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复习课教学设计23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本章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本章复习课教学设计
3.重点:力的作用效果,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
难点:运用牛顿三定律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尤其是非平衡状态下的受力分析。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三定律等知识点。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视频等,形象直观地展示力的合成与分解过程,帮助学生化解难点。
2.互动交流:引导学生相互提问、解答,共同探讨力的奥秘,提高合作能力。
3.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1.习题设计: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习题,巩固学生对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三定律等知识点的掌握。
2.学生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习题,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本章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分类及其作用效果,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能准确判断物体所受合力及分力。
2.使学生掌握牛顿三定律,了解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运用定律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常见力的计算方法。
7.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8.定期进行课堂小结和课后复习,巩固知识点,加强学生对力学的整体把握。
9.结合生活实际,强调力的合理运用和节能减排,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10.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力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解答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引导学生改正。

复习课《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教学设计及反思

复习课《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教学设计及反思

复习课《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教学设计及反思第四单元学生学案设计 【复习导读】1.平衡状态: , 2.共点力:同一作用点的力或作用线(或延长线)交于同一点的力.3.三力汇交原理:作用在同一平面内的三个平行力处于平衡状态,这三个力必共点。

4.平衡条件:5.平衡条件推论:(1).若物体在两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则两力满足;(2)若物体在N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其中所受N-1个力的合力,一定是剩下那个力的 力.1.静止 匀速直线运动 4.合外力为零 5.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平衡力【互动解疑】问题一:静态平衡问题的求解例1.如图1-4-1所示,光滑半球形容器固定在水平面上,O 为球心,一质量为m 的小滑块,在水平力F 的作用下静止P 点。

设滑块所受支持力为F N 。

OF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0。

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 )A .tan mgF =θ B .F =mgtan θ C .tan N mgF =θD .F N =mgtan θ问题二:动态问题的分析例2.半圆形支架BCD 上悬着两细绳OA 和OB ,结于圆心O ,下悬重为G 的物体,使OA 绳固定不动,将OB 绳的B 端沿半圆支架从水平位置逐渐移至竖直的位置C 的过程中,如图1-4-2所示,分析OA 绳和OB 绳所受力的大小如何变化?问题三:平衡物体中的临界问题例3.用细绳AC 和BC 吊起一重物,两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如图1-4-3所示,AC 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50 N ,BC 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00 N 。

为使绳子不断裂,所吊重物的质量不得超过多少?例3. 1003N图1-4-2图1-4-3 图1-4-1【拓展训练】1.如图1-4-4所示,一个半球形的碗放在桌面上,碗口水平,O 点为其球心,碗的内表面及碗口是光滑的。

一根细线跨在碗口上,线的两端分别系有质量为m 1和m 2的小球,当它们处于平衡状态时,质量为m 1的小球与O 点的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α=60°。

初中物理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复习课的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初中物理复习课,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已学习的物理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任务包括对初中阶段物理基础知识的回顾,如力学、光学、电学、热学等,重点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深入理解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物理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为后续物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但个体差异较大。

有些学生对物理概念和原理理解不深,需要进一步巩固;有些学生则在应用能力上有所欠缺,需要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来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查漏补缺,提高综合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在交流与合作中共同进步。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初中阶段物理基础知识,如力学、光学、电学、热学等核心概念、原理和公式。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形成物理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网络,为高中物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4)熟练运用物理实验仪器,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5)提高物理计算能力,包括单位换算、公式运用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习惯。

(2)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科学思维。

(3)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讨论、实验、案例分析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物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复习策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树立自信心。

复习课教学设计的注意点

复习课教学设计的注意点

复习课教学设计的注意点引言:复习课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有助于巩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基础。

然而,复习课的设计同样需要精心策划和注意细节,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吸引力。

本文将探讨复习课教学设计中需注意的几个关键要点。

一、明确复习的目标在设计复习课之前,教师需要明确复习的目标是什么。

该目标可能是回顾关键概念、掌握重要知识点、强化技能或激发学生的兴趣。

理解复习的目标有助于教师提前确定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学生在复习课中真正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二、选择合适的复习方法复习课的方法多种多样,例如小组讨论、游戏、练习题、案例分析等。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程特点选择合适的复习方法。

有趣的教学活动和互动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在复习课中,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习风格。

有些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练习来巩固知识,而其他学生则可能需要更多的复习材料来扩展他们的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分组、个别指导或提供额外资源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并受益于复习课。

四、激发学生的参与复习课不应是单向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参与。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分享经验、小组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复习课。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促进彼此间的学习和理解。

五、将复习融入到整个课程中复习不应仅仅是单独的一堂课,而是应该与整个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师应该在每个单元的结束前设置适当的复习环节,及时回顾并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整体结构,提高长期记忆和理解的能力。

六、及时反馈和评估在复习课结束后,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估。

这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进步,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教师可以使用各种形式的评估工具,如测验、问答和作业,以评估学生对复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策略。

结论:设计一堂有效的复习课需要教师关注多个因素,包括明确目标、选择合适的复习方法、适应学生需求、激发学生参与、融入整个课程和及时反馈和评估。

初中物理《浮力复习课》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浮力复习课》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浮力》复习课教学设计复习目标:1.认识浮力,知道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3.理解物体浮沉条件,熟练掌握浮力的计算4.了解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重点:1.阿基米德原理2.物体的浮沉条件难点:1.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2.浮力的计算复习过程:一、构建知识网络学生按照下表所列顺序,回忆所学知识,填写相关内容,形成本单元知识网络。

(学习要求:请自主完成,并提出你认为还应补充的内容以及你还有哪些疑问,请把这些内容记录下来,之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内交流)1、定义:;方向:;1 压力差法:;2、大小 2 称重法:;③原理法:;④平衡法:;浮力3、浮力大小与有关①F 浮G 物ρ物ρ液上浮②F 浮G 物ρ物ρ液下沉③F 浮G 物ρ物ρ液悬浮4、浮沉条件④F 浮G 物ρ物ρ液漂浮5、应用①密度计:测仪器;原理:浮在液面物体,浮力等于重力②轮船:原理:排水量③潜水艇:原理:④气球和飞艇:原理物(六)直ft 中考F浮GG物F 浮<G 物下沉ρ 液=ρ 物F 浮=G 物F浮G悬浮ρ 液>ρ 物F 浮>G 物物F浮上浮ρ 液>ρ 物F 浮=G 物GF浮漂浮ρ 物与ρ 液F 浮与G 物图示ρ 液<ρ 物二、重点知识(一)浮力的定义判断:物体在不同液体中所受浮力的方向会不同()(二)浮力产生的原因判断:水中的桥墩、陷在淤泥中的物体都不受浮力的作用()(三)浮力的测量练习:如图所示,是物体浸入水中前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由此可知水对物体的浮力是N.(四)浮力的计算公式(阿基米德原理)练习:1、将一个木块放入装满水的容器中,静止后,测得溢出水的质量为100g ,则该木块此时受的浮力大小是N。

(g=10N/kg)2、一个石块,体积为20cm3,全部浸没在水中,则石块受到的浮力为N (g=10N/kg)3、A、B、C 三个物体体积相同,在水中的情况如图所示,则三个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情况是()A.F A > F B > F C B、F C > F B > F AC.F B > F A > F CD.F A = F B = F C(五)物体的沉浮条件物1、(2017 •益阳中考)如图所示,将一长方体物体浸没在装有足够深水的容器中恰好处于悬浮状态,它的上表面受到的压力为1.8N,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为3N,则该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为N; 如将物体再下沉5cm ,则它受到的浮力大小为N。

《浮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浮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浮力复习课》教学设计1. 引言1.1 文本简介《浮力复习课》是一本针对浮力概念进行复习和强化的教材。

通过本书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浮力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书内容丰富,涵盖了浮力的基本原理、实验方法以及相关计算等内容,适合中学生进行复习和提高。

该教材的作者简介为一位资深物理教育专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学术背景。

通过他的编写,本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浮力概念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希望通过本书的阅读,学生们能够掌握浮力的相关知识,有信心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1.2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本文作者是一名拥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中学物理教师。

毕业于知名师范学院物理教育专业,具有扎实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教学技巧。

在教学实践中,作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善于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热爱教育事业,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科学素养,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和好评。

在教学过程中,作者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作者在教学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曾获得多项教学奖项,并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多篇教学论文,对教育教学研究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见解。

2. 正文2.1 浮力复习课教学设计一、设计目的1.1 引导学生复习浮力理论知识1.2 帮助学生理解浮力原理和应用1.3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内容安排2.1 复习浮力的定义和计算公式2.2 解析浮力的作用和影响因素2.3 分析浮力在不同物体上的应用2.4 练习浮力相关题目三、教学方法3.1 以案例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2 结合多媒体展示,直观呈现浮力现象3.3 采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3.4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教学评价4.1 考查学生对浮力知识的掌握程度4.2 评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3 收集学生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让学生在浮力复习课中充分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学习兴趣,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浮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浮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浮力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了解浮力的现象,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了解浮力的产生。

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养成协作、探究问题的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浮力的应用和物体的浮沉条件。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由漫画:“大鱼小鱼比浮力”引入本节课。

(意图一:点题,提出本节课复习浮力;意图二:引起学生的竞争意识,积极面对本节课的学习。

)二:知识梳理课前就布置好学生完成复习应考的知识梳理部分,并在上课前几分钟由师傅检查学友的掌握情况。

上课后有老师再次检查,做到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

三:分析中考考点:根据复习应考考点分析,由课件展示,并简单说明。

四:题型讲解1、方向例1:画出漂浮在水面上的小球所受的力的示意图。

(本题由一组师友到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在下边画,做到人人动手,还有展示。

)教师分析:根据二力平衡知识可知,平衡力的方向相反,重力方向竖直向下,所以浮力方向竖直向上。

(板书:一:方向:竖直向上)根据二力平衡知识还能得到,F浮= G物。

这样就得到了计算浮力的方法之一(板书:4、特殊条件法:当漂浮或悬浮时F浮= G物)。

引入计算浮力大小的方法。

2、大小(1)、压力差法:从浮力产生原因分析,课件展示并跟小练习:下表面受到的压力是10N,上表面受到的压力是6N,计算浮力。

(2)、称重法【实验】复习浮力的测量。

有学生完成本实验,根据老师提供的弹簧测力计、钩码、盛水的烧杯简单演示称重法的过程。

实验完成后有教师总结并板书称重法。

由学生完成例2:如右图所示,小石块所受的浮力是_______ N。

(3)阿基米德原理法:①先由课件展示重点分析内容。

初中物理_《力和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力和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内容来源:初中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主题:力和运动课时:1课时授课对象:九年级学生设计者: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1.复习内容分析(1)本章涉及到的主要考点: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由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论的推理得出的2、惯性在生活的利用与防止,惯性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3、摩擦力的产生、影响大小的因素。

4、生活中增大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中招考试涉及到本章的题型及应对:摩擦力作为本章的重点考点主要考察倾向摩擦力的方向的判断、用二力平衡知识测量摩擦力的的大小,以及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在复习知识点的基础上通过典型例题进行强化训练。

2.学情分析学生对摩擦力概念的不理解,做题似是而非依靠生活中错误的经验认识想当然的做题。

因此在复习中要紧抓概念教学,围绕概念进行复习巩固提高复习目标1、通过思维导图,总结本章的基本知识点。

(放到课前自己进行复习)2、通过典型例题复习各个知识点,易错点。

3、独立完成单元复习题,检测考试的热点、易错点、难点。

教学过程学情分析:课题对学生既亲切又熟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力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

但学生对灭火原理很少反思,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学生的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这几年随着新课改的层层开展,学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解决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摩擦力.这个重点问题上,主要采用启发、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

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每位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展示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到物理的乐趣。

效果分析综述:本堂课基本完成了预期教学目标。

还算比较满意吧。

学校新建成了录播室,学生们首次进入录播室,兴致很高,兴趣颇浓,所以精神状态不错的。

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观看探究实验过程,学生积极性高涨,而且讨论时比较投入,能各抒己见,连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竟然也抢着回答问题也。

初中物理力的简要教案

初中物理力的简要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力的概念与作用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掌握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学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提高学生的图形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难点:力的三要素的内涵及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观察分析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力的作用规律。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3. 启发式提问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理解力的概念。

4. 类比法:通过类比,帮助学生理解力的相互性。

5. 讲解与练习相结合:在讲解的基础上,及时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投影仪展示力的字词,引导学生关注力的概念。

(2)提问: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力的作用吗?力的作用有什么特点?2. 新课讲解:(1)讲解力的概念,强调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介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讲解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讲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举例说明。

3. 实验环节:(1)安排学生进行力的作用实验,如拉弹簧、抛物体等。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力的作用规律。

4. 课堂练习:(1)布置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练习题。

初中物理力学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掌握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分类和测量方法。

2. 理解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 掌握重力、摩擦力、浮力等常见力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4. 能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2. 力的分类和测量3. 牛顿三定律4. 重力、摩擦力、浮力5. 力学应用实例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复习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力的分类和测量(10分钟)1. 复习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等。

2. 复习力的测量: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三、牛顿三定律(15分钟)1. 复习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受外力或受平衡力。

2. 复习牛顿第二定律:F=ma,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3. 复习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四、常见力(10分钟)1. 复习重力:G=mg,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2. 复习摩擦力: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 复习浮力:F浮=G排,浮力与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相等。

五、力学应用实例(10分钟)1. 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力学知识解决问题。

2. 举例说明力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复习的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 鼓励学生课后加强练习,巩固力学知识。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力学知识的习题,检验学生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

3. 期中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力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力的概念、分类、测量、牛顿三定律、常见力和力学应用实例,使学生对力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后,加强对学生的练习指导,提高学生的力学知识水平。

初一上册物理教案第一单元复习教案人教版

初一上册物理教案第一单元复习教案人教版

初一上册物理教案第一单元复习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 复物理第一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和概念。

- 培养学生对力、作用力和力的合成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及表示方法的复。

2. 力的合成和分解。

3. 力的作用点、作用物体、作用方向及作用力大小的分析。

4. 利用力以及摩擦力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步骤一:复力的概念及表示方法1. 回顾力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力是物体相互之间的作用。

2. 复力的表示方法,包括箭头表示法和矢量表示法。

3. 通过让学生举例,巩固力的表示方法。

步骤二:复力的合成和分解1. 提示学生回忆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

2. 给出示例图形,让学生通过图形分析力的合成和分解。

3. 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些力的合成和分解练题。

步骤三:分析力的作用点、作用物体、作用方向及作用力大小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作用点、作用物体、作用方向及作用力大小的概念。

2. 给出具体问题,让学生分析力的作用点、作用物体、作用方向及作用力大小。

3. 指导学生掌握分析力的方法,并让他们尝试解决一些力的作用方向和大小的问题。

步骤四:应用力以及摩擦力解决实际问题1. 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分析问题中涉及的力并应用相应的力学知识解决问题。

2. 引导学生注意摩擦力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3. 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通过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来解决问题。

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复教案,可以评价学生对物理第一单元的掌握情况。

评价方式包括:- 准确理解力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 能够正确分析力的合成和分解。

- 能够准确分析力的作用点、作用物体、作用方向及作用力大小。

- 能够应用力以及摩擦力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资料人教版初一物理教材。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力和机械复习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力和机械复习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力和机械复习教学设计引言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能量、力和运动等基本规律的学科。

八年级物理下册的第六章力和机械是一个较为重要的章节,它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力和机械概念以及应用的基础。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该章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教学设计将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进行复习教学。

一、教学目标1.理解力和机械的基本概念,并能正确运用这些概念进行解题;2.能够分析力的大小和方向,并能在物体上画出力的示意图;3.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能够应用这些概念解决力的合成和分解问题;4.能够利用力的平衡和力的平行定律解决静力学问题;5.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杠杆平衡问题。

二、教学内容1.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计量单位–力的效果及示意图2.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力的分解–分解力的大小与方向3.力的平衡和力的平行定律–力的平衡条件–力的合成定理–力的合力和合力的方向4.杠杆平衡–杠杆的定义–杠杆平衡条件–杠杆原理和公式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引导学生理解力和机械的基本概念,逐步建立相关的物理知识体系;2.实验观察: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体验力的作用,深化对力的理解;3.问题解答: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并回答问题来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力的合成、分解和平衡问题的解析和讨论,加强思维交流;5.多媒体展示:利用多媒体设备介绍力和机械相关的应用和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力的概念和力的合成与分解1.学生自主预习:学生利用课前布置的资料、教辅以及互联网资源,自主预习本课时内容;2.引入与导入:通过提问引出力的概念,让学生回忆、总结并分享自己的理解;3.课堂讲授:讲解力的定义、计量单位及示意图,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4.实验观察: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力的理解;5.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具体问题,并总结归纳;6.课堂练习:完成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掌握程度。

初中物理复习教案教案

初中物理复习教案教案

初中物理复习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并能运用这些定律分析实际问题。

(3)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概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力的基本概念,提高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2)运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和实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牛顿定律的应用。

(3)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2.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力的基本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2)牛顿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概念。

2. 难点:(1)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2)相对论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实例,如推门、拉绳等,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复习:(1)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

(2)力的相互作用规律。

(3)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概念。

3. 实例分析:运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和实例,如滑块与斜面实验、汽车加速运动等,引导学生运用牛顿定律分析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力与运动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作用效果、牛顿定律的应用以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等关键知识点,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力与运动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苏科版复习课教案力与运动

苏科版复习课教案力与运动

复习课:第十章:力与运动一、教材分析1、本章着重研究力和运动间的关系。

首先从浮沉的条件开始,分析浮力和重力不平衡时物体所处的状态,引伸到二力平衡的条件。

按照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突出了学生应达到的科学素质。

2、本章在6个活动中安排了4个自行动手的探究的活动。

其中“怎使物体上浮和下沉”、“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等活都是精心设计的。

“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是由有关牛顿第一定律的演示实验改编而成的,另外两个活动编写的目的是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会有关惯性的知识。

3、本章是初二年级的最后章节,考虑到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观察能力的同时,也应培养学生对知识归纳、整合的能力和用数学知识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阅读材料“潜水艇的沉与浮”中首次给出用数学工具推理的方法,并要求学生模拟推导潜水艇上浮直至漂浮的过程。

在“信息库”中又给出了实心物体浮沉条件。

在知识梳理栏目中介绍了用树形和表格进行总结和归纳的方法,旨在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知识整合的不同方法。

4、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为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本章的“WWW”、“生活·物理·社会”栏目中安排了多个小制作,希望通过学生的动手制作和动脑思考,学会用科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二、教学设计本节课是第十章的复习课,要让学生即复习了基础知识,同时又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从以下几个知识块入手。

1、物体的浮沉条件2、二力平衡的条件3、力和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一定律将每个知识点配以相关习题,通过习题讲解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够运用浮沉条件解决有关问题。

2、知道轮船、气球、飞艇、密度计,了解打捞沉船、浮沉原理。

3、理解二力平衡。

4、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5、通过实验现象及对自然现象的观察,知道惯性现象,并会用惯性知识解释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实例。

初中物理_《力和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力和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了大量关于力的“前概念”,生活中也有大量与力相关的词语。

但力的概念,有丰富的物理内涵,这方面学生是陌生的。

教材充分关注和利用学生的经验,让学生不断观察、分析、体会,实验、归纳,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从中感悟一些科学方法,逐步把学生引进力的世界。

效果分析上完课后,静心回顾本节复习课设计的得与失。

这节复习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生活情景展开课堂讨论,重视课堂反馈,强化基础知识,以达到提高复习效果的目的。

1、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建立起了较完整的知识结构,注意加强了前后基础知识的联系。

本章内容共有三大部分:运动、力、运动和力的关系。

这些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却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矛盾重重,特别是力和运动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力学所要解决的中心课题,也是物理学的基础,对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形成科学批判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2、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注重学习方法的及时总结。

本章教材内容贴近生活,形式生动活泼。

在课堂教学引入时,力求从那些贴近学生生活、为他们熟悉的现象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还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让他们经历探究积累实际材料的过程。

教材分析教材依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首先从学生熟悉的事例:人推车、推土机推土、拖拉机拉犁等,分析概括出力的概念。

通过实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然后介绍了影响力作用效果的三个要素及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

在此基础上,第二、三、四节分别介绍了三种常见的力——弹力、重力和摩擦力。

三节内容各有突出特点:第二节弹力、弹簧测力计,突出测力计的使用:第三节重力,突出重力和质量的关系:第四节摩擦力,突出科学探究——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介绍了摩擦力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以及增大和减少摩擦力的方法,以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教材的最后两节,内容上是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形式上是以实验探究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比较,进而进行简单的推理,并用语言表述推理的结果,这是让学生经历从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体现了“分析与论证”的要求。

初中物理_第八章运动和力单元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八章运动和力单元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运动和力》学情分析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

通过八年级上册及下册第七章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

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了的苹果要落向地面,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学会生活与物理知识的联系,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是节复习课,采取青岛初中“整—分—合—补—测”以及“小循环,快反馈”的典型的复习课的模式,先提取出整章的知识框架,然后再分开复习,并辅以及时的反馈练习,逐一击破,学生轻轻松松的掌握知识。

最后再进行达标检测,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高效简洁。

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材分析本章教材在结构上环环相扣,从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一实际问题认识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通过实验推理:由不受力时物体运动状态不变,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然后进一步认识到物体有惯性这一客观事实。

1.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

比如“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时,教材先提出问题,又给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减小了实验探究的难度。

2.教材的编写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在前面学习力的作用效果的基础上,第一节编排了牛顿第一定律,而第二节二力平衡又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延续,第三节“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又用到二力平衡知识,这样编排便于学生建构知识,提高能力。

我个人认为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人教版的教材要好于沪科版,沪科版把摩擦力放到了二力平衡之前来学习,不便于学生建构知识。

第23课《女娲造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3课《女娲造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3课《女娲造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感受神话的魅力。

2. 掌握文中的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

4. 分析女娲的形象,体会女娲的精神品质。

5. 激发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复述故事情节,理解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

(2)分析女娲的形象,体会女娲的精神品质。

2. 教学难点:(1)理解神话故事中蕴含的人类对自身起源的探索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拓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同学们,我们从小就听过很多神话故事,比如盘古开天辟地、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

这些神话故事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展现了古人对自然和世界的探索。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一个神话故事《女娲造人》。

(板书课题)2.看到这个题目,大家想知道些什么呢女娲为什么要造人女娲是怎样造人的女娲造人后发生了什么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袁珂。

(展示作者简介)袁珂(1916—2001),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

他著述颇丰,1950年出版的第一部神话专著《中国古代神话》奠定了他的学术声望。

之后,他又撰写了多部与神话相关的著作。

2.本文选自《神话故事新编》,原题为“女娲创造人类",选入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

本文是作者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而成的。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神话的特点。

(展示神话的定义和特点)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或与同学交流。

2. 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女娲(wā) 寂寞(jìmò) 蓬勃(péng bó) 澄澈(chè) 掺和(chān huo) 揉团(róu) 泥潭(tán) 绵延(mián) 神通广大眉开眼笑莽莽榛榛3. 再读课文,思考: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明确:本文讲述了女娲为了让世界变得热闹,用黄泥捏人、用藤条甩人,并让男女配合繁衍生息的故事。

初中物理复习电子教案

初中物理复习电子教案

初中物理复习电子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物理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巩固力学基本概念和定律,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2. 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条件、惯性等知识点。

3.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2. 二力平衡条件3. 惯性4. 重力5. 摩擦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复习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15分钟)1. 复习二力平衡的概念: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2.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三、复习惯性(10分钟)1. 惯性的概念: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 惯性的应用:惯性可以解释很多生活中的现象,如车辆行驶时的安全带、运动员起跑时的助跑等。

四、复习重力(5分钟)1. 重力的概念: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引力。

2. 重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

3.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五、复习摩擦力(5分钟)1. 摩擦力的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碍力。

2. 摩擦力的分类: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3.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第二课时:一、复习力的作用效果(5分钟)1.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如拉伸、压缩、弯曲等。

2.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加速、减速、改变方向等。

二、复习二力平衡条件(10分钟)1. 大小相等:两个力的大小相等。

2. 方向相反:两个力的方向相反。

3. 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4.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三、复习惯性(10分钟)1. 惯性的概念: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 惯性的应用:惯性可以解释很多生活中的现象,如车辆行驶时的安全带、运动员起跑时的助跑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力》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理解理解力使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掌握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画出力的三要素。

(3)理解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及生活中的弹力 2、过程和方法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熟悉力的测量过程,学会使用测力计,;通过对影响重力的因素的体验,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学习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猜想和提出问题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评估交流,合作和表达。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各种力的概念 2、教学难点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善于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设计 1、关于力重力重力弹力弹力力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单位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力的定义力的定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关于力1.怎样判断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当物体发生 时,也就是力产生效果时,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运动状态改变(1)从静止变为运动 或从运动变为静止 ; (2)运动快慢变化; (3)运动方向变化。

例 下面各图可以说明力改变了 。

上面各图说明了力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变物体的形状,使物体发生形变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了。

用力弯锯条,锯条变弯了。

守门员接住球,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足球运动员踢球,球由静止变为运动。

足球运动员用头顶球,球的方向改变了。

真费力真轻松用大小相同的力压、拉弹簧2.想一想:这两幅图说明的物理问题?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例如图,使用一薄钢条的下段固定,现分别用不同的力去推它,使其发生A 、B 、C 、D 各图中所示的形变,如果F 1>F 2=F 3=F 4,那么,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点有关的图是和;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有关的图是和;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方向有关的图是和。

F 1F 2F 3F 4(A )(B )(C )(D )B D A B B C3.想一想:这两幅图说明什么道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 下列关于力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两个物体接触时才能发生力的作用 B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C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D .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不一定要接触例 在湖水中划船时,使船前进的动力是( )。

A .桨对水的推力 B .水直接对船的推力 C .人对船的推力 D .水对桨的推力例如图所示,用电线将电灯吊在天花板上,下述几对力中属于相互作用的是()。

A .电灯对电线的拉力和电线对电灯的拉力B .电线对电灯的拉力和电线对天花板的拉力C .电灯受到的重力和电灯对电线的拉力D .电灯受到的重力和电线对电灯的拉力例一个铅球重30 N ,在图中画出它所受的重力的示意图。

A O·G =30 N例 下列几种测量工具中,哪种是用来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

A .刻度尺 B .弹簧测力计 C .天平 D .温度计例 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列注意事项中错误的是 ( )。

A .使用前必须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线上 B .在太空运行的飞船中不能使用弹簧测力计 C .使用中,弹簧、指针、挂钩不能与外壳摩擦 D .测量力的大小不能超出测量范围力力重力重力弹力弹力二、重力定义: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大小:G =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重心物理量质量重力区别概念方向位置对大小的影响单位符号测量工具联系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没有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同一物体在任何地方,质量不变。

同一物体在地球不同地方或不同高度,重力大小略为不同千克(kg )牛顿(N )m G 天平弹簧测力计G=mg例一个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其质量为5 kg ,用重力的示意图,表示出它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G =mg =5 kg ×9.8 N/kg=49 NG =49 N例想一想:这三幅图反映了怎样的力学知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了重力;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例如图,为水平仪放置于某桌面上时的情形,则该桌面()A .右面高,左面低B .左面高,右面低C .左右相平,前高后低D .左右相平,前低后高左右B例对于g=9.8 N/kg的理解,下列正确的是()。

A.在地球上,质量为1 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为9.8 NB.1 kg =9.8 NC.质量为1 kg的物体所受的力是9.8 ND.以上说法都可以.例对于重力的理解,下列正确的是:()。

A.重力的大小不随物体位置的变化而变化B.粉笔在使用时,质量变小,重力变小C.空气中上升的气球没有受到重力作用D.重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下的练习1.关于重力的正确说法是()。

A.向上抛的小球在向上运动过程中不受重力作用B.空中飞行的飞鸟不受重力作用C.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就是此物体的重心D.一个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2.铅球被推出后,不计空气阻力,在空中飞行时受到那些力的作用?方向如何?答:只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

3.手握绳子从井中提水,手受到竖直向下的拉力.此拉力的施力物是( )。

A.水桶B.水C.手D.绳子4.一个弹簧测力计在钩上挂了几个钩码,弹簧测力计示数为G,若将弹簧测力计倒过来,将钩码挂在吊环上,手提测力计钩,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

A.大于G B.等于GC.小于G D.无法确定5.如图所示,两匹马各用1 000 N的力沿完全相反的方向拉一弹簧测力计,则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 )。

A.2 000 N B.1 000 NC.0 D.500 N6.下列给出的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A.关闭发动机后向前滑行的汽车B.汽车匀速转弯C.正在空中匀速下降的伞兵D.钟表来回摆动本课小结注重概念的理解注重受力分析《力学复习课》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内容分析力学知识运用遍及,亲昵接洽现实,贴近学生的生存,力学内容是初中物理的一个紧张构成部门,在中登科所占比例50%,本节课的内容根据中考对知识点的要求,把力的底子知识联合重力、压力、浮力、摩擦力等知识来睁开温习的。

这一节课是力学内容温习的底子和要害,把力学内容横向接洽末了过渡到二力均衡知识、活动学、简朴机器、功、压强等知识的温习奠基了底子。

力学的底子知识对人们的一样寻常生存,生产技能和科学研究有着遍及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阐发1、学生现实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底子较好,固然,学生中也有一些善于文科不善于理科的同砚,担当本领相对较慢,分外是初二的学习历程中,学生的差别性更大些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根本知识和技能八年级学生具有猛烈的好奇心,具备肯定的生存履历,熟习高抛的物体要向着落而且速率越来越快、熟透的苹果落向地面等有关事例,对重力征象的生存体验富厚。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复习课的地位以及新课标的要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达到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重力、浮力、压力都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时产生的。

2、从力的作用效果及力的三要素角度出发加深对重力、浮力及压力的认识。

3、能正确画重力、压力的图示法及示意图法。

过程与方法:1、用对比的方法将物理知识横向联系及内化。

2、能将控制变量法应用于实验设计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生活中的力学的运用感受到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和实践。

懂得很多物理规律就蕴涵在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

2、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学会复习而且要善于向他人学习。

四、设计思想设计的基本思路是:用生活中重力现象图片来创设情景,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一角度分析实例,引入重力,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

通过学生观察、动手实验、思考、分析、归纳等方法学习重力三要素。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有: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方法是通过简单易操作的测量,让学生都能熟悉这个简单的探究过程与方法。

对于所记录测量数据,直接对数据进行分析和通过图象处理,帮助学生分析、归纳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重力的方向。

教学中立足于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让学生通过观察较多的现象:不同的物体由静止开始自由落下的运动轨迹;观察分别置于水平、倾斜面上的重垂线方向等,从而自主得出结论。

通过《科学》的学习学生已初步知道了重力,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等知识,因此这节我的设计侧重于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重力产生的原因、初步学习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要求学生“三会”:能根据探究影响重力因素实验的目的设计实验方案,会用弹簧测力计对力的测量,会用G-m图像方法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得出G=mg的结论。

六、教学程序设计(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教师演示:在已经调节平衡的托盘天平上放有适量水的烧杯,调节天平平衡,将一重物放入水中,不碰到杯底,观察天平的平衡。

同时使学生感悟善于观察和勤于思考的重要性。

(二)新课教学分析通过知识的梳理,学生已经掌握了力学的底子知识,通过同砚的交换,可以拓宽视野应用知识也是活学活用的表现。

接下来,1、请学生凭据所给的东西或生存履历阐明什么是力?2、请学生凭据所给的东西或生存履历阐明力的作用结果是什么?3、请学生凭据所给的东西或生存履历阐明影响力的作用结果是什么?通过实行加深力的底子知识的了解。

我们现在学过的有重力、压力、浮力、摩擦力等力,提问:1、地球上所受的重力是怎样孕育发生的?它们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吗?2、你能用实行证明或阐明重力的作用结果吗?3、请学生凭据所给的东西或生存履历阐明重力的偏向。

加深明白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提问:1、浮力孕育发生的缘故原由是什么?2、把一重为1.96牛的物体轻轻放入一装有适量水的薄壁圆柱形容器内,水对容器底部增长的压力是几多?引导提问学生计划实行阐明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巨细因素(定性阐发)末了让学生训练,造就学生阐发题目和办理题目标本领。

5、讲堂小结通过讲堂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举行回首、梳理,这样做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明白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创建一个知识点的团体印象。

(三)讲堂检测与评价通过讲堂训练对学生的掌握环境举行检测,既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明白,同时还可以发明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题目。

在对题目阐发、办理,从而进步教学结果。

在此,我们要特别感谢张老师提供此篇优秀说课稿,以供大家方便使用,有不到之处还请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改正。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