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讲义考试重点对比证型

合集下载

伤寒论考试总结

伤寒论考试总结

伤寒论
一、太阳病
1、太阳病本证
⑴.中风表虚证——桂枝汤
⑵.伤寒表实证——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
2、太阳病变证
⑴.太阳蓄水证——五苓散
⑵.太阳蓄血证——桃核承气汤,
⑶.热证————麻杏石膏汤,葛根黄芩黄连汤
⑷.脾虚证————小建中汤
⑸.阴阳两虚证——炙甘草汤
⑹.热实结胸证——小陷胸汤
⑺.痞证————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
二、阳明病
1、阳明病本证
⑴.热证————白虎加人参汤
⑵.实证————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汤
2、阳明病变证
湿热发黄证——茵陈蒿汤
三、少阳病
1、少阳病本证——小柴胡汤
2、少明病兼变证——大柴胡汤
四、太阴病
太阴腹痛证——桂枝加芍药汤
五、少阴病
1、本证
⑴.少阴寒化证———四逆汤,真武汤
⑵.少阴热化证———黄连阿胶汤,猪苓汤
2、少阴兼变证
⑴.兼表证—————麻黄细辛附子汤
⑵.疑似证—————四逆散
六、厥阴病
厥阴病本证
⑴.寒热错杂证———乌梅丸
⑵.厥阴病寒症———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
⑶.厥阴热利————白头翁汤
七、霍乱病————理中丸
八、阴阳易后劳复病———竹叶石膏汤。

伤寒论考试重点(山东中医药)

伤寒论考试重点(山东中医药)

1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护,弱而不守③恶风寒—邪扰卫阳,卫阳失其温煦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

病机:风邪束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③无汗—寒性收引,卫气合而不开,汗孔闭塞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

病机:寒邪外束,卫阳郁遏,营阳涩滞。

治法:开腠发汗,固肺平喘(方要麻黄汤)2简述太阳蓄水证与太阳蓄血证的区别太阳蓄水证与蓄血证皆为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入里所致。

其病位均在下焦,主证均可见少腹急结。

不同点在于:太阳蓄水证为邪气与水结在膀胱气分,影响了膀胱的气化功能,故见小便不利;太阳蓄血证为邪热与血结于下焦血分,热与血结,故见神志方面的症状,如其人如狂或发狂。

因邪结于血分,不关气分,故小便自利。

由此可见两者的鉴别要点为:小便利与不利,有无神志症状。

3何谓水逆证,其产生病机是什么,如何治疗水逆是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状,是蓄水重证的表现。

其病机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水邪至下向上逆于胃,胃失和降,随入随吐,故出现水入即吐。

治法:通阳化气行水,兼以解表。

方药:五苓散。

方用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4厥证的分类与治法时烦时静,四肢厥但轻)④痰厥—瓜蒂散(手足厥冷,脉浮紧,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⑤水厥证—茯苓甘草汤(厥而心下悸。

)乌梅丸:乌梅以酸治蛔,细辛、干姜、桂枝、附子、蜀椒一者辛以刮蛔,一者兼温下寒,黄连黄柏一者苦以驱蛔,一者兼清上热,当归、人参、白蜜、米粉调补气血。

炙甘草汤:炙甘草大埔中州,以资代源,配以人参大枣补气血,麦门冬、生地、麻仁、阿胶滋阴养血,桂枝生姜温补心阳,清酒温通脉道5、4种不同病机导致的烦躁症,并分述它们的辨证要点及治法方要①里热郁滞,不得发散,如大青龙汤证,证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

伤寒论考试重点简答题

伤寒论考试重点简答题

1,伤寒论本来是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张仲景,字机,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末年(公元200年-219年)2,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的鉴别要点是什么?清简述其病机。

太阳中风证:证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病理特点是腠理疏松,营卫不和,卫强营弱。

太阳伤寒证:证见恶寒,无汗,身体骨节疼痛,脉浮紧,病理特点是,腠理致密,卫阳被遏,营阴瘀滞。

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二者的鉴别要点在于汗出与无汗,脉浮缓与浮紧。

二者虽均为风寒袭表所致,但太阳中风证的病机为卫阳不固,营不内守,故见汗出,汗出后营阴内弱,故脉搏宽缓而呈浮缓之象;太阳伤寒证的病机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固件无汗与脉浮紧。

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中风证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以汗出脉浮缓为特点;伤寒证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无汗脉浮紧为特点。

3,桂枝汤证的兼证桂枝加葛根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桂枝加附子汤证,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5、何为“麻黄八症”?简述产生机理。

“麻黄八症”亦称“伤寒八症”,是指太阳伤寒表实证的八个症状,包括头痛、发热、神通、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喘。

由于风寒束表,肌肤失煦,故见恶风寒;卫闭营郁,经气运行不畅,故头身疼痛;寒邪外束,腠理郁闭,故见无汗;肺气不宣则作喘。

6、简述麻黄汤证与葛根汤证的区别。

两者皆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之伤寒表实证,证候相似,但又有所不同:麻黄汤证为风寒外束,肺气不宣,故见表实而喘,虽有头项强痛而无项背强几几;葛根汤证为风寒外束,经气不利,故见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而无喘。

7,葛根汤与葛根加加半夏汤两者相同之处:都是风寒束表,內迫阳明为病。

所异者:前者是证见太阳病兼太阳经输不利的项背强几几,及风寒內迫大肠,传导太过,证见下利,后者是是内犯胃腑,胃气上逆,证见呕逆。

“不下利,但呕者”即风寒邪气内犯于胃的病理机转,此时用葛根加半夏汤,以葛根汤发散风寒,加半夏和胃降逆。

伤寒论考试重点

伤寒论考试重点

1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护,弱而不守③恶风寒—邪扰卫阳,卫阳失其温煦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

病机:风邪束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③无汗—寒性收引,卫气合而不开,汗孔闭塞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

病机:寒邪外束,卫阳郁遏,营阳涩滞。

治法:开腠发汗,固肺平喘(方要麻黄汤)2简述太阳蓄水证与太阳蓄血证的区别太阳蓄水证与蓄血证皆为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入里所致。

其病位均在下焦,主证均可见少腹急结。

不同点在于:太阳蓄水证为邪气与水结在膀胱气分,影响了膀胱的气化功能,故见小便不利;太阳蓄血证为邪热与血结于下焦血分,热与血结,故见神志方面的症状,如其人如狂或发狂。

因邪结于血分,不关气分,故小便自利。

由此可见两者的鉴别要点为:小便利与不利,有无神志症状。

3何谓水逆证,其产生病机是什么,如何治疗水逆是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状,是蓄水重证的表现。

其病机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水邪至下向上逆于胃,胃失和降,随入随吐,故出现水入即吐。

治法:通阳化气行水,兼以解表。

方药:五苓散。

方用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4厥证的分类与治法①热厥—白虎汤(脉滑而厥)②寒厥—四逆汤(下利厥逆而恶寒)③蛔厥—乌梅丸(有吐蛔史,时烦时静,四肢厥但轻)④痰厥—瓜蒂散(手足厥冷,脉浮紧,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⑤水厥证—茯苓甘草汤(厥而心下悸)。

乌梅丸:乌梅以酸治蛔,细辛、干姜、桂枝、附子、蜀椒一者辛以刮蛔,一者兼温下寒,黄连黄柏一者苦以驱蛔,一者兼清上热,当归、人参、白蜜、米粉调补气血。

炙甘草汤:炙甘草大埔中州,以资代源,配以人参大枣补气血,麦门冬、生地、麻仁、阿胶滋阴养血,桂枝生姜温补心阳,清酒温通脉道5、4种不同病机导致的烦躁症,并分述它们的辨证要点及治法方要①里热郁滞,不得发散,如大青龙汤证,证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一、问答: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

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2.阳明病提纲:XXX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病机:燥热亢盛,正邪剧烈相争。

3.少阳病脉证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病机:邪犯少阳,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致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或三焦的决读失权。

4.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机:脾阳虚弱,寒湿内盛。

5.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病机:全身气血虚衰。

6.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病机:阴阳错杂,虚风内动。

2.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

(简述太阳病伤寒、中风的鉴别要点。

)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XXX浮盛,抗邪于外。

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

③恶风寒—邪扰卫阳,XXX失其温煦。

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

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

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

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

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

③无汗—寒性收引,汗孔闭塞。

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

病机:寒邪袭表,卫阳郁遏,营阴郁滞。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要麻黄汤)。

3.猪苓汤与五苓散区别?猪苓汤证型:烦渴、饮不解,渴,水入即吐,兼有表证,心烦不得眠,咳而呕渴,发热不恶寒。

治则:通阳化气兼解。

五苓散证型:膀胱气化,表邪入腑,水发热、蓄下焦口渴、小便不利、脉浮。

治则:利水养阴清泽泻。

猪苓汤适用于阴虚有热水热互结津液不足的证型,而五苓散适用于尚有表邪水蓄下焦津液未伤的证型。

证型病因病机证侯烦渴、饮不解证型:烦渴、饮不解,渴,水入即吐,兼有表证,心烦不得眠,咳而呕渴,发热不恶寒。

伤寒论重要考试笔记1

伤寒论重要考试笔记1

一、太阳病第一节太阳病纲要1、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中风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伤寒证: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第二节太阳病本证(-)太阳病表证-中风表虚证1、桂枝汤证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岀,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调治则: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啜热稀粥,遍身絮紮微似有汗者益佳。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岀,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爲榮软和。

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

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

宜桂枝湯。

54、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岀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2、桂枝汤禁例16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3、桂枝汤兼证20、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方汗因过发漏漫漫,肢急常愁伸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于桂枝汤方内,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依前法。

)二伤寒表实证1、麻黄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计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病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治则: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煎服:先煮麻黄。

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2、麻黄汤兼证(1)离根汤,离根加半夏汤证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葛根湯方四两葛根三两麻,枣枚十二效堪嘉,桂甘芍二姜三两,无汗憎风下利夸。

葛根四兩麻黄三兩(去節)桂二兩(去皮)芍藥二兩(切)甘草二兩(炙)生拄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掰)右七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黄、葛根,減二升,去白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複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伤寒论》205个方证辨证要点】

【《伤寒论》205个方证辨证要点】

【《伤寒论》205个方证辨证要点】通玄医道通玄医道 2023-02-09 06:48 发表于山东《伤寒论》205个方证辨证要点+50味主药适应症导读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

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

来源|青竹医社桂枝汤类方一、桂枝汤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

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3、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

4、阳明病,脉迟,虽汗出多。

而微恶寒,表未解者。

5、病下利而脉浮弱者。

6、霍乱吐利止,而身疼不休者。

二、桂枝加桂汤方【辨证要点】治桂枝汤证而气上冲剧甚者。

三、桂枝加芍药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见腹拘急而满痛者。

四、桂枝加大黄汤方【辨证要点】桂枝加大黄汤证,即桂枝加芍药汤证又见里实拒按,或大便不通者。

五、桂枝加葛根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项背肌肉强急。

六、栝蒌桂枝汤方【辨证要点】病见桂枝汤证,又见痉挛拘急症状,口渴、脉沉者,可辨为本方证。

七、桂枝加黄芪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汗出恶风、不渴者,即表虚不固甚者宜用本方治之。

八、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汗出恶风、汗色黄粘、口渴者本方主之。

九、桂枝加附子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汗出恶风明显,小便难,脉沉细、四肢微急者。

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身疼明显,纳差、脉沉迟者可选用本方。

十一、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咳喘病人不论新久,见汗出恶风脉缓者宜用本方。

十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兼见失精梦交、脉见虚象者多可与本方。

十三、小建中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兼见腹中急痛,或见心悸而不呕者。

十四、当归建中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血虚明显者。

十五、黄芪建中汤方小建中汤证而有黄芪证者。

【辨证要点】里急腹痛,汗出恶风甚者宜本方主之。

伤寒论考试重点

伤寒论考试重点

伤寒论重点:名词解释:1.伤寒: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伤寒由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2.失溲:指二便失禁3.漐漐:形容微微汗出潮润之状。

4.小促其间:略微缩短服药间隔时间。

5.项背强几几:几几,南阳方言,有拘紧、固缩之意。

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6.微寒:此处应为脉微而恶寒。

7.阳气重:受外邪束缚,阳气郁闭较重。

8.筋惕肉瞤:惕、瞤义近,皆指抽动。

即筋肉不自主的跳动。

9.清便欲自可:清,同圊,厕所之古名,此处作动词用。

欲,同尚字。

自可,如常之意。

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尚属正常。

10.胃中干:指胃中津液不足。

11.水逆:是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而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状,是蓄水重证的表现。

12.结胸:症证名。

指痰水等实邪结于胸膈脘腹,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13.坏病:即变证。

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且不按六经规律传变,产生复杂证情的病证。

14.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按压于心胸部位。

冒,覆盖、按压之意。

15.清谷:清,同圊,指厕所,此活用动词。

清谷,即泻下末消化的食物。

16.胸中窒:窒,塞也。

即胸中有堵塞不适之感。

17.心中结痛:心中因热邪郁结而疼痛。

18.奔豚:证候名。

豚即猪。

奔豚即以猪的奔跑状态来形容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之证,该证时发时止,发时痛苦异常,止时无病痛。

19.脉结代:是结脉和代脉的并称。

两种脉都是“脉来动而中止”,其中止无定数,无规律的为结脉;止有定数,有规律的为代脉。

20.心动悸:形容心跳动得很厉害。

21.脏结:病证名,是因脏气虚衰,阴寒凝结而致的一种病证。

其主症与结胸证有相似之处,但病变性质不同。

22.痞:病证名,是无形之邪气痞塞于心下胃脘部,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痛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23.剂颈而还:剂,通齐。

剂颈而还,指头部汗出,到颈部而止,颈部以下无汗。

24.日晡所:午后申时左右,即下午3-5时。

伤寒学考试重点

伤寒学考试重点

伤寒名解1.直中:是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2.合病:是指六经中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3.并病:是指一经病症未罢,而另一经病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4.大经病:是病理概念,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对人体感受外邪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与概括的结果。

它既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可看做既相互间联系又相互独立的症候群。

5.六经辩证:是一种辩证论治的方法和体系,是以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为基础,结合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病因的属性,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对外感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借以判断病变的部位,症候的性质与特征,邪证消失的趋向,并以此为前提决定立法处方等问题的基本法则。

6.日脯所:指申时前后,即下午3至5时左右7.目中不了了:指病症绝大部分已经消除,但仍有不适的感觉8.阳微结:轻度的“阳结”“阳结”本指因热(阳邪)结于里而致大便秘结,而热结程度轻的叫做“阳微结”9.往来寒热:指恶寒和发热交替出现10.胸胁苦闷:即病人苦于胸胁满闷不适11.心下支结:即自觉心下有物支撑结聚三感12.六经:是生理概括,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阙阴的总称,由于每经又分手足二经,因而总领手足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

13.啬啬:形容畏缩怕冷之状。

14.翕翕发热:形容热势轻浅。

15.筋惕肉瞤:指筋肉跳动。

16.阴阳俱虚:此处指表里俱虚。

17热结膀胱:膀胱在此代示下焦部位。

热结膀胱,为邪热与瘀血结于下焦部位。

18.少腹急结:指下腹部拘急硬痛。

填空题: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2.太阳病(发热)(出汗)(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3.太阳病(或以发热)(或未发热)。

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4.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5.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汤加葛根汤主之6.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腹痛,骨节疼痛,恶风(后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7.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里(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血丑(niu)(宜桂枝汤)8.伤寒若吐,若下反,(心下逆满)(气上冲肠)(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9.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满)(无表征)脉沉微,身大热者,干姜附于汤主之10.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shun)动)振振欲地者真武汤主之11.伤寒脉结代,心悸动(炙甘草汤主之)12.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3.问曰;阳明病外证云问?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4.伤寒三日,阳明(脉大)15.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无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16.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17.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18.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19.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0.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基)(肘腹自痛)苦下之,必肠下结硬21.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的痛)(津下得胃气因和)(身濈(ji)然汗出而解)22.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严风,太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3.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2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若,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析恶风,赢赢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25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简答论述:1试述大小青龙汤的异同答:大小青龙汤均为表里同病,且表病均属风寒束表,卫闭营郁的伤寒表实证,故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为两者所共有的,在治法上二者都是表里双解,以辛温发汗解表为主,二者主要区别在于里证的不同,大青龙汤证之里证为阳热内郁,故以烦躁为主症,治疗上兼清里热。

(完整word版)伤寒论原文辨证要点

(完整word版)伤寒论原文辨证要点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太阳病辨证纲要及分类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辨证要点:恶寒(恶风),或伴发热,头痛连项,脉浮.病机:邪束太阳,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和。

意义:太阳病提纲(诊断标准)。

凡此后言太阳病者,即具此证此脉.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辨证要点:发热,汗出,头痛,恶风,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卫不外固,营不内守,营卫不和。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辨证要点:恶寒,头身痛,无汗,脉浮紧.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太阳病本证(一)桂枝汤证系类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辨证要点: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卫阳不固,营阴外泄.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

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辨证要点:杂病之自汗及阵发性发热、汗出久久不愈,无明显脏腑病变及其他表里证。

病机:营卫不和.治法:调和营卫,先其时发汗,方用桂枝汤.意义:桂枝汤不仅可用于治疗太阳病,也可用于治疗杂病,凡营卫不和者,皆可用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讲义重点

伤寒论讲义重点

1.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

2.并病:是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

3.头项强痛:项颈疼痛拘急,转动不柔顺貌。

4.脉缓:脉象柔缓而不紧急,非怠慢迟缓之意。

5.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6.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7.喘家:素有喘证之人,呼吸急促困难的病症.8.坏病:即变证。

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候可循的病证。

9.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10.胸中窒:胸中有堵塞不适之感。

11.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按压于心胸部位。

12.消渴:口渴而饮水不解的症状13.水逆: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候,是蓄水重证的表现14.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是指无形的邪热。

15.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肠燥便结者。

16.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

17.睛不和:眼球转动不灵活。

18.热越:热邪向外发越。

19.往来寒热: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20.胸胁苦满:病人苦于胸胁满闷不适。

21.四逆辈:指四逆汤,理中汤一类方剂。

22.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23.脏厥: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24.脏寒:脾与肠中虚寒.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太阳中风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太阳伤寒证: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辨寒热真假: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1)桂枝汤证: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适应证:(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2)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考试考点总结:伤寒论

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考试考点总结:伤寒论

伤寒论第一单元太阳病辨证论治细目一太阳病本证要点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嗇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释义】本条论述太阳中风表虚证治。

要点二伤寒表实证麻黄汤证【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释义】本条论太阳伤寒的证治。

大青龙汤证【原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瞷,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证为表寒里热,表里俱实之证,大青龙汤为发汗峻剂。

小青龙汤证【原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欸,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释义】本条论太阳伤寒兼水饮的证治。

细目二太阳病变证要点一太阳蓄水证五苓散证【原文】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要点二太阳蓄血证桃核承气汤证【原文】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 外解己,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释义】本条论太阳蓄血证热重瘀轻的证治。

要点三热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原文】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原文】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要点四脾虚证小建中汤证【原文】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要点五阴阳两虚证炙甘草汤证【原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要点六热实结胸证小陷胸汤证【原文】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释义】本条论小结胸病的证治。

伤寒论考试重点

伤寒论考试重点

伤寒论考试重点 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53.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54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閏,此为逆也38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0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5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

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76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石膏甘草汤。

63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论重点整理

伤寒论重点整理

《伤寒学》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题型:名词解释1.直中:是指太阳抗邪无力,疾病不出现太阳、少阳、阳明的证候,直接表现为三阴病症的一种发病方式。

产生直中的原因主要是正气内虚,抗邪无力使然。

2.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

3.并病:是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的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

题型:选择填空1.《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名机,出生于东汉末年,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末年。

2.《伤寒杂病论》现已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3.现今《伤寒杂病论》版本有两种:一是宋本,即林亿校正版本,但宋本现已无保存,现存者只有明代赵开美复刻本,简称赵本;一是南宋成无几注解本,称为“成注本”。

4.第一个逐条注解《伤寒杂病论》的医家是成无几。

5.《伤寒论》的体系特点:详于寒略于温。

6.《伤寒杂病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论中所载113方(缺一方),被誉为“方书之祖”。

7.《伤寒杂病论》中合方有:大柴胡汤(少阳阳明合病用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少阳兼表证用药)等等。

8.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即“伤寒有五,有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即广义伤寒五种之中的伤寒。

第二章.太阳病辨证论治题型.名词解释1、头项强痛:强,不柔和,有拘紧感。

即头痛项强之意。

2、时瘛疭:瘛,指收缩;疭,松弛之意。

时瘛疭,指阵发性手足抽搐。

3、阳浮而阴弱:此以脉象示病机。

脉轻取见浮,故称“阳浮”,示卫气浮盛于外;沉取见弱,故称“阴弱”,示营阴不足于内。

4、周时:一昼夜,即24小时。

5、将息:调理休息,即服药后护理之法。

6、遂漏不止:遂,因而,于是。

漏,渗泄不止。

全句是指不间断地小量汗出。

7、目瞑:目视不明,视物昏花。

《集韵》:“暝,目不明也。

”此处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8、项背强几几:几几,南阳方言,有拘紧、固缩之意。

亦有读作殊者。

全句形容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伤寒论讲义考试重点对比证型

伤寒论讲义考试重点对比证型

伤寒论讲义考试重点对比证型紧。

中风证的病机为风寒袭表,营弱卫强(营卫不和),唯其汗出脉弱,为表虚证;伤寒证得基本病机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其无汗脉紧称之表实证。

状。

大青龙汤为外寒里热,以不汗出而烦躁为主;小青龙汤为外寒内饮,以咳喘和干呕为主。

不解,内迫阳明,关键在于有表证而无汗,虽下利而不臭;黄芩汤证为“太阳与少阳合病”,属少阳邪热内迫肠道,以下利黏液,里急后重,腹痛口苦等为特点;葛根黄芩连汤证虽有表证未解,但肠热较重,下利暴注,发热汗出。

蓄水证病因—膀胱气化失司,水蓄于下,辩证要点—发热,消渴,小便不利,甚则水入则吐,脉浮,治则—化气行水,兼以解表;蓄血证病因—邪热瘀结于下焦,辩证要点—其人如狂,少腹拘急,小便自利,治则—活血祛瘀,通下瘀热。

“正在心下”,仅限于胃脘部;大结胸证则从胸膈到心下甚至波及少腹。

小结证“按之则痛”,而大结胸证痛而拒按。

小结胸证为痰热互结,而大结胸证为水热互结。

小结胸证宜清热化痰散结,方用小陷胸汤;大结胸证宜邪热逐水开结,方用大陷胸汤。

自出,不恶寒,反恶热。

阳明实证之潮热谵语,腹满痛拒按,大便秘结。

舌红,苔黄或焦燥,脉洪大滑数或沉实而大。

均为阳衰阴盛、下利清谷、四肢厥冷、小便色白。

症状:A阳衰,无热无寒。

B格阳于外,身反不恶寒。

C 格阴于上,面赤。

治则:A回阳救逆。

B破阴回阳,宣通内外。

C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A水气不化,泛溢肌肤。

B寒温不化,浸渍筋骨。

症状:A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心下悸。

B背恶寒,身体痛、手足冷、脉沉。

治则:A温阳利水。

B温经祛寒,除湿止痛。

A素体血虚,外感风寒,气血运行不畅。

B肝寒犯胃,浊阳上逆。

症状:A手足厥寒、脉细欲绝。

B干呕,厥阴头痛。

治则:A养血通脉,温经散寒。

B暖肝,温胃,降浊。

均下痢便血。

病机:A脾肾阳虚,下焦滑脱不禁。

B肝经温热,下通大肠,损伤脉络。

症状:A白多赤少,口不渴。

B 赤多白少,心烦渴。

A内脏氧气虚衰。

B上热下寒,蛔虫内热。

南方医科大学伤寒论复习

南方医科大学伤寒论复习

病位偏上 大陷胸丸证
大结胸

病位广泛 大陷胸汤证
小结胸 病位局限 小陷胸汤证
寒 寒实结胸
白散方证
4. 痞证
热痞
大黄黄连泻心汤
热痞
热痞兼表阳虚 附子泻心汤
呕利痞 寒热
水饮食滞痞 错杂痞
胃虚痞利甚
半夏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5. 上热下寒证—黄连汤证
阳明病
本证- 热证、实证 寒证、虚证
变证- 发黄证、血热证
阳气内郁,肺热脾寒- 麻黄升麻汤
2. 寒证 血虚寒凝经脉 - 3. 热证 肝经湿热痢 -
当归四逆汤 白头翁汤
谢谢!
兼阳虚漏汗-
桂枝加附子汤证
兼胸阳郁遏胸满脉促- 桂枝去芍药汤证
兼胸阳不足胸满脉微恶寒-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兼气营不足身痛-
桂枝新加汤证
伤寒表实兼证
兼经脉不利项背强- 葛根汤证
兼阳明利-
葛根汤证
兼阳明呕-
葛根加半夏汤证
兼内热烦躁-
大青龙汤证
兼内饮咳喘-
小青龙汤证
表郁轻证
表郁较重-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表郁较轻- 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表郁兼内热- 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复习
复习
太阳病
本证、兼证 表寒证(表虚证,表实证,表郁轻证,兼证 )
表热证
变证 热证 虚证-心阳虚,脾虚,肾阳虚,阴阳两虚 实证-蓄水,蓄血,结胸,痞证,上热下寒证
疑似证
本证
中风表虚证 表寒 伤寒表实证
表郁轻证 表热- 温病
中风表虚兼证
兼经脉不利项背强-
桂枝加葛根汤证
兼邪气犯肺喘-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桂二麻一汤证→桂麻各半汤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讲义考试重点对比证型
紧。

中风证的病机为风寒袭表,营弱卫强(营卫不和),唯其汗出脉弱,为表虚证;伤寒证得基本病机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其无汗脉紧称之表实证。

状。

大青龙汤为外寒里热,以不汗出而烦躁为主;小青龙汤为外寒内饮,以咳喘和干呕为主。

不解,内迫阳明,关键在于有表证而无汗,虽下利而不臭;黄芩汤证为“太阳与少阳合病”,属少阳邪热内迫肠道,以下利黏液,里急后重,腹痛口苦等为特点;葛根黄芩连汤证虽有表证未解,但肠热较重,下利暴注,发热汗出。

蓄水证病因—膀胱气化失司,水蓄于下,辩证要点—发热,消渴,小便不利,甚则水入则吐,脉浮,治则—化气行水,兼以解表;蓄血证病因—邪热瘀结于下焦,辩证要点—其人如狂,少腹拘急,小便自利,治则—活血祛瘀,通下瘀热。

“正在心下”,仅限于胃脘部;大结胸证则从胸膈到心下甚至波及少腹。

小结证“按之则痛”,而大结胸证痛而拒按。

小结胸证为痰热互结,而大结胸证为水热互结。

小结胸证宜清热化痰散结,方用小陷胸汤;大结胸证宜邪热逐水开
结,方用大陷胸汤。

自出,不恶寒,反恶热。

阳明实证之潮热谵语,腹满痛拒按,大便秘结。

舌红,苔黄或焦燥,脉洪大滑数或沉实而大。

均为阳衰阴盛、下利清谷、四肢厥冷、小便色白。

症状:A阳衰,无热无寒。

B格阳于外,身反不恶寒。

C 格阴于上,面赤。

治则:A回阳救逆。

B破阴回阳,宣通内外。

C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A水气不化,泛溢肌肤。

B寒温不化,浸渍筋骨。

症状:A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心下悸。

B背恶寒,身体痛、手足冷、脉沉。

治则:A温阳利水。

B温经祛寒,除湿止痛。

A素体血虚,外感风寒,气血运行不畅。

B肝寒犯胃,浊阳上逆。

症状:A手足厥寒、脉细欲绝。

B干呕,厥阴头痛。

治则:A养血通脉,温经散寒。

B暖肝,温胃,降浊。

均下痢便血。

病机:A脾肾阳虚,下焦滑脱不禁。

B肝经温热,下通大肠,损伤脉络。

症状:A白多赤少,口不渴。

B 赤多白少,心烦渴。

A内脏氧气虚衰。

B上热下寒,蛔虫内热。

症状:A腹冷,燥无安时。

B静而复时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