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的国际贸易形式研究.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能过剩的国际贸易形式研究

一、产能过剩对国民经济带来的警示分析

(一)对宏观经济面带来的警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针对自由竞争时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形成的可能性、必然性和解决方式,构建起了逻辑严密和宏大叙事般的体系。借助这一理论框架来解构我国宏观经济面的当前景象,因长期的投资冲动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已经成为了产能过剩的直接诱因。因此,以拉动需求来推动经济增长则成为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

(二)对中观经济面带来的警示

以区域经济为代表的中观经济面,则构成了各地域独特的经济发展景象。受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的影响,各区域政府在中观经济面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GDP崇拜和政绩彰显需要的双重因素决定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区间产业结构雷同,以及盲目跟风的状况,这就催生了产能过剩景象的发生。由此,合理选择区域经济增长极便成为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对微观经济面带来的警示

马克思在评价自由竞争时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态势时指出,企业内部的有计划生产与企业外部市场环境的无序性间的矛盾,使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反观我国微观经济经济现状,企业内部的有计划生产普遍存在,但行业协会在协同生产上却难

以履职,且地方政府在市场环境监管上也难以如愿。因此,建立“政府公权力———行业协会监管———企业遵守”的内在逻辑则十分重要,而这也是日本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二、分析基础上的倒逼效应思考

尽管上文围绕着产能过程进行了三个层面的分析,其警示也构成了我国当下经济转型期的一种应对策略。将其转换到我国国际贸易领域可知,解决产能过剩还需要在拉动外需上下功夫。但在后危机时期,我国主要贸易国都建立起了严格的贸易壁垒,而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又不尽如人意。此时,就有需要讨论生产过剩所带来的警示对国际贸易的倒逼效应了。

(一)宏观经济面的倒逼效应

从国际经济发展格局来看,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产业转移已经形成了以信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为代表的国民经济发展模式。在技术垄断基础上,它们拥有参与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相对于我国,在人工成本持续上涨的当下也在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但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必然需要解决农村转移人口的就业问题。因此,普通制造业和服务业仍是一段时间内支撑国际贸易的主体。那么在拉动外需上避免“反倾销”和增加与其它新型市场化国家的产品竞争实力,则成为现阶段的倒逼效应。

(二)中观经济面的倒逼效应

把我国按照东、中、西划分为三个区域可知,东部发达经济区域属于传统的外向型经济体;中部在承接外来加工业的同时仍

是资源出口经济体;西部则在历史上形成了相对完善的重工业体系和电子产业。从拉动外需的要求来看,东部地区并不一定构成显著的比较优势,且因非公企业众多也使国内市场环境面临挑战。然而,中西部的矿产资源以及西部的重工业实力,都应成为当前提升我国国际贸易实力的物质基础,而这也是解决产能过剩(如煤炭生产严重过剩)的重要途径。

(三)微观经济面的倒逼效应

普遍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已处于空心化格局,但发达国家的货币具有世界货币的使用价值,从而也就避免了一系列的国际贸易短板。反之,随着发达国家跨国企业进入我国(特别是中、西部),不仅侵蚀了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也使得高端产品轻松的进入到我国市场。因此,我国本土企业需要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上下功夫。

三、国际贸易实现形式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思考引导下,我国国际贸易的实现形式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构建。

(一)宏观经济面的实现形式

宏观经济面需要优化公权力在其中的作用,这也是当前提升国际贸易实力所必须的。立足于我国仍是普通商品制造大国的现实,国家层面应着力开发非洲、拉丁美洲等区域市场。随着习主席上任伊始就出访非洲诸国,可以预见在开拓非洲市场应成为未来我国国际贸易的重点。对于资源出口在强调有序、有利的原则

下,应提升资源类产品的深加工水平,从而实现技术锁定效应,来增强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对于重工业产品应在国家支持下努力争取海外订单,从技术服务上下功夫来建立和谐的供求关系。

(二)中观经济面的实现形式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模式便是以中观经济为纽带,联系着宏观经济面和微观经济面。在挖掘区域比较优势的同时,还应在构建区域经济增长极上下功夫。目前在我国以功能区为单位的区域经济建设上,应努力从范围经济效应上来全面带动区内经济发展。相对于外向型经济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应以国有大型企业的核心,构建“核心—外围”的产业结构,从而在整体成本控制和销售服务、模块研发上形成优势,来争取更加广阔的海外市场。

(三)微观经济面的实现形式

关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已经是老生常谈的内容,而在技术创新上不同企业却普遍面临着资金短缺和技术供给不足的局面。为此,结合事业单位体制变革的时机,大力促成校企合作、院企合作的形态则是支撑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出路。事实证明,高科技企业将成为推动我国未来国贸发展的支柱,也是应对后危机时代全球产业结构提升的中坚力量。

四、小结

本文认为,在解决这一过剩问题时,需要引入“看得见的手”

进行宏观调控。在对宏观经济面、中观经济面、微观经济面带来的警示进行分析后发现,解决产能过剩还需要在拉动外需上下功夫。为此,需要围绕着三个经济面分层建立起应对策略来。具体而言,宏观经济面需要优化公权力在其中的作用,这也是当前提升国际贸易实力所必须的。立足于我国仍是普通商品制造大国的现实,国家层面应着力开发非洲、拉丁美洲等区域市场;在挖掘区域比较优势的同时,还应在构建区域经济增长极上下功夫。相对于外向型经济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应以国有大型企业的核心,构建“核心—外围”的产业结构;大力促成校企合作、院企合作的形态,高科技企业将成为推动我国未来国贸发展的支柱。

作者:李雨佳单位:山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