幅不一致,进行振幅均衡处理可以使振
幅保持一致。
地震资料解释
二维解释
2、闭合差校正 二维资料普遍存在闭合差,因此除了上述各种之
地震资料解释
二维解释
1、 相 位 校 正 及 波 形 、 振 幅 、 频 率 一 致 性 处 理 二 维 资 料 由 于 施 工 年 度 、 队 别 、 施 工 因 素 及 处 理 流 程 不 统 一 , 所
以 时 间 剖 面 相 位 不 一 致 、 波 形 不 一 致 、 频 率 及 能 量 也 不 一 致 。
地震资料解释
二维解释
(一)、准备工作 1、野外, 了解野外工作方法、施工因素、井深、药量、基准面、 排列长度、组合个数…。(涉及到处理方法、解释精度) 2 、处理 ,了解处理的主要流程及处理效果。保幅、修饰和去噪手 段。 3 、钻井 ,收集钻井资料及钻井报告。 4 、地质 ,收集已有的邻区的地质、地震资料及成果报告。 另外,还要了解目的层埋深、岩性、储集性,明确生储盖组合及 凹陷的构造格局、储层分布状况。如塔里木东河砂岩,岩性变化、 尖灭,华北地区找沙河街组的沙1、沙2、沙3段,小断块等。

地震解释-地震层序

地震解释-地震层序
1) 不整合面下伏地层的波阻抗横向变化,而上覆层波阻抗横向稳定,所以不整
合界面的波阻抗差不仅有大小的变化,而且有正负的变化,因此反射振幅既 有强度的变化,也有极性的变化。
2 )当不整合面平整,且下伏强反射界面,两界面
以角度相交时,形成widness效应。两界面的反射 发生干涉,对不整合界面的反射特征造成干扰,
X463
360
标志层确定
420
480
标志层确定
463
标志层确定
463
最后极性的确定:要考虑岩性组合特征和显示方式
Y360 标志层与区域不整合面不一定对应
463
483
503
复习题
1.地震反射标志层的概念及确定方法 2.同相轴、波组、波系、包络面的概念及对比方法 3.地震剖面闭合的概念及检查方法
(6)下超面
(6)下超面(Downlap)
坡角迁移轨迹与下超类型
(6)下超面
• 平行上超:上超点所对应的各同相轴彼此平行, 基本上是由于海平面上升所引起的;
旋转超覆
• 发散上超:上超点所对应的各同相轴之间向盆地 内部增宽,一般与差异构造沉降相对应。是一种 生长不整合。
(6)下超面(Downlap)
下超是沉积物侧向进积的表现。一般发 育在三角洲和扇体的前缘带。其特征是 该界面之上的同相轴向沉积体前方逐个 终止于界面之下倾角更小的同相轴之上。
• 界面之下的同相轴以较大角度突然终止于该界面处, 且界面下的地层厚度横向变化不大,是削蚀角度不 整合的表现。
削截界面在盆地内的分布特点反映了构造运动的性质, 在箕状断陷盆地中受基底翘倾运动的控制,削截往往只在盆 地的一侧出现。
在拗陷盆地中,受垂直运动引起的差异沉降的控制,削截往往 出现在盆地的两侧。而在褶皱运动或区域块断运动控制下,削 截在整个盆地都有可能出现,并与背斜构造或断块构造相伴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鹿角状
鹿角状
共轭状
平行状 直移平面正断层
平行状 直移平面正断层
(1)正断层的基本特征
1. 正断层类型 2. 正断层的组合 3. 正断层的相关构造变形
铲式正断层与滚动背斜构造
• 背斜转折端形态与铲式正断层形态相关,背斜 轴面自下而上向断层面方向迁移
6
5 4 3 2
5 4 3 2 1
铲式正断层系统
伸展与拆离
伸展与拆离
伸展与拆离
(3)基底卷入(厚皮)伸展构造的主要构造样式
非旋 转平面式 正断层控 制的地 堑
旋转 平面式正 断层控制 的掀斜 半地堑
铲式 正断层控 制的滚动 半地堑
坡坪 式正断层 控制的复 杂半地 堑
同向调节断层
反向调节断层
正双重构造
铲式扇
课外练习2
(1)正断层的基本特征 1. 正断层类型 2. 正断层的组合 3. 正断层的相关构造变形
正断层
• 正断层是在水平引张力作用下形 成的。按照安德森断层形成模 式,在σ1垂直、σ2以及σ3水平 纯剪切应力场中,岩层破裂将形 成一对共轭的正断层,正断层的 倾角为60°±,共轭正断层的交 线为σ2方向。但是,自然界的 正断层并非都是共轭出现,其产 状也并非总是60°± 自然界的断层的位移有些是斜向 的,地震剖面上的正断层是指上 盘下降的倾向位移分量占明显优 势的断层
• 样式((style)一词,原来是建筑学的术语,用 来描述具有时代风格和地域风格的建筑群。
刘和甫,1993
• 引入地质学后,构造样式用以表示具有时代风格和地 域风格的构造组合.就象一种速记符号便于在地质学家 之间进行交流,因此也属于比较构造学范畴。
刘和甫,1993
构造样式的分类
• 首先根据位移场可分为四大类:①水平伸 展;②水平收缩;③水平走滑(水平扭 动);④垂直升降; • 进而在每个大类中可根据基底—盖层关系分 为两个亚类:①盖层滑脱(薄皮构造),② 基底卷入(厚皮构造); • 最后再根据几何形态划分出各种具体类型。
盆地基 底面
1
薄皮铲式正断层-滚动背斜系统
练习
三角洲前缘推进形成的铲式正断层及滚动背斜
这是滚动背斜吗?
断层形态与构造鼻
5 4 3 2 1
断鼻构造
凸起
断鼻构造
盆地基底面
(a)
(b)
正断层牵引构造
(2)盖层滑脱(薄皮)伸展构造的主要构造样式
• 薄皮伸展构造是指主要由沉积盖层卷入伸展变形 的构造。 • 铲式正断层系统和多米诺断层系统是薄皮伸展构 造的两种主要构造样式。在剖面上,铲式正断层 和旋转平面式正断层一般是在盖层中的软弱岩层 (泥岩、盐岩等)中消失,或在盆地基底顶面的 不整合面上滑脱。 • 往往与重力滑动构造和底辟构造相共生。 • 在大陆伸展半地堑斜坡上、被动大陆边缘、大型 三角洲、大陆斜坡等不同的构造环境中都可能发 育薄皮伸展构造。

正断层的分类
• 几何学分类: 平面、铲式、坡坪式 • 运动学分类: 两盘相对直移、断面及两盘同向旋转、上盘旋转 或两盘差异旋转、上盘复杂旋转
正断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综合分类
断层名称 直移平面 正断层 旋转平面 正断层 铲式正断 层 坡坪式正 断层 断面几何 断层运动 学特征 学特征 平面 两盘相对 直移、 断面及两 盘同向旋 转
直移平面正断层 旋转平面正断 层
平面
上盘旋转 上陡下缓 或两盘差 异旋转 台阶状 上盘复杂 旋转
铲式正断层 坡坪式正断层
直移平面正断层
旋转平面正断层
旋转平面正断层
上盘旋转铲式正断层
上盘旋转铲式和坡坪式正断层
上盘旋转铲式和旋转平面正层
(1)正断层的基本特征
1. 正断层类型 2. 正断层的剖面组合 3. 正断层的相关构造变形
3.4 典型构造样式的地震识别
• 3.4.1 构造样式的概念与意义 • 3.4.2 水平伸展构造 • 3.4.3 水平收缩构造 • 3.4.4 水平走滑构造 • 3.4.5 垂直升降构造
3.4.2
水平伸展构造
(1)正断层的基本特征 (2)薄皮(盖层滑脱)伸展构造的主要构造样式 (3)厚皮(基底卷入)伸展构造的主要构造样式
构造样式的分类
主要的构造样式
构造样式的研究意义
• 构造样式是各类盆地中构造组合的几何形态表达, 正确的构造样式分类可为地震剖面的构造解释提供构造 模型。 • 构造样式研究是油气田构造研究中重要的基础内容 之一。它不仅涉及对含油气盆地性质、类型及其动力学 的分析与认识,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时空演化的判识和分 析;而且直接关系到油气藏的圈闭类型、成藏条件及勘 探目标评价。 • 以构造样式为主线,进行地震构造解释学习,便于 将复杂的地质对象梳理出头绪,增强实际分析能力。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
第8课
王英民 2010年
3.4 典型构造样式的地震识别
• 3.4.1 构造样式的概念与意义 • 3.4.2 水平伸展构造 • 3.4.3 水平收缩构造 • 3.4.4 水平走滑构造 • 3.4.5 垂直升降构造
3.4.1
构造样式的概念与意义
• 构造样式(structure style)是指在剖面形态、平 面展布、排列和应力机制上有着密切联系的相关构 造的总体特征,是了解特定构造变形条件下所产生 的一系列构造变形的总体概貌。 • 构造样式强调: – ①在剖面形态、平面展布、排列上有密切联系的 相关构造变形的组合; – ②在同一应力环境下所产生的构造变形的组合; – ③多种相关构造的有机组合体。 Harding T P(1979)和Lowell J D(1985)
正断层剖面组合
5
4
3 2 2 1
3 2 1
凸起
共轭状(相背、相向倾斜、交叉)
1 盆地 基底 面
断阶带
平行状(多米诺式)
铲式扇状,各个断阶面上的产状依次变 陡,向下收敛(硬连接)
斜列状(软连接)
鹿角状
共轭状直移平面正断层
平行状
斜列状与平行状
下部为平行状,上部为共轭状(Y字型组合)
铲式扇状断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